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昭觉—美姑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古火山机构的发现及其喷发旋回的确定 被引量:6
1
作者 鄢圣武 白宪洲 +4 位作者 秦宇龙 李小平 赵克强 熊富浩 巴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6-548,共13页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昭觉—美姑一带存在多处峨眉山玄武岩组古火山机构,为研究其火山喷发旋回与方式提供了良好窗口。古火山机构的岩石类型主要由巨厚玄武岩以及少量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熔岩组成,且均具火山颈爆发相、溢流相...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昭觉—美姑一带存在多处峨眉山玄武岩组古火山机构,为研究其火山喷发旋回与方式提供了良好窗口。古火山机构的岩石类型主要由巨厚玄武岩以及少量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熔岩组成,且均具火山颈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洼地相堆积构造特征。系统的地质剖面研究表明,峨眉山玄武岩组存在3次快速喷发亚旋回及25个火山韵律,亚旋回之间不存在火山间歇期。其中,第一亚旋回和第三亚旋回的喷发方式均以爆发相与溢流相为主,而第二亚旋回则以溢流相为主。峨眉山玄武岩组古火山机构的系统厘定和研究,揭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喷发方式和旋回韵律特征,为研究与峨眉山玄武岩组相关的成矿成藏作用提供了重要地层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火山机构 韵律旋回 喷发方式 峨眉山玄武岩组 扬子西缘 地质工程调查 昭觉—美姑 四川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南段新元古代火山作用时代与动力学背景:来自锆石地球化学和U-Pb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庆 熊富浩 +1 位作者 赵涵 龚婷婷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2,共12页
龙门山南段发育一套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其成岩时代及动力学背景一直缺少系统研究,制约了对扬子西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深入理解。本次研究对其下段英安岩和上段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 龙门山南段发育一套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其成岩时代及动力学背景一直缺少系统研究,制约了对扬子西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深入理解。本次研究对其下段英安岩和上段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和流纹岩的锆石均具有较高的Th,U含量和较大的Th/U比值(0.52~0.90和0.76~1.28),其结晶年龄分别为837±5 Ma和805±4 Ma,表明龙门山南段长英质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英安岩的锆石具有较低的稀土(ΣREE=160×10^(-6)~389×10^(-6)、ΣLREE=8.3×10^(-6)~18.6×10^(-6))和Ti含量(2.17×10^(-6)~4.66×10^(-6))以及较高的Eu/Eu*比值(0.43~0.76)、较低的U/Yb(0.66~1.27),而流纹岩的锆石具有较高稀土(ΣREE=482×10^(-6)~1345×10^(-6)、ΣLREE=13.7×10^(-6)~46.3×10^(-6))和Ti含量(5.13×10^(-6)~10.80×10^(-6))以及较低的Eu/Eu*(0.10~0.28)比值、较高的U/Yb(0.85~1.49)。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837 Ma英安岩具有较低岩浆温度(664~709℃),形成于加厚地壳的陆缘弧背景(60~75 km),而805 Ma流纹岩则具有较高温度(717~788℃),形成于地壳减薄的伸展构造环境(30~40 km)。综合区域资料,本次研究认为扬子西缘龙门山南段新元古代两期长英质火山活动是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岩浆响应,指示了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作用发生于837~805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火山岩 U-PB年代学 锆石微量元素 构造演化
原文传递
上扬子陆块西南缘早—中元古代造山运动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52
3
作者 尹福光 孙志明 +1 位作者 任光明 王冬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17-1932,共16页
早—中元古代,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发育有河口群—大红山群、东川群、昆阳群—会理群为代表的3套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同位素数据指示了其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在早—中元古代地层所夹的火山岩中,获得了4... 早—中元古代,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发育有河口群—大红山群、东川群、昆阳群—会理群为代表的3套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同位素数据指示了其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在早—中元古代地层所夹的火山岩中,获得了4组SHRIMP U-Pb岩浆锆石年龄:1800~1600Ma、1600~1300Ma、1300~1100Ma、1100~1000Ma。结合沉积相、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证明了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在早—中元古代也相应历经了4个演化阶段。1800~1600Ma,在大红山地区、河口地区、东川汤丹地区形成近东西向的裂谷盆地。1600~1300Ma,在东川因民地区表现为一被动陆缘下的伸张环境。1300~1100Ma,在菜籽园—麻塘地区为板内裂谷-洋盆,老武山地区为裂谷盆地。1100~1000Ma阶段,菜籽园-麻塘裂谷-洋盆向北俯冲或向北向南双向俯冲,在北边的天宝山地区和南边的富良棚地区形成火山岛弧,同时在扬子西缘也出现了1.0Ga左右(1007±14~1014±8Ma)的同造山或同碰撞型花岗岩,表明此时康滇地区已经拼贴到一起,并与整个上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形成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陆块西南缘 早-中元古代 造山运动 地质记录
