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循环的生态学方面: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研究进展 被引量:159
1
作者 刘昌明 孙睿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1-259,共9页
针对中国水循环与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能量传输生态研究的问题, 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水循环研究的需求与水量转化重要机制, 包括模式与子系统耦合的界面。评述了水、热平衡研究若干工作, 包括农田生态系统, 干旱、半干旱区, 陆面... 针对中国水循环与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能量传输生态研究的问题, 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水循环研究的需求与水量转化重要机制, 包括模式与子系统耦合的界面。评述了水、热平衡研究若干工作, 包括农田生态系统, 干旱、半干旱区, 陆面过程模式, 遥感信息的应用以及系统耦合的尺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热平衡 土壤-植物-大气 水量平衡
下载PDF
基于全国50km×50km网格的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 被引量:46
2
作者 谢正辉 刘谦 +1 位作者 袁飞 杨宏伟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82,共7页
基于陆面物理过程模型VIC及中国内陆50km×50km分辨率网格,建立了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生成了网格植被参数库和土壤参数库,完成了740个气象站点降水及温度数据在全国50km×50km格网上的插值。该模型考虑了陆气间的水分和能... 基于陆面物理过程模型VIC及中国内陆50km×50km分辨率网格,建立了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生成了网格植被参数库和土壤参数库,完成了740个气象站点降水及温度数据在全国50km×50km格网上的插值。该模型考虑了陆气间的水分和能量平衡,径流机制同时考虑蓄满产流、超渗产流及土壤性质的空间非均匀性。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框架对处于半干旱区的渭河部分子流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框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模型 水分和能量平衡 蓄满超渗产流 数据模拟
下载PDF
叶尔羌河流域裸地潜水蒸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毛晓敏 杨诗秀 +2 位作者 雷志栋 何长德 周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利用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微气象学以及土壤水热迁移理论建立了潜水蒸发模型,并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对土壤热运动方程的上边界采用了第三类边界条件,同时采用自动调节步长等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的稳定性,... 利用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微气象学以及土壤水热迁移理论建立了潜水蒸发模型,并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对土壤热运动方程的上边界采用了第三类边界条件,同时采用自动调节步长等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的稳定性,提高了计算速度。用本计算模型模拟了1994年5月份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均衡场的裸地潜水蒸发过程,并与当地的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可以进行较长时间内裸地的潜水蒸发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地 潜水蒸发 数值模拟 能量平衡 叶尔羌河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energy and water balance in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 system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at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6
4
作者 KANG Ersi1, CHENG Guodong1, , SONG Kechao1, JIN Bowen1, , LIU Xiande3 2 3 & WANG Jinye3 1.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ozen Soil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3. Academy of 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Forest of Qilian Mountains, Gansu Province, Zhangye 734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4期538-548,共11页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inland Heihe River Basin at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vegetation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SHAW) model of Soil-Vegetation-Atmosphe...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inland Heihe River Basin at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vegetation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SHAW) model of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 (SVAT) system is applied to simulating and studying energy and water balance of the soil-residue-plant canopy layers in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and the grass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The simulation of energy balance indicates that net radiation of the grass- 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The energy outgoing components are the first latent heat and next sensible heat from the grassland both at the shaded slope and the sun-facing slope, but those at the former are less. The energy outgoing components are the first sensible heat and next latent heat from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nergy in the soil-residue-plant canopy layers in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make the soil layer receive less energy, which therefore, especially the forest possesses the energy conditions for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The simulation of water balance indicates