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档案文献研究
1
作者 罗应梅 姚红 张婷 《兰台世界》 2024年第8期145-147,共3页
1937年8月4日,浙江省文澜阁《四库全书》装箱起运,开始书写它历时近九载的西迁故事。故事中不仅有如竺可桢、陈训慈、夏定域等爱国知识分子“文军护书”的生动情节,还有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共护国宝的广阔画面。但这一事实因在当时是... 1937年8月4日,浙江省文澜阁《四库全书》装箱起运,开始书写它历时近九载的西迁故事。故事中不仅有如竺可桢、陈训慈、夏定域等爱国知识分子“文军护书”的生动情节,还有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共护国宝的广阔画面。但这一事实因在当时是秘密进行,使其被历史湮没了数十年之久,直至2015年才被人们广泛知晓,而还原这一故事的是一份份泛黄的老档案。本文从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档案的产生、类别、馆藏和利用情况几方面对该批档案文献进行梳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文澜阁《四库全书》 西迁 秘藏贵阳 档案文献
原文传递
动因、过程与论争:交通大学西迁探赜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孟哲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5,共9页
20世纪50年代的交通大学西迁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要求合理分布工业和高等教育格局状况下做出的决策,可以视为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余波。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当时中国遭受以美国为首的欧... 20世纪50年代的交通大学西迁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要求合理分布工业和高等教育格局状况下做出的决策,可以视为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余波。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当时中国遭受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威胁封锁的国际形势下,不得不进行的战略调整举措。而在毛泽东做出关于时局缓和判断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后,交通大学内部产生了回迁上海的激烈论争。周恩来对交大回迁问题的相关讲话,则事实上促成了中共上海市委和交通大学校方的态度转向。最终,在各方的商讨协调下,开启了交通大学从分设两地办学到独立建校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大学 西迁 上海 西安 周恩来
下载PDF
从房县七里河诸遗址看史前东夷族的西迁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建明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2期57-63,共7页
以房县七里河诸遗址为代表的汉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在物质文化面貌上与黄河中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许多社会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大汶口文化。因此该文化应是史前东夷族的一支,经过两次西迁到达今之汉水... 以房县七里河诸遗址为代表的汉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在物质文化面貌上与黄河中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许多社会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大汶口文化。因此该文化应是史前东夷族的一支,经过两次西迁到达今之汉水上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里河遗址 东夷族 西迁 大汶口文化 社会习俗
原文传递
“秦”国名本义溯源 被引量:4
4
作者 雍际春 何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4,共6页
秦人先祖本为赢姓,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而受封,附庸"秦"邑,"号日赢秦",秦人遂有"秦"之称。秦邑至秦汉时由单字"秦"而改称秦亭,其地当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与秦亭不仅存... 秦人先祖本为赢姓,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而受封,附庸"秦"邑,"号日赢秦",秦人遂有"秦"之称。秦邑至秦汉时由单字"秦"而改称秦亭,其地当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与秦亭不仅存在于陇右天水,在上古东方即今河南范县亦有其名,且为秦人始祖伯益封地,则范县之"秦"显系早出。这东、西二"秦"虽非同支,但早有东方一支将地名"秦"随部族迁移而带至天水,后中涌一支商末西迁天水之后,至非子时因受封又袭用"秦"之名。"秦"之本义,《说文解字》以为是封国名,而以"禾名"为第二义或派生义,实则本末倒置。溯其本源,"秦"为禾即谷类作物,则东、西二秦俱因多产禾而以"秦"命其地,又因其善种禾而以地命氏,进而成为族称国姓。可见,"秦"之含义的演化,包含着秦人起源与西迁的丰富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嬴姓 秦亭 西迁 族称 国名
下载PDF
嬴秦西迁历史探微
5
作者 雍际春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16-126,共11页
在关于嬴秦西迁问题的讨论中,现有研究争论颇大,仅西迁次数就有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等不同的看法;至于西迁的路线和目的地,除了大家公认最终落脚天水地区之外,对此前西迁的各次路线与地点看法亦各不相同。依据文献和民俗资料,结合近... 在关于嬴秦西迁问题的讨论中,现有研究争论颇大,仅西迁次数就有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等不同的看法;至于西迁的路线和目的地,除了大家公认最终落脚天水地区之外,对此前西迁的各次路线与地点看法亦各不相同。依据文献和民俗资料,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新材料,立足先秦史的长时段和大视野进行整体考察,发现嬴秦的西迁先后共有五次,分别发生于帝尧时期、夏初、夏末商初、商末周初和周公东征时。嬴秦如此漫长而多次的西迁活动,既是与其发展和部族命运、生存空间相交织的复杂过程,又是与夏商周政权演变、周秦关系等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对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走向和民族演变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嬴秦 西迁 东夷 西垂 秦人
