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侗族新创文字的历史沿革 被引量:5
1
作者 海路 李芳兰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2-149,共8页
从侗文的创立、侗文试行的历史和现状、侗文试行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对侗族新创文字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总结侗文试行的经验与成就,探讨其存在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本材料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 新创文字 侗族 侗文 沿革
原文传递
2023年中国创意写作研究年度观察
2
作者 刘卫东 张永禄 《写作》 2024年第4期24-33,共10页
2023年是中国创意写作极为重要的年份,不仅学术活动与重要事件频繁,而且在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新进展。理论建设上,“以人民性为中心”的学科话语构建、“以在地化为重点”的学科个案、学科经验、学科建设,“以国际化为方向”... 2023年是中国创意写作极为重要的年份,不仅学术活动与重要事件频繁,而且在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新进展。理论建设上,“以人民性为中心”的学科话语构建、“以在地化为重点”的学科个案、学科经验、学科建设,“以国际化为方向”尝试引介与交流,“以数字化为方法”推进数智教育教学研究等成为重点。基本理论研究的亮点是从人民性立场出发,创意写作的“模仿论”“作者论”“学科史”“故事学”“创意学”“疗愈论”“创意阅读”等核心范畴和命题得到深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文献翻译、整理与研究”的立项具有标志性意义,为创意写作的学科基本理论、话语构建、学科身份等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基于比较创意写作学的视野,国际对话的空间也得以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人民性 模仿论 作者论 故事学 疗愈论
下载PDF
新时代主题写作的“人民性”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3
作者 张元 陈凌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24-28,共5页
新时代主题写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导向,增强人民性与主体性。当下存在着创作内容重复化、创作资源空泛化、偏离人民立场、遮蔽群众诉求等问题。艺术作品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才能实现价值。作家只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才能... 新时代主题写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导向,增强人民性与主体性。当下存在着创作内容重复化、创作资源空泛化、偏离人民立场、遮蔽群众诉求等问题。艺术作品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才能实现价值。作家只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才能增强主题写作的主体性。在价值逻辑方面,促进作家端正品行,提升创作水平,提高作品质量,增强作品影响力,传递真善美,立足现实启示未来。在实践逻辑方面,制定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机制,创新文艺作品的话语表达方式。引导作者深入基层,关注人民生活。善用网络的交流沟通功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整合网站平台资源,建立创作素材库。关注群众反馈,多样化创作,满足群众阅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主题写作 人民性 主体性
下载PDF
苏轼南贬儋州经行路线考论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友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6-131,共6页
苏轼一生南羁北宦、颠沛流离,其中南贬儋州乃宦迹的最后一站。他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同年七月二日到达儋州;元符三年(1100)六月上旬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一月四日到达大庾岭,结束了岭南贬谪生活,回到内地。其间... 苏轼一生南羁北宦、颠沛流离,其中南贬儋州乃宦迹的最后一站。他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同年七月二日到达儋州;元符三年(1100)六月上旬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一月四日到达大庾岭,结束了岭南贬谪生活,回到内地。其间所经行的路线、交游的人物及创作的诗文,班班可考,无不彰显了诗人坎坷的心路历程与丰富的情感内涵。我们通过察考苏轼南贬儋州经行路线,兼及其交游人物与所作诗文,对深化晚年苏轼研究,探讨宋代交通与文学关系研究均不无禆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南下徐闻 海南历程 北归路线 创作诗文 交游人物
原文传递
《人民文学》(1949~1966)人物图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董瑞兰 毛浩然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8,共7页
1949~1966年间《人民文学》人物图像通过女性书写、空间叙事和主体精神三个修辞维度参与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话语体系。从女性书写看,女性图像中的工农装及秉性气质总体表现出向革命者靠拢的趋向,完成从"雌雄有别"到"同... 1949~1966年间《人民文学》人物图像通过女性书写、空间叙事和主体精神三个修辞维度参与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话语体系。从女性书写看,女性图像中的工农装及秉性气质总体表现出向革命者靠拢的趋向,完成从"雌雄有别"到"同体双性"、从"现实真实"到"艺术真实"等修辞转换;从空间叙事看,人物图像通过从"个人"到"集体"、从"普通人"到"超人"等修辞编码,完成人物在场空间再度时间化的叙事转换;从主体精神看,图像创作主体自觉选择从"吸旧"到"纳新"、从"写意"到"写实"等建构路径,以唤醒人民群众国富民强的集体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书写 空间叙事 主体精神 《人民文学》 广义修辞学
原文传递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唐诗的作用及其小说史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志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6-114,共9页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了73首唐诗,这些唐诗在小说中具有分回的体制功能、情节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以及写人、写景、咏物、场景描写等叙事功能。在章回小说史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大量唐诗,可以提高小说地位、...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了73首唐诗,这些唐诗在小说中具有分回的体制功能、情节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以及写人、写景、咏物、场景描写等叙事功能。在章回小说史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大量唐诗,可以提高小说地位、丰富小说审美内涵;标志着章回小说体制由韵散分离走向韵散融合;显示了章回小说中韵文创作的另一种路向,即不是依赖说话技艺与话本小说,而是从唐诗、宋诗乃至明诗中选取主题相似的诗歌来写人、写景、咏物、描写场景,诗歌的来源由民间的说书表演及话本小说转向文人的诗歌总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唐诗 写人 写景 小说史意义
下载PDF
论郭沫若建国后“官员型学者”的身份特质 被引量:1
