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7-723,共7页
针对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开发矛盾,介绍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CO_(2)驱等不同开发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要进展和矿场应用效果。水驱调整以局部注-采关系完善为主,配套工艺采取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特低渗油藏开展了压... 针对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开发矛盾,介绍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CO_(2)驱等不同开发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要进展和矿场应用效果。水驱调整以局部注-采关系完善为主,配套工艺采取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特低渗油藏开展了压驱注水试验;化学驱形成了无碱二元复合驱和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并已工业化推广应用,研发了耐温、耐盐、抗钙镁驱油剂和驱油体系;稠油油藏发展了低效稠油降粘复合驱技术、深层特超稠油HDCS技术、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和深层稠油化学蒸汽驱技术;CO_(2)驱针对中-高渗高含水油藏采取长效焖井+大段塞注入模式,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采取高压低速注入、异井水气交替注入模式,针对致密油藏采取异步周期注采模式。在上述技术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 高温高盐 化学驱 稠油热采 CO_(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提高采收率技术创新支撑我国原油产量长期稳产 被引量:24
2
作者 袁士义 王强 +2 位作者 李军诗 高明 韩海水 《石油科技论坛》 2021年第3期24-32,共9页
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我国油田开发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带动下,依靠持续自主创新,我国陆上油田已形成精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气驱、微生物驱等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系列,总体处于国际领... 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我国油田开发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带动下,依靠持续自主创新,我国陆上油田已形成精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气驱、微生物驱等提高采收率理论技术系列,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大庆、长庆、胜利、辽河、新疆和大港等油田成功实现工业推广应用,为保障国家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发挥了重大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的创新成果及突破性成就:精细水驱推动老油田水驱技术升级,对延缓产量递减发挥重要作用;化学驱理论技术多方位持续创新,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保持世界前列,其中聚合物驱在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矿场提高采收率约14%,二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矿场提高采收率18%以上,三元复合驱矿场提高采收率20%以上;稠油热采由蒸汽吞吐向蒸汽驱、SAGD和火驱技术跨越发展;注气形成较成熟的配套技术,矿场取得良好增油效果,具备5-10年上产千万吨潜力;微生物驱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矿场提高采收率7%以上。针对低油价、降本增效和节能环保等新形势新要求,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需持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升级核心技术、探索颠覆性技术,加大试验和工业化力度,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精细水驱 化学驱 气驱 稠油热采 微生物驱
下载PDF
渗透降黏驱油剂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13
3
作者 郑万刚 初伟 +4 位作者 崔文富 管雪倩 曹嫣镔 于田田 汪庐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9-134,共6页
渗透降黏驱油剂是一种聚合物型降黏剂,具有优异的水相增黏和油相降黏作用,能抑制水窜,有效地提高水驱稠油采收率。从介观和微观2个层面对渗透降黏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分析和探索,CT扫描驱油实验研究发现,渗透降黏驱油剂在模拟... 渗透降黏驱油剂是一种聚合物型降黏剂,具有优异的水相增黏和油相降黏作用,能抑制水窜,有效地提高水驱稠油采收率。从介观和微观2个层面对渗透降黏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分析和探索,CT扫描驱油实验研究发现,渗透降黏驱油剂在模拟非均质油藏驱油过程中,出现了纯油相和乳液相2个采油峰值,实现了高、低渗透层的均衡动用。微观刻蚀模型驱替实验结果表明,渗透降黏驱油剂在驱替过程中可与稠油形成多种类型流体形态,并在油藏驱油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驱替初期形成油包水(W/O)乳液扩大波及体积;继续注入可变W/O型乳液为水包油包水(W/O/W)型,提高渗流能力;形成的微乳液相可提高岩石上的油相剥离效率。