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6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被引量:166
1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3 位作者 周永胜 尹京苑 甘卫军 陈桂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9-636,共8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 0 0 2年的1336 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 0 0 2年的1336 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结构简单的单一走滑断层具有上宽下陡的花状结构特征,拉分盆地与逆断裂具有线性而发散的分布式结构特征,逆断裂之下还存在缺震层.此外,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还具有空间分段性,揭示出局部地段存在着隐伏活动断裂和可圈定为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空区.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川西高原在15~2 0km的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约5km的缺震层,以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计算川西地区地壳强度表明,大约14~19km的深度范围花岗岩处于塑性流变状态,说明缺震层的出现具有地壳物质塑性变形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小震重新定位 活动构造 川西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被引量:148
2
作者 贾东 陈竹新 +5 位作者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张惬 魏东涛 沈扬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02-410,共9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褶皱冲断带 川西 前陆盆地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1
3
作者 林波 刘庆 +2 位作者 吴彦 庞学勇 何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研究了川西地区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及天然林凋落物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30a人工云杉林、4 0a人工云杉林及次生林和原始林年凋落量分别为 2 .6 7× 10 3 kghm-2 、4 .38× 10 3 kghm-2 、4 .2 7× 10 3 kg... 研究了川西地区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及天然林凋落物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30a人工云杉林、4 0a人工云杉林及次生林和原始林年凋落量分别为 2 .6 7× 10 3 kghm-2 、4 .38× 10 3 kghm-2 、4 .2 7× 10 3 kghm-2和 4 .77× 10 3 kghm-2 ,枯枝落叶层贮量分别为 3.19× 10 4kghm-2 、3.6 4× 10 4kghm-2 、1.4 2× 10 5kghm-2 和 1.4 5×10 5kghm-2 ,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 (N、P、K、Ca和Mg)的年归还总量依次为 82 .0 1kghm-2 、12 9.0 4kghm-2 、130 .5 7kghm-2 、170 .5 5kghm-2 ,凋落物年失重率分别为 2 4 .35 %、2 2 .87%、36 .96 %和 32 .2 3% ,人工林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时间约为 2 .5a ,天然林约为 1.6a .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大致表现为 :次生林≈原始林 >30a人工林 >4 0a人工林 .森林年凋落量、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归还量和年失重率与土壤自然含水率、有机质、N、P、K的含量呈正相关 ,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 .人工云杉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滞后于次生林 ,凋落物分解缓慢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的重要因素 .人工云杉林进入旺盛生长期后 ,凋落量增加 ,养分归还量增大 ,此时期森林对土壤肥力有较高的补给潜力 ;但凋落物分解过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凋落物 土壤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质量性状演变 被引量:96
4
作者 庞学勇 刘庆 +4 位作者 刘世全 吴彦 林波 何海 张宗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1-267,共7页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土壤肥力退化与土壤有机质有关 ,在人工云杉林地中 ,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土壤全 N、碱解 N、全 P、腐殖质、HA、FA、CEC、EB、微生物总数、细菌...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土壤肥力退化与土壤有机质有关 ,在人工云杉林地中 ,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土壤全 N、碱解 N、全 P、腐殖质、HA、FA、CEC、EB、微生物总数、细菌及真菌数量随有机质的减少而降低 ,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先减少 ,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 ,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土壤 K素和酶活性变化较复杂 ,钾素主要与土壤母质有关 ,酶活性主要与林地微生态环境有关。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 ,土壤综合肥力指标 (IFI)从人工云杉幼林向成熟林演替时 ,先迅速下降 ,之后随云杉自疏而缓慢上升 ,表现出非正“U”型的变化。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间伐或轮伐 ,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 ,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 ,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针叶林 人工云杉林 土壤肥力质量 综合评价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103
5
作者 祝意青 闻学泽 +2 位作者 孙和平 郭树松 赵云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7-1894,共8页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芦山地震 中期前兆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8
6
作者 庞学勇 刘世全 +4 位作者 刘庆 吴彦 林波 何海 张宗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5,50,共5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 植物群落 群落演替 土壤物理性质 针阔混交林 间伐抚育 人工云杉林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83
7
