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被引量:144
1
作者 漆梁波 张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102,共7页
基于中国东部5个冬季的地面降水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针对不同的降水相态,对它们对应的不同温度及不同厚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一组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推荐识别判据。分析发现:由于气候背景不同,我国东部的识别判据阈值和西欧... 基于中国东部5个冬季的地面降水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针对不同的降水相态,对它们对应的不同温度及不同厚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到一组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推荐识别判据。分析发现:由于气候背景不同,我国东部的识别判据阈值和西欧的略有差别,而北美洲识别判据在我国东部的适用性也不好;综合考虑温度因子和厚度因子的识别判据表现则更好一些。该组判据对雨和雪的判别性能较好,TS评分分别达到0.91和0.73;对雨夹雪的容忍性判别TS评分也能达到0.57;但对冻雨(冰粒)的判别效果不好,TS评分仅为0.25左右,空报率达0.70~0.80,主要原因还是识别判据的针对性不足。鉴于该类天气的复杂成因,开发该类天气的客观识别判据需要考虑更细致的大气层结状况和局地气候条件,而当地预报员的预报经验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工作的结果能为我国东部地区的相关业务预报和数值模式产品后处理提供较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识别判据 冻雨 冰粒
下载PDF
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分析 被引量:69
2
作者 王林 冯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5-1116,共12页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的一致变化(EOF1)和华南、西南地区与新疆北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反位相振荡的变化(EOF2)两个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年际变化总方差的49.6%和17.3%,并具有显著的2~4年周期。此外,这两个模态也有明显的年代际信号,EOF1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南方地区冬季降水偏少,1988年之后转为偏多,而进入21世纪后逐渐接近历史平均值并有再次转为偏少的趋势,而EOF2表现为1980年至2005年新疆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增多,而华南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减少。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EOF1与EN-SO循环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当ENSO处于其暖(冷)位相的冬季时,东亚冬季风系统偏弱(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异常水汽输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EOF2相联系的环流表现为欧亚大陆上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一个波列,该波列对应于东亚沿岸的异常北(南)风,进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和华南地区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南正(负)北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挪威海地区的SST异常分别与这两个模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对这两个模态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主模态 大气环流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降水异常的分析 被引量:66
3
作者 何溪澄 丁一汇 +1 位作者 何金海 李巧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4-604,共11页
1997/1998和1998/1999年冬季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多雨年和少雨年,它们分别发生在El Ni^no年和La Nina年。为了了解这两个冬季降水异常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这两个冬季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雨年与ENSO事... 1997/1998和1998/1999年冬季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多雨年和少雨年,它们分别发生在El Ni^no年和La Nina年。为了了解这两个冬季降水异常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这两个冬季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雨年与ENSO事件的暖期相联系,西风带槽脊偏东偏弱,东亚冬季风减弱,副热带高压增强,对流层低层距平流场上呈现两个反气旋和一个气旋性环流,中心位于长江流域的气旋性环流的垂直结构和形成机理与菲律宾海反气旋不同。少雨年赤道海温的距平分布及高低层环流系统都与多雨年几乎相反。研究还揭示,冬季中国南方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水汽输送通道随高度有明显的变化。1997/1998年冬季加强的南支西风气流和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水汽向中国大陆输送;1998/1999年南支西风气流弱,中国东南沿海低层为冷性高压控制,两支水汽输送带都大大减弱。这种水汽输送的明显年际变化是造成这2年冬季南方降水明显差异的一个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降水 环流场差异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联系的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异常特征 被引量:54
4
作者 袁媛 李崇银 杨崧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5,共1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哈得来中心海温资料、中国700多站降水资料以及全球格点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对应的欧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联系,以及ENSO暖/冷位相对其影...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哈得来中心海温资料、中国700多站降水资料以及全球格点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并揭示了其所对应的欧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事件的联系,以及ENSO暖/冷位相对其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厄尔尼诺是导致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偏多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并指出拉尼娜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之前的拉尼娜年冬季,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东亚大槽偏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中国南方受一致偏北风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多表现为冷干的气候特征。