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 被引量:41
1
作者 刘海龙 张丹明 +1 位作者 李金晨 颉赫男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2,共6页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雨洪内涝问题困扰,许多老旧街区尤其严重。景观水文理念强调将场地产—汇流分析及雨洪管理策略与场地景观设计相结合,以达到解决内涝、营造水景观、塑造场地精神等多重目标。以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项目为...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雨洪内涝问题困扰,许多老旧街区尤其严重。景观水文理念强调将场地产—汇流分析及雨洪管理策略与场地景观设计相结合,以达到解决内涝、营造水景观、塑造场地精神等多重目标。以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项目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在一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内涝场地上,通过一系列雨水花园的建设和相关雨洪管理措施的应用,使最低洼片区能够解决2年一遇以下的暴雨内涝问题,并使雨洪管理措施与历史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空间序列重构、功能转换、文化符号等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水文 雨洪内涝 胜因院 历史场所
下载PDF
历史时期关中平原水旱灾害与城市发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1 位作者 仇立慧 贾耀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2,共6页
通过对历史时期以来关中平原旱灾、水涝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从370 BC-2000 AD的2 300多年里,关中平原有2个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最为频繁,即610-850 AD(隋后期至唐后期)和1580-2000 AD(明后期以来)。而且,水旱灾害的发生相互联... 通过对历史时期以来关中平原旱灾、水涝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从370 BC-2000 AD的2 300多年里,关中平原有2个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最为频繁,即610-850 AD(隋后期至唐后期)和1580-2000 AD(明后期以来)。而且,水旱灾害的发生相互联系,旱灾频繁的时期,也是水涝频繁发生的时期。深入分析发现,水旱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与关中平原气候变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衰落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与人口数量的增长密切相关。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建设和人口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大幅度增长,对城市周边山地和丘陵地区环境的压力剧增,造成环境的迅速退化,导致平原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灾害 人类因素 历史时期 关中平原 陕西
原文传递
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邵天杰 赵景波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6,共6页
在对关中平原近200年来历史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时期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这一时期共发生洪涝灾害81次,平均每2.53年发生1次,从民国中期... 在对关中平原近200年来历史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时期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这一时期共发生洪涝灾害81次,平均每2.53年发生1次,从民国中期开始该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该地区洪涝灾害以第二级(中度偏涝)为主,共发生47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58%;第三级(大涝)共发生24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9.6%;第一级(轻度偏涝)和第四级(特大涝)分别发生7次和3次,各占洪涝灾害总数的8.6%和3.8%。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渭河中下游的西安、蓝田、周至、渭南、华县、大荔、华阴以及洛河下游的铜川、千河下游的宝鸡等县市。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多集中在夏秋季的7~9月。此外,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稀少,所以同样的降水量在该平原较易造成洪涝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洪涝灾害 灾害成因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根部淹水对菘蓝活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唐晓清 王康才 温建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5期832-836,共5页
对菘蓝幼苗根系进行不同深度的淹水处理,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处理下菘蓝叶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结果表明,淹水处理初期样品与对照相比,靛蓝的含量呈上升趋势,淹水后期急剧下降;靛玉红含量在淹水第1 d急剧上升,之后随淹水时间延长不断... 对菘蓝幼苗根系进行不同深度的淹水处理,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处理下菘蓝叶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结果表明,淹水处理初期样品与对照相比,靛蓝的含量呈上升趋势,淹水后期急剧下降;靛玉红含量在淹水第1 d急剧上升,之后随淹水时间延长不断降低。淹水深度越深对靛蓝、靛玉红含量影响越大。适当的淹水处理能诱导菘蓝叶中次生代谢产物靛蓝、靛玉红的合成与积累。该结果可为栽培菘蓝的质量控制和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胁迫 大青叶 靛蓝 靛玉红
下载PDF
新疆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旱涝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邵进 李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3,共6页
基于新疆地区41个气象站1962—2003年的月降水资料,运用SPI与ARCGIS分析新疆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旱涝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新疆地区旱涝灾害频繁且交替出现,旱涝分布比较均匀,但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程度旱涝的概率不同;... 基于新疆地区41个气象站1962—2003年的月降水资料,运用SPI与ARCGIS分析新疆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旱涝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新疆地区旱涝灾害频繁且交替出现,旱涝分布比较均匀,但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程度旱涝的概率不同;新疆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旱涝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区域性较强;新疆地区同一时期同一程度旱涝的不同次的空间分布有所差异,并呈一定的交替变化特征;不同时期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增湿的,且增湿的速率空间变异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 ARCGIS 干旱 洪涝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基于风险区划的辽宁渍涝预报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
