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掳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被引量:66
1
作者 裴福萍 许文良 +2 位作者 王清海 王冬艳 林景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8-97,共10页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形成于 119Ma ,为碱性玄武岩。该玄武岩中含有丰富的幔源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橄榄石捕掳晶具有环状裂纹 ,其Mg# 值介于 90 .0~ 93.0之间 ,平均为 91.5;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具有特征的反应边 ...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形成于 119Ma ,为碱性玄武岩。该玄武岩中含有丰富的幔源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橄榄石捕掳晶具有环状裂纹 ,其Mg# 值介于 90 .0~ 93.0之间 ,平均为 91.5;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具有特征的反应边 ,斜方辉石的Mg# 值介于 88.0~ 93.5之间 ,平均为 90 .4 ;单斜辉石的Mg# 值介于 86 .0~ 91.7之间 ,平均为 88.4。捕掳晶的矿物化学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的矿物成分特征 ,这暗示捕掳晶应为寄主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的地幔橄榄岩物质 ,并且反映了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特征。费县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具有地幔原生岩浆的特征 ,其高Isr、低 εNd(t)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等特征应与断离的俯冲板片 (苏鲁造山带中的榴辉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 中生代 玄武岩 捕虏晶 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辽西义县组玄武岩捕虏晶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1
2
作者 邵济安 路凤香 +1 位作者 张履桥 杨进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47-1558,共12页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有一套镁含量较高(MgO=8%~10%)的橄榄玄武岩,有人称之为“高镁玄武岩”。通过这些玄武岩所含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形态特征、环带结构以及所包含不透明矿物的研究,笔者认为它们属于地幔捕虏晶。捕虏晶和玄武质...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有一套镁含量较高(MgO=8%~10%)的橄榄玄武岩,有人称之为“高镁玄武岩”。通过这些玄武岩所含的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形态特征、环带结构以及所包含不透明矿物的研究,笔者认为它们属于地幔捕虏晶。捕虏晶和玄武质熔体反应的结果形成了环带结构,由于捕虏晶比玄武质熔体富 Mg、Ni、Cr,贫 Fe、Mn、Ca,因此作用结果提高了熔体的镁含量。此外,辉石的反环带以及复杂环带结构反映了两种熔体的混合作用。因此上述橄榄石、辉石捕虏晶的发现有助于揭示:1)岩石圈地幔和熔体相互作用以及高镁岩石的成因;2)两种熔体的混合作用。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与破坏,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橄榄石 单斜辉石 捕虏晶 环带状结构
下载PDF
平潭和漳州深成杂岩中斜长石捕虏晶与岩浆混合作用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武显 董传万 周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86-290,共5页
在闽东南平潭和漳州火成杂岩中,广泛发育岩浆混合现象,表现为花岗质岩石中存在辉长-闪长质同深成岩墙和淬冷岩石包体。花岗质和闪长质岩石中普遍存在An>70%的斜长石捕虏晶。这种成分的斜长石是辉长岩特有的,而不是任一种花岗... 在闽东南平潭和漳州火成杂岩中,广泛发育岩浆混合现象,表现为花岗质岩石中存在辉长-闪长质同深成岩墙和淬冷岩石包体。花岗质和闪长质岩石中普遍存在An>70%的斜长石捕虏晶。这种成分的斜长石是辉长岩特有的,而不是任一种花岗岩的斑晶。在斜长石捕虏晶四周,都有与花岗岩中的斜长石成分相当的斜长石加生膜。斜长石捕虏晶可分为自形的、熔融状、筛孔状和碎片状等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捕虏晶 岩浆混合作用 深成岩 深成杂岩
下载PDF
辽西义县组玻基方辉安山岩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15
4
作者 邵济安 路凤香 张履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33-1643,共11页