但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年冬季,东亚大槽偏弱,印缅槽偏强,同时在菲律宾以西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得异常偏东风控制中国南方,有利于热带水汽输送增强,因此降水偏多。同时,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事件还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偏北,中国南方处于急流人口区的右侧,通过二级环流使得中国南方上空的上升运动偏强,有利于降水偏多。因此,1980年之后的拉尼娜年冬季,中国南方易表现出冷湿的气候特征,有时也容易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一步分析表明,1980年以后拉尼娜成熟期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型的变化,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导致拉尼娜对东业大气环流的影响在1980年之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冬季降水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非对称性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51/1952-2004/2005年中国冬季降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李帅 陈莉 任玉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8,共5页
以中国1960年前建站的595个气象台站1951/1952~2004/2005年冬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冬季全国和8个区(包括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华南区、青藏高原、西南区、西北东部和西北西部)的平均降水日数距平与降... 以中国1960年前建站的595个气象台站1951/1952~2004/2005年冬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冬季全国和8个区(包括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华南区、青藏高原、西南区、西北东部和西北西部)的平均降水日数距平与降水量标准化距平序列。通过对全国和区域平均距平序列以及全国各站的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变化速率和趋势系数的分析,得出:近54年来中国冬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东北区和西北东部的冬季降水日数减少趋势超过0.01显著性水平,而青藏高原降水量的增加趋势超过0.05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降水日数 降水量 变化特征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冬季降水与次年沙尘暴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杰 郭铌 荻潇泓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3-606,共4页
选用1970—2000年西北地区88个气象站的冬季降水量和1971—2000年沙尘暴日数资料,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了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冬季降水第一载荷向量分布有一定差异,第二载荷向量零线位置基本以干旱和半干旱区界限... 选用1970—2000年西北地区88个气象站的冬季降水量和1971—2000年沙尘暴日数资料,用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了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冬季降水第一载荷向量分布有一定差异,第二载荷向量零线位置基本以干旱和半干旱区界限为准,各自然气候区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具有不一致性的特征;以民勤为代表站的A区、以敦煌为代表站的C区冬季降水量与次年沙尘日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冬季降水对次年沙尘多发的春季下垫面土壤湿度、地表粗糙度等特征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对代表了沙漠气候特征的A区和代表西风带影响的沙漠戈壁C区的沙尘暴发生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沙尘暴 时空分布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曾剑 张强 王同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5-981,共7页
由850hPa的风场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两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结合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对冬季风响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冬季各月的差异。结果表明: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比1、2月的弱,同期的降水对其响应不明显;1月冬... 由850hPa的风场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两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结合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对冬季风响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冬季各月的差异。结果表明: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比1、2月的弱,同期的降水对其响应不明显;1月冬季风比2月强,同期降水对季风的响应比2月更强些。在1、2月,强(弱)东亚冬季风易造成南方冬季降水偏少(多),但这种响应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随时间变化且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月的强响应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强响应中心散布于其中;最明显的中心区在淮河以南附近,区域中心值<-0.5;响应强度由此中心向南变弱,但依然分别在湖南东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四川东北部都出现了较强中心区,区域中心值都为-0.35左右;2月的响应区相对1月作了总体的顺时针偏转和稍微的北缩。分析发现,响应区的空间分布可以从地形和地势分布解释,响应区的时间变化与850hPa的风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冬季降水 冬季风强度 响应的时空分布
下载PDF
北疆冬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赵勇 崔彩霞 李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2-299,共8页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9年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北疆冬季降水的气候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冬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疆西部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区域.相对夏季,冬季降水受地形影响规律不明显,这与两个季节形成降...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9年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北疆冬季降水的气候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冬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疆西部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区域.相对夏季,冬季降水受地形影响规律不明显,这与两个季节形成降水的云物理微观过程的环境条件差异有关.冬季降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小雪表现为减少趋势,中雪和大雪为增加趋势,大雪尤为显著.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都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5-2005年处在高值期,2005年后二者呈减少趋势.降水量主要以6a和14a的周期变化为主,而降水日数的主周期为6a和12a.北疆冬季降水具有较好的持续性特征,持续天数在2d及以上的降水过程可占总降水过程的50%左右.持续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可占总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60%以上,北疆西部和阿勒泰北部地区超过70%.持续性降水和非持续性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但是以前者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伊犁河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气候变化 持续性和非持续性 北疆
