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能源-碳排放复杂关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红瑞 李晓军 +2 位作者 张力 王力萍 姜欣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共9页
系统梳理水-能-碳复杂关系的概念内涵,认为其本质是水资源、能源以及碳排放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回顾了复杂关系的近今进展,可将评估方法归纳为基于耦合关联视角的评估、基于整体协同视角的评估、基于风险与韧性视角的... 系统梳理水-能-碳复杂关系的概念内涵,认为其本质是水资源、能源以及碳排放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回顾了复杂关系的近今进展,可将评估方法归纳为基于耦合关联视角的评估、基于整体协同视角的评估、基于风险与韧性视角的评估以及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应重点关注4个前沿议题,即基于水-能-碳承载力的国土空间优化研究、水-能-碳视角下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水-能-碳复杂关系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量化分析以及水-能-碳工程措施助力“负排放”,旨在通过水-能-碳系统协同管理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碳 承载力 脱钩分析 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水-能-碳系统空间关联关系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郑靖伟 孙才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7,共12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压力的影响,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三个尺度分析中国水-能-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压力的影响,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三个尺度分析中国水-能-碳系统的变化情况和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空间转移的重心均位于东部地区,省际间水足迹、能源足迹和碳足迹贸易在产业关联路径的流量不断缩减,国际贸易水足迹的增加不利于改善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中国的30个省份水生产部门每万元产值的完全能源消耗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低水平,完全用能效率高于直接用能效率,每万元产出的完全碳排放量高于直接碳排放量的情况居多,绝大多数省份直接和完全碳排放效率较高;五个能源生产部门每万元产出直接用水量、完全用水量和碳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始终是直接和完全用水量与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且直接用水与碳排放量高于完全用水和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碳 系统关联 产业关联 协同管理 资源压力
下载PDF
基于“水-能-碳”关联系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研究
3
作者 张茜 李登 +2 位作者 叶志成 陈明高 张盼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13-116,120,共5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有效地核算污水处理厂碳排放量对节能减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能-碳”关联系统,构建新型核算体系,并以长江中下游某城镇污水厂为案例,开展碳排放量核算。结果表明,常规情况下污水厂碳排放总量达208211.97 kgCO...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有效地核算污水处理厂碳排放量对节能减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能-碳”关联系统,构建新型核算体系,并以长江中下游某城镇污水厂为案例,开展碳排放量核算。结果表明,常规情况下污水厂碳排放总量达208211.97 kgCO_(2)/d,直接碳排放为主要排放源,各子碳排放系统中CH_(4)类碳排放量占比最高,达48.26%。最后,针对核算结果,提出污水处理厂减碳措施与建议,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同类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碳排放 水-能-碳 核算体系
下载PDF
呼包鄂榆资源型城市群“水-能-碳”耦合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屹 张园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212-6224,共13页
在描述呼包鄂榆城市群“水-能-碳”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建立灰色关联模型识别了耦合协调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5~2019年,城市群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呈波动增长态势,“水-能-碳”之间耦合协... 在描述呼包鄂榆城市群“水-能-碳”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建立灰色关联模型识别了耦合协调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5~2019年,城市群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呈波动增长态势,“水-能-碳”之间耦合协调度较低,城镇化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变化的关键因素,且各城市“水-能-碳”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将为揭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制定差异化环境治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群 “水-能-碳”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水--能—碳”关联的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荣钦 余娇 +5 位作者 肖连刚 孙锦 罗慧丽 杨文娟 揣小伟 焦士兴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119-3134,共16页