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顶部有一套高镁的玻基方辉安山岩,它们在矿物组成和结构上存在一系列不平衡现象。斜方辉石和玻璃质的常量、微量元素研究揭示它们具有壳、幔不同来源的组分特征。本文采用下地壳、岩石圈地幔等不同来源熔体混合的观... 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顶部有一套高镁的玻基方辉安山岩,它们在矿物组成和结构上存在一系列不平衡现象。斜方辉石和玻璃质的常量、微量元素研究揭示它们具有壳、幔不同来源的组分特征。本文采用下地壳、岩石圈地幔等不同来源熔体混合的观点解释斜方辉石的存在和玻基方辉安山岩的形成,根据研究区在玻基方辉安山岩快速喷发后出现的亏损地幔来源的玄武岩,笔者认为这是早白垩世末中国东部岩浆来源从富集岩石圈地幔向亏损的软流圈地幔转型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玻基方辉安山岩 斜方辉石 捕虏晶 玻璃质
下载PDF
Dunite Xenoliths and Olivine Xenocrysts in Gabbro from Taihang Mountains: Characteristics of Mes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 i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12
5
作者 许文良 王春光 +2 位作者 杨德彬 王枫 裴福萍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692-710,共19页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petrography and mineral chemistry of dunite xenoliths and olivine xenocrysts entrained by the Early Cretaceous Xi'anli (西安里) hornblende (Hb)-gahbros from the southern Taihang (太行) ...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petrography and mineral chemistry of dunite xenoliths and olivine xenocrysts entrained by the Early Cretaceous Xi'anli (西安里) hornblende (Hb)-gahbros from the southern Taihang (太行) Mountains, 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the nature of the Mes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 in Central China. Rounded dunite xenoliths are 1-3 cm3 in size and display porphyroelastic, tabular, and protogranular textures. Chromite with Cr#=60-89 is common in the xenoliths. Oilvine xenocrysts of 4-6 mm in size are also found in the Hb-gabbros. Orthopyroxene reaction rims are commonly observed around olivine xenocrysts or between dunite xenoliths and host rocks. The porphyroclastic olivines within dunite xenoliths and olivine xenoerysts have kink bands and Mg#=83-94. The Mg# of olivine cores and rims are 89-94 (average, 90) and 83-86 (average, 84.4), respectively. The CaO contents of all olivines from the xenoliths and xenocrysts are less than 0.1 wt.%, suggesting a Hthospheric mantle origin. The Ca content (214 ppm-818 ppm) and Ti content (15 ppm-137 ppm) in the xenoliths and xenocrys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livines from the dunite xenoliths, but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olivines from harzburgite and lherzolite xenoliths in the Fushan (符山) intrusion. This finding implies that the xenoliths and xenocrysts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harzburgites or lherzolites that were intensively modified by silica-rich melts. This result, combined with high Mg# (92-94) of olivine cores from the dunite xenoliths and xenocrysts, indicates that these ofivine xenocrysts and dunite xenoliths could represent the residue of ancient (Archean or Paleopro. terozoic)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might have experienced the same intensive modification by silica-rich melts as the host magma, resulting in enrichment in MgO and S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Xi'anli Hb-gabbro DUNITE xenocryst lithospheric mantle.
