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润持续时间对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鹏 李新荣 +3 位作者 胡宜刚 黄磊 冯丽 赵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116-6124,共9页
土壤可利用氮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除水分之外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湿润持续时间和温度变化对温性荒漠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至关重要。通过... 土壤可利用氮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中除水分之外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湿润持续时间和温度变化对温性荒漠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和准确评价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至关重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在一次较大降水事件发生后,利用开顶式生长室,采用乙炔还原法连续测定了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两类典型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变化,分析了湿润持续时间和模拟增温对其固氮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历31d持续干旱,降水发生后第4天两类结皮的固氮活性达到最大,此后随样品水分含量下降,至第10天其固氮活性将至最低;结皮固氮活性与水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其固氮活性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藻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高于藓类结皮;短期模拟增温并不能显著提高其固氮活性,增温主要通过加速结皮水分散失来影响其固氮活性。上述结果反映了水分是控制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的关键因子,而实验前样品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则决定了降水发生后其到达最大固氮速率的时间,野外长期观测结合控制严格的室内实验才能准确评价生物土壤结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氮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乙炔还原法 湿润持续时间 固氮活性 固氮
下载PDF
基于监测的中小跨径钢箱梁箱内涂层腐蚀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志伟 王丹 王文剑 《公路交通技术》 2020年第2期93-99,107,共8页
为研究中小跨径钢箱梁桥内部涂层锈蚀问题,依托实体工程,采用监测技术对中小跨径钢箱梁箱内环境特点展开了研究,基于监测结果对箱内涂层腐蚀可能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箱内部由于空气流动性差,箱内温度长时间高于箱外,降温时内表... 为研究中小跨径钢箱梁桥内部涂层锈蚀问题,依托实体工程,采用监测技术对中小跨径钢箱梁箱内环境特点展开了研究,基于监测结果对箱内涂层腐蚀可能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箱内部由于空气流动性差,箱内温度长时间高于箱外,降温时内表面容易有冷凝水附着,且附着时长约为箱外的100倍,易诱发涂层基底钢材腐蚀,对箱内涂层耐久性不利。建议管养单位在管养过程中应重视箱内部养护维修工作,相关除湿工作尽量安排在秋冬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箱梁 水汽冷凝 润湿时长 涂层腐蚀
下载PDF
残膜对土壤水分渗吸过程中湿润锋的影响
3
作者 李玥 王春霞 +1 位作者 金嫣婧 何新林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6-203,共8页
采用室内水分渗吸试验,通过设置6个残膜面积水平,分别为0.25,0.50,1.00,2.00,4.00,8.00 cm^(2),和4个残膜密度水平,分别为60,180,300,420 kg/hm^(2),以无膜作对照,共25组试验处理,分析了不同残膜密度及尺寸对湿润锋的运移的影响.分析结... 采用室内水分渗吸试验,通过设置6个残膜面积水平,分别为0.25,0.50,1.00,2.00,4.00,8.00 cm^(2),和4个残膜密度水平,分别为60,180,300,420 kg/hm^(2),以无膜作对照,共25组试验处理,分析了不同残膜密度及尺寸对湿润锋的运移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容重为1.53 g/cm^(3)的黏壤土中混入残膜加快了土壤入渗过程,起到了促渗作用;且随着残膜密度的增大,入渗历时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应的单片残膜面积随之增大,促渗效应逐渐减弱;土壤中残膜密度较低时,残膜面积对湿润锋运移深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残膜密度,残膜密度较高时,残膜密度的影响力增强;单片残膜面积为0.25 cm^(2)时,随着残膜密度的增加,入渗历时先减小后增大,在180 kg/hm^(2)处达到最小值;在土壤中均匀混入单片面积小于等于0.25 cm^(2)的残膜后,形成了新构土壤,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渗吸 残膜密度 残膜面积 湿润锋运移 入渗历时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近50a来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8
4
作者 马宁 王乃昂 +3 位作者 朱金峰 陈秀莲 陈红宝 董春雨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41-1547,共7页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9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及1960—2008年逐月平均风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了该区近50a来气...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9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及1960—2008年逐月平均风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了该区近50a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0℃/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四季平均气温的升高亦很显著,以冬季的升温速率最大;年、季节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年、季平均日较差则显著减小,且以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为特点。年降水量以0.87mm/10a的速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略有差异且均不显著,春季降水量略有减少,夏、秋和冬季略有增加。湿润指数的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年和冬季湿润指数略有增大,春、夏和秋季湿润指数略有减小。年日照时数以34.8h/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各季节日照时数亦均有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加最为明显。年平均风速以-0.092m.s-1.(10a)-1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各季节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小,以冬季的减小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湿润指数 日照时数 风速 巴丹吉林沙漠
