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1
作者 姜益娟 郑德明 朱朝阳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7-179,共3页
通过棉田土壤残膜状况调查及残膜田间微区试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残膜量与棉花出苗率、收获株数呈负相关( r=- 0.737,r=- 0.740),分别比无残膜污染的土壤低 9.9%— 19.1%、 ... 通过棉田土壤残膜状况调查及残膜田间微区试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残膜量与棉花出苗率、收获株数呈负相关( r=- 0.737,r=- 0.740),分别比无残膜污染的土壤低 9.9%— 19.1%、 7.3%— 16.5%,残膜使株铃数减少 0.8— 1.0个,导致棉花产量低 7.3%— 21.6%;残膜碎片在土壤中的状态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危害顺序为 180° >30° >60°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 棉花 土壤 出苗率 产量 农用薄膜 地膜残留
下载PDF
陆地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36
2
作者 殷剑美 武耀廷 +1 位作者 朱协飞 张天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7-72,共6页
对(泗棉3号×TM 1)(组合Ⅰ)和(泗棉3号×CARMEN)(组合Ⅱ)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得到有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其中组合Ⅰ子指的最适遗传模型为负向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铃重最适遗传模型为等显性主基因... 对(泗棉3号×TM 1)(组合Ⅰ)和(泗棉3号×CARMEN)(组合Ⅱ)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得到有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其中组合Ⅰ子指的最适遗传模型为负向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铃重最适遗传模型为等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衣分、单株铃数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和一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组合Ⅱ中衣分、子指、单株铃数、铃重、整齐度和麦克隆值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无主基因的多基因模型,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伸长率最适遗传模型均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基因个数的预测与分子检测的主效QTL个数基本相符。选用P1、P2、F1和F2∶3四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相比于单个分离世代的分离分析法,增加了试验的精确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并可以鉴别多基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品质 主基因与多基因 遗传模型 陆地棉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王肖娟 危常州 +4 位作者 张君 董鹏 王娟 朱齐超 王金鑫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4-561,共8页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大于漫灌,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漫灌,滴灌条件下较好的水分条件抑制了棉花根系生长而促进地上部生长。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在施氮量为360 kg.hm-2时最大,过高氮肥投入无助于棉花产量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对棉花单株铃数及皮棉产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棉花
下载PDF
缩节胺(DPC)对不同密度下棉花冠层结构特征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4
4
作者 罗宏海 赵瑞海 +1 位作者 韩春丽 张旺锋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4-340,共7页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设置适量化调和超量化调方式,每个化调下设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化学调节剂(DPC)对不同密度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两种化调量下均表现叶面积指数(LAI)增大、叶倾角(MFA)变大,株型变紧凑;...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设置适量化调和超量化调方式,每个化调下设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化学调节剂(DPC)对不同密度棉花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两种化调量下均表现叶面积指数(LAI)增大、叶倾角(MFA)变大,株型变紧凑;但密度过大,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R)小,造成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CAP)较快下降。相同密度下增加化调量,盛铃后期的LAI、MFA和CAP显著降低,TR保持较高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少,但分配到生殖器官的比例上升。盛铃后至吐絮期的LAI、MFA和CAP与总铃数、皮棉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开花至吐絮期的TR与群体干物质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生产上要实现棉花高产及超高产,应促使生育前期叶片面积稳定上升,保持盛铃后期叶片较高的面积、倾角和光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调节剂 种植密度 冠层结构 产量性状 棉花
下载PDF
