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 被引量:25
1
作者 谢志鹏 胡泽勇 +4 位作者 刘火霖 孙根厚 杨耀先 蔺筠 黄芳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季、夏季和秋季非冻结期地面长波、反射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地表土壤热通量等的季节变化和日循环特征。但对冬季冻结期地表温度的模拟偏低,导致模拟与观测的感热反相,对地面反射辐射模拟偏大。截断冬季降水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指出,模式冬季反射辐射偏大主要是由于积雪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偏高造成,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以及感热通量的模拟偏低。因此,高原积雪参数化方案以及与积雪相关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LM 陆面过程 辐射收支 水热交换 反照率
下载PDF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工作原理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翔 王玉刚 +2 位作者 于向阳 张新利 肖鸣远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2,共5页
为了解决目前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针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其换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了间歇性供水、优化与改进布水器结构形式、管外包覆吸水性材料以及管内插入强化... 为了解决目前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针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其换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了间歇性供水、优化与改进布水器结构形式、管外包覆吸水性材料以及管内插入强化传热元件等创新性举措.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的换热器换热效率提高了约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间歇性供水 布水器 吸水性材料 换热效率
下载PDF
The causes and impacts for heat stress in spring maize during grain filling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A review 被引量:17
3
作者 TAO Zhi-qiang CHEN Yuan-quan +5 位作者 LI Chao ZOU Juan-xiu YAN Peng YUAN Shu-fen WU Xia SUI P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677-2687,共11页
High-temperature stress (HTS)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in spring maize (Zea mays L.) is the main obstacle to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hysiological mec... High-temperature stress (HTS)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in spring maize (Zea mays L.) is the main obstacle to increasing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HTS, and its causes and impacts, must be understood. The HTS threshold of the duration and rate in grain filling,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e.g.,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ylakoid membrane, chlorophyll and electron transfer, 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water status (e.g., leaf water potential, turgor and 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in maize are reviewed. The HTS threshold for spring maize is highly desirable to be appraised to prevent damages by unfavorable temperatures during grain filling in this region. HTS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maize photosynthesis by damag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thylakoid membrane structure and degrading chlorophyll, which reduces light energy absorption, transfer and 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In addition, photosynthesis can be deleteriously affected due to inhibited root growth under HTS in which plants decrease their water-absorbing capacity, leaf water potential, turgor, 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Inhibited photosynthesis decrease the supply of photosynthates to the grain, leading to falling of kernel weight and even grain yield. However, maize does not respond passively to HTS. The plant transduces the abscisic acid (ABA) signal to express 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which are molecular chaperones that participate in protein refolding 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HTS. HSPs stabilize target protein configurations and indirectly improve thylakoid membrane structure stability, light energy absorption and passing, electron transport, and fixed carbon assimilation, leading to improved photosynthesis. ABA also induces stomatal closure to maintain a good water status for photosynthesi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f such mechanisms, strategies for alleviating HTS at the g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Plain spring maize grain filling heat-tolerance heat-avoidance gas exchange water status
