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2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穗发芽抗性机理与遗传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张海峰 卢荣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23-530,共8页
1987—1989年在人工模拟降雨室鉴定了123个小麦品种,发现不少白粒抗源;研究了13个品种的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含水量、吸水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变化,认为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是低α-淀粉酶活性和小的吸水速率;并用6个抗性不同品种... 1987—1989年在人工模拟降雨室鉴定了123个小麦品种,发现不少白粒抗源;研究了13个品种的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含水量、吸水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变化,认为抗穗发芽的主要机理是低α-淀粉酶活性和小的吸水速率;并用6个抗性不同品种的双列杂交,初步探讨了抗穗发芽性遗传,可能存在母体与子体抗性因子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种子发芽 遗传
下载PDF
小麦杂种及其亲本苗期叶片家族基因差异表达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吴利民 倪中福 +2 位作者 王章奎 林展 孙其信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6-266,共11页
为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以一套双列杂交组合的苗期叶片为材料,利用 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杂种及其亲本间 MADS—box、 G-box、 Ser/ Thr蛋白激酶、 EIF-4A、 ARF1基因家族共5类家族... 为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以一套双列杂交组合的苗期叶片为材料,利用 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杂种及其亲本间 MADS—box、 G-box、 Ser/ Thr蛋白激酶、 EIF-4A、 ARF1基因家族共5类家族基因在杂交种和亲本之间的表达差异,并与杂种性状表现和杂种 优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除ARF1家族基因外,其余家族基因在杂种和亲本间存在显 著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类型可概括为4种:(1)双亲共沉默;(2)单亲表达沉默;(3)杂种特异 表达;(4)单亲表达一致。分析发现,MADS-box、G-box和EIF-4A家族基因在杂种和亲本间的 差异表达模式相似,均以单亲特异表达和杂种特异表达类型所占比例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 明,以上所有家族基因的总体差异表达程度与所有性状的杂种表现均不相关,而MADS—box 家族基因中杂种特异表达类型与小穗数、单株产量和单穗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双亲 共沉默类型与小穗数、千粒重和单穗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负相关。另外,EIF-4A家族基因中 单亲表达一致型与单穗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但双亲共沉默类型与小穗数和单穗产量 杂种优势呈显著负相关。对于G-box基因家族而言,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种优势 分子机理 mRNA差异显 基因家族
下载PDF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醇溶蛋白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陈玉清 郑有良 魏育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54-256,共3页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四川省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6 万hm2 以上的40 个小麦主栽品种进行醇溶蛋白位点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间醇溶蛋白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40 个品种具有38 种醇溶...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四川省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6 万hm2 以上的40 个小麦主栽品种进行醇溶蛋白位点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间醇溶蛋白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40 个品种具有38 种醇溶蛋白带型,其中9 个品种具有1BL/1RS易位标记位点GliBll;醇溶蛋白电泳分离出的46 条带中,40 条具有多态性,占848 % 。供试品种间遗传距离(GD)在0 ~067 之间,平均值为033 ,遗传变异较大,特别是早期品种与近20 年育成品种间,以及1BL/1RS易位系品种与非1BL/1RS易位系品种间均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供试品种在遗传距离035 水平上明显聚为4 类,具有相同血缘的品种大多数聚在了同1 类。分析认为,四川小麦品种醇溶蛋白变异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醇溶蛋白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小麦杂交种与亲本发育早期种子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谢晓东 倪中福 +3 位作者 孟凡荣 吴利民 王章奎 孙其信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0-266,共7页
