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xual size dimorphism and female reproduction in the white-striped grass lizard Takydromus wolteri 被引量:6
1
作者 Laigao LUO Yilian WU Zhuyuan ZHANG Xuefeng XU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36-243,共8页
Sexual size dimorphism (SSD) has long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biologists, and life-history variation is though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SSD. Here we quantified SSD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 Sexual size dimorphism (SSD) has long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biologists, and life-history variation is though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SSD. Here we quantified SSD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traits to identify potential asso- ciations between SSD and female reproduction in the white-striped grass lizard Takydromus wolteri. In a population from Chuzhou, China, the largest male and female were 53.0 mm and 57.5 mm in snout-vent length (SVL), respectively. Females were larger in SVL and abdomen length, whereas males were larger in head size and tail length. Females produced up to five clutches of eggs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with large females producing more clutches and more eggs per clutch than small ones. As a result, large females had a higher annual fecundity and reproductive output. Egg siz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atemal SVL in the first clutch, but not in subsequent clutch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 wolteri is a species with female-biased SSD, and that fectmdity selection, in which large females have higher fecundity due to their higher capacity for laying eggs, is lik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SSD in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TILIA LACERTIDAE Takydromus wolteri Sexual size dimorphism Female reproduction
原文传递
孵化温度对白条草蜥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潘志崇 计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031-2038,共8页
实验用白条草蜥 ( Takydromuswolteri)卵由 1 999年和 2 0 0 0年 4月捕自安徽滁州的 1 9条成年雌体产出。用 4个恒定温度 ( 2 4~ 33℃ )孵化白条草蜥卵 ,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孵化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重... 实验用白条草蜥 ( Takydromuswolteri)卵由 1 999年和 2 0 0 0年 4月捕自安徽滁州的 1 9条成年雌体产出。用 4个恒定温度 ( 2 4~ 33℃ )孵化白条草蜥卵 ,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孵化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 ,卵重量增加与卵初始重量和孵化温度有关。 2 4、2 7、30和 33℃孵化期的平均值分别为 4 1 .9、30 .6、2 5 .8和 2 2 .6 d。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 ,但对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长、尾长和干重无显著影响。 2 4℃和 2 7℃孵出幼体湿重和躯干干重大于 33℃孵出幼体 ,剩余卵黄干重则小于 33℃孵出幼体 ;30℃和 33℃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无显著差异。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一些局部形态特征 :2 4℃和 2 7℃孵出幼体头长和头宽矫正值显著大于高温 ( 33℃ )孵出幼体 ,2 4℃孵出幼体耳径矫正值一般小于较高温度孵出的幼体。疾跑速与幼体体长成正相关 ,与幼体尾长和状态无关。高温孵出幼体运动能力较差。雄性幼体腹鳞行数少于雌性幼体 ,尾长和后肢长大于雌性幼体 ,这些特征的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化热环境能诱导白条草蜥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科 白条草蜥 孵化 孵出幼体 形态 运动表现
下载PDF
白条草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淑兰 于永忠 +3 位作者 高欣 刘超 赵文阁 孙玉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50,共8页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 method),对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 method),对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消化道中(即从食管到直肠)均有分布,其分布密度高峰位于幽门。食管、回肠和直肠未检测到生长抑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在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总体来说生长抑素细胞的分布在胃部较高而在小肠部较低。胃泌素细胞和胰多肽细胞分布在小肠,均在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最高。胰高血糖素细胞在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空肠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P-物质细胞仅分布于幽门部。6种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它们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内分泌细胞的密度分布与其食性、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有关,它们的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草蜥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白条草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丽影 任媛 +1 位作者 刘超 李淑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7-249,共3页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白条草蜥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染色和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在白条草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椭圆形等;其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于胃幽门最高,胃体次之,十二指肠最...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白条草蜥消化道嗜银细胞进行了染色和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在白条草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椭圆形等;其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于胃幽门最高,胃体次之,十二指肠最低。其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生活环境和取食方式等有关;根据其形态,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草蜥 消化道 嗜银细胞
下载PDF
Wolter Ⅰ型反射镜面形检测装置的改进 被引量:6
5
作者 崔天刚 张宏吉 +1 位作者 马文生 陈波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137,共6页
