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被引量:1
1
作者 谭生力 周伟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4期12-16,124,共6页
本文对清华简《心是谓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了新的研究,认为简1的“倞”可读为“谅”,取“照察”之义。简5的“麏”,可以按照整理者的释读意见,从“君”声,读为“尹”。文献中,“尹”“主”可以互训,“主”有“守”之义。简6的“■”为“... 本文对清华简《心是谓中》的一些字词进行了新的研究,认为简1的“倞”可读为“谅”,取“照察”之义。简5的“麏”,可以按照整理者的释读意见,从“君”声,读为“尹”。文献中,“尹”“主”可以互训,“主”有“守”之义。简6的“■”为“逸”字古文,训为“特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秦汉简帛中“它”“也”及从“它”、从“也”之字研究
2
作者 刘艳娟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2020年第1期98-110,共13页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变与用法,发现秦至西汉中期未见从“也”之字,“它”“也”字形相混大约始于西汉中期以后,随着二字相混,原本从“它"之字开始出现从“也”的变体,这种现象一致持续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此外,后世字书中常见的构件“■”大多是“它”或“也”的另一种楷写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简帛 构件
下载PDF
从汉语“娘”和彝语乧[ni^(33)]看“家针”同构
3
作者 李绍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9-73,共5页
从汉语"娘"和彝语乧[ni^(33)]之间的关系分析,考察"家"和"针"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及其源流,进而考证二个民族的社会变迁,充分揭示和展现语言接触在古代社会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 汉语“娘” 彝语乧[ni33] 同构
下载PDF
“桼睘一”试解
4
作者 梁鹤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1-33,共3页
魏国圆钱“■■一■”中的“■”字,裘锡圭先生提出两种解读意见,一是“■”是“垣”的通假字,“■■”即“腇垣”;一是将“■”理解为“圆钱”义的“圜”。通过分析魏国圆钱的面文辞例以及战国文字中“■”的用法,本文认为“■”可读... 魏国圆钱“■■一■”中的“■”字,裘锡圭先生提出两种解读意见,一是“■”是“垣”的通假字,“■■”即“腇垣”;一是将“■”理解为“圆钱”义的“圜”。通过分析魏国圆钱的面文辞例以及战国文字中“■”的用法,本文认为“■”可读为“县”,“■■”即“漆县”,与“腇垣”同是地名,为魏国下属之县,其地望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县
下载PDF
《大智度论》与《摩诃止观》慈悲观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沈庭 《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55-169,共15页
《大智度论》认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悲在功用上比般若智慧更具优越性。它强调般若智慧对生发慈悲心的重要性,重视中观双遣的功夫论,故而其慈悲观知识论特质更为明显,而救赎论特质显得不足。《摩诃止观》则通过“一心”本体来融摄智慧... 《大智度论》认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悲在功用上比般若智慧更具优越性。它强调般若智慧对生发慈悲心的重要性,重视中观双遣的功夫论,故而其慈悲观知识论特质更为明显,而救赎论特质显得不足。《摩诃止观》则通过“一心”本体来融摄智慧与慈悲,将止观禅定、般若智慧和慈悲实践相结合,并以“感应道交”的主体交互理论来阐发慈悲的发生,从而加强了天台宗慈悲观的救赎论特质,丰富了印度中观学的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龙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