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樊廷录 王勇 +1 位作者 王立明 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共7页
从农田集水保墒、土壤水分变化、光合生理和物质运转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冬小麦全生产年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蒸腾耗水比例和光合速率,0... 从农田集水保墒、土壤水分变化、光合生理和物质运转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周年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周年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冬小麦全生产年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蒸腾耗水比例和光合速率,0cm~5cm土层≥0℃地积温增加10.5%,幼穗分化提前2d~3d,拔节后节间伸长速度快,播种期较露地条播推后10d,适宜播量为每穴6粒。最后还提出了该项技术应继续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全生育期 地膜覆盖 增产机理 栽培
下载PDF
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姚宇卿 吕军杰 +7 位作者 张洁 李俊红 丁志强 吴剑锋 杨妮娜 蔡典雄 吴会军 于新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24,共5页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减少了7.95%。(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a间平均增产8.67%,增产幅度为4.9%~20.87%,干旱年份增产幅度更大。(3)深松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贮蓄率,10a间深松覆盖降水贮蓄率在37.5%~75.0%,平均54.9%,传统耕作降水贮藏率在22.9%~64.8%,平均46.2%,深松覆盖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22.13%。(4)深松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提高的幅度更大,10a间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覆盖 旱地冬小麦 产量 降水贮蓄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对黄土旱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嘉豪 李廷亮 +1 位作者 黄璐 宋红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6-243,251,共9页
为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部分化肥后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硝态氮积累特征的影响。于2018—2021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2倍量还田(S2)4个还田... 为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部分化肥后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硝态氮积累特征的影响。于2018—2021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2倍量还田(S2)4个还田量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化肥对冬小麦产量形成、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旱塬麦区,秸秆还田替代8.3%~31.9%N和15.7%~63.2%P_(2)O_(5)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总体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且在降水丰沛年份,增加秸秆还田量可产生更大的产量效应。3年试验总体表明,S2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较S0、S1/2和S1处理分别高17.5%(P<0.05),10.4%(P<0.05),4.3%。连续3年秸秆还田均提高了冬小麦穗数,S2处理冬小麦平均单位面积穗数分别较S0、S1/2和S1处理高17.1%(P<0.05),12.3%(P<0.05),3.6%,不同处理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播前2 m土壤贮水量总体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期间S2处理平均贮水量较S0提高8.3%(P<0.05)。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也表现为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S2处理平均耗水量较S0处理增加了10.0%(P<0.05)。不同处理间水分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平均为14.9 kg/(hm^(2)·mm)。在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基础上,旱塬冬小麦肥料利用效率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2处理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_(N))、氮肥农学效率(AE_(N))、氮肥当季回收率(RE_(N))和磷肥偏生产力(PFP_(P))较S0处理分别提高66.4%,155.8%,113.5%,105.2%。连续3年秸秆不还田使0—2 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2018年播前提高100.6%,并随水向下淋溶在深层土壤中累积,而秸秆还田处理2 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2018年播前,S2处理2 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最低,为244.8 kg/hm^(2)。综合考虑,晋南黄土旱塬麦区,在秸秆还田替代8.3%~31.9%N和15.7%~63.2%P_(2)O_(5)基地上,可增加播前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旱塬冬小麦 产量 水肥利用 硝态氮残留
下载PDF
不同水氮调控措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谢英荷 李廷亮 +3 位作者 洪坚平 刘丽萍 冯倩 庞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9-403,共5页
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调控措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及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我国旱作小麦高产及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旱地麦田土壤脲酶活性从返青期起随生育期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拔节期活性... 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调控措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及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我国旱作小麦高产及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旱地麦田土壤脲酶活性从返青期起随生育期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拔节期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返青期到成熟期呈逐渐增加趋势,至灌浆期或成熟期最高.3种土壤酶活性均为各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的对照处理,但土壤脲酶活性在一定氮素范围内(0-195 kg/hm2)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和施氮次数(追肥)的增加在逐渐提高,而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施氮量之间则差异不明显.通过垄膜沟播种植可以显著提高旱地土壤3种酶活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小麦最大分蘖数和成穗数,产量比相同施肥量可提高13%左右,是提高旱地冬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调控措施 旱地小麦 产量 土壤酶活性 垄膜沟播种植
原文传递
旱地地膜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124-126,共3页
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在灌浆特性及干物质运转方面主要表现是 :灌浆持续天数延长 3~ 5 d,单茎总绿叶面积及生物产量提高 ,合成源扩大。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地膜覆盖 穴播 灌浆特性
