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入海水沙情势下黄河口的地貌演变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沈良 谷硕 +1 位作者 姬泓宇 徐丛亮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67,共7页
近年来,受流域气候变化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预,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河口区地貌演变也随之改变。为了解新入海水沙情势下现行黄河口地貌演变特征,基于利津站水沙数据和现行河口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近年来,受流域气候变化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预,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河口区地貌演变也随之改变。为了解新入海水沙情势下现行黄河口地貌演变特征,基于利津站水沙数据和现行河口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由'水少沙多'向'枯水少沙'转变,入海泥沙持续减少,悬沙浓度降低,泥沙颗粒粗化;2002-2015年持续调水调沙的14年间入海泥沙共19.79亿t,其中有8.34亿m^3(13.09亿t)泥沙沉积在现行河口滨海区,而2016年由于水量极枯调水调沙首次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蚀退,净蚀退量达0.72亿m^3(1.13亿t),现行河口2~5 m水深平均侵蚀厚度为0.38 m,对入海水沙锐减的响应最为突出;维持现行河口滨海区冲淤平衡的入海泥沙通量临界值为1.3亿t/a,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的改变使河口地貌演变将出现新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水沙情势 调水调沙 冲淤演变
下载PDF
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清兰 陈俊卿 陈沈良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2002年开始的黄河调水调沙改变了进入黄河口的水沙条件,必然引起尾闾河道地貌的显著调整。根据黄河尾闾河道利津以下的断面实测高程数据,建立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DEM,结合河床形态与水沙条件变化,综合研究黄河尾闾河道冲淤的时空演... 2002年开始的黄河调水调沙改变了进入黄河口的水沙条件,必然引起尾闾河道地貌的显著调整。根据黄河尾闾河道利津以下的断面实测高程数据,建立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DEM,结合河床形态与水沙条件变化,综合研究黄河尾闾河道冲淤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水调沙以来尾闾河道冲刷明显,2002—2017年累计冲刷6240万m^(3),根据冲淤速率可以分为3个阶段:快速冲刷阶段(2002—2005年)冲刷速率为1443万m^(3)/a;冲刷减慢阶段(2006—2014年)冲刷速率为139万m^(3)/a;以及淤积阶段(2015—2017年),淤积速率为263万m^(3)/a。其中,调水调沙初始4年尾闾河道的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80%,2006年以后冲刷强度逐渐减弱,甚至转为淤积。从季节上看,主要表现为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从空间上看,越往口门方向,冲刷强度越小。调水调沙改变了入海水沙的年内分配,造成了尾闾河道的持续冲刷,入海流路也发生多次调整。但经过多年冲刷,河床整体下切,加上河口淤积延伸影响,调水调沙对尾闾河道的冲刷效率在持续降低。受河口海域淤积影响,近口门段在经历冲刷后转为淤积,河道纵比降减缓,增加了尾闾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河道DEM 黄河尾闾 河道冲淤
原文传递
现行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韩香举 陈沈良 +2 位作者 付作民 凡姚申 王培元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7-580,共14页
自黄河入海流路人工改道清8汊后,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影响,入海水沙出现新的情势,河口滨海区水下地形也发生相应调整。本文基于1997-2018年实测水深断面资料,建立水下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综合研究了黄河口滨海区冲淤的时空... 自黄河入海流路人工改道清8汊后,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影响,入海水沙出现新的情势,河口滨海区水下地形也发生相应调整。本文基于1997-2018年实测水深断面资料,建立水下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综合研究了黄河口滨海区冲淤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8年黄河口滨海区整体呈淤积状态,累积淤积量为5.36×108m3。从时间上来看,水下地形演变经历3个阶段:缓慢冲刷(1997-2002年)、快速淤积(2002-2007年)、缓慢淤积(2007-2018年)。从空间上来看,现行河口区呈淤积状态,而孤东近岸和老河口区呈冲刷状态。在水下地形不同的发展阶段,维持冲淤平衡的临界输沙量也有所不同,调水调沙之前为1.65×108t/a,调水调沙以来为1.09×108t/a。来水来沙对河口滨海区的冲淤演变起着主导作用,2016-2017年调水调沙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冲刷。2018年防洪调度的实施使水下地形迅速淤积。黄河口滨海区演变除了受来水来沙的直接影响,还受泥沙粒径和口门位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滨海区 水下地形 冲淤演变 调水调沙 泥沙粒径 输沙量临界阈值
下载PDF
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与流域硫循环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东 朱双双 +5 位作者 赵志琦 李玉红 杨锦媚 段慧真 郭文静 刘运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9-606,共18页
