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黄灌渠复式断面输水输沙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宗军 王延贵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75,共5页
探讨了复式断面渠道的输水输沙特性,比较了梯形断面与复式断面的输水输沙能力,典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复式断面形态具有小水过小断面、大水过大断面的特点:小流量引水时复式断面水流归槽,提高了水流挟沙力,能够减轻渠道泥沙淤积;同时也能... 探讨了复式断面渠道的输水输沙特性,比较了梯形断面与复式断面的输水输沙能力,典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复式断面形态具有小水过小断面、大水过大断面的特点:小流量引水时复式断面水流归槽,提高了水流挟沙力,能够减轻渠道泥沙淤积;同时也能够满足大流量的要求。结合黄河下游灌区实际情况,对于长期引水流量达不到设计流量的灌区,考虑采用复式断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渠 复式断面 输水输沙
下载PDF
黄河上游干流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 被引量:72
2
作者 申冠卿 张原锋 +1 位作者 侯素珍 尚红霞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5,共9页
黄河上游干流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后,在带来了巨大的发电、防洪、灌溉和防凌效益的同时,也给枢纽下游冲积性河道的演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头... 黄河上游干流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后,在带来了巨大的发电、防洪、灌溉和防凌效益的同时,也给枢纽下游冲积性河道的演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头道拐站输沙能力与流量间的量化关系。在分析泥沙输移规律和宁蒙河道淤积成因的基础上,计算了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初步计算分析了内蒙河道维持目前过洪现状及恢复到2 000m3/s平滩流量条件下所需要的水量。该研究对西线调水和水库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流水库 调节水沙 宁蒙河道 输沙规律
下载PDF
河道水流泥沙问题的一种有限元解法 被引量:24
3
作者 韦直林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6期77-86,共10页
本文介绍一种求解河道平面二维水流泥沙问题的有限元方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质量集中的简化手段和预报一校正一迭代的时间推进算法,较好地解决了计算储存量和计算速度问题。
关键词 水流 泥沙输移 有限元 河道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坝下游水沙输移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姚仕明 卢金友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根据三峡工程坝下游主要水文站的水沙实测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包括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近50余年的坝下游干流与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及支流汉江皇庄站的水沙输移特性。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坝下游河湖水系总体表现为淤积,以... 根据三峡工程坝下游主要水文站的水沙实测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包括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近50余年的坝下游干流与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及支流汉江皇庄站的水沙输移特性。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坝下游河湖水系总体表现为淤积,以洞庭湖淤积为最严重,洞庭湖四水及三口入湖沙量沿时间呈减小趋势,三口入湖沙量减小尤为明显,汉江因干支流水库、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建设,输沙量减小超过1亿t,鄱阳湖出口湖口站径流量呈增加趋势,泥沙输移量则有所减少,五河年均来沙量大于湖口入江沙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坝下游干流河道总体表现为沿程冲刷,洞庭湖区泥沙沉积量与沉积率均大幅度下降,汉江皇庄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输沙量变化不大,年均不到0.1亿t,湖口站年均输沙量大于五河来沙量。研究成果可供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湖演变与治理研究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动力学 水沙输移 资料分析 三峡工程
原文传递
二维溃坝波遇障碍物的水流泥沙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5
作者 白玉川 许栋 +1 位作者 王玉琦 张梅亭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8-543,共6页
本文通过对浅水方程进行Godunov差分离散和对泥沙运动方程进行一阶迎风差分离散,建立了平面二维溃坝水流泥沙数值模型。在算例中计算了溃坝波遇障碍物后的水流反射、绕射及泥沙冲淤,计算结果表明,溃坝波遇障碍物后会产生明显的反射和绕... 本文通过对浅水方程进行Godunov差分离散和对泥沙运动方程进行一阶迎风差分离散,建立了平面二维溃坝水流泥沙数值模型。在算例中计算了溃坝波遇障碍物后的水流反射、绕射及泥沙冲淤,计算结果表明,溃坝波遇障碍物后会产生明显的反射和绕射,并在障碍物前形成壅水、障碍物的侧面会发生剧烈的冲刷,障碍物前后则会发生局部淤积。本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溃坝间断水流的运动,结果符合水流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坝 水流 泥沙 Godunov格式
下载PDF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穆锦斌 张小峰 许全喜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8,共7页
荆江三口是联系长江与洞庭湖的纽带,其分流分沙的变化反映了江湖水沙的变化.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荆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采用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定量给出各因素对三口分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自然因素和... 荆江三口是联系长江与洞庭湖的纽带,其分流分沙的变化反映了江湖水沙的变化.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荆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及其变化原因;采用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定量给出各因素对三口分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荆江-洞庭湖江湖水沙输移有了较大调整变化,主要表现为三口分流分沙大幅度减小,干流水沙输移增加;江湖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三口分流道的淤积萎缩和荆江裁弯.这些变化将影响整个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且随三峡工程运行作进一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三口 分流分沙 水沙输移 一维河网数学模型
下载PDF
Interactions between vegetation, water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 review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超 郑莎莎 +1 位作者 王沛芳 侯俊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5年第1期24-37,共14页