下载PDF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贺正 张均 +5 位作者 徐国伟 马超 黄明 李友军 陈明灿 付国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136,144,共7页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不覆盖为对照(Ⅰ)、2 000 kg·hm-2(Ⅱ)、4 000 kg·hm-2(Ⅲ)、6 000 kg·...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水平(不覆盖为对照(Ⅰ)、2 000 kg·hm-2(Ⅱ)、4 000 kg·hm-2(Ⅲ)、6 000 kg·hm-2(Ⅳ)、8 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旗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随覆盖量的增加,各处理总体表现为小麦旗叶SPAD值升高,净光合速率增强,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SOD、CAT和POD活性增强,小麦产量增加;且秸秆覆盖处理,除MDA含量减少外,其余各指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处理Ⅳ的各指标均优于其它覆盖处理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可知,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 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旱地小麦 生理生化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光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许德蓉 刘广才 +4 位作者 高应平 邓晓奋 于涛 李博文 赵婧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428-431,共4页
宽幅匀播技术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使小麦显著增产。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常规条播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的光合效应。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较... 宽幅匀播技术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使小麦显著增产。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常规条播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的光合效应。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较常规条播高3.1~6.3;盛花期较常规条播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13.4%、气孔导度(Gs)增加34.84%、胞间CO_(2)浓度(Ci)降低16.05%、蒸腾速率(Tr)提高8.47%。宽幅匀播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冬小麦光合特性,使小麦叶片能更有效利用胞间CO_(2),提高光合和运输能力,从而显著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匀播 光合效应 旱地冬小麦
下载PDF
长期定位免耕和施有机肥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娜 王珂 +4 位作者 席吉龙 姚景珍 张建诚 黄明镜 李永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1-65,70,共6页
为探究免耕和有机肥影响晋南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机制,以长期定位免耕和施有机肥试验为依托,于2018-2019年对长期定位免耕和施有机肥对旱地冬小麦土壤贮水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设置免耕化... 为探究免耕和有机肥影响晋南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机制,以长期定位免耕和施有机肥试验为依托,于2018-2019年对长期定位免耕和施有机肥对旱地冬小麦土壤贮水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设置免耕化肥(NT)、深翻化肥(T)、免耕化肥有机肥(NTM)、深翻化肥有机肥(TM)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化肥(NT)和免耕有机肥化肥(NTM)播前0~100 cm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深翻化肥(T)39.58和46.56 mm,主要是由于50~100 cm土壤贮水量显著提高;生育期0~100 cm土壤贮水效率表现为NTM>NT>TM>T,前3个处理贮水效率比深翻化肥(T)分别显著提高22、16.06和11.5;0~1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表现为NTM>NT>TM>T,0~5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50~1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NTM和NT显著高于T;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以免耕化肥(NT)最高,比传统深翻化肥(T)增加26.71和1.66 kg/(hm^2·mm)。因此,免耕能够提高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免耕配施有机肥和化肥需结合降水情况进行合理施用,才能实现高产稳产和水肥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免耕 水分利用效率 有机肥 产量
下载PDF
旱地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增产效应及耐旱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成志明 高秀萍 +3 位作者 马爱平 靖华 王裕智 逯腊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2期445-448,共4页
2002—2005年在山西太原和临汾就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增产效应及耐旱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DR1号、GDR2号和GDR3号抗旱剂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耐旱性试验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 2002—2005年在山西太原和临汾就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增产效应及耐旱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DR1号、GDR2号和GDR3号抗旱剂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耐旱性试验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高,各处理发芽和生根受到抑制作用越明显,GDR1号处理的发芽率、芽长、生根率、根数和根长的抗旱性优于对照;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绿色抗旱剂GDR1号的出苗率、幼苗和根系生长与不同PEG浓度条件下的处理结果相一致。说明GDR1号抗旱剂具有较好的抗水分胁迫作用。该项研究为旱地冬小麦应用生长调节剂开辟了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生长调节剂 增产效应 绿色抗旱剂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主要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卫云宗 乔蕊清 +2 位作者 谢福来 刘玲玲 宁东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24,共6页
采用 Griffing 方法Ⅰ ,利用6 ×6 完全 双 列杂 交对 旱 地冬 小麦 主 要性 状 的配 合力 、反 交效应和遗 传规律进 行了研 究。结果 表明,研究 的8 个性 状中, 株高、主穗 长、千粒 重、单 株重 的一 般配合力、... 采用 Griffing 方法Ⅰ ,利用6 ×6 完全 双 列杂 交对 旱 地冬 小麦 主 要性 状 的配 合力 、反 交效应和遗 传规律进 行了研 究。结果 表明,研究 的8 个性 状中, 株高、主穗 长、千粒 重、单 株重 的一 般配合力、特殊配合 力和反交 效应方 差达显著 或极显 著水平;穗 下节 长、成 穗率 的一 般配 合力 和反 交效应方差 达显著差 异,穗粒 数仅反 交效 应 方差 达显 著 水平 ,而 结实 小穗 三 种方 差均 不 显著 。大 多数性状的 遗传背景 是加性 基因效应 占优 势; 旱地 小麦 农 艺性 状 具有 较高 的 遗传 力, 而产 量性 状 具有较低的 遗传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配合力 遗传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