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菲律宾海盆表层沉积物中的轻碎屑分区及物质来源 被引量:11
1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2 位作者 王昆山 任向文 姜晓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5-773,共9页
海洋沉积物中轻碎屑(0.125-0.063mm)种类的特征和分布样式对于沉积物源区的判别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取自西菲律宾海2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轻碎屑种类包括生物碎屑、石英、长石、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风化碎屑、火山渣,以... 海洋沉积物中轻碎屑(0.125-0.063mm)种类的特征和分布样式对于沉积物源区的判别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取自西菲律宾海2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轻碎屑种类包括生物碎屑、石英、长石、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风化碎屑、火山渣,以及含量极低的一些矿物如磷酸盐(鱼牙)、片状矿物(黑云母和白云母)、硅灰石、黑曜石以及极少量的球粒状、椭球状宇源颗粒。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轻碎屑分布可以分为三个区:(Ⅰ)菲律宾海沟以东区,轻碎屑主要源于钙质或硅质生物,邻近的岛弧也贡献了一定量的火山碎屑。(Ⅱ)中部区,石英、长石和无色火山玻璃可能源于中酸性熔岩海山或者是正在活动的中酸性岩浆事件的产物。(Ⅲ)帛琉—九州海岭以西区,本区的物质来源相对比较复杂。长石、石英的含量较低,可能主要来源于中酸性熔岩海山或者是正在活动的中酸性岩浆事件的产物,火山渣主要是源于喷发在帛琉—九州海岭之上的火山。可以认为:①研究区的生物碎屑含量与水深紧密相关,生物碎屑的数量主要受控于碳酸盐补偿深度(CCD)。②来自菲律宾岛弧的火山碎屑对本区沉积作用贡献较小,可能通过海流或风等途径向深海盆进行短距离搬运。海底高原(如本哈姆高原)和邻近海岭(如帛琉—九州海岭)火山岩的风化产物对本研究区轻碎屑沉积作用有着重要贡献,其影响范围主要依赖于海底风化作用的强度。③来自中国大陆及菲律宾等邻近岛弧的陆源碎屑物质对本区的沉积作用影响很小。本区可能存在的中酸性熔岩海山是长英质轻碎屑物质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碎屑 轻碎屑分区 物质源区 西菲律宾海 表层样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党皓文 翦知湣 Franck assino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8-1085,共8页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 菲律宾海西部吕宋岛岸外MD98-2188钻孔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发生过数次浊流沉积事件。研究发现浊流沉积层具有密度高、颜色亮度大等物理特征,含有较多粗沉积组分和翼足类化石碎片,说明其来源于浅海沉积物。本文运用AMS ^(14)C测年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精细的年龄模式,发现浊流沉积层段主要与末次盛冰期、冰期Heinrich变冷事件以及氧同位素4期等低海平面时期相对应,推测与千年尺度北半球气候冷期相关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可能是西菲律宾海浊流沉积的触发原因。这对于认识快速气候变化的环境后果和开展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沉积 海平面波动 快速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15万年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成因 被引量:8
3
作者 仇晓华 李铁刚 +3 位作者 常凤鸣 徐兆凯 宫海明 杨再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7-163,共7页
MD06-3052孔取自西菲律宾海吕宋岛岸外上陆坡,通过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5万年以来5个浊流沉积层的特征和浊积事件的发生时间。浊流沉积物粒度明显较上下层的粗,主要组分为砂质和粉砂质沉积。通过AMS... MD06-3052孔取自西菲律宾海吕宋岛岸外上陆坡,通过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5万年以来5个浊流沉积层的特征和浊积事件的发生时间。浊流沉积物粒度明显较上下层的粗,主要组分为砂质和粉砂质沉积。通过AMS14 C测年和氧同位素年代标尺,计算了5个浊流沉积层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3.3、20.4、34.3、41.7和121.8kaBP,其中上部4次浊积事件发生于末次冰期,特别是MIS 3晚期和MIS 2期的低海平面时期,仅底部一次出现于末次间冰期MIS 5e中期相对低海平面时期,因而推测研究区浊流沉积事件的主要诱因是低海平面时期的海平面波动造成临近陆架上的沉积物不稳定,同时较陡的陆坡为浊流沉积提供了有利地形,因而造成了向陆坡方向的浊流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浊流沉积 氧同位素年代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来自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证据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晗杰 李铁刚 +4 位作者 苏翔 孙荣涛 于心科 常凤鸣 唐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历了由浅—深—浅—深的长周期变动,可能是由于全球碳库的长周期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大规模调整所致;同时温跃层/营养跃层也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特征。温跃层变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中布容事件前后呈现出相反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趋势,认为可能是由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中更新世 温跃层变动 长周期 冰期-间冰期旋回 东亚季风
下载PDF
Mineral provinces and matter provenance of the surficial 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implication for modern sedimentation in West Pacific marginal basin 被引量:2
5
作者 REN Xiangwen YAN Quanshu +2 位作者 SHI Xuefa WANG Kunshan JIANG Xiaol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4-55,共12页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etrital minerals (0. 063 -0. 125 mm) in marine sediments provide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ediment. The detrital mineral comp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etrital minerals (0. 063 -0. 