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会成为学术不端的“吹哨人”?——举报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延东 张琦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37-1545,共9页
科学共同体成员内部举报是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线索的重要信息来源。研究根据2017年对北京市科技工作者抽样社会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统计了科技工作者中举报学术不端行为者所占比例,并从个体、组织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举报行为的因素... 科学共同体成员内部举报是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线索的重要信息来源。研究根据2017年对北京市科技工作者抽样社会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统计了科技工作者中举报学术不端行为者所占比例,并从个体、组织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举报行为的因素。结果显示有9.4%的科技工作者在知晓学术不端行为后选择举报,个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感知、自我效能和信仰、担任行政职务、所在单位类型及单位的学术氛围与管理水平、受西方科研文化影响程度等均对个人举报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最后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 学术不端 举报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举报人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晓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88-93,共6页
公益举报制度与公益诉讼制度有着很高的契合性,可以借鉴举报人诉讼制度,建立我国举报人公益诉讼制度。公益举报人的诉讼能力会比普通公民强很多,再加上他有获取违法信息的优势,应当赋予举报人以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我国举报人公益诉讼... 公益举报制度与公益诉讼制度有着很高的契合性,可以借鉴举报人诉讼制度,建立我国举报人公益诉讼制度。公益举报人的诉讼能力会比普通公民强很多,再加上他有获取违法信息的优势,应当赋予举报人以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我国举报人公益诉讼制度的案件范围应该包括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政府采购、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数种类型。立法路径应先从举报人的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上进行突破,再从案件范围上寻求拓展。举报人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规则包括行政处理优先规则、检察机关主导规则、举报人分享赔偿金规则和公开披露信息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报 公益披露制度 举报人诉讼 公益诉讼 公益举报
下载PDF
论我国反腐败领域内部举报制度及内部举报人保护
3
作者 王秀梅 王肃仪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41,共23页
组织内部的腐败因其隐蔽性而难以被发现,故内部举报制度在揭发组织内部的腐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究其历史来源,我国的检举揭发或举报(reporting)制度时间久远。故从内部举报的概念及行为模式着手,结合我国举报制度之特殊性,阐明内部举报... 组织内部的腐败因其隐蔽性而难以被发现,故内部举报制度在揭发组织内部的腐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究其历史来源,我国的检举揭发或举报(reporting)制度时间久远。故从内部举报的概念及行为模式着手,结合我国举报制度之特殊性,阐明内部举报行为应系举报行为的一种,但行使主体限于组织内部人员且仅限于对特定国家权力机构进行举报(对外举报)。并以我国现有举报制度的立法现状为根基,加之参考国外相关立法,我国现行法律应当系统区分内部举报人与一般举报人,对内部举报人进行单独保护。具体而言,即从明确内部举报的内容、提升对内部举报人的保护力度以及构建对内部举报人的激励机制三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内部举报人”制度。2023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为惩治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提供了法律手段,进一步对国家反腐倡廉号召作出了回应。内部举报制度亦亟待作出相应的完善,从而更好地治理腐败,净化社会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报制度 内部举报 举报人保护 反腐败 外国立法
原文传递
公正有效的舞弊举报政策指南——基于国外文献回顾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剧杰 《企业技术开发》 2015年第11期81-84,共4页
已有研究表明举报是组织发现舞弊的有效途径。举报也是有效的反舞弊机制重要内容。在现有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企业促进管理的内在需求下,中国企业到底应当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通过举报及时发现舞弊并采取有效行动有... 已有研究表明举报是组织发现舞弊的有效途径。举报也是有效的反舞弊机制重要内容。在现有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企业促进管理的内在需求下,中国企业到底应当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通过举报及时发现舞弊并采取有效行动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梳理国外相关研究,归纳公正有效的举报政策指南应考虑的十个重要问题,并基于文献分析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报 控制环境 反舞弊
下载PDF