揭示城市水系统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对于推动城市水能节约和水系统低碳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城市水系统"水—能—碳"关联机理,并构建了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核算体系,采用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和调... 揭示城市水系统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对于推动城市水能节约和水系统低碳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城市水系统"水—能—碳"关联机理,并构建了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核算体系,采用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等资料,对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和实证分析,探讨了其"水—能—碳"关联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情景下水系统的碳减排潜力。结果显示:(1)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涉及取水、给水、用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等不同环节。其中,用水系统是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表明由城市扩展和人口增长导致的用水需求增加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2)郑州市水系统不同环节的碳排放构成及其强度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用水和取水系统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增长态势明显,而给水与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则相对稳定。取水和用水系统的能耗增加,特别是由城市远距离供水和污水回用引起的碳排放增长应引起关注;(3)郑州市水系统不同环节"水—能—碳"关联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城市水消耗量的变化、水处理方式和工艺、居民用水行为习惯和节水意识、自然条件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4)未来应重点从城市工业和生活节水、水处理工艺改进、水系统能效提升等方面入手,降低水系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统 碳排放 郑州市 “水—能—碳”关联
原文传递
社会水循环系统水-能-碳纽带关系及低碳调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建华 朱永楠 +3 位作者 李玲慧 李嘉欣 姜珊 何国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1-201,共11页
水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伴随水的取用和处理,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不断增加,因而研究社会水循环系统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规律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能–碳纽带关系角度着手,梳理了社会水循环过... 水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伴随水的取用和处理,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不断增加,因而研究社会水循环系统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规律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能–碳纽带关系角度着手,梳理了社会水循环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现状,基于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并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双碳”目标下社会水循环系统高效低碳发展的应对策略。我国社会水循环系统正朝着能源密集型方向发展,其中供水、排水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增幅最大,2009—2021年分别增加了23.3%、78.6%;说明随着非常规水、跨流域调水规模的增加,未来水系统耗能及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构建社会水循环全过程碳核算体系;推动系统配置和低碳技术研发,整体提升减污降碳综合能力;激励全社会加强节水,实现水资源与能源的双重节约;完善水系统碳排放管理,实现社会水循环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社会水循环 水–能–碳纽带关系 碳核算 水管理
下载PDF
东北三省“水-能源-碳”系统仿真模拟——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可欣 曹永强 +3 位作者 范帅邦 王菲 周姝含 任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99-7011,共13页
水资源和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制约区域发展水平,也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多要素资源耦合作用与协同管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三个系统通过不同的流程相互连接,探究"水-能源-碳"系统耦合关系,是区域... 水资源和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制约区域发展水平,也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多要素资源耦合作用与协同管理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三个系统通过不同的流程相互连接,探究"水-能源-碳"系统耦合关系,是区域探索绿色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维度来探索水-能源-碳三者的关联模式。以2001-2019年东北三省的水资源、能源、碳排放现状为基础数据,梳理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并对未来二十年其发展变化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水资源、能源、碳排放在未来二十年均呈现增长的趋势,水资源增长趋势最快,在仿真情景5下,与2020年相比2040年水资源、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分别增长230.4%、210.7%和36.9%;(2)决策变量对"水-能源-碳"系统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清洁节能>产业调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随着GDP增长率升高,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升增加,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居民意识提高及清洁能源增加,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减少。在综合调控情景下,未来水资源消耗量高于基础情景,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则得到了良好的控制;(3)2020-2040年,水资源、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呈现强相关性,纽带关系呈协同优化方向改善,供需缺口减小,有效的缓解了环境压力;(4)情景3的能源结构调整和居民意识的提高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情景4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水资源和能源的影响较为明显。情景5权衡经济发展与节能节水以减少碳排放,严格按照"双碳"目标,将水资源、能源向较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更具参考性。研究结果有利于东北三省"水-能源-碳"系统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水-能源-碳”系统 系统动力学 情景仿真 东北三省
下载PDF
大型体育场馆水-能-碳足迹关联模型与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陆瑶 王宏燕 +2 位作者 李炎锋 庞铭鑫 万丹丹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5-172,共8页
