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被引量:71
1
作者 宋健民 戴双 +5 位作者 李豪圣 程敦公 刘爱峰 曹新有 刘建军 赵振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4-1126,共13页
【目的】研究近年来山东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变情况,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方法】统计1999年至2010年山东省审定的55个小麦品种的18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近年... 【目的】研究近年来山东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变情况,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方法】统计1999年至2010年山东省审定的55个小麦品种的18项农艺和品质指标,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61.65 kg.hm-2,但产量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只有粒重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尽管相关系数非常低。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57 d,株高、最大分蘖数呈下降趋势,成穗率逐年上升。高产品种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成穗率显著较高,提高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山东省近年审定品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指标相对较高,但Zeleny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指标间不协调。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等指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下降的趋势。优质品种粒重显著较低,这也是提高其产量潜力的重点改良性状。总体来看,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指标负相关,但二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以协调的,山东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相当大的空间,育种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结论】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气候和生产条件,单位面积穗数接近600 m-2、穗粒数40粒、粒重40 mg以上。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品种总体品质状况较差,而且各项品质指标非常不协调,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急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小麦 产量 品质 演变
下载PDF
半干旱区春小麦不同年代品种根系生长冗余的比较实验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张荣 张大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研究了半干旱区几个春小麦品种的籽实产量、根量与根茎比的关系。表明在开花期地方品种和尚头较之现代品种有更大的根量和根茎比。产量因降水条件而不同 :极端干旱的 1995年 ,大根系品种与现代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在降... 研究了半干旱区几个春小麦品种的籽实产量、根量与根茎比的关系。表明在开花期地方品种和尚头较之现代品种有更大的根量和根茎比。产量因降水条件而不同 :极端干旱的 1995年 ,大根系品种与现代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在降水分配较为均匀的 1996年 ,无论有、无灌溉条件 ,具较大根系的地方品种与现代品种的产量均最低 (p<0 .0 5 ) ,而根量与品种产量及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大根系品种在根系上存在着冗余 ,减少根系冗余可望成为半干旱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根系冗余 自然选择 产量 育种
下载PDF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进化及对产量性状调控机理的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张丽英 张正斌 +2 位作者 徐萍 卫云宗 刘新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3-1028,共16页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个不同染色体倍数的小麦进化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进化趋势分析。并对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麦进化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进化趋势分析和多重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黄淮小麦进化过程中其抽穗期、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等有减少的趋势,但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收获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②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生育期和单株穗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和生育期是决定单株粒重的3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单株粒重96%的变异。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对小麦单株粒重有大的正效应调控作用,生育期对小麦单株粒重有较大的负效应调控作用。④通径分析表明,11个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粒数>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小穗数>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抽穗期>株高>千粒重>生育期。其中,收获指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对单株粒重有较大的正效应。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873%,表明3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⑥根据综合值的聚类分析和对不同年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小麦 农艺性状 进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冬麦区主栽品种醇溶蛋白组成的遗传演变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郎明林 卢少源 张荣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58-966,共9页
用改良的 p H3.2 A- PAGE技术分析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建国后不同时期的 5 1个主栽品种和 2 1个骨干亲本的醇溶蛋白组成及其遗传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供试主栽品种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变异类型 ,是今后小麦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材料... 用改良的 p H3.2 A- PAGE技术分析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建国后不同时期的 5 1个主栽品种和 2 1个骨干亲本的醇溶蛋白组成及其遗传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供试主栽品种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变异类型 ,是今后小麦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材料共分离出 72种醇溶蛋白组分 ,供试主栽品种含有其全部组分 ,其单品种谱带数目在 2 1~ 4 1之间 ,品种间各类蛋白组分变异系数在 10 .5 2 %~ 4 1.35 %之间 ,ω、γ、β和 α区分别分离出 30 ,15 ,16,11条醇溶蛋白谱带 ,表明 Gli- 1位点具有更广泛的等位变异 ;不同时期主栽品种的谱带总数呈逐代增加的趋势 ,但表现为 195 0′s~ 1960′s和 1980′s~ 1990′s两个较大的跨度。谱带总体水平的提高 ,弱带和ω区的谱带增加贡献最大 ,谱带染色强度权重值 (WBD)相对变化较小。各年代主体品种逐步以高谱带水平的品种替代低谱带水平的品种 ,从 195 0′s以 型(BN <2 5 )品种占主导地位 ,逐步演化到 1990′s以 型 (BN≥ 35 )品种占主导地位 ;单谱带分析发现 ,对产量性状有利的谱带在品种演变中一般呈增的趋势 ,而对加工品质性状有利的谱带在品种演变中一般呈减的趋势 ,或出现频率很低 ,说明表型选择对醇溶蛋白演变起了相对重要的作用 ,这也解释了我国当前多数推广品种品质欠佳的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栽品种 醇溶蛋白 遗传演变 A-PAGE 中国北方
