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宋行状创作目的变迁及其影响 |
杨向奎
杨雯钤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
3
|
|
2
|
《洛阳伽蓝记》三题 |
唐燮军
|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3
|
乔治·威勒德——小镇畸人们的期望 |
杜小梅
田庆轩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2
|
|
4
|
于讥讽中表真意——读《格列佛游记》与《猫城记》 |
李渝凤
张明利
|
《琼州大学学报》
|
2004 |
1
|
|
5
|
“发愤著书”对《史记》写作宗旨的升华 |
李建明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功名富贵与士人的文化选择及生存处境 |
李颖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9 |
1
|
|
7
|
日本汉文小说的创作宗旨及文体 |
罗小东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8
|
塔西佗与《日耳曼尼亚志》的写作 |
张岚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9
|
把握行文目的是撰写公文的关键 |
张学岚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 |
0 |
|
10
|
中国大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及物性研究 |
张怡
|
《凯里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1
|
论古代描写地方名人的类传 |
俞樟华
娄欣星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2
|
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同向歧异”——《活动变人形》和《陆犯焉识》的并置阅读 |
胡辰辰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3
|
阐释者的焦虑——写在乔叶《拆楼记》修订再版后 |
朱一帆
|
《写作》
|
2020 |
0 |
|
14
|
品评士林与自我赏鉴——《儒林外史》创作宗旨探论 |
王进驹
|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0 |
|
15
|
湖海空悬一片心——“三言”中的友谊主题研究 |
尉学斌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6
|
经济新闻与经济论文 |
琼州大学中文系"写作通论"课题组
|
《琼州大学学报》
|
2004 |
0 |
|
17
|
杜诗二首诗旨辨析 |
韩成武
张东艳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8
|
《万历十五年》的偏颇——兼论李贽的写作目的 |
沈广斌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0 |
|
19
|
了解作者身份及写作目的对商务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 |
李冬莲
|
《才智》
|
2016 |
0 |
|
20
|
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书写——以唐宋为中心 |
黄纯艳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