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3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被引量:
67
1
作者
沈家煊
完权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共12页
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
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汉语
之
NP
之
VP
指别度
可及度
原文传递
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
被引量:
1
2
作者
曹亚北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61,127,共17页
文章结合普通语言学相关研究,讨论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现象。文章把间接回指的触发语分为事件型触发语和事物型触发语两类,具体讨论了“之”用作间接回指的各种表现及其机制。“之”的间接回指与上古汉语多方面语言性质相关:...
文章结合普通语言学相关研究,讨论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现象。文章把间接回指的触发语分为事件型触发语和事物型触发语两类,具体讨论了“之”用作间接回指的各种表现及其机制。“之”的间接回指与上古汉语多方面语言性质相关:词汇意义的综合性为间接回指提供了合适的触发语;无标记名词形式表达不定指的特点,使“之”有条件从词内意义中获取实体指称;“之”本身的句法语义性质也为间接回指提供了条件。上古汉语“之”的间接回指现象反映出“之”在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的过程中有较高的语法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之
”上古汉语
间接回指
触发语
回指孤岛
原文传递
先秦的代词“诸”及其研究
3
作者
李佐丰
《语言学论丛》
2023年第3期102-132,共31页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有制约作用。先秦“诸”与“之”“之于”“之乎”的关系复杂。先贤用“之”来训释代词“诸”,通常是恰当的;用“之于”“之乎”来训释,仅有时可从。训释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但不是语法。“诸”和“之”“之于”“之乎”虽有训释关系,但语法上并不等同,它们有语法分工。“诸”在时空上萎缩后,它们便混同起来。“诸”不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或兼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诸”
先秦的“诸”
“诸”的区域性
“诸”的时段性
之
之
于
之
乎
原文传递
古韵之幽交涉与今方言子变韵现象音变原理的一致性
被引量:
4
4
作者
陈卫恒
《殷都学刊》
200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本文旨在探求古韵之幽两部交涉和现代汉语方言“子变韵”两种语音现象共通的音理基础 ,以此说明古音学原理贯穿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之
幽
子尾
子变韵
音理
共通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出土战国文献中助词“之”的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4,共7页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助词"之",可用于定中之间、状中之间、中补之间、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关键词
出土战国文献
助词
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也談“枕之股”
被引量:
1
6
作者
郭浩瑜
《文献语言学》
2019年第2期141-154,206,共15页
文章對"枕之股"的訓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調查分析了先秦以來動詞"枕"的用法後,認爲先秦時期的"枕"後的賓語皆表所枕之處,而非動作的當事,故而"枕之股"的"之"當訓爲"其",...
文章對"枕之股"的訓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調查分析了先秦以來動詞"枕"的用法後,認爲先秦時期的"枕"後的賓語皆表所枕之處,而非動作的當事,故而"枕之股"的"之"當訓爲"其","枕之股"是一個動詞帶單賓的結構;"之"在"V之N"中確有領格用法,但只是"之"的用法中的一小部分,並不影響它和"其"之間的互補分布關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
之
股
枕
之
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易》第三身代词考察
被引量:
2
7
作者
赵振兴
李新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2,共7页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文章认为,西周末年已经有了只有称代作用,没有指别作用的单纯第三身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第三身代词
称代
其
之
厥
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韩非子》中的“之”
被引量:
1
8
作者
车淑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成语和惯用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
之
”
连词
代词
动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闽南方言指示词“只”的来源
被引量:
1
9
作者
黄瑞玲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5-58,共4页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能来看,"只"有传承自"之"的痕迹;"只""之"声调有异由禁忌词避讳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词
只
之
闽南方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客之功”新解
10
作者
高云海
夏远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9-11,共3页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
以客
之
功
新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
11
作者
刘雪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89,共9页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X之Y”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考察各类关系中“之”与“的”的替换情况。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X和Y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等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中“集合—元...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X之Y”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考察各类关系中“之”与“的”的替换情况。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X和Y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等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中“集合—元素”关系中的“之”不能直接换用为“的”,该表达方式是对古代汉语同类用法的继承和保留。“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仅仅是与“的”对应的文言成分,而是表达“集合—元素”关系的词汇库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
的
集合—元素
库藏手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庆方言的语缀“之”及语缀的分类问题
被引量:
1
12
作者
董思聪
黄居仁
《语言学论丛》
2019年第1期296-313,共18页
重庆方言的"之"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极高程度、强烈情感和夸张意味。以往研究均据其语义表达,将它处理为程度副词。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与程度副词在语音、句法、语用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实为一种作用于...
