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在小麦作物体中残留特征的田间试验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冯绍元 邵洪波 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3-115,共3页
研究表明经污水灌溉后重金属铅、砷和镉在小麦植物体中的残留量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但清水和污水灌溉对其总体残留特征无明显影响。其总的分布趋势是小麦根部的重金属累积量最大 ,其次是小麦的茎叶部 ,再其次是小麦的穗部 ,即小麦植株... 研究表明经污水灌溉后重金属铅、砷和镉在小麦植物体中的残留量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但清水和污水灌溉对其总体残留特征无明显影响。其总的分布趋势是小麦根部的重金属累积量最大 ,其次是小麦的茎叶部 ,再其次是小麦的穗部 ,即小麦植株体内重金属积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根 >茎叶 >穗。因此认为根可作为一种屏障使重金属铅、砷和镉难于向上部迁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小麦 作物 残留特征 田间试验 污水灌溉 重金属残留量
下载PDF
水分亏缺和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8
2
作者 祁有玲 张富仓 李开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99-2405,共7页
利用管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生育期水分亏缺都会影响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累积及对氮素的吸收.冬小麦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期为拔节期,其次为开花期、灌浆期和苗期.苗... 利用管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生育期水分亏缺都会影响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累积及对氮素的吸收.冬小麦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期为拔节期,其次为开花期、灌浆期和苗期.苗期干旱后复水对后期生长有显著的补偿效应,开花期适度干旱后复水对生物量形成和氮素吸收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拔节期干旱对小麦的生长影响明显.相同氮肥处理下,与不亏水处理比较,苗期水分亏缺、拔节期水分亏缺、开花期水分亏缺、灌浆期水分亏缺的根系氮素积累量分别平均降低25.82%、55.68%、46.14%和16.34%,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分别平均降低33.37%、51.71%、27.01%和2.60%.在相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含氮量、累积吸收氮量都表现为高氮处理(0.3gN·kg-1FM)>中氮处理(0.2gN·kg-1FM)>低氮处理(0.1gN·kg-1FM).水分逆境条件下施用氮肥对冬小麦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累积及氮吸收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亏缺 生长 氮素吸收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9
3
作者 闫翠萍 裴雪霞 +4 位作者 王姣爱 杨峰 曹勇 张晶 党建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区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和化肥单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相同时,秸秆与氮肥配施越冬前和拔节期冬小麦总茎数和单株分蘖数低于化肥单... 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区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和化肥单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相同时,秸秆与氮肥配施越冬前和拔节期冬小麦总茎数和单株分蘖数低于化肥单施,施氮量在75~225 kg·hm-2时,植株干重高于化肥单施;孕穗期到成熟期植株干重、成穗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秸秆与氮肥配施处理高于化肥单施处理,籽粒产量增加58.9~339.6 kg·hm-2,水分生产率提高0.026~0.083 kg·m-3。施氮量在75 kg·hm-2时,秸秆与氮肥配施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低于化肥单施;在150~300 kg·hm-2时高于化肥单施。因此,针对目前黄淮海麦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秸秆还田前期生物争氮、后期供肥能力增强的特点,秸秆连续还田后配施纯氮225 kg·hm-2,可有效提高灌水和氮肥利用率,实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 冬小麦 生长发育 氮肥利用率 水分生产率
下载PDF
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被引量:55
4
作者 李志勇 陈建军 陈明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83,共4页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 为了给冬小麦种植中合理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以京冬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肥相比,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和经济系数均有所提高,物质生产结构较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有所增加,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有所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与优化水肥相比,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是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施肥 秸秆还田 干物质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利用冬小麦作物生长模型对产量气候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49
5