原文传递
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来自Sr-Nd同位素和深源捕虏体(晶)的证据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全国 许文良 +1 位作者 靳克 裴福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6-422,共7页
延边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包含有较多的辉石岩捕虏体和角闪石捕虏晶,前者为普通辉石变种,其化学成分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巨晶的成分,具有岩浆堆积成因特征;后者为韭闪石和镁质绿钠闪石变种,其成分类似于中... 延边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包含有较多的辉石岩捕虏体和角闪石捕虏晶,前者为普通辉石变种,其化学成分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巨晶的成分,具有岩浆堆积成因特征;后者为韭闪石和镁质绿钠闪石变种,其成分类似于中生代晚期玄武岩中角闪二辉石岩包体里的角闪石和新生代玄武岩中的角闪石巨晶.矿物温压计算结果显示,它们形成深度介于25~37km.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87Sr/86Sr)i值介于0.704 3~0.705 0,εNd(t)值介于2.33~4.71,表明岩浆源区应是一套具有亏损性质的新增生的地幔物质.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判定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原始岩浆应来源于新增生的壳幔过渡带物质的部分熔融,地壳增生事件的时间为新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边地区 中生代 火山岩 捕虏晶 Sr—Nd同位素
下载PDF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雅满苏组火山岩的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侯广顺 唐红峰 刘丛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4,共6页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雅满苏组的构造背景一直存有较大争议。斑晶成分和结构的研究可以对岩浆系列、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的物理化学条件作出制约。本文报道了雅满苏组火山岩中斜长石和辉石斑晶的研究成果。辉石属于普通辉石-顽透辉石系...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雅满苏组的构造背景一直存有较大争议。斑晶成分和结构的研究可以对岩浆系列、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的物理化学条件作出制约。本文报道了雅满苏组火山岩中斜长石和辉石斑晶的研究成果。辉石属于普通辉石-顽透辉石系列,部分样品的辉石颗粒与寄主岩达到了岩浆平衡。辉石判别图解表明寄主岩浆属于亚碱性系列,形成于俯冲带环境,与微量元素判别结果相一致。根据辉石-熔体温压计,得到辉石结晶时的温度在1150℃左右,压力相当于5~10 km的地壳深度。雅满苏组火山岩中主体的斜长石属于拉长石,JX-24-1斜长石为中长石,成分和结构特征都表明该颗粒为捕虏晶。辉石和斜长石捕虏晶共同揭示了雅满苏组火山岩在地壳浅部发生了结晶分异和围岩混染的岩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满苏组 斜长石 单斜辉石 捕虏晶 岩浆系列 构造背景 温压计
下载PDF
辽西中生代的壳幔过渡带的形成、破坏与改造 被引量:7
8
作者 邵济安 卢造勋 +1 位作者 路凤香 袁学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825-2832,共8页
利用火成岩及其携带的捕虏体的岩石学、年代学等研究成果,反演辽西中生代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重塑这时期的壳幔边界组成。对应于中生代活跃的壳幔相互作用,辽西义县-北票一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发育的壳幔过渡带。然而现今的各种地球物... 利用火成岩及其携带的捕虏体的岩石学、年代学等研究成果,反演辽西中生代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重塑这时期的壳幔边界组成。对应于中生代活跃的壳幔相互作用,辽西义县-北票一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发育的壳幔过渡带。然而现今的各种地球物理研究显示辽西的莫霍面是清晰的间断面,其上、下地震波速变化从6.5~6.7km/s 截然变成8.0~8.1 km/s。壳幔过渡带到那里去了?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依据火山岩及其捕虏晶的研究,探讨了在软流圈底辟体上涌背景下,壳幔过渡带被破坏和改造的原因。最后从演化角度将辽西与张家口和西藏高原的壳-幔边界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壳幔过渡带 底侵作用 捕虏晶
下载PDF
辽东菜园子古近纪玄武岩和深源捕虏晶:对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微 许文良 +3 位作者 王冬艳 纪伟强 杨德彬 裴福萍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70,共8页