陆地风化的硫酸盐(SO_(4)^(2-))通过河流体系输入海洋,其通量以及硫酸盐同位素组成(δ^(34)S_(SO4)和δ^(18)O_(SO4))对全球硫循环及海洋SO_(4)^(2-)同位素组成至关重要.河流体系SO_(4)^(2-)含量及δ^(34)S_(SO4)和δ^(18)O_(SO4)组成... 陆地风化的硫酸盐(SO_(4)^(2-))通过河流体系输入海洋,其通量以及硫酸盐同位素组成(δ^(34)S_(SO4)和δ^(18)O_(SO4))对全球硫循环及海洋SO_(4)^(2-)同位素组成至关重要.河流体系SO_(4)^(2-)含量及δ^(34)S_(SO4)和δ^(18)O_(SO4)组成不但受SO_(4)^(2-)来源控制,而且受河流内部硫酸盐细菌还原及氧化过程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仍不明确,特别是拦河筑坝以及水沙调控过程对流域硫循环的影响仍不清楚.选择黄河小浪底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水体氢氧同位素(δD_(H2O)和δ^(18)O_(H2O))及δ^(34)S_(SO4)和δ^(18)O_(SO4)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水沙调控前后下泄河水SO_(4)^(2-)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差异,阐明水沙调控过程对河水SO_(4)^(2-)通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8年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发生在7月份,8月份泥沙下泄与中游黄土高原降雨有关.两次排沙过程下泄水δ^(18)O_(H2O)均值分别为-8.1‰和-8.9‰,SO_(4)^(2-)均值分别为1.43 mmol/L和1.77 mmol/L,δ^(34)S_(SO4)均值分别为8.3‰和7.4‰,δ^(18)O_(SO4)均值分别为5.4‰和5.7‰.(2)水沙调控开始前(6月份)下泄河水δ^(18)O_(H2O)均值为-7.0‰,SO_(4)^(2-)均值为1.59 mmol/L,δ^(34)S_(SO4)均值为8.0‰,δ^(18)O_(SO4)均值为7.5‰;水沙调控结束后(10月份)下泄河水δ^(18)O_(H2O)均值为-9.2‰,SO_(4)^(2-)均值为1.26 mmol/L,δ^(34)S_(SO4)均值为6.7‰,δ^(18)O_(SO4)均值为7.3‰.(3)黄河小浪底水库7月份水沙调控导致泥沙暴露,有机硫和来自硫酸盐细菌还原产生的硫化物发生氧化,造成下泄河水δ^(18)O_(SO4)值降低,但下泄河水在下游河道内流动过程中δ^(34)S_(SO4)和δ^(18)O_(SO4)变化不大.(4)2018年黄河小浪底水文站SO_(4)^(2-)输出通量为0.061 Tmol/a,水沙调控过程SO_(4)^(2-)输出通量占全年SO_(4)^(2-)输出通量的比例为14.8%,入海δ^(34)S_(SO4)和δ^(18)O_(SO4)流量均值分别为7.6‰和6.8‰.黄河排沙过程改变原有水-沉积物界面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 硫和氧同位素 黄河小浪底水库 水沙调控 硫循环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潮汐多汊河段滩槽水沙交换特性研究与应用——以长江通州沙河段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华 刘桂平 +2 位作者 吴道文 薛亮 闻云呈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15,25,共5页
通州沙河段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建设中的六大碍航河段之一,呈弯曲多汊河型,滩槽交错,涨落潮期间滩槽水沙交换量大,航道治理难度高。利用现场ADCP和多任务坐底水沙观测系统,获取了滩面窜沟和汊道内水沙运动资料,分析了滩槽... 通州沙河段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建设中的六大碍航河段之一,呈弯曲多汊河型,滩槽交错,涨落潮期间滩槽水沙交换量大,航道治理难度高。利用现场ADCP和多任务坐底水沙观测系统,获取了滩面窜沟和汊道内水沙运动资料,分析了滩槽水沙运动交换基本特性。针对通州沙中水道半旋转流水沙交换特征,结合现场测量和理论分析成果,研究了不同潜堤高程下的水沙拦截效果。为增强主水道碍航区水流动力,建议适当延长和抬高中水道附近过渡段潜堤长度和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多汊河段 水沙交换 深水航道 水沙拦截率 整治方案
下载PDF
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泥沙输运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宋振杰 毕乃双 +2 位作者 吴晓 邢国攀 王厚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45,共12页
利用EFDC三维数学模型,以整个渤海的水动力环境为背景,加入利津站逐日水沙数据和河口区域的风场数据,模拟了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泥沙输运过程。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泥沙的输运方式主要受到径流输入的悬沙浓度的变化的影响... 利用EFDC三维数学模型,以整个渤海的水动力环境为背景,加入利津站逐日水沙数据和河口区域的风场数据,模拟了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泥沙输运过程。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泥沙的输运方式主要受到径流输入的悬沙浓度的变化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估算了不同传输方式相互转化的悬沙浓度阈值。在没有强风浪扰动的情况下,径流输入悬沙浓度小于13.5g/L时,河口泥沙的传输方式为表层羽状流;输入的悬沙浓度在13.5g/L-24.5g/L之间时,羽状流遭到破快,河口淡咸水由于密度接近发生混合;当输入的悬沙浓度在24.5g/L-29.0g/L时,在底层河口泥沙以低密度异重流的方式传输,在表层则同时形成羽状流;输入的悬沙浓度大于29.0g/L时,黄河入海径流在河口处迅速潜没,形成高密度异重流。高密度泥沙异重流携带大量沉积物沿着海底斜坡向海输运,其初始速度可达1m/s以上。异重流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底床摩擦力的阻碍作用和泥沙沉降,速度和密度降低,逐渐向混合状态转化,最后以羽状流的形势向海传输。黄河入海泥沙在夏季主要堆积在河口三角洲附近的一个相当有限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调水调沙 河口羽状流 河口异重流 泥沙输运
原文传递
