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被引量:67
1
作者 沈家煊 完权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共12页
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 先秦汉语"NP之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之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之"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之"的性质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汉语 NPVP 指别度 可及度
原文传递
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 被引量:1
2
作者 曹亚北 《中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61,127,共17页
文章结合普通语言学相关研究,讨论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现象。文章把间接回指的触发语分为事件型触发语和事物型触发语两类,具体讨论了“之”用作间接回指的各种表现及其机制。“之”的间接回指与上古汉语多方面语言性质相关:... 文章结合普通语言学相关研究,讨论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现象。文章把间接回指的触发语分为事件型触发语和事物型触发语两类,具体讨论了“之”用作间接回指的各种表现及其机制。“之”的间接回指与上古汉语多方面语言性质相关:词汇意义的综合性为间接回指提供了合适的触发语;无标记名词形式表达不定指的特点,使“之”有条件从词内意义中获取实体指称;“之”本身的句法语义性质也为间接回指提供了条件。上古汉语“之”的间接回指现象反映出“之”在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的过程中有较高的语法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间接回指 触发语 回指孤岛
原文传递
先秦的代词“诸”及其研究
3
作者 李佐丰 《语言学论丛》 2023年第3期102-132,共31页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有制约作用。先秦“诸”与“之”“之于”“之乎”的关系复杂。先贤用“之”来训释代词“诸”,通常是恰当的;用“之于”“之乎”来训释,仅有时可从。训释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但不是语法。“诸”和“之”“之于”“之乎”虽有训释关系,但语法上并不等同,它们有语法分工。“诸”在时空上萎缩后,它们便混同起来。“诸”不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或兼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诸” 先秦的“诸” “诸”的区域性 “诸”的时段性
原文传递
古韵之幽交涉与今方言子变韵现象音变原理的一致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卫恒 《殷都学刊》 200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本文旨在探求古韵之幽两部交涉和现代汉语方言“子变韵”两种语音现象共通的音理基础 ,以此说明古音学原理贯穿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子尾 子变韵 音理 共通性
下载PDF
出土战国文献中助词“之”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4,共7页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助词"之",可用于定中之间、状中之间、中补之间、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关键词 出土战国文献 助词
下载PDF
也談“枕之股”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浩瑜 《文献语言学》 2019年第2期141-154,206,共15页
文章對"枕之股"的訓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調查分析了先秦以來動詞"枕"的用法後,認爲先秦時期的"枕"後的賓語皆表所枕之處,而非動作的當事,故而"枕之股"的"之"當訓爲"其",... 文章對"枕之股"的訓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調查分析了先秦以來動詞"枕"的用法後,認爲先秦時期的"枕"後的賓語皆表所枕之處,而非動作的當事,故而"枕之股"的"之"當訓爲"其","枕之股"是一個動詞帶單賓的結構;"之"在"V之N"中確有領格用法,但只是"之"的用法中的一小部分,並不影響它和"其"之間的互補分布關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周易》第三身代词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振兴 李新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2,共7页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文章认为,西周末年已经有了只有称代作用,没有指别作用的单纯第三身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第三身代词 称代
下载PDF
论《韩非子》中的“之” 被引量:1
8
作者 车淑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成语和惯用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连词 代词 动词
下载PDF
试论闽南方言指示词“只”的来源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瑞玲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5-58,共4页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能来看,"只"有传承自"之"的痕迹;"只""之"声调有异由禁忌词避讳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词 闽南方言
下载PDF
“以客之功”新解
10
作者 高云海 夏远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9-11,共3页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客 新解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
11
作者 刘雪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89,共9页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X之Y”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考察各类关系中“之”与“的”的替换情况。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X和Y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等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中“集合—元...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X之Y”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考察各类关系中“之”与“的”的替换情况。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X和Y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等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中“集合—元素”关系中的“之”不能直接换用为“的”,该表达方式是对古代汉语同类用法的继承和保留。“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仅仅是与“的”对应的文言成分,而是表达“集合—元素”关系的词汇库藏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元素 库藏手段