作者 杨克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6-793,803,共9页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可分为下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下部成藏组合主要有高压驱赶、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组合主要有水溶气运移释放、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早期古构造之上叠加晚期“断而未破”的裂缝系统是...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可分为下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下部成藏组合主要有高压驱赶、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组合主要有水溶气运移释放、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早期古构造之上叠加晚期“断而未破”的裂缝系统是高压驱赶天然气成藏模式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充足的天然气源、开启的断裂、挤压构造的虚脱及地层剥蚀减压是低压吸拉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构造高点曾不断迁移变化、晚期抬升、储层物性较好的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水溶气运移释放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决定因素;优势运移通道上存在的有效圈闭是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天然气成藏模式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组合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70
8
作者 杨克明 叶军 吕正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1-505,共5页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 ,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 ,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 ,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 ,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 ,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 ,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陷 ,在其东、西、北坡呈马蹄形分布 ,显裂缝系统构成天然气自然渗流的重要通道 ,天然气藏主要聚集在以早期构造为基础的各种复合圈闭中。综合源岩生排烃期 -储层致密化期 -流体充注储层时期 -圈闭形成期的分析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原生气藏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 -燕山中晚期。晚白垩世以后 ,储层整体致密化 ,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结束 ,油气被致密化作用所“封存”。喜马拉雅运动使区内产生强烈形变 ,主要表现为裂缝对早期致密化“封存”油气的活化作用。因此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特征 :早期“古构造”是天然气藏聚集的基础 ;中期“致密化封存”是天然气保存的条件 ;晚期“裂缝活化”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上三叠统 天然气 成藏特征
下载PDF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自然特征及植被恢复与重建途径 被引量:61
9
作者 刘兴良 慕长龙 +1 位作者 向成华 宿以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01年第2期10-17,共8页
本文分析阐明了四川西部干旱河谷的特点、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对干旱河谷生境进行了分类 ,并针对各类型或亚类型提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方法及其配置的植物种类 ,同时提出了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四川西部地区 干旱河谷 生境分类 植被恢复 植被重建 自然特征
下载PDF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模型 被引量:67
10
作者 侯增谦 田世洪 +7 位作者 谢玉玲 袁忠信 杨竹森 尹淑苹 费红彩 邹天人 李小渝 杨志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76,共32页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10Ma。REE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期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东部一系列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碳酸岩-碱性杂岩体主要侵位于元古代结晶基底和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盖层内。矿区蚀变以霓长岩化为特征,在杂岩体和矿体中形成规模不等的霓长岩蚀变晕。REE成矿作用主要有3种样式,即大陆槽式、牦牛坪式和里庄式。大陆槽式以爆破角砾岩筒矿化为特征,牦牛坪式以典型的脉状矿化系统为标志,里庄式则以浸染状矿化为特色。主要矿石类型有伟晶岩型、碳酸岩型、角砾状和网脉状,矿物组合主要为重晶石+萤石+霓辉石+方解石+氟碳铈矿。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岩一正长岩不混溶岩浆系统,但在流体演化的晚期阶段有外部流体的加入。根据综合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REE成矿作用模式。该模式强调,成矿热液流体系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从不混溶碳酸岩-正长岩岩浆系统分离出高温、含硫酸盐富REE的NaCl-KCl卤水,到流体沸腾导致REE-氟碳酸盐和硫酸盐有效沉淀,最后与雨水混合导致少量硫化物沉积。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三层楼”式的REE成矿系统:在深部层位,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如里庄式矿床);在中部层位,形成脉状矿体(如牦牛坪式矿床);在上部层位,形成角砾岩筒矿体(如大陆槽式矿床)。成矿系统发生于喜马拉雅期大陆碰撞带从压扭向张扭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及其派生的拉分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碰撞造山 碳酸岩-碱性杂岩 REE矿床 成矿模型 川西
下载PDF
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地质特征 被引量:62
11
作者 杨克明 朱宏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地质背景、成藏特点和气藏特征,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概念。川西叠覆型致密气区具有叠合性、广覆性、节律性、模糊性和多样性五性特征。叠合性:原型盆地的叠合性、构造形变的叠合性、储层的叠合性、成藏组... 根据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地质背景、成藏特点和气藏特征,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概念。川西叠覆型致密气区具有叠合性、广覆性、节律性、模糊性和多样性五性特征。叠合性:原型盆地的叠合性、构造形变的叠合性、储层的叠合性、成藏组合的叠合性、气藏的叠合性;广覆性:源岩分布的广覆性、储层分布的广覆性、圈闭分布的广覆性、气藏分布的广覆性;节律性:构造演化的节律性、沉积演化的节律性、运移充注的节律性;模糊性:气水边界的模糊性、圈闭类型的模糊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多样性:烃源的多样性、储集类型的多样性、运移方式的多样性、气藏类型的多样性。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总体具有"源、相、位"三元控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覆型 “三元”控藏 致密砂岩气区 非常规气藏 川西
下载PDF
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被引量:36
12
作者 石培礼 李文华 +1 位作者 何维明 谢高地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75-79,共5页
