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的统一模型及其耦合动力学原理 被引量:123
1
作者 翟婉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0-21,共12页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首次将铁道车辆系统与轨道系统作为一个总体大系统加以考察,建立了车辆-轨道垂向统一模型,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统一模型为集总-分布参数混合模型,其中车辆表示成10自由度多刚体系统模型,轨道描述成...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首次将铁道车辆系统与轨道系统作为一个总体大系统加以考察,建立了车辆-轨道垂向统一模型,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统一模型为集总-分布参数混合模型,其中车辆表示成10自由度多刚体系统模型,轨道描述成3层连续弹性点支承无限长Eu1er梁模型,轮轨耦合关系采用Hertz非线性弹性接触理论。文章介绍了垂向耦合动力学的快速数值分析方法,并应用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了数值积分稳定性、钢轨模态收敛性及轨道有效计算长度。通过将理论模拟结果与国内外主要大型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照,验证了车辆-轨道垂向统一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轨道 垂向振动 轮轨作用
下载PDF
低动力作用轮轨系统垂向动力参数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7
2
作者 翟婉明 孙翔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10,共10页
应用文献[1]轮轨大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对机车车辆与轨道总体系统垂向动力参数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文中首先给出了6种指标,用以综合评价轮轨间的垂向动力作用;进而以此为目标函数,运用机车车辆与轨道垂向相互作用模拟软件包VICT,在微... 应用文献[1]轮轨大系统耦合动力学理论,对机车车辆与轨道总体系统垂向动力参数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文中首先给出了6种指标,用以综合评价轮轨间的垂向动力作用;进而以此为目标函数,运用机车车辆与轨道垂向相互作用模拟软件包VICT,在微型计算机上,对轮轨系统结构与状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从而总结出各参数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低动力作用轮轨系统的垂向结构参数设计原则及状态参数控制准则,并着重指出了机车车辆设计的三条原则和轨道结构设计的两项主要技术措施,为发展低动力作用的高速、重载铁路轮轨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动力学 参数分析 轮机关系
下载PDF
提速列车与曲线轨道的横向相互动力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2 位作者 刘建新 封全保 蔡成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3,共6页
基于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仿真计算典型的提速机车车辆通过不同曲线轨道时的轮轨动态横向相互作用性能指标,包括提速客货列车通过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强化轨道、160 km.h-1提速客运列车及120 km.h-1提速货运列车通过不同半径曲... 基于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仿真计算典型的提速机车车辆通过不同曲线轨道时的轮轨动态横向相互作用性能指标,包括提速客货列车通过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强化轨道、160 km.h-1提速客运列车及120 km.h-1提速货运列车通过不同半径曲线轨道。根据现行动力学性能评定规范,对轮轨相互作用性能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提速后列车通过曲线轨道时轮轨横向动态相互作用加剧,动力性能指标的最大峰值均出现在圆曲线上,并且客运机车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接近,货车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要优于货运机车的性能。为了确保列车提速后的行车安全性,山区铁路的小半径曲线轨道须采取加强措施,提速客运列车以160 km.h-1和提速货运列车以120 km.h-1速度运行时的最小曲线半径分别取1 400 m和1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 提速 曲线轨道 轮轨相互作用 耦合动力学 评估
下载PDF
