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体修复装置——扬水曝气器的开发 被引量:35
1
作者 丛海兵 黄廷林 +2 位作者 缪晶广 何文杰 韩宏大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5,共5页
为将只具有提水功能的扬水筒改进成为具有混合和充氧功能的扬水曝气器,先通过小试证明了该扬水曝气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继而研究了影响气弹形成的因素,最后得出了计算最小气室体积的经验公式,并对扬水曝气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提水 充氧 混合 气弹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对汾河水库原水水质的改善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廷林 李建军 《供水技术》 2007年第4期13-16,共4页
介绍了扬水曝气器对水库水质的改善。扬水曝气器的混合和充氧作用使水库中下层水体溶解氧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底泥表面溶解氧均维持在2mg/L以上,泥面上0.5m处的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越接近扬水曝气器,溶解氧越高。同时抑制了水库底泥... 介绍了扬水曝气器对水库水质的改善。扬水曝气器的混合和充氧作用使水库中下层水体溶解氧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底泥表面溶解氧均维持在2mg/L以上,泥面上0.5m处的溶解氧维持在3mg/L以上,越接近扬水曝气器,溶解氧越高。同时抑制了水库底泥中氨氮的释放,与2005年同期相比,氨氮降低了95%。运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技术对汾河水库的水质改善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溶解氧 氨氮 水质改善
下载PDF
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藻类控制机制研究
3
作者 孔昌昊 黄廷林 +4 位作者 温成成 张春晓 刘宇轩 程亚 赵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55-4266,共12页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 为探明扬水曝气对峡谷分层型水库中不同径向藻类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以李家河水库为对象,对扬水曝气系统(WLAs)运行期间水体理化性质参数和藻类数量及物种进行了高频监测,采用藻类传统和功能分类法,建立了控制条件下藻类的演替规律和控制机制.结果表明,WLAs运行12d后,径向S1~S4点藻密度削减率分别为92.7%、92.9%、92.1%和89.2%;径向S1~S4点藻属结构发生演替,绿藻(珊藻)和硅藻(短缝藻和羽纹藻)转向硅藻(针杆藻,小环藻),即“高温、大型且低比表面积(S/V)藻”转向“低温、小型且高S/V藻”;水温、光可利用率(Zeu/Zmix)、营养盐的降低和混合层深度(Zmix)的增加是扬水曝气系统控藻的主要原因;径向S1~S4点Q指数升高且TLI指数降低,表明富营养化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谷分层型水库 硅藻水华 功能藻分类 扬水曝气 径向控制
下载PDF
扬水曝气强化催化氧化去除水中有机微污染物 被引量:1
4
作者 史玲 黄廷林 董社英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01-2506,共6页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RuO2-CeO2/γ-Al2O3、Fe2O3-CeO2/γ-Al2O3、Fe2O3/γ-Al2O3。在扬水曝气条件下,以西安某水源水库水为原水,考察了各催化剂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实验发现,催化剂反复多次使用并...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负载型催化剂RuO2-CeO2/γ-Al2O3、Fe2O3-CeO2/γ-Al2O3、Fe2O3/γ-Al2O3。在扬水曝气条件下,以西安某水源水库水为原水,考察了各催化剂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实验发现,催化剂反复多次使用并无明显失活现象,连续使用20 d以消除单纯吸附的影响后,仍然可在7 d内使UV254、CODMn、D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8%、28%和27%。离子溶出实验表明,Fe2O3/γ-Al2O3有很好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制备工艺以及制备成本,选择Fe2O3/γ-Al2O3为最佳催化剂。为了使催化剂Fe2O3/γ-Al2O3具有最佳活性,分别考察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浸渍液浓度、浸渍时间等,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然后反应前后水样的分子量测定结果表明,反应后大分子比例下降,而小分子比例提高,说明催化氧化将一定量的大分子降解成为小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催化氧化 水源水 微污染物
原文传递
混合胁迫条件下蓝藻运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秀秀 丛海兵 +2 位作者 高郑娟 崔朝杰 曹倩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1-1787,共7页
为了探究混合控藻技术对蓝藻运动分布特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太湖蓝藻在不同光照度、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上浮/下沉速度.蓝藻在1 500~6 000 lx光照度范围内均表现出很强的上浮性能,光照度大于1 500 lx时,上浮速度大于0.8cm·min-1... 为了探究混合控藻技术对蓝藻运动分布特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太湖蓝藻在不同光照度、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上浮/下沉速度.蓝藻在1 500~6 000 lx光照度范围内均表现出很强的上浮性能,光照度大于1 500 lx时,上浮速度大于0.8cm·min-1的藻颗粒占58%;当光照度小于1 500 lx或大于6 000 lx时上浮速度将减弱.在8~25℃环境下,蓝藻呈上浮运动,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上浮速度增加.在0~0.1 MPa压强条件下蓝藻上浮,且随着压强的增加上浮速度减慢;当压强达到0.2~0.3 MPa时大部分蓝藻悬浮于水中,只有少部分上浮或下沉;当压强达到0.4~0.6 MPa时,蓝藻明显下沉,且随着压强的增加下沉速度增大,0.6 MPa压强下,下沉速度大于1.0 cm·min-1的藻颗粒占52.5%.当外界压力超过藻细胞气囊所能承受的范围,气囊开始破裂,藻细胞的浮力变小直至小于其重力,导致藻颗粒下沉.常压下,藻颗粒粒径越大,上浮速度越快,密度越小;高压下,藻颗粒粒径越大,下沉速度越快,密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曝气混合 运动特性 气囊 密度
原文传递
Water-lifting and aeration system improves water quality of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s: Biological mechanism and field application
6
作者 Liqing Kou Tinglin Huang +5 位作者 Haihan Zhang Kai Li Fengyao Hua Cheng Huang Xiang Liu Fan S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74-188,共15页
