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掘面出风口及抽风口风流综合调控下粉尘场优化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龚晓燕 樊江江 +4 位作者 刘壮壮 童丹丹 陈有乐 魏引尚 薛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800-809,共10页
针对煤矿综掘面混合式通风下巷道风流分布不合理、粉尘聚集严重等问题,选取出风口口径、出风口右偏角度、抽风口口径与抽风口左偏角度等4个参数作为调控变量,通过分析确定合理的出风口及抽风口风流综合调控方案,改变巷道风流分布,有效... 针对煤矿综掘面混合式通风下巷道风流分布不合理、粉尘聚集严重等问题,选取出风口口径、出风口右偏角度、抽风口口径与抽风口左偏角度等4个参数作为调控变量,通过分析确定合理的出风口及抽风口风流综合调控方案,改变巷道风流分布,有效降低粉尘质量浓度。以柠条塔矿S1200巷道为研究对象,结合气固两相流理论,利用fluent软件建立混合式通风下出风口及抽风口风流综合调控的粉尘场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分析单参数调控对粉尘分布的影响,确定混合式通风下各调控参数的合理调控范围。根据Box-Behnken原则设计粉尘场优化的风流综合调控响应曲面试验,建立了以司机位置及回风侧行人呼吸带高度位置粉尘质量浓度为响应指标的优化模型,通过响应曲面法分析确定了4个调控变量对粉尘质量浓度影响大小的显著性顺序以及粉尘场优化的最佳风流调控方案。设计搭建了1∶5相似模拟S1200综掘面的出风口及抽风口风流调控试验测试系统,利用该测试系统对得出的最佳风流调控方案进行了试验测试验证及降尘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出风口距掘进工作面5和10 m时司机位置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46.1%和70.2%,回风侧行人呼吸带平均粉尘质量浓度分别降低53.8%和60.5%,试验测试值与优化模型得出的预测值误差均在6%以内,验证了粉尘场优化的最佳风流调控方案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面 混合式通风 风流调控 粉尘场优化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等离子抑制翼尖涡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伟 牛中国 +1 位作者 潘波 林麒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7-281,共5页
该文对利用DBD等离子体注入能量抑制翼尖涡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通过采用PIV粒子成像测速技术测量了三种不同结构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影响下的后掠翼下游的尾涡流场,并结合矩形机翼在等离子作用前后的气动力变化,来判断等离子体抑制翼尖涡... 该文对利用DBD等离子体注入能量抑制翼尖涡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通过采用PIV粒子成像测速技术测量了三种不同结构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影响下的后掠翼下游的尾涡流场,并结合矩形机翼在等离子作用前后的气动力变化,来判断等离子体抑制翼尖涡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机翼翼梢的上下表面处布置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等离子体产生的定向诱导气流形成诱导涡对流场注入能量,可以有效地延缓翼梢上翼面流动分离,抑制翼尖涡,增加升力,提高升阻比。在翼尖处流动分离较小时,等离子体抑制翼尖涡强度的效果明显;在大攻角下仍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效果与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结构有关。因此,通过优化等离子体激励器结构,选择合适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在翼梢表面的安放位置,可以更好地提高抑制翼尖涡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翼尖涡 诱导涡 风洞试验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环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乔晨亮 许和勇 叶正寅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钝后缘风力机翼型具有结构强度高、对表面污染不敏感等优点,但其较大的阻力系数使得翼型的整体气动特性不够理想.利用环量控制方法对钝后缘风力机翼型进行了流动控制,以改善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气动特性,减弱尾迹区脱体涡强度.通过对钝... 钝后缘风力机翼型具有结构强度高、对表面污染不敏感等优点,但其较大的阻力系数使得翼型的整体气动特性不够理想.利用环量控制方法对钝后缘风力机翼型进行了流动控制,以改善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气动特性,减弱尾迹区脱体涡强度.通过对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环量控制方法进行相关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环量控制方法的增升减阻效果,研究了环量控制下翼型升阻力特性随射流动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射流动量系数下环量控制方法的气动品质因子和控制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量控制方法能够大幅提升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升力系数,同时有效地降低翼型的阻力系数;翼型的升力系数随射流动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表现出很明显的分离控制阶段和超环量控制阶段的变化规律;射流能耗的功率系数随射流动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实施环量控制方法后叶片的输出功率同样随射流动量系数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总体来说,环量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钝后缘风力机翼型的气动特性以及功率输出特性,在大型风力机流动控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流动控制 钝后缘翼型 环量控制 射流 能效分析
下载PDF