that the water loss of the grass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is mainly caused by soil evaporation, whil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grass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Half of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is consumed by transpiration. After precipitation, the soil water storage is increased much more for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also more for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Therefore the shaded slope vegetation, especially the forest is favorable for soil water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LAND rivers mountain VEGETATION zone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 (SVAT) system energyand water balance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叶尔羌灌区冬小麦生育期 SPAC 水热传输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Mao Xiaomin Yang Shixiu Lei Zhidong (Tsinghua University)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5-40,45,共7页
本文应用土壤水动力学、微气象学和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作物生育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水热迁移和转化模型,并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进行离散,通过自动调节计算步长和反复迭代等方法设计了数值模拟程序.运用本模... 本文应用土壤水动力学、微气象学和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作物生育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水热迁移和转化模型,并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进行离散,通过自动调节计算步长和反复迭代等方法设计了数值模拟程序.运用本模型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地下水均衡场1995年3月~6月冬小麦返青至成熟期的田间水热状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证明,该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了非冻结期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的水热状况以及地表和作物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过程,可用于墒情预报以及农田蒸散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迁移 蒸散发 数值模拟 灌区 冬小麦
下载PDF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人禾 刘栗 左志燕 《自然杂志》 2016年第5期313-319,共7页
土壤湿度是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参量,对地球系统中水分、能量以及地球生物化学循环都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关于土壤湿度对大气的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土壤湿度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湿度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进而... 土壤湿度是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参量,对地球系统中水分、能量以及地球生物化学循环都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关于土壤湿度对大气的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土壤湿度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湿度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进而影响大气的变化。现有研究表明:在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气候分布表现为东北、长江中下游为高值区,华北较干,河套地区的土壤湿度最低;中国东部中纬度地区是土壤湿度年际变异最大的区域,并与东北区域呈反相变化;土壤湿度整体上呈现变干的趋势,深层土壤变干较浅层土壤显著,且东北和南方地区比中纬度地区的变干趋势显著。中国东部从长江流域到华北的春季土壤湿度偏高时,通过改变春末地表能量平衡可以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造成夏季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小,长江中下游和东北降水增多。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的土壤湿度对局地降水有显著影响,而土壤湿度对局地温度有显著影响的区域主要位于中国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中国气候 地表水分平衡 地表能量平衡
下载PDF
物质平衡方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能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江龙 张宏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3-778,785,共7页
把缝洞单元的驱动类型划分为封闭弹性驱动、有水侵的弹性驱动、有封闭水体的弹性驱动及有封闭水体和水侵的弹性驱动4种。给出了每种驱动类型的物质平衡方程,所给出的方程充分结合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区别于以往的物质平衡方程... 把缝洞单元的驱动类型划分为封闭弹性驱动、有水侵的弹性驱动、有封闭水体的弹性驱动及有封闭水体和水侵的弹性驱动4种。给出了每种驱动类型的物质平衡方程,所给出的方程充分结合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区别于以往的物质平衡方程。提出了缝洞单元的弹性产率、水侵量及封闭水体的水体倍数等评价缝洞单元能量的指标,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能量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对缝洞单元能量特征和驱动类型进行判断,并对能量和水侵量进行定量计算。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缝洞单元的能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侵量 驱动类型 缝洞单元 能量评价 碳酸盐岩 物质平衡方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水文模拟的现状及未来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磊 李秀萍 +2 位作者 周璟 刘文彬 阳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4-682,共9页