下载PDF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士红 荆奇 +2 位作者 戴廷波 姜东 曹卫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55-1260,共6页
选用20世纪50年代的望水白(WSB)和碧玛1号(BM1)、70年代的郑引1号(ZY1)和扬麦1号(Y1)及90年代的豫麦34(Y34)和宁麦9号(N9)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其他年代品种相比,90年... 选用20世纪50年代的望水白(WSB)和碧玛1号(BM1)、70年代的郑引1号(ZY1)和扬麦1号(Y1)及90年代的豫麦34(Y34)和宁麦9号(N9)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其他年代品种相比,90年代品种灌浆期旗叶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以及较高的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qN),并且其光合叶面积功能期长,衰老较慢.90年代品种收获指数高于50和70年代品种,平均群体产量分别比50和70年代品种提高了25.90%和11.29%.因此,在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花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及光合持续期的延长是小麦产量增长的重要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演变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36
6
作者 曹廷杰 赵虹 +2 位作者 王西成 崔党群 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9-442,共4页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利用近二十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每666.7 m2有效穗数...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利用近二十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每666.7 m2有效穗数和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穗粒数、千粒重、灌浆时间和每666.7 m2产量则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数以及灌浆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成熟期以及全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产量的提高主要与抽穗期提前导致灌浆时间、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的增加有关。文中还对今后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在产量三要素、株型结构和熟期等方面的遗传改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农艺性状 演变
下载PDF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193,共8页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416.45万~6051.42万hm 2,...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416.45万~6051.42万hm 2,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136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平均年挽回损失1134.94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056.42万、1272.8万和1612.35万t;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发生危害 产量损失 发生演变
下载PDF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5
8
作者 丁明亮 林丽萍 +6 位作者 李明菊 胡欣 何迟 廖合发 赵红 李绍祥 刘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 【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云南育成小麦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剖析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13个品质性状的H’为1.555~2.060,平均为1.916,其中粗蛋白含量的H’最大,稳定时间的H’最小,且地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高于田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少部分交错分布在每个类群中。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品质性状越优,具体排序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D总变异的97.83%,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其中,吸水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容重、粗蛋白含量、评价值和延伸性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云麦109和凤1128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演变规律 云南
下载PDF
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 被引量:28
9
作者 刘建辉 孙建云 +3 位作者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节节麦(Aegilopstauschii)和黑麦(Secale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um)、硬粒小麦(T.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aest... 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节节麦(Aegilopstauschii)和黑麦(Secale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um)、硬粒小麦(T.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aestivum)‘扬麦9号’和‘扬麦158’及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的演变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相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在开花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花以后,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光合能力下降较快;除黑麦外,旗叶光合速率在开花10d后都低于普通小麦和小黑麦,胞间CO2浓度(Ci)迅速增加,Fv/Fm、ΦPSⅡ和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开花前单株总叶面积和旗叶叶面积较大,花后下降迅速,功能期短;单株穗数也较多,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指数却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因此,小麦长期进化过程中,普通小麦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的光合持续期是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进化材料 生育后期 光合特性 荧光参数 产量
下载PDF
四川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蒋进 蒋云 王淑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2-691,共10页