涡发生器安装位置对风力机翼型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戴丽萍 焦建东 +2 位作者 李新凯 康顺 赵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6-281,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带/不带涡发生器的翼型流场进行计算,并与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3种不同弦向位置涡发生器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安装位置的涡发生器均可有...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带/不带涡发生器的翼型流场进行计算,并与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3种不同弦向位置涡发生器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安装位置的涡发生器均可有效推迟失速攻角及提高最大升力系数,但由于位置不同,产生的诱导涡的强度有较大差别,并对速度型线产生较大影响,最终导致翼型气动特性上的差异。在3种弦向位置中,20%弦向位置可取得较好的流动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翼型 流动控制 涡发生器 弦向位置 诱导涡 涡通量Q准则
下载PDF
Gurney襟翼对风力机流动控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万里 刘沛清 +1 位作者 朱建勇 屈秋林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1年第9期85-92,共8页
在风力机大厚度、低雷诺数专用翼型上加装Gurney襟翼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Gurney襟翼在不同襟翼高度下,襟翼高度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最佳襟翼高度,最后探讨Gurney对风力机性能的控制机理。所得结果可为实际工程风力机的... 在风力机大厚度、低雷诺数专用翼型上加装Gurney襟翼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Gurney襟翼在不同襟翼高度下,襟翼高度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最佳襟翼高度,最后探讨Gurney对风力机性能的控制机理。所得结果可为实际工程风力机的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GURNEY襟翼 流动控制 气动性能
下载PDF
统一潮流控制器在风电机组并网运行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易成星 周前 杨伟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46-51,共6页
大规模风电并网改变了原来电网的潮流分布、线路传输功率以及电网故障时的暂态特性。将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应用于异步风电机组并网的环形输电网络模型中,研究UPFC改善风电并网的性能。通过设计UPFC并联侧的双闭环反馈控制,设置风电输... 大规模风电并网改变了原来电网的潮流分布、线路传输功率以及电网故障时的暂态特性。将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应用于异步风电机组并网的环形输电网络模型中,研究UPFC改善风电并网的性能。通过设计UPFC并联侧的双闭环反馈控制,设置风电输出线路三相短路故障来研究UPFC提高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再建立UPFC串联侧有功与无功的独立控制系统,向输电线路输出补偿电压,研究其优化风电并网系统的潮流分布能力。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UPFC强大的无功补偿能力与潮流控制能力,UPFC能够显著提高风电并网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和优化潮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潮流控制器 风电并网 低电压穿越能力 无功补偿 潮流控制
下载PDF
风力机叶片被动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吴柏慧 李春 +1 位作者 朱海天 郝文星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40,共17页
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在改善和提升风力机叶片气动性能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其结构简单、无需消耗额外能量且成本较低等优势广受重视。为此,分别阐述了涡流发生器、格尼襟翼、叶尖小翼、开缝翼型、仿生结节及沟槽被动流动控制技术的... 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在改善和提升风力机叶片气动性能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其结构简单、无需消耗额外能量且成本较低等优势广受重视。为此,分别阐述了涡流发生器、格尼襟翼、叶尖小翼、开缝翼型、仿生结节及沟槽被动流动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控制效果、参数设置、优化设计及应用等情况,展望了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该技术趋于多种流动控制方法的联合控制,其优化设计也趋于多学科、多目标发展,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也需深入开发。分析被动流动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具体的参考及实现途径。同时,风力机叶片被动流动控制技术的结构参数控制规律、多目标优化以及多种被动流动控制技术联合控制也是本课题组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叶片 气动性能 被动流动控制 升阻比
原文传递
风力机翼型动态失速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数值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卫国 史喆羽 +3 位作者 李国强 杨永东 黄明其 白云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8-1689,共12页
