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指纹图谱检测毒蕈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 被引量:41
1
作者 柳洁 丁文婕 +2 位作者 何碧英 罗兰 黄蔷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0-508,共9页
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PLC-ESI-Q-TOF)的4种鹅膏肽类毒素特征信息的色谱和质谱指纹图谱和分析鉴定方法。样品用含0.1%TFA的甲醇溶液提取后,再用Oasis HLB固相柱净化,洗脱液经UPLC HSS T3... 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PLC-ESI-Q-TOF)的4种鹅膏肽类毒素特征信息的色谱和质谱指纹图谱和分析鉴定方法。样品用含0.1%TFA的甲醇溶液提取后,再用Oasis HLB固相柱净化,洗脱液经UPLC HSS T3色谱柱分离后,采用ESI-TOF MS和ESI-Q-TOF MS2进行测定;建立了包含毒素准分子离子准确质量数及其同位素特征,以及二级质谱特征子离子信息的指纹图谱;方法定量测定的线性范围在50~1000μg/L,相关系数在0.9974~0.9985之间;4种毒素的检出限均为10μg/L;定量限为50μg/L;加标回收率在68.2%~8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7.2%~11.8%。对采集的20余种野生菌样品进行分析,有5种样品检测出含有毒素。本方法快速、准确、选择性好、特异性强,适用于突发毒蕈中毒事件样品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的确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鹅膏毒肽 β-鹅膏毒肽 二羟鬼笔毒肽 羧基二羟鬼笔毒肽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指纹图谱 野生菌
下载PDF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余思洋 王晓雯 +5 位作者 赵江 刘辉 胡太芬 万青青 李娟娟 万蓉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90.9%。结论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娟娟 万蓉 +7 位作者 万青青 王晓雯 余思洋 张强 阮元 赵江 彭敏 刘志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4期431-435,共5页
目的了解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野生蕈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云南省... 目的了解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野生蕈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868起,中毒3 789人,死亡126人,病死率为3.3%,分别占同期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相应统计项总数的57.9%(868/1 498)、25.1%(3 789/15 093)、57.3%(126/220)。其中2015年中毒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43.0%(373/868)、41.4%(1 570/3 789)和26.2%(33/126);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87.8%(762/868)、86.1%(3 262/3 789)和87.3%(110/126);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楚雄、文山和玉溪,报告死亡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文山、临沧和昭通;农村野生蕈中毒危害水平高于城镇,中毒起数占67.7%(588/868),中毒人数占64.1%(2 429/3 789),死亡人数占85.7%(108/126);家庭是野生蕈中毒高发的场所,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92.1%(799/868)、86.0%(3 258/3 789)和93.6%(118/126);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是引发野生蕈中毒的主要因素,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53.6%(465/868)和45.3%(393/868)、中毒人数分别占54.7%(2 074/3 789)和44.4%(1 681/3 789)、死亡人数分别占82.5%(104/126)和16.7%(21/126)。结论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加强野生蕈中毒的相关研究和事件调查处置,做好野生蕈相关科普宣传等,是预防和控制野生蕈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监测 食品安全 分布 特征 云南
原文传递
大杯蕈原生质体菌株筛选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彭智华 曾广文 寿诚学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3-197,共5页
对野生大杯蕈 (Clitocybemaxima)原生质体的分离再生及再生菌株的构建进行研究 ,以纤维素酶、溶壁酶、崩溃酶、β -葡萄糖苷酸酶的去壁效果最好 ,而新生酶 ,几丁质酶 ,蜗牛酶的去壁效果较差。 2种以上的酶液混合使用能提高去壁效果。酶... 对野生大杯蕈 (Clitocybemaxima)原生质体的分离再生及再生菌株的构建进行研究 ,以纤维素酶、溶壁酶、崩溃酶、β -葡萄糖苷酸酶的去壁效果最好 ,而新生酶 ,几丁质酶 ,蜗牛酶的去壁效果较差。 2种以上的酶液混合使用能提高去壁效果。酶解液在 0 .1%~2 .0 %浓度范围内原生质体释放量随酶解液的浓度升高几乎呈直线上升。酶解 3~ 5h释放的原生质体最多。酶解液pH值在 5.0~ 6.0范围内原生质体的产量较高。渗透压稳定剂以MgSO40 .6mol/L及甘露醇 0 .6mol/L处理原生质体释放量最高。培养 2~ 5d的菌丝酶解后原生质体释放量较多。培养基对原生质体释放量的影响不明显。大杯蕈的原生质体再生成活率仅 5%左右 ,所得 9个原生质体再生克隆菌株中多数菌株生长慢于对照 ,且菌丝体颜色较淡白 ,只有P0 4菌株无论母种、原种或栽培种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均快于对照 ,且子实体的单菇重、菌盖重、菌盖直径、菌盖厚及盖柄比等均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杯蕈 食用菌 原生质体融合 再生植株
下载PDF
