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 被引量:124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 吴志英 +4 位作者 李洵桦 王柠 梁秀龄 杨任民 王训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0-319,共10页
本指南在2008年版《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订,由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领域内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并执笔成稿,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会议上讨论定稿。内容包括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诊断... 本指南在2008年版《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订,由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领域内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并执笔成稿,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会议上讨论定稿。内容包括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治疗 指南 修订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病中医临床思考 被引量:48
2
作者 杨文明 陈彪 +4 位作者 鲍远程 杨兴涛 汪美霞 张波 汪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6-69,共4页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疑难病方面有独特别的疗效和优势 ,肝豆状核变性病 (Wilson病 )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疑难病种 ,针对该病中医药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从临床流行病学、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临床治疗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病 中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肝豆灵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3
作者 徐磊 蔡永亮 +5 位作者 蒋怀周 王艳昕 韩辉 侯志峰 马守亮 徐明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73-177,共5页
目的:观察肝豆灵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和葡萄糖酸锌片],观察组加用肝豆灵片,治疗... 目的:观察肝豆灵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和葡萄糖酸锌片],观察组加用肝豆灵片,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两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Goldstein分级,24 h尿铜(urine copper,u-Cu),游离铜(non-ceruloplasmin plasma copper,nCP-Cu)水平、肝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0.53%,观察组为81.5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为84.2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 CP-Cu水平明显降低(P<0.05),u-Cu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BIL,AST和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豆灵片能显著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灵片 肝豆状核变性 痰瘀互结证 二巯基丙磺酸钠 24 h尿铜 游离铜 肝功能
原文传递
Wilson病中医证候文献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共强 王伟 +3 位作者 薛本春 胡文彬 胡纪源 韩咏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WD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1979—2010年间有关WD的中医药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 目的探讨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WD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1979—2010年间有关WD的中医药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1篇文献中736例患者证候分布情况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WD共出现13个中医证型,频数前4位依次为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痰湿阻络。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医证型频数分析略有差异。在证候要素上病变脏腑依次为肝、肾、胆、脾;病性要素依次为湿热、阴虚、内风、痰湿。结论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痰湿阻络是WD的基本证候类型,其中肝胆湿热最为常见。实证的证候要素以湿热、痰浊为主,虚证的证候要素以阴虚、内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 肝豆状核变性 中医证型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六种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胡纪源 杨任民 +4 位作者 韩咏竹 洪铭范 王训 李凯 胡文彬 《安徽医学》 2004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目的 探讨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H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 85 2例HLD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组 (GSH组 )、二巯基丁二钠组 (DMS组 )、依地酸钙钠组 (EDTA组 )、二巯基丙磺酸钠组 (DMPS组 )、青霉胺组 (PCA组 )及二巯... 目的 探讨金属中毒解毒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HL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 85 2例HLD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组 (GSH组 )、二巯基丁二钠组 (DMS组 )、依地酸钙钠组 (EDTA组 )、二巯基丙磺酸钠组 (DMPS组 )、青霉胺组 (PCA组 )及二巯基丁二酸组 (DMSA组 )等六个治疗组 ,对各组治疗前后的尿铜等元素、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后尿排铜量对比GSH组无显著变化 ,其他各组由高到低依次为DMPS组 ( 4 8.68± 2 0 .67) μmol·2 4h-1、PCA组 ( 3 0 .0 4± 10 .5 1) μmol·2 4h-1、DMS组 ( 2 4.3 0± 8.60 ) μmol·2 4h-1、DMSA组 ( 18.2 5± 7.73 ) μmol·2 4h-1、EDTA组 ( 10 .5 8± 4.67) μmol·2 4h-1,均较疗前有显著增高 (P <0 .0 1)。上述解毒药对HLD的锌、铁、钙元素代谢亦有一定影响。治疗后各组的有效率依次为DMPS组 ( 78.9% ) >DMS组 ( 74.5 % ) >PCA组 ( 71.3 % ) >DMSA组 ( 69.1% )>EDTA组 ( 5 3 .7% ) >GSH组 ( 2 8.8% ) ,组间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χ2 =73 .5 ,P <0 .0 1)。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 :PCA组 ( 4 4.5 % ) >DMPS组 ( 4 3 .8% ) >DMS组 ( 4 2 .2 % ) >DMSA组 ( 4 1.2 % ) >EDTA组 ( 3 9.8% ) ,与GSH组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 χ2 =3 3 .6,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GSH 解毒药 DMSA HLD 肝豆状核变性 金属中毒 代谢 EDTA 钙元素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伏毒阻络病因病机探要 被引量:25
