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00 mm四辊单机架湿平整工艺改造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文宝 冯哲 +1 位作者 刘建龙 周慎 《河北冶金》 2022年第1期69-72,共4页
介绍了1100 mm四辊单机架平整机湿平整工艺调整过程及改造内容。通过优选平整液,优化平整压力、平整速度,控制平整液残留、钢卷延伸率和工作辊粗糙度,实现了由干平整模式变为干/湿平整双模式。湿平整模式可实现批量生产MR-2/3/4、SPCC-T... 介绍了1100 mm四辊单机架平整机湿平整工艺调整过程及改造内容。通过优选平整液,优化平整压力、平整速度,控制平整液残留、钢卷延伸率和工作辊粗糙度,实现了由干平整模式变为干/湿平整双模式。湿平整模式可实现批量生产MR-2/3/4、SPCC-T4BA、DC03/4/5等多钢种和高硬度、低粗糙度镀锡基板和普冷产品的需求。但因平整液残留导致带钢表面产生斑迹缺陷,仍是湿平整工艺今后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整机 湿平整 干平整 平整液 工艺参数 粗糙度
下载PDF
平整过程中异步轧制轧制压力计算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孝彦 张冀 +2 位作者 王卓 白硕 白振华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平整过程中由于带钢下表面平整液滴落导致带钢出现上下表面摩擦因数不同的异步轧制现象,使用平整过程的轧制压力模型预报平整异步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压力时精度不高。为此,针对普通工程适用的平整轧制压力模型计算平整异步轧制轧制压力误... 平整过程中由于带钢下表面平整液滴落导致带钢出现上下表面摩擦因数不同的异步轧制现象,使用平整过程的轧制压力模型预报平整异步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压力时精度不高。为此,针对普通工程适用的平整轧制压力模型计算平整异步轧制轧制压力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适用于异步轧制的轧制压力计算方法。考虑到异步轧制的工艺特点与设备的实际工况,首先分析带钢上下表面润滑条件差异性和受力变形情况,建立变形区的平衡方程和单位轧制压力计算方程。其次研究了异步与同步轧制上下轧辊压扁的差异性,根据上下轧辊轧制过程中变形的几何关系和弹塑性力学理论,确定了变形区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迭代方法提升计算模型精度,建立了适用于平整机组异步轧制过程的轧制压力计算模型,同时给出了带钢上下表面摩擦因数返算方法。最后,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国内某平整机组的设备参数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典型规格带钢工艺参数,对比不同润滑条件下本轧制压力模型理论计算值与工程适用的平整轧制压力模型计算值和现场实测数据。结果表明,提出的平整过程中异步轧制轧制压力计算模型能适用于异步轧制情况下的轧制压力计算,与工程适用的平整轧制压力计算模型相比误差减小5%,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平整 异步轧制 轧制压力 数学模型 摩擦因数返算
原文传递
平整机薄规格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蔡钧泽 《冶金设备》 2017年第B07期4-6,共3页
本文主要介绍平整机的作用,平整模式,平整后常见的板型缺陷,延伸率、张力和粗糙度的影响因素,轧辊的更换标准,平整机的控制方式,平整机在质量方面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 平整机 干平整 湿平整 板型
原文传递
950mm冷轧单机架四辊平整机组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清和 《重型机械》 2006年第z1期30-33,共4页
详述了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为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成套的950mm冷轧单机架四辊平整机组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介绍了该机组的工艺流程、设备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可为同类设备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平整机 延伸率 板型 湿平整
下载PDF
宁夏固海扩灌扬水十一泵站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春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4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十一泵站黄土的湿陷程度属于中等-强烈,地基湿陷等级为Ⅳ级(很严重)。根据泵站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及从经济合理性考虑,建议采用预浸水法处理黄土湿陷性地基。泵站建设过程中,地基处理使用了预浸水法处理,自建成后其运行状况良好。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湿陷等级 地基处理 预浸水法
下载PDF
四辊平整机湿平整液系统优化与改造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闯 《冶金设备》 2017年第1期66-68,共3页
针对平整液系统设计存在的缺陷进行优化改造,改造后实现了平整液系统稳定运行,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减少了设备故障的发生,提高了机组生产效率。
关键词 湿平整 平整液系统 放空装置 优化改造
原文传递
一次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2
7
作者 张恒德 饶晓琴 乔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5-1265,共11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月30日~2月10日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形成过程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诊断分析了该雾过程中的水汽、动力等条件;同时还对比分析了该过程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月30日~2月10日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形成过程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诊断分析了该雾过程中的水汽、动力等条件;同时还对比分析了该过程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该过程雾的性质主要为辐射雾,每天05:00~08:00最严重,整个过程分为3个时段,较严重的几天分别为1月31日和2月1,5,10日。该雾过程发生在中高纬处于纬向型环流背景下,西风气流平直,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华东地区基本上处于地面高压内的均压场中,气压梯度力小,近地面风速小,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风及湿度等各物理量分布均利于此次雾的发生,即:地面风速维持在1~3 m.s-1、低层辐散、负涡度及垂直上升运动弱是形成雾的动力条件;低层相对湿度大、温度露点差小,对流层中层相对较干;低层逆温层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性条件。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过程相比,此次雾过程以辐射雾为主,近地面风更小,相对湿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辐射雾 高空纬向环流 地面均压场 中层干低层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