作者 孙宁 冯利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以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为例,介绍了两种作物生长模型——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SM和农业生产模拟系统(小麦模型)APSIM-Wheat在作物生产气候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在对WheatSM和APSIM-Wheat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的基础上,用北京地区1955~2... 以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为例,介绍了两种作物生长模型——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SM和农业生产模拟系统(小麦模型)APSIM-Wheat在作物生产气候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在对WheatSM和APSIM-Wheat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的基础上,用北京地区1955~2000年的历史时期气候资料,以日为时间步长,进行多年冬小麦生产的模拟,分析不同气候年型下冬小麦产量的风险。其中,利用WheatSM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北京地区热害对冬小麦产量造成的风险,结果表明,5月平均气温≥21℃时为灌浆期高温年型,热害造成的减产至少在13.1%以上;利用APSIM-Wheat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北京地区干旱造成的冬小麦产量风险,结果表明,当全生育期降水量<100mm,缺水量>169.40mm时,北京冬小麦全生育期严重干旱,冬小麦产量在4t·hm-2以下。以上研究结果符合生产实际,可为北京地区不同气候年型下冬小麦生产的动态决策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作物生长模型 气候风险评估 北京地区
下载PDF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52
6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孙宏勇 邵立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9-525,共7页
秸秆覆盖是减少农田棵间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中,秸秆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技术在同类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后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秸秆覆盖是减少农田棵间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中,秸秆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技术在同类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后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冬小麦不增产或减产,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秸秆覆盖造成冬小麦穗数的降低是冬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大部分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小麦地表后,使根区土壤温度白天最高温度低于不覆盖处理,夜间的最低温度高于不覆盖处理,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减小。秸秆覆盖下根区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小麦生长发育滞后和产量降低的主导因素。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为实现两熟区冬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一年两作 秸秆覆盖 冬小麦 产量 土壤温度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快速提取与长势监测 被引量:49
7
作者 黄青 李丹丹 +2 位作者 陈仲新 刘佳 王利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3-167,共5页
利用MODIS-NDVI数据,以中国冬小麦主产区为例,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全覆盖的大尺度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综合自动识别及长势监测的方法。通过分析冬小麦的种植结构、物候历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时序NDVI曲线特征,确定了冬小麦信息提取的NDV... 利用MODIS-NDVI数据,以中国冬小麦主产区为例,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全覆盖的大尺度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综合自动识别及长势监测的方法。通过分析冬小麦的种植结构、物候历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时序NDVI曲线特征,确定了冬小麦信息提取的NDVI阈值,建立了冬小麦面积提取模型,并最终获取了2010—2011年中国农情遥感监测中冬小麦长势监测所需的空间分布数据,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总体精度达到81%以上。基于提取的冬小麦面积信息空间分布数据,利用MODIS-NDVI差值模型,对冬小麦2011年的长势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近5年平均状况对比,2011年冬小麦在其整个生育期内长势基本与常年持平,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面积提取 长势 遥感 归一化植被指数
下载PDF
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8
作者 柏炜霞 李军 +1 位作者 王玉玲 王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0-894,共15页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佳,与连续翻耕相比,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土壤容重较连续翻耕处理降低3.6%,平均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4.4%、11.6%和6.9%。(2)在6个试验年度的3个休闲期间,平均土壤蓄墒率:免耕/深松>翻耕/免耕>深松/翻耕>连续翻耕,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土壤蓄墒率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22.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增墒效果显著;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18.2、1.3和11.8 mm。(3)在冬小麦生长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3.2、1.7和14.6 mm;在春玉米生长期,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7.8和15.1 mm,深松/翻耕处理低于连续翻耕处理5.0 mm。(4)在冬小麦生产年度,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8.1%、8.9%和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春玉米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4
9
作者 许菁 贺贞昆 +7 位作者 冯倩倩 张亚运 李晓莎 许姣姣 林祥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PZ>PR>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_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特性 周年产量
下载PDF