6
作者 钱南南 杨文明 +4 位作者 魏涛华 董薇 黄鹏 郝文杰 饶志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3-140,共8页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铜无法通过胆汁排泄,从而出现铜在各个器官的病理性沉积,最终导致大脑及肝脏等器官损害的病理过程。我国WD发...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铜无法通过胆汁排泄,从而出现铜在各个器官的病理性沉积,最终导致大脑及肝脏等器官损害的病理过程。我国WD发病率明显高于全球水平。西医以D-青霉胺、二巯丁二酸等铜螯合剂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众多的不良反应限制了此类药物的使用。中医治疗WD有其自身的特色,经过长期的中医药临床诊疗研究,目前该病已成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关于WD的病因病机虽有多种认识,但迄今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该文以中医伏邪理论为基础,结合了铜离子在体内过多沉积的病理机制,提出了伏毒为WD的关键病因,进而阐述了WD伏毒具有禀受父母,隐伏潜藏,多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蜇伏肝肾,损伤脑髓、多为阳邪,其性发散,易生湿热,易阻碍气机,致痰致瘀的致病特点。确立了伏毒阻络是WD的基本病机,揭示了伏毒阻滞肝络、脑络、肾络、脾络、胃络、肺络、心络、女子胞络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治疗上应以祛邪解毒通络为基本治则治法。为WD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伏邪 伏毒阻络 病因 病机 治疗
原文传递
Differential hepatic features presenting in Wilson disease-associated cirrhosis and hepatitis B-associated cirrhosis 被引量:22
7
作者 Hao-Jie Zhong Huan-Huan Sun +2 位作者 Lan-Feng Xue Eileen M McGowan Yu Ch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3期378-387,共10页
BACKGROUND Cirrhosis is a chronic late stage liver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viruses,alcoholism,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ch as Wilson disease(WD). There are no clear markers or clinical features that define... BACKGROUND Cirrhosis is a chronic late stage liver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viruses,alcoholism,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ch as Wilson disease(WD). There are no clear markers or clinical features that define cirrhosis originating from these disparate origins. We hypothesized that cirrhosis is not one disease and cirrhosis of different etiology may have differential clinical hepatic features.AIM To delineate the liver features between WD-associated cirrhosis and hepatitis Bassociated cirrhos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 In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we reviewed the medical data of consecutive inpatients who had WD-associated cirrhosis or hepatitis B-associated cirrhosis from January 2010 to August 2018, and excluded patients who had carcinoma,severe heart or pulmonary diseases, or other liver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etiology of cirrhos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D-associated cirrhosis group(60 patients) and hepatitis B-associated cirrhosis group(56 patients). The liver fibrosis degree, liver function indice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feature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No inter-group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diagnostic liver fibrosis markers,however, clinical features clearly defined the origin of cirrhosis. WD-associated cirrhosis patients(16-29 years) had lower levels of alanine transaminase,aspartate transaminase, and bilirubin, lower prothrombin time, lower incide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lower portal vein diameter(P < 0.05), compared to cirrhosis resulting from hepatitis B in older patients(45-62 years). Importantly,they had decreased risks of progression from Child-Pugh grade A to B(odds ratio = 0.04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06-0.387, P = 0.005) and of ascites(odds ratio = 0.0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1-0.48, P = 0.005). Conversely, WDassociated cirrhosis patients had a higher risk of splenomegaly(odds ratio = 4.15,95% confidence interval: 1.38-12.45, P = 0.011).CONCLUSION WD-associated cirrhosis presents a hig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HEPATITIS B CIRRHOSIS HEPATIC feature Liver function Portal hypertension wilson disease