为给四川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统计了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的100个小麦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并对其性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 为给四川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统计了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的100个小麦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并对其性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0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和粒重呈下降趋势,穗粒数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36d,株高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高产品种的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增加穗粒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近年审定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相对较高,但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同一品种多个品质指标间强、中、弱筋层次交错。总体来看,四川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穗数接近350×10^4·hm^-2、穗粒数44粒、千粒重45g以上的多穗型品种可能更适合四川气候和生产条件;相同品种的多个品质指标间不协调,总体较差,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亟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小麦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演变
下载PDF
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小麦高产品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郭凤芝 林坤 +5 位作者 葛振勇 曹光 李延坤 刘凤洲 郭凌云 李思同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16-23,共8页
为了给山东省小麦生产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统计了山东省2001—2017年审定的83个高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高产品种的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8... 为了给山东省小麦生产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统计了山东省2001—2017年审定的83个高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高产品种的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83.30 kg/hm^2;单位面积穗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演变趋势不明显;生育期明显缩短,平均每年缩短0.48 d;株高的演变趋势不明显。面团稳定时间、沉淀值、吸水率呈上升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面粉白度、湿面筋含量的演变趋势不明显。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不显著,与单穗粒数负相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及面粉白度均为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可协调。小麦高产育种必须通过产量三因素协调改良、综合提高来实现。从产量三因素看,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省的气候和生产条件,选育穗数600万~700万/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0~50 g、株高75~80 cm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演变趋势 山东省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品种演变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江春 于波 +4 位作者 王荣 王丽 耿荣萍 陈永娜 李美玲 《山东农业科学》 2007年第2期5-7,9,共4页
对山东省1949年以来9次更换的部分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规律及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逐步提高,株高矮化;主要性状在演变过程中对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从20世纪50年代的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株... 对山东省1949年以来9次更换的部分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规律及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逐步提高,株高矮化;主要性状在演变过程中对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从20世纪50年代的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株高,演变为现代品种的千粒重>穗粒数>成穗数>株高;产量结构渐趋合理,产量潜力得到很大提高;株高、主穗长等性状遗传力较高;产量潜力的遗传力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性状演变 遗传分析 山东省
下载PDF
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朴芳 程正国 +4 位作者 赵鸿 张小丰 李冀南 王绍明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31-2640,共10页
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 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体向现代六倍体进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株型经历了从"高根冠比、低收获指数、高冠幅/株高比、小穗和种子扁长"等"杂草"型向"低根冠比、高收获指数和高粒叶比及小冠幅/株高、大穗多粒"的"作物"型的演变。从株型各组件演变规律看,根型以根系大小适中、根条数较多、根系生理活性较高为主;茎型以各茎节长度比例趋近"黄金分割"演变,株高控制在80-100 cm左右的适中高度;叶型以叶片直立、旗叶长宽比例适中为主,倒二叶长维持在20 cm左右;穗型以直立、大穗和小穗数多为主;单株分蘖数趋于减少,株型结构趋于紧凑。上述组件特征将促使旱地小麦向弱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总之,旱地小麦经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双重压力,其株型结构有利于群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种群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理想株型 演变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苗期根系性状及抗旱特性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赵佳佳 乔玲 +6 位作者 武棒棒 葛川 乔麟轶 张树伟 闫素仙 郑兴卫 郑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4-727,共14页
