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被引量:18
1
作者 卫志明 许智宏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0年第8期582-588,共7页
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的6个品种(“中豆5号”、“合丰22”、“黑龙26”、“保黑选三”、“清远青”和“吉林16”)和野生大豆(G.soja)的1个品系(SH-1)的未成熟子叶分离原生质体,培养在含0.2mg/l 2,4-D,1mg/l NAA 和0.5mg/l ZT 的 K_... 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的6个品种(“中豆5号”、“合丰22”、“黑龙26”、“保黑选三”、“清远青”和“吉林16”)和野生大豆(G.soja)的1个品系(SH-1)的未成熟子叶分离原生质体,培养在含0.2mg/l 2,4-D,1mg/l NAA 和0.5mg/l ZT 的 K_8P 液体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培养3—5天后,开始第一次分裂,其后持续分裂,在6周内形成大量的多细胞团和小愈伤组织。小愈伤组织在用 gelrite 固化的 K_3培养基上进一步生长到2—3mm 时,转到含0.05—0.1mg/l 2,4-D 或0.2mg/l NAA,0.5mg/l BA 的 MSB 培养基上,得到结构紧密的瘤状愈伤组织。这种愈伤组织转到含0.15mg/lNAA,BA、KT 和 ZT 各为0.5mg/l 的 MSB分化培养基上,可诱导形成芽,进而再生植株。近二年来,相继从栽培大豆的上述6个栽培品种和野生大豆的1个品系的原生质体分别获得了再生植株,移栽于土中后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现已获得子二代正常成熟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下载PDF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苗期干旱胁迫的生理反应 被引量:18
2
作者 纪展波 蒲伟凤 +2 位作者 李桂兰 乔亚科 张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8-604,共7页
以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为材料,在旱棚盆栽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试验。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W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 以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为材料,在旱棚盆栽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试验。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W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则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干旱胁迫下不同类型材料各生理指标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脯氨酸含量增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增幅变化顺序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3种类型大豆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野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表现优于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半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下载PDF
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资源最近十年考察与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克晶 李向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7-514,共8页
总结了国家种质库最近10年野生大豆搜集进展和研究概况。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在1979-1982年间搜集并保存在国家基因库的为5939份;1996-2000年搜集了600份;2001-2010最近10年补充搜集了全国17个省(市、区)、318个县(市、旗)、930个乡镇(农场... 总结了国家种质库最近10年野生大豆搜集进展和研究概况。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在1979-1982年间搜集并保存在国家基因库的为5939份;1996-2000年搜集了600份;2001-2010最近10年补充搜集了全国17个省(市、区)、318个县(市、旗)、930个乡镇(农场)。其中新搜集县市178个,共收集典型野生大豆资源1979份,野生大豆收集样品新增资源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察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早熟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杰印 武婷婷 +3 位作者 宋雯雯 贾鸿昌 吴纪安 韩天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3-1082,共10页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种,具有遗传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野生大豆分布广泛,但对该地区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和育种利用相对滞后。本试验选用来自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生育期相近的30...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种,具有遗传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野生大豆分布广泛,但对该地区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性状鉴定和育种利用相对滞后。本试验选用来自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生育期相近的30份野生大豆资源,在人工控制水分的条件下进行全生育期多性状抗旱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产量和株高反应敏感,生育期性状及百粒重反应钝感。对所得抗旱性度量值(D)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5个级别,其中I级(高度抗旱型) 2份(锦05017,C05038)、II级(中度抗旱型) 4份、III级(弱抗旱型) 12份、IV级(水分敏感型) 10份、V级(水分高度敏感型) 2份。抗旱性度量值(D)与营养生长期(V)、分枝数及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R)及R/V比值呈负相关,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营养生长期(V)相对较长、生殖生长期(R)相对较短、R/V较小的材料抗旱性较高。综上所述,根据多性状指标计算的抗旱性度量值(D)是评价野生大豆资源抗旱性的可靠指标。营养生长期、R/V、分枝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可作为野生大豆抗旱性评价的简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干旱胁迫 抗旱性鉴定 D值
