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制品科学化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薇 朱瑛 《粮油食品科技》 2004年第5期37-39,共3页
针对目前常用的传统感官评价方法所存在的大量不足,提出了一套评价面制品品质的科学化、数字化方法,即利用由英国引进的物性分析仪(质构仪)对不同的面制品进行测试,从而对其内在品质给予客观性的评价。
关键词 面制品 品质 质构仪 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品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3
2
作者 孙彩玲 曲辉英 +4 位作者 吕建华 田纪春 张永祥 王守义 宋雪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551,558,共8页
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参加山东省区试的29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质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小麦整体的品质指标,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为蛋白质量因子(含面筋指数、沉淀值、... 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参加山东省区试的29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质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小麦整体的品质指标,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为蛋白质量因子(含面筋指数、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第2主成分为磨粉因子(含硬度指数、出粉率、吸水量、白度),第3主成分为蛋白数量因子(含湿面筋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两年分别为77%和82%,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两年分别高达34.453%和36.291%,说明面筋指数、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是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小麦的综合品质,2009~2010年度96个样品中的泰农7058、05428、泰山4173、山农71等品种(系)得分较高,说明品质表现突出.同时综合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不同指标的特征值大小和可操作性,提出在育种早期面筋指数、沉淀值和硬度指数可间接评价小麦品质.用R型聚类将10个品质性状聚为四类,其中三类性状(面粉白度另成-类)所包含的指标和主成分分析的三个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基本吻合.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2009-2010年度96个样品进行了Q型聚类,其中第Ⅲ类群包括的6个品种(系)各类指标较高,结果和主成分综合评分中得出的品质较好的品种(系)结果-致,进一步验证了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小麦品种(系)品质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3 位作者 蔡立群 张仁陟 李玲玲 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基于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系统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加乘法则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 基于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系统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加乘法则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敏感地反映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6种不同耕作方式[传统耕作(T)、免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下29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包括团粒结构、全氮、速效氮、有机质、蔗糖酶活性、作物产量、种植纯收益和产投比8项因子的简化评价指标体系。原始评价指标体系下2种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NTS>TS>NTP>NT>TP>T;简化评价指标体系下豌豆→小麦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NTS>TS>NTP>NT>T>TP,而小麦→豌豆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NTS>TS>NT>NTP>T>TP。进一步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的简化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适用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耕作方式 小麦-豌豆轮作 土壤质量 土壤健康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基于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小麦品质评估 被引量:6
4
作者 蒋华伟 周同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5-122,共8页
小麦品质评估是小麦储藏和检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针对传统小麦品质评价中因素较为单一、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指标模糊融合评价小麦品质的模型。首先,对小麦多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与研究,选取脂肪酸值、沉降值、还原糖、... 小麦品质评估是小麦储藏和检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针对传统小麦品质评价中因素较为单一、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指标模糊融合评价小麦品质的模型。首先,对小麦多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与研究,选取脂肪酸值、沉降值、还原糖、发芽率、降落数值作为模型的因素集;首先对测试数据的标准差作放缩计算,得到一个可以反应数据可靠程度的权重矩阵;再次使用劣化度和隶属度函数构建了多因素模糊评价矩阵模型;最后,通过对权重矩阵和评价矩阵的融合计算,并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获得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分析表明:模糊评价所得到的结果与实测小麦品质状况基本吻合,本模型可为储藏小麦的测量与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质评估 多指标 标准差 隶属函数 劣化度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贵紫麦品种(系)品质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钱小康 徐如宏 +2 位作者 李鲁华 何方 任明见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2,共8页
以贵农19号和冀紫439为对照,对29个贵紫麦品种(系)的花青素含量、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进行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为紫粒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贵紫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花青素含量、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均表现出... 以贵农19号和冀紫439为对照,对29个贵紫麦品种(系)的花青素含量、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进行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为紫粒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贵紫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花青素含量、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贵紫麦18号全麦粉及面粉中花青素含量均最高;贵紫麦3号、贵紫麦8号、贵紫麦13号、贵紫麦16号、贵紫麦18号和贵紫麦29号为优质强筋小麦;对应分析表明,贵紫麦3号、贵紫麦8号及贵农19号的沉降值较大,贵紫麦4号、贵紫麦9号、贵紫麦22号、贵紫麦27号具有较高的面筋指数;贵紫麦品种(系)淀粉糊化特性中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及回升值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急需进行遗传改良;总淀粉含量偏高的贵紫麦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却偏低。聚类分析把31份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贵紫麦19号和对照品种冀紫439、贵农19号,其花青素含量低,蛋白质品质较差,但淀粉品质较好;第Ⅱ类包括贵紫麦29号、贵紫麦13号、贵紫麦8号和贵紫麦3号,其花青素含量适中,蛋白质品质优良,但淀粉品质较差;剩余24个小麦品种(系)为第Ⅲ类,其花青素含量高,蛋白质品质和淀粉品质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紫麦 品质 花青素 蛋白质 淀粉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吸收富集行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文霞 赵秋义 秦岭 《河南科学》 2004年第6期870-872,共3页
对广利灌区两市一县土壤和小麦中镉、汞、铅、砷重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利灌区土壤和小麦受镉、汞、铅、砷污染程度较小,土壤属于清洁,小麦食用安全。土壤中重金属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武陟县和济源市土壤中砷含量高,沁阳市土壤中铅... 对广利灌区两市一县土壤和小麦中镉、汞、铅、砷重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利灌区土壤和小麦受镉、汞、铅、砷污染程度较小,土壤属于清洁,小麦食用安全。土壤中重金属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武陟县和济源市土壤中砷含量高,沁阳市土壤中铅、镉含量高。小麦籽粒对镉的吸收积累能力大于铅,对砷和汞的吸收富集能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小麦 重金属污染 质量评价 吸收富集
下载PDF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淑娟 李有兵 +4 位作者 吴玉红 田霄鸿 王少霞 闫小丽 朱瑞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5,共8页
通过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运用多元方差分析及因子分析法比较评价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4种耕作措施(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及2种秸秆管理措施(玉米秸秆还田、不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运用多元方差分析及因子分析法比较评价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4种耕作措施(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及2种秸秆管理措施(玉米秸秆还田、不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收获后0~20 cm土壤容重免耕处理最大,旋耕、翻耕处理次之,深松处理最小;秸秆还田0~10 cm土壤容重较不还田处理降低2.33%,达显著水平。小麦、玉米收获后0~20 cm土壤养分组、有机质环境组及酶活性组指标变量受不同耕作措施的影响均大于受秸秆管理措施的影响。传统耕作两季土壤质量均最差。深松、旋耕有一定后效,且有机质养分因子得分较高,免耕则相反。综合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玉米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小麦-小麦秸秆高留茬/免耕/播种玉米模式适宜在该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 土壤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