The vege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o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water flow. Meanwhile,... The vege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o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water flow.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re discussed.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hape, the flexibility and the heigh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low structures. The density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vegetation influence the flow velocity in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flow resista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lant density. In turns, the growth of aquatic plants is influenced by the water flow via the direct effect (stretching, breakage, uprooting, etc.)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changes in gas exchange, bed material distribution, sediment resuspension etc.). Numer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and widely used for the flow through vegetated waterways, and the results could be applied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practice. The sediment is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of most vegeta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vegetation helps to resist the deformation and the erosion of the bed sediment, to maintain the bed stability an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by removing suspended particles.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on the growth of the vegetation mainly consist of the reduction of their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by decreasing the water transparency and hindering the exchange of gas and nutrients between plants and water by attaching particles to plant leaves.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s great and complicat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healthy aquatic eco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egetation, the water flow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ON VEGETATION water flow sediment transport
原文传递
黄河河口区生态需水量及流量过程核算 被引量:20
8
作者 易雨君 徐嘉欣 +1 位作者 宋劼 刘奇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以保障黄河河口区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及河道泥沙输送为目标,针对不同需水目标的特点,基于生境模拟模型、函数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别计算入海径流过程对三角洲湿地及河口区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来沙... 以保障黄河河口区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及河道泥沙输送为目标,针对不同需水目标的特点,基于生境模拟模型、函数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别计算入海径流过程对三角洲湿地及河口区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来沙系数对河道输沙的影响,遵循消耗性需水的加和性原则与非消耗性需水的最大性原则,提出满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泥沙输送等多目标的需水量及流量过程。结果表明,依时段对流量过程进行调控可更好地满足不同保障目标的需水需求,可在3月达到一定的流量过程,在4—5月的最小、适宜、最大流量分别为456.91 m;/s、634.04 m;/s和1 107.38 m;/s,其余月份的最小、适宜、最大流量分别为146.91 m;/s、559.79 m;/s和1 107.38 m;/s,得到黄河口最小、适宜、最大需水量分别为71.05亿m;、181.51亿m;和349.85亿m;。通过在年内保障生态需水总量,同时在特定生物的关键生长时期维持特定流量脉冲,可有效改善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口及近海区域生境质量,为黄河口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生态需水 流量过程 三角洲湿地 河道输沙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沙输移特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香萍 杨吉山 陈中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8-95,共8页
该文通过对长江上、中、下游 (以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为代表 )径流量和输沙量自186 5~ 1985年记录的统计以及两者的相关分析 ,阐明了长江水沙输移的时空分布特征 :径流量从上游向下游明显增加 ;输沙量洪季自上游向中游递减 ,下游较... 该文通过对长江上、中、下游 (以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为代表 )径流量和输沙量自186 5~ 1985年记录的统计以及两者的相关分析 ,阐明了长江水沙输移的时空分布特征 :径流量从上游向下游明显增加 ;输沙量洪季自上游向中游递减 ,下游较中游稍有增加但仍低于上游 ,枯季从上游向下游增加。这种分布特征受河道比降、河流类型、水流流速、沉积物粒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河流输移 季节变化 长江流域 径流量 泥沙
下载PDF
甬江洪枯季水沙特性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珺 嵇敏 +2 位作者 张洪记 严文武 唐洪武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54,共7页
基于2010年7月(洪季)及2011年1月(枯季)甬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从潮位特征、涨落潮历时、流速、潮量、含沙量分布和输沙能力等方面分析甬江洪枯季水沙特性.分析表明:(1)甬江洪季最高潮位、最低潮位、平均潮位和最大潮差略大于枯季.(2)... 基于2010年7月(洪季)及2011年1月(枯季)甬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从潮位特征、涨落潮历时、流速、潮量、含沙量分布和输沙能力等方面分析甬江洪枯季水沙特性.分析表明:(1)甬江洪季最高潮位、最低潮位、平均潮位和最大潮差略大于枯季.(2)洪季大潮的平均涨潮历时比枯季长,平均落潮历时比枯季短,小潮时则相反.(3)甬江洪枯季断面垂线平均流速表现为大潮大于小潮,落潮大于涨潮,流速沿程增加,进潮量与涨潮差线性相关;(4)断面垂线平均含沙量呈现枯季大于洪季、大潮大于小潮的特征,且含沙量的垂线分布为Ⅱ型;引入背景含沙量,建立了洪、枯季的水流输沙能力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 感潮河段 洪枯季 水沙特性 输沙能力