重庆方言的"之"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极高程度、强烈情感和夸张意味。以往研究均据其语义表达,将它处理为程度副词。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与程度副词在语音、句法、语用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实为一种作用于句法层面的黏着成分—语缀。它的来源是古汉语主谓之间的"之"。在分类方面,"之"应属于Zwicky(1977)系统中的黏着词,或者具备Klavans(1982)系统中的首—前—前语缀参数值。Zwicky的分类系统存在一定问题,其后续发展也间接给汉语语缀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相比之下,Klavans的分类系统也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而且可能为未来汉语语缀的类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方言
之
语缀
分类
黏着词
原文传递
古汉语“主语+之+谓语”结构辨似
13
作者
柳士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1,126,共11页
“主语+之+谓语”中“之”字的作用有两种,以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更为常见。本文讨论“主语+之+谓语”中“之”字作为指示代词充任状语的用法,探究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辨析若干疑似用例;尝试以此解释独立成句的“主语+之+谓...
“主语+之+谓语”中“之”字的作用有两种,以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更为常见。本文讨论“主语+之+谓语”中“之”字作为指示代词充任状语的用法,探究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辨析若干疑似用例;尝试以此解释独立成句的“主语+之+谓语”结构;认为应将“之”字这类用法纳入语法条例,以使古汉语语法更具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之
”
指示代词
充任状语
独立成句
增订条例
原文传递
析“A谓之B”式中的“之”
14
作者
冯雪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30-131,共2页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之
”
虚词
词性
间接宾语
语法功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古汉语“诸”与“之”字结构的句法功能考察及比较
15
作者
何翎格
《现代语文》
2020年第11期19-23,共5页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将“诸”视作兼词的观点自成一脉,认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和分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在介绍兼词时,将“诸”字的用法分为三类并给予诠释,但这三种类型的使用情况是否具有普适性,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将“诸”视作兼词的观点自成一脉,认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和分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在介绍兼词时,将“诸”字的用法分为三类并给予诠释,但这三种类型的使用情况是否具有普适性,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利用语料库数据,对该书中所提及的先秦典籍中的例句进行检索、归纳,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一观点进行验证,探讨“诸”是否具有这三类“之”字结构的用法、每种用法是否符合古汉语语法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
“
之
”
兼词
句法功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战国纵横家书》“之”字用法考
16
作者
曾晓洁
柳菁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年第2期41-43,共3页
本文对《战国纵横家书》中“之”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分析,发现了该书中“之”字的一些特殊用例,并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战国纵横家书》
“
之
”字
用法
考证
句法
语法
定语
语气助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语》“之”字研究
17
作者
倪娅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
论语
之
动词
代词
连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論上古漢語代詞“之”和“其”的替代功能
18
作者
大西克也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69-283,共15页
本文探討上古漢語代詞"其"和"之"的替代功能,初步得到了如下幾點看法:(1)"其""之"的指稱對象可以是其先行詞的轉喻内容。(2)"其""之"可以表示非特指(泛指),其機制是説話...
