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 被引量:26
1
作者 谢志鹏 胡泽勇 +4 位作者 刘火霖 孙根厚 杨耀先 蔺筠 黄芳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季、夏季和秋季非冻结期地面长波、反射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地表土壤热通量等的季节变化和日循环特征。但对冬季冻结期地表温度的模拟偏低,导致模拟与观测的感热反相,对地面反射辐射模拟偏大。截断冬季降水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指出,模式冬季反射辐射偏大主要是由于积雪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偏高造成,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以及感热通量的模拟偏低。因此,高原积雪参数化方案以及与积雪相关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LM 陆面过程 辐射收支 水热交换 反照率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交换湍流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陆宣承 文军 +2 位作者 田辉 杨越 杨奥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9-728,共10页
湿地近地面水热交换对陆面过程乃至天气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准确量化湿地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若尔盖花湖湿地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观测场(下称花湖观测场)2017年3月至2018... 湿地近地面水热交换对陆面过程乃至天气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准确量化湿地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若尔盖花湖湿地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观测场(下称花湖观测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各季节选取3个典型晴天,分析了若尔盖湿地近地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特征,并与鄂陵湖和玛曲草原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同时计算了湿地下垫面的能量闭合率。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过程都为单峰型,在14:00(北京时,下同)-15:00达到最大值,感热通量最大值可达101.7 W·m^-2。潜热通量最大值可达412.6 W·m^-2。寒冷干燥季节的感热通量日平均值比温暖湿润季节大18.0%;而温暖潮湿季节潜热通量日平均值比寒冷干燥季节高68.7%。本文还将湿地水热交换过程与玛曲草原以及鄂陵湖湖面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夏季,若尔盖湿地近地面与鄂陵湖湖面向大气输送的感热和潜热总量相当,但湿地日变化幅度远大于湖面,通常为湖面的4~7倍。玛曲草原夏季感热通量日变幅约为若尔盖湿地的1.5倍,而湿地夏季潜热通量总量约为草原的1.2倍。在地表向上的通量中,能量不平衡所占的比例:春季27.7%,夏季22.7%,秋季15.7%,冬季19.4%。湿地全年主要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能量,夏季潜热通量占有效能量的比例可达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寒湿地 水热交换 通量 日变化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湖泊湖气界面水一热交换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胡文峰 王乃昂 +3 位作者 赵力强 宁凯 张洵赫 孙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1-1071,共11页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1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1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1/3次律。2湖面辐射分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冰期和非结冰期能量分配不同,冬季湖泊将储存的能量向大气传递;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但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3湖气界面的感热通量在不同的月份也存在差异,感热以湖泊向大气传递为主;潜热通量夏半年远大于冬半年,在一天中6:00-8:00时处于最低值,15:00-16:00时达到峰值,在冬季会出现潜热向下输送现象。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呈负相关,湖面有效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湖泊同周围环境以水汽交换为主。4湖面平均蒸发速率为3.97 mm/d,累计蒸发量为1450±10 mm/a,同期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湖泊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这些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的水循环及补给来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水热交换 蒸发量
原文传递
黄河源高寒草原下垫面土壤冻融过程中陆-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武月月 文军 +4 位作者 王作亮 贾东于 刘闻慧 蒋雨芹 陆宣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两个过程,并分析了期间高寒草原下垫面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地表热通量不同状态和过程中的变化,以此探究土壤冻融过程中地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研究表明:(1)净辐射通量在完全融化阶段的平均值要普遍大于其他三个阶段,最大值达到了203.7 W·m^(-2),冻融阶段冻土融化,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净辐射比完全冻结阶段明显增大,完全融化阶段净辐射日变化值最大,达到了717.6 W·m^(-2),完全冻结阶段最小,冻融阶段次之。(2)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和完全冻结阶段的配置不同。完全融化时,由于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原因,净辐射主要转换为潜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变化最大值为193.7 W·m^(-2),而感热通量只有80.0 W·m^(-2)左右。融冻阶段、冻融阶段与完全冻结时感热与潜热的日平均相差不大,潜热在三个阶段平均值为21.9 W·m^(-2),感热为20.3 W·m^(-2);而感热日变化在三个阶段均大于潜热,土壤发生冻融循环,地气温差较小,含水量产生变化,净辐射在这期间主要转换为感热。(3)土壤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冻结)状态下为正(负),表明地表从大气吸收(释放)热量,其日变化幅度大(小)。