下载PDF
杨文明关于肝豆状核变性辨治思路及经验撷菁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永华 杨文明 +3 位作者 汪瀚 唐露露 江海林 魏涛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43-1846,共4页
杨文明教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着力点,从疾病本身特点出发,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及选方用药有着独特的见解。杨文明教授认为铜毒始终贯穿于肝豆状核变性的疾病过程中,而湿热内蕴、痰浊内生、瘀血内... 杨文明教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着力点,从疾病本身特点出发,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及选方用药有着独特的见解。杨文明教授认为铜毒始终贯穿于肝豆状核变性的疾病过程中,而湿热内蕴、痰浊内生、瘀血内结、气血亏虚均是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因此文章从“铜毒”“湿热”“痰浊”“瘀血”“气血”5个方面阐述杨文明教授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辨治思路与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病因 病机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肝豆汤Ⅳ号联合短期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薛本春 杨任民 +2 位作者 胡纪源 韩咏竹 王居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85-788,共4页
目的观察肝豆汤Ⅳ号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肝功能的作用。方法61例WD患者分为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组(30例)和肝豆汤Ⅳ号组(31例)。DMPS组单纯予DMPS驱铜,肝豆汤Ⅳ号组予DMPS驱铜同时,口服中药复方... 目的观察肝豆汤Ⅳ号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以及对肝功能的作用。方法61例WD患者分为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组(30例)和肝豆汤Ⅳ号组(31例)。DMPS组单纯予DMPS驱铜,肝豆汤Ⅳ号组予DMPS驱铜同时,口服中药复方肝豆汤Ⅳ号,均治疗8个疗程(6天1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测定肝功能,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IA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结果治疗后DMPS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而肝豆汤Ⅳ号组治疗后血清TIMP-1明显下降(P<0.05),MMP-1/TIMP-1的比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HA、LN、PCⅢ仅略有下降(P>0.05),血清C-Ⅳ、MMP-1略有升高(P>0.05),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P<0.05)。结论WD患者短期内单纯驱铜治疗并不能改变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及肝功能,而联合应用中药肝豆汤Ⅳ号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并且可能通过抑制TIMP-1水平,提高MMP-1/TIMP-1的比值,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 肝纤维化指标 基质金属蛋白酶-1 组织抑制因子-1 肝豆汤Ⅳ号
下载PDF
肝豆扶木汤对TX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唐露露 刘丹青 +4 位作者 李睿 董婷 陈永华 江海林 杨文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61-1466,共6页
目的探讨肝豆扶木汤(Gandou Fumu Decoction, GDFMD)对Wilson病肝纤维化模型TX(toxic milk)小鼠TGF-β_1/Smad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D高、中、低剂量组和青霉胺组,每组12只,另设正常组12只。GDFMD高... 目的探讨肝豆扶木汤(Gandou Fumu Decoction, GDFMD)对Wilson病肝纤维化模型TX(toxic milk)小鼠TGF-β_1/Smad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D高、中、低剂量组和青霉胺组,每组12只,另设正常组12只。GDFMD高、中、低剂量组按31.2、15.6、7.8 g生药/kg进行灌胃,青霉胺组按0.1 g/kg(0.2 mL/10 g)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采用赖氏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含量;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TGF-β_1、Smad2、Smad3、Smad7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活力升高,ALB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D高、中剂量组和青霉胺组ALT、AST活力降低,ALB含量升高(P<0.01),GDFMD低剂量组AST活力降低,ALB含量升高(P<0.05)。(2)模型组可见肝纤维化特征性病理表现,各用药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F-β_1、Smad2、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D高、中剂量组和青霉胺组TGF-β_1、Smad2、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GDFMD低剂量组TGF-β_1 mRNA和蛋白、Smad2蛋白表达降低,Smad7蛋白升高(P<0.05,P<0.01)。结论 GDFMD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_1/Sma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扶木汤 wilson 肝纤维化 TX小鼠 TGF-Β1/SMAD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共强 孙权 +3 位作者 韩咏竹 马心峰 李波 胡纪源 《安徽医学》 2009年第12期1429-1431,1512,共4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132例HL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常模对比。结果HLD患者SCL-90总分(138.94&...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132例HL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常模对比。结果HLD患者SCL-90总分(138.94±45.20)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5,P<0.05),各因子分除躯体化、偏执外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社会支持总分(39.24±7.18)、主观支持(19.77±4.35)、对支持的利用度(7.13±1.84)均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L-90各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各量表分之间多项呈负相关。结论HL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不佳;HL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患者的社会支持有相关性;加强为患者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更需注重患者情感心理上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下载PDF