黄河口清水沟河道的冲淤过程与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郑珊 吴保生 +2 位作者 周云金 王开荣 韩沙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2-330,共9页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976—1980年改道初期清水沟改道点上游先冲后淤,改道点下游淤滩塑槽,淤积量随着下游河道展宽而增加,1980年后改道点上、下游河道冲淤过程趋于一致;受水沙条件等因素影响,1980—1986年清水沟主槽冲刷展宽,之后主槽淤积萎缩;1996年清八改汊和200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原型试验以来,河道转淤为冲,2002年后河道冲刷速率随时间指数衰减;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可计算清水沟长时段的冲淤过程,该方法可为预测未来清水沟冲淤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冲淤演变 滞后响应 改道 黄河口 清水沟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杨艳艳 朱明明 +5 位作者 宋泉清 王秀霞 李凡 张孝民 逄志伟 苏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8-503,共16页
为了解调水调沙(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WSRS)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非调水调沙年)和2018年(调水调沙年)的6—7月在黄河口海域利用水平拖网开展了6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调... 为了解调水调沙(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WSRS)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非调水调沙年)和2018年(调水调沙年)的6—7月在黄河口海域利用水平拖网开展了6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非调水调沙年和调水调沙年的鱼卵、仔稚鱼丰度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子状况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个航次调查共采获鱼卵6212粒,仔稚鱼431尾,隶属于8目12科14属,其中,河口定居性鱼类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为控制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夏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演替格局的主要种类;鱼卵受环流和调水调沙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分布在各调查阶段有所不同,仔稚鱼则趋向于在河口近岸海域分布;河口东北部及东南部靠近莱州湾区域是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主要聚集区;调水调沙年鱼卵、仔稚鱼的采获总量以及底层鱼类鱼卵的采获数量均明显高于非调水调沙年,调水调沙带来的丰富径流和泥沙有利于黄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补充;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洋鱼类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研究区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与盐度、水温、水深及浮游生物密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环境条件影响着鱼类对栖息地的选择。黄河调水调沙输送的丰富入海淡水和泥沙与其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了密切的响应关系,随着我们对调水调沙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建议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调水调沙的目标、时间和频次优化等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调水调沙 黄河口
下载PDF
Rapid shifts of the river plume pathway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in response to 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 in 2005 被引量:5
9
作者 WANG Houjie YANG Zuosheng BI Naishuang LI Haid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4期2878-2884,共7页
Freshwater plume represents a key passage for the river to deliver sediment to the coastal ocean. A wa- 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 was implemented for the Huanghe River in 2005;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s... Freshwater plume represents a key passage for the river to deliver sediment to the coastal ocean. A wa- 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 was implemented for the Huanghe River in 2005;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such an activity on the river plume dynamics, three cruises were carried out off the Huanghe River mouth. The prelimi- nary results of the in-situ measurements suggested that the plume pathway shifted