渗透降黏驱油剂驱替后剩余油分布特征表明,簇状流和滴状流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扩大波及和洗油效果,对于大幅提高低效水驱稠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 冷采 驱油剂 水驱 稠油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光焕 刘祖鹏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14年第12期7-11,共5页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难点,重点介绍了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敏感性稠油油藏和低渗透稠油油藏等复杂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并对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和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研究...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难点,重点介绍了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浅薄层超稠油油藏、敏感性稠油油藏和低渗透稠油油藏等复杂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并对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和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研究进展指出了稠油热采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超深层低渗稠油和浅薄层特超稠油的开发技术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特超稠油 薄层稠油 井网加密 水驱稠油 敏感性稠油
下载PDF
稠油水驱降粘开采新技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金发扬 蒲万芬 +2 位作者 任兆刚 赵金洲 肖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5-97,共3页
针对渤海SZ36-1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筛选了适合海上稠油油田水驱降粘开采的复合降粘体系。该体系具有用量少、成本低、降粘率高、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岩心流动实验表明:在注入水中加入复合降粘体系,能有效改善水驱效果,采收率在... 针对渤海SZ36-1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筛选了适合海上稠油油田水驱降粘开采的复合降粘体系。该体系具有用量少、成本低、降粘率高、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岩心流动实验表明:在注入水中加入复合降粘体系,能有效改善水驱效果,采收率在常规水驱的基础上提高近12个百分点,降粘率在95%以上,可达到高效经济水驱降粘开采稠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水驱 降粘开采 实验研究 表面活性剂 SZ36-1油田
下载PDF
超临界水驱超稠油提高采收率热物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赵秋阳 郭烈锦 +3 位作者 王晔春 黄祖杰 陈磊 金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5-642,共8页
超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于提高石油供给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意义重大。针对深层超稠油资源由于原始地层压力高、原油黏度大导致常规蒸汽驱无法有效开发的问题,本文提出超临界水驱开发深层超稠油的新思路。本文首先研制了超临界水驱油提... 超稠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对于提高石油供给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意义重大。针对深层超稠油资源由于原始地层压力高、原油黏度大导致常规蒸汽驱无法有效开发的问题,本文提出超临界水驱开发深层超稠油的新思路。本文首先研制了超临界水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平台,研发的管式填砂岩心模型能够模拟岩心升温和驱替的同步过程,然后开展了超临界水驱、蒸汽驱和热水驱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蒸汽驱,超临界水驱能显著提高采收率并具有更高的热效率,25MPa、400℃超临界水驱鲁克沁超稠油的采收率达到97.07%;获得了超临界水驱过程的温度场和驱替压差变化规律,发现了超临界水超覆现象,与蒸汽超覆相比,超临界水超覆发生晚且持续短,可扩大波及范围,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驱 超稠油 提高采收率 蒸汽超覆 超临界水超覆
原文传递
六东区克下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霍进 单朝晖 +1 位作者 郑爱萍 栾海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7-50,共4页
六东区克下组油藏是克拉玛依油田早期注水开发的Ⅲ类砾岩油藏 ,经历了冷采、注水、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等不同开采阶段 ,为新疆油田重要的热采生产区块。本次从该油藏静态研究入手 ,结合动态开采特征 ,对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沉积微相及储... 六东区克下组油藏是克拉玛依油田早期注水开发的Ⅲ类砾岩油藏 ,经历了冷采、注水、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等不同开采阶段 ,为新疆油田重要的热采生产区块。本次从该油藏静态研究入手 ,结合动态开采特征 ,对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分布等进行描述 ,精细刻画油层非均质性以及油、汽、水分布特征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为全面认识评价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调整跟踪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砾岩油藏 注水开发 稠油热采 油藏描述 建模 克拉玛依油田 六东区克下组油藏
