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H_(2)O-in-zircon perspective on the heterogeneous water content of crust-derived magmas in southern Tibet 被引量:1
1
作者 Juntong MENG Xiaoping XIA +6 位作者 Lin MA Ziqi JIANG Jian XU Zexian CUI Qing YANG Wanfeng ZHANG Le Z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7期1184-1194,共11页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revealed that certain amounts of water are stored in the Earth’s interior,and its distribution exhib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H_(2)O-in...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revealed that certain amounts of water are stored in the Earth’s interior,and its distribution exhib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H_(2)O-in-zircon has a potential to reveal magma water content.Us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we analyzed the zircon water content and oxygen isotopes in granitoids(two-mica granite,quartz monzonite,diorite,and granodiorite)from southern Tibet.The results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water content in crust-derived magmas,which 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LA-ICPMS zircon trace element analysis.There are low zircon water contents for two partial melting products of the ancient crust(peak at 85 and300 ppm,respectively).Meanwhile,there are high H_(2)O-in-zircon peaks(435 and 475 ppm,respectively)for two partial melting products of the juvenile crust.The calculated radiation damage accumulation in these zircon grains is below 3×10^(15)αdecay events mg^(–1),suggesting that the zircon grains are well crystalline.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REE+Y and H+P,indicating that the mechanism of charge balance for water uptaking into zircon,in which the excess of REE+Y to P controls Hcontent,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studied samples.The degree of magma fractionation cannot account for the zircon water content variation,because there is no co-variation between zircon Hf and H_(2)O contents.Similarly,the degree of partial melting was unlikely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_(2)O-in-zircon distinction.We interpret that the H_(2)O-in-zircon variation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melting mode(dehydration vs.water-fluxed)and water content in the crustal source.In the Late Devonian,dehydration melting of the crustal rocks was facilitate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which produced magmas with the lowest water contents.Water-fluxed melting of the ancient crust would produce relatively“drier”magma than water-fluxed melting of the juvenile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in-zircon SIMS dehydration melting water-fluxed melting magma water content
原文传递
大陆深部地壳脱水熔融与水致熔融的演化特征及其流变学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陶丽蓉 曹淑云 +3 位作者 李文元 程雪梅 王浩博 董彦龙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1-2023,共23页
深熔作用是链接地壳深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以及岩浆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大陆地壳演化及其流变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是否有自由水的参与,深熔作用分为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两种机制.脱水熔融主要通过云母、角闪石等含水矿物的分解来实现... 深熔作用是链接地壳深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以及岩浆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大陆地壳演化及其流变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是否有自由水的参与,深熔作用分为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两种机制.脱水熔融主要通过云母、角闪石等含水矿物的分解来实现,其发生所需的温度一般大于650℃.在脱水熔融反应中会生成钾长石、石榴石等转熔矿物和部分熔体,该熔体呈水不饱和态,具有高Rb、高Rb/Sr比、高^(87)Sr/^(86)Sr,低Sr、Ba和Ca的特点.其产生的熔体含量主要受温压条件和全岩水含量的影响,在麻粒岩相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大量熔体.水致熔融是在含水流体参与下所发生的熔融反应,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需温度较低,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熔体.生成的熔体可以是水饱和或水不饱和,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水不饱和熔体具有向上迁移的能力.水致熔融生成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脱水熔融相反,Sr、Ca、Ba含量较高,Rb、Rb/Sr比较低.深熔作用不仅可以显著改变岩石的热力学和流变学性质,而且熔体的迁移可以促进地壳分异并形成广泛的淡色花岗岩,在陆壳的起源、改造和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熔作用 水致熔融 脱水熔融 流变弱化 淡色花岗岩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试论阜平杂岩的深熔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任留东 耿元生 +1 位作者 杜利林 郭进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91-1502,共12页