125 mm) in marine sediments provide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 of sediment. The detrital mineral composition of 219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as ana- lysed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ith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The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ineral provinces : (Ⅰ) province east of the Philippine Trench, the detrital minerals in this province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lcareous or siliceous organisms, with the addition of volcanogenic minerals from an adjacent island arc; (Ⅱ) middle mineral province, clastic minerals including feldspar, quartz and colorless volcanic glass, sourced from seamounts with intermediate-acid volcanic rock, or erupting intermediate-acid volcano; (Ⅲ) province west of the Palau--Kyushu Ridge, the matter provenance within this province is complex; the small quantity of feldspar and quartz may be sourced from seamounts or erupting volcano with intermediate - acid composition, with a component of volcanic scoria sourced from a volcano erupting on the Palau--Kyushu Ridge. it is suggested that, ( 1 ) Biogenic debris of the study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depth, with the amount of biogenic debris controlled by carbonate lysocline. (2) Volcaniclastic matter derived from the adjacent island arc can be entrained by oceanic currents and transported towards the abyssal basin over a short distance. The weathering products of volcanic rocks of the submarine plateau (e. g. , Benham Plateau) and adjacent ridges provid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etrital sedimentation, and the influence scope of them is constrained by the intensity of submarine weathering. (3) Terrigenous sediments from the continent of Asia and the adjacent Philippine island arc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edimentation of this study area, and the felsic mineral component is probably sourced from volcanic seamounts of intermediate-acid com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mineral mineral province matter provenanc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下载PDF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events and microtektite stratigraphy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Quaternary 被引量:3
6
作者 SUN HanJie LI TieGang +3 位作者 SUN RongTao YU XinKe CHANG FengMing TANG Z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25期2732-2738,共7页
Two sediment cores, MD06-3050 and MD06-3047, we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Quaternary calcareous nannofossil and microtektite records. We dated bioevents and the microtektite impact event by calibrating with oxygen isoto... Two sediment cores, MD06-3050 and MD06-3047, we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Quaternary calcareous nannofossil and microtektite records. We dated bioevents and the microtektite impact event by calibrating with oxygen isotope stratigraphy. Seven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events were identified over the past 2.36 Ma including the last appearance of data for Discoaster brouweri, Calcidiscus macintyrei, large Gephyrocapsa and Pseudoemiliania lacunosa,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data for large Gephyrocapsa and Emiliania huxleyi, and the abrupt in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 In addition, we fortunately observed that Australasian microtektites were distributed in core MD06-3050 from 1340 to 137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同位素地层学 第四纪 菲律宾海 西方 沉积物岩心 撞击事件
原文传递
西菲律宾海15万年以来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晗杰 李铁刚 +2 位作者 孙荣涛 徐兆凯 常凤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9-156,共8页
西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的MD06-3050柱状样岩心,上部15万年以来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上显示为冰期低、间冰期高的"大西洋型"特征,碳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指示溶解作用强弱的粗组分含量以及有孔虫碎壳率指数总体上呈现相似性,碳酸... 西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的MD06-3050柱状样岩心,上部15万年以来碳酸盐含量变化总体上显示为冰期低、间冰期高的"大西洋型"特征,碳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指示溶解作用强弱的粗组分含量以及有孔虫碎壳率指数总体上呈现相似性,碳酸盐含量虽然与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却与初级生产力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该海区晚更新世的碳酸盐含量变化可能受到多个因素控制,其中,溶解作用对碳酸盐含量冰期-间冰期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而溶解作用的发生可能与有机碳/碳酸钙雨率以及深部环流的流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15万年 海洋生产力 溶解作用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156 ka以来西菲律宾海陆坡沉积物的定量源-汇过程及其碳循环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兆凯 张骞月 常凤鸣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27,共10页