通过对辽东菜园子玄武岩中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捕虏晶进行K-Ar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辽东菜园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36.33 Ma±0.97 Ma和39.34 Ma... 通过对辽东菜园子玄武岩中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捕虏晶进行K-Ar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辽东菜园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36.33 Ma±0.97 Ma和39.34 Ma±1.27 Ma;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玄武岩中Sr,Ba相对富集,Zr,Hf相对亏损;I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4 73~0.705 16和+0.22~+2.27之间。橄榄石捕虏晶发育环状裂隙和扭折带,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自核至边Mg#值逐渐降低(核部Mg#值介于88.7~94.3之间,边部Mg#值介于76.6~77.8之间),核部与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橄榄岩包体中橄榄石的成分类似,边部与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成分相当。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具有反环带结构,核部具有较高的FeO,MnO,Na2O,Al2O3质量分数,反映了壳源成因;过渡部分MgO,Cr2O3质量分数明显升高,反映了壳源物质与软流圈物质反应的结果;向边部MgO,Cr2O3质量分数逐渐降低;FeO,MnO,Na2O,Al2O3质量分数逐渐升高,暗示与寄主岩浆反应的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亏损性质,但岩浆形成过程中有陆壳物质加入。环带状橄榄石捕虏晶反映了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橄榄岩与熔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 古近纪 玄武岩 捕虏晶 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冀南邯邢地区固镇闪长岩中含橄榄石的闪长质捕虏体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10
作者 凌诗梦 张聚全 +3 位作者 卢静 秦超 吴晓贺 张乐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98,共16页
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包含的地幔捕虏体、捕虏晶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的直接实物证据。该区域所在的华北克拉通中部于中生代发生岩石圈地幔减薄,该事件的主导机制、影响程度和具体过程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次研究在邯邢地区固镇岩体的闪长... 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包含的地幔捕虏体、捕虏晶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的直接实物证据。该区域所在的华北克拉通中部于中生代发生岩石圈地幔减薄,该事件的主导机制、影响程度和具体过程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次研究在邯邢地区固镇岩体的闪长质包体中发现橄榄石、辉石等捕虏晶,是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包体中的不同矿物进行成因矿物学研究,讨论其成因及演化,对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机制进行约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样品中橄榄石的化学成分特征(w(CaO)为0.03%~0.07%,w(Al2O3)为0~0.03%,w(MnO)为0.30%~0.46%)及其与寄主岩浆的不平衡均表明该橄榄石为地幔橄榄岩的解体矿物(捕虏晶),单斜辉石与岩浆平衡,属于早期岩浆的堆晶矿物,并在岩浆体系中发生再循环;橄榄石的Fo值低异常(75%~80%)以及单斜辉石的成分环带(核部相对富镁,边部相对富铁)表明矿物-岩浆反应的存在及其对原始岩浆的影响;角闪石和黑云母富镁,二者均属壳幔混源成因,暗示壳幔相互作用的存在;矿物-岩浆的Fe-Mg交换反应在岩浆早期的广泛存在为该地高镁闪长岩的成因以及拆沉作用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捕虏晶 单斜辉石 邯邢地区
下载PDF
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斜长石捕虏晶特征及其对壳幔岩浆混合过程的记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海东 刘建朝 +2 位作者 彭素霞 张苏楠 王得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6-573,共8页
在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中偶见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其核部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An>63),幔部为富钠的斜长石,二者之间存在由绢云母和绿帘石组成的溶蚀带,且核、幔An值变化截然不同。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 在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中偶见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其核部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An>63),幔部为富钠的斜长石,二者之间存在由绢云母和绿帘石组成的溶蚀带,且核、幔An值变化截然不同。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岩浆混合过程大致如下:起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在高温下结晶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且所携带的热使下地壳开始熔融形成壳源岩浆;壳、幔两种岩浆沿着太行山深大断裂快速上升侵位于地壳浅部,发生岩浆混合;与此同时,早期形成的基性斜长石由于压力突然减小发生溶蚀,形成形态不规则的溶蚀带;壳幔混合岩浆在基性斜长石基础上结晶生长富钠斜长石,形成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这为研究区内存在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顺闪长岩 捕虏晶 斜长石环带结构 壳幔岩浆混合