介绍了青藏高原水文模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水文模拟是研究水文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持。国际上第一代水文模型为"集总式",第二代水文模型为"分布式",但它们大都以描... 介绍了青藏高原水文模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水文模拟是研究水文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持。国际上第一代水文模型为"集总式",第二代水文模型为"分布式",但它们大都以描述降水—产流的水分输移为主("水圈"),未仔细考虑陆—气水热交换中植被的调节作用("生物圈—大气圈")。近10年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大气科学以及生态学的蓬勃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始描述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通过改进陆—气间的水热交换过程以及植被的生理过程,实现了对流域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综合模拟。然而,针对显著受冰冻圈过程影响的青藏高原,需要深入研究冰冻圈与其他圈层(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实现其在水文模拟中的参数化,以提升区域水资源和水灾害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过程 多圈层水文模型 水和能量平衡 冰冻圈 陆面过程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主要生态类型耗水分析和水分盈亏状况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杜嘉 张柏 +1 位作者 宋开山 王宗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63,共9页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别为697.14、562.21、486.17和523.52mm,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从2006年生长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北部和中部区域耗水量要小于降水量,东部、南部和西部则相反。森林、湿地、水田和旱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水分盈亏量平均值分别为-193.46、-23.38、-1.86和37.59mm;从湿地、水田和旱田的水分盈亏情况对比来看,湿地开垦为水田比湿地开垦为旱田更适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作物来说,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三江平原降雨量可以基本满足地表蒸散的需求,但是时空不匹配,在特定的月份上,会出现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水量 水分盈亏 蒸散量 SEBAL模型 MODIS卫星数据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滦河流域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总体设计 被引量:16
10
作者 阎广建 赵天杰 +14 位作者 穆西晗 闻建光 庞勇 贾立 张永光 陈德清 姚崇斌 曹志宇 雷永荟 姬大彬 陈良富 柳钦火 吕利清 陈镜明 施建成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6-870,共15页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系列大型遥感试验开始系统研究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对遥感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结合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尚无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解决碳、水、能量循环问题的有效方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滦河上游地区组织...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系列大型遥感试验开始系统研究地表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对遥感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结合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尚无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解决碳、水、能量循环问题的有效方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滦河上游地区组织开展基础性、多学科、多尺度的“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本次试验面向地球系统科学对遥感观测的最新要求,以遥感如何服务地—气过程研究为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星—机—地多尺度遥感综合观测和地面测量,论证中国自主设计的碳、水、能量相关卫星的技术指标,基于大场景真实结构模拟和多尺度综合观测构建虚拟遥感试验场,验证全波段遥感机理模型和复杂地表辐射传输机理。核心试验区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闪电河流域和地形复杂的小滦河流域。闪电河流域主要地类为农田和草地,开展的试验以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观测为主。小滦河流域主要地类为森林和草地,以碳循环遥感综合观测为主。两个试验区都开展了系统性的多架次飞行试验,并同步开展地面全波段、主被动协同观测。特别设计了一次长达165 km的大跨度飞行试验,横跨两个试验区,包含了地表类型和海拔高度的逐渐过渡。从2017年的预实验开始,整个试验为期5年。基于科学目标驱动、开放、协作、共享的原则,本次试验吸引了10个大型国家科研项目,4个卫星计划团队,19家单位200人次参加,是中国主导的又一次具有明确科学目标的大型多学科交叉遥感综合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试验 碳循环 水循环 能量平衡 滦河流域 全波段 主被动协同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典型井灌区农田水循环过程研究回顾 被引量:15
11
作者 沈彦俊 刘昌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4-1010,共7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在农田水分循环和水量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和进展。目前,对于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的蒸散耗水量及其结构(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有较详细的研究结果。全年总蒸散量多年平均870 mm,每年亏缺的350 m...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在农田水分循环和水量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和进展。目前,对于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的蒸散耗水量及其结构(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有较详细的研究结果。全年总蒸散量多年平均870 mm,每年亏缺的350 mm左右需要靠提取地下水保证;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蒸发的深度在地表下20 cm处,而植物蒸腾耗水也主要是利用0-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对于土壤深层渗漏量和地下水接受垂直补给的问题,不同研究结果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尚需更精细的试验来确定。对于区域水量平衡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评价和管理,目前急需重点开展区域蒸散量的精确估算和模拟研究,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和不同农业种植方式的水量平衡与水分转化过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循环 能量平衡 水量转换 蒸散结构 华北平原 井灌区
下载PDF