不同年代棉花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及其系谱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永山 唐秉海 +3 位作者 张凯 王晓璐 李江辉 谢光兰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9,共4页
对50年来我国自育的有代表性的棉花品种20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产呈递增趋势,90年代棉花品种比50年代品种皮棉增产17.73%,平均每年增产皮棉3.384kg·hm-2,产量增加主要是衣分和单株结铃... 对50年来我国自育的有代表性的棉花品种20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产呈递增趋势,90年代棉花品种比50年代品种皮棉增产17.73%,平均每年增产皮棉3.384kg·hm-2,产量增加主要是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所致,衣分呈递增趋势,年均递增0.1002个百分点;单株结铃数增加1.6个。新品种的子指变小,衣指变大;棉花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03**),衣分对棉花产量贡献最大( P3y=0.5810),单株铃数次之(P1y=0.2858),铃重最低(P2y=0.1326)。棉花纤维品质逐步得到改良,绒长变长,纤维强度变大;棉花遗传基础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 棉花 品种 比较研究 产量 系谱 纤维品质
下载PDF
地膜残留对连作棉田土壤氮素、根系形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祖米来提.吐尔干 林涛 +3 位作者 王亮 王静 李健伟 汤秋香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384,共11页
【目的】为探讨土壤中的残膜含量对棉花根区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新陆中4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了0(CK)、225、450、675和900 kg·hm^(-2)共5个残膜量处理,于2013-2014开展2年小区模拟试验,研究了棉田土壤氮... 【目的】为探讨土壤中的残膜含量对棉花根区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新陆中4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了0(CK)、225、450、675和900 kg·hm^(-2)共5个残膜量处理,于2013-2014开展2年小区模拟试验,研究了棉田土壤氮素、根系形态、产量性状随土壤中残膜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残膜量的增大产量均呈下降趋势,450、675、900 kg·hm^(-2)残膜量处理的产量均显著(P<0.05)低于0 kg·hm^(-2)(CK),其中900 kg·hm^(-2)处理的产量降低了22.2%。残膜阻碍根系生长,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均随残膜量的增加而下降,其中,900 kg·hm^(-2)处理较0 kg·hm^(-2)(CK)分别下降了33.7%,24.3%,19.72%,66.4%和35.3%;0 kg·hm^(-2)与225、450、675、900 kg·hm^(-2)残膜量处理在花期和铃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残膜量的增加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呈增加趋势,与0 kg·hm^(-2)(CK)相比,900 kg·hm^(-2)处理在铃期铵态氮增加了36.6%、硝态氮增加了40.1%。【结论】残膜降低氮素利用率,阻碍了根系生长,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根系分布 产量特征 地膜残留量 棉花
下载PDF
高密度对陆地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赵振勇 田长彦 马英杰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292-295,共4页
常规管理下 ,2 0 0 2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尉犁县 ,对陆地棉高种植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2 2 .5× 10 4株 /hm2 ,2 7× 10 4株 /hm2 的皮棉产量和棉纤维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皮棉产量影响显著 ,皮棉产量随密... 常规管理下 ,2 0 0 2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尉犁县 ,对陆地棉高种植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2 2 .5× 10 4株 /hm2 ,2 7× 10 4株 /hm2 的皮棉产量和棉纤维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皮棉产量影响显著 ,皮棉产量随密度增大而下降 ,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在栽培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时皮棉产量最高 ,为 2 6 75kg/hm2 。棉花内在品质的主要指标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也有随密度增大而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化学打顶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杨成勋 姚贺盛 +4 位作者 杨延龙 勾玲 罗宏海 张亚黎 张旺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43-1250,共8页
【目的】研究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植株形态、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应用化学打顶剂调节棉花株型、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45-21(品系),在田间自然... 【目的】研究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植株形态、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应用化学打顶剂调节棉花株型、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45-21(品系),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研究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株高、主茎节数增加、株宽变小,株形紧凑;不同部位DIFN较大,叶面积指数较高,不同冠层光吸收较人工打顶的均匀,中、下部冠层光吸收率高;不同打顶剂表现为氟节胺处理的棉花产量有增加的趋势。【结论】棉花化学打顶后通过叶片吸收药剂,封顶效应较慢,与人工打顶相比叶面积指数较高;由于对果枝长度控制,使株形紧凑,冠层开度增加,保证了冠层中、下部高的光吸收率,为棉花利用化学打顶控制株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打顶 冠层结构 产量 棉花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Yield and Canopy Micro Environment in Hybrid Cotton 被引量:27
