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绿洲过渡带风况及输沙势分析--以策勒县为例 被引量:47
1
作者 邢文娟 雷加强 +3 位作者 王海峰 李生宇 靳正忠 曾凡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4-898,共5页
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2005-2006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风向以W风为主,频率占62.43%~76.25%,WNW风次之,频率占... 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2005-2006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风向以W风为主,频率占62.43%~76.25%,WNW风次之,频率占17.75%;②该区起沙风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其频率占全年的11.93%~61.84%,6月出现频率最高,且春夏两季起沙风平均风速较大,最大达7.90 m/s;③在风沙活动期内,研究区风向变率指数(RDP/DP)为0.94,属于单风风况,合成输沙势(RDP)及合成输沙方向(RDD)分别为27.98VU和92.10°(ESE),属于低风能环境。输沙势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况 起沙风 输沙势 荒漠-绿洲过渡带 策勒 新疆
原文传递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况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俎瑞平 张克存 +1 位作者 屈建军 方海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通过17个站1996-2000年风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况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塔克拉玛干沙漠作用风系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在纵向和横向上主风向都呈现出明显变化规律;(2)输沙势计算结果表明,除若羌地区外整个塔克拉玛... 通过17个站1996-2000年风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况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塔克拉玛干沙漠作用风系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在纵向和横向上主风向都呈现出明显变化规律;(2)输沙势计算结果表明,除若羌地区外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低风能环境;(3)大多数区域RDP/DP值都大于0.5,呈现单峰或锐双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特征研究 风况 1996-2000年 变化规律 计算结果 风资料 东北风 RDP 风系 风向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奈曼旗近5年来风况及合成输沙势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华 李锋瑞 +1 位作者 李玉霖 伏乾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3-627,共5页
应用奈曼沙漠化研究站1998—2002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奈曼旗近5a来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结果表明:①研究区3~5月起沙风发生频数最高,占全年起沙风的38%~58%;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值最大,分别为6.0~7.5m·s-1和9.5~16.9m·... 应用奈曼沙漠化研究站1998—2002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奈曼旗近5a来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结果表明:①研究区3~5月起沙风发生频数最高,占全年起沙风的38%~58%;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值最大,分别为6.0~7.5m·s-1和9.5~16.9m·s-1。该风况特征与地表冻融、裸露、干旱疏松相耦合,形成了区内的风沙活动期。②在风沙活动期内,风环境基本为锐双峰风况,西北风居主导地位,频数占54%;南风和西南风次之,频数占38%。③在风沙活动期内,研究区属于高风能环境,合成输沙势RDP为66.3VU(风速以m·s-1为单位),合成输沙方向RDD为ESE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输沙势 奈曼 沙漠化 起沙风
下载PDF
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4
作者 张正偲 董治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4-747,共14页
风沙地貌是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甚至部分湿润地区,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风沙地貌学是研究在风力作用下物质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空间组合规律及其形成演变的科学,是地貌学中以风为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对象的分支学科... 风沙地貌是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甚至部分湿润地区,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风沙地貌学是研究在风力作用下物质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空间组合规律及其形成演变的科学,是地貌学中以风为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对象的分支学科。风是风沙地貌学研究的基础,其贯穿整个风沙地貌学研究。风况决定了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特征和演化过程,同时,沙丘表面气流和风沙流控制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和移动过程。风沙地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沙丘形态特征、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从风沙地貌观测方法、分析方法和形态动力学角度出发,总结了近年来风沙地貌形态、形成风况以及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全站仪、三维地形扫描仪等新的形态观测设备开始应用于风沙地貌形态测量,使得大范围风沙地貌形态精准测量成为可能,为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地形特征资料。同时,三维超声风速仪等高频风速观测仪器也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动力学观测,从而探讨风沙地貌形态—近地层气流的互馈机制。但是,针对具体的分析方法,如风况与沙丘形态的对应关系,近地层气流的分析方法以及形态—气流互馈关系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貌 形态动力学 风况 气流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沙丘形态与风动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陶 杨小平 +3 位作者 董巨峰 范兴燕 李鸿威 朱秉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5-1291,共7页