以上结果说明,土壤冻融状态与过程对近地面陆-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冻融过程 水热交换 能量通量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金雷 文军 +4 位作者 王欣 张堂堂 贾东于 周娟 王作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湿地是由陆地和水体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黄河源高寒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其下垫面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湿地是由陆地和水体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黄河源高寒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其下垫面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麻多黄河源气候与环境变化观测站2014年6~8月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并利用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简称CLM)模拟了热通量变化,提出针对高寒湿地的粗糙度优化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暖季向上、向下短波与净辐射的平均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上、向下长波平均日变化平缓,地表温度升高相对于向下短波具有滞后性,潜热通量始终为正值并大于感热通量;(2)温度变化显著层结为20 cm以上土壤浅层,存在明显的日循环规律,土壤中热量09:00(北京时,下同)下传至5 cm深度,温度升高,11:00至10 cm深度,13:00至20 cm深度,18:00后开始上传,温度降低,40 cm及以下深度受此影响较小,热量在土壤中整体由浅层向深层输送;(3)土壤湿度平均日变化小,5 cm深度为土壤湿度最小层,10 cm深度为最大层;(4)麻多高寒湿地动力学粗糙度Z0m在暖季变化稳定,可作为常数,Z0m=0.0143 m;(5)提出更加适合高寒湿地下垫面暖季附加阻尼k B-1参数化方案,使得热通量模拟效果较CLM原始方案有所提高。以上结果对于研究湿地下垫面陆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水热交换 参数化 粗糙度 附加阻尼
下载PDF
黄河源区玛曲土壤冻融过程中地表水热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戈 赖欣 刘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5-589,共15页
土壤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表含水量和能量收支变化。利用玛曲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土壤温度/湿度、涡动观测资料以及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最新版本CLM5.0的模拟资料,其中冻结过程阶段的辐射和能量通量使用模式模拟的... 土壤冻融过程显著影响地表含水量和能量收支变化。利用玛曲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土壤温度/湿度、涡动观测资料以及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最新版本CLM5.0的模拟资料,其中冻结过程阶段的辐射和能量通量使用模式模拟的数据,通过分析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时间演变特征,探讨冻融过程中地表水热交换的特征。数据分析表明:(1)土壤冻融过程包括冻结过程、完全冻结、消融过程及完全消融四个阶段,各阶段中的土壤温度/湿度、辐射和能量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在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阶段,土壤湿度随土壤温度变化显示出明显的日冻融循环。(2)冻融过程通过影响表层土壤水分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冻融过程中土壤中的水相变为冰,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土壤中的液态水通过相变影响地表潜热通量,完全消融(冻结)阶段,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以潜热(感热)通量为主。相比于以潜热通量为主的冻结过程阶段,消融过程阶段净辐射通量逐渐增大,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主要受感热通量影响。土壤中水分的昼融夜冻导致频繁的潜热通量释放影响地表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在冻结过程(G_(0)=-9.1 W·m^(-2))和消融过程阶段(G_(0)=3.4 W·m^(-2))绝对值大于完全消融阶段(G_(0)=1.2 W·m^(-2)),土壤日冻融循环加强地表热通量交换。(3)能量闭合率为感热、潜热通量之和与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之差的比值。冻结过程、完全冻结、消融过程和完全消融阶段平均能量闭合率为1.44、1.56、0.99和0.81,消融过程和完全消融过程能量闭合率更趋近于1。土壤中存在日冻融循环时,冻结过程阶段土壤中的水冻结释放热量,高估土壤热通量从而高估能量闭合率,消融过程阶段土壤中的冰融化吸收热量,低估土壤热通量从而低估能量闭合率,影响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冻融 能量通量 水热交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CLM4.5的高寒草地辐射收支和水热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笛 胡泽勇 +2 位作者 付春伟 王树金 樊威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利用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本部BJ观测点2014年6-8月的近地层观测资料,结合CLM4.5陆面模型,探究空气动力学粗糙长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和热力学粗糙长度参数化方案的改变对陆面能水平衡的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并且探讨了粗糙... 利用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本部BJ观测点2014年6-8月的近地层观测资料,结合CLM4.5陆面模型,探究空气动力学粗糙长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和热力学粗糙长度参数化方案的改变对陆面能水平衡的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并且探讨了粗糙度及植被状态指数影响陆面能水平衡模拟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1)CLM4.5默认的热力学粗糙长度方案Z98高估了感热通量,并且低估了地表温度,Z12方案和B82方案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感热模拟的正偏差与地表温度模拟的负偏差。(2)基于不同类型数据计算了两组空气动力学粗糙长度的月均值,在替换模式中原有值后,明显减小了地表通量的模拟偏差。(3)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减少),使感热减小(增大),潜热增大(减小),反射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通量降低(增加),并且土壤温湿度也有所下降(上升)。(4)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减少),潜热通量降低(升高),感热、反射短波辐射以及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减弱),地面土壤温、湿度有所增加(降低)。本研究为选择最优参数及参数化方案,进而更合理地模拟出整个高原地区的地表能水平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模式 辐射收支 水热交换 粗糙度 植被参数