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杨斌 胡纪源 +1 位作者 洪铭范 杨任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Wilson病 (WD)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 90例WD患者和 30名健康人ATP7B基因的第 8外显子 ,其PCR产物行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分析。 90例W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 目的 :探讨中国人Wilson病 (WD)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 90例WD患者和 30名健康人ATP7B基因的第 8外显子 ,其PCR产物行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分析。 90例W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90例WD患者有 34例Arg778Leu/Gln点突变 ;W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风内动者Arg778Leu/Gln点突变占 2 0例。 结论 :Arg778Leu/Gln点突变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迟于未见该点突变组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中国人 wilson ATP7B基因 Arg778Leu/Gln点突变 中医证型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早期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黄丽 李洵桦 梁秀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早期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对200例确诊WD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2~46岁,平均(17±8.6)岁,主要见于青少年;以神经系统损...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早期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对200例确诊WD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2~46岁,平均(17±8.6)岁,主要见于青少年;以神经系统损害起病者平均发病年龄(21.5±8.2)岁,以肝脏损害起病者平均发病年龄(13.7±8.6)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震颤(42.5%);脑型患者最多122例(61%);来诊时病程2d^24年,平均24个月;误诊为肝炎30例(15%);有阳性家族史45例,均为同胞一代发病。结论临床上发现以下特点病人时应对其进行WD的筛查:①不明原因且治疗效果不好的肝脏疾病,特别是儿童患者;②不明原因的运动障碍患者,尤其是年龄<40岁的锥体外系症状患者;③青少年期出现不明原因的性格改变、精神症状或智力下降者;④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反复发作,而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者;⑤不明原因的肾小管性酸中毒及反复或持续性血尿、水肿等肾脏疾病者;⑥不明原因的关节痛,经抗风湿治疗无效者;⑦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变黑;⑧有WD家族史的青少年,尤其是同胞一代有发病的青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特点 误诊分析
下载PDF
Wilson disease: Identification of two novel mutations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 in Eastern Chinese patients 被引量:18
14
作者 Sheng Ye Liang Gong +1 位作者 Quan-Xiang Shui Lin-Fu Zho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8期5147-5150,共4页
AIM: To study mutations in the P-type ATPase (ATP7B) gene responsible for Wilson disease (WD) in the Eastern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 possible correlation of specific mutations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 AIM: To study mutations in the P-type ATPase (ATP7B) gene responsible for Wilson disease (WD) in the Eastern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 possible correlation of specific mutations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Mutations of the ATP7B gene were sought by means of direct sequencing in 50 Eastern Chinese WD patients of Han ethnic origin. RESULTS: Two novel mutations, Asp96Gly and Asp196Glu, were first identified. We also compare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utations in ATP7B with the clinical findings, a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hepatic manifestations between patients carrying the Arg778Leu mutation and those without was found. CONCLUSION: Gene sequencing analysis was shown to have a high detection rate and accuracy. It may become the first priority in screening of WD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 disease ATP7B gene MUTATIONS POLYMORPHISMS
下载PDF
Wilson病临床症状特征和中医证型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叶群荣 胡纪源 +5 位作者 王共强 韩咏竹 饶娆 赵静 马心锋 张杰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临床症状特征和中医证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10例未驱铜治疗的WD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中医证候。结果 410例WD患者多为青少年,以锥体外系统损害和肝损害症状为首发症状,以无... 目的分析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临床症状特征和中医证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10例未驱铜治疗的WD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中医证候。结果 410例WD患者多为青少年,以锥体外系统损害和肝损害症状为首发症状,以无症状转氨酶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15岁以下者,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15~30岁者仍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但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气血两亏型比例明显增加。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病程相对较短,肝风内动型病程相对较长。结论 WD多在青少年发病,以肝、脑、肾损害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为主要中医证型,发病早期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 临床特征 中医证型