通过气象资料分析、遥感解译、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沙丘表沙粒度沉积学分析,对巴丹吉林沙漠不同沙丘的形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巴丹吉林沙漠近40a来的输沙势有高频变率、多向变化的特点,并在沙漠东... 通过气象资料分析、遥感解译、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沙丘表沙粒度沉积学分析,对巴丹吉林沙漠不同沙丘的形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巴丹吉林沙漠近40a来的输沙势有高频变率、多向变化的特点,并在沙漠东南缘更为显著。宏观尺度上,在特征输沙场作用下,绝大部分沙山的走向很规则,且在沙丘形态上既表现出横向沙丘的部分特征,也有高大沙山独有的特点。不同走向沙丘的表沙粒度沉积学对比分析表明,表沙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与规则走向沙山的沙丘形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与沙漠东南缘的气流场总体对应。不规则走向沙山的表沙粒度分布特征较为复杂,可能是沙丘发育过程中受下伏地形起伏影响,其形态反作用局部气流场所致。沙山尾部和丘间带表沙常有多峰态的粒度分布特征,各峰指示了不同的风沙运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形态 风动力 粒度 巴丹吉林沙漠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区风况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鲍锋 董治宝 张正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9-554,共6页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仪所记录的1年风速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柴达木盆地风速、风向及输沙势等风况特征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该区风速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季节变化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起沙风风向以NW...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仪所记录的1年风速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柴达木盆地风速、风向及输沙势等风况特征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该区风速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季节变化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起沙风风向以NW、WNW为主,主风向和次风向的组合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同,风况与沙丘类型比较吻合;常年以稳定的西北气流为主,东南气流所占比重小,仅出现在夏季;柴达木盆地整体属于中风能环境,一年中风沙活动最强烈的季节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况 沙丘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闫满存 王光谦 +1 位作者 董光荣 李保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1-366,共6页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风沙地貌、沙山地层结构、古沙山层理构造、沙山TL测年和区域输沙率等的综合研究表明 ,巴丹吉林地区自西北而东南大致可划分为河湖为主的弱水冲洪积扇、以河湖与风沙交替作用过度区和以风沙作用为主沙丘区。弱水冲洪...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风沙地貌、沙山地层结构、古沙山层理构造、沙山TL测年和区域输沙率等的综合研究表明 ,巴丹吉林地区自西北而东南大致可划分为河湖为主的弱水冲洪积扇、以河湖与风沙交替作用过度区和以风沙作用为主沙丘区。弱水冲洪积扇的发育为沙漠、沙山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来源。高大沙山是更新世期间起伏的沙质下垫面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末次冰期以前为西风环流为主时期 ,地表主导风向为西风 ,次为西北风 ,河湖环境发育 ;末次冰期以来为东亚季风环流为主时期 ,地表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次为西风 ,风沙活动盛行。期间 ,风积床面经历了新月形、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复合沙丘链到复合型高大沙山的一系列复合、演变与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古沙山 环境变化 风沙作用 地层结构 下垫面
下载PDF
不同风况和开窗配置对夏季单栋塑料温室微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何科奭 陈大跃 +1 位作者 孙丽娟 刘正鲁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11-318,339,共9页