针对动态失速引起的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恶化的问题,本文基于动网格和滑移网格技术,开展了大涡模拟数值计算研究,探索了非定常脉冲等离子体的动态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能够有效控制翼型动态失速,改善平均和瞬态气动力... 针对动态失速引起的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恶化的问题,本文基于动网格和滑移网格技术,开展了大涡模拟数值计算研究,探索了非定常脉冲等离子体的动态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能够有效控制翼型动态失速,改善平均和瞬态气动力,减小力矩负峰值和迟滞环面积.压力分布在等离子体施加范围内出现了负压"凸起",上翼面吸力峰值明显增大.脉冲频率和占空比这两个非定常控制参数对流动控制影响显著,无因次脉冲频率为1.5时等离子体控制效果较好,占空比为0.8时即可接近连续工作模式下的气动收益.翼型深失速状态,等离子体促使流动分离位置明显向后缘移动,抵抗了大尺度动态失速涡的发生,分离涡结构破碎耗散、重新附着,涡流影响范围减小;浅失速状态,等离子体激励具有较强的剪切层操纵能力,诱导了翼型边界层提前转捩,促进了与主流的动量掺混.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诱导出前缘附近贴体翼面"涡簇",起到了虚拟气动外形的作用.不同尺度、频域的动态涡结构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非线性、强耦合作用导致了气动力/力矩的谐波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翼型 动态失速 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下载PDF
提高水平轴风力机叶型升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霍福鹏 刘红 陈佐一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0-223,共4页
本文针对某水平轴风力机叶片不同叶高分布的两种叶型,在头部不同位置加入不同频率和动量的振荡射流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得到不同情况下叶型的表面压力分布。发现在叶片吸力面头部某些位置加入一定频率和动量段范围内的振荡射流,可以有效... 本文针对某水平轴风力机叶片不同叶高分布的两种叶型,在头部不同位置加入不同频率和动量的振荡射流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得到不同情况下叶型的表面压力分布。发现在叶片吸力面头部某些位置加入一定频率和动量段范围内的振荡射流,可以有效的提高叶型的升力系数,达到改善风力机叶型气动性能的目的,为风力机叶片的流动控制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风力机 振荡射流 流动控制 风力发电 叶片
下载PDF
小翼羽掠角对机翼增升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唐钰涵 王将升 王晋军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4,I0002,共10页
鸟类会通过抬起其翅膀前缘3至4根长度较短的羽毛(小翼羽)来抑制失速和增加升力,并根据不同飞行状态改变小翼羽与翅膀之间的掠角。为应对大迎角下的机翼失速问题,本文结合风洞测力和粒子图像测速实验研究了小翼羽掠角对机翼增升效果的影... 鸟类会通过抬起其翅膀前缘3至4根长度较短的羽毛(小翼羽)来抑制失速和增加升力,并根据不同飞行状态改变小翼羽与翅膀之间的掠角。为应对大迎角下的机翼失速问题,本文结合风洞测力和粒子图像测速实验研究了小翼羽掠角对机翼增升效果的影响。风洞测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无前掠的小翼羽,适当前掠的小翼羽对机翼的增升效果更好且不会增加机翼阻力。平面粒子图像测速和体视粒子图像测速实验表明,适当的前掠角能够增强小翼羽产生的前缘涡的强度,并扩大前缘涡增升的有效机翼迎角范围,最终导致适当前掠的小翼羽对机翼的增升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翼羽 掠角 风洞 粒子图像测速 前缘涡 增升 流动控制 仿生流体力学 实验
下载PDF
尾流干扰下桥梁斜拉索风荷载的吹气控制
11
作者 周道成 刘子钰 张洪福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09-415,共7页
为了降低并列双圆柱(桥梁斜拉索的简化模型)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剧烈响应,提出了一种能同时抑制并列双圆柱风荷载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并列双圆柱的流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并列双圆柱间距比为圆柱直径的3倍时风荷载... 为了降低并列双圆柱(桥梁斜拉索的简化模型)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剧烈响应,提出了一种能同时抑制并列双圆柱风荷载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并列双圆柱的流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并列双圆柱间距比为圆柱直径的3倍时风荷载最大,在圆柱尾部施加吹气速度为来流风速的1.5倍时控制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风荷载并抑制双柱的漩涡脱落。控制机理在于吹气可以有效减小每个圆柱的尾流宽度,抑制两个尾流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斜拉索 风荷载 吹气控制 漩涡脱落
下载PDF
前缘圆柱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及冲蚀磨损影响研究
12
作者 李德顺 胡智豪 +2 位作者 赵慧廷 吴朝贵 范强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3,共8页
为研究风沙环境下流动控制方式对于NACA 0012翼型气动性能和冲蚀磨损的影响,通过在风力机翼型前缘布置微小圆柱来控制气流流动,采用离散项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对控制翼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攻角较小时,微小圆柱处于X=0.04、Y=-0... 为研究风沙环境下流动控制方式对于NACA 0012翼型气动性能和冲蚀磨损的影响,通过在风力机翼型前缘布置微小圆柱来控制气流流动,采用离散项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对控制翼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攻角较小时,微小圆柱处于X=0.04、Y=-0.03位置时控制效果最佳,可抑制流动分离,相比原翼型升阻比提高149.72%;微小圆柱处于X=0.02、Y=-0.02位置时翼型冲蚀磨损的减小量最大,相比原翼型减小97.66%;微小圆柱处于最优区域时翼型升阻比提高的同时冲蚀磨损量也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风沙环境 翼型 流动控制 磨损 气动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Interaction of single-pulse laser energy with bow shock in hypersonic flow 被引量:5
13
作者 Hong Yanji Wang Diankai +1 位作者 Li Qian Ye Jifei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41-247,共7页