Reservoirs have been served as the major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for dozens of years.The water quality safety of large andmedium reservoirs increasingly becomes the focus of public concern.Field test has proved that ... Reservoirs have been served as the major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for dozens of years.The water quality safety of large andmedium reservoirs increasingly becomes the focus of public concern.Field test has proved that water-lifting and aeration system(WLAS)is a piece of effective equipment for in situ control and 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However,its intrinsic bioremediation mechanism,especially for nitrogen removal,still lacks in-depth investigation.Hence,the dynamic changes inwater quality parameters,carbon source metabolism,species compositions and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microbial communities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Jinpen Reservoir within a wholeWLAS running cycle.TheWLAS operation could efficiently reduce organic carbon(19.77%),nitrogen(21.55%)and phosphorus(65.60%),respectively.Biolo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icrobialmetabolic capacitieswere enhanced viaWLAS operation,especially in bottomwater.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emonstrated that WLAS operation altered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ource water.The most dominant genus accountable for aerobic denitrification was identified as Dechloromonas.Furthermore,network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icroorganisms interacted more closely through WLAS operation.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and total nitrogen(TN)were regarded as the two main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influencing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as confirmed by redundancy analysis(RDA)and Mantel test.Overall,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and an effective way for strengthening the in-situ bioremediation of micro-polluted source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lifting and aeration system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Co-occurrence network Biological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贫营养生物膜组合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廷林 魏巍 +3 位作者 王春燕 黄卓 苏俊峰 智利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5-131,146,共8页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模拟原位条件进行了贫营养生物膜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对氮源污染物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贫营养生物膜组合技术用于净化微污染原水是可行的;在水温为10~23℃,溶解氧浓...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模拟原位条件进行了贫营养生物膜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对氮源污染物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贫营养生物膜组合技术用于净化微污染原水是可行的;在水温为10~23℃,溶解氧浓度为4.0~6.0mg/L、NH4+-N 0.230mg/L、NO2--N 0.010mg/L、NO3--N 1.125mg/L、TN 2.010mg/L、CODMn3.140mg/L、TOC 3.012mg/L和BOD51.540mg/L的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时的氨氮、硝氮、总氮及TOC去除率范围分别为82%~100%、62%~79%、71%~80%和73%~80%,亚硝氮已基本检测不到,BOD5/CODMn比值在0.05~0.20之间,说明该组合系统的脱氮效果可满足地表水环境Ⅲ类水体的质量标准要求,且生物稳定性可得到明显提高。另外,还考察了运行过程中生物膜上贫营养反硝化细菌数量及生物相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贫营养生物膜系统的净水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贫营养生物膜 微污染原水 反硝化细菌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在调水型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翟振起 黄廷林 陈凡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37,共7页
为探究扬水曝气技术在调水型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在茜坑水库扬水曝气强化生物改善工程运行前、后一个月(2021年6月28日—9月2日)进行了全库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扬水曝气系统成功提升了水体含氧量,提高了水体流动性,强化了水库自... 为探究扬水曝气技术在调水型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在茜坑水库扬水曝气强化生物改善工程运行前、后一个月(2021年6月28日—9月2日)进行了全库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扬水曝气系统成功提升了水体含氧量,提高了水体流动性,强化了水库自净能力。作用范围内水体热分层完全消失,底层溶解氧升高到6 mg/L以上,藻密度降低到5×10^(6)cells/L且优势种由蓝藻转变为硅藻,铁和锰释放得到显著抑制,TP削减率增加了21%。此外,运行成本最多仅为0.02元/m^(3),远低于水厂处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茜坑水库 热分层 水质改善
原文传递
分层水库水深对扬水曝气原位控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昕 许岩 +2 位作者 王雪 刘伟 黄廷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6-1172,共7页