下载PDF
扩大波及体积与流度控制组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云宝 刘义刚 +4 位作者 孟祥海 邹剑 夏欢 王楠 薛宝庆 《当代化工》 CAS 2019年第3期567-571,共5页
针对渤海S稠油油田在开发中存在的含水上升快、水驱采出程度低、油水界面亲和力低的矛盾,进行了水驱稠油调剖调驱一体化组合技术研究。在储层大孔道封堵的基础上,对剖面调整体系进行了系统筛选,对强化水驱体系乳化性、降黏率、界面张力... 针对渤海S稠油油田在开发中存在的含水上升快、水驱采出程度低、油水界面亲和力低的矛盾,进行了水驱稠油调剖调驱一体化组合技术研究。在储层大孔道封堵的基础上,对剖面调整体系进行了系统筛选,对强化水驱体系乳化性、降黏率、界面张力及驱替效率作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强化水驱体系在较低浓度下可以实现较好的稠油降黏功效,降黏率达90%以上,油水界面张力可下降至10^(-2) mN/m;在室内非均质岩心的条件下,强化水驱体系低浓度条件下即可提高采收率9.3%,配合调剖措施的情冴下可提高采收率27.2%,具有"1+1>2"的驱油功效。基于"储层大孔道封堵与冷采驱油"的"调+驱相结合"的技术思路,进行了组合调驱工艺方案设计幵完成了现场有效实施,实施后一线受益井见效比例达66.7%,综合含水下降5%~7%,目前阶段净增油10 500 m^3,且持续有效。该组合调驱一体化工艺,施工工艺成熟,矿场试验增油效果显著,便于在海上油田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稠油 剖面调整 流度控制 乳化降黏 矿场实施效果
下载PDF
热水驱稠油油田硫化氢生成机理探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熊书权 刘平 +2 位作者 王少华 肖洒 刘亚琼 《化学工程师》 CAS 2021年第12期43-46,共4页
近年来,南海A稠油油田地热水驱在低温高压的工况下产生大量的H_(2)S气体,严重影响油田的生产安全。在充分调研稠油油田开发H_(2)S生成原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地热水驱低温高压条件下的H_(2)S生成机理,确定在低温高压(... 近年来,南海A稠油油田地热水驱在低温高压的工况下产生大量的H_(2)S气体,严重影响油田的生产安全。在充分调研稠油油田开发H_(2)S生成原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地热水驱低温高压条件下的H_(2)S生成机理,确定在低温高压(105℃,12MPa)工况下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H_(2)S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了温度、压力等因素对于H_(2)S生成的影响作用规律,明确了温度为影响H_(2)S产生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驱 H_(2)S TSR反应 水热裂解 稠油
下载PDF
一种水溶性降黏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以内蒙古稠油为例
10
作者 王绘鹏 杨昌华 +1 位作者 张永伟 王辰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9期56-64,共9页
为解决内蒙古两干地区稠油难以进行蒸汽吞吐开发的问题,以烷基苯酚为主材料,通过催化,使羰基、亚胺基官能团与取代苯发生缩聚反应,构建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骨架结构,利用加入双反应位点的丁二醛形成支化型结构,然后以苯环上的反应位点... 为解决内蒙古两干地区稠油难以进行蒸汽吞吐开发的问题,以烷基苯酚为主材料,通过催化,使羰基、亚胺基官能团与取代苯发生缩聚反应,构建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骨架结构,利用加入双反应位点的丁二醛形成支化型结构,然后以苯环上的反应位点引入亲水基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水溶性降黏剂M1-VRJ。以毛1区块的两种稠油为例,研究评价其降黏性能。结果表明,单一的M1-VRJ体系和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的复配体系降黏率都高达96%以上;降黏剂的最佳反应温度为40℃,最佳反应时间为6h,最优使用浓度为0.7%(质量分数);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进行测试,在中性条件下的降黏效果更好。M1-VRJ降黏剂可以实现稠油的乳化分散,稠油黏度大幅度降低。室内驱油实验表明,M1-VRJ/聚丙烯酰胺复合驱对毛1区块稠油的室内模拟驱油提高采收率约1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降黏剂 低聚表面活性剂 降黏率 复合驱 采收率 稠油
下载PD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Dynamic Law of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for Multilayer Commingled Production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被引量:2
11
作者 Dong Liu Fengyi Zhang +2 位作者 Qin Zhu Xinran Wang Jing Fan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3期379-395,共17页