Pressure sensing and schlieren imaging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ar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single-pulse laser energy with bow shock at Mach 5. An Nd:YAG laser operated at 1.06 μm, 100... Pressure sensing and schlieren imaging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sensitivity ar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single-pulse laser energy with bow shock at Mach 5. An Nd:YAG laser operated at 1.06 μm, 100 mJ pulse energy is used to break down the hypersonic flow in a shock tunnel. Three-dimensional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solved with an upwind scheme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The pressure at the stagnation point on the blunt body is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to examine the pressure variation during the interaction. Schlieren imaging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alculated density gradients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pressure at the stagnation point on the blunt body and schlieren imaging fit well with the simulation. The pressure at the stagnation point on the blunt body will increase when the transmission shock approaches the blunt body and decrease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rarefied wave. Bow shock is deformed during the interaction. Quasi-stationary waves are formed by high rate laser energy deposition to control the bow shock.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t the stagna- tion point on the blunt body and the wave drag are reduced to 50%, 75% and 81%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Schlieren imaging has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inves- 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 flow control Navier-Stokes equation Shock wave wind tunnel test
原文传递
涡流发生器安装参数对风力机翼段动态失速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瑞芳 赵振宙 +3 位作者 刘惠文 马远卓 陈明 冯俊鑫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8-225,共8页
基于k-ωSST湍流模型,对安装不同间距z和安装角αvg涡流发生器(VGs)的DU91-W2-250风力机翼段的动态失速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翼段做典型的正弦俯仰振荡运动,探究该过程中VGs安装参数对风力机翼段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变z... 基于k-ωSST湍流模型,对安装不同间距z和安装角αvg涡流发生器(VGs)的DU91-W2-250风力机翼段的动态失速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翼段做典型的正弦俯仰振荡运动,探究该过程中VGs安装参数对风力机翼段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变z对气动影响非常小,改变αvg的影响较大;当z=6~8 mm,αvg=13.4°~16.4°时VGs改善翼段气动性能的效果较好;流向涡强度是影响VGs流动控制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数值模拟 流动控制 涡流发生器 安装间距 安装角
下载PDF
风嘴对旋转振荡板旋涡脱落的控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子祺 邵传平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1,共9页
5∶1矩形柱体被认为是通用桥面几何形状的代表,其简化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风振控制的研究。风嘴作为一种常用的流动控制装置,能起到减阻和增加矩形板气动稳定性的效果,但控制装置对强迫振荡柱体的控制机理仍缺乏研究。研究者通过对节段模... 5∶1矩形柱体被认为是通用桥面几何形状的代表,其简化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风振控制的研究。风嘴作为一种常用的流动控制装置,能起到减阻和增加矩形板气动稳定性的效果,但控制装置对强迫振荡柱体的控制机理仍缺乏研究。研究者通过对节段模型施加强迫振动,在实验模型前部施加边缘型对称型风嘴,研究控制装置对矩形板尾流旋涡脱落的影响。通过流动显示结果,总结了施加风嘴后的四种旋涡脱落模式。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化频域分析法,得到实验模型后缘X/D=10处的速度功率谱。施加风嘴控制能增大旋涡脱落频率,并抑制尾流旋涡脱落的能量。而数值模拟得到的不同实验工况下的升力均方根和力矩均方根显著减小,最大降幅分别为52%和23%,表明矩形板气动稳定性的提升和尾流不稳定性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板 风嘴 旋涡脱落 流动控制 强迫振荡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内外双旋流风幕发生装置设计与控尘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莲 李雨成 +1 位作者 任建业 陈卉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8-197,共10页