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杨海迪 海江波 +3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张保军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4,共8页
为了探明不同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以及液体地膜在陕西渭北旱塬旱作农田进行周年覆盖集雨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总贮量和不同土壤深度... 为了探明不同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以及液体地膜在陕西渭北旱塬旱作农田进行周年覆盖集雨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总贮量和不同土壤深度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盖地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土壤水库的扩蓄增容,并且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与液体地膜和不覆盖平播处理(CK)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相同,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但液体地膜的集雨作用不明显;此外,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两年的平均产量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38.01%和36.2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9.85%、16.85%,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周年覆盖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地膜 覆盖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冬小麦水肥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周智伟 尚松浩 雷志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0-284,共5页
作物水肥生产函数研究是非充分灌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基础。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肥料因子构造了水肥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同时构造了作物水肥生产函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北京... 作物水肥生产函数研究是非充分灌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基础。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肥料因子构造了水肥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同时构造了作物水肥生产函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北京地区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对以上2个模型进行了分析,表明以上模型均可用于描述水分、肥料等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而可对作物产量进行预测,且模型都具备一定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肥生产函数 人工神经网络 JENSEN模型
下载PDF
河北平原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及由此节省的水资源量估算 被引量:38
12
作者 王学 李秀彬 辛良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4-707,共14页
以河北平原1998-2010年11地市的农业统计数据和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资料为基础,对该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收缩情况及由此引发的耕作制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作物系数法和逐旬有效... 以河北平原1998-2010年11地市的农业统计数据和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资料为基础,对该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收缩情况及由此引发的耕作制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作物系数法和逐旬有效降水量法,计算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水分亏缺量,进而估算了该地区因耕作制度变化节省的水资源量。结果表明:①该时段河北平原11地市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均呈收缩趋势,总面积下降了16.07%,约49.62×104hm2。京津唐城市群表现最为明显,下降了47.23%;②冬小麦的降水满足率仅为20%~30%,而春玉米和夏玉米均为50%以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所需的灌溉水资源量为400~530mm,而春玉米一年一熟制仅为160~210mm;③该时段河北平原因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而节省的灌溉水资源量约为15.96×108m3/a,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京津冀三省市供水量的27.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水资源 冬小麦 作物系数 作物耗水量 河北平原
原文传递
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燕青 温延臣 +1 位作者 林治安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35-1846,共12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主要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为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山东省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田间小区试验,供试... 【目的】探讨本地区主要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农田氮肥气态损失的影响,为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山东省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22’,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在常规施氮量(N225 kg/季)基础上,设化肥(CF)、鸡粪(CHM)、猪粪(PM)和牛粪(CM)单施以及化肥分别与3种有机肥配施处理(化肥氮分别占25%、50%、75%),13个处理;加倍施氮量下,有机肥和化肥单施(DCF、DCHM、CPM、DCM)4个处理;1个不施肥处理(CK),共计18个处理。测定了小麦和玉米产量、N2O排放通量和NH3挥发通量。【结果】常规施氮量(N 225 kg/hm^2)下,单施鸡粪或猪粪的小麦、玉米产量与化肥相当,单施牛粪比化肥处理减产。