下载PDF
冰期明渠水温模型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开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0,共11页
正确模拟明渠水温是分析冰情及优化调蓄水库布局的基础。基于历史气象资料,本文提出了水体与大气热交换的线性化模型和非线性模型,这些模型包含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蒸发和对流热交换等主要因素。建立了水体与混凝土衬砌渠道热交换的... 正确模拟明渠水温是分析冰情及优化调蓄水库布局的基础。基于历史气象资料,本文提出了水体与大气热交换的线性化模型和非线性模型,这些模型包含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蒸发和对流热交换等主要因素。建立了水体与混凝土衬砌渠道热交换的参数化模型,考虑了衬砌结构、导热性能和地温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明渠一维流动水温模型,提出了水温发生变化的临界气温判据,然后利用特征线方法解析得到明渠水温的递推数值计算公式,提出了均匀流条件下水温由正转负的临界长度公式,分析了气温、渠道进口水温、地温和太阳辐射等对临界长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典型算例比较了非线性热交换模型和线性热交换模型对临界长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 水温 大气热交换 衬砌热交换 临界气温 临界长度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交换湍流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陆宣承 文军 +2 位作者 田辉 杨越 杨奥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9-728,共10页
湿地近地面水热交换对陆面过程乃至天气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准确量化湿地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若尔盖花湖湿地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观测场(下称花湖观测场)2017年3月至2018... 湿地近地面水热交换对陆面过程乃至天气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准确量化湿地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通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若尔盖花湖湿地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观测场(下称花湖观测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各季节选取3个典型晴天,分析了若尔盖湿地近地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特征,并与鄂陵湖和玛曲草原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同时计算了湿地下垫面的能量闭合率。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过程都为单峰型,在14:00(北京时,下同)-15:00达到最大值,感热通量最大值可达101.7 W·m^-2。潜热通量最大值可达412.6 W·m^-2。寒冷干燥季节的感热通量日平均值比温暖湿润季节大18.0%;而温暖潮湿季节潜热通量日平均值比寒冷干燥季节高68.7%。本文还将湿地水热交换过程与玛曲草原以及鄂陵湖湖面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夏季,若尔盖湿地近地面与鄂陵湖湖面向大气输送的感热和潜热总量相当,但湿地日变化幅度远大于湖面,通常为湖面的4~7倍。玛曲草原夏季感热通量日变幅约为若尔盖湿地的1.5倍,而湿地夏季潜热通量总量约为草原的1.2倍。在地表向上的通量中,能量不平衡所占的比例:春季27.7%,夏季22.7%,秋季15.7%,冬季19.4%。湿地全年主要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能量,夏季潜热通量占有效能量的比例可达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寒湿地 水热交换 通量 日变化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湖泊湖气界面水一热交换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文峰 王乃昂 +3 位作者 赵力强 宁凯 张洵赫 孙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1-1071,共11页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1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1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1/3次律。2湖面辐射分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冰期和非结冰期能量分配不同,冬季湖泊将储存的能量向大气传递;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但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3湖气界面的感热通量在不同的月份也存在差异,感热以湖泊向大气传递为主;潜热通量夏半年远大于冬半年,在一天中6:00-8:00时处于最低值,15:00-16:00时达到峰值,在冬季会出现潜热向下输送现象。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呈负相关,湖面有效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湖泊同周围环境以水汽交换为主。4湖面平均蒸发速率为3.97 mm/d,累计蒸发量为1450±10 mm/a,同期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湖泊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这些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的水循环及补给来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水热交换 蒸发量
原文传递
有限空间空气与水热湿交换过程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新泉 王晓璐 田传胜 《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2-15,25,共5页