针对煤矿综掘工作面粉尘浓度超限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内外双旋流风幕发生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和相似试验分析了装置应用前后综掘工作面的风流流场特性和粉尘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司机位置粉尘质量浓度随风幕发生装置射流出口风速的增大... 针对煤矿综掘工作面粉尘浓度超限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内外双旋流风幕发生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和相似试验分析了装置应用前后综掘工作面的风流流场特性和粉尘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司机位置粉尘质量浓度随风幕发生装置射流出口风速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有效控尘临界风速为35 m/s;风幕发生装置可以形成阻挡粉尘向外扩散的漏斗状旋流风幕,并将综掘工作面分成粉尘控制区和工作区2部分;旋流风幕将粉尘颗粒的扩散速度降低了84%,且对5μm以下呼吸性粉尘控尘效率更优;新型风幕发生装置应用后司机位置处的粉尘质量浓度由337 mg/m^(3)降到38 mg/m^(3),控尘效率为8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粉尘控制 内外双旋流风幕 风流流场 控尘效果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lasma Actuator Configurations on Lift and Drag Coefficients of a Circular Cylinder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Electrodes 被引量:4
17
作者 Siavash TABATABAEIAN Masoud MIRZAEI +2 位作者 Asghar SADIGHZADEH Vahid DAMIDEH Abdollah SHADARAM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11-324,共14页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the existence of plasma actuator electrodes and also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the actuator for controlling the flow field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a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the existence of plasma actuator electrodes and also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the actuator for controlling the flow field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a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cylinder is made of PVC (Polyvinyl Chloride) and considered as a dielectric barrier. Two electrodes are fiush-moun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ylinder and are connected to a DC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lbr generation of electrical discharge. Pressure distribu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electrodes and also the plasma are able to change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cylinder and consequently the lili and drag coeffici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electrodes is comparable with the effect of plasma actuator in con- trolling the flow field around the cylinder and this effect is not repor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Eventu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electrodes or any extra obiects on the cylinder and also the existence of the plasma are capable of changing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around the cylinder so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lift and drag coefficients of the cylinder will be chang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actuator DC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generalized glow regime flow control wind tunnel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RAG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ING WAVY WALL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IN WIND TUNNEL 被引量:4
18
作者 YAO Yan LU Chuan-jing +1 位作者 SI Ting ZHU Ku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0年第5期719-724,共6页