下载PDF
大连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预报方法初探 被引量:27
9
作者 隋玉秀 杨景泰 +4 位作者 王健 周美娥 肖剑 王丽娜 卞若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73,共10页
应用大连本站2003—2012年冬季降水过程的地面与探空资料,提出将判断降水相态的因子分别取其过程最大值和过程最小值并归为最大类与最小类,对降水过程动态地进行研究分析。在探讨各个因子对大连本站冬季降水相态影响的过程中,应用多层... 应用大连本站2003—2012年冬季降水过程的地面与探空资料,提出将判断降水相态的因子分别取其过程最大值和过程最小值并归为最大类与最小类,对降水过程动态地进行研究分析。在探讨各个因子对大连本站冬季降水相态影响的过程中,应用多层平均气温的方法来进行相态研究,并与单层气温和气层厚度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综合各项因子评价结果发现:平均气温类别的因子对降水相态的区分效果要好于其他类别的因子。规定等压面平均气温,不但表现优秀而且容易计算,非常适合应用于实际预报工作。设计"逐步排除法",利用2013年大连本站的地而和探空数据对大连冬季降水进行检验,以及使用2013年日本全球数值预报模式格点资料进行模拟预报,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相态识别 平均气温 预报方法
下载PDF
基于CROPWAT-DSSAT关中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文佳 冯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5-802,共8页
明确关中地区作物需水规律可为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前提,从而为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提供帮助。该文基于CROPWAT-DSSAT模型模拟分析了关中地区近30年来冬小麦生长季期间的有效降水量、作物需水量等季节变化特征,并模拟不... 明确关中地区作物需水规律可为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前提,从而为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提供帮助。该文基于CROPWAT-DSSAT模型模拟分析了关中地区近30年来冬小麦生长季期间的有效降水量、作物需水量等季节变化特征,并模拟不同降水年型不同灌溉制度下作物产量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多次灌水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最优灌溉方案。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冬小麦生长季期间有效降水量不足其需水量的50%,不同降水年型的季节特征有所不同,总体表现为越冬及返青拔节期缺水较为严重。冬小麦生长期间,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及灌浆水4水中以返青水最为关键,其次为拔节水,灌浆水对产量的贡献作用最小;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冬小麦最佳灌溉定额分别为75 mm、125 mm及150 mm;枯水年需在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分别灌水25 mm、75 mm和50 mm,此时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收益均最高;平水年需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分别灌水50 mm、50 mm和25 mm,此时冬小麦产量最高,越冬水灌溉量减半后经济效益最高;丰水年则需在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均灌溉25 mm为宜,此时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CROPWAT模型 节水灌溉 冬小麦 关中地区 降水年型 需水规律 灌溉制度
下载PDF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a warm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被引量:26
11
作者 SUN JianQi AO J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1395-1401,共7页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decadal changes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a warm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gether with a trend of winter warming in China, winter precipitatio...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decadal changes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a warm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gether with a trend of winter warming in China, winter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are also increasing. In addition, concurrent with the decadal warming shift that occurred in the mid-1980s,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bo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at rates of 9.7% and 22.6% per 1℃ of surface warming in China. This rate of precipitation increase is greater than the global mean, which indicates that precipitation in China is 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warming and furth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regional responses to climate warming. The fact that extreme precipitation is increasing at a higher rate than precipitation implies that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will increasingly be of more extreme typ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which could partly explain why there have recently been a number of record-breaking extreme snowfall event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境 冬季变暖 降水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年代际变化 极端降水 降水量 冬季降水
