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46
1
作者 于文吉 马红霞 +2 位作者 王天佑 李同军 来宽清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共4页
介绍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现存问题,以及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板 麦/稻秸秆
下载PDF
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志毅 熊桂云 +4 位作者 吴茂前 范先鹏 冯婷婷 巴瑞先 段申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5-412,共8页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 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c和P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稳定性有机碳
下载PDF
油/麦-稻轮作和施肥对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顺涛 任涛 +4 位作者 周橡棋 方娅婷 廖世鹏 丛日环 鲁剑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3个处理,在试验布置的第4年于油菜和小麦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孔隙度、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各施肥处理中分别提高了13.1%~19.2%和18.8%~59.5%,土壤全氮含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提高了28.1%(CK处理)和29.2%(NPK处理);(2)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土壤总孔隙度较麦-稻轮作显著提高了8.1%(CK处理)和10.3%(NPK处理),相应的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1.7%和10.5%;(3)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WSMA)在各施肥处理中均显著提高,且提高了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4)在相同轮作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K<NPK<NPK+S,NPK和NPK+S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显著高于CK处理;(5)在麦-稻轮作中,NPK+S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油-稻轮作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油-稻轮作和化肥结合秸秆还田均可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及团聚体碳氮分布等理化性质,是实现稻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 油-稻轮作 麦-稻轮作 秸秆还田 施肥 土壤理化特性
下载PDF
我国麦/稻秸秆板工业的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凤山 何磊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0-32,共3页
通过回顾我国秸秆板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秸秆板生产设备与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多个方面就我国今后秸秆人造板发展有待改进的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 麦/稻秸秆 秸秆刨花板 设备 工艺 质量
下载PDF
皖东地区麦稻轮作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娄云 朱国美 +1 位作者 赵怀瑾 高正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78-80,共3页
为探究化肥减施和秸秆还田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通过连续3年田间试验,研究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麦稻轮作农田径流年总氮流失量为25.78~39.15 kg/hm 2,总磷流失量为1.14~4.06 kg/hm 2,总氮67%、总磷63%都... 为探究化肥减施和秸秆还田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通过连续3年田间试验,研究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麦稻轮作农田径流年总氮流失量为25.78~39.15 kg/hm 2,总磷流失量为1.14~4.06 kg/hm 2,总氮67%、总磷63%都是在麦季流失的。麦季氮素主要以硝态氮形式流失,稻季则以铵态氮形式流失,磷流失量多以可溶性磷形式流失。氮磷减施25%能够减少总氮、总磷径流流失量的5.6%和8.9%,且对作物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总氮径流流失量增加了0.55 kg/hm 2,增加1.82%,总磷径流流失量减少了0.16 kg/hm 2,减少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稻轮作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秸秆还田 皖东地区
下载PDF
麦稻秸杆全量机械还田定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陆江林 吴崇友 +1 位作者 石磊 徐宗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0,187,共5页
麦稻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定位试验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田中后期释氮,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而增产。试验数据分析还表明,秸秆还田因改善了水稻的穗粒结构而增产,主要表现为增穗增粒增库容,而对结实率和千粒重... 麦稻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定位试验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田中后期释氮,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而增产。试验数据分析还表明,秸秆还田因改善了水稻的穗粒结构而增产,主要表现为增穗增粒增库容,而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实施秸秆还田技术,要适当增加速效氮的使用量,同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稻秸秆 秸秆还田 有机质 速效氮磷钾 节水灌溉 水稻库容 增加产量
下载PDF
湖北省稻茬麦区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邹娟 高春保 +5 位作者 董凡 朱展望 刘易科 佟汉文 陈泠 张宇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4期6398-6401,6417,共5页
2014~2015年,在湖北省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麦区、江汉平原麦区的9个县(市)布置稻茬麦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田间试验。共设置NP、NPK、NP+S、NP+1/2K+S、NP+3/4K+S和NPK+S 6个处理,其中N、P、K和S分别表示氮、磷、钾和秸秆还田。结果表明,... 2014~2015年,在湖北省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麦区、江汉平原麦区的9个县(市)布置稻茬麦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田间试验。共设置NP、NPK、NP+S、NP+1/2K+S、NP+3/4K+S和NPK+S 6个处理,其中N、P、K和S分别表示氮、磷、钾和秸秆还田。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施钾和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小麦产量、植株钾素含量及钾素吸收量;秸秆还田条件下,鄂中北麦区产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江汉平原麦区产量表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秸秆还田处理稻茬麦区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处于盈余状态;结合产量及经济效益,秸秆还田条件下湖北省稻茬小麦钾肥推荐用量为30~4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秸秆还田 钾肥替代 产量
下载PDF
麦茬稻撒播麦秸覆盖免耕栽培的生育规律和产量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永强 李际会 +1 位作者 郑士崔 刘延刚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5-97,共3页