下载PDF
Modelling plant canopy effects on water-heat exchange in the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2
8
作者 GUO Lin-mao CHANG Juan +1 位作者 XU Hong-liang SUN Wen-j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1564-1579,共16页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the water-heat exchange in the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in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of alpine ecosystems...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the water-heat exchange in the freezing-thaw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in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of alpine eco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in permafrost region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lant canopy o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thermal dynamics in the Fenghuoshan area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y changing the leaf area index(LAI) and keeping other variables consta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nsible heat, latent heat and net radiation are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LAI. However, the ground heat flux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ing LAI. The annual tot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vegetation transpiration ranged from-16% to 9% and-100% to 15%, respectively, in response to extremes of doubled and zero LAI,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negative feedback between vegetation and the volumetric unfrozen water content at 0.2 m through changing evapotranspir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suggest that better vegetation conditions are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and the advanced initial thawing time and increasing thawing rate of soil ic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LAI ma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supra-permafrost groundwater. This study quantifies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change o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nd provides a basic understanding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degradation on the water-heat exchange in permafrost regions under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model Leaf area index water-heat exchange Thermal-moisture dynamics
下载PDF
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大气间水热交换通量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罗琪 张廷龙 +1 位作者 李振朝 李照国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2年第3期207-215,共9页
利用黄河源区玛曲观测站2016年涡动相关系统和微气象梯度塔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地-大气间水热交换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夜间地表各通量值很小,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为负值,潜热通量的值较小但始终为正。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和地表加热作... 利用黄河源区玛曲观测站2016年涡动相关系统和微气象梯度塔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地-大气间水热交换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夜间地表各通量值很小,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为负值,潜热通量的值较小但始终为正。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和地表加热作用各通量迅速增大,在14时左右达到峰值。暖季(6—8月)夜间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H/R_(n))高于感潜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LE/R_(n)),日出后LE/R_(n)开始升高而H/R_(n)减小,日间LE/R_(n)大于H/R_(n)。冷季(12月—次年2月)H/R_(n)始终大于LE/R_(n),感热通量在冷季的能量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暖季LE/R_(n)、H/R_(n)均随土壤温度升高而升高。冷季H/R_(n)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二次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当温度小于-7℃时H/R_(n)降低,大于-6℃时H/R_(n)增大。暖季H/R_(n)随着土壤湿度增大先降低后升高,LE/R_(n)先升高后降低。在0—1.5 kPa,暖季饱和水汽压差与LE/R_(n)、H/R_(n)均呈线性关系,并随着饱和水汽压差增大,LE/R_(n)增大而H/R_(n)减小;1.5 kPa之后,LE/R_(n)、H/R_(n)变化特征均保持其原有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水热交换 地表通量 环境因子 影响
