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建设中人为弃土降雨侵蚀实验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孙虎 唐克丽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9-35,共7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建设中的人为弃土堆积归纳为新生斜坡型、陡坡增长型、新生台地型和洼地迭加型等4类人为堆积微地貌。针对人为弃土堆积斜坡和人为弃土堆进行了降雨侵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在短历时、高...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将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建设中的人为弃土堆积归纳为新生斜坡型、陡坡增长型、新生台地型和洼地迭加型等4类人为堆积微地貌。针对人为弃土堆积斜坡和人为弃土堆进行了降雨侵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人为弃土斜坡可发生剧烈的土壤侵蚀,其侵蚀量是裸露撂荒坡的10.76~12.23倍,而人为弃土堆侵蚀产沙量相对较少;(2)人为弃土斜坡的侵蚀产沙与降雨产流历时具有幂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3)人为弃土斜坡与裸露撂荒坡相比,坡面的细沟侵蚀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应禁止随意倾倒建设开发产生的废弃土方,对已倾倒堆积形成的人为弃土斜坡及排土场需加强治理,以减少城镇侵蚀的产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弃土 侵蚀实验 产沙量 黄土高原 降雨量 堆积形式
下载PDF
陕西渭北红富士苹果园土壤有效养分及长期施肥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2
作者 高义民 同延安 +1 位作者 路永莉 王小英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3-622,共10页
调查了陕西渭北地区915个盛产期红富士苹果园的土壤有效养分、全年施肥和产量情况,并在合阳县1个果园通过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苹果产量、单果质量的影响及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 调查了陕西渭北地区915个盛产期红富士苹果园的土壤有效养分、全年施肥和产量情况,并在合阳县1个果园通过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苹果产量、单果质量的影响及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0.1mg·kg-1、17.7mg·kg-1和173.0mg-kg-1,有机质含量为12.6g·kg-1,最高分布频率的土壤养分分布范围分别为碱解氮40~60mg·kg-1,速效磷10~20mg·kg-1,速效钾150—200mg·kg-1,有机质10—15g·kg-1。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与苹果产量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果园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纯N454.5kg·hm-2、P205327.7kg·hm-2、KsO313.2kg·hm-2,有机肥平均用量4.7t·hm-2;纯N、P2O5和K2O用量均为200—400kg·hm-2的分布频率最高,仅26.6%的果园施用有机肥。氮、磷、钾肥用量与苹果产量和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在高产年份、中产年份和低产年份,氮肥对苹果产量、单果质量的影响效果及其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均大于磷和钾肥。对苹果产量的影响,高产年份磷肥显著大于钾肥,中、低产年则无显著差异。对单果质量的影响效果,高产和中产年份磷肥和钾肥无显著差异,低产年份钾肥显著大于磷肥。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在高、中产年份为氮〉磷〉钾,低产年份为氮〉钾〉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土壤 有效养分 长期施肥 产量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基于APSIM模型的降水量分配对旱地小麦和豌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李广 黄高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2-347,共6页
为探索降水量分配对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在对APSIM模型检验的基础上, 运用APSIM模型和多元积分回归方法研究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降水季节分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PSIM模型可用来模拟小麦和豌豆的产量; 作物产量除与年... 为探索降水量分配对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在对APSIM模型检验的基础上, 运用APSIM模型和多元积分回归方法研究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降水季节分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PSIM模型可用来模拟小麦和豌豆的产量; 作物产量除与年降水总量有关外, 还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关;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小麦和豌豆产量影响为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 并且都为正效应; 当年6~7月份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5~6月份降水对豌豆产量影响最大, 最大贡献率为每增加1 mm的降水量, 小麦增产10.4 kg·hm^-2, 豌豆增产10.3 kg·hm^-2; 降水量季节分配比年降水总量对作物产量的形成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 多元积分回归 降水量季节分配 作物产量 小麦 豌豆 雨养农业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产量及土壤养分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高义民 同延安 +1 位作者 路永莉 马海洋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27,共6页
对连续8 a施用氮磷钾肥的黄土高原地区‘红富士’苹果园的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对苹果产量与土壤养分累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苹果产量,增产率为12.8%~128.3%... 对连续8 a施用氮磷钾肥的黄土高原地区‘红富士’苹果园的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对苹果产量与土壤养分累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苹果产量,增产率为12.8%~128.3%,增产率随施肥年限增加有增加趋势。NPK处理增加了果园土壤的有效氮、磷、钾含量,其累积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差异较大。与对照(CK)相比较,NPK处理使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的速效氮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24.9 mg·L-1、36.9 mg·L-1和49.7 mg·L-1,速效磷增加了20.1 mg·L-1,12.6 mg·L-1和4.3 mg·L-1,速效钾增加了50.9 mg·L-1、61.8 mg·L-1和31.2 mg·L-1。这表明长期施肥下,果园土壤中速效氮的累积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速效磷的累积量随土层深度减少,速效钾累积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20~40cm土层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与当年的苹果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上一年度苹果产量的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长期施肥 产量 养分累积与分布 黄土高原
下载PDF