中国古代告密现象的法律社会史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白贤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7-32,共6页
告密在古代社会是指臣民向官府告发他人犯罪的行为。告密入法的初衷是为了打击犯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诱发诬告成风、匿告难禁等社会问题,并与容隐制度存在重大冲突,加之告密者自身因素,使告密行为日益带... 告密在古代社会是指臣民向官府告发他人犯罪的行为。告密入法的初衷是为了打击犯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诱发诬告成风、匿告难禁等社会问题,并与容隐制度存在重大冲突,加之告密者自身因素,使告密行为日益带有贬义化色彩。面对告密的历史影响,我们有必要在法律层面对告密和举报的概念有所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密 诬告 匿告 容隐 举报
下载PDF
Ethical Ideologi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histleblowing Intention in Public Sector: Mediating Role of Whistleblowing Judgment
6
作者 Intan Salwani Mohamed Nabilah Rozzani +1 位作者 Noor Hidayah Ab Aziz Richard Hicks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9年第5期241-248,共8页
Whistleblowing decision by an individual employee has always been an interesting topic in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Whistleblowing can be an effective fraud detection mechanism if a person decide... Whistleblowing decision by an individual employee has always been an interesting topic in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Whistleblowing can be an effective fraud detection mechanism if a person decided to whistleblow on the wrongdoings of other employees. In reality, however, individuals who are aware of unlawful activity of his or her peer group members would face a challenging dilemma i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s they are working with do not have a sound whistleblowing policy to ensure the confidentiality of whistleblower. Knowing the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their whistleblowing judgement and intention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topic to be studied.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discuss on factors which would influence whistleblowing intention on staffs from selected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in Malaysia.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ree individual level factors of ethical ideology (idealism and relativism), personality traits (conscientiousnes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neuroticism), and whistleblowing judgment, all with regards to peer repor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to the issu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stleblowing INTENTION whistleblowing JUDGEMENT ETHICAL IDEOLOGY personality traits
下载PDF
医保欺诈行为举报中公众参与窘境及成因探究——基于江苏的实践调研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丹丹 詹长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2-916,共5页
目的:探讨医保欺诈公众参与举报的现实窘境及成因。方法: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管理人员访谈收集到相关数据资料,随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举报窘境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政策知晓对公众参与举报产生了负面影响;风险感知并未降低公众参与... 目的:探讨医保欺诈公众参与举报的现实窘境及成因。方法: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管理人员访谈收集到相关数据资料,随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举报窘境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政策知晓对公众参与举报产生了负面影响;风险感知并未降低公众参与举报的积极性;公众的欺诈识别能力存在不足,无法及时发现欺诈案件是妨碍其参与举报的又一重要因素。结论:可从优化举报奖励政策、完善举报基础设施、强化反欺诈宣教工作等方面突破医保欺诈公众参与现实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诈骗保行为 举报 公众参与 窘境 成因
下载PDF
审计实习生会向审计组长报告客户的财务舞弊吗?