下载PDF
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胡小梅 张必弦 +11 位作者 朱延明 来永才 李炜 李琬 毕影东 肖佳磊 齐宁 林红 刘广阳 杨雪峰 刘丽艳 张俐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311-13313,共3页
对野生大豆资源的分布、起源、分类、研究与利用5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野生大豆的产量品质、生理性状、杂种优势的优良特性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角度介绍了野生大豆资源研究利用的情况。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资源 草本植物
下载PDF
导入野生大豆DNA小麦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吕宪禹 卢茜 +4 位作者 刘桂琴 岳惠琴 刘君 徐铁钢 张丰穗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3-105,共3页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 DNA导入小麦 ,获得了转基因小麦 ,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 .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 .t检验结果显示 ,变异系...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 DNA导入小麦 ,获得了转基因小麦 ,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 .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 .t检验结果显示 ,变异系小麦在叶面性状及产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显著的 ,外源 DNA的导入改善了植物的农艺性状 ,并在后代中表达 ,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性状 野生大豆 转基因小麦 外源基因导入 田间实验 总DNA 花粉管通道法
下载PDF
野生大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必弦 胡小梅 +5 位作者 朱延明 来永才 李炜 肖佳磊 李琬 毕影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3-705,709,共4页
以野生大豆(龙野01-177)为材料,根据PAL酶活性的影响因素,选取48 h为一个周期,每3 h进行取样,研究低温(-4℃)诱导、机械损伤诱导、紫外线照射诱导、激素BAP诱导和正常对照组条件下的酶活性、蛋白含量、酶比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诱... 以野生大豆(龙野01-177)为材料,根据PAL酶活性的影响因素,选取48 h为一个周期,每3 h进行取样,研究低温(-4℃)诱导、机械损伤诱导、紫外线照射诱导、激素BAP诱导和正常对照组条件下的酶活性、蛋白含量、酶比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诱导条件下野生大豆PAL的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均相同且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酶比活性,发现4种诱导条件中,低温诱导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苯丙氨酸解氨酶 诱导条件
下载PDF
冀东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耐盐碱性鉴定及耐性生理指标测定 被引量:10
8
作者 符杨磊 魏志园 +5 位作者 王宇 刘潇阳 王冰冰 乔亚科 李桂兰 张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16-2325,共10页
为充分利用盐碱地资源,明确野生大豆耐盐碱生理机制,本研究对采集于冀东地区的34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耐盐碱性鉴定,测定了高耐材料2010-12和敏感材料2012-34、2012-49在0、100和200 mmol·L^-1盐碱胁迫下的丙二醛、脯氨酸和可... 为充分利用盐碱地资源,明确野生大豆耐盐碱生理机制,本研究对采集于冀东地区的34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耐盐碱性鉴定,测定了高耐材料2010-12和敏感材料2012-34、2012-49在0、100和200 mmol·L^-1盐碱胁迫下的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电解质外渗率以及脯氨酸代谢关键酶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GmP5CS)、吡咯琳-5-羧酸还原酶(GmP5CR)、脯氨酸脱氢酶(GmPDH)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19(GsGST19)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表现耐性等级1级的高耐材料有2份(Yong 2和2010-12),表现耐性等级2级的耐性材料有22份,表现耐性等级3、4、5级的材料各有80、77和161份。与CK相比,高耐野生大豆材料2010-12在盐碱胁迫下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及电解质外渗率无显著差异。在高耐盐碱野生大豆材料中,GmP5CS、GmP5CR和GsGST19基因表达量上调,GmPDH基因表达量下调。以上结果表明高耐野生大豆材料在盐碱胁迫下脯氨酸合成通路激活,脯氨酸含量升高,说明脯氨酸在野生大豆对抗盐碱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筛选的高耐盐碱野生大豆材料可为培育耐盐碱栽培大豆提供优异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盐碱胁迫 生理指标 基因表达
下载PDF
SSR标记对野生大豆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立恒 李向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5,共5页
使用40对SSR引物分析了8个省区天然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种群共检测到63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变异基因数平均值15.83个;种群平均Shannon指数(Ⅰ)0.7835,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070,种群平均观... 使用40对SSR引物分析了8个省区天然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种群共检测到63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变异基因数平均值15.83个;种群平均Shannon指数(Ⅰ)0.7835,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070,种群平均观察杂合度(Ho)0.0012,平均种群内遗传多样度(Hs)0.4277,平均种群间遗传多样度(DST)0.4543,种群分化系数(GST)0.5151;供试的15个天然野生大豆种群可分为4组,基本存在于2个地理分布区,天津以北地理区遗传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世英 金桂芳 +1 位作者 耿建芬 于凌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520-522,共3页