基于现有湍流两相流质量、动量、热量守恒方程组及数值解法 ,针对有限空间内 ,具有一定温度、压力 ,高速运动的雾状水滴与空气间强烈的质量、动量和热量交换实际情况 ,建立了该热湿交换过程的数学模型 ,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数值模... 基于现有湍流两相流质量、动量、热量守恒方程组及数值解法 ,针对有限空间内 ,具有一定温度、压力 ,高速运动的雾状水滴与空气间强烈的质量、动量和热量交换实际情况 ,建立了该热湿交换过程的数学模型 ,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空间 空气 热湿交换 数学模型 喷水室 设计 暖通工程
下载PDF
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改造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奇 陈鹏帅 侯国栋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97,共3页
介绍了低真空循环水供热原理,以135、300MW纯凝机组为例,论述了机组在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改造中应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采用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方式后,135、300MW机组可利用排汽余热分别为727、1 382GJ/h,供热面积分别增加约400万、770万m2,... 介绍了低真空循环水供热原理,以135、300MW纯凝机组为例,论述了机组在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改造中应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采用低真空循环水供热方式后,135、300MW机组可利用排汽余热分别为727、1 382GJ/h,供热面积分别增加约400万、770万m2,使机组在全年运行期内经济性最佳。在不增加电厂装机容量和当地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可增大供热面积,同时节约大量因为蒸发而损失的循环冷却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凝机组 低真空供热 双背压 双转子 互换 排汽余热 供热面积
下载PDF
空调冷水大温差技术工程应用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少玲 屈国伦 +2 位作者 黄伟 江慧妍 谭海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3,共4页
结合某宾馆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定性分析了大温差系统对冷水泵输送能耗、冷水机组以及末端设备换热性能的影响,发现采用冷水大温差后,尽管可以减少冷水输送量、降低水泵能耗,减少水系统初投资,但对于同一台机组,由于水流量减少,蒸发器水... 结合某宾馆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定性分析了大温差系统对冷水泵输送能耗、冷水机组以及末端设备换热性能的影响,发现采用冷水大温差后,尽管可以减少冷水输送量、降低水泵能耗,减少水系统初投资,但对于同一台机组,由于水流量减少,蒸发器水侧换热系数减小,机组的COP也减小。认为可以采用增加表冷器排数、增大传热面积、改变表冷器管程数等办法来保证大温差机组的运行性能,以使冷水大温差技术在宾馆项目改造中节能效果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温差 冷水泵 冷水机组 表冷器 换热能力
下载PDF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二回路水化学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方岚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6-253,共8页
本文简要分析了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蒸发器传热管可能发生的与二回路水化学相关的腐蚀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了电站为降低蒸发器的结垢和腐蚀进行的水化学优化工作,以期从中总结出一些电站化学控制经验和吗啉应用经验,为将来二回路的水... 本文简要分析了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蒸发器传热管可能发生的与二回路水化学相关的腐蚀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了电站为降低蒸发器的结垢和腐蚀进行的水化学优化工作,以期从中总结出一些电站化学控制经验和吗啉应用经验,为将来二回路的水化学优化提供指导,同时也为其他核电站二回路碱化剂的选择、水化学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优化 蒸发器 传热管 腐蚀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草原下垫面土壤冻融过程中陆-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武月月 文军 +4 位作者 王作亮 贾东于 刘闻慧 蒋雨芹 陆宣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两个过程,并分析了期间高寒草原下垫面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地表热通量不同状态和过程中的变化,以此探究土壤冻融过程中地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研究表明:(1)净辐射通量在完全融化阶段的平均值要普遍大于其他三个阶段,最大值达到了203.7 W·m^(-2),冻融阶段冻土融化,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净辐射比完全冻结阶段明显增大,完全融化阶段净辐射日变化值最大,达到了717.6 W·m^(-2),完全冻结阶段最小,冻融阶段次之。(2)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和完全冻结阶段的配置不同。完全融化时,由于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原因,净辐射主要转换为潜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变化最大值为193.7 W·m^(-2),而感热通量只有80.0 W·m^(-2)左右。融冻阶段、冻融阶段与完全冻结时感热与潜热的日平均相差不大,潜热在三个阶段平均值为21.9 W·m^(-2),感热为20.3 W·m^(-2);而感热日变化在三个阶段均大于潜热,土壤发生冻融循环,地气温差较小,含水量产生变化,净辐射在这期间主要转换为感热。(3)土壤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冻结)状态下为正(负),表明地表从大气吸收(释放)热量,其日变化幅度大(小)。