下载PDF
TWO TYPES OF XENOLITH—MANTLE XENOLITH AND CRUSTAL XENOLITH FOUND IN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HOH XIL, NORTHERN TIBET PLATEAU 被引量:1
12
作者 Wu Cailai,Yang Jingsui,Li Haibing,Shi Rende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97-198,共2页
It is known that large amounts of Cenozoic high potassium volcanic rocks occu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question is where do those high potassium magmas come from? Since the plateau is being compressed by subductio... It is known that large amounts of Cenozoic high potassium volcanic rocks occu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question is where do those high potassium magmas come from? Since the plateau is being compressed by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from the surrounding continents,it is a puzzle for us what is the form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se volcanic rocks? In particular,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special rocks and for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plateau? We recently carried out an investigation on thes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Hoh Xil,northern Tibetan plateau,including volcanic rocks in the Jingyuhu,Xiongyingtai and Shuangquanzi areas. In the region,some older lava flows occur as thick sheets with a flat surface and weathering crust; while some relatively younger lavas remain a relict volcanic cone or vent. Most of the relict cones are small (<100m in diameter) and some are over hundred meters,distributed along faults,particular strike\|slip fault,e.g.,East Kunlun strike slip fault. Relatively,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s are prominent,and basic\|intermediate and acid are subordinat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volcanic rocks have many common affinities,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s of w (K 2O)+ w (Na 2O) (about 8%),and w (K\-2O)/ w (Na\-2O)>1 or close to 1,and mostly belonged to shoshonite\|trachyte association and some to ultra\|potassic rocks. The K\|Ar dating of whole rock and mica shows that the volcanism lasts from middle Miocene (15 47Ma) to Pleistocene (0 69Ma); they are 0 69Ma,13 77Ma and 15 47Ma in Jingyuhu; 11 05Ma,12 22Ma and 12 83Ma in Xiongyingai,; 1 58Ma,2 24Ma,5 23Ma,5 85Ma,8 20Ma,8 41Ma and 10 67Ma in Shuangquanzi.Two types of xenolith and xenocryst were found in Jingyuhu and Xiongyingtai,i.e..,crustal xenolith and mantle xenocr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ENOLITH xenocryst SHOSHONITE TRACHYTE CENOZOIC volcanic r ock Tibet Hoh Xil
下载PDF