9
作者 YANG Guo-zheng LUO Xue-jiao +1 位作者 NIE Yi-chun ZHANG Xian-l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2154-2163,共10页
A rational plant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to high yield of cotton, because it can provide a beneficial micro environment within the canopy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yield formation. A 2-y... A rational plant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to high yield of cotton, because it can provide a beneficial micro environment within the canopy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yield formation. A 2-y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plant density based on cotton yield in relation to the canopy micro environment (canopy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light transmittance). Six plant densities (1.2-5.7 plants m^-2) were arranged with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The highest cotton yield (1 507 kg ha^-1) was obtained at 3.0 plants m^-2 due to more bolls per unit ground area (79 bolls m2), while the lowest yield (1 091 kg ha1) was obtained at 1.2 plants m^-2. Under the moderate plant density (3.0 plants m^-2), there was a lower mean daily temperature (MDT, 27. 1℃) attributing to medium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rain, 21.9℃) and the lowest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Tmax, 35.8℃), a moderate mean canopy light transmittance of 0.51, and lower mean daily relative humidity (MRH) of 79.7% from June to Octob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3.0 plants m^-2 would be the optimal plant density because it provides a better canopy micro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canopy environment plant density yield light transmittance
下载PDF
膜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及灌水周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一民 虎胆.吐马尔白 +2 位作者 张金珠 弋鹏飞 吴争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65-1769,共5页
【目的】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及灌水周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在灌水前后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测定不同生育期的花铃数及株高等生理指标。【结果】低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水周期对棉花... 【目的】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及灌水周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在灌水前后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测定不同生育期的花铃数及株高等生理指标。【结果】低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水周期对棉花株高影响不明显,随灌溉定额的增大,株高逐渐增大;当灌溉定额一定时,随灌水周期的增大,株高减小;灌溉定额为3 300 m3/hm2,灌水周期为8 d时,棉花结铃数最多,对提高棉花产量有利,灌水周期为10 d的结铃数最小。【结论】灌溉定额为5 100 m3/hm2时,灌水周期为10 d可使棉花提前现蕾;灌溉定额为4 688 m3/hm2,灌水周期为8 d时,产量最高,综合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灌溉定额 灌水周期 产量 棉花
下载PDF
高产棉花品种泗棉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标记和定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培通 郭旺珍 +2 位作者 朱协飞 俞敬忠 张天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97-1203,共7页
利用我国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高衣分、高产品种泗棉3号和西班牙陆地棉栽培品种Carmen,构建RIL作图群体,在3个环境中进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s标记和定位,研究了泗棉3号高产特性的分子机理。用2 523对SSR引物,进行双亲的多态性检测,其... 利用我国长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高衣分、高产品种泗棉3号和西班牙陆地棉栽培品种Carmen,构建RIL作图群体,在3个环境中进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s标记和定位,研究了泗棉3号高产特性的分子机理。用2 523对SSR引物,进行双亲的多态性检测,其中62对(2.46%)有多态性,它们共产生65个稳定的多态性位点。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共检测到1个单株果节数、1个铃重、2个籽指1、个衣指和1个百粒籽棉重等6个产量构成因素的QTLs。单标记分析还在多环境中检测到17个产量构成因素的QTLs。与这些QTLs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产量性状 分子标记 QTLS