VIC模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金君良 陆桂华 吴志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4,24,共4页
以黑河莺落峡流域为例,分析了陆面模式VIC能量平衡模式与水量平衡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模拟的适用性。实例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能量平衡模式比水量平衡模式的模型模拟效果更好,对实际蒸发的计算精度更高。
关键词 VIC模型 水量平衡模式 能量平衡模式 水文模拟 干旱区 植被
下载PDF
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天杰 施建成 +39 位作者 徐红新 孙彦龙 陈德清 崔倩 贾立 黄硕 牛升达 李秀伟 阎广建 陈良富 柳钦火 赵凯 郑兴明 赵利民 郑超磊 姬大彬 熊川 王天星 李睿 潘金梅 闻建光 穆西晗 余超 郑姚闽 蒋玲梅 柴琳娜 卢麾 姚盼盼 马建威 吕海深 武建军 赵伟 杨娜 郭鹏 李玉霞 胡路 耿德源 张子谦 胡建峰 杜爱萍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1-887,共17页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以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为核心试验区,以地球... 遥感试验是进行遥感原理的验证、遥感模型与反演方法的发展、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推动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及其观测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闪电河流域水循环和能量平衡遥感综合试验以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为核心试验区,以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循环过程和能量平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的观测手段,针对不同典型地表类型开展全波段主被动协同遥感观测,研究异质地表和山地条件下像元尺度遥感关键参量的观测方案,研究重要水热参量的遥感方法及其同陆面/水文过程模型的结合,支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相关卫星计划的论证实施。其中,航空飞行遥感试验搭载L波段主被动一体化微波载荷、双角度热红外相机、四波段多光谱相机和高光谱成像仪进行协同观测,实现了土壤水分、组分温度、植被含水量、叶面积指数等地表参数以及湖泊、水库、湿地等的遥感监测;地面同步观测试验利用车载微波辐射计、地基雷达和光谱仪进行了典型地物如裸土、植被、水体、人工目标等的遥感观测,并按照样区—样方—样点的多尺度嵌套方案进行了地表参数的同步采样,获取了该地区关键地表参数的短时期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配合卫星和机载观测,在闪电河流域完成了土壤温湿度、地表水热通量、地表辐射四分量、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地面观测网络的建设,为验证地表辐射/散射遥感模型,发展、优化和验证水热参量遥感反演算法,研究地表水热参量尺度效应与尺度转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将促进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的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和反馈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试验 水循环 能量平衡 闪电河流域 航空遥感 观测网络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地区能量水分循环:地表能量平衡和湍流热通量(英文) 被引量:12
14
作者 苏中波 张廷 +2 位作者 马耀明 贾立 文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24-1236,共13页
文章给出了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研究的概况和总结,着重估计了能量平衡各分项和湍流热通量等。在能量平衡的计算基础上,尽管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解释仍有争论并且没有解决,但我们揭示了GAME/Tibet试验观测资料中能量不平衡现象。我们发现... 文章给出了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研究的概况和总结,着重估计了能量平衡各分项和湍流热通量等。在能量平衡的计算基础上,尽管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解释仍有争论并且没有解决,但我们揭示了GAME/Tibet试验观测资料中能量不平衡现象。我们发现估算的潜热通量比实际观测的要高许多。然而,根据能量平衡假设的计算结果和SEBS的估算一致性很好。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差异主要由GAME/Tibet试验观测资料中能量不平衡引起,潜热通量的实际观测可能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水分循环 青藏高原地区 能量平衡 通流通量
下载PDF
不同水源灌溉对水稻高温热害影响的微气象学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江晓东 华梦飞 +4 位作者 胡凝 申双和 杨晓亚 杨沈斌 郭建茂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0-268,共9页
高温热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井水和池塘水灌溉是水稻高温热害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措施。为研究高温热害下不同灌溉水源对稻田微气象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研究对象,在高温热害期间(2016年8月12-18日)开展田间试验。试验... 高温热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井水和池塘水灌溉是水稻高温热害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措施。为研究高温热害下不同灌溉水源对稻田微气象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研究对象,在高温热害期间(2016年8月12-18日)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分3个处理,T1:用池塘水每日8:00灌溉,田间水层达10cm后停止,18:00排干,灌溉水温平均30.5℃;T2:用井水每日8:00灌溉,田间水层达10cm后停止,18:00排干,灌溉水温平均18.2℃;CK:试验开始当天用池塘水灌溉至田间水深达10cm后停止,夜晚不排放,当田间水深低于5cm时补充灌溉至10cm,试验期间每日8:00田间平均水温27.2℃。对稻田不同层次的土温和水温、水稻冠层不同层次温湿度、冠层顶部(120cm)叶温、冠层上方太阳辐射等指标进行测定,用Penman-Monteith分层模式计算稻田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白天(8:00-18:00),所有处理各层次冠层内气温和地温均为T1>CK>T2,随着冠层高度增加,处理间气温差异逐渐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各处理间地温差异逐渐减小。夜间(18:00-次日8:00),各处理间5cm地温差异最大,其次为冠层40cm处。不同灌溉水温改变了各处理的能量平衡分量,水体含热量的变化(Q)表现为T2>CK>T1,土壤热通量(G)、显热通量(H)和潜热通量(LE)均表现为T1>CK>T2。说明较高温度的池塘水灌溉加重了水稻的高温热害,而较低温度的井水灌溉对抵御高温热害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热害 灌溉水源 温度 能量平衡
下载PDF
水中大电流脉冲放电电弧通道发展过程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毅 赵勇 +2 位作者 任益佳 林福昌 李化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3525-3534,共10页