阜平杂岩中广泛产出浅色脉体,从而显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前人把引起混合岩化作用的机制归因于岩汁交代、重熔或无水深熔作用,似乎与实际的岩相结构不是很一致。矿物自形晶、钠长石净边结构和一些典型的矿物转化反应表明,阜平杂岩的... 阜平杂岩中广泛产出浅色脉体,从而显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前人把引起混合岩化作用的机制归因于岩汁交代、重熔或无水深熔作用,似乎与实际的岩相结构不是很一致。矿物自形晶、钠长石净边结构和一些典型的矿物转化反应表明,阜平杂岩的混合岩化作用实际上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有水条件下的深熔作用。所形成的熔体有较大的流动性,可迁移一定的距离而进入邻近的岩石,对这些部位而言相当于发生了外来熔体的注入活动,造成熔体注入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一些交代反应和结构。因此,阜平杂岩混合岩化作用中的变质反应过程既包括长英质矿物的熔融(溶解),还涉及一种含水矿物(如黑云母)转化形成另外一种含水矿物(如角闪石)的化学反应。阜平杂岩的混合岩化作用最重要的机制是水致熔融或含水深熔作用,溶解性重熔或无水深熔作用则较为次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结构 深熔作用 水致熔融 混合岩化 阜平杂岩
下载PDF
ZrO_2纳米晶涂层修饰改性的陶瓷微滤膜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吴也凡 罗凌虹 +4 位作者 石纪军 周健儿 汪永清 陈猛 何汝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631-634,共4页
对α-Al2O3陶瓷膜进行四方相的ZrO2纳米涂层修饰。陶瓷膜分别经5,8.5,12nm3种不同尺寸的四方相ZrO2纳米晶涂层修饰改性后,ZrO2纳米晶的尺寸越小,Zeta电位的绝对值也就越大,等压下的水通量也就越大。经修饰改性后的陶瓷微滤膜在平均孔径... 对α-Al2O3陶瓷膜进行四方相的ZrO2纳米涂层修饰。陶瓷膜分别经5,8.5,12nm3种不同尺寸的四方相ZrO2纳米晶涂层修饰改性后,ZrO2纳米晶的尺寸越小,Zeta电位的绝对值也就越大,等压下的水通量也就越大。经修饰改性后的陶瓷微滤膜在平均孔径相对于支撑体缩小约10倍后,在相同压差下其水通量明显大于支撑体的水通量。过膜后水的渗透压呈略微上升的趋势及电导率产生突跃性的增加。在陶瓷膜表面羟基的亲水性和荷电特征等因素的作用下,过膜后较大的水分子团簇(结构)断裂为较小的团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滤膜 水分子团簇 水通量 ZrO2纳米涂层
下载PDF
温敏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5
作者 俞坚磊 刘今强 +2 位作者 李永强 王明亮 范钦国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8,共4页
研究接枝棉纤维织物的制备方法及织物性能。采用溶液自由基引发接枝的方法,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聚合到棉纤维织物上。借助FTIR对接枝样进行了结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发接枝机理;用DSC微观测定了接技聚合棉织物的温敏性,发现较低... 研究接枝棉纤维织物的制备方法及织物性能。采用溶液自由基引发接枝的方法,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聚合到棉纤维织物上。借助FTIR对接枝样进行了结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发接枝机理;用DSC微观测定了接技聚合棉织物的温敏性,发现较低临界溶解温度接近35℃;使用自制水通量装置对其温敏性进行了宏观表征,认为接枝增重率达到一定程度,30℃与40℃的水通量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异丙基丙烯酰胺 棉纤维 接枝聚合 温敏性 较低临界溶解温度 水通量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微絮凝-微滤工艺
6
作者 牟彪 周宁玉 +3 位作者 谢朝新 刘坤 黄泽明 艾毅宁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7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提高微滤膜的水通量和延长使用寿命,研究了絮凝条件对微絮凝-微滤工艺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法确定絮凝剂投加量范围,并借助响应曲面法建立了以水通量、跨膜压差变化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求解确定了微絮凝-微滤工艺的最佳絮凝条... 为提高微滤膜的水通量和延长使用寿命,研究了絮凝条件对微絮凝-微滤工艺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法确定絮凝剂投加量范围,并借助响应曲面法建立了以水通量、跨膜压差变化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求解确定了微絮凝-微滤工艺的最佳絮凝条件:慢速搅拌速率为26r·min-1,慢速搅拌时间为6.09min,絮凝剂投加量为0.11mg·L-1。验证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絮凝 微滤 水通量 跨膜压差变化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48
7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1 位作者 李薇 陈隆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0-888,共9页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10月)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季风携带的南来水汽在高原东侧地区的进退比较缓慢,8月初北扩到40°N附近,10月中旬南退出30°N,其强弱和进退异常能影响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对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部地区 邻近地区 垂直积分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季节变化特征
下载PDF
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61
8
作者 王宝鉴 黄玉霞 +2 位作者 陶健红 李栋梁 王鹏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共7页
对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气候系统影响的西北地区可划分为西风带、高原区与东亚季风等3个气候影响区,水汽沿西北、西方与西南3条路径输送到西北地区;东亚季风区是西北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 对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气候系统影响的西北地区可划分为西风带、高原区与东亚季风等3个气候影响区,水汽沿西北、西方与西南3条路径输送到西北地区;东亚季风区是西北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的最丰富区,西风带区是次之,高原区最少.平均状况下,高原区的边坡、东亚季风区、天山及祁连山等西北地区降水最大和次大中心维持水汽的辐合状态.西风带区在1978年以前净水汽通量呈“亏损”状态,之后维持“盈余”;高原区净水汽通量一直为“亏损”状态;东亚季风区90年代以前净水汽通呈“盈余”状况,其后基本维持平衡,且数值远大于其它区.西风带区降水和大气水汽在变化过程中均有突变发生,时间分别为1990年和1985年,其它两区没有突变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水汽通量 水汽收支 突变时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被引量:63