为深入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 ,选取 3个冬小麦品种 (系 )为一组亲本 ,3个为另一组亲本 ,配制了正反交 18个杂交组合 ,以授粉后 6d的杂交和自交种子为材料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 (DDRT PCR)研究了小麦杂交当代种子与其亲本自... 为深入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 ,选取 3个冬小麦品种 (系 )为一组亲本 ,3个为另一组亲本 ,配制了正反交 18个杂交组合 ,以授粉后 6d的杂交和自交种子为材料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 (DDRT PCR)研究了小麦杂交当代种子与其亲本自交种子基因的表达差异 ,并与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为降低DDRT PCR技术假阳性的不利影响 ,对每个引物组合均作了两次PCR扩增 ,在处理数据时 ,仅统计能重复出现的条带。结果发现 :杂交种和亲本之间的基因表达模式有 8类共 15种 :(1)单亲沉默型 (2种 ) ,(2 )单亲一致型 (2种 ) ,(3)正交或反交沉默型(2种 ) ,(4 )正交或反交特异型 (2种 ) ,(5 )正交或反交单亲一致型 (4种 ) ,(6 )杂交种特异型 (1种 ) ,(7)双亲共沉默型(1种 ) ,(8)表达一致型 (1种 )。分析发现 ,小麦杂交种和亲本间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在差异表达类型中 ,杂交种特异型和双亲共沉默型比例最低。对上述 15种表达模式与杂种优势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表达一致型与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 ,说明杂种优势是由某些有表达差异的基因造成。 9个产量性状均能检测到一种以上与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 ,有些性状受正负相关效应的共同影响 ;沉默型 (包括单亲沉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 亲本早期发育 杂种优势 分子机理 MRNA差异显示 基因表达差异
下载PDF
普通小麦(T.aestivum L.)不同作图群体抽穗期QTL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宋彦霞 景蕊莲 +2 位作者 霍纳新 任正隆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86-2193,共8页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9个QTL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3B(2个)、3D、4A、5B、6B、6D和7D上,对抽穗期的贡献率在3.97%~22.91%之间;有15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互作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0.77~2.16 d,互作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在4.35%~21.44%之间。【结论】抽穗期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抽穗期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多;不同染色体间则存在基因互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重组自交系(RIl)群体 抽穗期 QTl
下载PDF
四川主栽小麦品种RAPD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玉清 郑有良 魏育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54-361, ,共8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标记,对四川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7 万hm2(100万亩)以上的40 个小麦主栽品种遗传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55 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 占58-2% ) 扩增产...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标记,对四川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7 万hm2(100万亩)以上的40 个小麦主栽品种遗传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55 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 占58-2% ) 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32 个引物共扩增出185 条带,其中93 条带( 占50% )具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 ~11 条多态性带,平均2-9 条。40 个品种RAPD 标记遗传距离(GD) 变异为0-019 ~0-475 ,平均GD 值为0-221。聚类分析表明,在GD 值0-23 水平上,40 个品种可聚为5 类。一些随机引物对有些品种能进行特异性扩增。引物OPN14 对小麦1BS 扩增能产生特异性DNA 片段,能完全鉴定出40 个供试品种中的9 个1BL/1RS小麦- 黑麦易位系品种。据此认为,RAPD标记可以作为小麦品种鉴定的指纹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RAPD标记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普通小麦抽穗期基因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郑有良 颜济 杨俊良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5期468-472,共5页
本文以特晚熟多小穗品系10阿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抽穗期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被测系10阿晚抽穗,受5A、1B、2B、6B和2D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其中,2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5A、1B、2B... 本文以特晚熟多小穗品系10阿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抽穗期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被测系10阿晚抽穗,受5A、1B、2B、6B和2D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其中,2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5A、1B、2B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据前人研究和本试验结果分析认为,被测系10阿的1B和2B染色体上可能具有控制晚熟性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抽穗期 单体 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冬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遗传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海峰 卢荣禾 王建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5-103,共9页
