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周刊社 洪健昌 +1 位作者 罗珍 石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升温率 MANN-KENDALL法 暖湿化 西藏高原
原文传递
Urban Microclimate and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of Public Spaces in Warm-Humid Cities: A Comparative Bibliometric Mapping of the Literature
2
作者 Clarence Dissanayake Udawattage Gamini Dharmagupthe Weerasing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21年第4期433-466,共34页
Intensified human population encourages urbanization changing the morphology and metabolism of urban environments, thus altering the local climate and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OTC) in public spaces. OTC is an increasi... Intensified human population encourages urbanization changing the morphology and metabolism of urban environments, thus altering the local climate and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OTC) in public spaces. OTC is an increasingly urgent area of research for tropical climat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Scopus database on urban microclimate and OTC in public spaces and contrasts the studies in warm-humid cities through a bibliometric mapping of literature. The adapted methodology includes;Bibliometric Search, Scient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using VOSviewer software to identify the evolution paths, gaps, and the most recent movement of OTC assessments in urban public spaces. Results reveal five evolution paths related to all climatic regions;1) materials and cooling strategies, 2) simulation modeling and urban planning, 3) design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rmal perception, 4) cooling effect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5) thermal adaptation in urban design. Although urban morphology and vegetation have been received the highest attention respectively, only a few for blue infrastructure related to warm-humid cities. This review identified five research gaps;the impact of blue infrastructure on OTC,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 effect of reflective materials, vegetation configurations in street canyons with wind flow, OTC improvements in asymmetrical street canyons, and how local climate zone (LCZ)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could be used for OTC assessments. Past empiric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urban vegetation, surface materials, an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Yet, the urban blue infrastructure has not received adequate research. Recently,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has been drawn to strategies in improving OTC using micro-meteorological simulation modelling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urban design interventions. Finally, comprehensive content analysis, bibliographic coupling based on documents, co-occurrence of all-keywords, are suggested for future bibliometric re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Microclimate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Public Spaces Bibliometric Analysis warm-humid Cities VOSviewer
下载PDF
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s recorded by multi-proxy records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建新 周尚哲 常宏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47-161,共15页
The grain size and palinology of sedim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14C dada provide an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Two clear intense and long-lasting warm-humid p... The grain size and palinology of sedim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14C dada provide an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warm-humid phase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Two clear intense and long-lasting warm-humid phase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this region. The first phase was dated back to the early Holocene (9 000-7 000 a BP), and the second was centered at 5 000-3 000 a BP. The warm-humid episode between 9 000 and 7 000 a BP was also recognized at other sites showing global climatic trends rather than local ev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cern to the warm-humid phase of the early Holocene, the second one w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compilation of the Holocene paleoclimate data suggests that perhaps the second warm-humid phase was pervasive in monsoon region of China. In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devoted to it, because the flourish and adaptation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and the building up of the first state seem to corresponding to the general warm-humid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is period. In addition, a warm-humid interval at 7 20045 500 a BP was recognized by the grain size data from three sites. However, this warm-humid event was not shown in pollen assemblage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14C data. Perhaps, the resolution for climatic reconstruction from pollen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14C data cited here is relatively low and small-amplitude and short-period climatic events cannot be well reflected by the data.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locality and elevation of sampling site, as well as in resolution of proxy records,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precise correlation. Further work is need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grain size POLLEN radiocarbon dating warm-humid phases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气候暖湿化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穆尼热.赛买提 陆宝宏 艾来提.艾木拉江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6期49-54,58,共7页
