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被引量:
1
1
作者
谭生力
周伟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4期12-16,124,共6页
本文对清华简《心是谓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了新的研究,认为简1的“倞”可读为“谅”,取“照察”之义。简5的“麏”,可以按照整理者的释读意见,从“君”声,读为“尹”。文献中,“尹”“主”可以互训,“主”有“守”之义。简6的“■”为“...
本文对清华简《心是谓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了新的研究,认为简1的“倞”可读为“谅”,取“照察”之义。简5的“麏”,可以按照整理者的释读意见,从“君”声,读为“尹”。文献中,“尹”“主”可以互训,“主”有“守”之义。简6的“■”为“逸”字古文,训为“特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谅
麏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汉简帛中“它”“也”及从“它”、从“也”之字研究
2
作者
刘艳娟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2020年第1期98-110,共13页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变与用法,发现秦至西汉中期未见从“也”之字,“它”“也”字形相混大约始于西汉中期以后,随着二字相混,原本从“它"之字开始出现从“也”的变体,这种现象一致持续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此外,后世字书中常见的构件“■”大多是“它”或“也”的另一种楷写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简帛
构件
它
也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汉语“娘”和彝语乧[ni^(33)]看“家针”同构
3
作者
李绍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9-73,共5页
从汉语"娘"和彝语乧[ni^(33)]之间的关系分析,考察"家"和"针"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及其源流,进而考证二个民族的社会变迁,充分揭示和展现语言接触在古代社会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
汉语“娘”
彝语乧[ni33]
家
针
同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桼睘一”试解
4
作者
梁鹤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1-33,共3页
魏国圆钱“■■一■”中的“■”字,裘锡圭先生提出两种解读意见,一是“■”是“垣”的通假字,“■■”即“腇垣”;一是将“■”理解为“圆钱”义的“圜”。通过分析魏国圆钱的面文辞例以及战国文字中“■”的用法,本文认为“■”可读...
魏国圆钱“■■一■”中的“■”字,裘锡圭先生提出两种解读意见,一是“■”是“垣”的通假字,“■■”即“腇垣”;一是将“■”理解为“圆钱”义的“圜”。通过分析魏国圆钱的面文辞例以及战国文字中“■”的用法,本文认为“■”可读为“县”,“■■”即“漆县”,与“腇垣”同是地名,为魏国下属之县,其地望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
一
■
■
(漆)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智度论》与《摩诃止观》慈悲观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沈庭
《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55-169,共15页
《大智度论》认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悲在功用上比般若智慧更具优越性。它强调般若智慧对生发慈悲心的重要性,重视中观双遣的功夫论,故而其慈悲观知识论特质更为明显,而救赎论特质显得不足。《摩诃止观》则通过“一心”本体来融摄智慧...
《大智度论》认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悲在功用上比般若智慧更具优越性。它强调般若智慧对生发慈悲心的重要性,重视中观双遣的功夫论,故而其慈悲观知识论特质更为明显,而救赎论特质显得不足。《摩诃止观》则通过“一心”本体来融摄智慧与慈悲,将止观禅定、般若智慧和慈悲实践相结合,并以“感应道交”的主体交互理论来阐发慈悲的发生,从而加强了天台宗慈悲观的救赎论特质,丰富了印度中观学的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龙树
智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被引量:
1
1
作者
谭生力
周伟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早期文明研究院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4期12-16,124,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楚系形近字与同形字考辩”(18BYY137)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18ZDA304)
+5 种基金
山西省软科学一般项目“山西历史文化旅游视域下三晋文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出土楚文献误释现象研究”(20162220)
山西师范大学优质课程专题“汉字与中华文化”(2018YZKC-23)
山西省委统战部智库项目“新时代背景下的山西文旅深度融合综合研究”(2019SXTYZXZK10)
山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9JGXM-13)
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高师院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J202012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对清华简《心是谓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了新的研究,认为简1的“倞”可读为“谅”,取“照察”之义。简5的“麏”,可以按照整理者的释读意见,从“君”声,读为“尹”。文献中,“尹”“主”可以互训,“主”有“守”之义。简6的“■”为“逸”字古文,训为“特别”。
关键词
谅
麏
■
Keywords
liang(谅)
yi
n(麏)
yi
(
■
)
分类号
K87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汉简帛中“它”“也”及从“它”、从“也”之字研究
2
作者
刘艳娟
张再兴
机构
温州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2020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基金
201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用字习惯》(批准号:2018BYY007)阶段性成果。
文摘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变与用法,发现秦至西汉中期未见从“也”之字,“它”“也”字形相混大约始于西汉中期以后,随着二字相混,原本从“它"之字开始出现从“也”的变体,这种现象一致持续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此外,后世字书中常见的构件“■”大多是“它”或“也”的另一种楷写形式。
关键词
秦汉简帛
构件
它
也
■
Keywords
the silk and bamboo slips in Qin-Han dynasty
ta(它)
ye(也)
characters composed of ta(它)
characters composed of ye(也)
yi
(
■
)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汉语“娘”和彝语乧[ni^(33)]看“家针”同构
3
作者
李绍华
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出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9-73,共5页
文摘
从汉语"娘"和彝语乧[ni^(33)]之间的关系分析,考察"家"和"针"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及其源流,进而考证二个民族的社会变迁,充分揭示和展现语言接触在古代社会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
汉语“娘”
彝语乧[ni33]
家
针
同构
Keywords
The chinese“niáng”
yi
language
■
[
■
]
Home
Needle
isostructuralism
分类号
I217.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桼睘一”试解
4
作者
梁鹤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1-33,共3页
基金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创新资助项目“秦汉简牍中的地名与研究”(项目号:CTWX2016BS035)成果之一
文摘
魏国圆钱“■■一■”中的“■”字,裘锡圭先生提出两种解读意见,一是“■”是“垣”的通假字,“■■”即“腇垣”;一是将“■”理解为“圆钱”义的“圜”。通过分析魏国圆钱的面文辞例以及战国文字中“■”的用法,本文认为“■”可读为“县”,“■■”即“漆县”,与“腇垣”同是地名,为魏国下属之县,其地望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
关键词
■
■
一
■
■
(漆)县
Keywords
Qi Qiong
yi
Jin(
■
■
一
■
)
■
(漆)县
分类号
G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智度论》与《摩诃止观》慈悲观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沈庭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武汉大学国学院
出处
《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55-169,共1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C7300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阐释和实践路径研究”(14JZD04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宗教学术史研究”(14JZD034)
文摘
《大智度论》认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悲在功用上比般若智慧更具优越性。它强调般若智慧对生发慈悲心的重要性,重视中观双遣的功夫论,故而其慈悲观知识论特质更为明显,而救赎论特质显得不足。《摩诃止观》则通过“一心”本体来融摄智慧与慈悲,将止观禅定、般若智慧和慈悲实践相结合,并以“感应道交”的主体交互理论来阐发慈悲的发生,从而加强了天台宗慈悲观的救赎论特质,丰富了印度中观学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
慈悲
龙树
智
■
Keywords
compassion
Nagarjuna
Zhi
yi
(智
■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谭生力
周伟
《汉字汉语研究》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秦汉简帛中“它”“也”及从“它”、从“也”之字研究
刘艳娟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汉语“娘”和彝语乧[ni^(33)]看“家针”同构
李绍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桼睘一”试解
梁鹤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大智度论》与《摩诃止观》慈悲观的比较研究
沈庭
《哲学评论》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