以上结果说明,土壤冻融状态与过程对近地面陆-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冻融过程 水热交换 能量通量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金雷 文军 +4 位作者 王欣 张堂堂 贾东于 周娟 王作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湿地是由陆地和水体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黄河源高寒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其下垫面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湿地是由陆地和水体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黄河源高寒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其下垫面水热交换特征及关键影响参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麻多黄河源气候与环境变化观测站2014年6~8月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暖季水热交换特征,并利用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简称CLM)模拟了热通量变化,提出针对高寒湿地的粗糙度优化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暖季向上、向下短波与净辐射的平均日变化规律一致,向上、向下长波平均日变化平缓,地表温度升高相对于向下短波具有滞后性,潜热通量始终为正值并大于感热通量;(2)温度变化显著层结为20 cm以上土壤浅层,存在明显的日循环规律,土壤中热量09:00(北京时,下同)下传至5 cm深度,温度升高,11:00至10 cm深度,13:00至20 cm深度,18:00后开始上传,温度降低,40 cm及以下深度受此影响较小,热量在土壤中整体由浅层向深层输送;(3)土壤湿度平均日变化小,5 cm深度为土壤湿度最小层,10 cm深度为最大层;(4)麻多高寒湿地动力学粗糙度Z0m在暖季变化稳定,可作为常数,Z0m=0.0143 m;(5)提出更加适合高寒湿地下垫面暖季附加阻尼k B-1参数化方案,使得热通量模拟效果较CLM原始方案有所提高。以上结果对于研究湿地下垫面陆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水热交换 参数化 粗糙度 附加阻尼
下载PDF
分层小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热交换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红 高增文 +2 位作者 秦志新 李静 程晨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9,共7页
通过对分层小水库沉积物和上覆水温度剖面的7次监测,计算沉积物-水界面的热交换通量,探讨沉积物与水之间热量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热交换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夏季库水升温分层以及秋季降温混合时期由库... 通过对分层小水库沉积物和上覆水温度剖面的7次监测,计算沉积物-水界面的热交换通量,探讨沉积物与水之间热量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热交换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夏季库水升温分层以及秋季降温混合时期由库水向沉积物传递热量;冬季由沉积物向库水释放热量。浅水区水温的日变化促使沉积物-水热交换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库区内由于水深不同,热交换特征也存在空间差异,与坝前相比,水库中心水深较浅,春季热交换方向转变的时间早;水库中心夏季由水传向沉积物的最大热通量(106. 6 W/m2)高于坝前深水区(23. 8 W/m2)。夏季当水体透明度较高时,沉积物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引起热交换方向改变为由沉积物向水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小水库 沉积物水界面 热量交换 水深 季节性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陆地生物圈模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姚德良 沈卫明 +2 位作者 张强 周兴民 沈振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改进了适合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陆地生物圈模式 ,分析了模式中温度变化与水分运动分层的物理原因 ,说明了气候状况对地表面能量交换的影响 ,给出了净辐射和蒸散量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有限差分计算中具有二阶精度的Euler隐式格式 ,介... 改进了适合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陆地生物圈模式 ,分析了模式中温度变化与水分运动分层的物理原因 ,说明了气候状况对地表面能量交换的影响 ,给出了净辐射和蒸散量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有限差分计算中具有二阶精度的Euler隐式格式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站的气候概况和野外观测情况。最后利用本模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站地区的土壤—植被—大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 水热交换 陆地生物圈模式 数植模拟 温度 水分 土壤
下载PDF
水雾粒径对超细水雾抑制甲烷/空气爆炸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曹兴岩 任婧杰 +2 位作者 毕明树 姜海鹏 李一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376-2384,共9页
建立了超细水雾作用下甲烷-空气爆炸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大涡模拟模型计算爆炸流场瞬态流动过程;考虑了水雾的蒸发、汽化过程以及气液两相间的质量、动量和热量交换,通过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分别对连续相与离散相进行计算,交替求解离... 建立了超细水雾作用下甲烷-空气爆炸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大涡模拟模型计算爆炸流场瞬态流动过程;考虑了水雾的蒸发、汽化过程以及气液两相间的质量、动量和热量交换,通过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分别对连续相与离散相进行计算,交替求解离散相与连续相的控制方程实现气液两相间的耦合求解;分析了水雾粒径对爆炸火焰反应区作用程度以及热量交换速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抑爆粒径并解释了粒径导致抑爆效果差异的原因;水雾粒径通过与火焰反应区的作用程度和蒸发速率影响气液两相间的热量交换速率,进而影响火焰传播速率和爆炸强度;为实现爆炸强度的有效抑制,水雾粒径选取的条件应保证水雾在反应区完全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空气爆炸 数值模拟 超细水雾 热量交换
下载PDF
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
16
作者 马蔷薇 李明 +3 位作者 王利春 胡娟秀 宋卫堂 魏晓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3-193,共11页