下载PDF
试论西迁及其对柯尔克孜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亚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30-33,共4页
柯尔克孜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后因战争等原因不断向西迁徙。历史上,柯尔克孜族有过五次西迁,时间跨度从西汉一直到清朝,迁徙路线主要是从叶尼塞河流域到天山和中亚地区。西迁是柯尔克孜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现代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先民最早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后因战争等原因不断向西迁徙。历史上,柯尔克孜族有过五次西迁,时间跨度从西汉一直到清朝,迁徙路线主要是从叶尼塞河流域到天山和中亚地区。西迁是柯尔克孜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现代柯尔克孜族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长途迁徙成为现代柯尔克孜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迁 柯尔克孜族 叶尼塞河流域
下载PDF
回鹘西迁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及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宋晓东 《殷都学刊》 2007年第3期36-39,共4页
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祖。公元840年,在蒙古高原称雄近百年的回鹘汗国在内忧外患中覆亡,其余众大部分西迁至西域和中亚一带。适应于当地新的生存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回鹘由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游牧民族,转化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 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祖。公元840年,在蒙古高原称雄近百年的回鹘汗国在内忧外患中覆亡,其余众大部分西迁至西域和中亚一带。适应于当地新的生存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回鹘由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游牧民族,转化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民族。回鹘社会的成功转型对现代维吾尔族的形成和新疆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西迁 生产方式
下载PDF
回鹘的西迁与经济文化整合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吉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76,共4页
8世纪,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被迫西迁。在迁徙到新的居住地后,回鹘的生产方式、文化得以不断的整合,在经济上由畜牧为主整合为以农耕为主,在文化上通过语言文字、宗教、饮食居所等方面的整合走向合成式文明,这为新的民族的形成... 8世纪,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被迫西迁。在迁徙到新的居住地后,回鹘的生产方式、文化得以不断的整合,在经济上由畜牧为主整合为以农耕为主,在文化上通过语言文字、宗教、饮食居所等方面的整合走向合成式文明,这为新的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人 人口迁移 经济整合 文化整合 民族融合
下载PDF
竺可桢教育思想中的“阳明情结”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兴韵 张杨旭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王阳明与竺可桢,皆为浙江绍兴人,一位是明朝大儒,一位是浙大校长。阳明先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竺可桢以阳明先生“致知力学”的治学精神、“内省力行”的道德修养、生于忧患的“公忠报国”精神和协助地方改良社会的服务精神,鼓... 王阳明与竺可桢,皆为浙江绍兴人,一位是明朝大儒,一位是浙大校长。阳明先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竺可桢以阳明先生“致知力学”的治学精神、“内省力行”的道德修养、生于忧患的“公忠报国”精神和协助地方改良社会的服务精神,鼓舞浙大学子修身治学、服务社会。竺可桢教育思想兼具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若西方教育制度是其思想的骨架,阳明思想则是其血肉,滋养竺可桢形成其独特、丰满的教育思想,支撑竺可桢在抗战时带领浙大师生蹑阳明先生的遗踪西迁,服务地方社会,创造出“东方剑桥”的办学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 王阳明 教育思想 浙大西迁
下载PDF
从环境角度探讨农药行业“西移”现状及环境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艺 于喆 +1 位作者 张勇 曹海琳 《环境影响评价》 2021年第6期33-35,62,共4页
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智慧监管平台2017—2019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的农药建设项目以及2015—2019年国家统计局农药行业的相关数据,发现农药企业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结合统计数据及现场调研结果,提出现阶段农药行业西移后面临的生... 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智慧监管平台2017—2019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的农药建设项目以及2015—2019年国家统计局农药行业的相关数据,发现农药企业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结合统计数据及现场调研结果,提出现阶段农药行业西移后面临的生态保障形势严峻、光气风险防控能力待提高、废盐处置方式尚需优化及环境监管难度较大等问题。