高速铁路扣件弹条伤损研究及结构优化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晓刚 王安斌 +2 位作者 肖俊恒 闫子权 施何英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6期190-193,共4页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扣件弹条伤损的原因,以高速铁路ω型扣件SKL弹条为研究对象,进行SKL弹条的传递函数特性、钢轨波磨激励频率及不同螺栓扭矩下弹条模态频率分析,经试验及仿真分析发现:高速铁路轮轨作用下的激励频段和SKL弹条安装条件下...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扣件弹条伤损的原因,以高速铁路ω型扣件SKL弹条为研究对象,进行SKL弹条的传递函数特性、钢轨波磨激励频率及不同螺栓扭矩下弹条模态频率分析,经试验及仿真分析发现:高速铁路轮轨作用下的激励频段和SKL弹条安装条件下的频率响应峰值吻合,可认为弹条在此频段可能发生共振并导致伤损。在扣件弹条伤损机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同时对SKL弹条进行结构参数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SKL新旧弹条进行落锤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KL弹条峰值频率由原来的542 Hz、619 Hz分别跳跃到654 Hz、879 Hz。同时,优化后弹条的总振动级由125.7 dB降到107.9 dB,振动级下降17.8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扣件弹条 动态响应 轮轨耦合 钢轨波磨 结构优化
下载PDF
列车—“站桥合一”大型客运站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志辉 官斌 +1 位作者 余志武 郭向荣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6,共9页
为研究列车高速通过"站桥合一"大型复杂客运站时所引起的结构振动问题,以天津西站为例,利用自主开发的TRBF-DYNA软件开展列车—客运站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研究。分别采用有限元法建立轨道—客运站整体三维模型、采用多刚体动力... 为研究列车高速通过"站桥合一"大型复杂客运站时所引起的结构振动问题,以天津西站为例,利用自主开发的TRBF-DYNA软件开展列车—客运站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研究。分别采用有限元法建立轨道—客运站整体三维模型、采用多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31个自由度的车辆模型,应用非线性赫兹接触理论模拟轮轨之间可分离的接触关系,对客运站结构进行模态分析以及高速行车条件下的列车—客运站耦合振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客运站的轨道层刚度满足要求,自振频率大于规范规定的最低限值;客运站结构的振动受列车竖向动力荷载控制,并以竖向振动为主;沿客运站结构高度方向,轨道层的振动响应最大,高架层次之,屋顶层最小;轨道层及高架层的振动响应随着测点距线路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快速衰减;在车致振动从钢轨向客运站结构的传递过程中,无砟轨道结构可以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可有效降低列车对轨道层的冲击作用;客运站结构的动力响应及列车行车安全性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天津西站的结构设计安全,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客运站 站桥合一 列车 耦合振动 动力响应 轮轨接触 无砟轨道
下载PDF
车桥耦合振动中2种轮轨接触模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林玉森 李小珍 强士中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4,共5页
将车桥耦合系统分为车辆和桥梁2个系统并分别给出二者的振动方程,采用迭代解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轮轨之间弹性接触和密贴接触对车桥系统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贴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比弹性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大,密贴接... 将车桥耦合系统分为车辆和桥梁2个系统并分别给出二者的振动方程,采用迭代解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轮轨之间弹性接触和密贴接触对车桥系统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贴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比弹性接触模型取的时间步长大,密贴接触模型迭代时间步长为0.001 s时收敛,而弹性接触模型迭代时间步长要0.000 1 s才收敛。在同样时间步长0.000 1 s条件下,弹性接触模型的收敛迭代次数为9次,而密贴接触模型的收敛迭代次数为4次;在计算桥梁的动力响应时,弹性接触模型和密贴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也和实测值接近,但密贴接触的计算工作量较小,收敛快;而在计算列车的竖向加速度、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时,弹性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比密贴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大。分析认为用弹性接触模型比较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系统 轮轨系统 耦合振动 轮轨接触模型 迭代算法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heel wear evolution for heavy haul railway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璞 高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96-207,共12页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 The prediction of the wheel wear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heavy haul railway. A numerical methodology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wear evolution of heavy haul freight car.