分别与CF、CHM、PM、CM相比,DCF、DCHM、DPM处理无增产效果,DCM处理玉米表现为增产。猪粪和鸡粪与化肥各配施比例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间无显著差异,且均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小麦产量随化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提高,玉米产量各配施比例处理间无显著差异。CF处理周年NH3挥发量为39.63 kg/hm^2,是单施有机肥处理的37~53倍;单施化肥处理的NH3排放系数接近9%左右,单施有机肥处理的NH3排放系数只有0.2%左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H3挥发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化肥配施比例达到75%时,周年NH3挥发总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CF处理的周年N2O排放总量为2.85 kg/hm^2,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三种有机肥N2O周年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猪粪(2.51 kg/hm^2)>鸡粪(1.91 kg/hm^2)>牛粪(1.85 kg/hm^2)处理;加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N2O排放量平均为常规施氮量的1.5倍以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2O排放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当化肥配施比例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冬小麦 夏玉米 作物产量 氧化亚氮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对产量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35
14
作者 徐建文 梅旭荣 +3 位作者 居辉 李迎春 刘勤 杨建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85-1492,共8页
研究黄淮海地区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对于识别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基于DSSAT作物模型,参考各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量以及当地的灌溉习惯,制定模型输入的不同处理的灌溉量,模拟... 研究黄淮海地区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对于识别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基于DSSAT作物模型,参考各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量以及当地的灌溉习惯,制定模型输入的不同处理的灌溉量,模拟分析近30年黄淮海灌溉冬麦区4个典型站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下,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对变化规律,并且以典型处理为例,探讨2个关键生育阶段减产的累积概率。结果表明,拔节至抽穗期的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产量相对变化主要由水分胁迫引起单位面积粒数的相对变化引起。在重度干旱条件下,拔节至抽穗期胁迫造成中等程度减产概率约为灌浆期胁迫的2倍(山东兖州点除外);在河北石家庄和天津点,轻度和重度减产主要由拔节至抽穗期胁迫引起,而在山东兖州和河南新乡点,拔节至抽穗期及灌浆期胁迫造成轻度减产概率差别不大,但灌浆期重度干旱导致一定概率的重度减产。因此,在黄淮海冬小麦灌区偏南部,不但要加强拔节至抽穗期的灌溉措施,还应该注重灌浆期的干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灌溉 产量 DSSAT作物模型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麦玉玉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复合群体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新平 黄进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6-482,共7页
对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春玉米 (Zea mays L .) -夏玉米 (Zea mays L .)种植模式 (简称麦玉玉模式 )的田间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与冬小麦 -夏玉米两熟平作和春玉米单作相比 ,麦玉玉模式各作物生殖生... 对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春玉米 (Zea mays L .) -夏玉米 (Zea mays L .)种植模式 (简称麦玉玉模式 )的田间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与冬小麦 -夏玉米两熟平作和春玉米单作相比 ,麦玉玉模式各作物生殖生长期复合群体内部光、温、气等生态条件明显改善 ,群体内相对光强明显提高 ,各作物行间地温升高 ,种植带内风速加大 ,表明这一时期该模式各作物均处于有利的生态位。总体而言 ,与风速相比 ,光照和地温是复合群体内部变化较为剧烈的因素。在良好的田间生态条件下 ,才能使群体保持较高的叶日积 ,显示出复合群体高产功能。麦玉玉模式光能利用率两年平均为 1.3189% ,总产量两年平均为 19435 .0 5 kg· hm- 2 ,分别比冬小麦 -夏玉米两熟平作提高了 10 .13%、17.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玉米 复合群体 种植模式 生态效应 黄淮海平原 三熟制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重庆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建平 李永华 +4 位作者 高阳华 陈艳英 梅勇 唐云辉 何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3期268-270,共3页
分析重庆地区40a来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用WOFOST作物模型与BCC-T63气候模式相结合,定量化地估算未来50a(2001—2050年)重庆地区冬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品种和生产条件下,未来气候变化后重庆地区冬小麦的... 分析重庆地区40a来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用WOFOST作物模型与BCC-T63气候模式相结合,定量化地估算未来50a(2001—2050年)重庆地区冬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品种和生产条件下,未来气候变化后重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变化波动不是很大,减产幅度在2.0%~5.0%,平均减产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 作物模型 产量
下载PDF
基于作物及遥感同化模型的小麦产量估测 被引量:27
17
作者 解毅 王鹏新 +3 位作者 王蕾 张树誉 李俐 刘峻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79-186,共8页