8
作者 刘光友 许怡月 《中大管理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82-201,共20页
新入行的审计实习生面对真实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时,往往把同事特别是审计项目小组组长的行为作为参考依据,以建立自身的职业道德。本文基于150份曾经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审计实习生填写的有效问卷,检验了本文研究设计中各量表的效度,... 新入行的审计实习生面对真实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时,往往把同事特别是审计项目小组组长的行为作为参考依据,以建立自身的职业道德。本文基于150份曾经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审计实习生填写的有效问卷,检验了本文研究设计中各量表的效度,并运用回归模型检验了审计组长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实习生举报意图以及作为控制变量的组织和个体因素对审计实习生举报客户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审计组长的职业道德水平与审计实习生报告客户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审计实习生显著的举报意图是事务所与客户之间业务关系稳定性以及个人未来的就业机会;审计小组的规模与审计实习生举报的可能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计实习生 审计组长 财务舞弊 意图 举报
下载PDF
近朱者赤:伦理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向? 被引量:9
9
作者 成瑾 贺玉婷 王萃英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32,共15页
鉴于员工内部揭发能有效阻止企业中的非伦理行为,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员工内部揭发问题。本研究着眼于员工内部揭发的伦理性,认为伦理型领导能够降低员工的道德推脱意识,从而正向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向;员工感知的社会责任感正向调节伦理型... 鉴于员工内部揭发能有效阻止企业中的非伦理行为,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员工内部揭发问题。本研究着眼于员工内部揭发的伦理性,认为伦理型领导能够降低员工的道德推脱意识,从而正向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向;员工感知的社会责任感正向调节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道德推脱的作用。本文通过三个阶段的数据收集,得到232套有效问卷。实证结果表明:(1)伦理型领导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愿;(2)道德推脱在伦理型领导和内部揭发间起中介作用;(3)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对道德推脱在伦理型领导与内部揭发之间的间接关系起到调节作用,也即只有当员工感知到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时,伦理型领导通过道德推脱影响员工内部揭发意向的中介作用是显著的。本文在理论上丰富了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内部揭发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有效促进组织内部揭发的途径有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揭发 伦理型领导 道德推脱 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
原文传递
我国证券市场吹哨人制度问题探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万国华 邢琪 《中国证券期货》 2023年第2期79-89,共11页
证券市场吹哨人制度,也可称为证券有奖举报制度,可分为外部吹哨和内部吹哨两种形式。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第176条首次从立法层面上确立了我国证券市场外部吹哨人制度,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将公... 证券市场吹哨人制度,也可称为证券有奖举报制度,可分为外部吹哨和内部吹哨两种形式。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第176条首次从立法层面上确立了我国证券市场外部吹哨人制度,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将公共监管与私人监管相结合,弥补监管缺口,提高监管效率。但是,由于相关规定较为笼统抽象,吹哨奖励评估标准不明,吹哨人可得到的奖励额度偏低,对吹哨人的权益保护也不完善,导致知情人吹哨意愿不高、吹哨实践严重匮乏。对此,可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吹哨人制度:对于已受到法律保护的外部吹哨,继续明确和提高吹哨奖励标准,完善吹哨人信息保密制度以及明确吹哨后的反报复救济机制;对于未纳入我国法律保护范围的内部吹哨以及向外部非监管机构吹哨的行为,引入内部举报制度、制定网络及媒体举报规范、完善证监会反馈制度,从而助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券市场 吹哨人制度 外部吹哨 内部吹哨 有奖举报
下载PDF
国外企业内部人举报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汉民 周怡婷 解晓晴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1-37,共7页
企业内部人举报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有效内部监督机制。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内部人举报做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此类研究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文章对内部人举报的涵义进行了相应的界定,从举报的维度和测量、举报的决策过程、举报的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人举报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有效内部监督机制。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内部人举报做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此类研究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文章对内部人举报的涵义进行了相应的界定,从举报的维度和测量、举报的决策过程、举报的影响因素和举报的结果等方面对国外现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当行为 内部人举报 监督机制
下载PDF
基于情绪事件理论的员工非理性外部揭发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成瑾 曹婷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8,共13页