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种子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子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均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 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种子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子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均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含量较高,野生大豆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均检出16种氨基酸,野生大豆的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及赖氨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栽培大豆(glycine max) 种子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种胚超氧物歧化酶的酶谱型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豹 庄炳昌 路琴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0年第7期538-543,共6页
对中国24个省区226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104份栽培大豆(G.max)(地方品种)的种胚进行了超氧物歧化酶(SOD)的酶谱分析。发现大豆种胚DOD存在六种酶谱型,其中野生大豆五种(Ⅰ、Ⅱ、Ⅳ、Ⅴ、Ⅵ),并首次发现SOD_(b2b3)缺失基因型,而栽... 对中国24个省区226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104份栽培大豆(G.max)(地方品种)的种胚进行了超氧物歧化酶(SOD)的酶谱分析。发现大豆种胚DOD存在六种酶谱型,其中野生大豆五种(Ⅰ、Ⅱ、Ⅳ、Ⅴ、Ⅵ),并首次发现SOD_(b2b3)缺失基因型,而栽培大豆98%属于同一酶谱型(Ⅱ型)。比较了种间的酶谱,讨论了大豆进化和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超氧物歧化酶 酶谱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世界野生大豆的生态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豹 路琴华 庄炳昌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14-120,共7页
1981-1986年,作了来源于世界不同纬度(24-53°N)、不同经度(97-143°E)、不同海拔(0-2650m)的野生大豆的光温生态分析。根据世界各地343份材料(中国292份、日本32份、南朝鲜14份、苏联5份)的分析资料,将世界野生大豆分为七个光... 1981-1986年,作了来源于世界不同纬度(24-53°N)、不同经度(97-143°E)、不同海拔(0-2650m)的野生大豆的光温生态分析。根据世界各地343份材料(中国292份、日本32份、南朝鲜14份、苏联5份)的分析资料,将世界野生大豆分为七个光温生态型及相应的七个生态地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生态型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地理生态型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齐广勋 王英男 +5 位作者 袁翠平 王玉民 刘晓冬 李玉秋 董英山 赵洪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4-343,共10页
为充分了解野生大豆的遗传进化特征,促进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本研究利用29对SSR引物对6个不同地理生态型的126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共测到63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897个,平均引物多态性信... 为充分了解野生大豆的遗传进化特征,促进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本研究利用29对SSR引物对6个不同地理生态型的126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共测到63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897个,平均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883,Shannon指数和预期杂合度分别为2.586和0.890。STRUCTURE遗传结构预测将6个群体分为2个类群,东北区来源的野生大豆资源与西北、黄淮海、长江流域和南方来源归属不同类群。F-统计和AMOVA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总体变异的88%发生在个体间,8%发生在群体间,并且异交率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Mantel检测显示,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显著相关(r=0.468,P<0.01),与生育期不相关(P>0.05)。综上,野生大豆群体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邻近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异交率水平和距离隔离是野生大豆遗传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SSR标记 地理生态型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野大豆根瘤菌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齐文静 何冬华 +1 位作者 夏志洁 戴美学 《山东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32-37,共6页
野大豆具有耐盐碱、抗寒、抗病等特点,对于研究大豆遗传基因的变迁、改善大豆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明黄河三角洲地区野大豆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14个乡镇26个采样点采集了227株野大豆,从其根... 野大豆具有耐盐碱、抗寒、抗病等特点,对于研究大豆遗传基因的变迁、改善大豆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明黄河三角洲地区野大豆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14个乡镇26个采样点采集了227株野大豆,从其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进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抗逆性实验、结瘤能力测定、结瘤广谱性测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RAPD分析,共分离纯化出100株根瘤菌,其中菌株3D-21,3D-24,3K-8,3K-23VS等对酸、碱、盐、抗生素、高温、低温均有较强耐受性,且结瘤能力也较强;菌株7K-8结瘤能力较强,K-5抗逆性较强。16S rDNA序列测定表明所获菌株分属于3个属7个种,相近菌株的RAPD分析呈现明显的多态性。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野大豆根瘤菌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部分菌株结瘤能力和/或抗逆能力强,该研究为挖掘、利用优良菌株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豆 根瘤菌 抗逆性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野生大豆育成品种与其亲本间的SSR聚类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祝章 王文哲 +1 位作者 梁青 邱丽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2期2215-2218,共4页