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志涛 吴少雄 +9 位作者 万蓉 赵世文 张强 王晓雯 李娟娟 阮元 余思洋 赵江 万青青 彭敏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7-551,共5页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时空分布特点,为野生蕈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分析,运用Map Info 7.8软件制...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3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时空分布特点,为野生蕈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分析,运用Map Info 7.8软件制作野生蕈中毒事件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图,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系数探测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空间分布模式,最后用局域自相关Gi^*统计量探测聚集位置与属性。结果 2005—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211起,每年中毒高峰为5~9月。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山州的广南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普洱市的澜沧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景洪市为野生蕈中毒高发区域。中毒区域还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向滇西北、滇东北扩散。结论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空间上存在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根据其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野生蕈中毒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蕈 食物中毒 时空分布 空间统计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山区野生牛肝菌中重金属汞和镉来源分析及食用安全评估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天伟 张霁 +1 位作者 刘鸿高 王元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62-770,共9页
分析重金属在"环境-牛肝菌-人体"系统中的迁移、富集规律,为牛肝菌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食用安全评价提供依据。采用ICP-AES法测定云南野生牛肝菌及其生长土壤中Cd和Hg含量,分析牛肝菌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牛肝菌的重金属含量与... 分析重金属在"环境-牛肝菌-人体"系统中的迁移、富集规律,为牛肝菌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食用安全评价提供依据。采用ICP-AES法测定云南野生牛肝菌及其生长土壤中Cd和Hg含量,分析牛肝菌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牛肝菌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联系,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重金属Cd和Hg的来源;根据FAO/WHO规定的每周Cd或Hg的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评估牛肝菌的重金属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不同种类、产地牛肝菌中Hg和Cd含量具有差异,菌盖中Hg、Cd的含量分别在0.92~16.00 mg·kg^(-1)dw,4.97~24.07 mg·kg^(-1)dw之间,菌柄的Hg、Cd含量分别介于0.46~8.2mg·kg^(-1)dw和2.11~22.08 mg·kg^(-1)dw之间。同一种牛肝菌菌盖中Hg或Cd的含量均高于菌柄(Q(C/S)>1),表明牛肝菌菌盖对Hg和Cd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2)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对Hg的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分别在1.72~19.12和1.30~6.40之间,菌盖、菌柄的Hg含量均高于相应生长土壤的含量,其中采自楚雄永仁县的铜色牛肝菌菌盖的Hg含量是土壤的19.12倍,表明牛肝菌中的Hg不仅来自土壤,根据山地"Hg诱捕效应"及云南大气Hg升高的相关报道,可以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的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3)牛肝菌菌盖、菌柄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在0.16~1.82和0.07~1.67之间,多数牛肝菌的Cd含量低于土壤含量,表明牛肝菌中的Cd主要来自生长土壤。(4)假设成年人(60 kg)毎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牛肝菌菌盖、菌柄的Hg摄入量低于PTWI(Hg)标准,Hg的暴露风险较低(假设未通过其他途径摄入Hg);食用300 g黑粉孢牛肝菌菌盖或菌柄摄入的Cd达到0.722 mg和0.662 mg,超过PTWI(Cd)标准,食用有Cd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野生牛肝菌 食用菌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 云南
下载PDF
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志涛 万蓉 +7 位作者 王晓雯 张强 赵江 万青青 余思洋 李娟娟 彭敏 阮元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20期2699-2700,共2页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2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地理分布特点,并分析与云南省野生蕈中毒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影响状况,为有效防控野生蕈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2年云南...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探讨2005—2012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地理分布特点,并分析与云南省野生蕈中毒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影响状况,为有效防控野生蕈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2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数据和有关的环境资料,运用MapInfo 7.8软件制作野生蕈中毒事件地理分布图,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野生蕈中毒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2005—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187起,地理分布上有2个聚集区,分别位于滇东南文山州的广南县、文山市、砚山县、丘北县,以及滇西南普洱市的澜沧县、孟连县,临沧市的沧源县、凤庆县,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与野生蕈中毒发生的高低存在一致性,纬度、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则存在反一致性。结论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相关部门应根据其发生的地理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制定野生蕈中毒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蕈 食物中毒 地理分布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四川凉山州9种野生蘑菇的重金属含量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丹 高健伟 +1 位作者 郑有良 李登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8-351,共4页