6
作者 陆忠艳 袁子鹏 +1 位作者 陈艳秋 王扬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58-2460,共3页
对辽宁现有的渍涝预报方法进行改进,考虑不同下垫面下渍涝风险区划,并在渍涝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易涝区及非易涝区的降水径流预报模型,综合考虑降水量指标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确定辽宁渍涝风险气象等级,使目前的辽宁渍涝风险气象... 对辽宁现有的渍涝预报方法进行改进,考虑不同下垫面下渍涝风险区划,并在渍涝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易涝区及非易涝区的降水径流预报模型,综合考虑降水量指标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确定辽宁渍涝风险气象等级,使目前的辽宁渍涝风险气象等级预报方法得到改进,在2009年汛期的一次局地暴雨中给出了准确预报,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区划 渍涝 预报方法 改进
下载PDF
排水管网水位监测SCADA信息系统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坚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第4期238-241,13,共4页
提出了通过为排水管网装上了"电子眼",对水位数据分析、发布,了解排水管网的真实运行状况,满足调度、养护、防汛、管理、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应用需求。以苏州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水位监测SCADA系统工程为背景,详细分析了检测终端... 提出了通过为排水管网装上了"电子眼",对水位数据分析、发布,了解排水管网的真实运行状况,满足调度、养护、防汛、管理、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应用需求。以苏州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水位监测SCADA系统工程为背景,详细分析了检测终端的选型选址,通讯网络的比较,信息平台的搭建。根据运行表明,该工程的实施效果良好,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网 液位检测 GPRS网络 SCADA信息平台 内涝
下载PDF
海绵城市在不同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娜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年第6期81-82,共2页
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及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愈发突出,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在国内逐渐兴起。但由于该理念的提出时间较短,规范及标准尚不全面,许多地方仍处于试点建设摸索阶段。论文就海绵城市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多个相关项目经验,... 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及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愈发突出,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在国内逐渐兴起。但由于该理念的提出时间较短,规范及标准尚不全面,许多地方仍处于试点建设摸索阶段。论文就海绵城市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多个相关项目经验,就海绵城市在规划设计全过程各领域中应关注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 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规划 设计
下载PDF
清代以来洞庭湖区渍涝特征与灾害防治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志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140,共9页
清代以来,由于人水争地与淤垦分离加剧,洞庭湖区渍灾愈演愈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湖区社会为减少渍涝损失采取与水妥协及技术对抗两类应对举措。在传统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以多种经营、政策调整为主的妥协之道显得较为突出。... 清代以来,由于人水争地与淤垦分离加剧,洞庭湖区渍灾愈演愈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湖区社会为减少渍涝损失采取与水妥协及技术对抗两类应对举措。在传统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以多种经营、政策调整为主的妥协之道显得较为突出。随着生态与社会双重压力的加大,在政府主导下提升应对渍灾的技术能力成为湖区社会的主要出路,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以近代水利技术为支撑的"逆生态化"发展道路。这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力,但却大大提升了生产成本,对湖区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围垦 渍灾 水灾 救灾
下载PDF
皖南山丘区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胜君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皖南山丘区洪涝灾害成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关键词 皖南 洪涝灾害 成因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呼和浩特市城区积水原因分析及改善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自强 刘秀荷 吕瑞清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9年第11期61-62,共2页
该文从地理、气象、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城区积水原因,最后从合理划分排水系统、完善工程、做好管网日常养护、建立等级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 城区 积水 降雨强度 规划
下载PDF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旱涝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营之 夏桂亮 +2 位作者 耿升明 陈秀菊 周继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依据气象、地理、农业、土壤、水文、水利等多学科的综合观点,试提出了一种新的旱涝程度的量化标准及早涝规律的研究方法.并以沂水县有关资料,对1960~1990年历年逐月地进行了验证,同时参照国际干旱分类作出定性分析,得出... 依据气象、地理、农业、土壤、水文、水利等多学科的综合观点,试提出了一种新的旱涝程度的量化标准及早涝规律的研究方法.并以沂水县有关资料,对1960~1990年历年逐月地进行了验证,同时参照国际干旱分类作出定性分析,得出与我国北方地区“十年九旱”经验性规律相一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半湿润 干旱 水涝
下载PDF
论吴淞江工程中建设苏西水闸的必要性
13
作者 施艳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245-248,共4页
吴淞江工程是属于中国水利的重大工程之一,主要解决太湖流域洪水出路问题,兼具除涝、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改善和航运等功能,初估投资超过600亿元人民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苏州河是吴淞江工程线路上的一条支流,也是上海的母... 吴淞江工程是属于中国水利的重大工程之一,主要解决太湖流域洪水出路问题,兼具除涝、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改善和航运等功能,初估投资超过600亿元人民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苏州河是吴淞江工程线路上的一条支流,也是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受上游来水、下游高潮位、沿线排(涝)水,以及风暴潮等的共同作用,防洪除涝压力巨大;在过去的30年里,上海市花费了巨大的资金来恢复苏州河水质。本文论述了实施吴淞江工程中,在苏州河上游建设苏西水闸的重要作用,通过苏西水闸良好的调度,可以有效减轻苏州河洪涝水灾害,保障和进一步改善苏州河水质,在流域洪水外排入江(海)的同时,确保(或提高)上海城市中心区防洪除涝和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苏西水闸 防洪 除涝 水质