下载PDF
不同密度水平对覆膜棉花田间小气候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娄善伟 赵强 +3 位作者 高云光 郭仁松 阿不力克木 张巨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92,共5页
为了解棉花群体结构对棉田小环境的影响状况,确定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内在因素,进行了不同棉花密度田间小气候测定试验。研究表明:密度不同棉花的植株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大田的光、温、热等气候因子也会跟着改变。随着密度的增加... 为了解棉花群体结构对棉田小环境的影响状况,确定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内在因素,进行了不同棉花密度田间小气候测定试验。研究表明:密度不同棉花的植株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大田的光、温、热等气候因子也会跟着改变。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层次的透光率均有减小趋势,盛花后最小的透光率仅为10%左右。土壤水分方面,密度过小地表散失严重,密度过大叶片蒸腾过多耗水量大,而18万株/hm2密度更能充分利用水分。不同层次的温湿度上,密度过小叶片蒸腾水分易散失,密度过大散失虽慢但蒸腾多,所以也是中等密度18.0和22.5万株/hm2处理好,不过各处理温度变化较小。产量上,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大后减小,18.0万株/hm2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3247.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 密度 产量 棉花
下载PDF
干旱区基于高光谱的棉花遥感估产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白丽 王进 +2 位作者 蒋桂英 杨朋 孙蜀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499-2505,共7页
【目的】揭示棉花产量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相关关系,建立棉花高光谱估算模型,促进高光谱技术在棉花长势监测和估产中应用。【方法】结合棉花生长发育规律,对棉花各时期冠层进行高光谱反射率测定,根据光谱曲线特征构建高光谱植被指数,基... 【目的】揭示棉花产量与冠层光谱植被指数相关关系,建立棉花高光谱估算模型,促进高光谱技术在棉花长势监测和估产中应用。【方法】结合棉花生长发育规律,对棉花各时期冠层进行高光谱反射率测定,根据光谱曲线特征构建高光谱植被指数,基于棉花盛蕾期至吐絮后期7次地面光谱和产量测定,对光谱反射率与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生育期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及短波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与产量间分别达显著负相关、显著正相关与显著负相关水平。根据棉花冠层光谱波形特征,利用植被红边波段560nm反射峰、670nm吸收谷、近红外波段890nm反射峰、980nm和1210nm两个弱水汽吸收谷、短波红外1650nm和2200nm反射峰,设计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并与棉花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上述波段组合定义的归一化差值光谱指数与产量在各生育期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VARI_700抗大气植被指数在各生育期均达极显著相关。【结论】以VARI_700抗大气植被指数建立各生育期的产量预报模型,为实现棉花营养生长期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光谱指数 产量 棉花
下载PDF
掺混型控释肥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宏坤 李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期213-217,共5页
为了合理高效利用控释肥,降低生产投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量普通尿素(CK2)为对照,对不同比例掺混型缓控释肥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较单施控释肥,掺混普通尿素处理有利于苗期棉株迅速增... 为了合理高效利用控释肥,降低生产投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量普通尿素(CK2)为对照,对不同比例掺混型缓控释肥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较单施控释肥,掺混普通尿素处理有利于苗期棉株迅速增加有效光合叶面积,积累光合物质。收获时,各控释肥处理的籽棉产量均高于等氮尿素处理CK2。以T1(PCU100%)和T2(PCU70%+PU30%)增产效果最为突出,较生产对照CK2分别提高约16%和15%。考虑氮肥利用率指标,控释肥和普通尿素掺混处理较单施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幅度介于2%~13%之间。T2(PCU70%+PU3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0.42%,比单施PU和PCU处理分别提高12.84%和4.34%,差异显著。试验说明,控释肥和尿素掺混不仅能促进棉株前期生长发育,还能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鉴于纯施控释肥成本较高,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PCU和PU掺混比例为7:3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棉花 掺混试验
下载PDF
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恒恒 王香茹 +6 位作者 胡莉婷 庞念厂 贵会平 董强 阮康 宋美珍 张西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9-47,共9页