下载PDF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陈斌 李勇 +3 位作者 王伟明 李海兵 苏德辰 颜照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7-872,共16页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裂以东区域。近期的汶川科学钻探首次在北川-映秀断裂以西发现了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为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上三叠统诺利阶须家河组下部的砂岩骨架颗粒中石英、长石、岩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4%和35%,岩屑颗粒呈次棱角状,岩屑主要为弱变质的粉砂岩、泥岩,具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晶石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沉积岩。据Dickinson的三角判别图解分析,其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再次确定其物源为上地壳长英质岩。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与松潘甘孜中—上三叠统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相似。通过与须家河组潜在物源区的综合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诺利期的须家河组具有前陆盆地的双物源特征,其物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并有少量来自扬子板块西缘。微量和稀土元素比值特征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诺利期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的沉积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沉积盆地类型应为弧后前陆盆地。结合龙门山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事件研究,以及本文对于须家河组下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在卡尼末期古特提斯洋东缘出现强烈挤压,松潘甘孜东缘发生褶皱并逆冲在扬子板块西缘之上形成古岛弧,逆冲断裂为茂汶断裂,须家河组的西侧沉积范围,即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茂汶断裂。到诺利期末和瑞替期初,龙门山造山带形成,须家河组沉积范围缩至北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带 前陆盆地 地球化学 扬子板块西缘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汪新伟 沃玉进 +2 位作者 周雁 张荣强 李双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0-212,共13页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野外认识、地震地质剖面解释、构造活动定年等相关成果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存在着3组不同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其中,NW-SE向挤压应力具印支期、燕...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野外认识、地震地质剖面解释、构造活动定年等相关成果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存在着3组不同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其中,NW-SE向挤压应力具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多期活动特点,近SN向挤压应力主要在燕山晚期,NE-SW向挤压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由此所形成的造山带至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结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即龙门山造山带发育了较为典型的根带、中带、锋带与外缘带等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米仓山与南大巴山造山带缺乏中带变形的特征,雪峰山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表现为逆冲的锋带在倾向上传播距离长、在走向上影响范围大等特点。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控制了不同时期油气的运移方向及聚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挤压应力 变形期次 运动学结构模式 褶皱-冲断带 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攀西麻粒岩锆石U-Pb年代学:新元古代扬子陆块西缘地质演化新证据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文中 徐士进 +4 位作者 王汝成 赵连泽 李惠民 吴俊奇 方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0-476,共7页
攀枝花-西昌(攀西)麻粒岩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西缘变质程度最高和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岩石。最近从麻粒岩中获得的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攀西麻粒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1870±24 Ma)。17件锆石U-Pb的谐和年龄(858-778... 攀枝花-西昌(攀西)麻粒岩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西缘变质程度最高和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岩石。最近从麻粒岩中获得的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攀西麻粒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1870±24 Ma)。17件锆石U-Pb的谐和年龄(858-778 Ma)可能是麻粒岩受新元古代地幔柱活动影响,在快速冷却和抬升过程中发生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时代。这一时间正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由汇聚转变为裂解地球动力学系统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 地质条件 结晶基底岩石 地质年代学 同位素年代学