以华东地区种植着空心菜的单栋塑料温室为研究对象构建其全尺度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模型)。该模型经现场实验验证,其计算值与各测点温度实验值变化趋势吻合且差异在1.1℃以内。随后,通过该模型研究不同开窗配置下温室内气流和温度场特... 以华东地区种植着空心菜的单栋塑料温室为研究对象构建其全尺度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模型)。该模型经现场实验验证,其计算值与各测点温度实验值变化趋势吻合且差异在1.1℃以内。随后,通过该模型研究不同开窗配置下温室内气流和温度场特征,评估开窗配置对通风率、室内外温差和室内气候均匀性的影响,揭示不同风况下温室微气候形成机理。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开窗配置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温室微气候场。顶侧窗配置下温室通风率最高,室内外温差最小,能产生较均匀的室内气候,因此最适合于温室夏季通风。不同风况会对温室内气流和温度场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温室降温效果和气候均匀性;当外界高温低风速气候条件下,热压通风起主导作用;顶侧窗通风能显著提高温室降温效果,有效降低作物冠状层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栋塑料温室 微气候 风况 开窗配置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域风况与风蚀坑形态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帅 哈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6,80,共4页
对呼伦贝尔海拉尔气象观测站风速风向观测记录(1951-2003年)统计分析,发现呼伦贝尔地区以西北、西和西南风为主,西北风出现频率最高。年输沙势为279.1 VU,属于中风能环境,合成输沙方向是148.3°。冬季风向变率指数较高,夏季较低,近5... 对呼伦贝尔海拉尔气象观测站风速风向观测记录(1951-2003年)统计分析,发现呼伦贝尔地区以西北、西和西南风为主,西北风出现频率最高。年输沙势为279.1 VU,属于中风能环境,合成输沙方向是148.3°。冬季风向变率指数较高,夏季较低,近50 a来风向逐渐趋于稳定,与本区的风蚀坑走向高度一致。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的风蚀坑可以分为两类,即沙丘风蚀坑和平坦草地风蚀坑。其中平坦草地风蚀坑又可以根据发育阶段和形态将其分为沙斑、碟形坑和槽形坑等简单风蚀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坑 区域风况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含核函数切换的风电功率短期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18
10
作者 欧阳庭辉 查晓明 +3 位作者 秦亮 熊一 夏添 黄鹤鸣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86,共7页
为了降低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网造成的潜在威胁,提出基于核函数切换机制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性能。首先,结合互信息法和虚假邻近点法实现原始风电功率序列的相空间重构,通过递归图和最大Lyapunov指数... 为了降低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网造成的潜在威胁,提出基于核函数切换机制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性能。首先,结合互信息法和虚假邻近点法实现原始风电功率序列的相空间重构,通过递归图和最大Lyapunov指数验证了风电功率是来自含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混沌系统,说明了混沌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其次,给出了使用核函数进行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的实现方法,结合训练样本分析了该方法优于传统预测方法,并结合训练结果提出了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训练最优核函数的切换机制,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精度。最后,以美国BPA数据为实例,通过预测误差指标的对比分析,说明了含切换机制的核函数预测法可有效地实现风电功率短期预测,同时也证明了该方法可较好地提高风电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预测 核函数 支持向量机 切换机制 混沌时间序列 风电功率预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宗颜 董治宝 +2 位作者 汪青春 鄂崇毅 刘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5-203,共9页
利用柴达木盆地13个气象站的风资料,分析了盆地风况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2.0~4.4 m·s^-1,自盆地南、北边缘山地到盆地中部逐渐降低。盆地西部主风向为偏西风,风向较集中;东部主风向为偏东风,风向较分散... 利用柴达木盆地13个气象站的风资料,分析了盆地风况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2.0~4.4 m·s^-1,自盆地南、北边缘山地到盆地中部逐渐降低。盆地西部主风向为偏西风,风向较集中;东部主风向为偏东风,风向较分散。(2)盆地年平均起沙风速7.0~8.2 m·s^-1,起沙风频率5.1%~26.1%,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风向以WNW和W为主。(3)盆地输沙势34.0~462.3 VU,盆地西北部属于高风能环境,中部及东南部属于低-中风能环境,方向变率0.45~0.91,风况为窄单峰或宽单峰风况,盆地西北部和东南部差异较大,东部德令哈站与其他地区的合成输沙势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况 起沙风 输沙势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库姆塔格沙漠东缘荒漠绿洲过渡带风况及输沙势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永胜 杨文斌 +2 位作者 李永华 李清雪 冯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以国家林业局库姆塔格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12-2013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库姆塔格沙漠东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受WNW-NW和ENE-NE两组风向起沙风控制,其中主风向为WNW-NW,占全年... 以国家林业局库姆塔格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12-2013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库姆塔格沙漠东缘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受WNW-NW和ENE-NE两组风向起沙风控制,其中主风向为WNW-NW,占全年起沙风的35.15%,次风向为ENE-NE,占全年起沙风的24.80%;2)该区起沙风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占全年起沙风的72.59%,春季起沙风主风向为ENE,其他季节起沙风的主风向为WNW方向。3)在风沙活动期内,年合成输沙势(RDP)为54.73VU,合成输沙势方向(DDR)为S189°,研究区属于低风能环境。研究区输沙势的大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春季和夏季具有较高的总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D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况 起沙风 输沙势 荒漠绿洲过渡带 库姆塔格沙漠