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谢军红 张仁陟 +3 位作者 李玲玲 罗珠珠 蔡立群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4-1393,共10页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布设大田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松耕、免耕、旋耕和传统耕作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土壤容重、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深松耕和免耕较旋耕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增加0~30 cm土壤贮水量,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旋耕分别增加50.0%、43.7%和14.8%、10.3%;深松耕能有效降低5~30cm土层土壤容重,其5~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耕较传统耕作分别降低10.9%和12.9%,随着土层的加深,深松耕、免耕的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旋耕和传统翻耕呈增大趋势;深松耕在苗期、拔节—抽雄期较传统翻耕分别具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2个平水年,深松耕处理的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翻耕增加6.1%~5.6%、18.6%~28.8%和28.1%~32.9%,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同等降雨条件下,深松耕能有效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温关系,有利于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项理想的土壤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耕作方法 旱作玉米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产量和养分含量的旱地小麦施磷量和土壤有效磷优化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清霞 王朝辉 +7 位作者 惠晓丽 张翔 张悦悦 侯赛宾 黄宁 罗来超 张世君 党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5,共13页
目的】探讨长期定位施磷条件下小麦产量、土壤有效磷水平及籽粒养分含量变化,为旱地小麦合理施用磷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在黄土高原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4—2015、2015—2016和2016—2017连续3年... 目的】探讨长期定位施磷条件下小麦产量、土壤有效磷水平及籽粒养分含量变化,为旱地小麦合理施用磷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在黄土高原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4—2015、2015—2016和2016—2017连续3年取样,研究不同施磷量对小麦产量,生物量,产量构成,籽粒氮、磷、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不施磷相比,长期施磷使小麦产量平均提高67%,生物量提高58%,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增加64%和8%,而千粒重降低7%。施磷量与小麦产量、生物量呈抛物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6 465 kg·hm^(-2)的施磷量为144 kg P_2O_5·hm^(-2)。籽粒氮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磷和钾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获得最高产量时播前和成熟期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6.9和20.4 mg·kg^(-1)。磷吸收利用效率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施磷量提高50 kg P_2O_5·hm^(-2),需磷量增加0.4 g·kg^(-1),磷收获指数降低1.3%,生理效率降低45.1 kg·kg^(-1)。【结论】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关键养分含量,研究区域旱地小麦应以95%的最高产量为实际生产目标,施磷量为94 kg P_2O_5·hm^(-2),播前土壤有效磷为12.0 mg·kg^(-1),成熟期为13.8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施磷量 有效磷 产量构成 养分含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apparent quantum yield and maximum ecosystem assimilation on Tibetan Plateau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被引量:23
7
作者 XU Lingling, ZHANG Xianzhou, SHI Peili & YU Guirui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e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z1期141-147,共7页
The alpine meadow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an area of about 1.2×106km2. Damxung County,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place covered with this typical vegetation... The alpine meadow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an area of about 1.2×106km2. Damxung County,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place covered with this typical vegetation. An open-path eddy covariance system was set up in Damxung rangeland station to measure the carbon flux of alpine meadow from July to October, 2003. The continuous carbon flux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ecosystem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NEE)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as well as the seasonal patterns of apparent quantum yield (α) and maximum ecosystem assimilation (Pmax).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ytime NEE fitted fairly well with the PAR in a rectangular hyperbola function, with α declining in the order of peak growth period (0.0244 μmolCO2 · μmol-1PAR) > early growth period > seed maturing period > withering period (0.0098 μmolCO2 · μmol-1PAR). The Pmax did not change greatly during the first three periods, with an average of 0.433 mgCO2 · m-2 · s-1,i.e. 9.829 μmolCO2 · m-2 · s-1. However, during the withering period, Pmax was only 0.35 mgCO2 · m-2 · s-1, i.e. 7.945 μmolCO2 · m-2 · s-1. Compared with other grassland ecosystems, the α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was much l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EDDY covariance apparent quantum yield MAXIMUM ECOSYSTEM assimilation.
