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是“文”不是“戏”:从金圣叹评《西厢记》看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晓云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24,共12页
金圣叹评《西厢记》有许多惊人之说,其中最根本的论断是《西厢记》是“文”不是“戏”,金圣叹对《西厢记》的全部解读皆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这一论断不仅揭示《西厢记》乃至中国古代戏曲与经传子史、诗词歌赋一样,皆为“文以载道”,... 金圣叹评《西厢记》有许多惊人之说,其中最根本的论断是《西厢记》是“文”不是“戏”,金圣叹对《西厢记》的全部解读皆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这一论断不仅揭示《西厢记》乃至中国古代戏曲与经传子史、诗词歌赋一样,皆为“文以载道”,还揭示“文”如何、为何载“道”,也就是以“以气寓道”为“立言之体”,通过文字完成由“气”向“器”的转换,使“以气寓道”变为“道寓于器”,从而实现古代文人“文以载道”、通过文字表达自身政治倾向、进行权力斗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西厢记 文以载道 以气寓道 道寓于器
原文传递
郑正秋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道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1,共8页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从创作、批评到理论和史学等领域,在与中国社会和世界电影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传统,并逐渐获得学派生成的本土语境和主体意识。郑正秋正是通过"电影化"新剧与文以载道的电影观念、&...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从创作、批评到理论和史学等领域,在与中国社会和世界电影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传统,并逐渐获得学派生成的本土语境和主体意识。郑正秋正是通过"电影化"新剧与文以载道的电影观念、"良心上的主张"与观众导向的电影创作,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基石,并促进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只有建立在尊重前人的创造与延展学派的传统基础之上,中国电影学派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 郑正秋 文以载道 观众导向 与时俱进
原文传递
儒家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与“文以载道” 被引量:9
3
作者 黄开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19-123,共5页
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文学观念 文以载道 功利主义
下载PDF
周敦颐的诗文观及其哲理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尚荣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4,共6页
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宋代理学诗创作范式的开创者,他对诗文非常推崇,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表达“曾点气象”,“文可以载道”,文道合一。周敦颐的诗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流露着他所追求的“孔颜乐处”,蕴含着“主静无... 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宋代理学诗创作范式的开创者,他对诗文非常推崇,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表达“曾点气象”,“文可以载道”,文道合一。周敦颐的诗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流露着他所追求的“孔颜乐处”,蕴含着“主静无欲”的深刻哲理。周敦颐的诗歌被后人称为“濂洛风雅”之初澜。也是从周敦颐起,“理学诗”逐渐在宋代诗坛崭露头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诗文观 文以载道 主静无欲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小说教化思想溯源 被引量:2
5
作者 孔庆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明显的道德说教倾向,成为古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种道德说教倾向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承袭了儒家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古代小说的地位历来比较低下,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作者有意将教化内容融入作品之中。而教化成分的...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明显的道德说教倾向,成为古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种道德说教倾向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承袭了儒家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古代小说的地位历来比较低下,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作者有意将教化内容融入作品之中。而教化成分的融入,使得小说传播的范围更为扩大,影响力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文以载道 传播
下载PDF
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批判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栋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民国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美学及文化含义。对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批判,既是对这一特殊电影历史时期的重新认识,更是对民族电影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民国电影的美学特质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批判热情... 民国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美学及文化含义。对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批判,既是对这一特殊电影历史时期的重新认识,更是对民族电影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民国电影的美学特质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批判热情,又在众声喧哗的嘈杂中思路不清;民国电影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对底层民众的悲欢离合有真切的体认与表达,但缺乏较为宏观的文化视野与思维高度,在文化价值观上失之于琐碎;民国电影"文以载道",承载着社会教化、救亡与解放等历史使命,同时也在沉重的文化包袱中乏力地呐喊,无力地抗争。民国电影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塑造了一个个勤劳、坚韧、不屈的中国人形象,并间接地完成了对国家形象的刻画,然而在这种充满韧性与耐性的表象下则是一个痛楚无助的民族的灵魂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民国电影 现实主义美学 文化价值观 文以载道 国家形象
下载PDF
“文以载道”观的当代伦理价值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肖颖红 刘佳林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儒家文论注重"载道",原因在于儒者希望在文论中传递封建社会纲常伦理理念,并且过于看重文艺的政治功用,这即为"载道"观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同时表明儒者看重作品内容的充实性,追求人品和文品的统一,这些合理的内... 儒家文论注重"载道",原因在于儒者希望在文论中传递封建社会纲常伦理理念,并且过于看重文艺的政治功用,这即为"载道"观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同时表明儒者看重作品内容的充实性,追求人品和文品的统一,这些合理的内容对应对当前文学界出现的时尚化、商业化和庸俗化危机,引导当代文学朝健康、理性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人品 文品 伦理价值
下载PDF