增设多蓄热介质联合主动蓄放热系统是解决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重保温、轻蓄热”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对于“土壤-空气-水”多介质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和加温效果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该研究以配备“空气源地中热交换-水源后墙... 增设多蓄热介质联合主动蓄放热系统是解决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重保温、轻蓄热”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当前对于“土壤-空气-水”多介质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特性和加温效果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该研究以配备“空气源地中热交换-水源后墙循环换热”联合储热系统的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跟踪测试和能量转移测算,对联合储热系统各自和组合的蓄放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有联合储热系统的装配式柔性墙体日光温室室内夜间最低空气温度维持在10℃以上,室内外最大温差达26.5℃。0~50 cm的土壤层是该温室主要蓄热介质,晴天土壤层蓄热量最高占总蓄热量的63.5%。地中热交换系统最高占土壤蓄热量的54.4%。水循环系统蓄热量可达424.04 MJ,最高占总蓄热量的45.1%,通过循环蓄热可将储水池内8 m3水的温度提高到35℃。连阴天时,通过引入蓄放热比指标,对联合储热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发现水循环系统具有蓄放热速度快的特点,蓄放热比绝对值最高可达1.62,是当天土壤蓄放热的1.8倍。但从总量上看,土壤仍是连阴天主要放热来源,在北京地区联合蓄放热系统能够维持3个连阴天的热量需求。水循环系统平均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为9.16,地中热交换系统平均COP为6.82,联合蓄放热系统综合COP为8.85,对比热泵,其节能率达60.26%。研究结果为联合储热系统蓄放热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墙体 传热 联合储热 蓄放热特性 水循环 地中换热
下载PDF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land-surface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during dry and wet periods in the growing season of semiarid grass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7
17
作者 YUE Ping ZHANG Qiang +5 位作者 ZHAO Wen WANG RunYuan ZHANG Liang WANG WenYu SHI JinSen HAO XiaoC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2002-2014,共13页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project "Land-surface Processes and their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 analyzed differences in land-surface water and heat processes during the main dry a...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project "Land-surface Processes and their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 analyzed differences in land-surface water and heat processes during the main dry and wet periods of the semiarid grassland growing season in Yuzhong County,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nges of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uring dry and wet periods. Daily average normalized temperature has an overall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orward tilting" and "backward tilting" during dry and wet periods,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dry period, shallow soil above 20-cm depth is the active temperature layer. The heat transfer rate in soil is obviously different during dry and wet periods. During the dry period, the ratio of sensible heat flux to net radiation (H/Rn) and the value of latent heat flux to net radiation (LE/Rn) have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5-cm soil temperature; during the wet period, these have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5-cm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of 16℃ is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for changes in the land-surface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trend on a daily scale. During the dry period, H/Rn and LE/Rn have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soil water content. During the wet period, these have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5-cm soil water content, and 0.21 m^3 m^-3 is the critical point for changes in the land-surface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trend at daily scale. During the dry period, for vapor pressure deficit less than 0.7 kPa, H/Rn rises with increased vapor pressure deficit, whereas LEIRn decreases with that increase. When that deficit is greater than 0.7 kPa, both H/Rn and LE/Rn tend to be constant. During the wet period, H/Rn increases with the vapor pressure deficit, whereas LE/Rn decreases.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directly reflect the effect of differences in land-surface environmental factors during land-surface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pr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dry and wet periods environmental factors land-surface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原文传递