针对基于Braginskii阻抗模型求解电弧通道注入能量时,与实验设置相关的放电系数求解过程复杂,且结果难以准确地反映电弧通道发展特性等问题,该文提出基于电弧通道电压、电流的水中大电流脉冲放电电弧通道发展过程分析方法。采用“活塞... 针对基于Braginskii阻抗模型求解电弧通道注入能量时,与实验设置相关的放电系数求解过程复杂,且结果难以准确地反映电弧通道发展特性等问题,该文提出基于电弧通道电压、电流的水中大电流脉冲放电电弧通道发展过程分析方法。采用“活塞”模型阐述通道快速膨胀过程及激波产生机理,提出基于电弧通道电压、电流实测数据剥离电感分量计算注入通道能量的方法,借助能量平衡方程对通道发展过程进行建模分析。与基于传统Braginskii阻抗模型的求解结果对比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电弧通道的加速膨胀特性,为深入探究电弧通道的发展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放电 脉冲大电流 电弧通道 能量平衡方程 阻抗模型
下载PDF
植被冠层截留对地表水分和能量平衡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7
作者 尹伊 陈海山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利用NCAR_CLM4.0模式,通过有无植被冠层截留的试验对比分析,讨论了植被冠层截留对全球陆面水分和能量平衡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就全球水分平衡而言,不考虑植被冠层截留时,全球平均土壤总含水量、表面径流和次表面径流增加,蒸散发... 利用NCAR_CLM4.0模式,通过有无植被冠层截留的试验对比分析,讨论了植被冠层截留对全球陆面水分和能量平衡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就全球水分平衡而言,不考虑植被冠层截留时,全球平均土壤总含水量、表面径流和次表面径流增加,蒸散发减少。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低纬地区各水分平衡分量全年维持较高的差值分布,并随季节变化沿赤道南北振荡;北半球中高纬高值区有春季扩张、夏季极盛、秋冬季撤退的趋势。冠层截留消失后冠层蒸发的消失是蒸散发减弱的主要原因。对于能量平衡而言,不考虑冠层截留时,全球感热通量增加,冠层感热的增加明显大于地面感热的减少;潜热减少。此外,不同植被类型对不考虑冠层截留后产生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冠层截留 敏感性试验 水分和能量平衡 NCAR——CLM4 0模式
下载PDF
水量平衡与能量平衡模式下的VIC模型在喀什河流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瑞 穆振侠 +3 位作者 彭亮 周育琳 尹梓渊 汤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目的】寻找合适的拟合模式。【方法】以天山西部山区的喀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0―2000年的水文气象站点实测资料和同时间段的CFSR再分析数据,通过VIC模型模拟日和月时间尺度下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2种模式的径流过程,并分析了研究区... 【目的】寻找合适的拟合模式。【方法】以天山西部山区的喀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0―2000年的水文气象站点实测资料和同时间段的CFSR再分析数据,通过VIC模型模拟日和月时间尺度下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2种模式的径流过程,并分析了研究区内2种模式下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的水文要素。【结果】在日和月时间尺度下,能量平衡模式的径流模拟效果在模型的率定期与验证期均优于水量平衡模式;依据实际气候和地理条件,因为缺乏对降雨和降雪的条件判断,并且未能够考虑到冰冻圈层对产汇流的影响,致使水量平衡模式不能够详细合理地解释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差异性。【结论】总体而言,VIC模型能量平衡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研究区径流过程及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C模型 水量平衡模式 能量平衡模式 径流过程 水文要素分布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田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星 余晔 +2 位作者 陈晋北 张堂堂 李振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4-1525,共12页
利用2010年6月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陆面过程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温度积分法、温度预报校正法和谐波法三种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以及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水分运动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结... 利用2010年6月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陆面过程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温度积分法、温度预报校正法和谐波法三种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以及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水分运动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垂直非均质性明显,由谐波法计算得到的0.05~0.10 m土壤热扩散系数κ是0.10~0.20 m土壤层的3倍左右。通过对比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0.05 m土壤热通量和热通量板的实测结果表明,温度积分法、温度预报校正法和谐波法计算的土壤热通量峰值都比实测值偏小,分别偏小约23.6%、25.0%和12.8%。与不考虑土壤热存储的情况相比,利用温度积分法和温度预报校正法将土壤热通量板的实测结果校正到地表,这样得到的陇东黄土高原雨后晴天农田地表能量闭合率分别提高了7.96%和4.54%;由谐波法计算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可使地表能量闭合率提高约5.65%。在夏季雨后晴天,发生在农田土壤中的水汽输送及相应的相变过程对土壤热通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通量 温度积分法 温度预报校正法 谐波法 土壤水分通量 能量平衡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预加热对柠檬酸脱水污泥冬季生物干化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晨 李杨杨 +3 位作者 董黎明 王金伟 刘岩峰 于湛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28-2937,共10页
利用预加热污泥(15℃~30℃)方式进行了柠檬酸脱水污泥冬季生物干化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脱水污泥预热至20℃时可使生物干化高温期维持5.5d且最高温度可达57℃,干化14d污泥含水率从70%下降至34.80%,同时结合水含量降低了65.58%,远... 利用预加热污泥(15℃~30℃)方式进行了柠檬酸脱水污泥冬季生物干化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脱水污泥预热至20℃时可使生物干化高温期维持5.5d且最高温度可达57℃,干化14d污泥含水率从70%下降至34.80%,同时结合水含量降低了65.58%,远高于其他预热组的44.39%~49.53%的结合水去除率.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污泥预热至25℃的生物产热量最高,但预热至20℃时用于水分蒸发的能量利用率最高,占总消耗热量的82.62%.此外,污泥胞外聚合物的蛋白质和多糖分析显示,LB-EPS和TB-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和污泥结合水含量呈正相关,高温期Slime-EPS LB-EPS、EP-EPS层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说明蛋白质降解是柠檬酸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主要产热与脱水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脱水污泥 生物干化 结合水 蛋白质 多糖 能量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