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带石斑鱼胚体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 被引量:27
1
作者 谢菁 区又君 +2 位作者 李加儿 何永亮 陈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9,共9页
本实验对七带石斑鱼胚体、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会(27.77±1.05)℃,盐度32条件下,胚胎发育从胚体形成至孵出仔鱼历时约22h10min。(2)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 本实验对七带石斑鱼胚体、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会(27.77±1.05)℃,盐度32条件下,胚胎发育从胚体形成至孵出仔鱼历时约22h10min。(2)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为先快后慢。(3)初孵仔鱼在孵化后一天时间内生长迅速,之后速度减缓。(4)仔鱼的营养可概括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外源性营养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胚胎 卵黄囊期仔鱼 发育
下载PDF
白斑狗鱼胚胎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 被引量:20
2
作者 乔德亮 李思发 +4 位作者 凌去非 殷建国 李岩平 蔡晓琴 何智杰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8,共7页
连续观察了7批白斑狗鱼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白斑狗鱼在水温7~13℃时,胚胎期需248h,有效积温100~120℃·d;水温11~13℃时,卵黄囊期需10d,有效积温110~130℃·d。(2)白斑狗鱼出膜前期... 连续观察了7批白斑狗鱼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白斑狗鱼在水温7~13℃时,胚胎期需248h,有效积温100~120℃·d;水温11~13℃时,卵黄囊期需10d,有效积温110~130℃·d。(2)白斑狗鱼出膜前期可见眼球色素、出膜期可见体色素。白斑狗鱼胚胎卵黄囊表面有许多小油滴分布。白斑狗鱼出膜前期胚体头尾绕卵黄囊超过一周。(3)白斑狗鱼胚胎颜色随着发育进程由起始的淡黄色转为绿黄色,最终出膜前转变为棕褐色。胚胎发育不同步,仔鱼出膜数百分比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分别是20%、50%、20%、10%,为避免互相残食,对分批出膜的仔鱼即使是同批受精卵也应分开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狗鱼 胚胎发育 卵黄囊 仔鱼
下载PDF
仔稚鱼发育敏感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瑞斌 谢从新 樊启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165,共5页
对仔稚鱼发育敏感期特别是卵黄囊期和变态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卵黄的吸收及卵黄囊期的营养吸收机制、开口饵料及其适口性、不可逆点;变态期的外部形态学变化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及功能完善过程等内容。分析推测淡水有胃鱼类胃腺... 对仔稚鱼发育敏感期特别是卵黄囊期和变态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卵黄的吸收及卵黄囊期的营养吸收机制、开口饵料及其适口性、不可逆点;变态期的外部形态学变化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及功能完善过程等内容。分析推测淡水有胃鱼类胃腺的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也是重要敏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期 早期发育 卵黄囊期仔鱼 变态期仔鱼 变态
下载PDF
江鲽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生化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殷名称 S.M.哈维 J.C.A.凯克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72-279,共8页
本文研究和测定了江鲽( Platichthys flesus L.)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水分、钠、钾、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含水量在卵和仔鱼发育期基本保持在90—92%,在仔鱼进入初次摄食期时可降到89%左右。初孵仔鱼具一大卵黄囊,含水量高达9... 本文研究和测定了江鲽( Platichthys flesus L.)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水分、钠、钾、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含水量在卵和仔鱼发育期基本保持在90—92%,在仔鱼进入初次摄食期时可降到89%左右。初孵仔鱼具一大卵黄囊,含水量高达93.3%,起“浮力器官”(buoyancy organ)的作用。钠、钾离子含量在卵受精和仔鱼出膜后波动剧烈,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式型。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在卵和仔鱼早期发育和饥饿期均呈明显线性下降。同时,本文还就生化成分变化和海洋浮性鱼卵及其仔鱼的生态习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鲽 幼苗 卵黄囊期 生化成分
下载PDF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海发 刘晓春 +6 位作者 刘付永忠 王云新 黄国光 欧冲辉 易诗白 张勇 林浩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培育水温(25±0.5)℃、盐度31~32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口并进入摄食期,孵化后5.5d,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不可逆点(PNR期),几乎与此同时,卵黄囊和油球耗尽,仔鱼混合营养期为2—3d,从初次... 在培育水温(25±0.5)℃、盐度31~32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口并进入摄食期,孵化后5.5d,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不可逆点(PNR期),几乎与此同时,卵黄囊和油球耗尽,仔鱼混合营养期为2—3d,从初次摄食到进入PNR期的时间为2.5d;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发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迅速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发生率为76.7%;饥饿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至第8天,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以分为3个期相: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卵黄囊期仔鱼 摄食 存活 生长
下载PDF
河鲈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 被引量:11
6