原文传递
长乐东部沿海及海坛岛风沙地貌发育条件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方 李祖光 +1 位作者 汪榕光 张文开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4期93-99,共7页
本文探讨长乐东部沿海及海坛岛两地海岸风沙地貌的成因,作者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分析得出风况、沙源和地形空间是长乐东部沿海及海坛岛风沙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认为气候变干的趋势和人类活动因素是加速海岸风沙地貌形成的触发因素。
关键词 风沙地貌 沙源 气候变迁 海坛岛
下载PDF
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肖南 董治宝 +4 位作者 南维鸽 崔徐甲 李超 肖巍强 李露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8-636,共9页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风速有很高的相关性;(2)年平均风速为2.7 m·s^(-1),全年盛行风向为WNWNW,为中等变率锐双峰风况,合成输沙风向约为310°。4月风速最大,为中等变率环境;8月风速较小,为高变率环境;1月风速最小,为低变率环境。3—6月风速最大,风向集中度一般;11月至翌年2月风速较大,风向集中度高;7—10月风速最小,风向集中度差;(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7年前后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2007年前后由减小向增大发展;(4)大气环流和地表粗糙度的改变是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场 起沙风 输沙势 风况 库布齐沙漠
原文传递
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起沙风况与输沙势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梁晓磊 牛清河 +3 位作者 安志山 屈建军 邵亚平 王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5,共8页
以2016-2018年定位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的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起沙风由两组风向近似相反的风所组成,主风向为NE-E,占全年起沙风的68.86%,次风向为WSW-WNW向,占27.67%;(2)年... 以2016-2018年定位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的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起沙风由两组风向近似相反的风所组成,主风向为NE-E,占全年起沙风的68.86%,次风向为WSW-WNW向,占27.67%;(2)年平均起沙风频率为19.0%,春季和夏季起沙风频率最高,分别占全年的33.57%和34.69%,各季起沙风向分布特征基本一致;(3)研究区风况类型为高风能环境和中等风向变率的钝双峰型风况。输沙势的大小和方向变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的总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较高,夏季和冬季的方向变率RDP/DP值较高,合成输沙方向(RDD)245.45°~253.01°(WSW);(4)研究区雅丹地貌长轴走向与主输沙方向一致,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阳城 雅丹地貌 起沙风 风况 输沙势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输沙风能及地貌学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洪旭 王雪芹 +2 位作者 蒋进 赵新军 胡永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0-585,共6页
根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2个气象台站2003-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并对其地貌学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中部全年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25%,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南部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11%,以西北风和西南风为主。沙... 根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2个气象台站2003-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并对其地貌学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中部全年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25%,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南部起沙风出现频率为0.11%,以西北风和西南风为主。沙漠中部和南部均属于低风能环境,中部地区的总输沙势(DP)为66.7VU,合成输沙势(RDP)为25.7 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97.0°,方向变率指数为0.56;南部地区总输沙势(DP)为29.8 VU,合成输沙势(RDP)为16.3 VU,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08.4°,方向变率指数为0.65。沙漠中部4~10月输沙势占全年总输沙势的90%以上,其中7月的输沙势占全年的20%以上;沙漠南部输沙势主要集中于4~8月,约占全年的85%。沙漠中部受东北风和西北风的影响,与之相应的地面沙垄长而直,基本沿合成输沙方向延伸;沙漠南部受天山山脉的影响,主导风向转为西北和西南风,与之相应的地面沙垄开始向东偏转,并出现了副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风 输沙势 沙垄走向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原文传递