7
作者 逯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建国后,郭沫若作为新中国人文学界的领导人,对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他不仅通过自己的文学写作来及时关注国内文艺的动态,而且还积极宣传文学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正能量,要有效地发挥... 建国后,郭沫若作为新中国人文学界的领导人,对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他不仅通过自己的文学写作来及时关注国内文艺的动态,而且还积极宣传文学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正能量,要有效地发挥这种正面力量来抵御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力量。尽管学界已经对建国后郭沫若这种具有官职的学者身份有过研究,但对这种身份特质尚未明确界定,因此文章尝试从"公共人物"这一视角,用"官员型学者"这一身份特质对建国后郭沫若的"职务写作"进行研究,而这种身份特质鉴定也将为同时期同类作家的研究提供有益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建国后 官员型学者 职务写作 公共人物
下载PDF
论朱熹灾害诗中的荒政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必应 郝永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51-59,共9页
虽然朱熹并不以诗为重,但其诗歌创作成就斐然,生前便以诗名世,在朱熹诗歌中,灾害诗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朱熹灾害诗创作对于南宋时期的水灾、旱灾、蝗灾、饥荒等灾害有着广泛的书写,深刻反映了南宋衰弊世道下灾祸连连的生存空间,再现... 虽然朱熹并不以诗为重,但其诗歌创作成就斐然,生前便以诗名世,在朱熹诗歌中,灾害诗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朱熹灾害诗创作对于南宋时期的水灾、旱灾、蝗灾、饥荒等灾害有着广泛的书写,深刻反映了南宋衰弊世道下灾祸连连的生存空间,再现了南宋时期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朱熹灾害诗中包含着其独特的荒政思想,视民如伤、赈惩并施、以民为本并用,且往往坚持爱民利民的立场,与当时官场作风形成鲜明对比。朱熹灾害诗中的荒政思想是与其理学家身份紧密联系的,对朱熹灾害诗的解读既可了解荒政思想的深厚内涵,亦可一窥其理学家身份之外丰富饱满的士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歌 灾害书写 荒政思想 爱民
下载PDF
论“新时期”初期作家启蒙认同困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金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22-28,共7页
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初期小说家初步确立了启蒙者身份,在创作中接通和张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主题。但其对"人学话语"的艺术表现,无法超脱于以... 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初期小说家初步确立了启蒙者身份,在创作中接通和张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主题。但其对"人学话语"的艺术表现,无法超脱于以"人民话语"为关键词的"新时期"想像,无法绕过既是其展开叙事的"前史"同时又在"新时期"发挥现实功能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期"初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启蒙认同和人民认同之间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写真实” 人学话语 人民话语 认同困境
下载PDF
散文中的城市书写与叙事视角下的空间塑造——以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0
作者 吕晓潇 牟中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9期138-142,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人民城市”理念指出要切实提高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幸福感知,同时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历史与乡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对城市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想象可以转化为空间设计需要的叙事语素。叙事空间建构通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人民城市”理念指出要切实提高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幸福感知,同时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历史与乡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对城市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想象可以转化为空间设计需要的叙事语素。叙事空间建构通过物质要素将抽象的人文叙事要素还原到时空体中,以便人们直观、系统地感知事件在时空中的面貌。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的叙事设计传达街区所蕴含的人文及情感记忆,形成街区独有的文化场域,从而建构既有外在艺术表现力又有内在情感吸引力的街区空间。该文以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叙事进行空间微改造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城市书写 空间叙事 空间塑造 人民城市 济南
下载PDF
由底层写作透视边缘人的生存困境
11
作者 朱学平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7-20,共4页
当下,底层写作发展迅速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在众多底层写作文本中,边缘人是作家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本文从具体作品切入,通过研读分析的方法,从而揭示边缘人特有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 底层写作 边缘人 困境 爱情
下载PDF
萧红小说苦难书写的嬗变
12
作者 程姗 石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47-53,共7页
苦难书写始终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萧红作品中关于苦难的理解和表达,一方面强调社会制度给底层民众带来的压迫和奴役,另一方面突出社会动荡给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带来的悲惨境遇。这种苦难的理解和表达又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界产... 苦难书写始终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萧红作品中关于苦难的理解和表达,一方面强调社会制度给底层民众带来的压迫和奴役,另一方面突出社会动荡给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带来的悲惨境遇。这种苦难的理解和表达又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界产生明显变化。萧红以悲剧性的经历、感受和生命体验,表现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身体和心灵创伤,以女性视角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不幸,揭示女性苦难生活的本质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小说 苦难书写 底层民众 女性境遇
下载PDF
对马克思写作的一种体验——“我如何写作?”