1987—1989年在人工模拟降雨室对123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成熟期穗发芽抗性鉴定。重点研究了13个品种的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含水量,籽粒吸水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6个抗性不同品种的双列杂交,初步探讨了穗发芽抗性... 1987—1989年在人工模拟降雨室对123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成熟期穗发芽抗性鉴定。重点研究了13个品种的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含水量,籽粒吸水速率和α-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6个抗性不同品种的双列杂交,初步探讨了穗发芽抗性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红粒品种普遍抗穗发芽,但白粒品种中也存在不少抗源;开花后35—40天是鉴定穗发芽抗性的适宜时期;这个对期的仔粒吸水速率阳α-淀汾酶活性是抗性鉴定的可靠指标;穗发芽抗性是遗传性状,存在母、子体抗性因子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种子发芽 小麦 穗发芽
下载PDF
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及其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建奎 刘刚 +2 位作者 冯丽 何立人 余国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8-41,共4页
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 9S在重庆北碚、湖北宜昌、四川绵阳三个试验点进行了育性鉴定 ,分析了其育性与孕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1 )、平均温度 (T1 )、平均日照长度 (D1 )及抽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2 )、平均... 对温光敏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 9S在重庆北碚、湖北宜昌、四川绵阳三个试验点进行了育性鉴定 ,分析了其育性与孕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1 )、平均温度 (T1 )、平均日照长度 (D1 )及抽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 (Tmin2 )、平均温度 (T2 )、平均日照长度 (D2 )的关系 ,并按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建立了结实率 P(% )与上述多因子的最佳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及其同质性分析表明 ,C4 9S在三个试验点的育性均受孕穗期前 5 d的平均最低温度Tmin1 和抽穗期前 5 d的平均温度 T2 控制 ,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根据回归方程推算出 Tm in1 <8.0℃是结实率 P<4的必要条件 ,Tmin1 >12 .0℃是结实率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C49S 小麦 温光敏细胞核 雄性不育性 育性转换 育性适应性
下载PDF
小麦贮藏蛋白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体系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平平 张勇 +1 位作者 夏先春 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2-1009,共8页
【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是定性和定量分析小麦贮藏蛋白的有效方法,在国外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在国内一直没有利用,也无开展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填补国内这一研究的空白。【方法】选用2个代表性品种中优9507(... 【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是定性和定量分析小麦贮藏蛋白的有效方法,在国外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在国内一直没有利用,也无开展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填补国内这一研究的空白。【方法】选用2个代表性品种中优9507(强筋)和京411(弱筋),系统研究了柱温、洗脱梯度、样品量、提取时间和进样体积对贮藏蛋白分离效果和量化的影响,并验证了分析重复性。【结果】结果表明,45mg面粉样品,使用50%正丙醇(v/v)和含有50%正丙醇(v/v)、1%二硫苏糖醇(w/v)的弱酸缓冲液(Tris-HCl,pH6.6),分别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提取45min,可以使提取率达到90%。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分别进样10~15μl和15~20μl,可以使实际量化值接近理论量化值。针对我国小麦品种贮藏蛋白组成的特殊性对洗脱梯度进行优化后,提高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之间的分离度。【结论】配合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可以对贮藏蛋白各组分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为深入研究小麦贮藏蛋白和加工品质的关系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贮藏蛋白 高效液相色谱 定性和定量分析
下载PDF
小麦多小穗品系10—A单株籽粒产量染色体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有良 颜济 杨俊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30,共4页
本文以不分枝普通多小穗品系10-A 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单株籽粒产量进行了单体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10-A 单株籽粒产量受5A、7A、1B、2B、6B、2D 和7D 等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其中,5A、7A、2D 和7D 染色体... 本文以不分枝普通多小穗品系10-A 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单株籽粒产量进行了单体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10-A 单株籽粒产量受5A、7A、1B、2B、6B、2D 和7D 等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其中,5A、7A、2D 和7D 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增效,1B、2B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减效.就作用强度而言,7A、1B、2D 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5A、2B、6B和7D 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单株籽粒产量 单体分析
下载PDF