下载PDF
对扬子克拉通西缘四川康定—冕宁变质基底的新认识——来自Nd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岳龙 罗照华 刘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通过对四川冕宁沙坝及康定—泸定地区的斜长角闪岩 -TTG片麻岩的系统Sm -Nd同位素的测定 ,在该区首次获得 70 6Ma的Sm -Nd等时线年龄 .据此等时线年龄及其他样品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证明长期以来这套被当作太古宙 -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系... 通过对四川冕宁沙坝及康定—泸定地区的斜长角闪岩 -TTG片麻岩的系统Sm -Nd同位素的测定 ,在该区首次获得 70 6Ma的Sm -Nd等时线年龄 .据此等时线年龄及其他样品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证明长期以来这套被当作太古宙 -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系是新元古代大陆裂解与其后紧接着的地幔柱引起的热变质作用的产物 .与已有数据相结合 ,初步认为扬子克拉通目前所出露的基底没有统一演化历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 地球化学 地幔柱 热变质作用 钐-钕年代学 扬子克拉通 新元古代 变质岩系
下载PDF
扬子西缘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形成时代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8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江卓斐 伍皓 邓奇 魏亚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共13页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4±6 Ma (MSWD=0.40),可以代表澄江组玄武岩的形成时代,从而进一步确定澄江组底界年龄为800 Ma左右.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显示低SiO2,高(K2O+Na2O)、TiO2和Al2O3的特点,具有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性质.结合区域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一个自~800 Ma持续至725 Ma的幕式双峰式岩浆岩带,而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和苏雄组火山岩均为~800 Ma双峰式岩浆活动的产物,并推测该双峰式岩浆岩带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此外,玄武岩中捕获的锆石年龄信息指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2.5Ga、1.8~1.6 Ga及1.0 Ga等数期重要的区域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组 玄武岩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西缘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红山群石榴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红 刘福来 +1 位作者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61-2170,共10页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出露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主要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本研究对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变质中酸性岩和变质沉积岩——石榴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测年,得到三个样品的坪年龄和40Ar...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出露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主要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本研究对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变质中酸性岩和变质沉积岩——石榴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测年,得到三个样品的坪年龄和40Ar/39Ar等时线年龄结果较统一,坪年龄代表的变质年龄分别为837.7±4.2Ma、839.6±4.2Ma和844.2±4.2Ma。变质沉积岩和变质中酸性岩的变质时代类似,均介于837~845Ma。大红山群变质基性岩中变质锆石的U-Pb定年年龄为849±12Ma(杨红等,2012),40Ar-39Ar测年数据与锆石定年数据相结合,说明大红山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均在新元古代经历了同期变质作用,其主期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新元古代837~850Ma。结合前人发表的扬子西缘~750Ma的变质年龄,扬子西缘从北向南的区域变质作用时限可扩展到750~850Ma。此外,扬子西缘存在750~850Ma的岩浆事件,本文研究结果说明,扬子地块西缘在新元古代不仅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作用,也发生了750~850Ma的区域变质作用,扬子西缘存在新元古代的岩浆-变质事件。岩浆事件与变质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即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引起了扬子西缘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大红山群 白云母Ar-Ar定年 新远古代变质事件
下载PDF
Geodynamic Background of Intracontinental Cenozoic Alkaline Volcanic Rocks in Laojiezi, Western Yangtze Craton: Constraints from Sr-Nd-Hf-O Isotopes 被引量:13
10
作者 YAN Qinggao JIANG Xiaojun +5 位作者 LI Chao ZHOU Limin WANG Zhongqiang Sultan Baig SHER QU Wenjun DU AND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098-2119,共22页