为构建适用于体育场馆类微观建筑水系统的水-能-碳足迹关联模型,分析了各类体育场馆的特点,采用排放因子法对体育场馆开展包括生活水系统、空调水系统及体育水系统在内的模型搭建,解析了取水、给水、用水及排水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过程... 为构建适用于体育场馆类微观建筑水系统的水-能-碳足迹关联模型,分析了各类体育场馆的特点,采用排放因子法对体育场馆开展包括生活水系统、空调水系统及体育水系统在内的模型搭建,解析了取水、给水、用水及排水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过程。采用数据质量评价与随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值不确定性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与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情景不确定性分析,识别并量化影响因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为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在全生命周期中制冰项与供暖项碳排放量最高,分别为161.2,114.3 t CO_(2),在先进技术+清洁能源情景下可减少65.4%的碳排放量,变异系数为0.183~0.187。使用绿色电力、采用节水器具、中水回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可达到稳定的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碳足迹 不确定性分析 体育场馆 生命周期理论 建筑水循环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隐含水-能-碳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保乾 肖佳慧 《水利经济》 2023年第1期47-54,61,104,105,共11页
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中虚拟水、隐含能及隐含碳流量,进一步结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研究分地区与分部门间的水能碳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水、能和碳在地区间和部门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第二产业和隐含能碳相... 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中虚拟水、隐含能及隐含碳流量,进一步结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研究分地区与分部门间的水能碳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水、能和碳在地区间和部门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第二产业和隐含能碳相关性最强。虚拟水、隐含能和隐含碳调出调入中,江苏、浙江为关键省份,农业、建筑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是关键部门。深入研究隐含水能碳耦合特征,从贸易平衡视角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为3类,发现隐含水能碳压力存在从发达地区转入欠发达地区的环境不公平现象。长江经济带应注重关键地区和关键部门节水节能减碳目标落实,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加快形成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水能碳耦合 环境投入产出模型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下载PDF
社会水循环系统水—能—碳纽带关系及低碳调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华 朱永楠 +3 位作者 李玲慧 李嘉欣 姜珊 何国华 《水利发展研究》 2023年第9期56-65,共10页
水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伴随水的取用和处理,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不断增加,因而研究社会水循环系统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规律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水—能—碳纽带关系角度着手,梳理了社会水循环过... 水是社会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伴随水的取用和处理,温室气体排放规模不断增加,因而研究社会水循环系统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规律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水—能—碳纽带关系角度着手,梳理了社会水循环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现状,基于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并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双碳”目标下社会水循环系统高效低碳发展的应对策略。我国社会水循环系统正朝着能源密集型方向发展,其中供水、排水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增幅最大,2009—2021年分别增加了23.3%、78.6%;说明随着非常规水、跨流域调水规模的增加,未来水系统耗能及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艰巨。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构建社会水循环全过程碳核算体系;推动系统配置和低碳技术研发,整体提升减污降碳综合能力;激励全社会加强节水,实现水资源与能源的双重节约;完善水系统碳排放管理,实现社会水循环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社会水循环 水-能-碳纽带关系 碳核算 水管理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理论框架与关键问题
11
作者 赵荣钦 姬宇飞 +3 位作者 冯薇 谢志祥 肖连刚 李寒冰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08,共12页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框架,并提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从多要素耦合视角深化土地学科的交叉研究,并为面向多目标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解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框架,并提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从多要素耦合视角深化土地学科的交叉研究,并为面向多目标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解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资源基础、承载空间和“刚性”要素,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强度和布局直接决定了水—能—碳的相互作用格局和强度,并深刻影响水—能—碳关联关系。(2)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的核心是:开展不同时空尺度水—能—碳关联的“格局—过程—机理—优化—调控”研究,从“自然—社会”二元视角揭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水—能—碳要素的关联强度、组合格局、耦合特征和远程流动的影响机理,阐明基于“要素—空间—系统”的土地利用与水—能—碳的相互影响与反馈机制,识别水—能—碳关联系统风险并提出基于土地利用的协同优化方案和配置对策。研究结论:未来应基于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用地转型的视角,重点从影响机制、远程流动、精细化模拟、优化调控和多要素权衡等方面开展水—能—碳关联研究,从多尺度、多视角阐明土地利用对水—能—碳关联的影响机制,探索水—能—碳协同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能—碳关联 理论框架 关键问题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分析的新疆“水-能-碳”耦合系统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志强 姜文桓 卢诗月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05-2016,共12页