不同进水方式对大型水体储热效率的影响
18
作者 黄凯良 杨倩 +2 位作者 冯国会 谢幸丽 李艾浓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6-713,共8页
目的针对大型水体跨季节储热时间不匹配问题,分析不同进水方式对储热效率的影响,减少储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方法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水体储热的分析模型,研究水体储热过程中的热交换规律,以及单双进水口、水平间距、动态进水、流... 目的针对大型水体跨季节储热时间不匹配问题,分析不同进水方式对储热效率的影响,减少储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方法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水体储热的分析模型,研究水体储热过程中的热交换规律,以及单双进水口、水平间距、动态进水、流速等因素对水体储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进水总流量越小,内部水体温度分层越好;在相同的储热时间内,双进水口方式效率最佳,水体内部平均温度至少比单一进水和动态进水高出16.83%,储热效率分别提高了9.89%和16.14%;相比单一进水口,双进水口方式火用损失降低了21.97%;进水管之间距离越小,水体储热效率越高。结论进水方式对水体储热效率影响至关重要,进水管道越靠近中轴线,采用小流量、双开口的进水形式储热效率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季节储热 储热效率 [火用]损失 进水方式 温度分层 热交换
下载PDF
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传热规律
19
作者 马亮 邓广哲 +3 位作者 王守印 蔚斐 高亮 袁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7-477,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CO_(2)高效地质封存和高能利用途径,是CO_(2)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CO_(2)多相态变化特性以及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安全环保及成本优势,提出一种新型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并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CO_(2)高效地质封存和高能利用途径,是CO_(2)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CO_(2)多相态变化特性以及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安全环保及成本优势,提出一种新型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并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以5℃条件下CO_(2)为对象,设计水作为载热流体的换热方案,研究了螺旋换热器在不同水温作用下对CO_(2)的温度、压力及其热应力耦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流体温度的增加,CO_(2)的升温速率与水温成正比,CO_(2)输出温度与水热流体温度呈正相关变化;与CO_(2)传热效率相比,受CO_(2)相变吸热影响导致水热流体传热效率较慢,水热流体传热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初始水温升高,CO_(2)相变速度明显增加,流量对CO_(2)相变吸热影响较大,水热流体的体积流量与CO_(2)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受CO_(2)升温吸热影响,水热流体的耗散温度与CO_(2)吸热温度成正比;当管径和入口压力恒定情况下,100℃的水热流体与CO_(2)进行换热可以较好地满足CO_(2)相变吸热的要求。试验验证了水热流体螺旋管换热器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研究为超临界CO_(2)螺旋式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螺旋管换热器 水热交换 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地热资源在油田地面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从磊 《中外能源》 CAS 2016年第12期27-32,共6页
我国许多油气田具有丰富的伴生和非伴生地热资源及污水余热资源,利用油田地热资源开展建筑供暖、地热水制冷,加强污水余热资源利用,有助于缓解石油供应紧张局面,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改善环境。当前地热资源和污水余热资源在油田地面工... 我国许多油气田具有丰富的伴生和非伴生地热资源及污水余热资源,利用油田地热资源开展建筑供暖、地热水制冷,加强污水余热资源利用,有助于缓解石油供应紧张局面,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改善环境。当前地热资源和污水余热资源在油田地面工程应用中存在地热水水性复杂,腐蚀结垢严重;地热尾水处理和回灌成本较高;常规换热器壳程压降大、易结垢,系统换热效率低;油田地热和污水余热资源利用方式比较单一,未能高效梯级利用等问题。建议应加强科研攻关,积极创新,实现地热利用水质处理工艺技术、高效换热技术、回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及推广应用;加强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技术研究,实现地热发电、建筑供热制冷、工农业生产和温泉沐浴的梯级利用;加快建设和完善地热开发利用的经营管理创新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核心团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技术精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促进油田地热资源(污水余热)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污水余热 水质处理 回灌 换热效率 梯级利用 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