作者 乔德亮 凌去非 +3 位作者 殷建国 李岩平 蔡晓琴 何智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探究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生活史和发育生物学,采用体视解剖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测量、描述、绘图的方法,连续观察了6个批次河鲈胚胎度卵黄囊期仔鱼发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在水温8~13℃时,胚胎期约需2... 为探究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生活史和发育生物学,采用体视解剖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测量、描述、绘图的方法,连续观察了6个批次河鲈胚胎度卵黄囊期仔鱼发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在水温8~13℃时,胚胎期约需265h,有效积温2540~2880℃·h;水温11~13℃时,卵黄囊期约需6d,有效积温1750~2120℃·h;(2)辐射状次级卵膜将受精卵连成长带形单层网片状,每个胚胎周围有6个胚胎,排列很有规则。胚胎卵黄囊表面有一个大圆形油球。出膜前期可见眼球色素、胸鳍突起;(3)胚胎出膜的不同步主要是由于出膜前期长短不一和孵化水温较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鲈 胚胎发育 卵黄囊 仔直
下载PDF
花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形态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顾若波 闻海波 +2 位作者 徐钢春 张守领 孙连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73-378,共6页
运用多种处理方法对花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初步观察与测量。观察结果显示:(1)花胚胎发育可以划分为22个明显的时期,包括7个主要的发育阶段;(2)在(20±1)℃条件下,仔鱼在出膜后的第3天开口摄食... 运用多种处理方法对花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初步观察与测量。观察结果显示:(1)花胚胎发育可以划分为22个明显的时期,包括7个主要的发育阶段;(2)在(20±1)℃条件下,仔鱼在出膜后的第3天开口摄食,卵黄囊在第7天基本消失,此阶段仔鱼的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4.67%,而以第4天增长最快。该实验结果将为花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特别是为仔鱼在营养转换阶段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鱼骨] 胚胎发育 卵黄囊仔鱼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乔德亮 付立霞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3,共6页
探索研究了斑点叉尾细(Ictalurus punctatus)的早期生活史及其发育生物学。运用解剖镜观察、记录、测量、描述、绘图等方法,连续观察了6个批次斑点又尾鲷的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在水温23~25℃时,斑点又尾... 探索研究了斑点叉尾细(Ictalurus punctatus)的早期生活史及其发育生物学。运用解剖镜观察、记录、测量、描述、绘图等方法,连续观察了6个批次斑点又尾鲷的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在水温23~25℃时,斑点又尾鲴胚胎期约需186h,有效积温4490~4610℃·h;水温24~27%时,斑点又尾鲴卯黄囊期约需6d,有效积温3620~3710℃·h。(2)斑点叉尾鲴胚胎在出膜之前可见血液循环、胸鳍突起、眼球色素、直肠和肛门,卵黄囊耗尽期时各鳍鳍条明显且尾鳍已分叉。(3)斑点叉尾鲴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是28~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鲫 胚胎发育 卯黄囊 仔鱼
下载PDF
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ACC、FAS及CPTⅠ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蒋左玉 熊铧龙 姚俊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4-912,共9页
本实验旨在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及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变化及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采用酶学方法测定分析了普安银... 本实验旨在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及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变化及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采用酶学方法测定分析了普安银鲫内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ACC、FAS及CPTⅠ的活性变化特点。在卵黄囊仔鱼发育中,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中ACC和FAS活性呈上升趋势,CPTⅠ活性呈"下降-上升"变化趋势,而葡萄糖组ACC、FAS及CPTⅠ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C组ACC活性在内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FAS活性在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CPTⅠ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适宜水平的葡萄糖、维生素C能促进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ACC、FAS和CPTⅠ的合成与分泌而形成新的代谢水平,以维持仔鱼体中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维生素C 普安银鲫 卵黄囊仔鱼 脂肪酸合成酶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
原文传递
葡萄糖、维生素C对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LPL和HL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左玉 姚俊杰 +2 位作者 熊铧龙 安苗 朱忠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9,共7页
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添加到普安银鲫的孵化水体中,直至卵黄囊消失完全,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仔鱼发育中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的影响。葡... 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添加到普安银鲫的孵化水体中,直至卵黄囊消失完全,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仔鱼发育中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的影响。葡萄糖浓度为0、5、10、15和20 g/L;维生素C浓度为0、20、25、30和35 mg/L,记录孵化时间、孵化率及仔鱼成活率,并测定了最适葡萄糖浓度组、维生素C浓度组与对照组中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LPL和HL活性。结果显示: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LPL比活力与全活力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HL比活力与全活力均呈上升趋势。葡萄糖组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呈上升趋势,在混合营养期与外源营养期,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维生素C组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仅稍高于对照组,但HL全活力在内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适宜水平的葡萄糖溶液可通过调节脂类代谢酶的活性来维持机体内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同时适宜水平的维生素C溶液能促进脂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银鲫 卵黄囊仔鱼 脂蛋白脂酶 肝脂酶 葡萄糖 维生素C