进一步,建议从源头控制农药行业环境准入、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涉光气农药企业的管理力度、探索并完善应急处理方案,填补废盐综合利用技术短板,壮大西部环保铁军等方面加大对农药行业的环境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行业 西移 环境管理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进运动”对河南人口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丽霞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9-22,共4页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及中国东部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为求生存,在国民政府西迁政策号召下,全国范围掀起了人口"西进运动"。人口大省河南不仅人口数量迅速减少,人口结构也有变化(表现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及中国东部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为求生存,在国民政府西迁政策号召下,全国范围掀起了人口"西进运动"。人口大省河南不仅人口数量迅速减少,人口结构也有变化(表现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等方面),而且打破了传统东多西少的人口地理分布。河南人口的西迁,对缓解人地矛盾、加快偏远地区开发等方面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但由战争引发的被动迁移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河南省 “人口西进”
下载PDF
西王母神话西传蠡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米海萍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100,共8页
"昆仑"的地理方位古无定论,至今纷然。近现代学界有过一场昆仑与西王母"西来"的学术争论。而昆仑神话的西传,与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因贸易而踏出了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陆路大通道,远程贸易... "昆仑"的地理方位古无定论,至今纷然。近现代学界有过一场昆仑与西王母"西来"的学术争论。而昆仑神话的西传,与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因贸易而踏出了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陆路大通道,远程贸易、民族西迁等史实,都发生这条通道上。在长途跋涉中追逐财富利益、寻找部族生息地的过程中,昆仑神话的传播和接力式贸易一样,由从事商业贸易的民族在广阔的空间里传播。同时随着大夏人、月氏人、塞人及羌人等古代民族的陆续西迁,盛传在他们中间的昆仑神话也被逐渐带到了西域,出现了黄河发源于西域、昆仑也在西域的神话传说。而昆仑神话的主角——西王母也不断向西渐进,甚至传播到了更加遥远的西亚和欧洲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神话 昆仑 丝绸之路 西迁 传播
下载PDF
抗战期间私立中法大学的西迁之路及历史意义
13
作者 张颖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21-126,共6页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以及与敌人进行持久战的需要,濒于战火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纷纷向西北和西南大后方转移,推动了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文明的传播。本文依据档案文献资料,以私立中法大学为例,具体论述...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以及与敌人进行持久战的需要,濒于战火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纷纷向西北和西南大后方转移,推动了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文明的传播。本文依据档案文献资料,以私立中法大学为例,具体论述其西迁的经过,西迁之后的学校建设情况、民主运动发展情况、法语广播开办情况,以及西迁对云南发展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私立中法大学 西迁
下载PDF
论粟作西传新疆与中原昆吾人西迁
14
作者 李麦产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46,共7页
公元前1600年前后,中原昆吾族群向西逃奔、迁徙。这是发生在夏、商王朝更迭之际的一件显著性历史事件。昆吾人西迁的进程中,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在后来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的两端及两侧传播了文明成果,包括黄河流域的粟作在新疆... 公元前1600年前后,中原昆吾族群向西逃奔、迁徙。这是发生在夏、商王朝更迭之际的一件显著性历史事件。昆吾人西迁的进程中,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在后来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段的两端及两侧传播了文明成果,包括黄河流域的粟作在新疆东部地区的落地生根与进一步推广。新疆地区粟作的引入、发展,乃至后来粟作越过欧亚草原继续深入西传,与中原昆吾人西迁哈密并带去或扩大了粟作甚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吾人 西迁 哈密 粟作 传播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贵州日报》(1940-1949)
15
作者 熊艳妮 《贵州文史丛刊》 201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贵州日报》与今天的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除了名字恰巧相同外,内容与性质上没有任何联系。其版式编排与国民党《中央日报》大体相同,体现出当时报纸的一般形式,内容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与今天的综合性报...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贵州日报》与今天的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除了名字恰巧相同外,内容与性质上没有任何联系。其版式编排与国民党《中央日报》大体相同,体现出当时报纸的一般形式,内容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与今天的综合性报纸相当,以反映本省新闻为其一大特点。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版面安排上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是观察当时贵阳市民生活、了解西部媒体发展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迁 国民党《贵州日报》本土特色 形式特点
下载PDF
瀚海考 被引量:8
16