The Laojiezi alkaline volcanic rock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intraplate reg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coincide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Jinshajiang-Ailaoshan-Red River alkaline rock belt. Although this belt has bee... The Laojiezi alkaline volcanic rock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intraplate reg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coincide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Jinshajiang-Ailaoshan-Red River alkaline rock belt. Although this belt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by geologists because of its porphyry-related Pb-Ag-Au polymetallic deposit and geotectonic location, the material sources of this belt are still debate. Whole-rock analyses show that these rocks have high total alkali contents(3.73–11.08 wt%), and their aluminum saturation index(ASI) values widely vary from 0.82 to 3.07, which comprise a metaluminous-peraluminous magma series. These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K(K2 O/Na2 O>1) and low Ti and Mg contents; enrichment in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such as Rb, Ba, K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depletion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such as Ta, Nb, P, and Ti. These rocks exhibit moderate Eu(Eu/Eu*=0.86–1.04) and Ce(Ce/Ce*=0.63–0.96) anomalies. Their(87 Sr/86 Sr)i, εNd(t), zircon εHf(t) and δ18 O values range from 0.70839 to 0.71013, from-10.16 to-12.45, from-19.6 to-5.8, and from 5.69‰ to 8.54‰, respectively, and their Nd and Hf two-stage model ages(TDM2) are 1.67–1.86 Ga and 1.27–2.02 Ga,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reflect the primary partial melting of Paleoproterozoic to Mesoproterozoic lower crust with minor residual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supracrustal metasediments. The lithosphere was likely thickened along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ollowing the Indian-Asian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65–41 Ma). During the post-collision phase(36–16 Ma), the transition from a compressional to extensional setting triggered the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e over-thickened CLM beneath the Yangtze craton, which led to the upwelling of asthenospheric materials. This process created alkali-rich and high-K magma through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thickened lower crust. Magma that carried Cu-Au-Pb-Ag minerals was emplaced by strike-slip motion along the E-to W-or ENE-to WSWtrending tec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Hf-O isotopes alkaline volcanic rocks POST-COLLISION Laojiezi deposit western yangtze craton
下载PDF
论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大渡河组 被引量:13
11
作者 唐鹏 黄冰 +7 位作者 吴荣昌 樊隽轩 燕夔 王光旭 刘建波 王怿 詹仁斌 戎嘉余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33,共15页
在滇东北永善莲峰新发现的万和剖面,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层发育良好、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含有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牙形类、几丁类和疑源类化石,包括了大渡河组、产Hirnantia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和龙马溪组。此处大渡河组可分为上、下两... 在滇东北永善莲峰新发现的万和剖面,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层发育良好、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含有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牙形类、几丁类和疑源类化石,包括了大渡河组、产Hirnantia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和龙马溪组。此处大渡河组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互层,上段为钙质泥岩夹灰岩。笔石自下而上可识别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下亚带、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和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以及Metabo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为凯迪晚期至赫南特早期。