报道了采集于四川凉山州9种野生蘑菇及相关土壤的重金属Cd、Ph、Zn、Hg和As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均未检出Hg,3个采集地除会理林家山土壤样品有Cd的检出,另外两个样地土壤未检出Cd.土壤中Ph、Zn和As在干土中的含量分别为52.806... 报道了采集于四川凉山州9种野生蘑菇及相关土壤的重金属Cd、Ph、Zn、Hg和As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均未检出Hg,3个采集地除会理林家山土壤样品有Cd的检出,另外两个样地土壤未检出Cd.土壤中Ph、Zn和As在干土中的含量分别为52.8064~274.7310mg/kg、18.7475~164.5858mg/kg和3.9709~10.7499mg/kg.野生蘑菇对Cd和Hg具有很强的积累能力,在土壤中没有Cd和Hg检出的情况下,蘑菇中均测出了Cd和Hg,Cd含量高达28.3836mg/kg出现在梭孢环柄菇(Lepita ventriosospora),Hg含量最高为0.8607mg/kg出现在大白菇(Russula delica).在土壤受Ph污染的情况下,大白菇子实体积累Ph的能力最强,含量为115.9290mg/kg.本次蘑菇样品Zn的含量不高.蘑菇对As的积累与土壤中As含量高低有关,最高含量为喇叭陀螺菌(Gomphus floccosus),为4.0035mg/kg.表明蘑菇对重金属的积累具有种特异性,与环境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基于蘑菇对重金属的强积累能力,可考虑作为净化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特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野生蘑菇 重金属
下载PDF
2011-2017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万蓉 刘志涛 +3 位作者 万青青 李娟娟 彭敏 赵江 《卫生软科学》 2019年第10期84-86,97,共4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对2011-2017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7年云南省共报告... [目的]分析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对2011-2017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7年云南省共报告野生菌中毒事件1789起,中毒7966人,死亡219人,病死率2.7%。野生菌中毒好发于第二和第三季度;农村中毒起数占总中毒起数的89.8%;家庭中毒起数占总中毒起数的86.6%;农村宴席中毒事件波及人数较多,平均每起71人;20~59岁青壮年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74.2%;病死率6岁以下和60岁以上者较高,均为6.6%;楚雄州、文山州、玉溪市是野生菌中毒发生的高发地区,中毒报告起数占总报告起数的52.2%。[结论]云南省野生菌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差异,家庭和农村宴席是野生菌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中毒人群主要发生在青壮年,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病死率居高。云南省野生菌中毒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 食物中毒 病死率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良 张黎 《林业建设》 2019年第1期46-49,共4页
野生菌潜在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对云南部分野生菌研究资深专家及野生菌交易市场负责人的调研了解,对云南野生菌资源现状、发展野生菌产业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云南野生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 野生菌潜在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对云南部分野生菌研究资深专家及野生菌交易市场负责人的调研了解,对云南野生菌资源现状、发展野生菌产业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云南野生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结论。可通过政府重视、政策助推等,打造"世界野生菌之乡"知名品牌,形成发达的产业链,让野生菌产业成为"美丽云南"一张独特的名片和年产值上千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野生菌 产业发展
原文传递
一株野生食用菌的形态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锋尖 周向宇 甘露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59-162,共4页
以采自湖北赛武当自然保护区内的一株野生食用菌的子实体为试材,研究了其生态环境、形态结构,并从形态学角度对其进行了鉴定;对其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并在基因组数据库中比对确定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该野生菌为金盖褐环柄菇(Phae... 以采自湖北赛武当自然保护区内的一株野生食用菌的子实体为试材,研究了其生态环境、形态结构,并从形态学角度对其进行了鉴定;对其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并在基因组数据库中比对确定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该野生菌为金盖褐环柄菇(Phaeolepiota aurea),属湖北省新记录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其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 ITS序列 形态学鉴定 湖北新记录种 赛武当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论菌文化在楚雄州野生食用菌产业中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白宏芬 杨彝华 《中国食用菌》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楚雄州有着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和历史悠久的菌文化,菌文化的应用促进了楚雄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然而菌文化如果应用不到位亦会阻碍产业的发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野生食用菌 菌文化 产业
下载PDF
云南楚雄和丽江地区野生食用菌害虫抽查与鉴定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曲绍轩 李辉平 +1 位作者 宋金俤 马林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4,共4页