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spatial coupling dynamics of vehicle and track, the three-dimensional rolling contact analysis of wheel-rail, the Specht's material wear model, and the strategy for reproduc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railway. The freight vehicle is treated as a full 3D rigid multi-body model. Every component is built detailedly and various contact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s are accurately simulat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 clearances. The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Hertz's theory and Kalker's FASTSIM algorithm. The track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The material loss due to wear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ht's model in which the wear coefficient varies with the wear intensity. In order to exactly reproduce the actual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railway,dynamic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separately for all possible track conditions and running velocities in each iterative step.Dimensionless weight coefficients are introduced that determine the ratios of different cases and are obtained through site survey. For the wheel profile updating, an adaptive step strategy based on the wear depth is introduc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At last, the wear evolution laws are studied by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different wheels of heavy haul freight vehicle running in curv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of the front wheelset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the rear wheelset for one bogie, and the difference is more obvious for the outer wheels. The wear of the outer wheels is severer than that of the inner wheels. The wear of out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near the flange and the root; while the wear of inner wheels mainly distributes around the nominal rolling circle. For the outer wheel of front wheelset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haul railway wheel wear evolution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s profile updating
下载PDF
车轮滑动时钢轨热机耦合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伟 温泽峰 +1 位作者 吴磊 金学松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轮轨接触热机耦合分析的热弹性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模型中考虑温度对材料热物理参数的影响。分析了车轮滑动时不同摩擦因数和轴重对钢轨应力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VonMises等效应力发生在接触斑...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轮轨接触热机耦合分析的热弹性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模型中考虑温度对材料热物理参数的影响。分析了车轮滑动时不同摩擦因数和轴重对钢轨应力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VonMises等效应力发生在接触斑后半轴靠近接触区的边缘处,轮轨摩擦热影响区主要分布在接触表面,并随深度的增加其影响越来越小;当温升较大时,热物理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应予以考虑;钢轨表面应力随摩擦因数和轴重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摩擦 移动热源 热机耦合 应力 有限元法