下载PDF
淮河流域泉河洼地蓄排关系研究
14
作者 李险峰 卢坤林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98-101,106,共5页
淮河流域平原洼地众多,因其自排能力薄弱易产生严重涝灾。为研究洼地蓄排调度关系,以泉河洼地为例,采用ArcGIS分析地形地貌,并以区域50年长序列降水资料为依据,对典型年进行除涝水文计算,综合考虑区域的自排以及抽排能力,分析目前洼地... 淮河流域平原洼地众多,因其自排能力薄弱易产生严重涝灾。为研究洼地蓄排调度关系,以泉河洼地为例,采用ArcGIS分析地形地貌,并以区域50年长序列降水资料为依据,对典型年进行除涝水文计算,综合考虑区域的自排以及抽排能力,分析目前洼地调蓄能力与排涝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与1998年相比,2005年之后的各典型年的洼地抽排能力提高2.5倍左右,缩短内涝淹没时间2/3,效果显著;不断增加抽排能力可以极大降低淹没水深,但对淹没历时影响较小。即使2005年的抽排能力提高1500%,其淹没历时仅缩短6天,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水位。通过对泉河洼地区域蓄排关系的研究,为其他类似平原洼地除涝分析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排关系 平原洼地 淮河流域 除涝水文计算 ARCGIS 涝灾
下载PDF
利用累积湿润指数分析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 被引量:49
15
作者 马晓群 吴文玉 张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1-377,共7页
提出了一个农业旱涝气象指标一一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综合农田作物系数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订正,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从而具有农业意义。用土壤墒情指标对该指标... 提出了一个农业旱涝气象指标一一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综合农田作物系数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订正,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从而具有农业意义。用土壤墒情指标对该指标进行分区域旬旱涝等级的确定和检验,其定量符合率为60%-70%,定性符合率为80%.90%。利用该指标分析近30年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的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意义上江淮地区农田水分状况能满足作物需求,湿润程度湿润区高于半湿润区。农业旱涝年际变化大,变异率北部大于南部。北部旱涝并存,春旱、夏秋和秋冬连旱频率高,夏季洪涝严重;南部总体湿润,以涝居多,但夏秋干旱频发。在气候变化导致江淮地区降水格局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近年来北部夏季洪涝,南部夏秋旱问题突出,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湿润指数 农业旱涝 时空变化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河区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被引量:42
16
作者 马晓群 张爱民 陈晓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通过历史旱涝灾害面积和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安徽省淮河区域旱涝灾害和降水分布的演变规律 ,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旱涝灾害和粮食减产率的影响 ,并在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影响的基础上阐述减缓旱涝灾害的适应性对策。
关键词 安徽 气候变化 旱涝灾害 淮河区域 现状 农业生态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监测预警系统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流域洪涝数字模拟和灾情损失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丙咸 杨戊 +3 位作者 黄杏元 张力 赵荣 裴志远 《环境遥感》 CSCD 1996年第4期309-314,共6页
非工程防洪措施是减缓洪涝灾害损失的有效方法之一。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使多学科综合性的非工程防洪措施成为现实。本文从流域数据库设计、洪水预警数字模拟、河道洪水演进数字模拟、洪泛区洪水演进数字模拟、灾民疏散模型和洪水灾... 非工程防洪措施是减缓洪涝灾害损失的有效方法之一。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使多学科综合性的非工程防洪措施成为现实。本文从流域数据库设计、洪水预警数字模拟、河道洪水演进数字模拟、洪泛区洪水演进数字模拟、灾民疏散模型和洪水灾情损失评估等6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流域洪涝数字模拟和灾情损失评估上的应用,为今后开展同类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流域 洪涝 数字模拟 灾情 损失评估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洪玲 宋丽华 +1 位作者 刘赫男 徐永清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3-629,共7页
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 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及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风险区。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北部和南部地区处于高-次高风险区,哈尔滨西北部、大庆东南部、绥化北部和西部以及鹤岗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而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半山区处于低-次低风险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几率较低。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高值-次高值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符合,风险区划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GIS 风险区划 致灾因子危险性 孕灾环境敏感性 承灾体易损性
下载PDF
城市竖向规划与城市治涝——福州市中心城竖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7
19
作者 潘红卫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3-85,共3页
提出城市竖向规划的一般步骤及技术路线,进而分析了福州市中心城的竖向规划与发生内涝的成因,论述了城市竖向规划与治涝综合整治的办法,如竖向规划中预留高水高排通道,局部地区增建排涝站,对河网进行综合治理以及保护城市水面及湿地。
关键词 福州市 城市竖向规划 河网治理 防洪排涝 暴雨量 市中心规划
下载PDF
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兼及历史洪涝灾害等级划分的问题 被引量:26
20
作者 陈业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9,86,共17页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学研究 洪涝 淮河流域 皖北地区 1736—1911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