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是成株期根系分布的基础,与抗逆和产量密切相关,全面认识苗期根系及抗旱特性,对于抗旱优异种质的利用和早期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39份山西省小麦品种(系)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苗期根系性状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 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是成株期根系分布的基础,与抗逆和产量密切相关,全面认识苗期根系及抗旱特性,对于抗旱优异种质的利用和早期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39份山西省小麦品种(系)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苗期根系性状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正常生长下山西小麦苗期根系性状多样性丰富,地方种变异最大;不同年代品种中,除最大根长随年代略下降外,其他性状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根系性状对水分胁迫响应存在差异,总根长对水分最敏感,其次为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最大根长和平均根数不敏感。苗期根系综合抗旱能力随年代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地方种和20世纪70年代品种多为中抗,80和90年代的品种抗旱性较低,2000年以后审定品种的抗性较高,其中旱地品种抗性最好。苗期根系抗旱特性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发现,最大根长、总根长、根体积和根生物量与雨养条件下的千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最大根长和根生物量与成株期抗旱性也显著正相关。因此苗期最大根长和根生物量可作为半干旱地区旱地育种过程中抗旱性和产量的早期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小麦 苗期根系 抗旱特性 演变趋势
下载PDF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的演变 被引量:22
15
作者 彭芹 郭骞欢 +5 位作者 张西斌 程敦公 戴双 李豪圣 赵世杰 宋健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883-3891,共9页
【目的】探讨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性能的演变规律,为今后小麦育种提供指导。【方法】选用山东省建国以来8次品种更替过程中的8个主要推广品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了生育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成熟... 【目的】探讨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性能的演变规律,为今后小麦育种提供指导。【方法】选用山东省建国以来8次品种更替过程中的8个主要推广品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了生育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成熟时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结果】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产量和HI呈正相关性,但生物学产量并没有显著增加。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羧化效率(carboxylation efficiency,CE)、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photochemical efficiency,ΦPSⅡ)和呼吸速率(respiratory rate,R)在开花期到花后10 d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1980年以后选育的品种下降的速率低于1980年以前的品种;生育后期小麦旗叶Pn的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Pn的初期下降并不是由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直接引起,在此过程中,光合暗反应的羧化酶起了重要作用;灌浆中后期Pn的进一步降低与叶绿素含量、ΦPSⅡ、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等密切相关。品种更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Pn、Gs、CE、ΦPSⅡ等指标呈升高的趋势,叶片功能期延长,光合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这可能是籽粒产量提高的重要生理基础。但品种更替中呼吸速率呈升高的趋势,影响了同化产物的积累,不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结论】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高光合持续期延长,HI和光能利用效率增加,综合性能的改善是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不断提高的生理基础。山东小麦品种HI仍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但不能完全依赖株高的降低,必须综合考虑光能利用的各个环节,小麦高光效育种才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演变 光合特性 籽粒产量 遗传改良
下载PDF
安徽省小麦品种演变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平治 徐继萍 +3 位作者 范荣喜 夏献锋 万映秀 曹文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95-199,共5页
为总结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使用,通过对1950—2008年近60年来安徽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种植面积、时间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安徽小麦品种更替及其演变规律,将主推品种划分为6个阶段,约10年一个阶段... 为总结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使用,通过对1950—2008年近60年来安徽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种植面积、时间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安徽小麦品种更替及其演变规律,将主推品种划分为6个阶段,约10年一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主要推广品种特征特性、主要优缺点和轮替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生产的基本要求、品种的综合表现和育种的进展。并对小麦品种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品种冬春性变化、生产布局的调整、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更替频率以及日益提高的对抗病抗逆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演变
下载PDF
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爱国 宋晓霞 +1 位作者 张文斐 王改革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7-959,共13页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上升,企业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导力量;2001-2005审定品种60个,2006-2010年审定76个,2011-2015年审定95个,2016-2020年审定324个。品种选育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占比90.99%;种质资源利用集中、品种同质化严重。亲本资源集中在周麦16(87次)、矮抗58(76次)、周麦22(59次)、豫麦21(35次)等种质上。企业选育品种数由2001-2015年间的86个上升至2016-2020年间的202个,占同期科研机构育成品种数比例由54.7%上升至185%。(2)品种单产增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延长。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均产分别为7932.4 kg·hm-2、7488.6 kg·hm-2。半冬性品种单产增加了610 kg·hm-2,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提高4.7 g,生育期延长3.3 d;弱春性品种单产增加672.8 kg·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7 g,生育期延长5 d。(3)品质改良取得进展,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稳定时间分别上升了2.6 min、0.7 min。审定品种以中筋为主,中强筋(含强筋)较少,弱筋最少;单一指标达标品种多,综合指标达标品种少,品质结构不平衡。(4)河南省小麦育种宜选择高生物产量(株高80~85 cm)、适宜群体(550~660万穗·hm-2)、高结实率(穗粒数35~40粒)、高千粒重(≥45 g)的中大穗品种,需重点改良蛋白质质量,促进各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小麦品种 育种特点 表型性状 演变
下载PDF