下载PDF
用荧光PCR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进行早期诊断及携带者检测 被引量:15
16
作者 黄帆 梁秀龄 +5 位作者 徐评议 林正 周向平 王莹 侯国庆 程钢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 6 6例 WD患者、5 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 30例其他疾病患者 (作为非 WD对照组 )中 ,检测了中国人 WD基因的突变热点 A... 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 6 6例 WD患者、5 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 30例其他疾病患者 (作为非 WD对照组 )中 ,检测了中国人 WD基因的突变热点 Arg778L eu;随机抽取 3例样本 (2例来自 WD患者组 ,1例来自对照组 )进行 DNA测序以验证结果。结果 在 6 6例 WD患者中检出 5例 Arg778L eu突变纯合子和 2 1例突变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39.4% ;在 5 5名 WD家系成员中检出了 12例杂合子 ,并确定其中 11例是 WD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不是症状前患者 ;DNA测序结果与荧光 PCR结果一致。结论  8号外显子 Arg778L eu突变是中国人 WD的高频突变点 ,荧光 PCR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检出率高等优点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 6 6例 WD患者、5 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 30例其他疾病患者 (作为非 WD对照组 )中 ,检测了中国人 WD基因的突变热点 Arg778L eu;随机抽取 3例样本 (2例来自 WD患者组 ,1例来自对照组 )进行 DNA测序以验证结果。结果 在 6 6例 WD患者中检出 5例 Arg778L eu突变纯合子和 2 1例突变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39.4% ;在 5 5名 WD家系成员中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肝豆扶木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8
17
作者 魏涛华 杨文明 +7 位作者 唐露露 郝文杰 陈永华 张荣信 董薇 江海林 杨悦 杨玉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81-990,共10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肝豆扶木汤(GDFMD)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LF)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及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GDFMD有效成分及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筛选出LF的疾病靶点基因,并用Cytoscape...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肝豆扶木汤(GDFMD)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LF)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及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GDFMD有效成分及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筛选出LF的疾病靶点基因,并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将有效成分靶标与疾病靶点上传到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PPI),使用R语言进行核心基因的筛选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网络分析结果,选择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将20只肝豆状核变性LF模型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D组,10只相同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GDFMD组按6.96 g生药/kg进行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羟脯氨酸(Hyp)含量,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1型胶原蛋白(Col-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Bcl-2相关X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 (Bcl-2)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α-SMA、Col-1、PI3K、Akt、Bax、Bcl-2蛋白表达。并通过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1)预测得到GDFMD治疗肝豆状核变性LF的有效成分55个及共作有效靶点95个。有效成分中度值较高的为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及山柰酚(kaempferol),作用靶点中度值较高的为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8(MAPK8),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白介素6(IL-6)。PPI网络中核心基因为MAPK8及EGFR等;GO富集分析显示会影响基因的转录、核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扶木汤 肝豆状核变性 肝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PI3K/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永红 杨旭 +2 位作者 罗虹雨 雷建华 王文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8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49例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87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22例、重型肝炎46... 目的:探讨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8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49例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87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22例、重型肝炎46例、肝硬化19例)和57例其他肝病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并根据血清铜和铜蓝蛋白计算出血清游离铜。