新疆机采棉生产中农机农艺的不融合是导致棉花纤维品质下降和采净率低的主要原因,优化机采棉株行距配置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于2018-2019年进行了“矮密早”(1膜6行,66+10 cm宽窄行)、“宽早优”(1膜3行,76 cm等行距)2... 新疆机采棉生产中农机农艺的不融合是导致棉花纤维品质下降和采净率低的主要原因,优化机采棉株行距配置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于2018-2019年进行了“矮密早”(1膜6行,66+10 cm宽窄行)、“宽早优”(1膜3行,76 cm等行距)2种种植模式和13.5、18.0和22.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的定位试验,监测棉花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合棉花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的生产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影响土壤温度,但不存在互作效应。不同处理下耕层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温度逐渐增加,棉花封垄郁闭后,土壤温度迅速下降并波动。在生育前期(5-6月),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下耕层土壤温度无显著性差异,而“宽早优”模式提高了花期和铃期的土壤温度,比“矮密早”模式平均高1.7℃。“宽早优”模式的全生育期耕层土壤积温较“矮密早”模式显著提高8.3%~9.9%(P<0.05),主要提升了花铃期的土壤积温;从全生育期耗水量来看,“宽早优”模式的耗水量低于“矮密早”模式,降低0.8~6.7 mm;提高种植密度会降低耕层土壤积温,增加棉田耗水量。“宽早优”模式提高了棉花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2019年较“矮密早”模式分别显著提高17.5%和18.8%(P<0.05)。“宽早优”模式可以改善棉花生长的土壤水热条件,实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是更为优化的机采棉种植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产量 耗水量 种植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棉花
下载PDF
成团泛菌引起的棉花烂铃病对棉花产量因子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雅琴 杨丽 +3 位作者 李国英 任毓忠 孙六华 何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106,共4页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棉花烂铃病主要造成棉铃吐絮不畅,棉纤维变色,籽粒干瘪。本试验对感染该病害的不同棉花品种的发病率、绒长、单铃重、衣分以及色泽等指标进行测定,用SA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棉花品种都有烂铃病...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棉花烂铃病主要造成棉铃吐絮不畅,棉纤维变色,籽粒干瘪。本试验对感染该病害的不同棉花品种的发病率、绒长、单铃重、衣分以及色泽等指标进行测定,用SA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棉花品种都有烂铃病的发生,平均发病率为20.6%,不同品种间发病有明显的差别。病害对单铃重、衣分、瘪籽率、绒长及色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铃重平均减轻27.6%、衣分平均降低5.3%和瘪籽率平均增加1.6倍、绒长平均缩短1.6mm及平均颜色加深2.0%。由成团泛菌引起的这种细菌病害可引起棉花减产高达1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产量 棉花品质 成团泛菌 细菌性烂铃病
下载PDF
国内外57份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卫泽 孙学振 +6 位作者 柳宾 张兴居 王芳 马军 刘庆彩 郭海刚 宋宪亮 《山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13-18,26,共7页
通过表型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研究了国内外57份棉花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45—5.56之间,说明供试种质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根据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基于产量性状的聚类,在平均遗传距离4.0水平... 通过表型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研究了国内外57份棉花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45—5.56之间,说明供试种质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根据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基于产量性状的聚类,在平均遗传距离4.0水平上,可将57份材料分为3类,第一类衣分最高,平均值达38.22%,单株皮棉产量也达到最高,平均值为29.35g;第二类的籽指、单株籽棉产量和单株铃数最高,其平均值达12.05g、76.73g和23.60个;第三类铃重最大,为5.54g。基于纤维品质性状的聚类,在阈值3.96时也可分为3类,第一类整齐度和马克隆值最高,平均值分别为48.04%和4.36;第二类的纤维长度及伸长率最大,平均值分别为31.57mm和7.11%,第三类的比强度最大,为36.18eN/tex。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57份材料也可聚为三大类。不同聚类方法的结果间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不同方法反映的多态性水平不同。各种聚类结果都表明,同一国家的品种遗传差异较小,国家间品种差异较大,但也存在明显的相互渗透,多数品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产量 纤维品质 遗传多样性 棉花
下载PDF
棉花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蒋桂英 李少昆 +2 位作者 王登伟 陈永芳 雷永雯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76-79,共4页
综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棉花研究中的进展。探讨了高光谱遥感数据与棉花水分、氮素状况和产量的相关关系以及利用其对水肥、产量估算的潜力 ,提出了测定的最适宜波段 .。
关键词 遥感 氮素 水分 产量 棉花
下载PDF
Effects of emitter discharge rates on soil salinity distribution 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yield under drip irrigation with plastic mulch in a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6