汉诺坝玄武岩中熔体-捕虏体相互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星星 樊祺诚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捕获的地幔橄榄岩及其解体矿物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捕虏晶,普遍发育反应边结构,提供了玄武岩浆在上升穿越岩石圈地幔过程中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捕虏晶反应边的成分变化一致,由核... 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捕获的地幔橄榄岩及其解体矿物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捕虏晶,普遍发育反应边结构,提供了玄武岩浆在上升穿越岩石圈地幔过程中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捕虏晶反应边的成分变化一致,由核部富镁向边部富铁变化,趋同于玄武岩中相应斑晶的成分。斜方辉石捕虏晶反应边一般由橄榄石+单斜辉石+玻璃构成,多为双层结构,反应边矿物橄榄石、单斜辉石较相应的地幔矿物富铁,其富硅、碱的中酸性玻璃成分,为中国东部地幔矿物包裹体中存在的富硅、碱熔体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发现橄榄岩捕虏体中尖晶石颜色、成分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地幔矿物捕虏晶反应边结构(非平衡结构)得以保存,暗示了玄武岩浆的快速上升。而大规模的熔体-捕虏体相互作用,改变着岩石圈地幔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捕虏体相互作用 捕虏晶 反应边 岩石圈地幔 玄武岩 汉诺坝
下载PDF
土耳其中部阿哲格尔火山湖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杭山 马倩 +3 位作者 刘泽 赵志丹 朱弟成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19-2632,共14页
阿哲格尔火山湖玄武岩是位于卡帕多利亚火成岩省(CVP)东部的第四纪火山岩之一。与CVP中其他火山岩相比,玄武岩具有演化程度较低,成分上更接近原始岩浆的特征。玄武岩记录了两期深部岩浆活动:橄榄石捕掳晶Fo值高达89,尖晶石包裹体具有低C... 阿哲格尔火山湖玄武岩是位于卡帕多利亚火成岩省(CVP)东部的第四纪火山岩之一。与CVP中其他火山岩相比,玄武岩具有演化程度较低,成分上更接近原始岩浆的特征。玄武岩记录了两期深部岩浆活动:橄榄石捕掳晶Fo值高达89,尖晶石包裹体具有低Cr~#、高Al的特征,表明了早期岩浆源区可能为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除样品TCA02外,玄武岩ΣCe/ΣY比值为1.39~2.11,^(143)Nd/^(144)Nd比值为0.51287~0.51288,Th/Nb比值为0.15~0.16,具有大陆裂谷玄武岩的特征,反应了晚期的碱性岩浆起源于软流圈地幔。与CVP早-中更新世钙碱性岩浆相对比,晚期碱性岩浆的高场强元素(如Nb、Ta)具有弱的负异常,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较低,揭示了岩浆在上升演化过程中存在富集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玄武岩 捕掳晶 软流圈地幔 土耳其中部阿哲格尔火山湖
下载PDF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被引量:96
15
作者 乔秀夫 张安棣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7-345,共9页
华北块体(NCB)与胶辽朝块体(JLKB)是中朝板块东部从震旦纪(680Ma)开始裂解的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两个块体的界线称古郯庐断裂(PTLF)。古郯庐断裂位置与现今郯庐断裂(TLF)相吻合,即由合肥向北延伸,过渤海,经沈阳以东呈NE走向至吉林南部... 华北块体(NCB)与胶辽朝块体(JLKB)是中朝板块东部从震旦纪(680Ma)开始裂解的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两个块体的界线称古郯庐断裂(PTLF)。古郯庐断裂位置与现今郯庐断裂(TLF)相吻合,即由合肥向北延伸,过渤海,经沈阳以东呈NE走向至吉林南部。古郯庐断裂带附近震旦纪碳酸盐岩中的强地震记录及相应的辉绿岩侵位,是中朝板块内部裂解的基本地质证据,古郯庐断裂带(板内地震带)与元古超大陆Rodinia的裂解时期是一致的。两个块体上,太古宙基底岩石不同;元古宙及古生代的发展历史有别,两个块体于晚石炭世的莫斯科期重新闭合。朝鲜半岛中部的临津江带曾被认为是大别—胶南造山带的东延部分,但临津江带只是一般性断裂,胶南超高压带在朝鲜半岛并未发现。朝鲜半岛南部主体与辽东半岛古生界相似,因此,将中朝板块的南界,也是胶辽朝块体的南界置于朝鲜半岛之南,它与胶南造山带以黄海转换断层(YSTF)联结。辽宁省瓦房店(旧称复县)与山东省蒙阴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分布在郯庐断裂带的东、西两侧,南北方向距离约550km。两地金伯利岩年龄值在500~450Ma之间,即中奥陶世末侵位。鉴于两地金伯利岩在岩相学、矿物学与侵位年龄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又紧邻郯庐断裂两侧,有些地质学家认为二者在侵位时可能相距颇近,属同一岩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古郯庐断裂 华北块体 胶辽朝块体 金伯利岩 地幔捕虏晶 岩石圈剖面
下载PDF
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 被引量:62
16
作者 张宏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75,共11页