9
作者 梁潇云 钱正安 李万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9-367,共9页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 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 2 0年来冬、春季降雪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 ,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 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 2 0年来冬、春季降雪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 ,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型和国境槽型是造成高原东部牧区降雪的四类主要环流型 ;在高原东部牧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时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 ,主要降雪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灾环流型 可降水量 水汽通量 牧区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59
10
作者 刘辉志 涂钢 +2 位作者 董文杰 符淙斌 石立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1)半干旱地区湿季,相距5km的两种不同下垫面,即使在同一天气过程控制下,不同植被下垫面的降雨分布仍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表明降雨空间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具有很强的局地特征。(2)在干季近地面层能量收支中,两种不同下垫面上的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热流量之差)主要分配为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在非生长季(干季)通常很小。在湿季(生长季),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相当,但农田下垫面的潜热通量大于退化草原下垫面。(3)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日变化主要集中在0~20cm土壤层内,在湿季农田下垫面土壤的湿度有明显的跳跃,这与降雨过程有很好的相关。(4)在非生长季,两种不同下垫面地气间二氧化碳通量差别不大,都很小。白天由于光合作用,在生长季农田下垫面吸收CO2通量较退化草原大,但比湿润地区稻田下垫面小一个量级,远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水汽通量 二氧化碳通量 半干旱地区 涡动相关法
下载PDF
1998年长江上游致洪暴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杨克明 毕宝贵 +1 位作者 李月安 董立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9-14,共6页
利用常规资料、HLAFS格点资料、GMS云图等资料 ,对形成 1 998年长江上游 8次洪峰的有关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 ,多次强暴雨过程发... 利用常规资料、HLAFS格点资料、GMS云图等资料 ,对形成 1 998年长江上游 8次洪峰的有关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 ,多次强暴雨过程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双阻型或中阻型、中低纬度强越赤道气流、异常活跃的西南季风大尺度环流背景下 ;生成在青藏高原东部在四川盆地发展的低涡及与其相连的切变线是暴雨产生的主要的天气系统 ;暴雨的加强与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高原涡的特殊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 高原低涡 越赤道气流 水汽通量 1998年 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PDF
1979-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1
12
作者 许建伟 高艳红 +1 位作者 彭保发 王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4-244,共11页
利用青藏高原83个站点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79-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高空要素场,从水汽输送角度进行初步解释,得到以下结论:(1)1979-2016年高原整体年总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5月降水显... 利用青藏高原83个站点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79-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高空要素场,从水汽输送角度进行初步解释,得到以下结论:(1)1979-2016年高原整体年总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5月降水显著增加,变化速率达到4.25 mm·(10a)-1,12月降水显著减小,9月降水先减小后增加。高原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年循环变化差异较大,根据分布型态和降水峰值的变化将11个气候区分为三类:降水峰值显著增大的气候区3个,包括藏南地区、青南高原和羌塘高原等半干旱区;分布型态显著变化的气候区4个,包括东喜马拉雅湿润区、横断山脉东南部湿润区和中北部半湿润、阿里干旱区;变化较小的气候区4个,包括祁连山半干旱区、柴达木干旱区和若尔盖湿润区和果洛半湿润区。(2)从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5月大部分站点的降水呈增加趋势,中部站点变化显著。12月大部分站点的降水呈减小趋势。(3)5月、9月和12月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5月南亚夏季风的提前、增强,导致高原西南季风加强,进而导致高原5月降水增加。12月东亚500 hPa高度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导致高原上空北风分量增强,向高原输送了更多干冷空气,从而导致12月高原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气候区 水汽输送通量
下载PDF
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0
13
作者 周长艳 何金海 +1 位作者 李薇 陈隆勋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27,共10页