原文传递
陇中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邓浩亮 张恒嘉 +6 位作者 肖让 张永玲 田建良 李福强 王玉才 周宏 李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287,共15页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陇中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陇中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物候特征、不同生长阶段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春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露地平作(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2.42℃,而SM处理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36℃,且该调节效应主要表现在苗期,随后温度调节效应逐渐减弱;MRM、WRF、HM和SM处理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处理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春玉米在生长中期(拔节至吐丝)耗水最多,生长后期(吐丝至成熟)次之,生长前期(出苗至拔节)耗水最少,其中地膜覆盖耗水量大于秸秆覆盖,全膜覆盖耗水量大于半膜覆盖;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中前期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生育前期和中期分别以HM和WRF处理提高幅度最大,2年平均较CK分别提高250.68%和61.30%;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在增温、促进耗水作用下使春玉米各生育期提前并增加单株干重,最终表现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以WRF和MRM处理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较CK分别平均增加171.40%和155.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增加142.80%和125.44%。【结论】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可明显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热环境,增加玉米物质积累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种植方式 垄沟集雨 土壤水热效应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秸秆补饲的青藏高原草地载畜量平衡遥感监测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刚 孙炜琳 +1 位作者 张华 高春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00-211,共12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掌握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产草量及草畜平衡情况,促进藏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青藏高原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有必要对青藏高原不同行政区域天然草地及补饲后的载畜能力和草畜平衡问题开展研究。该研究首先结合MODIS(mo... 为了快速准确地掌握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产草量及草畜平衡情况,促进藏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青藏高原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有必要对青藏高原不同行政区域天然草地及补饲后的载畜能力和草畜平衡问题开展研究。该研究首先结合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青藏高原草地类型图、气象数据、土壤质地数据等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对青藏高原草地产草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青藏高原草地天然产草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然后利用草谷比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饲用秸秆资源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计算得出各县市可利用的秸秆资源的载畜量情况。最后根据草地产草量、秸秆资源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利用草畜平衡模型,模拟得出各县市的超载过牧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青藏高原年产草量区域差异十分明显,西藏年产草量最大为2642.89万t,青海藏区次之,为2 307.60万t;云南藏区最低,为37.36万t。青藏高原天然草地总载畜量为8 363.04万只(羊单位,以下同),其中,青海省藏区为2 889.10万只,西藏为2 789.35万只,四川藏区为1 854.10万只,甘肃藏区为796.42万只,云南藏区为34.09万只。青藏高原饲用秸秆资源量为372.16万t,其中青海藏区和西藏的饲用秸秆资源总量占整个藏区的74.77%;其他3个省份的可饲用秸秆总量比例仅占25.23%。青藏高原饲用秸秆资源可饲养牲畜293.53万只,其中青海省藏区为172.48万只,西藏为46.80万只,四川藏区为31.94万只,甘肃藏区为19.69万只,云南藏区为22.65万只。青藏高原各县市超载过牧十分突出。在未补饲情况下,超载率超过5倍的县市占7.69%,2~5倍的占13.46%,1~2倍的占28.84%,超载率小于1倍的占38.82%,未超载的仅占11.19%。通过补饲秸秆资源,未超载过牧的县市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模型 秸秆 CASA模型 产草量 草谷比法 载畜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氮磷钾与有机肥优化配施试验 被引量:17
10