19
作者 Sulitan DANIERHAN Abudu SHALAMU +1 位作者 Hudan TUMAERBAI DongHai GU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51-59,共9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mitter discharge rates under drip irrigation on soil salinity distribution and cotton yield in an extreme arid region of Tarim River catchme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mitter discharge rates under drip irrigation on soil salinity distribution and cotton yield in an extreme arid region of Tarim River catchment in Northwest China. Four treatments of emitter discharge rates, i.e. 1.8, 2.2, 2.6 and 3.2 L/h, were designed under drip irrigation with plastic mulch in this paper. The salt distribution in the range of 70-cm horizontal distance and 100-cm vertical distance from the emitter was measured and analyzed during the cotton growing season. The soil salinity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dS/m) of the saturated soil extract (ECe), which was measured using Time Domain Reflector (TDR) 20 times a year, including 5 irrigation events and 4 measured times before/after an irrigation event. All the treatments were repeated 3 times. The groundwater depth was observed by SEBA MDS Dipper 3 automatically at three experimental si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der of reduction in averaged soil salinity was 2.6 L/h 〉 2.2 L/h 〉 1.8 L/h 〉 3.2 L/h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irrigation for the 3-year cotton growing season.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emitter discharge rate is considerably important in arid silt loam. Usually, the ideal emitter discharge rate is 2.4-3.0 L/h for soil desalinization with plastic mulch, which is advisable mainly because of the favorable salt leaching of silt loam and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studied arid area. Maximum cotton yield was achieved at the emitter discharge rate of 2.6 L/h under drip irrigation with plastic mulch in silty soil at the study site. Hence, the emitter discharge rate of 2.6 L/h is recommended for drip irrigation with plastiic mulch applied in silty soil in ari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p irrigation soil salinity salt balance cotton yield emitter discharge rate
下载PDF
微咸水滴灌对绿洲棉田水盐运移特征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郭仁松 林涛 +4 位作者 徐海江 崔建平 马君 刘志清 田立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1-216,共6页
在南疆绿洲棉田,以河水为对照(CK),利用咸水与河水混合方式,设置矿化度为3,5g/L的微咸水,研究微咸水滴灌对棉田水盐运移特征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化度为3,5g/L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在整个生育期呈上升趋势,且随矿化度增加... 在南疆绿洲棉田,以河水为对照(CK),利用咸水与河水混合方式,设置矿化度为3,5g/L的微咸水,研究微咸水滴灌对棉田水盐运移特征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化度为3,5g/L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在整个生育期呈上升趋势,且随矿化度增加而增大,盛花期(7月21日)前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CK的土壤含盐量最高,盛花期后土壤含盐量5g/L>3g/L>CK,差异显著(p<0.05)。垂直方向,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且随着微咸水矿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增大趋势,不同处理在盛花期以后差异显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滴灌次数越多处理间差异越大,至盛铃期(8月4日)达显著水平。水平方向,距离滴头越远土壤含水量越小,且随着矿化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3,5g/L土壤含盐量在盛花期前低于CK,盛花期后距离滴头越远土壤含盐量下降越小,且与矿化度呈正相关。与CK相比,3g/L皮棉产量下降2.1%,差异不显著,5g/L则下降9.6%,差异显著,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显著下降,而对衣分影响不显著。因此,棉花盛花期前可利用微咸水进行滴灌,且微咸水矿化度不宜超过3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水盐运移 产量 棉花 南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