论文学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嘉任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19-121,共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凝练和提出的,锤炼国人文化品质,凝心聚力国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目标进发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武装。构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确认识文学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凝练和提出的,锤炼国人文化品质,凝心聚力国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目标进发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武装。构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确认识文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涵养和认同功能,阶梯式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运用"文以载道"的价值,积极追求"文以化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核心价值观 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
下载PDF
朱彝尊学术思想析论——以“文以载道”与“道统”说为切入点 被引量:1
9
作者 吴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92-96,共5页
清初经学家朱彝尊治经考史遵循"明经"以"求道","求道"以"致用"的治学路径。所以,他以宋明理学中的形下之"用",即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义理"体系,指导自身的考据工夫。这... 清初经学家朱彝尊治经考史遵循"明经"以"求道","求道"以"致用"的治学路径。所以,他以宋明理学中的形下之"用",即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义理"体系,指导自身的考据工夫。这种"义理"思索虽然比宋儒"穷理尽性"的形上思辨"低级"得多,但朱彝尊之考据绝非"纯考据","文以载道"论与"道统"思想就是这种"义理"探求的产物。朱彝尊以考据见长,又不失"义理",代表着清初诸儒在"道问学"的考据与"尊德性"的义解之间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 考据 文以载道 “道统”说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现实指引——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讲话理论溯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向峰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和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都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出发,在艺术实践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阐发了许多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和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都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出发,在艺术实践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阐发了许多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而关于文艺家要承担历史责任、提倡文以载道、鼓励文艺原创、自觉抵制低俗之风等,都是当前深具实践意义与艺术学理意义的重大问题。如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义上加以深入领会,必然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责任 文以载道 艺术原创 低俗之风
下载PDF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11
作者 秦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9,80,共8页
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论话语“文以载道”遭遇了被广泛批判的命运。徐复观以新儒家学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这一命题现代价值的开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心性说”为基础,徐复观潜在地将“文以载道... 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论话语“文以载道”遭遇了被广泛批判的命运。徐复观以新儒家学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这一命题现代价值的开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心性说”为基础,徐复观潜在地将“文以载道”转换成“文以载心”,为其在古今、中西两个向度上打开了一条通路。“以通求变”成为他疏释“文以载道”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在还原“文以载道”历史面貌的同时,通过与“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对话与沟通,徐复观用传统话语消纳了环绕新文学史的两大理念,赋予“文以载道”参与现代文学批评的权限,对我们今天汲取古典资源以建设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心性说 为人生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文以载道”理论的语义溯源及当代意义
12
作者 赵玉敏 《北方论丛》 2021年第4期120-127,共8页
"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是现代文论视野中饱受批评的一种文学观念。从对"文"这一语词进行语义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的内涵以及"文"对"道"的关系,可见由于&... "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是现代文论视野中饱受批评的一种文学观念。从对"文"这一语词进行语义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的内涵以及"文"对"道"的关系,可见由于"文"这一语词对"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要求,"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既有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内容上的框范,该命题呈现出其他命题所没有的自我调适性。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不仅不应该被摒弃,反而应融汇符合当下文化精神的"道"的内涵,使之成为保持民族特色、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下载PDF
浅谈陈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风格
13
作者 李蕙如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宋人喜欢繁华落尽的淡泊之美,一种勘透世情的知性反省之美。不单就诗而言,所作文章亦然。陈淳的思想核心是理学,理学精神深刻地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全程,其文学上的主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学精神的衍射和表现。就陈淳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宋人喜欢繁华落尽的淡泊之美,一种勘透世情的知性反省之美。不单就诗而言,所作文章亦然。陈淳的思想核心是理学,理学精神深刻地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全程,其文学上的主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学精神的衍射和表现。就陈淳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来说,其诗文并没有太多的雕饰及修辞,大多来自作者生活的实践体验所引发的哲理性思考,以启迪人心为重点所在。针对陈淳的文学作品,整理出三项艺术风格:文以载道、从容自适、理中有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文以载道 从容自适 理中有趣
下载PDF
浅析“文以载道”观对梁实秋的影响
14
作者 陈曼燕 《高教学刊》 2016年第22期261-262,共2页