作者 许晶晶 郝明德 赵云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3-147,153,共6页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产量达5 099.8 kg/hm2,增产率达21.5%,较氮、磷肥单施产量分别增产14.0%和18.4%,具有正交互效应;单施有机肥较NM、PM、NPM增产率分别...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产量达5 099.8 kg/hm2,增产率达21.5%,较氮、磷肥单施产量分别增产14.0%和18.4%,具有正交互效应;单施有机肥较NM、PM、NPM增产率分别达到6.63%、4.12%、11.3%。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氮磷有机肥配施肥料氮、磷肥的利用率分别较氮、磷肥单施提高1.71和12.55个百分点;氮磷配施可同时提高氮肥、磷肥肥效,此时氮贡献率为15.53%,磷贡献率达12.26%,且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4.1%,耗水系数降低了1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氮磷钾与有机肥 水肥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地膜覆盖、氮肥与密度及其互作对黄土旱塬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婷 李世清 +1 位作者 占爱 刘建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04-1517,共14页
【目的】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地膜覆盖、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春玉米生长季,设置覆盖方式... 【目的】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地膜覆盖、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春玉米生长季,设置覆盖方式(覆膜和不覆膜)、施氮量(2013年为0、170、200和230 kg N·hm^(-2),2014年为0、170、225和280 kg N·hm^(-2))和种植密度(5.0×10~4、6.5×10~4和8.0×10~4株/hm^2)3个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氮素累积与转运、产量及氮肥生产效率。【结果】地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吐丝前氮素累积量,促进了吐丝后氮素累积和吐丝前累积氮素的再转移,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和籽粒产量。覆盖方式与氮肥或密度互作显著影响春玉米氮素吸收、累积和转移。地膜覆盖条件下更多的氮肥(200—230 kg N·hm^(-2))或更高的密度(6.5×10~4—8.0×10~4株/hm^2)投入能有效促进吐丝前储存更多的氮素向籽粒转运,提高吐丝后期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而不覆盖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70 kg N·hm^(-2)或密度超过5.0×104株/hm^2时,吐丝后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吐丝前氮素储备的增加未能有效增加籽粒氮素累积。氮肥与密度互作显著影响氮素累积、吸收和转移。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与吐丝前氮素累积量、氮素转移量、吐丝后氮素累积量及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从春玉米氮素累积、转移及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关系看,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合理施氮量为200—230 kg N·hm^(-2)、密度为8.0×10~4株/hm^2,其产量可达13.7—14.6 t·hm^(-2),PFPN可达64.8—68.7 kg·kg^(-1)。【结论】地膜覆盖与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实践,有利于促进灌浆期营养器官储存氮向籽粒转移和吐丝后氮同化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地膜覆盖 施氮 密度 氮素转运 产量 氮肥生产效率 黄土旱塬
下载PDF
黄土高原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 被引量:16
12
作者 徐勇 杨波 +1 位作者 刘国彬 刘普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18-1226,共9页
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基于WIN_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不同作物产... 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基于WIN_YIELD软件,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条件下不同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形坡度是影响作物产量、径流和泥沙的重要因素,地形高程和坡向的影响普遍较微弱;地形坡度越大,作物产量越低,高粱和玉米在坡度为25o时的产量模拟值分别较0o时下降15.44%和14.32%,大豆、绿豆和马铃薯的下降幅度依次为5.26%、4.67%和3.84%;产生径流和泥沙随地形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坡度20o左右存在一个高值区间;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绿豆(豆类)、马铃薯、玉米和高粱;坡度小于5o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o的坡耕地应及早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产量 水土流失 地形分异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海拔条件下6种紫花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建华 韩清芳 +1 位作者 贾志宽 次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4792-4793,4836,共3页
研究了6种苜蓿品种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总产、再生产量及株高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爱菲尼特、赛特、牧歌是适宜在藏区栽种的苜蓿品种,其高产性和稳产性较好;金皇后的产量较低,且地区适应性差。各品种在2 300 m海拔上均能正常结... 研究了6种苜蓿品种在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的总产、再生产量及株高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爱菲尼特、赛特、牧歌是适宜在藏区栽种的苜蓿品种,其高产性和稳产性较好;金皇后的产量较低,且地区适应性差。各品种在2 300 m海拔上均能正常结实产籽,巨人201在高海拔区域不能越冬。与内地相比,各品种的返青期普遍晚20 d以上,全育期延长15 d,总积温差异至少在380℃以上。在3 800 m海拔以上,各品种均不进入生殖生长,说明在高海拔区不适宜大面积繁育紫花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西藏高原 紫花苜蓿 品种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郁鑫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144-146,156,共4页
