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39
1
作者 赵俊芳 郭建平 +1 位作者 张艳红 徐精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研究方法 农作物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种植布局 农业成本
下载PDF
膜下滴灌水肥耦合促进番茄养分吸收及生长 被引量:112
2
作者 邢英英 张富仓 +4 位作者 张燕 李静 强生才 李志军 高明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70-80,共11页
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温室番茄水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设灌水(W)和施肥(F:N-P2O5-K2O)2因素,以常规沟灌施肥(W1:100%ET0,F1:240-120-150 kg/hm2,ET0为参考作物蒸... 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温室番茄水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设灌水(W)和施肥(F:N-P2O5-K2O)2因素,以常规沟灌施肥(W1:100%ET0,F1:240-120-150 kg/hm2,ET0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为对照(Control, CK),3个滴灌水量(W1:100%ET0、W2:75%ET0、W3:50%ET0)和3个施肥水平(F1:240-120-150 kg/hm2、F2:180-90-112.5 kg/hm2、F3:120-60-75 kg/hm2)。结果表明,滴灌施肥(W1F1)比CK处理的干物质量、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PFP,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fertilizer)分别增加60.0%、46.9%和47.0%,氮、磷和钾吸收量是CK的1.82~2.41、1.56~2.03和1.36~1.90倍。滴灌施肥下,W1F2干物质量最大(9258.3 kg/hm2),W1和W2较W3增产19.0%和6.5%,F1和F2较F3增产18.3%和12.9%。生育期内,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均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第二果膨大期,F2处理磷和钾吸收量最大除外),灌水量越大,养分利用效率(NUE,nutrient use efficiency)越小,吸收效率(UPE,nutrient uptake efficiency)和PFP越大,施肥量越大,NUE、UPE及PFP均减小。综合分析,滴灌施肥增产效果明显, W1F2(100%ET0,N-P2O5-K2O为180-90-112.5 kg/hm2)处理干物质量最大,有较大的增产潜力,UPE和PFP较高,是适宜的灌水施肥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肥料 番茄 产量 养分吸收 分配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考虑蚀坑影响的锈蚀钢筋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范颖芳 周晶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研究了钢筋表面蚀坑对锈蚀钢筋屈服强度的影响,分别讨论了蚀坑深度和宽度对钢筋屈服强度的影响;分析了锈蚀坑存在造成钢筋应力分布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锈蚀钢筋屈服时所需荷载与无锈钢筋屈服荷载之比值和蚀坑深度之间基本呈指数关系,... 研究了钢筋表面蚀坑对锈蚀钢筋屈服强度的影响,分别讨论了蚀坑深度和宽度对钢筋屈服强度的影响;分析了锈蚀坑存在造成钢筋应力分布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锈蚀钢筋屈服时所需荷载与无锈钢筋屈服荷载之比值和蚀坑深度之间基本呈指数关系,而蚀坑宽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锈蚀坑附近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将造成钢筋力学性能的明显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蚀 钢筋 力学性能 锈蚀坑 屈服强度 钢筋混凝土结构
下载PDF
外源施硒措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植株硒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6
4
作者 陈雪 沈方科 +4 位作者 梁欢婷 阳继辉 张宏旺 顾明华 韦燕燕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究土壤和叶面施硒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硒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为富硒水稻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博III优、三香628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的不同施肥方式,分别测定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植株中硒的含量... 【目的】探究土壤和叶面施硒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硒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为富硒水稻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博III优、三香628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的不同施肥方式,分别测定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植株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通过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提高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57%和2.36%,存在品种差异。经土壤和叶面施用硒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中的硒含量(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5.48和10.84倍,且采用叶面施硒时博III优、三香628籽粒的硒含量均高于土壤施硒的方式和对照。从水稻植株各部位硒的分配比例看,采用土壤施硒,三香628中硒滞留在根中的比例高于博III优,但三香628中硒在茎、叶、籽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博III优;采用叶面喷施,三香628中硒滞留在叶片的比例高于博III优,但三香628中硒在根、茎、籽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博III优。硒在两种水稻品种的籽粒和其他部位分配比例的不同是造成籽粒硒含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通过土壤和叶面施硒肥的农艺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稻籽粒硒积累,改善稻米主食区居民的硒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分布曲线的实证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启欢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11,共3页
股票价格行为的随机理论认为市场收益服从正态分布 ,但在现实中这一假设不一定成立 ,市场收益率更多地呈现出偏离正态分布的形式。本文检验中国市场的收益率分布形态。
关键词 中国 股票 市场 收益率分布曲线 价格行为 正态分布 T分布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2
6
作者 汤勇华 黄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0-1078,共9页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的生长受钾素的影响较大,高值区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春玉米区,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3.43t·hm-2和51%;低值区分布在华中华南一带,为1.90t·hm-2和33%。其余作物的高产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长江黄淮流域,特别是华东华中和四川盆地,低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以北以及西南丘陵地带。统计分析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对水稻生产的贡献最大,且空间变异小。冬小麦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他各作物。该研究能较好地模拟我国3种作物的基础产量,可为区域尺度农田指导施肥和控制农业生态环境胁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力贡献率 基础产量 统计模型 GIS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类型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42
7
作者 薛昌颖 霍治国 +4 位作者 李世奎 庄立伟 王素艳 侯婷婷 叶彩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0-625,共6页