生态服务价值既是实施生态系统保育和管理、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 ,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根据四川省 1995年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和其它有关文献 ,按照Costanza的生态服务功能系统初步估算了四川西部天然林生态系统的 17... 生态服务价值既是实施生态系统保育和管理、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 ,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根据四川省 1995年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和其它有关文献 ,按照Costanza的生态服务功能系统初步估算了四川西部天然林生态系统的 17类生态服务价值。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 46 84× 10 8USD/a,其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占 77 5 1% ,17 10 %和 5 39% ,这反映了天然林生态系统具有极显著的生态功能。在生态效益方面 ,气体调节、侵蚀控制和层积物保持、养分循环、废弃物处理价值等生态功能尤其明显。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价值占全国总价值的 0 5 2 % ,但气体调节和遗传资源对全国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很高 ,分别为 2 2 5 %和 2 76 %。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以及方法上的不成熟 ,因而本文得到的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价值只是一个保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天然林 生态服务功能 经济价值 气体调节 养分 废弃物 侵蚀控制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特征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杨克明 叶军 吕正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可划分为两套生储盖组合:下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三叠世中晚期;上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导致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的原因:一是机械压实;二是自生矿物充填。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时期为中侏罗世上沙溪庙期末...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可划分为两套生储盖组合:下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三叠世中晚期;上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导致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的原因:一是机械压实;二是自生矿物充填。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时期为中侏罗世上沙溪庙期末至晚白垩世。流体包裹体指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主要充注时期为须家河期须四时末至中侏罗世末。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形成了多期次的圈闭,以燕山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与油气运聚匹配最好。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上三叠统 致密化 圈闭 油气充注 成藏年代
下载PDF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重建川西卧龙地区过去159年夏季温度的变化 被引量:45
14
作者 李宗善 刘国华 +4 位作者 张齐兵 胡婵娟 罗淑政 刘兴良 何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8-641,共14页
根据川西卧龙地区林线位置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树木年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并重建了该地区1850年以来夏季(6-8月份)温度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川西卧龙地区在过去159年来的温度变化上,最为明显的... 根据川西卧龙地区林线位置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树木年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并重建了该地区1850年以来夏季(6-8月份)温度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川西卧龙地区在过去159年来的温度变化上,最为明显的特征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显著变暖趋势,而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温度明显偏低,主要的低温时期在1850-1870年和1890-1930年。该温度序列的冷暖期与附近地区的冰芯、冰川进退资料,以及对于夏季温度响应敏感的树轮年表都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重建序列记录了可靠的区域尺度的温度信号。对重建温度序列的小波分析表明,较为明显的有2-8年和10-16年的周期,而这些周期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气候系统和太阳活动周期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重建 树木年轮 川西地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鄢和琳 包维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7-561,共5页
本文考察了国外有代表性山地国家生态旅游的开发经验,归纳了川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特点,首次提出了川西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其相应的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为四川西部山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川西山地 生态旅游 自然景观资源 开发模式 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系火山岩气藏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42
16
作者 罗冰 夏茂龙 +4 位作者 汪华 范毅 徐亮 刘冉 战薇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6,共8页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对该区火山碎屑岩气藏储层、气源、成藏组合及圈闭等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简阳地区火山碎屑岩气藏的成藏有利条件包括:①永探1井以喷溢相火山碎屑熔岩...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对该区火山碎屑岩气藏储层、气源、成藏组合及圈闭等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西简阳地区火山碎屑岩气藏的成藏有利条件包括:①永探1井以喷溢相火山碎屑熔岩为主,叠合后期蚀变和溶蚀作用,发育以脱玻化溶蚀微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孔隙型储层;②天然气地球化学指标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永探1井火山岩气藏天然气来源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主,简阳地区德阳—安岳裂陷内发育巨厚的寒武系优质烃源岩,为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③火山碎屑岩储层与寒武系烃源岩组成"下生上储"的近源高效源储组合,烃源断层有效沟通源岩和储层,上覆发育有上二叠统龙潭组泥岩直接盖层和三叠系膏岩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良好;④成都—简阳地区发育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初步证实有利含气区面积达1 300 km2,展现出极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结论认为,川西地区火山碎屑岩气藏与川西南地区周公山玄武岩气藏在成藏条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预测中江—三台地区火山碎屑岩分布面积超过4 000 km^2,其与简阳地区具有相似的火山岩气藏形成条件,是下一步集中突破的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纪 川西地区 永探1井 山碎屑熔岩 寒武纪烃源岩 天然气成藏条件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勘探思路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吴世祥 汪泽成 +2 位作者 张林 沈珏红 罗启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0-216,共7页