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 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性质 作物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秋播时间对3种小谷物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成慧 侯扶江 +1 位作者 常生华 陈先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2-1168,共7页
利用黄土高原秋闲田,在夏末秋初种植糜子(Panicum miliaceum)、燕麦(Arrhenatherum elatius)和黑麦(Secale cereale)收获营养体用作饲草,并比较播种时间对小谷物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小谷物的产草量、分蘖密度、株高... 利用黄土高原秋闲田,在夏末秋初种植糜子(Panicum miliaceum)、燕麦(Arrhenatherum elatius)和黑麦(Secale cereale)收获营养体用作饲草,并比较播种时间对小谷物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小谷物的产草量、分蘖密度、株高、纤维素含量随播种时间延迟呈下降趋势;3种小谷物产草量约0.3~1.6 t·hm^(-2),纤维素含量约2%~11%,均为糜子最高,黑麦最低。小谷物的粗蛋白含量约10%~15%,随播种延迟而逐渐升高,燕麦和黑麦略高于糜子。小谷物营养体粗脂肪含量约1.4%~3.5%;燕麦营养体中的含量随播种延迟呈增加趋势;糜子在8月1日播种最低,7月21日播种最高;播种时间对黑麦营养体的粗脂肪含量没有影响;黑麦和燕麦明显高于糜子。燕麦和黑麦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随着播种时间延迟而降低,糜子则逐渐升高,在5%~10%之间变动。糜子营养体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约50%~55%,显著高于燕麦和黑麦的30%~33%。糜子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约17%~21%,随播种时间延迟而降低;燕麦和黑麦约12%~14%。单位面积耕地3种小谷物的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脂肪、粗纤维和总能产量均随播种时间推迟而迅速下降。根据改进的牧草饲用等级评价方法,3种秋播小谷物的营养体均为中等到上等牧草,糜子和燕麦的得分高于黑麦,适合在该区域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黑麦 糜子 牧草产量 秋闲田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计算模型及其参数修正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开元 李玉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3-48,共6页
建立了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计算模型 ,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 (光能利用率、作物产量反应系数和作物系数等 )进行了修正 ,同时提出作物耗水量和水分订正系数等的估算方法 .冬小麦水分产量潜势为 530 0~ 630 0 kg· hm- 2 ,春玉米为 77... 建立了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计算模型 ,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参数 (光能利用率、作物产量反应系数和作物系数等 )进行了修正 ,同时提出作物耗水量和水分订正系数等的估算方法 .冬小麦水分产量潜势为 530 0~ 630 0 kg· hm- 2 ,春玉米为 770 0~ 90 0 0 kg·hm- 2 .此外 ,本文还对农田水分条件进行了评价 ,指出黄土高原南部的东部地区水分条件较差 ,有较大的灌溉增产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旱作 产量潜势 计算模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Nb微合金化建筑钢筋微观组织与屈服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朝晖 折媛 +1 位作者 巨建涛 杨军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09-1313,共5页
采用力学拉伸试验、显微组织观察等手段,对屈服平台长度不同的Nb微合金化建筑钢筋进行了金相组织定量分析,并对无屈服平台的试样进行了时效处理。结果表明:贝氏体含量影响着钢筋屈服平台的变化;随贝氏体含量的增大,钢筋屈服平台长度逐... 采用力学拉伸试验、显微组织观察等手段,对屈服平台长度不同的Nb微合金化建筑钢筋进行了金相组织定量分析,并对无屈服平台的试样进行了时效处理。结果表明:贝氏体含量影响着钢筋屈服平台的变化;随贝氏体含量的增大,钢筋屈服平台长度逐渐缩短直至消失;一定温度下,长时间的时效保温处理可使得钢筋的屈服平台得以恢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贝氏体的影响机理、生成原因以及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微合金钢 屈服强度 屈服平台 贝氏体 时效
下载PDF
A study of scale effect on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9
18
作者 YAN YunXia & XU JiongXi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ycle and Relate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Based on data from 148 hydrometric st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scale relationship,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and drainage basin area, has been undertaken in th... Based on data from 148 hydrometric st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scale relationship,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and drainage basin area, has been undertaken in the stud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For different regions, scale relationship in log-log ordinate can be fitted by two types of lines: straight