原文传递
东莞地区PM_(2.5)湿清除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慧忠 吴兑 袁志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41-1752,共12页
通过对东莞市2013—2017年降水、PM_(2.5)观测数据统计研究发现,降雨及PM_(2.5)浓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降雨对PM_(2.5)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PM_(2.5)浓度下降的降水过程有376次,浓度上升的降水过程有333次,部分降水过程浓度出现明显反弹,应... 通过对东莞市2013—2017年降水、PM_(2.5)观测数据统计研究发现,降雨及PM_(2.5)浓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降雨对PM_(2.5)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PM_(2.5)浓度下降的降水过程有376次,浓度上升的降水过程有333次,部分降水过程浓度出现明显反弹,应与气溶胶再悬浮机制有关.在所有PM_(2.5)初始浓度低于40μg·m^(-3)的个例中,浓度下降的个例占比约49.4%,而当PM_(2.5)初始浓度高于40μg·m^(-3)时,浓度下降的个例占比约71.2%,说明PM_(2.5)粒子数量较多时,雨滴对粒子的捕获能力较强,降雨前PM_(2.5)的初始浓度可以作为判断降雨后PM_(2.5)浓度是否下降的预报依据.雨强小,也是造成雨后PM_(2.5)浓度反弹的原因.对于有效清除个例,雨强与清除率存在正相关关系,雨强越强,整体的清除作用有所加强.降水持续时间是影响PM_(2.5)清除作用的重要因素,持续时间超过6 h的小雨降水过程能达到40%的清除率效果,中雨以上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越长,PM_(2.5)的清除效果越好.在浓度反弹的个例中,在低的初始浓度条件下,降水强度与降水持续时间对PM_(2.5)浓度反弹影响均较小,在初始浓度大于30μg·m^(-3)的条件下,平均反弹幅度收窄,初始浓度的增加,使得雨滴与颗粒物之间的碰并作用加强,降水强度的增大,使这种碰并作用进一步加强,进而制约了PM_(2.5)浓度反弹的幅度.降雨末期,细粒径颗粒物数浓度回升明显,小雨滴蒸发使细粒子脱离再次在空中悬浮,是造成雨后颗粒物浓度出现回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湿清除 降雨强度 降雨持续时间 初始浓度
原文传递
Cultivable Microfungal Communities Inhabiting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被引量:5
6
作者 Isabella GRISHKAN JIA Rong-Liang +1 位作者 Giora J.KIDRON LI Xin-R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51-363,共13页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arid ecosystems. We examined the variations in microfungal communities inhabiting different biological crust typ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hapotou Research Station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s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arid ecosystems. We examined the variations in microfungal communities inhabiting different biological crust typ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hapotou Research Sta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A total of 134 species from 66 genera were isolated using the soil dilution plate method. The mycobiota of the crusts from the Tengger Desert, similar to that of the Negev Desert in Israel, was dominated by melanin-containing species with large multicellular spores. Abundance of these xeric species increased spatially with increasing xeric conditions from moss-dominated to cyanobacterial crusts. Density of microfungal isolates displayed the opposite trend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lorophyll content, indicating the possibl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wetness duration on fungal biomass. Within a chronosequence of the localities of different periods after sand stabilization with revegetation, little variations were revealed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isolate density of the crust microfungal communities, while a tendency towards a decrease in the community diversity level with the crust age was noted Microfungal communities from stabilized localities differed from those of the natural localities in abundance of the dominant and some frequent species, and in the fluctuations of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cyanobacterial and moss-dominated crusts. The variations in mycobiotie parameters in the soil crusts of the Tengger Desert were appar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topographically induced variations in abiotic conditions, 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fungal community of soil crusts between the Tengger and Negev deserts, such as 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abundance of thermotolerant species in the crusts of the Tengger Deserts, were caused by the principal differences in their precipitation regime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ainy seasons, winter and summer in the Negev and Tengger desert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ophyll content community structure fungal diversity precipitation regimes REVEGETATION sand stabilization wetness duration