下载PDF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河口水动力 悬沙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再悬浮作用 悬沙分布特征 含沙量 涨潮动力 悬沙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沙 降低幅度 河口悬沙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运移的影响——以小南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蕊 姚治君 刘兆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879-2889,共11页
认识区域水沙运移规律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能够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是水土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1963—2013年逐月实测气象、径流和泥沙资料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 认识区域水沙运移规律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能够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是水土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1963—2013年逐月实测气象、径流和泥沙资料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典型小流域——小南川流域的气候和水沙长期变化特征,并识别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在对单要素变化充分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探讨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小南川流域水沙运移的影响机制,并明确了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小南川流域气温向两极化发展,降水量逐渐增加,总体气候变化趋势朝向暖湿方向,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且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后,其变化速度和程度均进一步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流域内耕地和城镇扩张,林地增加,自然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在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导驱动作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以1.7×106m3·(10 a)-1和1.5×108kg·(10 a)-1的平均速率呈减少趋势.定量化研究结果揭示了植被覆盖度和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该区径流变化的最关键因子,而植被覆盖度和日最大降水量是影响输沙变化的最关键因子.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修复是防止干旱区流域水土流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沙运移 土地利用 归一化植被指数 黄河上游 干旱区
原文传递
清水冲刷推移质输沙率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乐培九 程小兵 +1 位作者 朱玉德 崔喜凤 《水道港口》 2006年第6期361-367,共7页
分析恒定清水冲刷水槽试验资料发现,推移质输沙率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时均稳定阶段和衰减阶段。通过机理分析,建立了该两个阶段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资料吻合良好。该式可用来估算任一河段及任一时刻推移质输沙量及冲刷剖面。
关键词 清水冲刷 推移质 输沙率 床沙 沙波
下载PDF
汉江中游近期冲刷状况浅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林云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20,共6页
为了及时了解冲刷强度及冲刷范围,多年来对汉江中游河道进行多次观测,经资料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出冲刷规律,以往分析至2005年。根据2005和2012年丹江口水库坝下游断面测量资料,对丹江至碾盘山河河段冲刷规律进行浅析,得出坝下游河段冲... 为了及时了解冲刷强度及冲刷范围,多年来对汉江中游河道进行多次观测,经资料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出冲刷规律,以往分析至2005年。根据2005和2012年丹江口水库坝下游断面测量资料,对丹江至碾盘山河河段冲刷规律进行浅析,得出坝下游河段冲刷强度随时间及距坝里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点冲刷河段由丹江口至襄阳向下游发展,且近期重点冲刷段在崔家营至碾盘山河段。丹江口大坝加高调度方式发生变化后,建议加强对丹江口大坝下流河段冲刷的监测与分析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中游 丹江口水库 水沙输移 冲刷强度 含沙量
下载PDF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水沙输移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梅军亚 毛北平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7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水沙资料,对洞庭湖出流至长江干流武汉河段水沙输移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出流城陵矶站含沙量和输沙量自建站以来呈单向减小趋势,螺山站含沙量和输沙量在荆江裁弯至葛洲坝工程蓄水以前加大,葛洲坝工程蓄... 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前后水沙资料,对洞庭湖出流至长江干流武汉河段水沙输移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出流城陵矶站含沙量和输沙量自建站以来呈单向减小趋势,螺山站含沙量和输沙量在荆江裁弯至葛洲坝工程蓄水以前加大,葛洲坝工程蓄水后螺山、汉口两站输沙量减小22%左右.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本河段螺山、汉口站流量小于25000m3/s时,同流量下含沙量略有减小,流量较大时变化不大;悬移质泥沙颗粒变粗,输出比加大,且粗颗粒泥沙输出比增加相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径流量 输沙量 长江 三峡水库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刚才 游翔 +2 位作者 张建辉 周忠浩 杜树汉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0-595,共6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各地区水土保持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小流域(四川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水土流失多年(1985~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①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无论是以工程措施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各地区水土保持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小流域(四川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水土流失多年(1985~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①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无论是以工程措施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其水土保持效果都是十分有效的,而且是稳定的;②以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其水土保持较以生物措施为主的见效快;③这两种综合治理模式,经过一定时期后,其水土保持效果接近。因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应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丘陵区 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 输沙模数