rapidly during the period of less than twenty days, which was confirmed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in the same period. The rapid shifts were resulted from intens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river discharge and the vary- ing bathymetry in the river mouth area. A large amount of river sediment was delivered to the coastal region during this period and mostly deposited in the mouth bar area due to jet-flow deceleration, forming a cluster of mouth bars across the river mouth, which caused the rapid shifts of the plume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卷流 泥沙沉积规则 2005年
原文传递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英 张晶晶 +4 位作者 吕其明 吕振波 王育红 高彦洁 任中华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为了研究调水调沙对黄河口近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5年6月16日、7月7日、7月20日及未调水调沙的2016年7月14日,对黄河口近海海域叶绿素a(Chl a)含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4次综合调查。结果显... 为了研究调水调沙对黄河口近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5年6月16日、7月7日、7月20日及未调水调沙的2016年7月14日,对黄河口近海海域叶绿素a(Chl a)含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4次综合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调查海域Chl a浓度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空间上由河口向离岸逐渐递减过渡到整个海域均匀分布;2016年Chl a浓度偏低,高值区主要在南部近岸海域。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鉴定到的浮游植物种类逐渐递增,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明显。舟形藻(Navicula spp.)在4个调查航次均是优势种群,其他优势度较高的浮游植物还有针杆藻(Synedra spp.)、角毛藻(Chaetoceros sp.)、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调水调沙前,温度和可溶性无机磷(DIP)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调水调沙中,可溶性无机氮(DIN)、DIP和DIN/DIP影响逐渐增高;调水调沙后,可溶性无机硅(DSi)、DSi/DIN和温度的影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黄河口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叶绿素A
原文传递
2016-2020年黄河三角洲尾闾河道悬浮泥沙时空分布
11
作者 黄梁 陈沈良 +2 位作者 李鹏 杨美晴 刘清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313,共11页
三角洲河道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与河口流路稳定性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密切相关。基于Sentinel-2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反演悬沙浓度,结合河道形态和水动力数值模拟,分析了近年来黄河尾闾河道悬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0年... 三角洲河道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与河口流路稳定性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密切相关。基于Sentinel-2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反演悬沙浓度,结合河道形态和水动力数值模拟,分析了近年来黄河尾闾河道悬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0年,黄河尾闾河道平均悬沙浓度具有显著的洪枯季差异和不同的沿程分布;洪季悬沙浓度受上游来沙和底沙起动共同控制,王家庄和清加2断面是底沙起动再悬浮的主要断面;径流流速的增大对不同河段悬沙浓度的影响不尽相同,河口段悬沙浓度更易受径流流速的影响;以王家庄断面为界,上下游悬沙浓度分别呈现“深泓低两岸高”和“深泓高两岸低”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布模式;尾闾河道悬沙浓度对调水调沙响应敏感,2018年调水调沙期间悬沙浓度达到10.75 g/L,但随着河床底沙粗化,尾闾河道悬沙浓度对调水调沙的响应敏感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闾河道 悬浮泥沙 调水调沙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渤海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王梦雪 丁晓坤 +8 位作者 侯兴 吴念 王允 周楠 王玲燕 张晓彤 朱东栋 刘崇淙 刘素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3-131,共9页