原文传递
寄主生育期、接种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金堂 傅俊范 +5 位作者 李海春 薛腾 刘博 李阳 薛彩云 林天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151,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生育期 接种浓度 叶面保湿时间 潜育期
下载PDF
Segmentation of thermal infrared images of cucumber leaves using K-means clustering for estimating leaf wetness duration 被引量:4
8
作者 Dongmei Wen Aixin Ren +3 位作者 Tao Ji Isabel Maria Flores-Parra Xinting Yang Ming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20年第3期161-167,共7页
Leaf wetness duration(LWD)is a critical parameter used to predict plant disease,but its determination under actual field conditions is a major challenge.In this study,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WD using thermal infrare... Leaf wetness duration(LWD)is a critical parameter used to predict plant disease,but its determination under actual field conditions is a major challenge.In this study,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WD using thermal infrared imaging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cucumber plants grown in a solar greenhouse.Thermal images of the plant leaves were captured using an infrared scanning camera,and a leaf wetness area segmentation method consisting of two procedures was applied.First,a color space conversion was performed automatically by an image-processing algorithm.Then,the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enable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wetness area on the thermal image.Subsequently,to enable overall thermal image analysis,an initial leaf wetness threshold(LWT)of 5%was defined(where wetness values higher than 5%indicated that the leaf was in a wet state).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conducted using thermal images of plant leaves captured using an infrared scanning camera and human visual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estimated LWD values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observed LWD values,because slight leaf wetness condensations were overlooked by the human eye but detected by the infrared scanning camera.While these differences were not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is study,the propos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WD using thermal infrared imaging may provide a new LWD detection method for cucumber and other plants grown in solar greenho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imaging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leaf wetness duration CUCUMBER
原文传递
温度和露时对荔枝霜疫霉侵染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荣 徐丹丹 +4 位作者 姜焰鸣 江立群 习平根 陈厚彬 姜子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4,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露时条件下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动态,并以此为变量构建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精准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人工控温、控湿条件下,研究温度(15~30℃)和露时(2~2...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露时条件下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动态,并以此为变量构建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精准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人工控温、控湿条件下,研究温度(15~30℃)和露时(2~24 h)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和侵染的影响;选用韦布尔模型的修正式,在SAS软件中拟合得到准确度较好的孢子囊萌发和发病严重度模型,进而绘制其对应的等高线风险预测图。【结果】温度、露时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荔枝霜疫霉孢子囊的萌发及寄主发病的严重度。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寄主发病严重度随着露时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温度为25℃时,所有露时处理条件下的孢子囊萌发率达到最高;露时相同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孢子囊侵染荔枝果实发病严重度最强。当温度为22~30℃、露时为3~24 h时,叶片的病害严重度超过0.2;孢子囊侵染果实发病迅速且严重,当温度为15~30℃、露时约2~3 h时,果实发病的严重度高于0.6。荔枝霜疫霉侵染叶片和果实发病严重度模型分别为f(t,θ)={1−exp[−(0.1943×t)2]}/cosh[(θ−27.7696)×0.9277/2]和f(t,θ)={1−exp[−(0.4693×t)2]}/cosh[(θ−24.556)×0.1709/2]。【结论】荔枝霜疫病发生依赖于温度和露时,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生产上防治该病害的施药时间和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露时 荔枝霜疫霉 孢子囊 萌发 侵染 模型