水资源、能源、碳排放是扰动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重要因素,单要素变化会产生联动效应,传递生态压力,影响区域和产业的持续发展。以新疆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运用环境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模型呈现“... 水资源、能源、碳排放是扰动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重要因素,单要素变化会产生联动效应,传递生态压力,影响区域和产业的持续发展。以新疆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运用环境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模型呈现“水-能-碳”网络系统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混合水主要用于国内省外流出和居民消费,混合能、混合碳主要用于国内省外流出和资本形成总额。(2)水类网络循环率小于42%,能类网络和碳类网络循环率小于25%,网络系统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3)水类网络、能类网络、碳类网络系统鲁棒性向发展停滞一侧倾斜,整体展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4)新疆“水-能-碳”耦合系统各部门间的水系统、能系统、碳系统关联性不强,控制与依赖关系尚处于偶发状态,产业间“水-能-碳”未能形成协同关系。厘清新疆“水-能-碳”耦合系统规律,为实现低碳高效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分析 环境投入产出 “水-能-碳”耦合 新疆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评价及空间关联特征
13
作者 袁亮 程娟 +1 位作者 何伟军 徐沙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199,共13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水-能-碳)系统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和适应性水平,对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界定“水-能-碳”系统适应...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研究水资源、能源和碳排放(水-能-碳)系统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和适应性水平,对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界定“水-能-碳”系统适应性内涵,建立“水-能-碳”系统交互适应性框架,从敏感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持续性4个子系统构建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协同进化模型评价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水平,探究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从系统适应性影响权重来看,子系统权重排序为:可持续性>稳定性>兼容性>敏感性。(2)从指标适应性来看,各指标绝对适应性大于相对适应性。从子系统适应性来看,敏感性水平呈稳定发展趋势,兼容性和稳定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可持续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从省际适应性来看,各省系统适应性差距较大且呈“下游>中游>上游”的不均衡态势;从整体适应性来看,长江经济带系统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呈“U”型发展趋势。(3)从子系统适应性协调水平来看,敏感性协调程度保持稳定,兼容性和可持续性协调程度不断上升,稳定性协调程度有所减小。(4)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长江经济带系统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聚集由弱变强再变弱,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并且系统适应性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省域差异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该研究据此从敏感性、兼容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水-能-碳”系统适应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碳”系统 适应性评价 空间特征 系统协调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水-土-能-碳关联系统网络特征
14
作者 王菲 陈敏 +1 位作者 曹永强 杨亚锋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7,共7页
基于区域环境扩展型投入产出模型,对黄河流域水-土-能-碳资源消耗及足迹流动、区域资源及碳排放流通状况、水-土-能-碳网络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消耗总量为1 073.69亿m^(3),占用土地面积为266.69万k... 基于区域环境扩展型投入产出模型,对黄河流域水-土-能-碳资源消耗及足迹流动、区域资源及碳排放流通状况、水-土-能-碳网络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消耗总量为1 073.69亿m^(3),占用土地面积为266.69万km^(2),能源消耗为6.95亿t(标准煤),碳排放量为31.57亿t。在流域内部足迹流动中,河南水、土、能、碳足迹均最大,综合循环利用率最高;宁夏是最大的虚拟水资源供应地;山西能、碳足迹调出量最大;山东土地足迹循环利用率最高;青海是主要的水、土、能资源供应地,四川承接了黄河流域19.3亿t碳足迹。黄河流域水-土-能-碳关联系统的生态关系主要以竞争关系为主,控制、掠夺关系占比较小,无互利共生关系;水-土-能-碳关联系统的生态关系处于高冗余、低效率状态,能源网络的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水-土-能-碳 关联系统 网络特征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水-能-碳”约束下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15