外部揭发是员工将组织的不当行为向社会、外界曝光的行为。目前文献认为员工外部揭发的动机是基于组织利益和员工理性的。然而,员工外部揭发也可能是员工基于情绪宣泄的一种非理性选择。本文以情绪事件理论为基础,提出组织负面情境会影... 外部揭发是员工将组织的不当行为向社会、外界曝光的行为。目前文献认为员工外部揭发的动机是基于组织利益和员工理性的。然而,员工外部揭发也可能是员工基于情绪宣泄的一种非理性选择。本文以情绪事件理论为基础,提出组织负面情境会影响员工的消极情绪,员工消极情绪的累积会引发员工的外部揭发行为。同时,员工个人特征和组织特征会调节组织负面情境通过员工消极情绪引发外部揭发的作用过程。本文进一步提出两个具体化的理论模型。第一,本文认为员工感知的组织政治氛围会影响员工的不公平感,进而引发员工的外部揭发,员工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以及组织内部沟通渠道是否顺畅会调节这一中介关系。第二,本文认为辱虐管理会带来员工的愤怒,进而引发员工的揭发行为,员工的个体神经特质会调节这一中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揭发 非理性 情绪事件理论
原文传递
我国反腐败举报制度的现状与完善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艺嘉 王嘉璇 《武警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5-61,共7页
群众举报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举报工作的规则流程逐步细化,初步形成了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并行、官方举报和民间举报并重的反腐败举报制度。但是,在举报内涵界定、法律制度设计、举报人权利... 群众举报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举报工作的规则流程逐步细化,初步形成了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并行、官方举报和民间举报并重的反腐败举报制度。但是,在举报内涵界定、法律制度设计、举报人权利保障方面我国反腐败举报制度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为规范举报机制,建议设立举报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整合反腐败举报工作机构。同时,在加强举报人的权利保障方面,建议强调举报人提前保护,严惩打击举报人的行为,并细化举报奖励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败举报制度 举报人保护 反腐败 举报
下载PDF
非“黑”即“白”?公共服务动机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14
作者 陈鼎祥 《公共管理评论》 CSSCI 2024年第1期117-139,共23页
在探讨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效应时,“阳光面”与“阴暗面”的线性论断已然成为当前的主流观点。区别于先前的线性论断,本文基于非线性视角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过犹不及”效应的假设。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南方某一地级市的1407名公... 在探讨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效应时,“阳光面”与“阴暗面”的线性论断已然成为当前的主流观点。区别于先前的线性论断,本文基于非线性视角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过犹不及”效应的假设。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南方某一地级市的1407名公务员样本展开实证分析,进而验证提出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显示: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对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存在“过犹不及”效应,但对其吹哨意愿的“过犹不及”效应没有得到数据支持。研究结果丰富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研究视角,突破了学界对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效应一贯坚持的线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动机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工作投入 吹哨意愿 过犹不及
下载PDF
举报人行为动机的伦理正义性辨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昕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44-49,共6页
举报人的行为动机本身不应该参杂到错误事件的调查过程当中,或者只有当存在诬告或者需要证明举报人身份的时候,行为动机才会被作为案源线索纳入接报机关的调查视野,但这并不能妨碍媒体促成社会对于举报人行为动机的关注。举报信息的保... 举报人的行为动机本身不应该参杂到错误事件的调查过程当中,或者只有当存在诬告或者需要证明举报人身份的时候,行为动机才会被作为案源线索纳入接报机关的调查视野,但这并不能妨碍媒体促成社会对于举报人行为动机的关注。举报信息的保密性进一步逼迫媒体引领公众,将举报动机作为探究举报线索可靠性的唯一证明,某些时候甚至超越了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这种迫于职业生存的引领同时也干扰举报人关于行为伦理正义性的判断,降低举报意愿向举报行为实施的转化效率。文章从自我伦理正义达成、忠诚意愿表达以及职业伦理坚守三个角度分析举报人的行为动机,力图在国家法律的认定正义之外,为举报人寻找行为伦理正义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报人 举报动机 忠诚 职业伦理
下载PDF
环境告发立法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彦 雷瀚林 《地方立法研究》 2017年第4期57-67,共11页
环境告发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法定制度,但既有的各层级立法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有关该制度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充分。国外以组织语境下的内部告发为重点的制度设计由其法治传统和本国国情决定,与我国既有制度和现实国情并不完全适应。我... 环境告发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法定制度,但既有的各层级立法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有关该制度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充分。国外以组织语境下的内部告发为重点的制度设计由其法治传统和本国国情决定,与我国既有制度和现实国情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理想的环境告发立法应当坚持广义的告发标准,并以告发的完整流程为逻辑线索,重点关注内部人告发与外部人告发,内部告发与外部告发,实名告发与匿名告发,善意告发与恶意告发,合格告发、瑕疵告发以及虚假告发等核心要素之间的区别。在中央层面制定告发基本法的条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地方立法对于环境告发有着重要的探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告发 公益 激励约束机制 立法