This paper moves one step forward to build?a?numerical model to research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dynamic law for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factor (IIF) in the multilayer reservoir which was heavy oil reservoir... This paper moves one step forward to build?a?numerical model to research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dynamic law for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factor (IIF) in the multilayer reservoir which was heavy oil reservoirs and produced by directional wells. There are mainly four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to the existing body of literature. Firstly, an equivalent simulation method of the pseudo start pressure gradient (PSPG) is developed to quantitatively predict the value of?IIF?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reservoir conditions. Secondly, the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is extended in time, and the time period of the study extends from a water cut stage to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he oil well open to produce?a?high water cut. Thirdly, besides the conventional productivity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factor (PIIF), a new parameter, that is, the oil recovery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factor (RIIF) is put forward.?RIIF?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technical indexes of stratified development and multilayer co-production effectively. Fourthly,?the?effectsof various geological reservoir parameters such as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nd crude oil viscosity, etc. on the?PIIF?and?RIIF’s?type curves?are?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he typical plate?is?plot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heavy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INTERLAYER Interference MULTILAYER Commingled PRODUCTION Pseudo START Pressure Gradient water flooding
下载PDF
鲁克沁中区水驱稠油油藏化学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浩 尹玉川 张立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89,12,共3页
鲁克沁中区稠油油藏由于普遍采用超破压注水开发,导致水井端存在微裂缝,虽然油藏注水时间较晚,但是由于平面矛盾日益突出,注入水突进越来越严重,见到注入水油井数不断增多,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水驱动用程度低以及产量递减幅度大。针对在... 鲁克沁中区稠油油藏由于普遍采用超破压注水开发,导致水井端存在微裂缝,虽然油藏注水时间较晚,但是由于平面矛盾日益突出,注入水突进越来越严重,见到注入水油井数不断增多,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水驱动用程度低以及产量递减幅度大。针对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平面和剖面矛盾突出、油井注水见效时间差异大,注水突进严重和含水上升速度加快等特定,进行了化学驱酚醛树脂冻胶和高强度复合有机交联冻胶调剖技术的理论和配方研究,研制出了试验配方,并对鲁克沁中区的鲁2-5开展了稠油油藏化学调剖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生产实践证明,调剖调驱技术可以作为稠油注水开发稳油控水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克沁中区 水驱稠油 油藏 化学调剖 冻胶
下载PDF
南海稠油油田热水驱硫化氢抑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年辉 刘平 +2 位作者 肖洒 刘亚琼 蔡俊 《当代化工》 CAS 2021年第12期2805-2809,共5页
南海东部A稠油油田地热水驱过程中出现了硫化氢气体,给生产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亟需探究合适的硫化氢抑制剂。市面上的抑制剂以醇胺类和三嗪类为主,与A油田高钙镁地层水环境不配伍且耐温性差,因此针对此情况开展了耐温耐盐型硫化氢抑制剂... 南海东部A稠油油田地热水驱过程中出现了硫化氢气体,给生产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亟需探究合适的硫化氢抑制剂。市面上的抑制剂以醇胺类和三嗪类为主,与A油田高钙镁地层水环境不配伍且耐温性差,因此针对此情况开展了耐温耐盐型硫化氢抑制剂的优选评价,并探究了不同质量浓度抑制剂对硫化氢生成的抑制效果和对储层的伤害率。结果表明:硫化氢抑制剂1^(#)和2^(#)与地层水均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其中2^(#)抑制效果较好,抑制剂用量为250mg·L^(-1)时H_(2)S抑制效果达85%以上,较同质量浓度1^(#)抑制剂效果优15%。抑制剂在250~2000 mg·L^(-1)注入质量浓度下,1^(#)和2^(#)抑制剂对岩心的渗透率保留率均可维持在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驱 硫化氢 耐温耐盐 抑制剂 稠油油田
下载PDF