13
作者 严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1-55,共5页
承认阅读马克思不是件轻松事,并未完全否认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机会。同时,对于马克思这个特定名词意义的理解更不能在些许闪念间荒疏了。即便有可能只是一些留在稿纸边上的说明性旁白,或者完全解密了其思想的价值。因而,我们可能需要做到... 承认阅读马克思不是件轻松事,并未完全否认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机会。同时,对于马克思这个特定名词意义的理解更不能在些许闪念间荒疏了。即便有可能只是一些留在稿纸边上的说明性旁白,或者完全解密了其思想的价值。因而,我们可能需要做到尼采所说的那样:像牛一样学会咀嚼。而本文的目的只在于由"纯粹自我"出发体验对马克思的写作,从而重又学习、感佩和尊重马克思写作的真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写作 体验 人民
下载PDF
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犹太味道”
14
作者 姜广源 《新余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02-104,共3页
卡夫卡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正是现代人的孤独感。如果要深究这种孤独感从何而来,那么就不得不联系到他的犹太文化背景。正是因为他对犹太民族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犹太民族苦难的揭示,才使得他的作品写尽人世炎凉,散发出... 卡夫卡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正是现代人的孤独感。如果要深究这种孤独感从何而来,那么就不得不联系到他的犹太文化背景。正是因为他对犹太民族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犹太民族苦难的揭示,才使得他的作品写尽人世炎凉,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也只有从犹太背景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文学创作 犹太民族 犹太文化
下载PDF
论小说《白鹿原》对人民的书写
15
作者 李慧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68-73,共6页
小说《白鹿原》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和受众基础,其深邃厚重的思想内蕴挖掘出了人民内在的精神特质,能够满足接受者对文学作品追问历史的需求。小说《白鹿原》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在对人民大众诗意化的情感体验中,搜集大量的创作素材,经... 小说《白鹿原》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和受众基础,其深邃厚重的思想内蕴挖掘出了人民内在的精神特质,能够满足接受者对文学作品追问历史的需求。小说《白鹿原》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在对人民大众诗意化的情感体验中,搜集大量的创作素材,经过艺术构思进而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叙述人民的生活状况,人民的精神状态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细节中也得以表现。生活体验、故事叙述与精神表现相互作用,白鹿原的故事实现了对人民的精彩书写。作家在对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及其思想的体验中才能真正了解生活、了解人民,从而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民大众的书写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书写人民 体验 细节 叙述
下载PDF
情系高原 根深叶茂——藏族诗人作家学者蒋永志创作初探
16
作者 倪锡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4-78,共5页
蒋永志在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均取得相当的成功,其以《高原抒情诗》为代表的诗作,把握了藏民族最为根本的民族精神,展示出可贵的人格力量,得力于他对民族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深刻体念、研究。
关键词 创作 研究 民族精神 人格力量
原文传递
“人”与“民”原始含义在《论语》中的保留与发展
17
作者 刘征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59-61,共3页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论语》 “人” “民”
下载PDF
青少年钟爱火星文现象透视
18
作者 宋玲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55-57,共3页
从最初的错字别字,到广为推崇的网络语言,火星文虽然在输入和沟通中存在诸多不便,但仍然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追捧,并进一步蔓延到日常的文字运用中。这一现象与火星文鲜活性特征以及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 从最初的错字别字,到广为推崇的网络语言,火星文虽然在输入和沟通中存在诸多不便,但仍然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追捧,并进一步蔓延到日常的文字运用中。这一现象与火星文鲜活性特征以及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网络环境,同伴群体的影响及其自我意识的发展都决定着青少年易于钟爱火星文。笔者认为面对这一现象,社会舆论以及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加强青少年对汉语重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文 青少年 自我意识 同伴关系
下载PDF
现代美国文学中的芝城书写
19
作者 王琳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44-48,共5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芝加哥兴起了三次文学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表现了金钱主题,呈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形象: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以揭露城市丑恶为主题,芝加哥的文学正走向成熟:第三次发生在2...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芝加哥兴起了三次文学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表现了金钱主题,呈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形象: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以揭露城市丑恶为主题,芝加哥的文学正走向成熟: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芝城书写由城市商业中心转向边缘,由商业巨人转向社会的边缘人,作家对城市的态度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芝城书写 金钱 丑恶 边缘人
下载PDF
清初通江李蕃、李钟峨方志思想考述
20
作者 赵光明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5-50,共6页
清初,通江李蕃、李钟峨父子先后多次主修或编纂方志,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方志思想。他们认为方志是郡邑之史,国史之源。他们以经世致用为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主张谨慎修志、秉笔直书,从而使方志承担起存郡邑史迹、彰先贤光烈,以及教化邦邑... 清初,通江李蕃、李钟峨父子先后多次主修或编纂方志,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方志思想。他们认为方志是郡邑之史,国史之源。他们以经世致用为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主张谨慎修志、秉笔直书,从而使方志承担起存郡邑史迹、彰先贤光烈,以及教化邦邑、端正好尚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思想 经世致用 谨慎修志 秉笔直书 教化邦邑 端正好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