原文传递
低纬高原两次冬季南支槽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郭荣芬 高安生 杨素雨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8,共7页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云南低纬高原2007年1月31日—2月1日和2008年1月26—27日的两次南支槽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南支槽降水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均不同,前者为高原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冷锋共...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云南低纬高原2007年1月31日—2月1日和2008年1月26—27日的两次南支槽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南支槽降水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均不同,前者为高原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冷锋共同影响,属典型的"槽潮"天气;后者无明显强冷空气配合,因中低层西南急流的建立并长时间维持,新生南支槽东移补充、西南涡及静止锋的共同影响造成。物理机制上,湿位涡的CSI机制分析表明,两次过程均属于对称不稳定降水;在2007年的强降水过程中,θse密集带在地面锋区附近形成,冷暖气流形成次级垂直环流圈,导致强降水强降温并伴有大范围降雪的寒潮天气出现。后者无次级垂直环流圈形成,但有两个θse密集带锋区长久维持,滇中以西持续的上升气流不断增强且深厚,滇中以东中低层形成有弱的气流辐合带,故强降水以液体降水为主,降温不明显;两次强降水过程均有锋生,前者锋生是由切变增强西移,低层冷高压促使冷锋增强,后者锋生为东移西南涡与稳定持续的强劲西南风低空急流触发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南支槽 强降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itudinal Movement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n the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杨辉 孙淑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92-400,共9页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China rainfall data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ata of NOAA from 1951-2000, the features of the anomalous longitudinal po...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China rainfall data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ata of NOAA from 1951-2000, the features of the anomalous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HWP) in the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and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re studied.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WP and SST and the eastern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also investigated. Associated with the anomalous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SHWP in the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the flow patterns in both the middle and lower latitudes are different. The circulation anomalies greatly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When the SHWP is in a west position (WP), the South China quasi-stationary front is stronger with more abundant precipitation there. However, when the SHWP is in an east position (EP), a weaker front appears with a shortage of precipitation there. There exists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SHWP and SST in the tropical region. A negative correlation can be found both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and the Indian Ocean. This means that the higher (lower) SST there corresponds to a west (east) position of SHWP. This close relationship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preceding autumn and winter.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ppears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Pacific and lar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values also occur in the preceding autumn and winter. A stronger eastern Asian winter monsoon will give rise to cooler SSTs in the Kuroshio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s and it corresponds to negative SST anomaly (SSTA)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and positive SST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n winter and the following spring. The whole tropical SSTA pattern, that is, positive (negative) SSTA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and negative (positive) SST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s favorable to the WP (EP) of SHW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precipitation Sea Sur- face Temperature (SST)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下载PDF
降水量和积温变化对天津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柳芳 黎贞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3期431-435,共5页