几丁类尚未在上段发现,下段属于Eisenackitina ripae带。上段底部(即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底)产腕足类Kassinellasp.,Leptellinasp.,Paromalomenasp.等,属于深水BA5(底栖组合),在华南同期地层中未见及。观音桥层产典型的Hirnantia动物群,属于BA3,为标准的浅凉水组合。依据万和及相邻地区的资料,厘定了大渡河组。大渡河组分布于扬子台地西部(滇东北—川西南),与扬子台地内部广布的五峰组和扬子台地西南缘的铁足菲克组(大部分)、西缘的大箐组(上部)属同期异相。从产BA5腕足类的大渡河组上段底部,到产BA3赫南特贝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再到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是奥陶纪末大灭绝第一幕和第二幕全球气候快速变冷和转暖、海平面迅速地先降后升在扬子海盆的充分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笔石 几丁类 腕足类 大渡河组 晚奥陶世 滇东北 扬子台地西部
原文传递
扬子西缘元古宙峨边群烂包坪组地层归属及其锆石SHRIMP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2
12
作者 熊国庆 江新胜 +5 位作者 崔晓庄 卓皆文 陆俊泽 刘建辉 汪正江 王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0-360,共11页
扬子西缘峨边群地层序列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其时代归属缺乏地质年代学约束。通过对扬子西缘元古宙峨边群各组、段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充填序列及其沉积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峨边群烂包坪组地层归属。该地层应位于原峨边群上部,... 扬子西缘峨边群地层序列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其时代归属缺乏地质年代学约束。通过对扬子西缘元古宙峨边群各组、段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充填序列及其沉积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峨边群烂包坪组地层归属。该地层应位于原峨边群上部,代表一次新的构造旋回开始,已不属于峨边群地层范畴。在烂包坪组下部凝灰岩中首次获得的(779.3±15.7)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进一步证实其形成于新元古代,而非中元古代。(2 737±30)Ma和(2 480±29)Ma的两个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扬子西缘峨边—金口河地区可能存在古老的新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研究成果和新的认识将有助于推动扬子西缘峨边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烂包坪组 凝灰岩 SHRIMPU-Pb年龄 新元古代
下载PDF
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新证据 被引量:9
13
作者 江新胜 崔晓庄 +1 位作者 卓皆文 江卓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1-37,共7页
苏雄组为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初期的火山喷发产物,其形成时限可为制约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提供新证据。本文对川西汉源九襄地区新元古代苏雄组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样品锆石U-Pb... 苏雄组为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初期的火山喷发产物,其形成时限可为制约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提供新证据。本文对川西汉源九襄地区新元古代苏雄组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样品锆石U-Pb谐和年龄为853±2 Ma(N=13;MSWD=3.1),加权平均年龄为853±4 Ma(N=13;MSWD=2.2)。新的年龄数据表明,苏雄组的底界年龄应该下延至ca. 850 Ma,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开启时间应更改为ca. 850 Ma,与全球超级地幔柱上涌和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间基本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元古代 裂谷盆地 苏雄组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川西列古六组底部凝灰质杂砾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江卓斐 崔晓庄 +5 位作者 卓皆文 王剑 熊国庆 陆俊泽 伍皓 蔡娟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长期以来,川西地区列古六组一直被认为与新元古代冰川晚冰期(Marinoan)地层南沱组相当,从而认为扬子西缘缺失早冰期(Sturtian)沉积,但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证据。针对川西列古六组底部凝灰质杂砾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206)Pb/... 长期以来,川西地区列古六组一直被认为与新元古代冰川晚冰期(Marinoan)地层南沱组相当,从而认为扬子西缘缺失早冰期(Sturtian)沉积,但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证据。针对川西列古六组底部凝灰质杂砾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206)Pb/^(238)U年龄范围为722 Ma^902 Ma,在~725 Ma,~780 Ma,~820 Ma和~850 Ma具有明显的峰值。其中,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24 Ma±12 Ma,代表列古六组底部杂砾岩的最大沉积时间。列古六组沉积序列特征以及华南Sturtian冰期启动年龄分布范围综合分析可知,川西列古六组下段为早冰期沉积,可与长安组对比,而上段则为间冰期沉积,可与富禄组和大塘坡组对比。因此,扬子西缘存在早冰期(Sturtian)和间冰期沉积,不存在晚冰期(Marinoan)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元古代冰川 列古六组 LA-ICP-MS 锆石U-PB年龄
原文传递