采用分布于大豆(Glycine max)全基因组的90对SSR引物,对来自全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具有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血缘的10个大豆育成品种及其17个亲本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所有供试材料... 采用分布于大豆(Glycine max)全基因组的90对SSR引物,对来自全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具有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血缘的10个大豆育成品种及其17个亲本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三类,即育成的大豆品种与其栽培大豆亲本聚为一类,野生大豆亲本在三类中均有分布;野生大豆亲本与栽培大豆亲本间的遗传距离0.177 6>野生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149 0>栽培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092 9。表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应用遗传基础不同及遗传差异性较大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进行杂交选择,进而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大豆遗传多样性是有效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育成品种 聚类分析 遗传距离 SSR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a Core Collection for the Chinese annual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被引量:4
16
作者 ZHAOLimei DONGYingshan +3 位作者 LIUBao HAOShui WANGKejing LIXiang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0期989-996,共8页
With more than 6000 accessions collected from across China, the Chinese National Crop Gene Bank (CNCGB) holds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annual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germplasm in the world. To facilitate the mana... With more than 6000 accessions collected from across China, the Chinese National Crop Gene Bank (CNCGB) holds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annual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germplasm in the world. 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germplasm collec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Core Collection. This study compares five sampling strategies, namely random, constant, proportional, logarithmic and genetic diversity-based, to establish a Core Collection for the annual wild soybean germplasm. Among the strategies evaluated, the genetic di- versity-based was found to be the simplest and most efficient. Using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in the genetic diversity diversity-based strategy, 652 accessions, accounting for 10.65% of the total 6172 accessions, were se- lected out to represent the total accessions. The established Core Collection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 the 21 de- scriptors observed in the entire collection were compared by the Core Collection, all 18 quality characters of entire collec- tion were preserved by core collection,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average was 98.4%; (ii) the variant of 13 descriptors of the two collections was very similar, with the coincidence index being 0.96; (iii)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genetic diversity be- tween the two collections was 81.38% DNA alleles; (iv)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re collection was the same as the entire collection; (v) 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by 20 SSR primer pairs on 299 accessions showed that the Core Collection covered 83.64% of the entire collection. It thus is concluded that the established Core Collection is rep- resentative and will be a valuable entry point for better evaluation and mor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the genetic re- sources available in the annual wild soybean germplasm ban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年生植物 大豆 遗传多样性 取样技术
原文传递