作者 应晓琴 黄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瀚海变为西部沙漠的代称,是武则天时期领瀚海都督一职的回纥部族短暂西迁留下的痕迹;随后瀚海军府在庭州设立,又使瀚海与西域相关联。元代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 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瀚海变为西部沙漠的代称,是武则天时期领瀚海都督一职的回纥部族短暂西迁留下的痕迹;随后瀚海军府在庭州设立,又使瀚海与西域相关联。元代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名山。明清时瀚海为大沙漠的专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纥西迁 瀚海军府 天池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 被引量:4
17
作者 路伟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90,共10页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是在清朝势力不断向西北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西迁人口主要有官方移民、民间自发移民和绿营兵丁及其眷属三种类型组成,官方组织陕甘人口西迁的主要动力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转折,因时而异的移民管理体系为...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是在清朝势力不断向西北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西迁人口主要有官方移民、民间自发移民和绿营兵丁及其眷属三种类型组成,官方组织陕甘人口西迁的主要动力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转折,因时而异的移民管理体系为移民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至嘉庆末,迁入安西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约10万人,迁入新疆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可能接近或超过55万人,其中大约有六成左右的西迁人口不在官方户口统计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陕甘地区 人口西迁 移民
原文传递
大学西迁: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坐标 被引量:1
18
作者 邬大光 胡小平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30,共6页
大学西迁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独有现象,西迁形成的“大学精神”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百年积淀,也是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宝贵财富。文章基于中国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院系调整时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迁徙活动,总结了西迁... 大学西迁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独有现象,西迁形成的“大学精神”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百年积淀,也是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宝贵财富。文章基于中国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院系调整时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迁徙活动,总结了西迁的精神体系。中国大学以宁死不屈的民族主义、战天斗地的革命主义和豪饮风雪的英雄主义,谱写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既是中国大学精神谱系中独特的“坐标”,也是唯一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大学精神。这种独有的中国大学精神,是“中国式大学”的“底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学 大学迁徙 西迁精神 精神谱系
下载PDF
“朱圉山”“崦嵫山”得名与秦人西迁考论
19
作者 董芬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为邾娄聚居之地。神话传说中的崦嵫山应为朱圉山,“崦嵫”意为东奄人聚居之地。“朱圉山”“崦嵫山”两个名称都是东奄邾娄西迁的群体记忆。秦人与东奄诸族的凤鸟崇拜,是伏羲风姓、八卦的体现与变迁。伏羲文化源于秦陇,盛于关中、中原,炎黄之战后随炎帝部族向四方传播,无论部族如何分化、迁徙,伏羲的八卦标志始终可辨。西迁至朱圉山一带的东奄邾娄,在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苦心经营,最终发展壮大。秦人的迁徙、来源是反映早期华夏民族分化与融合的个案,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演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圉山 崦嵫山 “秦人东来说” 秦人西迁 凤鸟崇拜 伏羲八卦
下载PDF
西迁高校的精神文化凝练与校庆Ⅵ设计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米高峰 冯华杰 李媛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55-59,共5页
目的凝练和总结西迁高校的"西迁精神",分析其精神文化在校庆Ⅵ设计中的应用,探究西迁高校对发展西部经济文化、振兴西部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通过认识"西迁精神"与高校校庆Ⅵ设计的关系及影响,结合具体高校案例,... 目的凝练和总结西迁高校的"西迁精神",分析其精神文化在校庆Ⅵ设计中的应用,探究西迁高校对发展西部经济文化、振兴西部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通过认识"西迁精神"与高校校庆Ⅵ设计的关系及影响,结合具体高校案例,从建立主导的"西迁精神",到形成稳定的精神文化区域,再通过探究,解析"西迁精神"在高校校庆Ⅵ设计中的应用。结论西迁高校应该传承"西迁精神",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通过Ⅵ设计塑造高校形象,提高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助力西部经济,振兴西部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迁高校 "西迁精神" 精神文化 VI设计 西部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