根据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北方各县市冬小麦近5 0年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 根据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北方各县市冬小麦近5 0年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灾损风险量化指标在北方冬麦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和一定的连片性.在各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式,提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类型分类指标.根据分类指标将北方冬麦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类型,并进行了分类评述.分类结果表明,高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差的陕、晋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平原部分地区;中风险类型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部和河南南部以及太行山区;低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较好的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和关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风险评估指标 产量灾损 风险类型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叶面锌、铁配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锌铁分布的影响及其品种差异 被引量:40
8
作者 付力成 王人民 +1 位作者 孟杰 万吉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5009-5018,共10页
【目的】研究叶面喷施锌铁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锌、铁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及品种差异。为研究微量元素锌、铁向籽粒运输存在的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生产上两个推广品种(两优培九和嘉花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 【目的】研究叶面喷施锌铁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锌、铁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及品种差异。为研究微量元素锌、铁向籽粒运输存在的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生产上两个推广品种(两优培九和嘉花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锌、铁肥,分别测定两品种水稻的产量、品质及微量元素锌铁的含量。【结果】叶面喷施锌铁均能提高水稻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及收获指数,其中叶面喷施组合Zn1Fe1(0.1%ZnSO4,0.15%FeSO4)对两优培九和嘉花1号产量的提高幅度最大,增产分别为4.5%和5.6%。锌、铁对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叶面喷施锌、铁肥均使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且存在明显品种差异。两品种植酸含量均在喷施组合Zn2Fe0(0.2%ZnSO4)下达最低值。此外,叶面喷施锌铁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籽粒锌铁含量,两优培九和嘉花1号均在喷施组合Zn2Fe0(0.2%ZnSO4)时籽粒锌含量达到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69.75%和41.65%。从植株锌铁分配看,随着叶面喷施锌铁浓度的提高,微量元素锌铁在植株各部分的含量都提高,其中颖壳和穗部提高最明显。嘉花1号在积累锌方面与两优培九表现相似,随着喷施浓度提高更多的锌将分配到颖壳中。叶面喷施对两品种铁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两优培九在组合Zn2Fe2(0.2%ZnSO4,0.3%FeSO4)时籽粒达到最大铁含量,而嘉花1号在Zn0Fe2(0.3%FeSO4)时达到最大铁含量。【结论】通过叶面生物强化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籽粒微量元素积累,改善稻米营养品质,提高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面喷肥 产量 分配
下载PDF
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王程 刘兵 +5 位作者 金剑 刘居东 张秋英 刘晓冰 李文滨 Stephen J.Herbert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6-942,948,共8页
以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豆株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基部茎粗及单株茎干重则相对减少。密度对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 以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豆株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基部茎粗及单株茎干重则相对减少。密度对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有显著的影响,与中密度相比,低密度分别增加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80.3%、55.4%和12.6%,而高密度则降低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57.4%、24.7%和53.6%。密度对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但品种间存在差异。3个品种大豆的节间荚数、粒数和粒重的空间分布由上至下呈"微弧型"分布,即中部多,上下部少;而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近似呈现"┃"直线型分布,随着密度的下降,3个品种大豆主茎全部节位的荚数、粒数和粒重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在各品种间的上、中和下部节位上存在一些差异。垦农18大豆节间的每荚粒数和单粒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黑农35稳定性次之,而海339稳定性最弱。因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与因密度增加而个体受抑导致的减产的数学表达式为:Yn+1=Yn+YD-YG。此表达式存在平衡点,此平衡点可作为评价大豆高产群体适宜密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净套作下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于晓波 张明荣 +1 位作者 吴海英 杨文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7-761,共5页
选用耐荫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研究其在单作和大豆玉米套作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分枝减少,茎粗减小,产量降低,耐荫品种变幅均为最小,不耐荫品种变幅最大。套作大豆产量垂直... 选用耐荫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研究其在单作和大豆玉米套作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分枝减少,茎粗减小,产量降低,耐荫品种变幅均为最小,不耐荫品种变幅最大。套作大豆产量垂直方向分布向上移动,耐荫大豆以20~40 cm产量最高,20~60 cm产量所占比重大;不耐荫品种以40~60 cm产量最高,且40 cm以上产量所占比重大。与单作相比,套作下大豆产量分布向分枝集中,耐荫大豆分枝产量高于主茎;不耐荫大豆主茎产量高于分枝,且主茎产量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荫 套作 产量分布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周宝元 马玮 +3 位作者 孙雪芳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9-600,共12页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9个高产点共45个田间试验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产形成与季节间光温水资源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省9个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均实现了周年20,000kghm–2以上高产,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河南和山东小麦产量最高,山东夏玉米产量最高,河南和山东周年产量分别高于河北16.9%和21.5%。产量的变化主要由光温水分配差异造成,河南和山东小麦季积温量在1924.2~2608.0°C和降雨量小于201.1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北,山东玉米季辐射量在2168.5~2953.8 MJ m–2、积温量小于2990.7°C和降水量小于591.3 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南和河北。