新构造活动的生态地质环境效应讨论——以扬子西缘西昌市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洪 黄瀚霄 +3 位作者 欧阳渊 李文昌 张景华 张腾蛟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6期63-77,共15页
扬子西缘西昌市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①青藏运动阶段(N1-2,11.6~3.6 Ma),强烈向东挤压,形成一系列的复式褶皱系,断裂带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②伸展断陷阶段(N2—Q1,3.6~1.... 扬子西缘西昌市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①青藏运动阶段(N1-2,11.6~3.6 Ma),强烈向东挤压,形成一系列的复式褶皱系,断裂带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②伸展断陷阶段(N2—Q1,3.6~1.0 Ma),断裂带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形成安宁河谷等断陷盆地;③元谋运动阶段(Q1-2,1.0~0.6 Ma),进一步向东挤压,地壳逆冲增厚,早期褶皱山系加速隆升;④构造松弛阶段(Q2,0.6~0.126 Ma),在安宁河谷等地区再次发生断陷作用;⑤共和运动阶段(Q3-4,0.126 Ma至今),左旋走滑活动为主,褶皱山系整体缓慢剥蚀和抬升。西昌市的新构造运动具有强烈性、差异性、振荡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征。新构造运动导致了该区现今地貌格局,控制了山河湖泊的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对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新构造运动也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本区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地质灾害和地震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大凉山 新构造 生态地质调查 环境地质
下载PDF
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光旭 梁艳 +4 位作者 魏鑫 吴荣昌 唐鹏 栾晓聪 崔雨浓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4-531,共18页
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间)奥陶系研究程度明显弱于台地内部,相关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方面的信息还存在不少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中一些单位名称在使用上的争论。通过追溯文献出处和沿革,本文澄清了研究区内涉及... 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间)奥陶系研究程度明显弱于台地内部,相关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方面的信息还存在不少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中一些单位名称在使用上的争论。通过追溯文献出处和沿革,本文澄清了研究区内涉及的28个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信息,并参照现代地层命名规范,对它们的命名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发现其中9个在命名上是无效的。同时认为,命名有效的19个岩石地层单位名称是今后研究区内奥陶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命名 岩石地层 奥陶纪 扬子台地西缘 华南
原文传递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盐边群火山岩年代学及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佩雯 张继彪 +1 位作者 丁孝忠 刘燕学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08-4526,共19页
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盐边群广泛发育一系列火山岩,其年代学和构造背景对理解扬子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获得盐边群乍古组、小坪组、渔门组和荒田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34±5 Ma、863±4 Ma、84... 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盐边群广泛发育一系列火山岩,其年代学和构造背景对理解扬子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获得盐边群乍古组、小坪组、渔门组和荒田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34±5 Ma、863±4 Ma、843±7 Ma和797±9 Ma,精确限制了盐边群时代为934~797 Ma.荒田组玄武岩属于钙碱性N-MORB(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系列,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具有中等程度的Nb、Ta负异常和轻微的Ti负异常,εNd(t)值为3.8~4.9.荒田组玄武岩来自以石榴子石和尖晶石为稳定区的地幔橄榄岩10%~20%的部分熔融.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指示荒田组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早-中期存在弧-盆地系统,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构造动力学背景应为活动大陆边缘洋-陆俯冲,板块俯冲开始的时间不晚于93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盐边群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背景
原文传递
扬子地块西缘中元古代晚期辉长岩成因及地质意义:来自锆石U-Pb-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的约束
18
作者 薛文斌 赖绍聪 +4 位作者 朱毓 秦江锋 朱韧之 刘敏 杨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6-714,共19页