本文结合2019年四个季节渤海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系统分析了渤海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渤海春、夏、秋、冬季节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4~6.8、0.5~14.9、0.2~6.5和0.4~0.9μg/L... 本文结合2019年四个季节渤海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系统分析了渤海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渤海春、夏、秋、冬季节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4~6.8、0.5~14.9、0.2~6.5和0.4~0.9μg/L,平均浓度分别为(1.6±1.2)、(3.0±4.2)、(1.0±0.8)和(0.6±0.2)μg/L,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分布规律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个季节近岸叶绿素a浓度明显高于远岸;夏季层化现象明显,表层叶绿素a浓度明显高于中、底层,春、秋、冬季节垂直混合均匀。冬季温度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夏、秋季节浮游植物生长受沿岸河流营养盐输入影响显著,尤其是夏季,受黄河水沙调控影响,黄河月径流量峰值由以往的秋季提前至夏季,使得夏季营养盐得以补充,进而导致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加,渤海叶绿素a峰值发生的季节总体上由以往的春、秋季转变为春、夏季。研究结果揭示了渤海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入认识渤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渤海 影响因素 调水调沙
下载PDF
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与溶解性硝酸盐输出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东 段慧真 +8 位作者 蒋浩 郭文静 葛文彪 薛天 李玉红 陈昊 高振朋 黄兴宇 麻冰涓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07-1315,共9页
人为输入氮和磷通过河流体系输送到河流下游以及海洋,给河流以及滨海生态系统带来压力,但河流水沙调控过程带来的溶解性硝酸盐(NO_(3)^(-))输出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借助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水库下游300 km范围河... 人为输入氮和磷通过河流体系输送到河流下游以及海洋,给河流以及滨海生态系统带来压力,但河流水沙调控过程带来的溶解性硝酸盐(NO_(3)^(-))输出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借助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水库下游300 km范围河水在泄水阶段和泄泥沙阶段水NO_(3)^(-)含量以及硝酸盐氮和氧同位素(δ^(15)N_(NO3)和δ^(18)O_(NO3))组成,说明河水NO_(3)^(-)来源变化及其对水沙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2018年6月底泄清水阶段河水NO_(3)^(-)含量中间值为13.11 mg·L^(-1),均值为13.04±1.20 mg·L^(-1)(n=11),δ^(15)N_(NO3)和δ^(18)O_(NO3)中间值为1.8‰和8.8‰,均值分别为2.2‰±1.6‰(n=11)和9.2‰±2.1‰(n=11);2018年7月上旬泄泥沙阶段河水NO_(3)^(-)含量中间值为15.46 mg·L^(-1),均值为15.42±1.26 mg·L^(-1)(n=10),δ^(15)N_(NO3)和δ^(18)O_(NO3)中间值为1.3‰和9.4‰,均值分别为0.6‰±2.1‰(n=10)和8.9‰±1.7‰(n=9);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泄水阶段和泄沙阶段NO_(3)^(-)含量以及δ^(15)N_(NO3)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δ^(18)O_(NO3)差异不明显(P>0.05);黄河干流河水NO_(3)^(-)主要来自于土壤NO_(3)^(-)和化肥NO_(3)^(-),泄水阶段贡献比例为15.1%±11.2%和63.7%±10.8%,泄沙阶段贡献比例为11.2%±10.6%和70.4%±11.6%。泄泥沙阶段化肥NO_(3)^(-)对河水NO_(3)^(-)贡献比例增大,与泄沙阶段河道内农田淹没导致化肥NO_(3)^(-)释放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探究了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对河水NO_(3)^(-)行为的影响机制,在泄泥沙阶段,河水流量增加导致化学肥料NO_(3)^(-)输出量增加,对黄河下游水体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小浪底水库 水沙调控 硝酸盐 氮和氧同位素 铵氧化作用
原文传递
镭、氡同位素示踪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水体运移及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晓洁 许博超 +2 位作者 夏冬 江雪艳 简慧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6-43,共8页
为研究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镭、氡同位素和营养盐在黄河口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7月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多点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1)黄河口海域镭、氡同位素分布呈现明显的"分区"现象,南北两区分别为"... 为研究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镭、氡同位素和营养盐在黄河口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7月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多点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1)黄河口海域镭、氡同位素分布呈现明显的"分区"现象,南北两区分别为"调水调沙影响非显著区域"和"调水调沙影响显著区域",北部海域镭、氡同位素浓度高值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包括河流输入和海底地下水排放);(2)调查期间,北部海域水体年龄为(2.9±1.6)d,南部海域水体年龄为(5.0±2.1)d;水龄随潮汐变化表现出涨潮时水龄增大、落潮时水龄减小的波动趋势;(3)北部海域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硅(DSi)含量明显高于南部海域,而溶解无机磷(DIP)在两个区域的含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镭同位素 氡同位素 营养盐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磁学记录及其年代学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艇 刘青松 郑一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3902-3915,共14页