然而省份间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热量资源分配率和分配比值相对固定,即小麦季和玉米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3%和57%,两季间积温比值为0.7,这是该区当前生产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量标准。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依据该定量指标来指导黄淮海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黄淮海该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 高产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的根系和光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刘朝巍 张恩和 +2 位作者 谢瑞芝 刘武仁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为探明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玉米产量变化的原因,在2007—2008年设置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宽窄行和均匀垄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光合有效辐射和根系分布等指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深松后(6月25日—9月20日),宽窄行处理的土壤紧实度低于... 为探明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玉米产量变化的原因,在2007—2008年设置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宽窄行和均匀垄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光合有效辐射和根系分布等指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深松后(6月25日—9月20日),宽窄行处理的土壤紧实度低于均匀垄处理,降低25.17%~52.04%,在0~45 cm不同土层间平均降低14.08%~53.16%,差异最大值出现在11~20 cm土层。在0~45 cm土层,均匀垄处理的根系干重在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宽窄行处理,分别高13.47%和29.62%;但在根系垂直分布中,宽窄行比均匀垄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系在深层土壤所占的比例,在15~30 cm土层,宽窄行和均匀垄处理在吐丝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根系分布比例分别为6.59%、8.21%、9.00%和5.21%、7.48%、5.42%,在30~45 cm土层分别为2.30%、2.61%、3.24%和1.62%、2.53%、2.09%;不同品种和当年的降雨情况均会影响宽窄行模式下根系的生长。均匀垄处理中部透光率整体上低于宽窄行处理,6月18日、7月24日、8月29日宽窄行底部透光率分别比均匀垄处理高16.12%、5.15%、4.95%,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提高种植密度将有利于宽窄行处理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从而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保护性耕作 宽窄行种植 根系分布 透光率
下载PDF
陕西榆林春玉米高产田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分布 被引量:32
13
作者 路海东 薛吉全 +3 位作者 马国胜 郝引川 张仁和 马向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5-900,共6页
调查分析了陕西榆林2块19500kg·hm-2以上超高产春玉米田的产量构成、干物质分配和0~100cm土层根系分布及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其种植密度为105000~123000株·hm-2、成穗率97.7%~102.2%、千粒重320g以上,果穗干物质积... 调查分析了陕西榆林2块19500kg·hm-2以上超高产春玉米田的产量构成、干物质分配和0~100cm土层根系分布及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其种植密度为105000~123000株·hm-2、成穗率97.7%~102.2%、千粒重320g以上,果穗干物质积累量占整株干物质积累量的60.2%~65.5%.0~100cm土壤平均容重为1.28~1.33g·cm-3,层间(每层20cm)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呈"M"型变化.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0~60cm,0~20cm土层根系量占根系总量的64.8%~72.1%,20~60cm土层根系量占根系总量的23.30%~28.17%.根系分布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密切,0~20cm土层玉米的根系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0~60cm土层根系量与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显著相关.因此,选择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良好的土壤,实行宽窄行双株密植栽培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构成 土壤 理化性状 根系分布
原文传递
2000—2010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赵梦 欧阳芳 +3 位作者 张永生 李魏 曹婧 戈峰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2.85亿亩次和7.26亿亩次,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7.28亿亩次和14.72亿亩次;11年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波动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1 114.49万t、2 288.27万t,其挽回损失量在11年期间分别增加了38.34%、37.51%,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2000年到2010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仍分别为206.52万t与291.35万t,说明水稻病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国各省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分布较广的省份有东北区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区域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华中区域的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区域的广西、海南;西南区域的四川。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全球变化下区域性稻田生态系统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害 虫害 发生面积 发生程度 损失量 损失率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与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特征比较 被引量:25
15
作者 周宝元 王志敏 +2 位作者 岳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93-1405,共13页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周年资源分配、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T1模式通过播/收期调整,协调了两季的光、温资源分配比例(0.7∶1.0和1.4∶1.0);T2模式两季积温基本为均等分配,光照资源分配比例为1.5∶1.0。(2)资源分配的变化引起了产量的变化。与CK比,T1模式周年产量平均增幅为7.8%,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夏玉米季,T1模式夏玉米季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且冬小麦晚播并未造成减产。双季玉米(T2)是"双C4作物"的新型种植模式,其第1季的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和T1,第2季(除MLAI外)显著低于CK和T1。T2与T1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为9.2%。另外,T2模式周年日产量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53.9%和46.2%。(3)T2模式周年光、温生产效率及籽粒光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30.5%和23.3%,15.5%和9.7%,30.3%和23.0%。