下载PDF
重庆方言的语缀“之”及语缀的分类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思聪 黄居仁 《语言学论丛》 2019年第1期296-313,共18页
重庆方言的"之"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极高程度、强烈情感和夸张意味。以往研究均据其语义表达,将它处理为程度副词。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与程度副词在语音、句法、语用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实为一种作用于... 重庆方言的"之"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极高程度、强烈情感和夸张意味。以往研究均据其语义表达,将它处理为程度副词。但是,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与程度副词在语音、句法、语用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实为一种作用于句法层面的黏着成分—语缀。它的来源是古汉语主谓之间的"之"。在分类方面,"之"应属于Zwicky(1977)系统中的黏着词,或者具备Klavans(1982)系统中的首—前—前语缀参数值。Zwicky的分类系统存在一定问题,其后续发展也间接给汉语语缀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相比之下,Klavans的分类系统也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而且可能为未来汉语语缀的类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方言 语缀 分类 黏着词
原文传递
古汉语“主语+之+谓语”结构辨似
13
作者 柳士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1,126,共11页
“主语+之+谓语”中“之”字的作用有两种,以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更为常见。本文讨论“主语+之+谓语”中“之”字作为指示代词充任状语的用法,探究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辨析若干疑似用例;尝试以此解释独立成句的“主语+之+谓... “主语+之+谓语”中“之”字的作用有两种,以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更为常见。本文讨论“主语+之+谓语”中“之”字作为指示代词充任状语的用法,探究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辨析若干疑似用例;尝试以此解释独立成句的“主语+之+谓语”结构;认为应将“之”字这类用法纳入语法条例,以使古汉语语法更具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充任状语 独立成句 增订条例
原文传递
析“A谓之B”式中的“之”
14
作者 冯雪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30-131,共2页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词性 间接宾语 语法功能
下载PDF
上古汉语“诸”与“之”字结构的句法功能考察及比较
15
作者 何翎格 《现代语文》 2020年第11期19-23,共5页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将“诸”视作兼词的观点自成一脉,认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和分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在介绍兼词时,将“诸”字的用法分为三类并给予诠释,但这三种类型的使用情况是否具有普适性,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将“诸”视作兼词的观点自成一脉,认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和分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在介绍兼词时,将“诸”字的用法分为三类并给予诠释,但这三种类型的使用情况是否具有普适性,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利用语料库数据,对该书中所提及的先秦典籍中的例句进行检索、归纳,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一观点进行验证,探讨“诸”是否具有这三类“之”字结构的用法、每种用法是否符合古汉语语法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 兼词 句法功能
下载PDF
《战国纵横家书》“之”字用法考
16
作者 曾晓洁 柳菁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2年第2期41-43,共3页
本文对《战国纵横家书》中“之”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分析,发现了该书中“之”字的一些特殊用例,并对此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战国纵横家书》 ”字 用法 考证 句法 语法 定语 语气助词
下载PDF
《论语》“之”字研究
17
作者 倪娅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 论语 动词 代词 连词
下载PDF
論上古漢語代詞“之”和“其”的替代功能
18
作者 大西克也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69-283,共15页
本文探討上古漢語代詞"其"和"之"的替代功能,初步得到了如下幾點看法:(1)"其""之"的指稱對象可以是其先行詞的轉喻内容。(2)"其""之"可以表示非特指(泛指),其機制是説話... 本文探討上古漢語代詞"其"和"之"的替代功能,初步得到了如下幾點看法:(1)"其""之"的指稱對象可以是其先行詞的轉喻内容。(2)"其""之"可以表示非特指(泛指),其機制是説話者預設具有一般性質的某類實體,然後用"其""之"來替代。(3)用"其""之"表第一、第二人稱,是一種指稱間接化的手段,往往作爲禮貌策略使用。(4)"其"的基本功能是:參照先行詞,爲中心語賦予某種屬性,所謂領屬用法只是其中的特殊情況。"其"表述的是中心語的内涵,不是外延。(5)表"適當"義的"其"一般都有先行詞,不是泛指。先行詞表示的内容是"其"的中心語固有的、穩定的屬性,這是"適當"義産生的重要背景。(6)上古漢語中"其"不是定指標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詞 “其” 轉喻性替代 禮貌策略
原文传递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词性分析
19
作者 李赛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7-100,共4页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兼具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当"以"作动词时,"故之以"类似于"贡之不入",属"N之V"结构;当"以"作介词时,"何故"是名词中心语,"... "何故之以"中的"以"字兼具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当"以"作动词时,"故之以"类似于"贡之不入",属"N之V"结构;当"以"作介词时,"何故"是名词中心语,"以"和前置宾语"之"用来对其进行修饰。"何故之以"类似于"以社故",是"以N"结构的变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故以” 介词 动词 "He(何) Gu(故) zhi() Yi(以)"
下载PDF
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 被引量:14
20
作者 秋谷裕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7-451,480,共6页
(1)早期吴语中有一个层次仍能区分支脂之三韵(开口)。(2)早期吴语中鱼韵至少有两个层次来自早期的[i]。这两个观点均与梅祖麟教授《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所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
关键词 吴语处衢方言 支脂 鱼韵 音韵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