研制出基于长程轮廓测量仪原理的Wolter I型反射镜面形检测装置。为提高该装置测量精度,重点介绍在原有装置基础上所做的扫描光学系统结构和探测器件两方面的改进。利用五角棱镜的光学特性消除导轨运动误差;用位置敏感探测器替代CCD探测... 研制出基于长程轮廓测量仪原理的Wolter I型反射镜面形检测装置。为提高该装置测量精度,重点介绍在原有装置基础上所做的扫描光学系统结构和探测器件两方面的改进。利用五角棱镜的光学特性消除导轨运动误差;用位置敏感探测器替代CCD探测器,提高面形检测装置的理论测量分辨率。对改进后新面形检测装置进行定标和样品实测实验,并与原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面形检测装置倾斜度测量均方根误差为1.7μrad,轮廓高度测量误差峰谷(PV)值为56nm,测量精度明显提高。为下一步精细加工Wolter I型反射镜面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wolteri型反射镜面形 表面轮廓扫描 倾斜度误差 位置敏感探测器
原文传递
水热环境对白条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吴义莲 许雪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6-973,共8页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两种孵化基质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性比和大小都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恒定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30℃和33℃孵化期分别为32.5、24.9和23.0d,波动温度孵化期为31.1d。33℃孵化成功率最低(42.8%)。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重量。33℃不适宜孵化白条草蜥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小,剩余卵黄多,运动能力差。27℃和波动温度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草蜥 孵化 幼体表型特征
下载PDF
哈尔滨白条草蜥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涛 杜青霖 +1 位作者 赵文阁 刘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7期40-44,共5页
为比较白条草蜥不同种群形态和繁殖特征的地理变异,于2011年和2012年的4—8月,通过野外捕捉、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种群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条草蜥的哈尔滨种群... 为比较白条草蜥不同种群形态和繁殖特征的地理变异,于2011年和2012年的4—8月,通过野外捕捉、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种群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条草蜥的哈尔滨种群具有明显的两性异形现象,雌性和雄性平均体长分别为55.86mm和52.13mm,雌性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F1,62=15.337,P<0.001)。去除体长的影响,雌性具有较大的腹长(F1,61=4.937,P<0.05),雄性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F1,61=103.56,P<0.001;头宽:F1,61=68.524,P<0.001);较大的雌性具有较高的年生殖力(r=0.732,F1,18=20.821,P<0.01)和年繁殖输出(r=0.681,F1,18=15.579,P<0.01)。与以往研究相比,白条草蜥的两性异形现象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北方的哈尔滨种群两性的体长均明显大于南方的滁州种群两性的体长,符合贝格曼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草蜥 形态特征 地理变异 两性异形 雌体繁殖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产两种草蜥染色体组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秦姝冕 赵文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78,385,共3页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黑龙江省产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草蜥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均是38,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中17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为点状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W型,...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黑龙江省产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草蜥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均是38,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中17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为点状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W型,从核型特征看来,二者都为蜥蜴目较原始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草蜥 白条草蜥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胚胎生长及物质和能量的动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许雪峰 吴义莲 +1 位作者 欧永跃 吴霖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82-4786,共5页
研究白条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30℃、-12kPa的条件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以及对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孵化过程中,每隔5d测定卵重。孵化第10、15、20天,分别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15、15、12枚,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测量、... 研究白条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30℃、-12kPa的条件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以及对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孵化过程中,每隔5d测定卵重。孵化第10、15、20天,分别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15、15、12枚,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测量、称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腹脂肪体。所有材料65℃恒温干燥,用索氏脂肪提取仪测定脂肪含量,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能量含量,马福炉测定无机物含量。白条草蜥卵的平均孵化期为24.7d。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0—15d、15~20d、20~24.7d,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11%、14%和75%。0—20d,胚胎生长缓慢;20d后生长迅速。卵孵化过程中,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50.3%、24.9%和51.9%。初生幼体的能量组分为:躯干95.2%,脂肪2.2%,剩余卵黄2.6%。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结果显示,白条草蜥从卵到孵出幼体物质和能量较低的转化率主要与较高胚胎发育投资和较小的剩余卵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草蜥 孵化 胚胎生长 物质和能量动用
下载PDF
白条草蜥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来高 吴义莲 +1 位作者 耿军 许雪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7-370,共4页
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是一种年产多窝卵的蜥蜴。为了对其婚配制度、同一雌性个体所产卵的窝内和窝间的父权状况、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物种的进化历史等研究内容进行探讨,本研究筛选出白条草蜥的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微... 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是一种年产多窝卵的蜥蜴。为了对其婚配制度、同一雌性个体所产卵的窝内和窝间的父权状况、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物种的进化历史等研究内容进行探讨,本研究筛选出白条草蜥的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筛选自包含(AC)n和(ATAG)n重复片度的微卫星富集文库。在白条草蜥安徽滁州种群的16~32个个体中对上述位点进行检测后发现,上述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为12~20个,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894~0.955,观测杂合度范围0.565~0.938,表明这些微卫星标记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样性,它们将在白条草蜥的种群遗传结构、基因流水平、种群分化和婚配制度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草蜥 微卫星 分离和鉴定 种群遗传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