本文探討上古漢語代詞"其"和"之"的替代功能,初步得到了如下幾點看法:(1)"其""之"的指稱對象可以是其先行詞的轉喻内容。(2)"其""之"可以表示非特指(泛指),其機制是説話者預設具有一般性質的某類實體,然後用"其""之"來替代。(3)用"其""之"表第一、第二人稱,是一種指稱間接化的手段,往往作爲禮貌策略使用。(4)"其"的基本功能是:參照先行詞,爲中心語賦予某種屬性,所謂領屬用法只是其中的特殊情況。"其"表述的是中心語的内涵,不是外延。(5)表"適當"義的"其"一般都有先行詞,不是泛指。先行詞表示的内容是"其"的中心語固有的、穩定的屬性,這是"適當"義産生的重要背景。(6)上古漢語中"其"不是定指標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詞
“其”
“
之
”
轉喻性替代
禮貌策略
原文传递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词性分析
19
作者
李赛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7-100,共4页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兼具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当"以"作动词时,"故之以"类似于"贡之不入",属"N之V"结构;当"以"作介词时,"何故"是名词中心语,"...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兼具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当"以"作动词时,"故之以"类似于"贡之不入",属"N之V"结构;当"以"作介词时,"何故"是名词中心语,"以"和前置宾语"之"用来对其进行修饰。"何故之以"类似于"以社故",是"以N"结构的变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故
之
以”
介词
动词
"He(何)
Gu(故)
zhi
(
之
)
Yi(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
被引量:
14
20
作者
秋谷裕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7-451,480,共6页
(1)早期吴语中有一个层次仍能区分支脂之三韵(开口)。(2)早期吴语中鱼韵至少有两个层次来自早期的[i]。这两个观点均与梅祖麟教授《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关键词
吴语处衢方言
支脂
之
韵
鱼韵
音韵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被引量:
67
1
作者
沈家煊
完权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共12页
文摘
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关键词
先秦汉语
之
NP
之
VP
指别度
可及度
Keywords
Pre-Qin(秦) Chinese
zhi
(
之
)
zhi
(
之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veness
accessibility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
被引量:
1
2
作者
曹亚北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61,127,共1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14ZDB09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重大项目“断代汉语语法史”支持。
文摘
文章结合普通语言学相关研究,讨论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现象。文章把间接回指的触发语分为事件型触发语和事物型触发语两类,具体讨论了“之”用作间接回指的各种表现及其机制。“之”的间接回指与上古汉语多方面语言性质相关:词汇意义的综合性为间接回指提供了合适的触发语;无标记名词形式表达不定指的特点,使“之”有条件从词内意义中获取实体指称;“之”本身的句法语义性质也为间接回指提供了条件。上古汉语“之”的间接回指现象反映出“之”在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的过程中有较高的语法化程度。
关键词
“
之
”上古汉语
间接回指
触发语
回指孤岛
Keywords
zhi
(
之
)
Archaic Chinese
indirect anaphora
trigger
anaphoric island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先秦的代词“诸”及其研究
3
作者
李佐丰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言学论丛》
2023年第3期102-132,共31页
文摘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有制约作用。先秦“诸”与“之”“之于”“之乎”的关系复杂。先贤用“之”来训释代词“诸”,通常是恰当的;用“之于”“之乎”来训释,仅有时可从。训释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但不是语法。“诸”和“之”“之于”“之乎”虽有训释关系,但语法上并不等同,它们有语法分工。“诸”在时空上萎缩后,它们便混同起来。“诸”不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或兼词。
关键词
代词“诸”
先秦的“诸”
“诸”的区域性
“诸”的时段性
之
之
于
之
乎
Keywords
pronoun Zhu(诸)
Zhu(诸)in pre-Qin
regional nature of Zhu(诸)
temporal nature of Zhu(诸)
zhi
(
之
)
zhi
yu/
zhi
hu(
之
于/
之
乎)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古韵之幽交涉与今方言子变韵现象音变原理的一致性
被引量:
4
4
作者
陈卫恒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殷都学刊》
200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文摘
本文旨在探求古韵之幽两部交涉和现代汉语方言“子变韵”两种语音现象共通的音理基础 ,以此说明古音学原理贯穿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之
幽
子尾
子变韵
音理
共通性
Keywords
zhi
(
之
)
YOU(幽)
ZI(子)
vowel mutations
shared phonological basis
分类号
H1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出土战国文献中助词“之”的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玉金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4,共7页
基金
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虚词理论与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批准号:06BYY036)
文摘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助词"之",可用于定中之间、状中之间、中补之间、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关键词
出土战国文献
助词
之
Keywords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uxiliary word
zhi
(
之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也談“枕之股”
被引量:
1
6
作者
郭浩瑜
机构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出处
《文献语言学》
2019年第2期141-154,206,共15页
基金
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三五”規劃項目“《左傳》歧解彙編與辨正”(GD16CZW01)的階段性成果.