Drag reduction experiments of the traveling wavy wall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ranging from 1.46×106 to 5.83×106 based on the free-stream velocity and the model length, were conducted. A suit of traveling wa... Drag reduction experiments of the traveling wavy wall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ranging from 1.46×106 to 5.83×106 based on the free-stream velocity and the model length, were conducted. A suit of traveling wavy wall device was develope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drag reduction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were investigated. The drag forces of the traveling wavy wall with various wave speeds ( c )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wind speeds (U ) in the FL-8 low-speed wind tunnel and compared with the drag force of the flat pl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drag force of the traveling wavy wall decreases as the value of c /U increases, at different wind velocities, the values of c /U corresponding to minimal drag force of the traveling wavy wall are different, when the values of c /U are larger than 0.6, the mean drag forces of the traveling wavy wall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flat plate, and the drag reduction can be up to 60%. The drag reduction effectiveness of traveling wavy wall is thus achieved. Furthermore, as the value of c /U increases, the traveling wavy wall can restrain the separ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low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control drag reduction traveling wavy wall wind tunnel test
原文传递
大型风力机叶片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骏 苏阳 +1 位作者 李勇 丛星亮 《华电技术》 CAS 2021年第12期66-71,共6页
介绍了风力机叶片涡流发生器建模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S809翼型和某1.5 MW风力机叶片相对厚度为30%截面处的翼型进行数值研究,对比分析了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对于S809翼型,涡流发生器能够延迟失速攻... 介绍了风力机叶片涡流发生器建模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S809翼型和某1.5 MW风力机叶片相对厚度为30%截面处的翼型进行数值研究,对比分析了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对于S809翼型,涡流发生器能够延迟失速攻角并提高翼型最大升力系数。在小攻角工况,涡流发生器由于自身的形状阻力会使翼型阻力有轻微增加;随着攻角的增加,涡流发生器由于其延缓分离的原因使翼型阻力减小。当攻角增大到17.21°以后,分离点已经前移到前缘20%c以内,涡流发生器没有起到减阻的效果。某1.5 MW风力机翼型由于其大厚度钝尾缘特征,使其具有良好的失速特性,涡流发生器增升减阻效果范围更广。研究可对实际风力机叶片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流动控制 涡流发生器 计算流体动力学 钝尾缘 风力机叶片
下载PDF
A Low-Cost Active Control Multi-Fan Turbulence Wind Tunnel with an Embedded System to Generate Natural Wind 被引量:1
20
作者 Haruka Kikuchi Hiroyuki Matsubara +1 位作者 Parnravee Pornthisarn Kazuhiko Toshimitsu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9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actively controlled multi-fan wind tunnel that generates natural wind as a type of turbulence wind tunnel at a reduced cost. The driving section of the wind tunnel has 100 PC cooling fans th...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actively controlled multi-fan wind tunnel that generates natural wind as a type of turbulence wind tunnel at a reduced cost. The driving section of the wind tunnel has 100 PC cooling fans that are controlled by an original embedded system. The fluctuating velocity wind is successfully generated with a mean velocity of 7 m/s and two turbulent intensities of 2% and 3% based on Karman’s power spectrum density function. The case of 2% has the integral scales of 5 m, 10m and 20 m, and the case of 3% has the integral scales of 3 m, 6 m and 15 m with a turbulence grid. In particular, the wind with the turbulent intensity of 2% satisfies the Kolmogorov’s -5/3 multiplication rule of inertial subrange with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0.01 Hz to 2.0 Hz. Consequently, the new wind tunnel can be used for study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regarding conditions with natural w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NNEL Natural wind flow control Embedded System TURBULENCE wind Turbi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