自1976年从清水沟入海之后,黄河受水库修建、水土保持等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入海泥沙逐年减少.2002年,黄河开始调水调沙,进一步改变了黄河入海泥沙格局.目前,已有较多研究通过水深测量、遥感等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冲淤演变,但还较... 自1976年从清水沟入海之后,黄河受水库修建、水土保持等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入海泥沙逐年减少.2002年,黄河开始调水调沙,进一步改变了黄河入海泥沙格局.目前,已有较多研究通过水深测量、遥感等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冲淤演变,但还较缺乏沉积记录方面的支持.以1976年以来黄河入海口附近水下三角洲沉积钻孔YD01、YD02和YD03为材料,对3个钻孔进行详细的环境磁学和岩性分析,探讨1976年以来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对黄河闾尾摆动、流域水库建设、调水调沙等活动的响应,及可能的年代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YD01、YD02和YD03孔磁学参数χ_(fd)%、χ_(ARM)和岩性特征较灵敏地响应了1976年黄河改道经清水沟入海、1986年龙羊峡水库建设、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及2007年左右调水调沙能力减弱等自然和人类活动与过程.在3个钻孔中,这些磁学和岩性特征变化显著的界面可以作为黄河口沉积物定年的参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调水调沙 环境磁学 黄河改道 泥沙来源
原文传递
调水调沙对黄河三角洲切变锋及冲淡水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柯萌 孙永福 +2 位作者 宋玉鹏 徐丛亮 董立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1-564,共14页
基于Delft3D构建了包含利津以下河段的黄河口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分布。通过3个工况,分析调水调沙对切变锋位置、强度、历... 基于Delft3D构建了包含利津以下河段的黄河口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2011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大面站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研究区的流场特征和盐度分布。通过3个工况,分析调水调沙对切变锋位置、强度、历时的影响,总结出地形成因和径流成因的两类切变锋。表层低盐中心位于入海口东北外海,与径流入海后形成的顺时针环流一致。底层淡水受地形成因切变锋面抑制,主要被限制在口门右侧的河口前缘,并沿岸线向ES—S扩散,形成底层低盐中心。高径流时表层冲淡水向北侧扩散更远且偏转半径更大;低径流时盐水楔位于河道内,外海盐度波动较弱。平流作用与水体净输移有关,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淡水通量;潮泵作用在近岸更为强烈,反映了口门两侧不同位置、层位截然相反的盐度-潮流相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切变锋 冲淡水 数值模型
下载PDF
黄河干流铀同位素的沿程变化及入海通量 被引量:2
17
作者 隋娟娟 江雪艳 +1 位作者 许博超 于志刚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9-356,共8页
通过分析黄河干流溶解铀的沿程变化特征和下游利津站溶解铀浓度的季节性变化,估算了溶解铀的逐月及全年入海通量。研究结果表明,溶解铀浓度从上游至下游总体呈现出沿程逐步增加的趋势,^(234)U/^(238)U放射性活度比在上游源头附近比较高... 通过分析黄河干流溶解铀的沿程变化特征和下游利津站溶解铀浓度的季节性变化,估算了溶解铀的逐月及全年入海通量。研究结果表明,溶解铀浓度从上游至下游总体呈现出沿程逐步增加的趋势,^(234)U/^(238)U放射性活度比在上游源头附近比较高,其余河段^(234)U/^(238)U放射性活度比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1.3~1.7)。黄河下游利津站溶解铀浓度的变化范围为2.72±0.18μg/L至7.57±0.66μg/L之间,平均值为5.49±0.28μg/L,并且呈现出夏、秋季低于春、冬季的变化规律。黄河下游水沙、溶解铀的月际入海通量年内变化显著,主要集中丰水期特别是调水调沙时期。利津站的径流量是影响溶解铀入海通量的主要因素。2010年、2013和2014年利津站溶解铀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04×10~5kg/a、1.31×10~5kg/a和6.41×10~4kg/a,占世界河流年入海通量的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铀 颗粒态铀 黄河 通量 调水调沙
原文传递
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溶解铀浓度及入海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臣青 江雪艳 +2 位作者 孟春霞 隋娟娟 刘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9-219,共11页