下载PDF
植物固沙区土壤水热运移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德良 李家春 沈卫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13-521,共9页
根据Philip与Vries提出的土壤中水热交换的耦合理论,建立了植物固沙区土壤水热运移的耦合模型,考虑了液态水和汽态水运移对温度的变化,分析了植物根系吸水对土壤水热交换的影响,给出了植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根系汲水... 根据Philip与Vries提出的土壤中水热交换的耦合理论,建立了植物固沙区土壤水热运移的耦合模型,考虑了液态水和汽态水运移对温度的变化,分析了植物根系吸水对土壤水热交换的影响,给出了植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根系汲水率及土壤表面热通量等有关变量的计算公式.利用本模式并采用具有二阶精度的Crank-Nicolson格式对非线性扩散方程进行离散,对沙坡头植物固沙区土壤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总体上符合较好,证明本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固沙区 水热运移 耦合模型 沙区 土壤
下载PDF
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4种针叶树苗木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喻方圆 徐锡增 Robert D.Guy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4,共7页
以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水分和热胁迫对生长期间苗木的气体交换、瞬间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值 )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结果如下 :(1 )水分胁迫使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 4个树... 以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水分和热胁迫对生长期间苗木的气体交换、瞬间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值 )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结果如下 :(1 )水分胁迫使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 4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但热胁迫只影响杉木和北美乔柏的净光合速率 ,对马尾松的净光合速率影响不大。 (2 )对针叶气孔导度的研究发现 ,水分和热胁迫均对马尾松苗木针叶气孔导度有显著影响 ,但对杉木和北美乔柏苗木针叶的气孔导度只有轻微影响。 (3)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马尾松苗木的瞬间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 ,但对杉木和北美乔柏的瞬间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 (4 )水分胁迫处理对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 4个树种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δ1 3C值 )均有显著影响 ,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 ,4个树种苗木针叶的δ1 3C值增大 (负值绝对值变小 ) ,说明其永久水分利用效率更高。 (5 )热胁迫对杉木和北美乔柏苗木针叶的δ1 3C值有显著影响 ,且在热胁迫下 ,两树种苗木针叶的δ1 3C值减小 (负值绝对值增大 ) ,即永久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但热胁迫对马尾松和花旗松苗木的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热胁迫 针叶树苗木 气体交换 瞬间水分利用效率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响应实时气象条件变化的河渠水温快速计算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亚飞 赵懿珺 +1 位作者 纪平 陈小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预测河渠水温的动态变化,通过概化河渠水面热交换的动态过程,分项计算表面各热通量过程,提出了能响应气象条件实时变化的动态水温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关注动态气象过程及其造成的河渠水温变化,在计算中通过引入平衡迟滞... 为了快速准确地预测河渠水温的动态变化,通过概化河渠水面热交换的动态过程,分项计算表面各热通量过程,提出了能响应气象条件实时变化的动态水温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关注动态气象过程及其造成的河渠水温变化,在计算中通过引入平衡迟滞时间概念,考虑了断面平均水温对气象变化的响应迟滞。海南某电厂取水明渠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捕捉水温对气象条件的实时响应,可准确地模拟河渠沿程水温的动态过程;平衡迟滞时间的引入使模拟误差减小了39%,模型计算的河渠水温对风速、气温和云量更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本研究可为河流水温状况评估及明渠温变估算提供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水温 快速计算 实时气象条件 水面热交换 河渠
下载PDF
循环液物性对地源热泵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伟 方肇洪 曲云霞 《制冷与空调》 2004年第2期17-21,共5页
讨论了在不同换热器类型、防冻液种类、浓度和温度条件下循环液物性参数对换热的影响。通过引入传热衰减系数 ,讨论了添加防冻剂对热泵机组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影响 ,并分别在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下给出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防冻液所对应的换... 讨论了在不同换热器类型、防冻液种类、浓度和温度条件下循环液物性参数对换热的影响。通过引入传热衰减系数 ,讨论了添加防冻剂对热泵机组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影响 ,并分别在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下给出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防冻液所对应的换热面积修正系数和循环水泵功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 地源热泵 循环液物性参数 换热面积 水泵耗功率 换热器 防冻液 传热衰减系数
下载PDF
热管换热器与给水预热器的性能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勇 高云 +1 位作者 郭锐 宁瑞学 《燃料与化工》 2012年第6期29-30,共2页
针对热管换热器与给水预热器在酒钢焦化厂一期与二期干熄焦中的应用性能进行比较,阐述了热管换热器与给水预热器在干熄焦系统中应用的优缺点。
关键词 干熄焦 热管换热器 给水预热器 换热性能
下载PDF
河水源能源站系统设计
15