下载PDF
车辆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的速度—频域方法 被引量:12
9
作者 康熊 曾宇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为直接从车辆振动加速度响应中提取车辆特性和车辆激励特性,引入车辆速度参量,构成系统响应—特性—激励关联方程组;由空间输入功率不变的物理特性得到并论证车辆激励特性随车辆速度变化的频域数值规律:激励频率与车辆速度成正比,随机... 为直接从车辆振动加速度响应中提取车辆特性和车辆激励特性,引入车辆速度参量,构成系统响应—特性—激励关联方程组;由空间输入功率不变的物理特性得到并论证车辆激励特性随车辆速度变化的频域数值规律:激励频率与车辆速度成正比,随机激励加速度等效功率谱与车辆速度的3次方成正比,周期激励加速度等效功率谱与车辆速度的4次方成正比;车辆特性随车辆速度变化较小,即使发生蛇形,只要振动传递路径不发生变化,轮对以上部件间的振动传递关系也基本与车辆速度无关。据此,给出车辆加速度响应分析的速度—频域方法,通过对速度—频谱和速度—名义传递三维图中基本不随车辆速度变化、随车辆速度线性变化和高速低频区突变3类局部峰值的识别,实现对系统响应—特性—激励关联方程组的工程求解。运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实现了车辆特性与车辆激励的解耦及耦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车辆振动 加速度响应 轮轨动力学 解耦 耦合分析
下载PDF
考虑变摩擦系数的轮轨系统滑动接触热弹塑性应力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洋 刘振 +2 位作者 吴亚平 魏云鹏 段志东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93,共7页
以LM型踏面车轮和60kg·m-1钢轨为例,采用双线性塑性模型和平面应变热力耦合单元实现轮轨的热弹塑性耦合,传热过程中考虑轮轨接触斑处的非稳态热传导以及轮轨与周围环境间的热对流和热辐射,建立轮轨滑动接触二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以LM型踏面车轮和60kg·m-1钢轨为例,采用双线性塑性模型和平面应变热力耦合单元实现轮轨的热弹塑性耦合,传热过程中考虑轮轨接触斑处的非稳态热传导以及轮轨与周围环境间的热对流和热辐射,建立轮轨滑动接触二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轮轨接触斑间全滑动时不同相对滑动速度下,与温度变化相关的变摩擦系数对轮轨接触表面温度和等效应力的影响,并与取0.334的常摩擦系数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钢轨在轮轨接触斑附近的摩擦温升主要分布在其接触表面大约1.8mm的深度范围内,而车轮的主要分布在其接触表面大约2.5mm的深度范围内,采用变摩擦系数得到的轮轨摩擦温升要比采用常摩擦系数时低57%左右;轮轨接触斑附近钢轨和车轮的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车轮和钢轨的次表面上,采用变摩擦系数时得到的车轮和钢轨等效应力的影响范围比采用常摩擦系数时略小;轮轨间相对滑动速度对车轮接触表面的温度和等效应力影响不明显,但对钢轨接触表面温度和等效应力的影响明显,相对滑动速度越大,钢轨接触表面的温度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摩擦系数 轮轨接触 全滑动 热机耦合 弹塑性耦合 温度 应力 接触单元法
下载PDF
轮轨摩擦耦合热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磊 温泽峰 金学松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27,共7页
基于伽辽金变分原理,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轮轨摩擦耦合热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轮轨摩擦热与钢轨接触区热膨胀位移、摩擦温度、应变和应力的关系。模型中温度场和位移场由耦合方程同时求解,但没有考虑惯性项和材料阻尼的影响。分... 基于伽辽金变分原理,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轮轨摩擦耦合热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轮轨摩擦热与钢轨接触区热膨胀位移、摩擦温度、应变和应力的关系。模型中温度场和位移场由耦合方程同时求解,但没有考虑惯性项和材料阻尼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耦合求解的温度场和位移场与非耦合求解的温度场和位移场的计算结果一致,钢轨表面各点滑动位移的方向与车轮滑动方向一致,垂向位移方向先负后正;钢轨表面各节点进入接触区后,温度快速上升,但高温持续时间短;在滑动方向上,钢轨接触点先受压应变后受拉应变作用,垂向受拉应变作用,滑动方向压应力明显高于垂向压应力,钢轨接触斑前后节点滑动方向应变符号相反;垂向高正应变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接触斑后半轴上,最大剪应变与剪应力区在接触表层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轮轨接触 摩擦温度 耦合热 有限元法
下载PDF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与磨损耦合关系及预防措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文健 刘启跃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7-139,共3页
关键词 轮轨 滚动磨损 疲劳 裂纹 耦合关系 钢轨非对称打磨 磨损量
下载PDF
机车车辆与轨道垂向耦合振动简化模型和仿真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用生 《上海铁道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1-12,共12页