为简化麦茬稻栽培流程并促进小麦秸秆有效还田,在小麦收获前,麦茬稻撒播于大田(简称"撒播",下同)且小麦收获后麦秸覆盖和土壤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麦茬稻撒播栽培的播种期较插秧栽培推迟32 d(插秧栽培的育秧期),各生育期推迟... 为简化麦茬稻栽培流程并促进小麦秸秆有效还田,在小麦收获前,麦茬稻撒播于大田(简称"撒播",下同)且小麦收获后麦秸覆盖和土壤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麦茬稻撒播栽培的播种期较插秧栽培推迟32 d(插秧栽培的育秧期),各生育期推迟天数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减少,即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31.0 d、24.7d、18.7 d和12.7 d;全生育期也相应缩短19.3 d。撒播方式下,麦茬稻无分蘖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插秧栽培增加3.36粒和0.27 g,产量仅降低1.60%。可见,麦茬稻撒播栽培方式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并高效利用小麦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稻 撒播 麦秸覆盖 免耕 生育规律
下载PDF
秸秆还田稻茬麦不同播种方式比较——以安徽省宣城市为例
9
作者 尚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62-63,109,共3页
[目的]筛选安徽省宣城市秸秆还田下稻茬麦适宜播种方式。[方法]2014~2015年,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秸秆还田稻茬麦不同播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秸秆还田播种方式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割前撒播(①)、小旋条播(②)、先撒后旋(③)... [目的]筛选安徽省宣城市秸秆还田下稻茬麦适宜播种方式。[方法]2014~2015年,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秸秆还田稻茬麦不同播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秸秆还田播种方式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割前撒播(①)、小旋条播(②)、先撒后旋(③)、撸草撒播(CK),不设重复。分别考察茎蘖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时测实产,计算收益。[结果]秸秆还田后割前撒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476.50kg/hm2,净收益为5667元/hm2;小旋条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253.00kg/hm2,净收益为45937L/hm2;先撒后旋处理的实收产量为4858.50kg/hm2,净收益为3757元/hm2,均少于对照的实收产量和净收益。[结论]可根据前茬作物选择播种方式为割前撒播或机条播。一般迟熟粳稻茬选择割前撒播,增产措施是适宜播量;籼稻茬选择小旋条播,增产措施是选择适宜机具、控制播种深度、适量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城市 稻茬麦 秸秆还田 播种方式
下载PDF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被引量:126
10
作者 刘世平 聂新涛 +3 位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51,共4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耕作方法与秸秆直接还田在稻麦两熟地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免耕使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而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翻耕还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7%~13.0%、0%~10.6%、0.2%~10.6%、8.4%~15.5%。麦季秸秆还田的产量有增有减,实际产量免耕覆盖还田略低,对照的产量较高,秸秆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而水稻翻耕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左右。因此,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从省工节本和提高地力角度可采用稻麦免耕秸秆覆盖与留高茬还田,从提高产量和地力角度宜采用稻季翻耕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71
11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聂新涛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56,共6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且主要是0~7 cm增加造成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表明,土壤肥力免耕秸秆覆盖好于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好于翻耕不还田,不同处理养分肥力指标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最高,翻耕不还田最低;但综合肥力指标却以翻耕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最低,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从不同层次看,综合肥力指标和养分肥力指标均以上层0~7 cm较高,下层14~21 cm较低,尤其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高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3
12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陈文林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9-863,共5页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汉中盆地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储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玉红 郝兴顺 +6 位作者 田霄鸿 陈艳龙 张春辉 陈浩 李厚华 秦宇航 黄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5-331,共7页
为探索稻麦或稻油轮作制下,小麦、油菜秸秆还田对汉中盆地稻田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WSN)、小麦秸秆常规还田(WS)、小麦秸秆促腐还田(WSM)、油菜秸秆不还田(RSN)、油菜秸秆常规还田(RS)、油菜秸秆促腐还田(RSM),共6个... 为探索稻麦或稻油轮作制下,小麦、油菜秸秆还田对汉中盆地稻田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WSN)、小麦秸秆常规还田(WS)、小麦秸秆促腐还田(WSM)、油菜秸秆不还田(RSN)、油菜秸秆常规还田(RS)、油菜秸秆促腐还田(RSM),共6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类型及还田方式对稻田0—5,5—10,10—15,15—20,20—25cm 5个土壤层次中的土壤容重、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活性有机碳效率(ACL)、碳储量(SCS)、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降低0—15cm土层容重,对15—25cm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明显增加了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库指标含量,但TOC和L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在0—15cm土层含量较高,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与不还田相比,小麦及油菜秸秆还田后可明显增加稻田0—25cm土层中的土壤碳储量(SCS),增幅可达21.9%~23.5%和1.7%~6.7%。不同土层中的LOC、ACL、CPIM对秸秆类型的响应不同,具体表现为小麦秸秆还田(WS、WSM)对0—15cm土层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油菜秸秆还田(RS、RSM)对15—25cm土层中的有显著促进作用。产量方面,秸秆促腐还田模式下(WSM、RSM)水稻产量最高,常规还田模式(WSN、RSN)次之,而不还田时产量最低。相关分析显示0—10cm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与水稻产量显著相关。秸秆还田是提高汉中盆地稻田土壤有机碳和产量较为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两种轮作模式下,小麦秸秆全量旋耕还田更有利于固持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增加水稻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盆地 稻麦或稻油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固碳效率