作者 张国丰 王瑞贤 刘美玉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0-58,82,共10页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河北省“水-能-碳”多目标动态最优化模型,评估分析河北省2017—2030年经济发展状况,模拟分析河北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初始方案基准情景表明,河北...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河北省“水-能-碳”多目标动态最优化模型,评估分析河北省2017—2030年经济发展状况,模拟分析河北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初始方案基准情景表明,河北省资源消耗及碳排放量涨幅较大;(2)改进情景1和改进情景2的单一政策仿真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资源消耗和碳减排影响较显著;(3)强化和综合情景下的组合政策仿真情景表明,强化情景更符合实际情况;(4)从河北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不平衡性。最后,基于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水平现状,从生产和生态角度提出相应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碳” 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 多目标动态最优化模型
下载PDF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70
16
作者 赵荣钦 李志萍 +3 位作者 韩宇平 Milind Kandlikar 张战平 丁明磊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13-1628,共16页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解析;分析其耦合作用机制、主要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向。1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不仅体现了地表系统四大圈层...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解析;分析其耦合作用机制、主要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向。1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不仅体现了地表系统四大圈层的作用,更以水循环、土地利用、能量流通、碳循环的形式构成了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该系统不仅反映了区域不同资源类型的匹配关系和开发利用效率,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2该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水系统、土地系统和能源系统。它们之间通过不同途径相互联系、互为资源,共同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而区域碳排放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水、土、能等要素之间相互需求的类型、产业活动方式和能源类型与结构等;3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可以从微观角度、产业活动、土地利用等不同视角来分析;4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主要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是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率的决定性要素;5未来应重点从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模拟、其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效率及其综合评估与调控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水—土—能—碳 耦合 机制
原文传递
考虑“水—土—能—碳”关联的我国工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江文渊 曾珍香 张征云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0年第6期120-129,共10页
考虑“水—土—能—碳”关联,本文将水土资源要素纳入投入变量,构建了我国工农业碳排放效率投入产出测度指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计算我国29个省份2004—2017年农业、工业部门碳排放效率,利用乘法逆转法计算碳减... 考虑“水—土—能—碳”关联,本文将水土资源要素纳入投入变量,构建了我国工农业碳排放效率投入产出测度指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计算我国29个省份2004—2017年农业、工业部门碳排放效率,利用乘法逆转法计算碳减排潜力并对影响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整体农业、工业碳排放效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年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高于工业碳排放效率,江苏、山东等7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及北京、天津工业碳排放效率最优;各省份农业、工业减排潜力和规模具有显著差异,山西、甘肃的农业、工业碳减排均具有较大潜力;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存在农业、工业的资源能源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土地资源投入过剩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水资源投入过剩是影响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最重要因素。碳排放效率较低省份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提高水土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能—碳 碳排放效率 SBM-undesirable模型 减排潜力
下载PDF
“水—土—能—粮—碳”适配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红 周思姝 韩哲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122,共8页
识别省域尺度“水—土—能—粮—碳”适配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农业环境治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构建协调适配度测度模型,测算31个省份的“水—土—能—粮—碳”适配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 识别省域尺度“水—土—能—粮—碳”适配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精准制定农业环境治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构建协调适配度测度模型,测算31个省份的“水—土—能—粮—碳”适配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空间集聚规律和分布特征,并对影响适配度的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我国2007—2019年总体适配度波动幅度不大,适配度临界区间的地区所占比重最大;适配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按东北、中原、东南、西南、西北依次递减,局部地区呈现聚类情况;影响适配度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提供、农业项目财政拨款、劳动力水平、土地城镇化,此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增加了对适配度的影响强度,且协调适配区影响适配度的主导因素是技术进步,临界适配区影响适配度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配度 水—土—能—粮—碳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