对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南华县以及丽江市的野生菌的害虫种类进行调研。基于形态学初步鉴定出昆虫纲双翅目眼蕈蚊科(Sciaridae)、菌蚊科(Mycetophilidae)、蚤蝇科(Phoridae)、瘿蚊科(Cecidomyi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革翅目蠼螋... 对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南华县以及丽江市的野生菌的害虫种类进行调研。基于形态学初步鉴定出昆虫纲双翅目眼蕈蚊科(Sciaridae)、菌蚊科(Mycetophilidae)、蚤蝇科(Phoridae)、瘿蚊科(Cecidomyi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革翅目蠼螋科(Labiduridae)、弹尾目跳虫科(Poduridae)、鞘翅目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软体动物门肺螺亚纲眼目蛞蝓科(Limacidae),分子鉴定出双翅目害虫5种: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Lycoriella ingenua、Feltiella acarivora、Chrysomya varipes和Megaselia longicostalis。眼蕈蚊科的异迟眼蕈蚊B.difformis、L.ingenua和蚤蝇科的M.longicostalis为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 害虫调查 鉴定
下载PDF
2015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娟娟 万蓉 +7 位作者 万青青 余思洋 张强 阮元 王晓雯 赵江 彭敏 刘志涛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16期2207-2209,2213,共4页
目的了解2015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野生菌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373起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 目的了解2015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野生菌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373起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共报告野生菌中毒事件373起,中毒1 570人,死亡33人,病死率为2.1%;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报告总数的87.8%、86.1%和87.3%;报告起数居前3位的州市为楚雄、保山和文山;农村野生菌中毒危害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事件构成比占74.0%,中毒人数占73.4%,死亡人数占90.9%;家庭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场所,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95.4%、91.1%和90.9%;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44.5%和54.4%,中毒人数分别占48.8%和50.2%,死亡人数分别占78.8%和18.2%。结论野生菌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菌 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 监测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食用菌中砷、汞富集特征与吸收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翠婷 张玉康 +2 位作者 阮若涵 瞿福 刘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38-350,共13页
食用菌包括人工菌和野生菌,极易从土壤中吸收并富集重(类)金属。汞(Hg)、砷(As)是土壤中典型高毒性重(类)金属元素,易被食用菌吸收,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最终进入人体,具有潜在食品安全风险。食用菌(特别是野生菌)中As、Hg富集特征... 食用菌包括人工菌和野生菌,极易从土壤中吸收并富集重(类)金属。汞(Hg)、砷(As)是土壤中典型高毒性重(类)金属元素,易被食用菌吸收,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最终进入人体,具有潜在食品安全风险。食用菌(特别是野生菌)中As、Hg富集特征及潜在风险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目前关于食用菌As、Hg污染特征及其吸收机制的系统性综述较少。据此,本文对食用菌(人工菌和野生菌)中As、Hg含量与分布特征(菌盖、菌柄)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食用菌对As、Hg的富集能力、转运能力及吸收方式(细胞表面被动吸附、细胞内主动吸收),可为对比分析人工菌和野生菌对As、Hg吸收、富集、分配差异提供基础信息,并为深入研究食用菌吸收富集重金属的过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食用菌重金属风险阻控和保障食用菌食品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菌 野生菌 生物富集 食品安全
下载PDF
测汞仪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野生食用菌中的总汞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萍 吕任一 +3 位作者 肖丽恒 杨丽娜 何学梅 杨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28-333,共6页
目的建立应用测汞仪直接测定野生食用菌中总汞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均质器粉碎,称量后,直接进样。样品在催化管内加热分解,在氧气的作用下,汞在齐化管内与金粉反应被捕集下来,形成金汞齐,再经高温使金汞齐分解成汞原子蒸气经载气... 目的建立应用测汞仪直接测定野生食用菌中总汞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均质器粉碎,称量后,直接进样。样品在催化管内加热分解,在氧气的作用下,汞在齐化管内与金粉反应被捕集下来,形成金汞齐,再经高温使金汞齐分解成汞原子蒸气经载气带入吸收池,在253.7 nm处进行吸收测定。结果测汞仪检测方法线性范围:0.0~1000 ng/L,检出限为0.005 ng/m L,相关系数(R2)优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5%,回收率大于99%。结论用此仪器检测的方法无需进行样品前处理、进样量少、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快速、没有试剂污染、检测速度快和运行成本不高,适用于野生食用菌中总汞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汞仪 原子吸收光谱 野生食用菌
下载PDF