超高含水期稠油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孝富 万禧煌 +3 位作者 朱愚 何先君 黄小亮 肖前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20-23,共4页
针对超高含水期稠油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进行CO_2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气速度、气体组分、压力衰竭速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对CO_2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开发中,低注气速度、高CO_2纯度以... 针对超高含水期稠油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进行CO_2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气速度、气体组分、压力衰竭速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对CO_2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开发中,低注气速度、高CO_2纯度以及压力衰竭生产方式均有助于提高稠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含水期 CO2驱 稠油油藏 泡沫油 参数优化
下载PDF
水驱稠油降黏驱对层间差异储层动用规律研究
15
作者 王玲 徐宏光 +1 位作者 蒲草 蔡韵凝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2年第4期20-22,共3页
针对水驱油藏降黏驱过程中储层原油动用规律不清晰的问题,采用多功能岩心实验装置和CT扫描仪,进行了层间渗透率差异储层的剩余油水驱转降黏驱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层间渗透率差异储层采收率随渗透率的提高而提高,渗透率的提高更有... 针对水驱油藏降黏驱过程中储层原油动用规律不清晰的问题,采用多功能岩心实验装置和CT扫描仪,进行了层间渗透率差异储层的剩余油水驱转降黏驱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层间渗透率差异储层采收率随渗透率的提高而提高,渗透率的提高更有利于高渗储层动用率的提高。层间渗透率差异储层模型均主要动用高渗透层原油,高渗透层原油动用率较高。渗透率差小的层间渗透率差异模型,上下层采出率差距较小;随渗透率差的增大,上下层采出率差距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水驱稠油油藏降黏驱剩余油的挖潜和采收率标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稠油 降黏驱 层间渗透率差异储层 剩余油分布 油田采收率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被引量:21
16
作者 孙焕泉 杨勇 +4 位作者 王海涛 王建 吴光焕 崔玉海 于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2,共13页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耗水层带发育、低效水循环严重,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差异大、有效动用难度大,深层、薄层超稠油注汽难、热损失大,有碱复合驱油体系结垢严重,聚合物驱后油藏动态非均质性更强、剩余油更加分散以及特高含水后期套损井多、出砂加剧、精细分层注采要求高等难题,明确地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深化驱油机制认识,围绕整装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断块油藏高效均衡开发、稠油油藏转方式开发、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开发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整装油藏精细流场调控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技术、稠油油藏热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特高含水期主导采油工程技术等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开辟先导试验区,取得显著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支撑胜利油区持续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分布特征 精细流场调控 立体开发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 稠油热复合开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早期聚合物驱见效规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邓景夫 李云鹏 +2 位作者 吴晓慧 李金宜 刘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30,157,共3页
针对海上稠油油田早期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和见效规律与高含水期聚合物驱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提出了水驱导数曲线法和数值模拟法来判别早期聚合物驱老井和新井的见效时间点。统计了SZ油田83口... 针对海上稠油油田早期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和见效规律与高含水期聚合物驱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提出了水驱导数曲线法和数值模拟法来判别早期聚合物驱老井和新井的见效时间点。统计了SZ油田83口受效井的见聚时间和见效时间,得到单井见聚时间平均为2.1a,见效时间平均为1.5a。根据见聚时间和见效时间的不同,将早期聚合物驱的见效规律归纳为先见聚再见效、先见效再见聚、见聚即见效、不见效4种类型,并通过储层条件、井网形式等静态因素以及水聚干扰状况、注聚总量、井控储量、采液强度等动态因素对见效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海上同类油田开展三次采油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聚合物驱 水驱导数曲线法 见聚时间 见效时间 见效规律 海上稠油油田