利用天津1960-2008年冬小麦单产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冬小麦产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个时段(全生育期、拔节-灌浆期、播种前)的降水量以及越冬前正积温是影响天津冬小麦产量的两种主要气象因子。趋势... 利用天津1960-2008年冬小麦单产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冬小麦产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个时段(全生育期、拔节-灌浆期、播种前)的降水量以及越冬前正积温是影响天津冬小麦产量的两种主要气象因子。趋势分析表明,49a中天津地区3个时段的降水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越冬前正积温呈直线增加趋势;根据分别建立的冬小麦气象产量与影响时段降水量、越冬前正积温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全生育期降水量达到122mm、拔节-灌浆期降水量达到41mm、播种前降水量达到36mm和越冬前正积温达到511-627℃.d是天津冬小麦气象产量为正值的水分和温度临界指标;据此标准,49a中,3个时段降水亏缺概率为22%-80%,但由于灌溉能力的提高,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减小;冬小麦越冬前遭遇低温的概率为10%-50%,遭遇高温的概率为8%,并随年代增加呈上升的趋势,积温对产量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象产量 降水量 积温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和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邹旭东 张飞民 +1 位作者 王澄海 杨洪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54-1461,共8页
利用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冬季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冬季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 利用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冬季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冬季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为低值中心,外围辽宁东部,吉林南部,黑龙江东部、中北部、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区为高值区;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增加的线性趋势,1980年代中期以后冬季降水量的高值和低值都有明显的增大;年降雪日数年际变化呈线性增加趋势.1948-2011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呈明显的线性减弱趋势,弱东亚季风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内蒙古东南部等少数区域外,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降水量都和东亚冬季风呈负相关.对应地,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增大,年际变化的幅度变化增大,降水日数增量较小,这可能与东北地区冬季极端降水天气和干旱天气增加有关.在东亚范围内,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多年200hPa U风增强、500hPa高压减弱、850hPa东海南风增强,冬季降水少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冬季降水 相关分析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小麦产量的效应 被引量:22
16
作者 胡雨彤 郝明德 +2 位作者 付威 赵晶 王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目的】水肥是黄土旱塬小麦产量提高的两大限制因子。探讨长期定位施肥下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黄土高原旱作小麦产量效应,可为不同降水年型下合理施用磷肥和提高旱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30年长期磷肥定位试... 【目的】水肥是黄土旱塬小麦产量提高的两大限制因子。探讨长期定位施肥下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黄土高原旱作小麦产量效应,可为不同降水年型下合理施用磷肥和提高旱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30年长期磷肥定位试验为基础,并将冬小麦生育年降水划分为干旱年型、平水年型和丰水年型,深入分析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磷肥贡献率的影响。【结果】干旱年型下各处理的小麦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公顷有效穗数与平水年型相比呈降低趋势,丰水年型下则呈增加趋势;与平水年型相比,干旱年型的肥料贡献率呈增加趋势,丰水年型的肥料贡献率呈降低趋势;干旱年型、平水年型、丰水年型以及30年均值中,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小麦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公顷有效穗数在干旱年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平水年型、丰水年型和30年均值中呈直线上升变化;磷肥贡献率在干旱年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平水年型呈现直线上升变化,丰水年型呈现直线下降变化。进一步对各处理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分析可知,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处理主要通过调控公顷有效穗数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公顷有效穗数与干旱年型、平水年型、丰水年型和连续种植30年产量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713、0.294、0.692和0.643。【结论】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调控效应,不同降水年型下施磷水平在125—137 kg·hm^(-2)时小麦增产效果较好,且以连续种植30年施磷131 kg·hm^(-2)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主要通过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的公顷有效穗数而影响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降水年型 施磷水平 磷肥贡献率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下载PDF
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近年生育期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21
17
作者 崔耀平 肖登攀 +7 位作者 刘素洁 李楠 蒋琳 石欣瑜 刘小萌 李江苏 路婧琦 秦耀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8-396,共9页
作物物候期受气候条件和人为耕作的共同影响,而水热气候条件又直接影响着人为耕作时间。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增加的趋势在近年来出现了停滞现象,针对这一新的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作物物候观测和气象观测的站点数据,利用经典的统计学... 作物物候期受气候条件和人为耕作的共同影响,而水热气候条件又直接影响着人为耕作时间。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增加的趋势在近年来出现了停滞现象,针对这一新的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作物物候观测和气象观测的站点数据,利用经典的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主要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及作物生育期与对应水热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夏玉米和冬小麦各主要物候期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延后,其中64%的站点显示夏玉米成熟期延后,冬小麦成熟期延后的站点数比例达78%。研究期间,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比较敏感,88%和64%的站点分别显示出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与平均温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71%和77%的站点显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历时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时段内的气温变化也不同于一般性认为的单调升温,夏玉米生育期对应的平均温度呈增加和降低趋势的站点数基本相同,但显示降水量增加的站点较多,达到总站点数的68%;而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显示冷干化趋势的站点居多,显示温度降低和降水量下降的站点数均占总站点数的60%以上。此外,本研究还用轮作站点探讨说明了可以利用年值气候数据替代生育期气候数据分析夏玉米和冬小麦轮作的物候和生育期特征。本研究通过站点数据证实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新的气候条件下我国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物候也对应产生了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夏玉米 冬小麦 轮作 生长期 气温 降雨 增温停滞