下载PDF
Specific Enthalpy Based Heat Stress Index for Indoor Environments without Radiation Effect 被引量:1
10
作者 LIU Shuxiao LIU Yun ZOU Yue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2期176-184,共9页
Over 100 human thermal indic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combined thermal impact on the body.In principle,these indices based on energy thermal budget equation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most complex but also be... Over 100 human thermal indic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combined thermal impact on the body.In principle,these indices based on energy thermal budget equation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most complex but also be the most accurate.However,the simple indices based on algebraic or statistical models[e.g.,the 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continue to be the most popular.A new heat stress index,the enthalpy dry-bulb temperature(EnD)for indoor environments i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this study.The EnD index is unique in that it uses the air specific enthalpy,not the wet-bulb temperature,to measure the latent heat transfer from the skin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Theoretically,the EnD index can be treated as th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h_(c).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EnD index and the widely used WBGT index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taken from three independent studies available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D index can reduce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dry-bulb air temperature and thus reduce heat stress in most cases,especially for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nD index has the potential to replace the WBGT index as the standard heat stress index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stress 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 specific enthalpy indoor environment maximum allowable duration of heat exposure
下载PDF
养护措施和湿养护时间对掺与未掺矿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竞 邓德华 刘赞群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01-911,共11页
研究了采用湿棉絮覆盖、喷养护剂、塑料薄膜密封3种养护措施对混凝土强度、收缩、中心温升、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并通过不同龄期强度、氯离子渗透深度(5% NaCl溶液介质,质量分数)、钢筋腐蚀电位、加速腐蚀保护层开裂时间研究湿养护时间(... 研究了采用湿棉絮覆盖、喷养护剂、塑料薄膜密封3种养护措施对混凝土强度、收缩、中心温升、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并通过不同龄期强度、氯离子渗透深度(5% NaCl溶液介质,质量分数)、钢筋腐蚀电位、加速腐蚀保护层开裂时间研究湿养护时间(1,7,14d和28d)对未掺和掺矿渣(等量取代水泥40%,质量分数)混凝土强度、抗渗性、护筋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养护措施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降低水化温升和早期收缩。对未掺与掺矿渣的混凝土,更长的湿养护有助发展更高强度、耐久性和护筋性;而不充分养护导致混凝土较差的抗渗性和护筋性,该影响对掺矿渣混凝土尤为明显。7d湿养护对掺矿渣混凝土发展更高的潜在抗渗性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养护措施 湿养护时间 护筋性 抗渗性 收缩
下载PDF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影响与葡萄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邓维萍 杨敏 +4 位作者 何霞红 李沛 王海宁 朱书生 杜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2,共7页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植株冠层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适宜葡萄霜霉病病害循环的温度、相对湿度、叶面持露时间及田间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避雨栽培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气象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雨处理可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石林县和弥勒县两地葡萄园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84%和66.29%。弥勒县‘水晶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较强,霜霉病发生较轻,但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分析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决定霜霉病菌能否成功侵染的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创造不适宜霜霉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孢子囊产生的相对湿度的持续时间,减少霜霉病菌的侵染菌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菌 孢子侵染 潜育期 病斑扩展 孢子囊产生 叶面持露时间