广州水道咸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莫思平 李越 卢素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2,共7页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广州水道的咸潮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盐度数学模型计算了地形、海平面、风况和流量分配方式4种因素对咸潮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内流量分配方式对咸界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地形和风况的变化,海平面抬升对咸...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广州水道的咸潮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盐度数学模型计算了地形、海平面、风况和流量分配方式4种因素对咸潮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内流量分配方式对咸界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地形和风况的变化,海平面抬升对咸潮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潮 地形 海平面抬升 风况 径流 盐度数学模型 广州水道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风况及风沙地貌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宗颜 董治宝 汪青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2-499,共8页
利用共和盆地茶卡、共和、贵南站2012—2015年的风资料,分析盆地风向、风速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并结合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盆地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1.6~2.7m·s^(-1),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 利用共和盆地茶卡、共和、贵南站2012—2015年的风资料,分析盆地风向、风速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并结合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盆地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1.6~2.7m·s^(-1),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年起沙风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7%、3.5%、0.9%,起沙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风向以WNW和W为主。(2)盆地属于低风能环境,风沙活动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弱,方向变率指数0.7~0.96,风况为窄单峰或宽单峰风况,西北部和中部风向变率属于低变率,东南部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较一致,为281.0°~286.7°。(3)盆地沙丘类型有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复合型链状沙丘、沙山、沙垄、抛物线沙丘等,沙丘类型和风况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风况 输沙势 风沙地貌
原文传递
莫高窟窟顶风况及输沙势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黄翠华 张伟民 李爱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398,共5页
以1998—2001年莫高窟窟顶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风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风况的统计和输沙势的计算,从风沙环境特征阐明了研究区主要受西北、东北和偏南三组风向共同作用。三组风况出现频率明显不同,其输沙势有一定差异。研究区风向变率指... 以1998—2001年莫高窟窟顶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风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风况的统计和输沙势的计算,从风沙环境特征阐明了研究区主要受西北、东北和偏南三组风向共同作用。三组风况出现频率明显不同,其输沙势有一定差异。研究区风向变率指数较小,风况复杂,属于中风能环境。通过对风况的分析及输沙势的理论计算,以期对莫高窟的风沙危害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莫高窟2001年输沙势(量)的对比计算,指出了现有输沙势公式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风况 输沙势 输沙攻瑰图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哈勒腾河流域风况特征及其对风沙地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田敏 钱广强 +2 位作者 杨转玲 罗万银 逯军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风况是影响风沙地貌发育的重要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沙丘类型。为探究区域风沙地貌发育与风况之间的关系,对哈勒腾河流域不同区域一个完整年度的风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平均风速为2.78 m·s^(-1),起沙风集中在春夏季,平... 风况是影响风沙地貌发育的重要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沙丘类型。为探究区域风沙地貌发育与风况之间的关系,对哈勒腾河流域不同区域一个完整年度的风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平均风速为2.78 m·s^(-1),起沙风集中在春夏季,平均风速为7.78 m·s^(-1),起沙风事件平均持续时间为4.1 h;流域输沙势122—254 VU,属中低风能环境,风向变率0.51—0.58,呈中等风向变率。区域风况表现有所差异,西部为中等风能环境,中部和东部为低风能环境。从西到东沙丘类型由穹状沙丘、新月形沙丘等简单类型向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等复杂类型过渡,风况变化与沙丘形态复杂程度具有一致性,沙丘整体沿合成输沙方向自西向东移动。结合风况与沙丘分布,推测流域风沙地貌是东部山体风化碎屑物经河流搬运和风力分选改造形成的。该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认识区域风沙地貌分异规律以及理解风况与沙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沙丘演化及沙丘间相互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勒腾河流域 风况 风力持续时间 输沙势 风沙地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