作者 陈铁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第3期42-44,共3页
根据不同建筑类型,本文统计了能源站空调冷热负荷及生活热水负荷。为保障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评估当地水体冬季温度变化,确定水源热泵冬季可运行时间,并评估河水源能源站夏季对当地河水水质、水温的影响,计算和确认最大水... 根据不同建筑类型,本文统计了能源站空调冷热负荷及生活热水负荷。为保障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评估当地水体冬季温度变化,确定水源热泵冬季可运行时间,并评估河水源能源站夏季对当地河水水质、水温的影响,计算和确认最大水体换热量,然后制定合理的能源站主机配比方案,充分利用河水作为研究区空调的取放热源,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提高运行经济性、能源利用率和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水源换热能力 能源站
下载PDF
水—水直接换热系统的稳定性与经济性分析
16
作者 程天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年第4期202-204,共3页
对集中供热的水—水直接换热系统的稳定性与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对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两种设置方案进行了投资分析和运行费用分析。
关键词 集中供热 水—水直接换热系统 稳定性 经济性
下载PDF
污水源及地表水源热泵取水换热技术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荣华 徐莹 +1 位作者 孙德兴 任南琪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0,共6页
分析了污水源与地表水源热泵的取水换热特点,综述了国内外防阻、防腐、防藻、除垢技术及污水与地表水的换热应用状况,包括基本的原理、设备构成、换热效率、清污周期等,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关键词 污水源热泵 地表水源热泵 取水换热 防阻塞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陆地生物圈模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姚德良 沈卫明 +2 位作者 张强 周兴民 沈振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改进了适合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陆地生物圈模式 ,分析了模式中温度变化与水分运动分层的物理原因 ,说明了气候状况对地表面能量交换的影响 ,给出了净辐射和蒸散量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有限差分计算中具有二阶精度的Euler隐式格式 ,介... 改进了适合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陆地生物圈模式 ,分析了模式中温度变化与水分运动分层的物理原因 ,说明了气候状况对地表面能量交换的影响 ,给出了净辐射和蒸散量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有限差分计算中具有二阶精度的Euler隐式格式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站的气候概况和野外观测情况。最后利用本模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站地区的土壤—植被—大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 水热交换 陆地生物圈模式 数植模拟 温度 水分 土壤
下载PDF
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传热规律
19
作者 马亮 邓广哲 +3 位作者 王守印 蔚斐 高亮 袁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7-477,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CO_(2)高效地质封存和高能利用途径,是CO_(2)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CO_(2)多相态变化特性以及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安全环保及成本优势,提出一种新型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并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CO_(2)高效地质封存和高能利用途径,是CO_(2)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CO_(2)多相态变化特性以及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安全环保及成本优势,提出一种新型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并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以5℃条件下CO_(2)为对象,设计水作为载热流体的换热方案,研究了螺旋换热器在不同水温作用下对CO_(2)的温度、压力及其热应力耦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流体温度的增加,CO_(2)的升温速率与水温成正比,CO_(2)输出温度与水热流体温度呈正相关变化;与CO_(2)传热效率相比,受CO_(2)相变吸热影响导致水热流体传热效率较慢,水热流体传热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初始水温升高,CO_(2)相变速度明显增加,流量对CO_(2)相变吸热影响较大,水热流体的体积流量与CO_(2)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受CO_(2)升温吸热影响,水热流体的耗散温度与CO_(2)吸热温度成正比;当管径和入口压力恒定情况下,100℃的水热流体与CO_(2)进行换热可以较好地满足CO_(2)相变吸热的要求。试验验证了水热流体螺旋管换热器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研究为超临界CO_(2)螺旋式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螺旋管换热器 水热交换 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循环水换热器腐蚀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崇晖 《中国高新科技》 2020年第12期90-92,共3页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循环水换热器设备被广泛地应用。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中的防护措施不完善,设备很容易受到循环水pH值变化、铁离子含量、水流速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而使得循环水换热器设备受到腐蚀。文章通过实例,探究循环水换热...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循环水换热器设备被广泛地应用。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中的防护措施不完善,设备很容易受到循环水pH值变化、铁离子含量、水流速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而使得循环水换热器设备受到腐蚀。文章通过实例,探究循环水换热器设备受到腐蚀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换热器 腐蚀 原因 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