阐述了多种车辆与轨道垂向耦合振动简化模型的求解原理,提出一种采用Timoshenko梁的简化模型和仿真方法,并给出运用这类模型模拟现场试验的结果。模型可为研究高速重载条件下的机车车辆转向架和轨道零部件的中低频响应以及... 阐述了多种车辆与轨道垂向耦合振动简化模型的求解原理,提出一种采用Timoshenko梁的简化模型和仿真方法,并给出运用这类模型模拟现场试验的结果。模型可为研究高速重载条件下的机车车辆转向架和轨道零部件的中低频响应以及结构参数优化提供某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耦合 简化模型 计算机仿真 机车 车辆
下载PDF
轮轨耦合系统横向动态响应特性对钢轨波浪磨耗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兵 王安斌 +1 位作者 高晓刚 刘浪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20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研究国内某地铁采用科隆蛋扣件小半径曲线段出现严重波磨的原因。在现场调查测试阶段,利用Bi-CAT波磨测试仪获取该区段波磨的基本特征,通过锤击试验法对轨道进行频率响应特性测试;在实验室试验与计算机仿真阶段,通过ANSYS软件建立列车... 研究国内某地铁采用科隆蛋扣件小半径曲线段出现严重波磨的原因。在现场调查测试阶段,利用Bi-CAT波磨测试仪获取该区段波磨的基本特征,通过锤击试验法对轨道进行频率响应特性测试;在实验室试验与计算机仿真阶段,通过ANSYS软件建立列车轮对与轨道的耦合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结合列车轮对模态测试结果,分析轮对的横向模态特征与轮轨系统横向频响特征以及钢轨波磨特征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现场调查测试与计算机仿真得出如下结论:轮轨耦合条件下200 Hz至400 Hz轮对横向模态特征导致的钢轨横向振动是该区段63 mm和40 mm波长波磨形成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钢轨波磨 轮轨耦合 横向动态响应 轮对振动
下载PDF
铁路列车-轨道-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统一分析Part Ⅰ:动力学模型构造与求解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磊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0-1291,共12页
铁路列车、轨道及基础结构是铁路工程系统的基本研究对象,在动力学层面对三者间相互作用进行统一描述与分析,是开展铁路工程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提。视列车、轨道和基础结构为整体系统,以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为方法核心,以弹性总势... 铁路列车、轨道及基础结构是铁路工程系统的基本研究对象,在动力学层面对三者间相互作用进行统一描述与分析,是开展铁路工程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提。视列车、轨道和基础结构为整体系统,以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为方法核心,以弹性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及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为建模思路,将三大子系统耦合为动力学统一矩阵方程,建立铁路列车-轨道-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统一分析模型。该模型引入轮轨空间动态耦合方法描述轮轨系统横向饱和蠕滑作用,垂向弹性接触采用Hertz非线性接触理论,且将车轮和钢轨均作弹性梁处理,实现轮轨柔性系统非线性时变耦合;轨道及基础结构采用不同有限单元类型模拟和组装,直接通过单元节点坐标控制单元位置并推算尺寸,实现轨道-基础结构层间多尺度单元的点、面耦合;引入循环计算方法,解决列车在长距离轨道-基础结构上的时变动力学计算问题;为了实现列车-轨道-基础结构系统的高效振动分析,将整体系统分为上部列车-轨道系统和下部基础结构系统,采用多步长-混合积分模式高效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该统一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轮轨高频振动特性,且能开展多基础结构形式下的列车-轨道-基础结构耦合动力学分析,具有工程可靠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基础结构 轮轨耦合 系统振动 动力相互作用
下载PDF
现代有轨电车小曲线段钢轨磨耗特性分析
16
作者 刘士煜 雷震宇 姚幸 《交通与运输》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条件受道路条件影响,小曲线路段较多,且交叉口平交段同社会车辆混行,因而轮轨磨耗现象严重。为了提升有轨电车钢轨寿命,减少运营阶段钢轨维修频率,通过现场调查、比较分析、仪器测试等手段,分析已运营有轨电车线路钢轨...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条件受道路条件影响,小曲线路段较多,且交叉口平交段同社会车辆混行,因而轮轨磨耗现象严重。为了提升有轨电车钢轨寿命,减少运营阶段钢轨维修频率,通过现场调查、比较分析、仪器测试等手段,分析已运营有轨电车线路钢轨非正常磨耗的现状、分布规律以及典型磨耗区段的线路特征。实测过程中发现,部分轨道内外股钢轨踏面已偏离原始廓形,依靠外股的刚性导向作用,过大的横向作用力导致曲线外股侧磨严重。半径400 m以下的小曲线段钢轨主要磨耗类型为有规律的波浪形磨耗,属于典型的“响应型”波磨,符合有轨电车轻载运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曲线段 钢轨波磨 轮轨耦合 钢轨磨耗 有轨电车
下载PDF
轮轨激励对高速列车轴装制动盘热-机耦合疲劳分析
17