橄榄岩-熔体/岩浆的相互作用常被用来解释蛇绿岩套橄榄岩、造山带橄榄岩、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某些具有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岩石的形成过程。橄榄岩-熔体的反应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消耗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生成斜方... 橄榄岩-熔体/岩浆的相互作用常被用来解释蛇绿岩套橄榄岩、造山带橄榄岩、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某些具有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岩石的形成过程。橄榄岩-熔体的反应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消耗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生成斜方辉石或消耗斜方辉石生成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反应的结果不仅造成矿物百分含量的变化,而且造成矿物组成的变化;后者更重要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华北东部中生代玄武质岩石中具有环带状结构的橄榄石和辉石捕虏晶,特别是具有环带状结构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发现,暗示这种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在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中很可能普遍存在,为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和快速富集的重要方式。这是全球首例由橄榄岩-熔体相互反应造成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的组成变化。反应熔体来源途径主要有地壳来源和软流圈地幔来源。来源不同的熔体与橄榄岩的反应造成的组成变化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中生代 捕虏晶和捕虏体 橄榄岩-熔体反应 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西部华夏地区深部可能存在与华北和扬子大陆相似的太古代基底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郑建平 Griffin WL +3 位作者 汤华云 张志海 苏玉平 刘观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9-557,共9页
华夏地区是否存在古陆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火山作用的天然超深钻取样,提供了探索大陆基底属性和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西部华夏地区地表所出露的最古老岩石不老于中元古代,但对广西省东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中锆石捕虏晶的U... 华夏地区是否存在古陆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火山作用的天然超深钻取样,提供了探索大陆基底属性和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西部华夏地区地表所出露的最古老岩石不老于中元古代,但对广西省东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中锆石捕虏晶的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则表明:与华北和扬子大陆相似,西部华夏地区有未暴露的太古代基底。该基底的主体年龄是2.9-2.5Ga,也有3.85Ga,3.55Ga和3.3-3.2Ga的年龄等。它们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为2.5Ga至≥3.9Ga。说明西部华夏地区的基底经历了复杂的改造过程,包括3.6-3.2Ga,2.5Ga,1.0Ga和0.5Ga时的地幔物质加入,以及2.0-1.8Ga和1.6-1.5Ga时的地壳再熔融事件等。对西部华夏地区强烈改造岩石圈的认识,将有助于从物质组分角度对华南成矿作用背景的思考。华夏地区是否存在古陆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火山作用的天然超深钻取样,提供了探索大陆基底属性和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西部华夏地区地表所出露的最古老岩石不老于中元古代,但对广西省东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中锆石捕虏晶的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则表明:与华北和扬子大陆相似,西部华夏地区有未暴露的太古代基底。该基底的主体年龄是2.9-2.5Ga,也有3.85Ga,3.55Ga和3.3-3.2Ga的年龄等。它们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为2.5Ga至≥3.9Ga。说明西部华夏地区的基底经历了复杂的改造过程,包括3.6-3.2Ga,2.5Ga,1.0Ga和0.5Ga时的地幔物质加入,以及2.0-1.8Ga和1.6-1.5Ga时的地壳再熔融事件等。对西部华夏地区强烈改造岩石圈的认识,将有助于从物质组分角度对华南成矿作用背景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华夏 太古代基底 改造作用 锆石 捕虏晶
下载PDF
瓦房店30号岩管金伯利岩中尖晶石成分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居易 朱仁智 +6 位作者 倪培 王国光 丁俊英 康宁 朱安冬 黄宝 周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7-1225,共9页