通过小麦Ms2近等基因系的抑制缩减杂交分析揭示小穗和花药中差异表达基因(英文)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政值 马正强 刘大钧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82,共8页
以Ms2 近等基因系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可育小穗cDNA 作为驱动因子(driver),以同一时期的不育小穗cDNA作为测验因子(tester)进行缩减杂交(SSH),将扩增后的缩减杂交产物进行克隆,构建了一个包含882 个重组克隆的SSH 文库。分别以可育小穗和... 以Ms2 近等基因系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可育小穗cDNA 作为驱动因子(driver),以同一时期的不育小穗cDNA作为测验因子(tester)进行缩减杂交(SSH),将扩增后的缩减杂交产物进行克隆,构建了一个包含882 个重组克隆的SSH 文库。分别以可育小穗和不育小穗的cDNA 为探针与SSH 文库克隆进行反式Northern 杂交,结果显示接近90% 的克隆在不育小穗中呈上调表达。对文库中21 个克隆插入片段的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其中有18 个与来源于穗部或减数分裂期的花药cDNA 同源。13 个克隆的编码产物与已知功能的蛋白质同源,其中5 个参与碳代谢活动,4 个参与胞内分子的运输,2 个蛋白产物参与染色体的构成及染色体的结构变化,1 个是生长素抑制蛋白,1 个是转录因子。用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对9 个克隆以Ms2 近等基因系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可育小穗cDNA 作为驱动因子(driver),以同一时期的不育小穗cDNA作为测验因子(tester)进行缩减杂交(SSH),将扩增后的缩减杂交产物进行克隆,构建了一个包含882 个重组克隆的SSH 文库。分别以可育小穗和不育小穗的cDNA 为探针与SSH 文库克隆进行反式Northern 杂交,结果显示接近90% 的克隆在不育小穗中呈上调表达。对文库中21 个克隆插入片段的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其中有18 个与来源于穗部或减数分裂期的花药cDNA 同源。13 个克隆的编码产物与已知功能的蛋白质同源,其中5 个参与碳代谢活动,4 个参与胞内分子的运输,2 个蛋白产物参与染色体的构成及染色体的结构变化,1 个是生长素抑制蛋白,1 个是转录因子。用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对9 个克隆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其中一个克隆定位于第四染色体同源群,与Ms2 所在的染色体同属一个同源群。通过搜索水稻的同源BAC (bacterial artificialchromosome)和PAC (P1 artificial chromosome)克隆,推测另外11 个克隆的染色体位置,其中4 个克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SSH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酯酶同工酶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玉清 郑有良 魏育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2-366, ,共5页
对四川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7 万hm2(100 万亩) 以上的40 个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6 条酯酶同工酶酶带中有7 条酶带呈现多态性,其余9 条酶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无差异... 对四川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7 万hm2(100 万亩) 以上的40 个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6 条酯酶同工酶酶带中有7 条酶带呈现多态性,其余9 条酶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无差异,为四川栽培小麦品种的基本带。40 个小麦品种具有7 种酯酶酶谱,其中32 个品种具有完全相同的酶谱,该酶谱为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优势酶谱。另外,8 个品种具有6 种酶谱类型,表明这些品种在同工酶水平上的分子特异性,可以作为这些品种鉴定的同工酶指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遗传变异 酯酶 同工酶 分子特异性
下载PDF
小麦+多花黑麦草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再生植株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台明 余毓君 +3 位作者 谢岳峰 张端品 章荣德 秦发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5-111,T001,共8页
为转移野生种的有利性状,进行了小麦体细胞不对称杂交的研究。由小麦品种"京花1号"和多花黑麦草的悬浮系分离原生质体通过电融合得到了大量的再生愈伤组织,并分化出了99株绿苗和大量白化苗。同工酶检测表明,所得到的植株带有... 为转移野生种的有利性状,进行了小麦体细胞不对称杂交的研究。由小麦品种"京花1号"和多花黑麦草的悬浮系分离原生质体通过电融合得到了大量的再生愈伤组织,并分化出了99株绿苗和大量白化苗。同工酶检测表明,所得到的植株带有多花黑麦草的部分遗传性状,是真杂种。为抑制亲本原生质体的分裂,分离原生质体前,多花黑麦草的悬浮细胞用软X-射线照射,以杀死部分细胞核;小麦的原生质体用2~4mmol/L的IOA室温暗处理15min。研究表明,受体悬浮系的再生能力愈强,融合的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也愈强,白化苗的再生频率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小麦 黑麦草 植株再生 同功酶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染色体分离趋向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孔令让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1-7,共7页
本研究以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及普通小麦-鲁麦1号为亲本,对其六个杂种世代(F_1,F_2,F_3,F_4,B_1F_2,B_1F_3)的染色体数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自交或回交代数的增加,各世代植株染色体数的分离一致呈偏正态分布,其分布范围呈... 本研究以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及普通小麦-鲁麦1号为亲本,对其六个杂种世代(F_1,F_2,F_3,F_4,B_1F_2,B_1F_3)的染色体数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自交或回交代数的增加,各世代植株染色体数的分离一致呈偏正态分布,其分布范围呈现依次变窄的趋势,染色体数的分离“峰值”分别为49,47,45,43,43和42,即逐渐趋近普通小麦,且其分离“峰值”逐渐突出,至B_1F_3代,即基本类似于普通小麦。在交配性质不同的情况下,回交比自交能更快地使后代群体向普通小麦趋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小麦 杂种 染色体