使用 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及偏南风水汽输送在中国区域内的推进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各支大尺度水汽输送汇合成一条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它从南半球出发,经过亚洲季风区,... 使用 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及偏南风水汽输送在中国区域内的推进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各支大尺度水汽输送汇合成一条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它从南半球出发,经过亚洲季风区,进入北太平洋;东亚夏季偏南风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北界为东北北部50°N附近;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风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西界为甘肃东南部100°E附近。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强辐合区大多位于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中,与降水大值区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垂直积分水汽输送 推进 水汽输送通量散度
下载PDF
相似路径热带气旋“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余贞寿 陈敏 +2 位作者 叶子祥 陈宣淼 庄千宝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7,共11页
一般认为相似路径台风的影响大致相似,但实际上相似路径台风的风雨分布尤其是暴雨分布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对相似路径热带气旋"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加强台风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 一般认为相似路径台风的影响大致相似,但实际上相似路径台风的风雨分布尤其是暴雨分布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对相似路径热带气旋"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加强台风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和预报。"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逐日降水分布对比分析表明,两者登陆前降水分布类似,而登陆后降水分布差异比较大。利用NCEP/GFS1°×1°分析资料对热带气旋登陆前后天气形势、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登陆前引起浙闽沿海地区大降水主要是热带气旋外围偏东气流和地形共同影响下形成。"海棠"登陆后,维持在浙江东部沿海东南风急流不断输送水汽到"海棠"倒槽内引起浙东南沿海强降水,深入内陆后,降水主要由"海棠"自身环流携带的水汽辐合引起的,降水比沿海地区明显减弱;而"碧利斯"登陆后,有明显的南海季风环流输送水汽并入热带气旋南侧环流,在其南侧形成偏南风急流,使南侧水汽输送得到明显加强,造成"碧利斯"南侧水汽通量辐合,北侧水汽通量辐散,南侧降水比北侧降水强很多;深入内陆后,"碧利斯"环流仍维持并引导北方槽后弱冷空气渗透到其西南侧,使南侧降水进一步增幅。本文还探讨了包括热带气旋外核在内区域平均垂直风切变和热带气旋强降水落区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棠"和"碧丽斯"大暴雨落区均对应于暴雨区区域平均垂直风切矢量左侧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海棠"垂直风切变矢量平行于移动路径并指向移动路径后方是造成"海棠"强降水分布在其移动路径右侧的重要原因,"碧利斯"垂直风切变矢量平行于移动路径并指向移动路径前方是造成"碧利斯"强降水分布在其移动路径左侧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垂直风切结合水汽输送条件可以作热带气旋大暴雨落区预报可能是一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热带气旋 台风暴雨 相似路径 水汽通量 垂直风切
下载PDF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李秀珍 梁卫 温之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6-632,共7页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的季节差异明显,水汽输送异常与降水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利用1958—2005年实测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华南秋、冬、春三季的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关系,主要结论有: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的季节差异明显,水汽输送异常与降水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利用1958—2005年实测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华南秋、冬、春三季的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关系,主要结论有: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500 hPa以下气层中,最大值出现在850~700 hPa;输送至华南的水汽秋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副热带西太平洋,冬季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春季则主要来源于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及热带西太平洋海区;华南秋、冬、春三季的降水偏多和偏少年的水汽输送距平场,并不是单纯的反向关系或主要输送带的偏强和偏弱,而是更为复杂;El Nio成熟期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冬季风的强度异常都是导致水汽输送异常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水汽输送 降水异常 水汽收支 水汽通量散度
下载PDF
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关键天气尺度系统 被引量:39
16
作者 布和朝鲁 诸葛安然 +2 位作者 谢作威 高枞亭 林大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5-744,共20页
本文重点分析了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来源以及关键天气尺度系统。双台风“烟花”和“查帕卡”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为“7.20”河南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然而,就暴雨的水汽供应而言,仅以台风和西太平洋... 本文重点分析了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来源以及关键天气尺度系统。双台风“烟花”和“查帕卡”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为“7.20”河南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然而,就暴雨的水汽供应而言,仅以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难以解释2021年7月20日发生的日降水量663.9 mm和1小时最大降水量201.9 mm的极端暴雨事实。水汽通量分析和LAGRANTO模式轨迹分析结果表明,20日在河南南侧形成了一个很强的经向水汽通量带(850 hPa以上),它与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起的低层水汽通量带在河南附近汇合,为暴雨提供了最为充沛的水汽条件。我们强调,20日在河南以西地区上空发生了对流层顶反气旋式波破碎事件,它与台风协同作用,引发了河南南侧的强经向水汽通量,从而导致此次极端暴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暴雨 水汽通量 拉格朗日轨迹模式 台风 波破碎
下载PDF