下载PDF
降雨对坡耕地地表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琳 王健 +2 位作者 宋鹏帅 赵宇 马玉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5,共8页
【目的】探讨降雨打击下产生的不同坡面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在降雨打击作用下,地表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情况。受微地形影响,地表结皮性质呈现差异,以坡面不同位置的地表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 【目的】探讨降雨打击下产生的不同坡面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在降雨打击作用下,地表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情况。受微地形影响,地表结皮性质呈现差异,以坡面不同位置的地表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为研究对象,以底部无结皮土壤样品为对照,采用Yoder湿筛法探究不同类型结皮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结果】在降雨打击作用下,以降雨时间5 min为例: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都呈现大团聚体比例较大的特点,表现为结构性结皮大团聚体占比最大,其次为过渡带、原状土,沉积性结皮最小。原状土、结构性结皮、过渡带、沉积性结皮土壤大团聚体所占比例分别为37.69%、41.95%、37.05%、28.93%。随降雨延续,结构性结皮和过渡带土壤大团聚体明显增加,沉积性结皮土壤大团聚体略有减少。②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当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差异很大。原状土、结构性结皮、过渡带、沉积性结皮的平均当量直径分别为:0.15、0.19、0.17、0.12 mm;几何平均直径分别为0.16、0.21、0.19、0.14 mm。结构性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当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最大,其次为过渡带、原状土,沉积性结皮最小。③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不同但差异不显著。原状土、结构性结皮、过渡带、沉积性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的大小分别为:2.725、2.705、2.725、2.737。沉积性结皮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最大,其次为过渡带、原状土,结构性结皮最小。【结论】降雨打击作用使得土壤表层大团聚体被分散,小团聚体富集;大团聚体量越高,土壤结构越稳定,抗蚀能力越强;反之,抗蚀能力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湿筛法 结皮 降雨历时
下载PDF
避雨栽培对葡萄果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微气象原理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杜飞 邓维萍 +8 位作者 梅馨月 杨敏 何霞红 王海宁 李成云 陈云德 李勇 张永华 朱书生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50,65,共9页
为了有效控制葡萄果腐病的发生,在云南省石林县和富民县葡萄园内利用HOBO H8温度、湿度测定仪监测了避雨和露天栽培中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并以适宜葡萄果腐病菌萌发和侵染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果面持露时间为根据,分析了避雨... 为了有效控制葡萄果腐病的发生,在云南省石林县和富民县葡萄园内利用HOBO H8温度、湿度测定仪监测了避雨和露天栽培中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并以适宜葡萄果腐病菌萌发和侵染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果面持露时间为根据,分析了避雨栽培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与果腐病发生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风雨对果穗造成的伤口,避免雨水飞溅对病原菌的传播,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果腐病发生的相对湿度和果面水膜的持续时间,创造了不适宜果腐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可有效控制果腐病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雨栽培 拟盘多毛孢 温度 相对湿度 果面持露时间
下载PDF
基于冠层相对湿度的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明 赵春江 +2 位作者 乔淑 钱建平 杨信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86-291,共6页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基于相对湿度的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简称RH阈值模型)是最简便的估计模型之一。为了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检验,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以5...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基于相对湿度的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简称RH阈值模型)是最简便的估计模型之一。为了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和检验,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以5min为间隔自动采集冠层相对湿度数据,采用试错法、平均值法和叶湿频率法3种校准方法对RH阈值进行校准,分别获得相对湿度RH=90%、89%和93%3个阈值,并采用均方根误差法、回归分析法以及一系列误差分析指标对校准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试错法和平均值法的预测效果要显著好于叶湿频率法,误差一般在1~2h左右;与本试验中普遍超过3h的叶片湿润时间相比,RH阈值模型监测效果仍然可接受;验证结果中,平均值法的效果反而好于试错法,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不能仅局限于一种校准方法。该文总结的模型校准和检验方法,以及构建的基于冠层相对湿度的叶片湿润时间估计模型,可以用于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时间监测,符合日光温室黄瓜病害预警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模型 校准 相对湿度 预警系统 验证 黄瓜 叶片湿润时间
下载PDF
温度和叶面湿润时数对烟草赤星病菌侵染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学敏 陈宇飞 +1 位作者 常稳 李大壮 《烟草科技》 EI CAS 2002年第4期46-48,共3页