下载PDF
BIOCHEMICAL CHANGES DURING DEVELOPMENT OF EGGS AND YOLK-SAC LARVAE OF HERRING AND PLAICE
11
作者 殷名称 J.C.A.Craik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47-358,共12页
Changes in quantities of water, sodium, potassium, lipid and protein were compared in developing eggs and yolk-sac larvae of herring dupes harengus L., a species with demersal eggs, and plaice Pleuroncctcs platessa L.... Changes in quantities of water, sodium, potassium, lipid and protein were compared in developing eggs and yolk-sac larvae of herring dupes harengus L., a species with demersal eggs, and plaice Pleuroncctcs platessa L., a species with pelagic eggs. The princip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was the occurrence in herring, but not in plaice of considerable increases in water content and in one or both of the above ions at three distinct stages: at fertilization,during the middle stage of egg development, and in the days immediately after hatching. Newly hatched larvae of the two species differed greatly in water cont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mass and water content of the yolk, not in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rest of the body. In herring, there were increases in sodium and potassium which coincided broadly with the increase in water content.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the gradual acquisition of buoyancy by herring during this period, comparable with the buoyancy conferred on plaice eg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RING PLAICE EGG yolk-sac larva DEVELOPMENT biochemical changes
下载PDF
黑鲷 ×真鲷杂交子代回交繁育及子代早期发育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淑吟 张志勇 +5 位作者 刘海林 贾超峰 许津 祝斐 张志伟 任忠宏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3-699,共7页
为筛选获得类型丰富、具杂交优势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在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养殖成功的基础上,于2016年4—5月,挑选经强化培育的杂交子代(♂)及黑鲷(♀)为亲鱼(雌雄配比1∶1),养于室内同一水泥池,水温16~20℃,盐度23~25,收集... 为筛选获得类型丰富、具杂交优势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在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养殖成功的基础上,于2016年4—5月,挑选经强化培育的杂交子代(♂)及黑鲷(♀)为亲鱼(雌雄配比1∶1),养于室内同一水泥池,水温16~20℃,盐度23~25,收集同步发育的自然受精卵进行孵化,采用显微摄像观察,记录回交子代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时序与形态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回交子代的受精卵孵化、胚胎及仔鱼发育正常;在水温18~20.2℃、盐度25、微充气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2.5h完成胚胎发育,仔鱼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2.08~2.45mm;在水温18~21.8℃、盐度23~25的条件下,经过约4d时间,仔鱼卵黄囊消失,完成早期仔鱼发育阶段。试验表明,黑鲷(♀)×真鲷(♂)杂交子代的可育性,也为进一步的鲷科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更多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真鲷(♂)杂交 回交 胚胎发育 早期仔鱼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alinity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biochemical dynamics of a marine fish, Inimicusjaponicus
13
作者 GONG Xu HUANG Xuxiong WEN We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27-437,共11页