综上所述,T1和T2高产高效模式建立的核心均是充分利用C4作物玉米高物质生产能力的优势,二者的建立为黄淮海区周年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双季玉米 产量 光温资源分配 光温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茄子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卢家柱 赵贵宾 +3 位作者 颉建明 何志学 赵常旭 杨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5-211,共7页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对茄子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陇优长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0,192,231,288,384 kg/hm^2),茄子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营养品质及各器官养分含量。结果表明,茄子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对茄子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陇优长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0,192,231,288,384 kg/hm^2),茄子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营养品质及各器官养分含量。结果表明,茄子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T2产量最高,为61 920 kg/hm^2。氮肥用量(x)与茄子产量(y)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数学模型为y=-0.570 9x2+290.03x+22 915,R2=0.989 9**。各施肥处理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T2最高,分别为3.433%和2.264 mg/g;维生素C以T1最高,为70.610 mg/100g;硝酸盐含量以T1最低,为311.952 mg/kg。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升高,T1最高,为36.78%;磷、钾的利用率都以T2最高,分别为23.23%,33.82%。因此,适当减少氮肥用量(T2)能够使茄子产量达到最高的同时,还可显著改善茄子品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氮肥 产量 品质 利用率 分配率
下载PDF
我国北方牧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气候模式 被引量:22
17
作者 颜亮东 张国胜 李风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8-11,共4页
根据我国北方牧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探讨了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模式。经计算,该模式基本上显示了北方牧区自然植被的分布状况及合理利用下牧草的实际收获量,可为响应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山川秀美的北方牧区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国 北方牧区 天然牧草 产量形成 气候 模式 草地 分布 类型
下载PDF
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群体结构特点和变化动态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庆成 刘开昌 +2 位作者 张秀清 王春英 张海林 《山东农业科学》 1998年第5期4-9,共6页
对5个密度处理的两个紧凑型新杂交种的群体结构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在各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密度增加,群体干物质总量提高,叶片、茎鞘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增加,果穗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降低;叶片、茎鞘干重... 对5个密度处理的两个紧凑型新杂交种的群体结构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在各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密度增加,群体干物质总量提高,叶片、茎鞘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增加,果穗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降低;叶片、茎鞘干重在植株中上部的分配增加,植株重心升高。另外,探讨了LAI、LAD、LDR等生理指标和叶角度、叶向值、株高、穗位高等外部形态指标变化与玉米耐密性的关系,分析了产量分布及其随密度变异的原因,提出了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合理群体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结构 产量 频率分布
下载PDF
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安俊朋 李从锋 +6 位作者 齐华 隋鹏祥 张文可 田平 有德宝 梅楠 邢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4-782,共9页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4种处理方式。结...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4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RR+S和IR+S分别增产6.7%和8.2%,其穗粒数、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RR+S和IR+S处理较RR和IR处理,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7.8%和6.1%,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增加6.9%和4.5%。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根长密度增加29.4%和22.7%,其中30~60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根冠比降低21.0%和3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8%和7.0%。垄间与隔行垄间处理间水氮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垄间处理(RR+S和RR)的土壤水、氮在空间上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对称分布"状态,而隔行垄间处理(IR+S和IR)则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不对称分布"状态。说明秸秆条带还田(RR+S和IR+S)通过优化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水氮分布,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但水氮空间分布对产量未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干旱年份(2015年)秸秆条带还田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为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条带还田 产量 根系分布 土壤水分 氮素分布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有效试验数据对钢材机械性能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清 袁小会 +3 位作者 刘岑 吴元祥 刘兵 刘小宁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9-73,共5页
为了建立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必须分析钢材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分布规律;判别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试验数据的有效性是研究其分布规律的基础.应用数理统计理论,建立了试验数据有效性的判别方法.基于9%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在液... 为了建立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方法,必须分析钢材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分布规律;判别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试验数据的有效性是研究其分布规律的基础.应用数理统计理论,建立了试验数据有效性的判别方法.基于9%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在液氮温度下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试验数据,在单侧置信度为99%时,判别了试验数据的有效性;根据有效试验数据与可靠性理论,对钢材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表明:试验数据的有效性对分布规律的影响不可忽视;在显著度为0.05时,抗拉强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屈服强度似不符合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拉强度 屈服强度 试验数据 有效性 分布规律 S30408钢 9%预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