下载PDF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制度的法治化研究
17
作者 李凌云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2-86,共15页
举报制度具有弥补信息不对称的法律价值,所以在道路交通安全执法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举报功能的实现依托于受理、核实、查处、反馈的制度运行过程,其有助于增强执法的精准性与预防性,促进举报型交警执法新模式的形成。但与此同时,兼具价... 举报制度具有弥补信息不对称的法律价值,所以在道路交通安全执法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举报功能的实现依托于受理、核实、查处、反馈的制度运行过程,其有助于增强执法的精准性与预防性,促进举报型交警执法新模式的形成。但与此同时,兼具价值性与风险性的举报行为由于受体系性规则欠缺等因素影响,面临着从“参与性”转向“职业化”、“合作”异化为“冲突”的法治隐忧。为确保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制度效能的实现,有必要在“保障论”与“界限论”的指导下明晰其法律定位,推动以专门立法为指引、执法部门参与引导、司法理性化解冲突的法治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举报制度 交警执法 法治化
下载PDF
“广开言路”能抑制公司违规吗
18
作者 陈良银 黄俊 陈信元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5,共17页
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场景,从企业内部机制设计的视角,本文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3一2019年数据,考察了作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的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公司内部人举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降低公司发... 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场景,从企业内部机制设计的视角,本文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3一2019年数据,考察了作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的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公司内部人举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降低公司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截面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分析师跟踪程度较低以及媒体报道较少的公司中较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当员工维权意识更强、薪酬更高和有财务专业背景董事比例更高时,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内部人举报制度还有助于降低公司受到监管问询的概率。本文研究在丰富公司举报制度和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和监管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全面理解公司内部机制设计、规范内部人行为和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人举报制度 分析师跟踪 内部治理 公司违规
原文传递
基于匿名通信的在线匿名秘密举报方案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阳 李晓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126,共9页
为保护举报者的身份隐私(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不被包含举报受理机构在内的任意组织获取,提出一种在线匿名秘密举报方案。匿名举报者借助公开密钥算法通过随机转发的方法将加密举报信息发送给举报受理机构,加密举报信息经过网络中一系列... 为保护举报者的身份隐私(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不被包含举报受理机构在内的任意组织获取,提出一种在线匿名秘密举报方案。匿名举报者借助公开密钥算法通过随机转发的方法将加密举报信息发送给举报受理机构,加密举报信息经过网络中一系列中转节点的转发最终到达举报受理机构,任何中转节点和攻击者不能获取举报信息的明文,包含举报受理机构在内的所有节点以及外来攻击者无法取得举报人的身份隐私,如举报信息属实,举报机构可以对举报者进行奖励,同时仍然保持举报者的身份和位置信息不会泄露给举报受理机构或者任意第三方。由于中转节点是随机选择的,不依赖于某些特定节点,从而保证系统的健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支持大型网络中多个举报者顺利完成举报,系统不会出现平均响应时间随节点个数增加而急剧增长的现象,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秘密举报 匿名通信 公开密钥系统 随机转发 身份隐私
下载PDF
第三方举报、行业协会与垄断协议稳定性——基于案件卷宗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林 张涛 刘振鹏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169,共15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而垄断协议是当前较常见的垄断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实践中,第三方举报与行业协会可能会强化反垄断执法的靶向性,从而影响垄断协议的形成、持续与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而垄断协议是当前较常见的垄断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实践中,第三方举报与行业协会可能会强化反垄断执法的靶向性,从而影响垄断协议的形成、持续与消失。因此,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8-2021年中国横向垄断协议案件卷宗的微观数据,运用生存分析法检验反垄断执法中第三方举报与行业协会对垄断协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三方举报和行业协会的参与显著降低了垄断协议的稳定性,是反垄断执法的有效途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只有直接举报可以显著降低垄断协议稳定性;行业协会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均会削弱垄断协议稳定性。同时,成员越多,垄断协议越可能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文章的研究结论为针对横向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同时对深化行业协会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垄断执法 第三方举报 行业协会 垄断协议稳定性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