2005-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左 周舟 李庆棠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2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分析2005-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方法对2005-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大理州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20年大理州共报告食物中... 目的分析2005-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方法对2005-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大理州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20年大理州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1起,中毒4096例,死亡37例,罹患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1.05%和0.90%。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无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12,P=0.150),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和11月。报告中毒人数最多的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占65.04%。主要致病因素为沙门氏菌,占28.17%。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分别占47.89%和96.40%。主要致病因素为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分别占16.90%和14.08%。群体性聚餐和家庭为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分别占36.62%和32.39%。结论大理州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家庭是高发场所,病死率高,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是主要致死因素,应强化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做好宣教、监测、预警与救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空间自相关 流行特征 野生蕈 乌头碱
下载PDF
河北省一起误食黄盖鹅膏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磊 田美娜 +2 位作者 牛蓓 宋立江 刘长青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河北省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野生蘑菇种类,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病11人,死... 目的调查分析河北省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野生蘑菇种类,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病11人,死亡3人,病死率为27.27%。采集施工现场野生蘑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为黄盖鹅膏。结论该中毒事件为河北省首次明确报道的黄盖鹅膏中毒,今后工作应注重加强监测预警和宣传教育,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防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盖鹅膏 野生蘑菇 毒蘑菇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调查 河北
原文传递
松滋市居民野生蘑菇中毒知识及采食行为调查
19
作者 肖林 贺启文 《中国校医》 2024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调查某市居民对野生蘑菇中毒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采食现状,为制订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当地居民48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野生蘑菇中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采食行为发生情况。结果居民对野生蘑菇中... 目的调查某市居民对野生蘑菇中毒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采食现状,为制订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当地居民48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野生蘑菇中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采食行为发生情况。结果居民对野生蘑菇中毒知识的总知晓率为44.35%,中毒后应保留野生蘑菇样品的知晓率最低,仅为22.39%。知晓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943,P=0.005),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1.000,P<0.001)。18.48%的调查对象最近一年采集过野生蘑菇,女性、60~69岁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采集行为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2.94%、21.93%、19.86%。结论松滋市居民对野生蘑菇中毒相关知识知晓率低,采食野生蘑菇的行为发生率较高,亟待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野生蘑菇 中毒 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
原文传递
云南省2015—2020年野生蕈中毒流行特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志涛 赵江 +8 位作者 李娟娟 闵向东 阮元 苏玮玮 朱晓 陈留萍 杨彦玲 张强 董海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74-7079,共6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2015—2020年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21年每月野生蕈中毒事件数进行预测。结果云南省2015—2020年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3... 目的探讨云南省2015—2020年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21年每月野生蕈中毒事件数进行预测。结果云南省2015—2020年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3428起,中毒13931人,死亡180人。6~8月为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的高峰期,报告起数占总数的85.0%。报告起数前3位的州市为:文山、玉溪和楚雄,报告起数占总数的48.7%;家庭是野生蕈中毒高发的场所,事件报告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1.7%、85.2%和93.9%。采用季节趋势模型预测云南省2021年野生蕈中毒事件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6~8月。结论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6~8月份是野生蕈中毒的好发季节,家庭是野生蕈中毒的好发场所。相关部门应提前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广泛开展预防野生蕈中毒知识宣传教育,避免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建立的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野生蕈中毒流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监测 季节趋势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