下载PDF
肥料类型及浓度对水肥一体化浑水滴灌滴头输沙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官雅辉 牛文全 +2 位作者 刘璐 李学凯 张文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4,共7页
为研究浑水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不同肥料对滴头输沙能力的影响,合理配置滴灌系统首部的过滤设备和设施,降低过滤设施的成本,提高滴灌系统工作效率,选取了常用的3种肥料(尿素、硫酸钾和水溶性复合肥)及其3种肥料质量分数(1%、2%和3%),... 为研究浑水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不同肥料对滴头输沙能力的影响,合理配置滴灌系统首部的过滤设备和设施,降低过滤设施的成本,提高滴灌系统工作效率,选取了常用的3种肥料(尿素、硫酸钾和水溶性复合肥)及其3种肥料质量分数(1%、2%和3%),在含沙量为1 g/L的浑水条件下进行间歇灌水堵塞试验,分析了滴头累积泥沙输出量、出流含沙量和泥沙输出率。结果表明:浑水施肥可以增强滴头的输沙能力,肥料类型和浓度不同,对滴头输沙能力的影响也不同。滴头输沙能力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尿素质量分数为3%时,滴头输沙能力比未施肥处理增加了11%(P<0.05)。滴头输沙能力随硫酸钾和复合肥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硫酸钾质量分数为1%时,滴头输沙能力大于未施肥处理,增大了25%;当复合肥质量分数>2%时,滴头输沙能力小于未施肥处理。标准化的累积泥沙输出量与标准化的累积灌水量的拟合直线斜率也可作为滴头输沙能力的判断依据,肥料质量浓度是影响滴头输沙能力的重要因素,应根据不同的肥料类型,确定适宜的施肥浓度。研究结果对确定滴头防堵塞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泥沙 灌溉 浑水 水肥一体化 滴头 输沙能力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Ⅰ)——干流河道演变规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春宏 王延贵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9,共9页
在全面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及遥感地形资料的基础上,对干流河道的河床演变、输水输沙特性与河道冲淤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干流河道河型及划分标准、河道稳定性指标、断面水力几何形态及近期河势摆动范围等,建立了干... 在全面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及遥感地形资料的基础上,对干流河道的河床演变、输水输沙特性与河道冲淤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干流河道河型及划分标准、河道稳定性指标、断面水力几何形态及近期河势摆动范围等,建立了干流河道的挟沙能力公式,揭示了塔里木河干流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分析干流河道的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特征,考虑干流河道基础资料短缺和水量损失(洪水漫溢、引水跑水、渗漏蒸发)严重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干流河道不同形态(枯水、平滩、漫滩)河槽的输水输沙计算模式,开发了干流河道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论述了干流河道的冲淤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流河道 综合治理措施 河道演变 输水输沙 河道冲淤
下载PDF
沉水植被降低水体浊度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庞翠超 吴时强 +1 位作者 赖锡军 武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8-504,共7页
水体浊度的变化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而沉水植被对降低水体浊度具有显著效果.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泥沙的作用机理,以苦草为试验用草,开展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表明,苦草斑块降低了水流的输沙能力,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斑块区水流的输沙能力仅... 水体浊度的变化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而沉水植被对降低水体浊度具有显著效果.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泥沙的作用机理,以苦草为试验用草,开展室内水槽试验.结果表明,苦草斑块降低了水流的输沙能力,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斑块区水流的输沙能力仅约为无草时的10%.利用象限分析法分析了实测的紊动流场,解释了植物对泥沙作用的物理过程.在苦草斑块区,植物冠顶以下区域(相对高度小于1.00)为下扫流态,紊动漩涡形成的下扫流将泥沙带入水底,而近底层的喷射流抵消了下扫流的能量,抑制下扫流对泥沙的冲击起动,并使下扫流挟带的泥沙顺利淤积;在植物冠顶以上区域除高密度(172株m2)工况为下扫流态外,中、低密度(86、43株m2)工况均为喷射流态,不利于泥沙沉降.由于泥沙主要存在于下层水体,因此沉水植被有利于减小水体浊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被 水流运动 泥沙输移 浊度
下载PDF
三峡库区水沙运动及环境灾害变化特点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尹小玲 刘青泉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8,共6页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积累了大量实际观测资料,为研究库区水沙运动特性及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水库实际运用情况,对水库蓄水后的洪水波传播、悬移质泥沙运动、库区富营养化以及库岸滑坡灾害等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积累了大量实际观测资料,为研究库区水沙运动特性及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水库实际运用情况,对水库蓄水后的洪水波传播、悬移质泥沙运动、库区富营养化以及库岸滑坡灾害等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这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对三峡工程的长期运行有一定影响,其中反映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并在今后的工程运用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分析结果也为今后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方向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三峡库区 洪水传播 泥沙输移 富营养化 库岸滑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