Changes in Roo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uring Wheat Evolution 被引量:17
18
作者 Chang-XingZHAO Xi-PingDENG +3 位作者 LunSHAN ErnstSTEUDLE Sui-QiZHANG QingY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02-310,共9页
Abstrac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water uptake by plant roots should be vital for improving drought resistanc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ave demonstrated correlation... Abstrac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water uptake by plant roots should be vital for improving drought resistanc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ave demonstrated correlations between root system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evolution using six wheat evolution genotypes (solution culture) with different ploidy chromosome sets (Triticum boeoticum Bioss., T. monococcum L.: 2n=2x=14; T. dicoccides Koern., T. dicoccon (Schrank) Schuebl.: 2n = 4x = 28; T. vulgare Vill., T. aestivum L. cv. Xiaoyan No. 6: 2n = 6x = 4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root system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s with the increase in ploidy chromosomes (2x→6x) during wheat evolutio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wheat root system at the whole-plant level was increased with chromosome ploidy during evolution, whic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ingle roots, whole plant biomass, root average diameter, and root growth (length, area), whereas the root/shoot ratio had an inverse correlation with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root system with increasing chromosome ploidy during wheat evolution.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at the water uptake ability of wheat roots was strengthened from wild to modern cultivated species during evolution, which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genetic breeding to improve the WUE of wheat by genetic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some ploidy drought resistanc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root system water uptake water use efficiency wheat evolution
原文传递
化学除草对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姜德锋 刘树堂 +2 位作者 陈洁敏 倪汉文 李孙荣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7-370,共4页
1993~1997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麦田化学除草试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除草剂均能有效地防治阔叶杂草,如播娘篙、荠菜、糖芥等,除草效果大于90%。随着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连年使用,引起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原以播娘篙为主要种类的... 1993~1997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麦田化学除草试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除草剂均能有效地防治阔叶杂草,如播娘篙、荠菜、糖芥等,除草效果大于90%。随着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连年使用,引起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变化,原以播娘篙为主要种类的双子叶杂草群落,演变成以雀麦、播娘蒿为主的单、双子叶混生杂草群落,并且雀麦的数量逐年增加,其生长密度由试验前的0.1~0.4株/m^2上升为31.5~78.5株/m^2,而播娘篙则由78.3~176.4株/m^2下降为34.3~53.2株/m^2。麦田杂草种类的演变为今后进行麦田化学除草提出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除草剂 演变 杂草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河南省小麦品种(系)的品质状况及演变规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朱保磊 谢科军 +4 位作者 薛辉 孙家柱 刘冬成 张爱民 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3-631,共9页
为了解河南省不同时期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的加工品质状况,选取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或种植的176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品质性状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7.53%~15.34%之间;湿面筋含量在26.70%~46.00%之间;微量SDS沉淀值在... 为了解河南省不同时期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的加工品质状况,选取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或种植的176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品质性状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7.53%~15.34%之间;湿面筋含量在26.70%~46.00%之间;微量SDS沉淀值在6.66~31.05 mL之间;面团稳定时间在1.00~29.90min之间,平均值为4.63min。弱筋材料(稳定时间≤2.5min)为63份;中筋材料(2.5min<稳定时间<7.0min)为80份;强筋材料(稳定时间≥7.0min)只有33份,占总数的18.75%。1980-2002年审定品种(系)的稳定时间平均值为4.35min,2003-2008年的为4.41 min,而2009-2014年的为5.73min,2015年、2016年和正参加河南省区试的为3.95min,表明近年来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仍以中、低筋为主,但2002年以后审定的优质品种数目明显增多。对优质品种(系)的系谱分析发现,大多数优质品种为小偃号(小偃6号及其姊妹系)的后代,推测小偃号是河南小麦的主要优质源。此外,发现和面仪参数如峰值时间、峰高、尾宽等原参数及其组成的复合参数与粉质仪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等参数均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可以用和面仪检测育种材料的品质状况。综上所述,随着20世纪末对小麦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河南省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进程大大加快,小麦品质得到显著改良,小偃6号作为重要的优质源在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中起着骨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小麦 品种 品质 演变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