为研究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溶解铀浓度及其入海通量的影响,于2014年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小浪底站及利津站进行了连续同步观测。结果发现,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站溶解铀浓度的平均值在调水阶段为(4.28±0.33)μg/L,调沙阶段为(4.19±... 为研究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溶解铀浓度及其入海通量的影响,于2014年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小浪底站及利津站进行了连续同步观测。结果发现,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站溶解铀浓度的平均值在调水阶段为(4.28±0.33)μg/L,调沙阶段为(4.19±0.29)μg/L;利津站溶解铀浓度的平均值在调水阶段为(4.55±0.22)μg/L,调沙阶段为(4.87±0.40)μg/L。无论是调水阶段还是调沙阶段,利津站溶解铀浓度的平均值均比小浪底站高,且调沙阶段溶解铀增加量显著高于调水阶段。进一步分析讨论得出调水调沙期间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以及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变化是影响黄河下游溶解铀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2014年调水调沙的运行使得黄河下游利津站的溶解铀入海通量比河流正常输运状态下增加了8.3×102 kg;而2015年在只进行了调水的情况下,从小浪底站到利津站溶解铀通量减少了4.1×103kg,说明不同模式下的调水调沙对溶解态铀入海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在黄河口咸淡水混合带存在着悬浮颗粒物向水体释放溶解铀的现象,根据调水调沙期间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量及溶解铀的释放系数估算得到2010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调水调沙期间在河口混合带释放的溶解铀分别为1.57×10~4 kg、0.739×10~4 kg、0.690×10~4 kg和8.25×102 kg,分别占各自年份全年溶解铀入海通量的15%、7.7%、5.3%和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调水调沙 溶解态铀 通量
下载PDF
2015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悬浮颗粒Pb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明 杨雅迪 +2 位作者 毕乃双 陈竟博 范德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009-3017,共9页
通过对201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利津水文站悬浮泥沙以及小浪底水库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研究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中Pb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对调水调沙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P... 通过对201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利津水文站悬浮泥沙以及小浪底水库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研究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中Pb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对调水调沙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泥沙Pb元素含量为18.09~28.35 g/g,平均为21.64 g/g,稳定同位素2 0 7Pb/2 0 6Pb为0.8367~0.8481,2 0 8Pb/2 0 6Pb为2.0839~2.0997,与黄土等物质较为接近.Pb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在调水调沙前、后期均较高,而在调水调沙中间主要时段则较低.利津站悬浮泥沙及小浪底水库沉积物中Pb同位素组成均符合黄河源Pb演化规律,但小浪底水库沉积物Pb元素含量较高,部分站位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调水调沙进程对该期间黄河入海泥沙Pb的变化及来源有着显著影响,在调水调沙前期和后期,水沙通量小,洪水对下游河床冲刷作用弱,Pb受到中上游沉积物来源影响,导致含量和同位素组成较高.在调水调沙中间的主要时段,利津悬浮泥沙与小浪底水库沉积物显著不同,Pb主要来自洪水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以自然来源为主,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来源 黄河 调水调沙
下载PDF
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
20
作者 张涛 毕乃双 +2 位作者 吴晓 宋振杰 王厚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6,共7页
本文基于2010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海表温度(SST)的季节性变化,分析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向海扩展的时空变化,揭示了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临近大陆气候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0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海表温度(SST)的季节性变化,分析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向海扩展的时空变化,揭示了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临近大陆气候的影响,夏季秋季高,春季冬季低,四个季节羽状流扩散范围都较小。调水调沙期间,羽状流向海传输方向发生摆动,由北向逐渐向东偏转至正东方向,最后又转为北向。随着径流量的增加,羽状流扩散范围和传输距离也迅速增大,传输距离与径流量呈较好的对数线性关系。此外,潮汐变化也会影响羽状流的传输方向和输运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羽状流 海表温度 扩散范围 传输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