受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影响 ,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形变、沉积充填、圈闭类型在平面分布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 ,靠近龙门山前构造形变较强烈 ,地层倾角较陡 ,远离龙门山构造较为平缓 ;盆地中充填的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以... 受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影响 ,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形变、沉积充填、圈闭类型在平面分布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 ,靠近龙门山前构造形变较强烈 ,地层倾角较陡 ,远离龙门山构造较为平缓 ;盆地中充填的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为主 ,龙门山的多期推覆活动以及推覆作用的向盆内推进 ,造成盆内地层以向上变粗的反粒序为主和沉积中心的有序迁移 ;靠近龙门山前主要以发育构造圈闭为主 ,进入盆内则以构造 -岩性圈闭为主 ;地层水矿化度也表现为自龙门山向盆内增高。由此看来 ,川西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必然具有不同的成藏条件 ,当然也应采取不同的勘探战略 :龙门山前应中浅层兼顾 ,以构造圈闭为主要对象进行立体勘探 ;前陆深坳区 ,地层异常压力高 ,具有形成深盆气的条件 ,是深盆气的有利勘探场所 ;前陆隆起区应特别注意须家河组二段的尖灭区 ,以构造 -岩性型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 ;燕山期古隆起是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指向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盆地 勘探思路 油气勘探 成藏条件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7
18
作者 梁斌 付小方 +3 位作者 唐屹 潘蒙 袁蔺平 郝雪峰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9,共8页
川西甲基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富集区,矿区出露的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侵入体与含矿伟晶岩脉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本文对该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_2(73.17%~74.5... 川西甲基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富集区,矿区出露的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侵入体与含矿伟晶岩脉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本文对该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_2(73.17%~74.53%)、高碱(K_2O+Na2O=7.86%~8.24%)、富钾(K_2O/Na_2O=1.07~1.46)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23~1.26,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Zr和Ti亏损明显;稀土总量(ΣREE)为(28.27~34.27)×10^(-6),平均31.15×10-6,(La/Yb)_N为15.77~19.34,δEu=0.50~0.56,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是以泥质岩为主的岩石部分熔融而成,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三叠纪西康群砂泥岩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具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223±1 Ma,是印支末期松潘-甘孜造山带大规模滑脱推覆阶段的产物。花岗岩中富集Li、Be、Cs、Rb、Ta、Hf、W、Sn、F等,为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含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稀有金属 甲基卡 川西
下载PDF
川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时间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宗善 刘国华 +3 位作者 傅伯杰 张齐兵 胡婵娟 罗淑政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45-1057,共13页
根据川西卧龙地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树木生长特征及对气候响应在最近53年(1956–2008年)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在1956–1976年时段,树木生长速率较快,晚冬至早春(1月到4月)温度对树木生长有着明... 根据川西卧龙地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树木生长特征及对气候响应在最近53年(1956–2008年)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在1956–1976年时段,树木生长速率较快,晚冬至早春(1月到4月)温度对树木生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春末5月份的高温对于树木生长有限制性影响,而与日照时数关系不大;在1977–2008年时段,树轮生长主要受冬季(11月到1月)低温的限制,另外,日照时数对于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影响明显增强。秋季到早冬(9–12月)降水在两个时段上对树木生长均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树轮指数在1956–1976年时段与温度序列吻合较好,而在1977–2008年时段树轮指数明显偏低,与温度序列出现了明显的分离。1977–2008年时段内云层覆盖量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显著下降,进而树木可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也相应地降低,这可能是树木生长速率在此时期明显较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响应 树木年轮 川西地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岷江柏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地理空间差异 被引量:30
20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2 位作者 张咏梅 冷俐 袁志忠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96-601,共6页
对现存岷江柏分布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 ,土壤容重理县居群最小 ,最大的为茂县居群 ,理县居群与茂县、马尔康、丹巴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 .土壤总孔隙理县居群较大 ,但其孔隙组成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比 (CP NCP)较小 ;... 对现存岷江柏分布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 ,土壤容重理县居群最小 ,最大的为茂县居群 ,理县居群与茂县、马尔康、丹巴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 .土壤总孔隙理县居群较大 ,但其孔隙组成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比 (CP NCP)较小 ;金川、小金、马尔康和丹巴居群虽土壤总孔隙不大 ,但其孔隙组成较合理 ;茂县居群土壤总孔隙小 ,非毛管孔隙数量又大 .土壤持水量直接与土壤孔隙状况有关 ,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理县居群最大 ,茂县居群土最小 ,茂县居群土壤持水量与其它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 .土壤自然含水量是土壤孔隙状况与持水能力的综合体现 ,0~ 2 0cm层土壤自然水量顺序为 :丹巴 >金川 >小金 >理县 >马尔康 >茂县 ,茂县居群与其它居群土壤自然含水量有显著性差异 .建议在干旱河谷区实施造林规划时 ,选择土体较稳定、人为干扰少、种植初期有水源保障的阴坡或半阴坡 .图 5表 3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柏居群 土壤物理性质 地理空间差异 干旱河谷 川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