祁连山区空中水资源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张良 王式功 +1 位作者 尚可政 杨德保 《干旱气象》 2007年第1期14-20,47,共8页
利用祁连山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197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2.5°×2.5°格距),分析了祁连山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大气水汽含量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升高,之后又逐渐减少,对应... 利用祁连山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2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197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2.5°×2.5°格距),分析了祁连山地区的空中水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大气水汽含量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升高,之后又逐渐减少,对应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86.8%;从1987年西北地区气候转型前后2个时期的比较来看,1987年后比1987年之前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了22.7 mm(约8.1%),而且主要是春、夏季降水增加了,这将有益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从空间分布来看,祁连山地区中部的年降水量大,东部和西部降水较少,其中西部最少。祁连山地区平均每年水汽输入量约为885.4亿m3,水汽输入主要在600 hPa以下层,高层全年多数时间整体表现为辐散,且水汽主要来源于经向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水汽含量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收支
下载PDF
“05.6”华南特大暴雨过程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34
18
作者 何立富 周庆亮 陈涛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年第1期10-16,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0.05°×0.05°分辨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实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实况探空资料等,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深...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0.05°×0.05°分辨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实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实况探空资料等,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活动与本次暴雨过程水汽输送有密切关系。南亚季风在经过中南半岛后与伸入南海的副高西侧气流汇合,使得西南气流发生"S"形转换,从而演变为副热带季风并持续向华南地区输送水汽。暴雨期间,来自南海中北部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带一直稳定在18°—27°N,水汽通量大值输送带和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带均随高度向北明显倾斜,显示偏南方向的水汽输送特征,来自南海中北部的水汽是最主要源地,而来自孟加拉湾的输送通道仅对本次过程起到补充作用。过程期间,由于南北向净流入明显大于东西向净流出,故华南地区水汽总收支为净流入,水汽净流入量以低层横向(南北)为主,以行星边界层的水汽输入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通道 副热带季风 水汽总收支 行星边界层
下载PDF
一次区域暴雨过程综合诊断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王珏 梁琪瑶 +1 位作者 易伟霞 樊李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3期10-14,共5页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省南阳市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中低层的西南涡在高空急流的引导下,沿着河套高压与副高之间的辐合带移出造成的。降雨的水汽供...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省南阳市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中低层的西南涡在高空急流的引导下,沿着河套高压与副高之间的辐合带移出造成的。降雨的水汽供应主要来自对流层中低层,且水汽强辐合出现在强降雨前。随着对流活动的发展,水汽通量和水汽辐合都向高层发展,湿层明显增厚。在整个降雨过程中,700 hPa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与西南涡的移动和强弱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正值长轴区与切变线辐合区相吻合,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西南涡的移动和强度的演变;垂直螺旋度强弱的变化与暴雨强度变化基本一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大气垂直结构能增强大气的抽吸作用,促进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反之,抑制垂直上升运动,降雨减弱。上、下层负、正垂直螺旋度耦合的结构对暴雨的发生和维持非常有利。在雷达速度PPI上,逆风区的出现预示着局地强降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通量 螺旋度 逆风区
下载PDF
新疆中天山一次城市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万瑜 窦新英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8-14,共7页
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 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假相当位温等。结果表明:暴雪是南北两支锋区在中亚地区交汇后东移发展造成的,降雪前乌鲁木齐城区出现东南大风,地面强烈减压升温为暴雪天气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热力条件,500 hPa有>30 m·s-1的西南急流,700 hPa存在低空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表现为明显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对称结构。降雪强盛期整层呈现上负下正的垂直螺旋度对,θse低能舌伸至200 hPa,700 hPa至400 hPa维持θse高能舌区,湿层厚度高达300 hPa。这种物理量场的配置有利于低层湿空气聚合及向上的抬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冷空气以偏西路径影响城区,在冷空气明显的条件下,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强降雪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锋区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螺旋度 水汽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