结果:①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105.0±29.4)μg.dL-1]高于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28.1±14.9)μg.dL-1]和重型肝炎患者[(70.5±41.7)μg.dL-1](P<0.05);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均低于正常,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铜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敏感度为86.0%,特异度为47.2%。②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游离铜平均为(62.3±27.7)μg.dL-1,最高达113μg.dL-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血清游离铜平均为(10.2±9.3)μg.dL-1,高于其他肝病组(P<0.01),血清游离铜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敏感度为59.6%,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血清游离铜可作为诊断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铜蓝蛋白 血清铜 血清游离铜
下载PD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cute liver failure due to Wilson disease 被引量:17
19
作者 Christoph Eisenbach Olivia Sieg +2 位作者 Wolfgang Stremmel Jens Encke Uta Merl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711-1714,共4页
AIM: To describe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cute liver failure due to Wilson disease (WD), which is an uncommon cause of acute liver failure (ALF). METHODS: We compared findings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LF... AIM: To describe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cute liver failure due to Wilson disease (WD), which is an uncommon cause of acute liver failure (ALF). METHODS: We compared findings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LF due to WD to those with ALF of other etiologies. RESULTS: Previously described criteria, such as low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ratio of low alkaline phosphatase to total bilirubin or ratio of high aspartate arninotransferase (AST) to alanine arninotransferase (ALT), failed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ALF due to W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w ALT and AST activities (53 ± 43 vs 1982 ± 938, P 〈 0.0001 and 87 ± 44 vs 2756 ± 2941, P = 0.037, respectively), low choline esterase activity (1.79 ± 1.2 vs 4.30 ± 1.2, P = 0.009), high urine copper concentrations (93.4 ± 144.0 vs 3.5 ± 1.8, P = 0.001) and low hemoglobin (7.0 ± 2.2 vs 12.6 ± 1.8, P 〈 0.0001) in patients with ALF caused by WD as compared with other etiologies. Interestingly, 4 of 7 patients with ALF due to WD survived without liver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In ALF, these criteria can help establish a diagnosis of WD. Where applicable, slitlamp examination for presence of Kayser-Fleischer rings and liver biopsy for determination of hepatic copper concentration still remain important for the diagnosis of ALF due to WD. The need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should be evaluated carefully as the prognosis is not necessarily fa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liver failure Copper metabolism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wilson disease Liver 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肝豆扶木汤对Wilson病肝纤维化TX小鼠肝组织TβRⅠ、TβRⅡ和Smad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唐露露 杨文明 +4 位作者 谢文婷 陶长秀 董婷 陈永华 江海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043-4047,共5页
目的:观察肝豆扶木汤(GDFMT)对Wilson病肝纤维化毒乳鼠(TX)小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βRⅠ)、2(TβRⅡ)及Smad4的影响。方法:40只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T高、中、低剂量组及青霉胺组,每组8只,8只DL小鼠作为正常组。各组给予... 目的:观察肝豆扶木汤(GDFMT)对Wilson病肝纤维化毒乳鼠(TX)小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βRⅠ)、2(TβRⅡ)及Smad4的影响。方法:40只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T高、中、低剂量组及青霉胺组,每组8只,8只DL小鼠作为正常组。各组给予相应药物,4周末检测小鼠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含量,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肝组织TβRⅠ、TβRⅡ及Smad4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DFMT高、中、低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TX小鼠HA、LN、PC-Ⅲ、C-Ⅳ水平,改善肝纤维化病理,抑制TβRⅠ、TβRⅡ及Smad4蛋白和mRNA表达(P<0.01,P<0.05)。结论:GDFMT可以有效地逆转TX小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组织TβRⅠ、TβRⅡ及Smad4蛋白和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扶木汤 肝豆状核变性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 SMAD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