文摘
文章對"枕之股"的訓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調查分析了先秦以來動詞"枕"的用法後,認爲先秦時期的"枕"後的賓語皆表所枕之處,而非動作的當事,故而"枕之股"的"之"當訓爲"其","枕之股"是一個動詞帶單賓的結構;"之"在"V之N"中確有領格用法,但只是"之"的用法中的一小部分,並不影響它和"其"之間的互補分布關係。
关键词
枕
之
股
枕
之
其
Keywords
Zhen
zhi
Gu(枕
之
股)
Zhen(枕)
zhi
(
之
)
Qi(其)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易》第三身代词考察
被引量:
2
7
作者
赵振兴
李新飞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2,共7页
文摘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文章认为,西周末年已经有了只有称代作用,没有指别作用的单纯第三身代词。
关键词
《周易》
第三身代词
称代
其
之
厥
彼
Keywords
ZhouYi周易 Third Shen pronoun
qi(其)
zhi
(
之
)
jue(厥)
bi(彼)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韩非子》中的“之”
被引量:
1
8
作者
车淑娅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文摘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成语和惯用语。
关键词
《韩非子》
“
之
”
连词
代词
动词
Keywords
Hanfeizi(韩非子)
zhi
(
之
)
conjunctions
pronouns
verbs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闽南方言指示词“只”的来源
被引量:
1
9
作者
黄瑞玲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5-58,共4页
文摘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能来看,"只"有传承自"之"的痕迹;"只""之"声调有异由禁忌词避讳造成。
关键词
指示词
只
之
闽南方言
Keywords
demonstrative
zhi
(只)
zhi
(
之
)
the South Fujian dialect
分类号
H177.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客之功”新解
10
作者
高云海
夏远志
机构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出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9-11,共3页
文摘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
之
以客
之
功
新解
Keywords
zhi
(
之
)
yi ke
zhi
gong (以客
之
功)
new explanation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
11
作者
刘雪莹
机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89,共9页
文摘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X之Y”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考察各类关系中“之”与“的”的替换情况。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X和Y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等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中“集合—元素”关系中的“之”不能直接换用为“的”,该表达方式是对古代汉语同类用法的继承和保留。“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仅仅是与“的”对应的文言成分,而是表达“集合—元素”关系的词汇库藏手段。
关键词
之
的
集合—元素
库藏手段
Keywords
zhi
(
之
)
de(的)
set-element
inventory means
分类号
H031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庆方言的语缀“之”及语缀的分类问题
被引量:
1
12
作者
董思聪
黄居仁
机构
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出处
《语言学论丛》
2019年第1期296-313,共18页
文摘
重庆方言的"之"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极高程度、强烈情感和夸张意味。以往研究均据其语义表达,将它处理为程度副词。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与程度副词在语音、句法、语用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实为一种作用于句法层面的黏着成分—语缀。它的来源是古汉语主谓之间的"之"。在分类方面,"之"应属于Zwicky(1977)系统中的黏着词,或者具备Klavans(1982)系统中的首—前—前语缀参数值。Zwicky的分类系统存在一定问题,其后续发展也间接给汉语语缀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相比之下,Klavans的分类系统也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而且可能为未来汉语语缀的类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关键词
重庆方言
之
语缀
分类
黏着词
Keywords
Chongqing dialect
zhi
(
之
)
clitic
typology
bound word
分类号
H172.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古汉语“主语+之+谓语”结构辨似
13
作者
柳士镇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1,126,共11页
文摘
“主语+之+谓语”中“之”字的作用有两种,以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更为常见。本文讨论“主语+之+谓语”中“之”字作为指示代词充任状语的用法,探究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辨析若干疑似用例;尝试以此解释独立成句的“主语+之+谓语”结构;认为应将“之”字这类用法纳入语法条例,以使古汉语语法更具解释力。
关键词
“
之
”
指示代词
充任状语
独立成句
增订条例
Keywords
zhi
(
之
)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san adverbial
as an independent sentence
included ingrammar rules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析“A谓之B”式中的“之”
14
作者
冯雪燕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30-131,共2页
文摘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关键词
“
之
”
虚词
词性
间接宾语
语法功能
Keywords
zhi
(
之
)
function
part of speech
“A WEI
zhi
(谓
之
)B”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古汉语“诸”与“之”字结构的句法功能考察及比较
15
作者
何翎格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处
《现代语文》
2020年第11期19-23,共5页
文摘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将“诸”视作兼词的观点自成一脉,认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和分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在介绍兼词时,将“诸”字的用法分为三类并给予诠释,但这三种类型的使用情况是否具有普适性,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利用语料库数据,对该书中所提及的先秦典籍中的例句进行检索、归纳,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一观点进行验证,探讨“诸”是否具有这三类“之”字结构的用法、每种用法是否符合古汉语语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诸”