Fertilised eggs of the devil stringer (Inimicusjaponicus) were incubated at different salinity levels (21, 25, 29, 33, and 37), and then the hatching performances,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biochemical composi... Fertilised eggs of the devil stringer (Inimicusjaponicus) were incubated at different salinity levels (21, 25, 29, 33, and 37), and then the hatching performances,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protein, lipid and carbohydrate) of the larvae were assay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salinity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l.japonicus. The tested salinity levels did not affect the times of hatching or mouth opening for yolk-sac larvae. However, the salin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hatching and survival rates of open-mouthed larvae, as well as the morphology of yolk-sac larvae.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30.5 to 37.3 and 24.4 to 29.8 were suitable salinity ranges for the survival of embryos and larvae ofl.japonicus, respectively. Larvae incubated at a salinity level of 29 had the greatest full lengths, and decreasing yolk volum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salinity.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the individual dry weights of newly hatched larvae or open-mouthed larva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Newly hatched larvae incubated at a salinity level of 29 had the greatest metabolic substrate contents and gross energy levels, while the open- mouthed larvae's greatest values occurred at a salinity level of 25. Larvae incubated in the salinity range of 33 to 37 had the lowest nutritional reserves and energy values. Thus, the I.japonicus yolk-sac larvae acclimated more readily to the lower salinity level than the embryos, and higher salinity levels negatively influenced larv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the environmental salinity level should be maintained at 29-33 during embryogenesis and at 25-29 during early larval development for this species. Our results can be used to provide optimum aquaculture conditions for the early larval development of I.japoni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emical dynamics DEVELOPMENT EMBRYO Inimicus japonicus SALINITY yolk-saclarva
下载PDF
鲱、鲽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生化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殷名称 J.C.A.Craik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7-165,共9页
本文以产沉(粘)性卵的鲱(Clupea harengus L.)和浮性卵的鲽(Pleuronectes platessa L.)为代表,对这两类海洋鱼类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水分、钠、钾、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作了比较研究。实验于1987年春在苏格兰完成。结果发现:1)... 本文以产沉(粘)性卵的鲱(Clupea harengus L.)和浮性卵的鲽(Pleuronectes platessa L.)为代表,对这两类海洋鱼类在卵和卵黄囊期仔鱼发育阶段水分、钠、钾、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作了比较研究。实验于1987年春在苏格兰完成。结果发现:1)鲱的含水量在三个阶段有明显增长,受精时从75%—85%,卵发育期从85%—87%,孵化后从85%—90%;通过这一成功变化,最终使仔鱼获得浮性,上升并进入浮游生物水层摄食;鲽卵含水量在这三个阶段均保持在90%—92%,并一直保持相应的浮性,至摄食期。2)两种初孵仔鱼含水量的差别,主要由卵黄囊含水量不同引起,而身体其它部分含水量没有显著种的差别。3)鲱在钠、钾含量上的增长和波动,大致同这三个阶段湿重和含水量的增长和波动一致。4)脂肪和蛋白质对卵和仔鱼的浮性几乎不起作用;两种鱼在卵和卵黄囊期发育阶段,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呈线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囊期 仔鱼 发育
下载PDF
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期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基因的表达及葡萄糖、维生素C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左玉 姚俊杰 +3 位作者 熊铧龙 安苗 朱忠胜 宋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3-48,共6页
为了探讨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期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表达特点及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PL和HL基因在普安银鲫卵... 为了探讨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期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表达特点及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PL和HL基因在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的表达情况及mRNA表达水平,并检测了葡萄糖、维生素C对这两种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LPL和HL基因在普安银鲫内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均有表达,且LPL和HL mRNA表达量呈上升变化。葡萄糖组LPL和HL mRNA表达量呈上升变化,维生素C组也呈上升变化。在内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葡萄糖能显著上调LPL和HL mRNA的表达量(P<0.05);在内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维生素C能显著上调LPL mRNA的表达量,而HL mRNA的表达量在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普安银鲫发育至混合营养期时,机体内脂质分解代谢增强。适宜水平的葡萄糖、维生素C能诱导LPL和HL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银鲫 卵黄囊期 脂蛋白脂酶 肝脂酶 葡萄糖 维生素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