为提高陕西省关中平原冬小麦的估产精度,该文通过粒子滤波算法同化Landsat遥感数据反演的状态量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土壤含水量(0~20 cm)、地上干生物量数据和CERES-Wheat模型模拟的状态量数据,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期的LAI... 为提高陕西省关中平原冬小麦的估产精度,该文通过粒子滤波算法同化Landsat遥感数据反演的状态量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土壤含水量(0~20 cm)、地上干生物量数据和CERES-Wheat模型模拟的状态量数据,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期的LAI、土壤含水量及生物量同化值和实测单产的线性相关性,以构建同化估产模型。结果表明,在返青期土壤含水量同化值和实测单产的相关性高于LAI、生物量同化值和实测单产的相关性,选择土壤含水量作为最优变量;在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同时选择LAI、土壤含水量及生物量作为最优变量;在乳熟期选择生物量作为最优变量。在小麦各生育时期同化最优变量的估产精度(R2=0.85)高于同时同化LAI、土壤含水量及生物量的估产精度,同时同化LAI、土壤含水量及生物量的估产精度高于同时同化LAI和土壤含水量(或LAI和地上干生物量、或土壤含水量和地上干生物量)的估产精度,表明在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同化与产量相关性较大的变量对提高估产精度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遥感 土壤水分 粒子滤波 冬小麦 佑产 数据同化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牛海生 李大平 +6 位作者 张娜 郝维维 徐文修 张娜 张洋 赵有来 胡春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9-755,共7页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农田碳循环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为此,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新疆冬小麦生产的固碳减排的灌溉方式。试验于2012—2013年在伊宁县科技示范园冬小麦试验田进行,选择伊农1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确定滴灌和漫灌为两个试验主因子并设置小区。试验自冬小麦返青开始至完全成熟结束,期间平均每7天采1次样,其中用典型样株法采集小麦植株,分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单独烘干测定植株固碳量;用静态钠石灰吸收法测定冬小麦土壤呼吸;收集整理已发表国内外文献中的各类碳排放参数确定本研究中所需参数;采用王小彬的碳平衡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据此对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的冬麦农田作物生物量固碳、土壤碳排放量和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的间接碳排放量,以及两种灌溉方式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的固碳量、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比漫灌小麦的高出15.38%和11.43%,冬小麦穗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资料排碳总量比漫灌少排3.88%;但无论是滴灌还是漫灌,耗电碳排放量均占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的59%以上,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值均呈现出固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滴灌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比漫灌高25.39%。因此,新疆冬小麦生产中采用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并且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统 碳平衡 滴灌 漫灌
下载PDF
灌水对冬小麦耗水量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韩娜娜 王仰仁 +2 位作者 孙书洪 金建华 郭小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共4页
2006年10月-2008年5月在山西省运城灌溉试验站进行了两年的冬小麦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的耗水规律为播种-越冬阶段0.48-1.11 mm/d;越冬-返青阶段0.14-1.07 mm/d;返青-拔节阶段0.69-2.10 mm/d;拔节-抽穗阶段2.02-4.... 2006年10月-2008年5月在山西省运城灌溉试验站进行了两年的冬小麦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的耗水规律为播种-越冬阶段0.48-1.11 mm/d;越冬-返青阶段0.14-1.07 mm/d;返青-拔节阶段0.69-2.10 mm/d;拔节-抽穗阶段2.02-4.27 mm/d;抽穗-灌浆阶段达到最大值3.57-8.62 mm/d;灌浆-收获阶段1.63-3.85 mm/d。冬小麦耗水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为了取得高产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应在380-440 mm之间。在当地气候、土壤及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的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水3次,灌水定额60-80 mm,灌溉定额180-24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作物需水量 产量 灌溉制度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秦姗姗 侯宗建 +2 位作者 吴忠东 马东豪 黄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0-447,共8页
为了解决华北平原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是其根本途径之一.利用华北平原典型地区河南封丘的定位试验,设有5个氮素水平,3个计划湿润层,系统研究了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封丘地区的... 为了解决华北平原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是其根本途径之一.利用华北平原典型地区河南封丘的定位试验,设有5个氮素水平,3个计划湿润层,系统研究了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封丘地区的最佳施氮量在235~250kg/hm^2,计划湿润层为37~40 cm,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灌水量对冬小麦植株全氮含量、氮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与降水特征密切相关.关键生育期如返青拔节期、抽穗灌浆期降水不足会严重影响冬小麦产量.适当灌水可增加冬小麦产量,但灌水过多也无助于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降水相对较多的情况下,灌水对植株含氮量影响不大;降水不足时,增加灌水量则会抑制氮素由秸秆向籽粒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耦合 氮素含量 氮肥累积量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