扬水曝气是分层水源水库原位藻类控制的有效技术.针对西安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典型设计工况,采用商业化Fluent软件模拟计算了不同水深条件下扬水曝气器的外围流场,分析了水深对扬水曝气控藻区域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扬水... 扬水曝气是分层水源水库原位藻类控制的有效技术.针对西安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典型设计工况,采用商业化Fluent软件模拟计算了不同水深条件下扬水曝气器的外围流场,分析了水深对扬水曝气控藻区域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稳定时,进水口附近的顺时针环流和其他区域的逆时针环流共存,进水口顺时针环流范围和强度不受水深影响,水流速度沿扬水曝气器径向减小.当水深从50 m逐渐增加到110 m时,扬水曝气核心控藻区域的百分比从12.5%增大到30.6%,核心控藻区域半径从60 m增加到175 m,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从16 d增加到30 d.当水深不浅于65 m时,藻类在补偿点以下的停留时间均大于48 h,且随水深的增加而延长.非核心控藻区域内的藻类随逆时针环流被动迁移至核心区域,最终悬浮并滞留在扬水曝气器底部附近.分层水库中扬水曝气器合理设计间距为水深的1.2~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水源水库 水深 扬水曝气 控藻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分层水库温度梯度对扬水曝气原位控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昕 叶丽丽 +2 位作者 赵伟丽 黄廷林 丛海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2-358,共7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数值模拟了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及藻类浓度场,并与实际工程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当水深为80m、水面下30m内的温度梯度从0.17℃/m增加到0.73℃/m时,核心控藻区域的半径从100m增加到150m,控藻区...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数值模拟了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及藻类浓度场,并与实际工程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当水深为80m、水面下30m内的温度梯度从0.17℃/m增加到0.73℃/m时,核心控藻区域的半径从100m增加到150m,控藻区域百分比从25.16%增大到28.60%,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分别从16d增加到24d.在稳定条件下,藻类在补偿点以下的停留时间均大于48h,基本不受温度梯度的影响,藻类生长受抑制.藻类浓度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运行结果吻合良好.推荐水库中扬水曝气器合理设计间距为2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水源水库 扬水曝气 温度梯度 藻类控制 间距
下载PDF
扬水曝气器出流结构优化及对控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昕 马晓林 +1 位作者 许岩 黄廷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8-866,共9页
扬水曝气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的有效新技术。本文采用不同的扬水曝气器出流结构,运用FLUENT数值模拟了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和藻类浓度场,模拟的流速和藻类浓度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典型曝气量25m3/h下,运用动量方程计算了不同... 扬水曝气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的有效新技术。本文采用不同的扬水曝气器出流结构,运用FLUENT数值模拟了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和藻类浓度场,模拟的流速和藻类浓度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典型曝气量25m3/h下,运用动量方程计算了不同出流结构条件下设备所受的冲击力。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上升筒侧壁开孔和设导流板的优化出流结构使设备所受最大冲击力减少46.4%;最大冲击力随水流速度峰值增加而增大,但呈非线性关系。采用优化的出流结构,在水库典型水深55 m和80 m条件下,扬水曝气器外围的入口顺时针环流半径分别扩大8.3%和21.4%,核心控藻区域半径分别增加3.0%和22.2%,核心控藻区域面积分别增加0.6%和5.4%,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分别延长11.1%和15.4%。扬水曝气器更适宜于深水型分层湖库原位控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出流结构 冲击力 控藻 分层湖库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技术改善城市供水原水水质的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学文 《山西建筑》 2009年第31期175-177,共3页
通过分析引黄工程原水水质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采用扬水曝气技术改善水质的方法,就扬水曝气器作用、设计参数、扬水曝气器布置及相关配套设备作了论述,实践证明了扬水曝气技术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供水 原水 水质 扬水曝气技术
下载PDF
脉冲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微污染水 被引量:2
13
作者 丛海兵 章清琳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8-31,共4页
采用脉冲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城市河道水体的小试,得到了优化的技术参数:曝气强度为4 m^3/(m^2·h),水力停留时间为2 h,停曝比为(6:4)~(8:2),曝气周期≤2min。在优化的技术条件下,脉冲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氨氮和COD_(Mn... 采用脉冲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城市河道水体的小试,得到了优化的技术参数:曝气强度为4 m^3/(m^2·h),水力停留时间为2 h,停曝比为(6:4)~(8:2),曝气周期≤2min。在优化的技术条件下,脉冲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氨氮和COD_(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8.30%~93.51%)和(21.12%~24.29%),填料上的生物量为265.53~938.63 nmol/m^3,效果均好于传统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且比其节省气量为60%~80%。将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开发了脉冲扬水曝气原位水质净化装置,中试结果表明:在水温<15℃的条件下,对氨氮、总氮和COD_(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55.31%、18%和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扬水曝气 生物接触氧化 微污染水 节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