下载PDF
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开采机理及油藏工程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培武 曹峻博 +3 位作者 张崇刚 李鑫 杨光璐 李迎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104,共6页
针对辽河油田稠油区块蒸汽吞吐后期产量低、转换开发方式难度大的问题,按照“垂向泄水提高热效率、直平采液提高采注比、水平井注汽提干度、注采泄稳定控制扩波及”的技术思路,开展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油藏工程研究,进一步明确开采机理... 针对辽河油田稠油区块蒸汽吞吐后期产量低、转换开发方式难度大的问题,按照“垂向泄水提高热效率、直平采液提高采注比、水平井注汽提干度、注采泄稳定控制扩波及”的技术思路,开展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油藏工程研究,进一步明确开采机理并明确了各阶段开发特征,并对油藏工程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采用上下叠置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的立体井网,实现了平面蒸汽驱替、垂向重力泄水的渗流模式;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立体井网可为蒸汽腔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缓解了深层、特-超稠油埋藏深、沿程热损失大造成的井底蒸汽干度低、注采不同平衡等系列矛盾;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可划分为直井、水平井井间热连通,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驱替阶段和蒸汽驱调整3个阶段;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现场试验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预计汽驱结束采收率可达到58.6%,为深层-特深层稠油开发方式转换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成果为同类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泄水辅助蒸汽驱 深层稠油 水平井 注采参数
下载PDF
海上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伟 戴建文 +1 位作者 王亚会 涂乙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199,共7页
为了探索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不同提液方式下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的机理,设计不同提液方式、不同原油黏度下的海相砂岩稠油油藏驱替实验,采用在室内搭建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时不同提液方式、原油黏度等因素对... 为了探索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不同提液方式下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的机理,设计不同提液方式、不同原油黏度下的海相砂岩稠油油藏驱替实验,采用在室内搭建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时不同提液方式、原油黏度等因素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和T_(2)图谱研究不同注水方式下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提液相比于恒定低速驱,可提高11%左右的采出程度;以驱替至含水率大于99%作为驱替结束条件,高含水期油藏通过多次控幅提液采出程度最高;岩心低速水驱至特高含水期后,岩心核磁共振图像饱和度明显降低,随着驱替的进行,孔隙度分量逐渐降低,即剩余油逐渐减少;高含水期多次提液对不同孔径动用程度比一次大幅提液效果好,微孔、小孔和中孔均有不同程度波及,整体采出程度提高17.01%,其中,中小孔导致采出程度提高13.31%,占提高幅度的78.2%;特高含水期,多次提液比一次大幅提液原油采出程度提高9.2%,其中中孔采出程度的提高作出主要贡献,占提高幅度的97.2%,微小孔波及程度较小。研究成果可为高-特高含水期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时机 提液变速驱 气测渗透率 原油黏度 核磁共振 稠油油藏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冷/热水交替驱稠油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杰祥 陆国琛 +2 位作者 马鹏杰 杨长华 张珊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140-143,共4页
针对水驱稠油开发效果差、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在稠油热水驱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冷/热水交替驱稠油的开发效果更好,与同温度的热水驱相比能提高采收率4.5%。进一步深入研究冷/热水交替驱稠油的注入参数,优化注入参数结果为:注入热... 针对水驱稠油开发效果差、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在稠油热水驱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冷/热水交替驱稠油的开发效果更好,与同温度的热水驱相比能提高采收率4.5%。进一步深入研究冷/热水交替驱稠油的注入参数,优化注入参数结果为:注入热水段塞温度为80℃,冷水和热水段塞比为1∶1,注入速度为0.5 m L/min,采出程度可达到65.1%。分析表明,冷/热水交替驱稠油与热水驱稠油相比,能够提高水的波及体积,并对油藏能够产生一定的震动作用,因此驱替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水交替驱 稠油 提高采收率 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