下载PDF
稻秆还田量对盆栽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波 刘建 +4 位作者 熊飞 魏亚凤 张琛 余徐润 栾艳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7-940,共4页
为确定小麦优质高产条件下适宜的稻秆还田模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秆还田量对小麦出苗、根系生长、根系活力、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SOD和CAT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秆还田量不影响小麦出苗率,但影响出苗整齐度。适当的... 为确定小麦优质高产条件下适宜的稻秆还田模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秆还田量对小麦出苗、根系生长、根系活力、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SOD和CAT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秆还田量不影响小麦出苗率,但影响出苗整齐度。适当的稻秆还田量能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SOD和CAT活性及光合速率,延缓生育后期旗叶衰老,使其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加次生根数目、根冠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活性,实现增产,其中以9 000kg.hm-2稻秆还田量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关键词 小麦 稻秆还田 生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改良硫酸法制取糠醛——反应条件对出醛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俊峰 易平贵 金一粟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550-553,共4页
研究了以稻草、麦杆等为原料,用硫酸加复合添加剂Ⅱ制取糠醛,试验了反应条件对出醛率的影响,发现反应温度、时间、添加剂用量,以及液体含量对出醛率有很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120° C,反应时间2 h,硫酸浓度为... 研究了以稻草、麦杆等为原料,用硫酸加复合添加剂Ⅱ制取糠醛,试验了反应条件对出醛率的影响,发现反应温度、时间、添加剂用量,以及液体含量对出醛率有很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120° C,反应时间2 h,硫酸浓度为12% ,添加剂占原料(稻草或麦杆)的质量百分比为20% ,液体与原料(稻草或麦杆)的质量比为2~2.5∶1;出醛率,麦杆可达10.7% ,稻草可达9.6% (以麦杆或稻草干重计);蒸馏后稻草或麦杆渣全部转化为中性有机复合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硫酸法 糠醛 麦杆 稻草 反应条件
下载PDF
苏中地区不同麦作方式下稻茬麦群体特征及产量结构的系统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自强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采用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撒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等4种麦作方式,分析不同麦作方式下小麦的生育特征、产量及抗倒能力,结果表明:同一小麦品种采用不同麦作方式,全生育期、总叶片数等除... 采用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撒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等4种麦作方式,分析不同麦作方式下小麦的生育特征、产量及抗倒能力,结果表明:同一小麦品种采用不同麦作方式,全生育期、总叶片数等除晚播独秆栽培技术较短(少)外,其他3种方式基本一致;产量及单茎抗倒力矩均表现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撒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因此,采用当前农业生产上提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获得高产稳产,是江苏中部地区稻茬麦栽培主推的种植技术。但综合考虑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等因素,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因也能保持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是当前稻茬麦生产中同步推行的麦作技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作方式 超高产栽培技术 稻茬麦 产量结构 秸秆还田
下载PDF
新型绿色建筑结构绝缘板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查晓雄 张旭琛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共3页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考虑面板刚度下的夹芯板挠度计算公式;并通过ABAQUS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有限元模拟,将理论公式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基于工程实际,对理论公式加以改进,得到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夹芯板挠度计算公式。
关键词 结构绝缘板(SIPs) 秸秆板 定向结构板(OSB)
原文传递
新型绿色建筑结构绝缘板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18
作者 张旭琛 查晓雄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45,共6页
结构绝缘板是采用秸秆板或定向结构板作为结构面板,粘结于绝缘泡沫芯材两侧而形成的夹芯板结构,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特性。采用真空槽对不同厚度组合的结构绝缘板进行均布荷载下试验,得到材料特性和其相应的荷载-挠度曲线,为结构绝缘板... 结构绝缘板是采用秸秆板或定向结构板作为结构面板,粘结于绝缘泡沫芯材两侧而形成的夹芯板结构,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特性。采用真空槽对不同厚度组合的结构绝缘板进行均布荷载下试验,得到材料特性和其相应的荷载-挠度曲线,为结构绝缘板理论分析和计算公式的获得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绝缘板 秸秆板 定向结构板 试验
原文传递
麦-稻两熟集约生产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庄恒扬 曹卫星 +1 位作者 沈新平 陆建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66-770,共5页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3 2 kg/hm2、1 9.1 5~ 3 2 .78kg/hm2、99.1~ 1 74 .0 kg/hm2 ,与一般产量条件下比较 ,氮、磷盈余量提高 ,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高产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生产 麦-稻两熟 养分平衡 秸秆还田 土壤
下载PDF
麦-稻两熟超高产的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庄恒扬 沈新平 +4 位作者 赵德亮 陆建飞 刘世平 黄丽芬 滕俊磊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7-12,共6页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研究了麦-稻两熟超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超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高产条件下高14.22%~18.69%。超高产条件下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研究了麦-稻两熟超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超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高产条件下高14.22%~18.69%。超高产条件下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380.0~432kg/hm2、19.15~32.78kg/hm2、99.1~174.0kg/hm2,与高产条件下比较氮、磷盈余量提高,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超高产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 麦-稻两熟 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 养分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