通过对西菲律宾海大陆坡上MD06-3052岩芯沉积物中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的分析,结合该孔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沉积物不同组分通量以及陆源区风化剥蚀指标等数据,探讨了156 ka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研究区有机质的定... 通过对西菲律宾海大陆坡上MD06-3052岩芯沉积物中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的分析,结合该孔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沉积物不同组分通量以及陆源区风化剥蚀指标等数据,探讨了156 ka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研究区有机质的定量源-汇过程、主控因素及其碳循环效应。结果表明:δ^(13)C_(org)值在−27.4‰~−18.6‰波动,平均值为−22.2‰,且呈现出冰期相对偏负而间冰期相对偏正的变化特征,有机质的具体来源包括海洋生物和陆地C3植物,在冰期和间冰期阶段分别以陆源(平均约为67%)和海源(平均约为83%)有机质的贡献为主。陆源有机碳含量和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相应指标非常一致,均具有冰期高而间冰期低的特征,表明研究区冰期阶段有机碳通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下降所引起的大陆架出露及其上松散硅酸盐沉积物的强物理剥蚀作用。再结合热带西太平洋其他岩芯的相似记录,认为当时热带广泛出露大陆架上的强硅酸盐风化剥蚀作用及与其相伴随的高海底有机碳埋藏通量在大气CO_(2)浓度降低和全球变冷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有机质来源 海平面变化 冰期-间冰期 碳循环
下载PDF
菲律宾海西部海区有机悬浮颗粒观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方习生 魏建伟 +1 位作者 石学法 程振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5-497,共13页
2004-07和2004-09-10,在菲律宾海西部海区进行了水体现场多参数综合垂向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对菲律宾海水体光衰减作用、悬浮颗粒及颗粒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光衰减系数C与悬浮颗粒浓... 2004-07和2004-09-10,在菲律宾海西部海区进行了水体现场多参数综合垂向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对菲律宾海水体光衰减作用、悬浮颗粒及颗粒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光衰减系数C与悬浮颗粒浓度、颗粒有机碳与颗粒光衰减系数c,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比值约为200~3500,浮游植物现存量与颗粒有机碳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西部 漫衰减系数 悬浮颗粒 颗粒有机碳(POC)
下载PDF
220 ka以来西菲律宾海黏土矿物输入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10
作者 蒋富清 周晓静 李传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95,共11页
为揭示晚更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暖池黏土矿物输入变化的控制因素,对采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隆起上的Ph05-5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来源和堆积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0 ka以来,该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13%)和蒙皂石(8%)... 为揭示晚更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暖池黏土矿物输入变化的控制因素,对采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隆起上的Ph05-5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来源和堆积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0 ka以来,该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13%)和蒙皂石(8%)为主,其次为绿泥石(6%)和高岭石(2%)。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蒙皂石主要源于菲律宾海周围岛屿的火山物质在海底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自生Fe-蒙皂石和西菲律宾海周围岛屿上的物质风化后形成的他生Al-蒙皂石。220 ka以来,伊利石和绿泥石的堆积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高-间冰期低的旋回变化,与该孔总的风尘堆积速率、亚洲风尘和北太平洋风尘堆积速率一致。冰期/间冰期太阳辐射降低/增强、亚洲内陆干旱程度加强/减弱,是导致伊利石等源于亚洲内陆的黏土矿物向菲律宾海输入增加/减少的主控因素。Ph05-5孔蒙皂石的堆积速率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与该孔总的火山物质堆积速率一致。蒙皂石在轨道尺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和热带类ENSO过程影响的降雨过程控制。冰期低海平面,菲律宾岛和海水的混合作用加强,使得蒙皂石的输入增加。此外,冰期在热带太平洋类拉尼娜较强,降雨量增加,导致向菲律宾海输入的火山物质(蒙皂石)增加,间冰期则相反,由于类厄尔尼诺增强,菲律宾岛区域干旱,火山物质(蒙皂石)向菲律宾海的输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堆积速率 晚更新世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石学法 陈丽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4-131,共8页
对1988年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3个沉积物柱样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属半远洋沉积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受控于陆源沉积作用、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和海底火山沉积作用。据主要化学元素和CaCO3的柱状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 对1988年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3个沉积物柱样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属半远洋沉积物,其地球化学特征受控于陆源沉积作用、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和海底火山沉积作用。据主要化学元素和CaCO3的柱状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古气候的恢复,区分出末次冰期的亚间冰期沉积、冰期最盛期沉积和全新世沉积。本区的CaCO3变化表现出两种类型,WP1柱样属大西洋型溶解旋回;WP2和WP40柱样属太平洋型溶解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沉积地球化学 古气候 晚第四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