“
之
”
兼词
句法功能
Keywords
“zhu(诸)”
“
zhi
(
之
)”
compatible words
syntactic function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战国纵横家书》“之”字用法考
16
作者
曾晓洁
柳菁
机构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
出处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年第2期41-43,共3页
文摘
本文对《战国纵横家书》中“之”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分析,发现了该书中“之”字的一些特殊用例,并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战国纵横家书》
“
之
”字
用法
考证
句法
语法
定语
语气助词
Keywords
The Literature of the Warring States' Strategists
zhi
(
之
)
Grammar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H1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语》“之”字研究
17
作者
倪娅岚
机构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出处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文摘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
论语
之
动词
代词
连词
Key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zhi
(
之
)
verb
pronoun
conjunction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論上古漢語代詞“之”和“其”的替代功能
18
作者
大西克也
机构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
出处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69-283,共15页
基金
“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18H00662”的資助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基於語義知識庫建設的上古漢語詞彙語法研究”(18JJD740002)的成果之一
文摘
本文探討上古漢語代詞"其"和"之"的替代功能,初步得到了如下幾點看法:(1)"其""之"的指稱對象可以是其先行詞的轉喻内容。(2)"其""之"可以表示非特指(泛指),其機制是説話者預設具有一般性質的某類實體,然後用"其""之"來替代。(3)用"其""之"表第一、第二人稱,是一種指稱間接化的手段,往往作爲禮貌策略使用。(4)"其"的基本功能是:參照先行詞,爲中心語賦予某種屬性,所謂領屬用法只是其中的特殊情況。"其"表述的是中心語的内涵,不是外延。(5)表"適當"義的"其"一般都有先行詞,不是泛指。先行詞表示的内容是"其"的中心語固有的、穩定的屬性,這是"適當"義産生的重要背景。(6)上古漢語中"其"不是定指標記。
关键词
代詞
“其”
“
之
”
轉喻性替代
禮貌策略
Keywords
pronoun
‘Qi(其)’
‘
zhi
(
之
)’
metonymic substitution
politeness strategy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词性分析
19
作者
李赛男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7-100,共4页
文摘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兼具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当"以"作动词时,"故之以"类似于"贡之不入",属"N之V"结构;当"以"作介词时,"何故"是名词中心语,"以"和前置宾语"之"用来对其进行修饰。"何故之以"类似于"以社故",是"以N"结构的变式。
关键词
“何故
之
以”
介词
动词
"He(何)
Gu(故)
zhi
(
之
)
Yi(以)"
Keywords
preposition
verb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
被引量:
14
20
作者
秋谷裕幸
机构
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7-451,480,共6页
文摘
(1)早期吴语中有一个层次仍能区分支脂之三韵(开口)。(2)早期吴语中鱼韵至少有两个层次来自早期的[i]。这两个观点均与梅祖麟教授《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关键词
吴语处衢方言
支脂
之
韵
鱼韵
音韵史
Keywords
Chuqu subgroup of the Wu dialects
zhi
(支)
zhi
(脂)
zhi
(
之
) rhymes
Yu (鱼) rhyme
phonological history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沈家煊
完权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67
原文传递
2
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
曹亚北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3
先秦的代词“诸”及其研究
李佐丰
《语言学论丛》
2023
0
原文传递
4
古韵之幽交涉与今方言子变韵现象音变原理的一致性
陈卫恒
《殷都学刊》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出土战国文献中助词“之”的研究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也談“枕之股”
郭浩瑜
《文献语言学》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周易》第三身代词考察
赵振兴
李新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韩非子》中的“之”
车淑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试论闽南方言指示词“只”的来源
黄瑞玲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以客之功”新解
高云海
夏远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
刘雪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重庆方言的语缀“之”及语缀的分类问题
董思聪
黄居仁
《语言学论丛》
2019
1
原文传递
13
古汉语“主语+之+谓语”结构辨似
柳士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14
析“A谓之B”式中的“之”
冯雪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上古汉语“诸”与“之”字结构的句法功能考察及比较
何翎格
《现代语文》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战国纵横家书》“之”字用法考
曾晓洁
柳菁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论语》“之”字研究
倪娅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論上古漢語代詞“之”和“其”的替代功能
大西克也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9
0
原文传递
19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词性分析
李赛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
秋谷裕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1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