与金刚石伴生的尖晶石,常作为指示矿物来评价金伯利岩的含矿性。为了解瓦房店30号岩管金伯利岩中尖晶石特征,本文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形态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尖晶石呈椭圆状-次棱角状,粒径大(500~1000μm),部分被熔蚀成港湾... 与金刚石伴生的尖晶石,常作为指示矿物来评价金伯利岩的含矿性。为了解瓦房店30号岩管金伯利岩中尖晶石特征,本文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形态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尖晶石呈椭圆状-次棱角状,粒径大(500~1000μm),部分被熔蚀成港湾状。尖晶石中Cr_2O_3(最高达66.56%)和MgO(8.88%~16.68%)含量高,Ti含量低(大部分<1%),为镁铬铁矿。尖晶石成分变化受Al^(3+)-Cr^(3+)类质同象作用控制。尖晶石为地幔捕掳晶,原地幔岩为橄榄岩。尖晶石成分特征表明30号岩管金伯利岩具有一定地携带金刚石的能力,但与50号岩管和蒙阴常马庄金伯利岩相比,30号岩管金伯利岩金刚石含矿性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 地幔捕掳晶 电子探针 金伯利岩 瓦房店
下载PDF
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蓝宝石成矿模式探讨——以鲁西昌乐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令权 孔凡梅 +2 位作者 李旭平 陈爽 王维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7-27,共21页
在全球张性构造环境中,刚玉/蓝宝石在新生代喜马拉雅期(23.3-0.73 Ma)的碱性玄武岩或碧玄岩层位中广泛赋存。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碱性玄武岩中的刚玉/蓝宝石显示其主要形成于碱性熔体,而熔体的成分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刚玉/蓝宝石的... 在全球张性构造环境中,刚玉/蓝宝石在新生代喜马拉雅期(23.3-0.73 Ma)的碱性玄武岩或碧玄岩层位中广泛赋存。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碱性玄武岩中的刚玉/蓝宝石显示其主要形成于碱性熔体,而熔体的成分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刚玉/蓝宝石的来源或为深源捕虏晶,或来自玄武岩浆在深部早期结晶,多数研究实例显示其来源深度可能为下地壳、壳幔边界或上地幔部位。鲁西昌乐新生代含刚玉/蓝宝石玄武岩的形成与该地区岩石圈的减薄和壳-幔物质的置换密切相关,其喷发受到深大断裂的控制,刚玉/蓝宝石为岩浆成因类型的深源捕掳晶,巨晶内部所含矿物、流体、熔体包裹体,指示其形成于高度演化的富含流体-熔体的碱性硅酸不饱和熔体中,碱金属在其结晶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认识将为中国东部蓝宝石的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证据,并为鲁西地区岩石圈演化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提供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碱性玄武岩 刚玉/蓝宝石 捕虏岩/晶 碱性熔体 成矿模式
下载PDF
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巨晶单斜辉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小明 陈立辉 徐夕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05-1116,共12页
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除斑晶单斜辉石和基质单斜辉石外,还发育大量巨晶单斜辉石和同源斜方辉石捕掳晶。巨晶单斜辉石与玄武岩间发育复杂和简单两种类型的反应边。复杂反应边往往发育在颗粒较大的巨晶单斜辉石外围。复杂反应边可分... 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除斑晶单斜辉石和基质单斜辉石外,还发育大量巨晶单斜辉石和同源斜方辉石捕掳晶。巨晶单斜辉石与玄武岩间发育复杂和简单两种类型的反应边。复杂反应边往往发育在颗粒较大的巨晶单斜辉石外围。复杂反应边可分为4个带:内部带、过渡带、外部带和边缘带,其中,内部带、过渡带和外部带均由具不同结构特征的单斜辉石+熔体+金属氧化物构成,边缘带为不含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干净的单斜辉石;内部带的单斜辉石具梳状构造,过渡带的单斜辉石具细密筛孔构造,外部带为具似砂钟构造的筛孔状单斜辉石。反应边中单斜辉石、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显示,只有内部带受到单斜辉石巨晶的影响,其余带均受玄武岩浆的制约。简单反应边往往发育在颗粒较小的巨晶单斜辉石外围。简单反应边仅发育不合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干净的单斜辉石。巨晶单斜辉石的反应边是巨晶与玄武岩浆间温度差造成的。在与玄武岩浆反应的过程中,大颗粒的单斜辉石巨晶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玄武岩浆达到温度平衡,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发育包含4个带的复杂反应边;反之,由于缺乏足够的反应时间,小颗粒单斜辉石巨晶的外围只发育不合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简单反应边。同源斜方辉石捕掳晶的成分与地幔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斜方辉石类似,其边部发育类似于Bowen反应(1956)形成的单斜辉石环边。在单斜辉石Al^v-Al~Ⅵ图解上,巨晶单斜辉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单斜辉石以及部分单斜辉石斑晶的核部,均位于较高压力的"麻粒岩和玄武岩中包体"区域,反应边中单斜辉石、基质单斜辉石以及绝大部分斑晶单斜辉石位于"火成岩"区域,说明部分斑晶单斜辉石核部来源于地幔二辉橄榄岩,属于捕掳晶。结合单斜辉石结晶压力的估算,笔者认为巨晶单斜辉石的成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玄武岩 单斜辉石巨晶 辉石捕掳晶 形成模式 山东昌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