"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但到了"五四"时期及此后一段时间,它却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在新文化运动中以独立姿态出现的梁实秋,他对这种传统的批判同样是不遗余力的。尽管他有意的想与其划清界线,却... "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但到了"五四"时期及此后一段时间,它却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在新文化运动中以独立姿态出现的梁实秋,他对这种传统的批判同样是不遗余力的。尽管他有意的想与其划清界线,却最终无意的重蹈它的"覆辙"。因此,文章将以其文论与作品为依据,阐述"文以载道"对梁实秋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梁实秋 批判 潜在影响
下载PDF
文以载道 声气相求——巨赞的佛教文学观
15
作者 麻天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9-93,共5页
佛教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巨赞作《佛教与中国文学》,简明扼要地讨论了佛教同文学声气相求的关系。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学休戚相关,佛教与中国文学更是声气相求。从汉代开始,佛教对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巨赞作《佛教与中国文学》,简明扼要地讨论了佛教同文学声气相求的关系。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学休戚相关,佛教与中国文学更是声气相求。从汉代开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比皆是,无论是修辞造句、诗歌、绘画,还是其后的小说、戏曲。在思想上,特别是人生哲学、审美观念,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无处不在,集中表现了巨赞"文以载道"佛教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中国文学 文以载道 巨赞
下载PDF
现代文明的中国与中国思想的困境——从美学与新文化说起
16
作者 章启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31,共12页
在新文化运动开启的中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是这个古今大转变中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本身建设所面临的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这个历史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在实现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向新思想文化... 在新文化运动开启的中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是这个古今大转变中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本身建设所面临的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这个历史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在实现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向新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转换时,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社会功能的衔接。本文通过勾勒美学学科在中国百年发展的特殊历程,分析新旧学术转换的内在轨迹与变异的相关因素,揭示古代传统学术向现代学科转变的一般性问题及其对策。其意旨不仅在于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参照,而且试图为中国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现代化 文化传统 美学 宗教 文以载道
下载PDF
文化自觉、“士志于道”与尚礼精神——《文学的道与道的文学:“礼失求诸野”论纲》前言
17
作者 李克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4-54,共11页
中西传统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尚礼"西方"尚力"。"尚礼"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义传统,是周代礼乐模式转化为普遍的仁义精神、伦理精神、道德精神或王道理想。"尚礼"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 中西传统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尚礼"西方"尚力"。"尚礼"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义传统,是周代礼乐模式转化为普遍的仁义精神、伦理精神、道德精神或王道理想。"尚礼"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崛起必然是和平崛起。"尚力"就是西方的丛林法则,具体表现为科技崇拜、金钱崇拜乃至战争崇拜等等。"尚力"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西方的发达必然依赖各种形式的掠夺与霸权。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路径。尚礼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追求。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为文以载道、文以弘义、文以化人的礼乐教化传统。古代的通俗文艺自觉承担了传播和普及礼义传统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比较 中国礼文化 通俗小说 文以载道 不忘初心
下载PDF
“道”的文学与文学的“道”——“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之二(上)
18
作者 李克臣 黄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1-39,共9页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 中国古代文学无论个人抒情言志,还是对群体社会关怀,其优秀之作都是"载道""弘道"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所载之"道"与礼"义"同。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传统始于孔子修《春秋》。自春秋时起礼之义先后以经史和文学形式在民间传播。历经坎坷而又矢志于道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修《春秋》的文以载道精神,创造出深受民众欢迎并对民众产生深远影响的小说典范作品。中国古代文化出现"史统散而小说兴"的历史新趋势。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对解决当代新媒体文学市场化庸俗化泡沫化倾向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孔子《春秋》 礼乐教化 经史教化 文学教化 新媒体文学
下载PDF
融贯中西 通释古今——夏目漱石的儒学心性平议
19
作者 奚皓晖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2021年第2期36-47,共12页
新儒家作为沟通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桥梁,在反思日本近代的开化与“近代的超克”等东亚历史转型的核心问题上具有转识成智的镜鉴作用。论者试图突破国别文学与作家研究局限于单一学科内部的认知范式,通过以中释日的分析框架来把握漱石本人... 新儒家作为沟通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桥梁,在反思日本近代的开化与“近代的超克”等东亚历史转型的核心问题上具有转识成智的镜鉴作用。论者试图突破国别文学与作家研究局限于单一学科内部的认知范式,通过以中释日的分析框架来把握漱石本人文以载道的儒学心性。从古今合参、“诚”之命题、自我超越等向度重新诠释漱石小说的当代意蕴,认为漱石的文学实践最终通向“有性有命,各正性命”这一道还人天的自由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新儒家 近代的超克 文以载道
原文传递
石碑·秦腔·寺庙:《高老庄》与《秦腔》中的三类意象研究
20
作者 王太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3-51,共9页
在贾平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两部长篇乡土小说《高老庄》与《秦腔》中,石碑、秦腔、寺庙是反复出现的描写对象,其分别被作者寄寓深意,石碑是历史的载体,秦腔是文化的象征,寺庙则是传统的化身。贾平凹通过表现这三类意象在乡村世界里行... 在贾平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两部长篇乡土小说《高老庄》与《秦腔》中,石碑、秦腔、寺庙是反复出现的描写对象,其分别被作者寄寓深意,石碑是历史的载体,秦腔是文化的象征,寺庙则是传统的化身。贾平凹通过表现这三类意象在乡村世界里行将衰微的境遇,传达出了他对于历史被人遗忘、文化趋于没落和传统失去生存空间的忧患意识。研究这三类意象,可以对贾平凹"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碑 秦腔 寺庙 文以载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