and parabola, and for each line, a function was fitt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different scale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 in surface material distribution and landforms. To offset the scale-induced influence, calcu-lation has been done based on the fitted functions, in order to adjust the data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to a common standard area. Based on the scaled data, a map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was con-structed using Kriging interpolation. For comparison, a map based on the un-scaled data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was also constructed using the same method. The two maps show that the basic pattern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wa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severely eroded areas (Ys >10000 t km-2a-1) were at the same locations from Hekouzhen to Longmen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However, after the adjustment to a common standard area, the very severely eroded area (Ys >20000 t km-2a-1) became much enlarged because after the adjustment, all the values of Ys in the lower river basin in those regions became much larger than bef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EROSION scale EFFECT SPECIFIC sediment yield.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其治理目标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万忠 焦菊英 +3 位作者 马丽梅 穆兴民 王万忠 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F0002,共8页
为了确定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治理目标,采取"水文—地貌法",利用98个水文站控制区和234个侵蚀产沙单元,在分析其不同治理阶段土壤侵蚀产沙变化特征与减沙幅度,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20... 为了确定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治理目标,采取"水文—地貌法",利用98个水文站控制区和234个侵蚀产沙单元,在分析其不同治理阶段土壤侵蚀产沙变化特征与减沙幅度,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20a黄土高原主要流失区的区域治理目标:土壤流失量控制在3.60×108 t左右,土壤侵蚀模数<1 300 t/(km2.a)左右。其中,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黄土平岗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风沙黄土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黄土山麓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森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300t/(km2.a),黄土高塬沟壑区为1 500t/(km2.a),黄土残塬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阶地区为500t/(km2.a),风沙草原区为500t/(km2.a),高原土石山区为100t/(km2.a)。未来20a黄土高原的治理重点区域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2.20×104 km2)、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1.50×104 km2)、黄土高塬沟壑区(8 600km2)、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4 600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产沙 治理标准 侵蚀类型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产流输沙量对地貌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丽娜 穆兴民 +1 位作者 高鹏民 粟晓玲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56-960,共5页
地貌因素与径流泥沙关系分析是建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1959~1969年间的黄土丘陵区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区的20余条支流的年均径流量、流域年均输沙量及年均径流系数与集... 地貌因素与径流泥沙关系分析是建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1959~1969年间的黄土丘陵区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区的20余条支流的年均径流量、流域年均输沙量及年均径流系数与集水区面积、河道平均坡降、流域高差和流域干流长等地貌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地貌参数与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之间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即年均输沙量和径流量与集水区面积或河道干流长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河道平均坡降呈幂函数减少关系,而与流域高差未表现出某种趋势性变化特征.年均径流系数与地貌参数之间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地貌 径流 泥沙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