作者 朱海燕 黎洁 +1 位作者 肖乾 陈道云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9-419,共11页
为研究轮轨激励对高速列车轴装制动盘热-机耦合疲劳影响,建立高速列车制动盘动力学模型和三维瞬态热-机耦合有限元模型,对紧急制动工况下轴装制动盘振动特性和热-机耦合特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列车制动盘在垂向上的振动加速度... 为研究轮轨激励对高速列车轴装制动盘热-机耦合疲劳影响,建立高速列车制动盘动力学模型和三维瞬态热-机耦合有限元模型,对紧急制动工况下轴装制动盘振动特性和热-机耦合特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列车制动盘在垂向上的振动加速度值最大,横向上最小,且振动形式以制动抖动为主,在0~100 Hz范围抖动最剧烈;与无轮轨激励工况相比,有轮轨激励的轴装制动盘表面温度升高得既快又高,在散热时,温度下降也更快;摩擦面总体呈现三个环状温度分布,在摩擦半径中心处制动盘表面温度比两侧温度高,在三个不同的摩擦半径上,温度呈现梯度分布;有、无轮轨激励工况下制动盘表面的疲劳损伤和疲劳寿命的分布云图与制动盘表面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热应力越大制动盘表面的疲劳损伤越严重,疲劳寿命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激励 振动 热机耦合 制动盘 热疲劳损伤
原文传递
轮轨热接触耦合效应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传喜 张军 王春艳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30,共6页
针对制动热应力问题,运用有限元直接耦合法,对车轮热接触工况进行了模拟,采用耦合方程同时求解温度场和位移场,研究了纯机械载荷工况和热接触耦合工况下轮轨应力分布与变化规律,分析了车轮及钢轨表层材料和次表层材料的变形、温度与应... 针对制动热应力问题,运用有限元直接耦合法,对车轮热接触工况进行了模拟,采用耦合方程同时求解温度场和位移场,研究了纯机械载荷工况和热接触耦合工况下轮轨应力分布与变化规律,分析了车轮及钢轨表层材料和次表层材料的变形、温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热应力的影响,车轮表面以下0~1 mm的表层区域等效应力最大值增大了18%,且车轮等效应力较大区域由表面以下1~4 mm处的次表层区域变动至车轮表面以下0~3 m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轮轨接触 热应力 有限元法 热接触耦合
原文传递
滚滑工况下轮轨摩擦生热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伟 王彩芸 +1 位作者 郭俊 刘启跃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5-137,共3页
随着铁路的高速化和重载化,车辆运行环境日益恶化,破坏的程度也越严重。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轮轨摩擦接触时的热弹性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蠕滑率、摩擦因数以及轴重对轮轨表层温升和应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高速... 随着铁路的高速化和重载化,车辆运行环境日益恶化,破坏的程度也越严重。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轮轨摩擦接触时的热弹性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蠕滑率、摩擦因数以及轴重对轮轨表层温升和应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高速列车滚动运行时,温升不高,但也产生了可观的热应力;车轮滚动过程中承受冷热交替的载荷,很容易产生破坏;随着轴重、摩擦因数和蠕滑率的增大轮轨的摩擦热效应越明显。摩擦生热的计算分析对于揭示热损伤机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摩擦 耦合 接触 温升 热应力
下载PDF
考虑胶轮电车-轨道耦合效应的导轨梁受力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占玉林 许俊 +2 位作者 邵俊虎 王吉坤 黎泰良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为研究胶轮有轨电车系统中导轨梁和螺栓的受力及布置,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胶轮有轨电车和导轨梁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车辆行驶速度、刹车初速度和螺栓间距对导轨梁和锚固螺栓受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车辆行驶速度对导轨梁Mises应力... 为研究胶轮有轨电车系统中导轨梁和螺栓的受力及布置,基于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胶轮有轨电车和导轨梁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车辆行驶速度、刹车初速度和螺栓间距对导轨梁和锚固螺栓受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车辆行驶速度对导轨梁Mises应力峰值影响不大,对螺栓纵向剪力峰值有较大影响;导轨梁Mises应力峰值和螺栓纵向剪力峰值随车辆刹车初速度增加而增加;导轨梁Mises应力峰值和螺栓纵向剪力峰值随螺栓间距呈阶梯式增长,在螺栓间距为3.0~4.5 m区间内变化幅度较大。设计时,螺栓间距取值需综合考虑经济性与安全性,建议取3 m;实际运营中,应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在80 km/h左右,并尽可能避免车辆高速紧急刹车制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轮有轨电车 轮轨耦合 导轨梁应力 螺栓剪力 动力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