在控制条件下接种烟草赤星病菌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品种和菌株组成一定的情况下 ,接种温度 (DT)和叶面湿润时数 (WD)是影响病菌侵染的 2个主要因素。接种温度在 12~ 37℃范围内 ,病菌可以侵染寄主 ,成功侵染的最适温度为 2 7~ 30℃。... 在控制条件下接种烟草赤星病菌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品种和菌株组成一定的情况下 ,接种温度 (DT)和叶面湿润时数 (WD)是影响病菌侵染的 2个主要因素。接种温度在 12~ 37℃范围内 ,病菌可以侵染寄主 ,成功侵染的最适温度为 2 7~ 30℃。在适宜温度条件下 ,接种后保湿 2h病菌即可侵入 ,保湿时间延长 ,侵染概率增大。侵染概率与接种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赤星病菌 侵染概率 温度 叶面湿润时数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明 赵春江 +2 位作者 李道亮 王成 杨信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因子,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校准。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研... 叶片湿润时间是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系统的关键输入因子,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日光温室实际环境中校准。以夏末秋初的日光温室盛果期迷你黄瓜为试材研究校准方法。叶片湿润传感器角度为45°,采用移液枪向传感器喷水和使传感器与实际湿润叶片接触两种方法来确定传感器的干湿阈值;比较了传感器与叶缘、叶尖、叶背面接触及位于叶片下方4种布置方法的监测效果;并考察了有无雨条件对传感器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湿润传感器与实际湿润叶片接触的情况下得到干湿阈值6,此时传感器的监测效果较好,误差在1h左右;传感器与叶缘、叶尖接触时的监测准确率较高,达到0.75~0.83;传感器在无雨条件下监测效果要好于有雨条件。总体来看,该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可以用于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湿润时间监测,符合日光温室黄瓜病害预警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传感器 校准 预警系统 黄瓜 叶片湿润时间
下载PDF
苜蓿锈病病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跃 袁庆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131,共5页
通过恒温箱和温室试验,探索了不同的保湿时间和温度对苜蓿锈菌孢子堆密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害潜育期的影响。19℃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一定时间,再在25℃下生长15 d,可见保湿时间在12~48 h处理中植株叶片上孢子堆... 通过恒温箱和温室试验,探索了不同的保湿时间和温度对苜蓿锈菌孢子堆密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害潜育期的影响。19℃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一定时间,再在25℃下生长15 d,可见保湿时间在12~48 h处理中植株叶片上孢子堆密度高于4~8 h。不同保湿温度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24 h,再在25℃下生长15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保湿温度的升高,孢子堆密度先逐渐增加,在19℃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19℃下,100%相对湿度下保湿24 h,然后分别置于15,20,25,30和35℃下生长,只有35℃下不发病,其余温度下潜育期分别为11,10,7和7 d;培养温度在25和30℃下的孢子堆密度显著高于15和20℃;培养温度对孢子堆显现时间的长短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锈病 保湿时间 温度 孢子堆密度 潜育期
下载PDF
灌溉柑橘园中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研究
19
作者 胡洁 望梦成 +2 位作者 兰玉彬 张亚莉 卢小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6-365,共10页
叶片湿润时间是植物病害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之一,它与许多叶部病原菌的侵染有关,影响病原侵染和发育速率。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灌溉环境下的柑橘园中进... 叶片湿润时间是植物病害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之一,它与许多叶部病原菌的侵染有关,影响病原侵染和发育速率。叶片湿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其实时、自动化监测,而由于叶片湿润时间受到环境和植物交互效应的影响,需要在灌溉环境下的柑橘园中进行校准。以生长季的柑橘为试验材料研究校准方法。叶片湿润传感器角度为30°,采用移液枪向传感器滴水和使用灌溉设施向传感器喷灌2种方法来确定传感器的干湿阈值;比较了柑橘冠层不同位置的传感器监测效果,并研究了有雨和无雨条件下对传感器监测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神经网络模型验证阈值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叶片湿润传感器在灌溉环境下干湿阈值为270 mV,此时传感器的监测效果最好,误差在2 h以内,通过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对比,证实此阈值下传感器监测效果良好;位于柑橘冠层底部位置的传感器监测准确率最高,可达0.95;传感器在无雨条件下监测效果优于有雨条件。该叶片湿润传感器校准方法可以用于灌溉柑橘园叶片湿润时间监测,符合柑橘病害预警系统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叶片湿润时间 叶片湿润传感器 校准 灌溉
下载PDF
北京地区温室大棚黄瓜生长期作物潜在病害的发生概率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国华 白文波 +1 位作者 武永峰 宋吉青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在北京大兴区选择一普通温室大棚,观测正常管理方式下黄瓜生长期(2012年10月12日-2013年4月26日)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数据,根据病菌侵染适宜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叶片湿润时间,分析作物潜在病害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88.1%的潜... 在北京大兴区选择一普通温室大棚,观测正常管理方式下黄瓜生长期(2012年10月12日-2013年4月26日)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数据,根据病菌侵染适宜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叶片湿润时间,分析作物潜在病害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88.1%的潜在病害发生在凌晨和夜间,加强凌晨和夜间时段的温室管理是减少温室大棚病害发生的关键;潜在病害发生天数占观测周期内总天数的22.8%,2-4月潜在病害发生概率占全生育期的97.7%,其中3月最严重,占总量的53.3%,3月份温室大棚作物的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可能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温室大棚作物病害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相对湿度 叶片湿润时间 潜在病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