下载PDF
普通小麦线粒体的制备及其蛋白质SDS—PAGE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司智海 刘植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82-85,共4页
用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纯化了普通小麦黄化苗线粒体;以SDS—PAGE分析了多肽构成.实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线粒体密度梯度离心行为与其它植物相同;在电泳图谱中其多肽呈现40—50条带纹。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线粒体 密度梯度离心 SDS—PAGE
下载PDF
转Bar基因小麦的抗性遗传及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宁 张玉江 江昌俊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5期192-195,共4页
【研究目的】以皖麦48和扬麦87158两个小麦品种的转bar基因株系为材料,探讨bar基因在转基因小麦自交后代的遗传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涂叶法和PCR法研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T2的遗传表现,并对产量及品质等... 【研究目的】以皖麦48和扬麦87158两个小麦品种的转bar基因株系为材料,探讨bar基因在转基因小麦自交后代的遗传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涂叶法和PCR法研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T2的遗传表现,并对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抗除草剂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稳定表达;遗传分析显示bar基因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BAR基因 抗性遗传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小麦TOM7蛋白类似基因的克隆与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政值 马正强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7,共8页
通过RT PCR技术分离了编码小麦线粒体蛋白转运酶TOM7亚基 (TranslocaseofOuterMitochondrialMembranesubunit 7)的cDNA ,并克隆了该基因编码区的基因组DNA ,将该基因命名为TaTOM7。TaTOM7是一个没有内含子的基因 ,其编码的多肽具有一个... 通过RT PCR技术分离了编码小麦线粒体蛋白转运酶TOM7亚基 (TranslocaseofOuterMitochondrialMembranesubunit 7)的cDNA ,并克隆了该基因编码区的基因组DNA ,将该基因命名为TaTOM7。TaTOM7是一个没有内含子的基因 ,其编码的多肽具有一个位于中部的疏水跨膜区和两个分别位于N 端和C 端的亲水区域。来源于真菌、动物和植物的TOM7类似蛋白在疏水跨膜区高度保守 ,而在亲水区变异很大。在系统发育树中 ,TOM 7类似蛋白可以按动物、植物和真菌分为 3个类群。小麦TaTOM 7在基因组中以寡拷贝形式存在 ,它的表达在Ms2近等基因系之间和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差异。中国春缺体 四体及端二体系分析表明 ,TaT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OM7 基因克隆
下载PDF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89
19
作者 李金才 尹钧 魏凤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2-666,共5页
于2 0 0 1- 2 0 0 2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形态特征、植株C N比大小和茎秆抗倒指数,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植株的抗倒性密切相关。其中,基... 于2 0 0 1- 2 0 0 2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大小显著影响茎秆形态特征、植株C N比大小和茎秆抗倒指数,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与植株的抗倒性密切相关。其中,基部三节间的健壮程度与小麦抗倒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程度为第2节间>第1节间>第3节间。茎秆健壮程度对茎秆抗倒指数的影响为基部节间干物重>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内径大小。明确了植株碳氮比大小是决定植株倒伏与否的内部生理因素之一和以茎秆抗倒指数(CLRI)作为小麦抗茎倒伏能力的综合形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aestivum) 播种密度 形态特征 茎秆抗倒指数(ClRI)
下载PDF
中午强光胁迫下高蛋白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52
20
作者 宋建民 田纪春 +3 位作者 赵世杰 彭涛 董新纯 王宪泽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9年第3期209-213,共5页
测定了大田种植条件下4 个不同籽粒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系旗叶的净光合作用、光呼吸作用和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及旗叶功能期内PSⅡ光化学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蛋白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但中午强光胁迫下高蛋白小麦... 测定了大田种植条件下4 个不同籽粒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系旗叶的净光合作用、光呼吸作用和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及旗叶功能期内PSⅡ光化学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低蛋白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但中午强光胁迫下高蛋白小麦PSⅡ光化学效率(Fv/Fm) 较高,PSⅡFv/Fm 下降得较少,而净光合速率午间下降的幅度较大,原因可能是高蛋白小麦品系旗叶内氮素代谢活动旺盛( 其代谢限速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 ,光呼吸作用较强,从而消耗了较多的过剩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Fv/Fm 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蛋白小麦 PSⅡ 光化学效率 光呼吸 氮素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