盐碱胁迫下大豆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建峰 吉丽 +3 位作者 蔺朝龙 田磊 孔钰凤 田春杰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30-1134,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大豆根际土壤中真菌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利用DGGE技术,通过浇灌盐碱液(A)及覆盖盐碱土(B)两种盐碱胁迫方式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际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盐碱胁迫方式对大豆根际真菌相似性影响较大,如野生大... 为进一步了解大豆根际土壤中真菌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利用DGGE技术,通过浇灌盐碱液(A)及覆盖盐碱土(B)两种盐碱胁迫方式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际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盐碱胁迫方式对大豆根际真菌相似性影响较大,如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在相同的盐碱胁迫处理A1浓度下,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可达0.70;适当的盐碱浓度可增加大豆根际真菌的均匀度和Shannon指数,如野生大豆在B1浓度时均匀度为0.99,在A2浓度时Shannon指数为1.87;其中对DGGE特异条带测序与基因库比对,获得一些相对优势的菌株如:Fusarium oxysporum、Actinomucor elegans、Marcelleina tuberculispora、Marcelleina persoonii、Tofieldiaceae environmental sample clone、Uncultured eukaryote clone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根际真菌 DGGE
下载PDF
华北地区四个野生大豆保护区野生大豆种子耐盐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费雪姣 刘晓冬 +2 位作者 赵洪锟 刘宪虎 王玉民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以4个野生大豆保护区共40个野生大豆种质为材料,在种子萌发期对其进行NaCl不同浓度(25mmol/L、75 mmol/L、125 mmol/L、175 mmol/L)的盐胁迫处理,分析其4项耐盐指标,研究不同地区野生大豆种质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供试... 以4个野生大豆保护区共40个野生大豆种质为材料,在种子萌发期对其进行NaCl不同浓度(25mmol/L、75 mmol/L、125 mmol/L、175 mmol/L)的盐胁迫处理,分析其4项耐盐指标,研究不同地区野生大豆种质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供试材料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活力指数逐渐降低。低盐浓度下,盐分对某些野生大豆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聚类分析表明,垦利地区K21、K27和武清地区W34、W35、W39种质的耐盐性较强;安新地区A2、A4、A5,冀州地区J14、J16、J17、J18、J20,垦利地区K25种质具有较弱的耐盐性;其它供试材料耐盐性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NACL 耐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中国野生大豆和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岚 孙君明 +2 位作者 李斌 赵荣娟 王连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9-186,共8页
野生作物近缘的保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课题,野生的作物近缘拥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育成高产、抗病和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品种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及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先后进行... 野生作物近缘的保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要的课题,野生的作物近缘拥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对于育成高产、抗病和具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品种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及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情况,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资源8 518份,进行的时间分别为:第一次1978-1982年,第二次1996-2000年,第三次2001年-2010年。这些种质资源采用双轨制进行保存,分别保存在北京的国家基因库和中国的西部干燥区域。同时介绍了中国科研单位对野生大豆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资源 收集 保存 利用
下载PDF
遮光对野生大豆叶片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明 吴迪 +5 位作者 来永才 毕影东 李炜 刘淼 王玲 樊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0-516,共7页
为明确遮光条件下野生大豆叶片形态及功能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分析了遮光对5个不同采集地野生大豆材料叶片形态、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下野生大豆叶片形态特征存在差异,遮光处理使叶片大小... 为明确遮光条件下野生大豆叶片形态及功能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分析了遮光对5个不同采集地野生大豆材料叶片形态、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下野生大豆叶片形态特征存在差异,遮光处理使叶片大小和叶色值发生改变,遮光率为50%时叶面积和叶色值增加,遮光率继续增加时两个指标降低。遮光后野生大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发生变化,遮光率发生变化时材料间各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不同材料的光响应存在敏感型和不敏感型。随着遮光率的增加,各品种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叶绿素a/b呈下降趋势,遮光率越高,叶绿素a/b越小。野生大豆具有阴生植物的特点,正常光照和遮光下Fv/Fm均较低,产生光胁迫现象,不同材料光能转换效率存在差异。通过表型性状及光合性能的比较可知,A5材料遮光后叶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光合速率增加,能够维持较高的叶色值,Fv/Fm较高,A5材料为耐阴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遮光 叶片 形态 光合特性 叶绿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