对扬子地块西缘锦川地区辉长岩进行系统的锆石U-Pb-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旨在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锦川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041.1±1.1)Ma。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锦川辉长岩... 对扬子地块西缘锦川地区辉长岩进行系统的锆石U-Pb-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旨在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锦川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041.1±1.1)Ma。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锦川辉长岩具有较低的SiO_(2)(50.26%~51.16%)、CaO(6.59%~7.64%)、K_(2)O(1.22%~1.96%)质量分数以及较高的Al_(2)O_(3)(16.38%~17.15%)和TiO_(2)(2.61%~2.80%)质量分数,属于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石系列。岩石总体上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Sr),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h),并且显示弱的Eu异常(δEu=0.99~1.11)。同时,锦川辉长岩具有低的全岩εNd(t)值(-3.61~-2.75)和正的锆石εHf(t)值(+1.62~+7.58)。上述特征表明,锦川辉长岩应起源于已保存在岩石圈地幔中的先期(中元古代中期)俯冲流体交代过的富集地幔源区。结合扬子地块西缘同期广泛发育的A型花岗岩和板内玄武质岩浆作用,认为锦川辉长岩应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陆内裂谷环境,代表了Rodinia超大陆在中元古代晚期局部拉张构造体制下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缘 中元古代晚期 辉长岩 岩石成因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印支期龙门山造山楔推进作用与前陆型礁滩迁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勇 颜照坤 +5 位作者 苏德辰 刘树根 曹俊兴 李海兵 孙玮 董顺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1-654,共14页
马鞍塘期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印支期造山楔加载于扬子地台西缘而形成的挠曲前陆盆地。根据地表露头、钻孔剖面和地震反射剖面资料,本文通过分析前陆盆地早期前陆缓坡型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组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规律,标定了卡尼期龙门山... 马鞍塘期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印支期造山楔加载于扬子地台西缘而形成的挠曲前陆盆地。根据地表露头、钻孔剖面和地震反射剖面资料,本文通过分析前陆盆地早期前陆缓坡型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组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规律,标定了卡尼期龙门山造山楔的推进速率。结果表明:卡尼期马鞍塘组是分布于底部不整合面之上的第一套地层单元,在垂向上前陆型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组合显示为鲕粒灰岩滩-生物碎屑滩-硅质海绵礁灰岩-泥页岩的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记录了前缘隆起边缘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构建和淹没过程,反映了在相对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中鲕粒滩-硅质海绵礁被淹没致死的过程。在横向上,盆地结构显示为西厚东薄,并向西倾斜的不对称盆地,由西向东依次分布了深水盆地、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和浅水滨岸带等沉积物类型,显示了从龙门山造山楔向前陆一侧具有泥页岩向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的变化特征。其中鲕粒滩-硅质海绵礁丘组合发育于15~30m深度的前陆同斜缓坡上,呈面向西的条带状展布,其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并可将其划分为7个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相带,表明卡尼期硅质海绵礁丘和滩沿底部不整合面向南东方向的前陆缓坡超覆,其超覆线和相带的走向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平行,显示了7条硅质海绵礁丘和滩是随着相对海平上升过程而向南东方向的前陆缓坡超覆过程中逐次形成的。卡尼期硅质海绵礁迁移速率为18mm·yr-1,其与龙门山造山楔推进速率(15mm·yr-1)基本一致,表明印支期龙门山逆冲楔推进速率与前陆鲕粒滩-硅质海绵礁丘迁移速率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据此,本次提出了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前陆型碳酸盐缓坡和硅质海绵礁的迁移模式,其形成的过程为:龙门山造山楔于卡尼期初始构造负载于扬子板块西缘,导致了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前陆盆地 硅质海绵礁 造山楔推进速率 礁滩迁移速率 马鞍塘组 印支运动 龙门山 扬子板块西缘
下载PDF
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古火山机构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鄢圣武 伍文湘 +3 位作者 李小平 杨辉 马继跃 熊富浩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3期47-55,共9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由巨厚的酸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基性熔岩组成,在小相岭山脊两侧首次厘定4处古火山机构。其中,阳糯雪山古火山机构最壮观,是由火山颈相、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扬子西缘小相岭地区苏雄组火山岩由巨厚的酸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基性熔岩组成,在小相岭山脊两侧首次厘定4处古火山机构。其中,阳糯雪山古火山机构最壮观,是由火山颈相、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构成的完整古火山机构。通过系统的地质剖面研究,发现该古火山机构存在2次喷发亚旋回和15个火山韵律,2次喷发亚旋回之间出现了1次明显的火山间歇期。小相岭地区古火山机构的发现,进一步厘定了苏雄组火山岩的喷发方式和构建特征,对进一步研究苏雄组酸性火山碎屑岩的起源及新元古代陆内裂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古火山机构 苏雄组 扬子西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