下载PDF
Low- and Mid-High Latitude Component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ir Reflecting Variations in Winter Climate over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0
18
作者 LIU Ge JI Li-Ren +1 位作者 SUN Shu-Qing XIN Yu-F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3期195-200,共6页
The present study defines a low-latitude component (regionally averaged winter 1000-hPa V-winds over 10 25°N, 105 135°E) and a mid-high-latitude component (regionally averaged winter 1000-hPa V-winds over 30... The present study defines a low-latitude component (regionally averaged winter 1000-hPa V-winds over 10 25°N, 105 135°E) and a mid-high-latitude component (regionally averaged winter 1000-hPa V-winds over 30 50°N, 110 125°E)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which are denoted as EAWM-L and EAWM-M, respectively. The study examines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ng variations in winter climate over eastern China,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components.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AWM-L and EAWM-M have consistent variation in some years but opposite variations in other years; 2) the EAWM-M index mainly reflects the extensiv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ver eastern China, while the EAWM-L index better reflects the variation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over most parts of eastern China; and 3) corresponding to the variation in the EAWM-M index, anomalous winds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East Asia modulate the southward invasion of cold air from the high latitudes and accordingly affect temperatures over eastern Chin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variation in the EAWM-L index, anomalous low-latitudinal winds regulate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ropical oceans to eastern China, resulting in anomalous winter precipitation. These pronounc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WM-L and the EAWM-M sugges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monsoons' individual features and effects in the EAWM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冬季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活动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季明霞 黄建平 +3 位作者 王绍武 王鑫 郑志海 葛觐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5-421,共7页
利用1958—1996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定义的客观标准,对亚欧地区中高纬度冬季的阻塞高压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阻塞高压活动有很强的年际变化,而且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在此基... 利用1958—1996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定义的客观标准,对亚欧地区中高纬度冬季的阻塞高压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阻塞高压活动有很强的年际变化,而且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根据阻塞高压天气学指数,建立了阻塞高压的气候学指数,并用该阻塞高压气候学指数与温度、降水两个气候要素场进行了相关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阻塞高压 阻塞天气指数 阻塞气候指数 温度 降水
下载PDF
丹东冬季降水相态判据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高松影 李慧琳 +2 位作者 宋丽丽 赵婷婷 徐璐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2期38-44,共7页
利用1979—2012年10月至翌年4月丹东地区逐年日降水、天气现象、高空探空资料及NCEP的0.5°×0.5°(部分2.5°×2.5°)再分析资料,对该地区冬季不同相态降水气候及大气层结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相态降水... 利用1979—2012年10月至翌年4月丹东地区逐年日降水、天气现象、高空探空资料及NCEP的0.5°×0.5°(部分2.5°×2.5°)再分析资料,对该地区冬季不同相态降水气候及大气层结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相态降水典型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虽地处北方,但冬季降水相态多样。在秋冬、冬春过渡和严冬不同时段,大气不同层结不同相态降水气温阈值范围不同,建立丹东冬季不同大气层结降水相态判据。指出大气不同层结前期特别是近地面层气温背景与不同相态降水的发生与转换关系密切,可为动态预报降水相态提供参考。850 hPa及以下中低空温度条件对冬季降水相态形成至关重要,850 hPa的0℃线能较好区分雨和雪区大致范围,925 hPa的0℃线能较好区分雨夹雪和雪及雨夹雪和雨大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降水相态 识别判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