根据石羊河流域47年的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等资料,分析该流域暖湿化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近47年来,石羊河流域每10年的年际平均增温达到0.32℃,20世纪60—80年代期间,各季节平均气温变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大多处在负距平。90年代末... 根据石羊河流域47年的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等资料,分析该流域暖湿化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近47年来,石羊河流域每10年的年际平均增温达到0.32℃,20世纪60—80年代期间,各季节平均气温变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大多处在负距平。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显著,气温距平从-1.04℃上升到1.87℃。②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趋势不显著,降水量每10年增长7.1 mm,与西北地区降水增加趋势一致。③年平均干旱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其干旱指数每10年下降0.98。④通过Mann-Kendall方法验证,1994年为增温突变年,降水没有达到突变水平,1992和1993年为干旱指数下降突变年。研究发现,石羊河流域气候正趋于暖湿化,这将有利于该区绿洲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干旱指数 暖湿化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周作人的不巾气
5
作者 王冰怿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0-22,33,共4页
周作人是没有巾气的,他主张"自由,尊重自我",时时警惕"不宽容"思想;内心深处有一种充实的自信,他的文字雍容恬淡、潇洒自然;他将生活艺术化,不执著于世俗;他对于鲜活的生命总有一些亲切而温润的情意;他的语言和散... 周作人是没有巾气的,他主张"自由,尊重自我",时时警惕"不宽容"思想;内心深处有一种充实的自信,他的文字雍容恬淡、潇洒自然;他将生活艺术化,不执著于世俗;他对于鲜活的生命总有一些亲切而温润的情意;他的语言和散文结构也是没有头巾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不巾气 自由 宽容 温润
下载PDF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29
6
作者 施雅风 于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共11页
40~ 3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 (75~ 1 0kaB .P .)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 3阶段的晚期 (MIS 3a) ,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 7... 40~ 3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 (75~ 1 0kaB .P .)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 3阶段的晚期 (MIS 3a) ,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 7种记录指示我国各区域的湿润程度即降水量高于现代 ,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尤为显著。西部和华南地区的温度明显高于现代 ,但较多的孢粉研究者认为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的温度略低于现代。降水量的增加对内陆水系的合并和外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产生重大影响。渤海西侧、长江三角洲南北与珠江三角洲南部出现重大海侵 ,当时海平面高度仅低于现代海平面 8~ 1 0m。当时暖湿气候与海侵的主要动力是岁差周期导致的中、低纬度太阳高辐射所提供的热力促使冰盖消融萎缩 ,海洋扩涨 ,青藏高原热低压增强 ,吸引季风降水 ,中、低纬度区海洋加热蒸发 ,增强夏季风与西风环流的水汽含量导致我国全境暖湿。高分辨率的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和南京汤山洞穴石笋记录表明气候有许多百年级高频振荡波动 ,不是稳定暖湿 ,要作更深入研究才能说明其表现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暖湿气候 成因 海侵 夏季风 西风环流 古气候 气温 降水 太阳辐射
下载PDF
热湿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4
7
作者 田元媛 许为全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30,共4页
采用问卷方式 ,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 ,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 采用问卷方式 ,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 ,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湿环境 人体 热反应 实验 相对湿度 热舒适 空气湿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40~30ka B.P.中国西北地区暖湿气候的地质记录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55
8
作者 杨保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8,共9页
新疆艾丁湖与柴窝堡湖记录、玛纳斯湖记录、巴里坤湖记录、伊犁黄土 -古土壤记录、罗布泊沉积记录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阶地钙质结核层记录 ,青海察尔汗盐湖以及内蒙古古居延海沉积记录、白碱湖和吉兰泰盐湖、巴丹吉林沙漠钙质胶... 新疆艾丁湖与柴窝堡湖记录、玛纳斯湖记录、巴里坤湖记录、伊犁黄土 -古土壤记录、罗布泊沉积记录和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阶地钙质结核层记录 ,青海察尔汗盐湖以及内蒙古古居延海沉积记录、白碱湖和吉兰泰盐湖、巴丹吉林沙漠钙质胶结层等记录均显示40~ 30kaB .P .时期整个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其中 ,内蒙古西部温度较现代高 2°~ 3℃ ,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成倍增加 ,气候显著湿润化。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当时中、低纬度岁差周期高辐射所造成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 ,蒸发加强 ,西风环流和夏季风为西北提供的水汽大幅度增多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质记录 成因 西北地区 暖湿气候 西风环流 夏季风
下载PDF
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Ⅰ)——生消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严文莲 濮梅娟 +2 位作者 王巍巍 杨军 刘端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6,共8页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征与以往研究的辐射雾存在明显的不同;大雾维持时间久,尤其是强浓雾天气(能见度<50 m)持续时间长达约37 h;逆温深厚,雾层厚,雾顶高,多在450 m以上。研究表明:逆温层深厚、大气层结稳定、风向风速适宜,暖湿气流的不断补充,是这次大雾长时间稳定维持且雾顶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宏观物理特征 暖湿平流
下载PDF
40~30kaBP中国特殊暖湿气候与环境的发现与研究过程的回顾 被引量:28
10
作者 施雅风 赵井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40~30 ka BP在过去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温度稍高,但仍在冰期内.20世纪90年代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研究首次指出,当时气温可能高出现代4℃,即为以前所不知的间冰期.追踪同期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 40~30 ka BP在过去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温度稍高,但仍在冰期内.20世纪90年代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研究首次指出,当时气温可能高出现代4℃,即为以前所不知的间冰期.追踪同期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多种记录,集成研究表明,当时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有许多淡水大湖,降水量远比现代丰沛,导致外流水系扩大,如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水系形成.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Dacrydiumsp.)北界移至22°~24°N,表明当时热带气温高于现代2℃左右,降水量也有较大增加.长江下游石笋资料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的植物、古土壤、河道沉积资料均表示降水增加,森林覆盖度大.由于冰川和极地冰盖萎缩,海平面上升,给合若干地区地面沉降,海河下游、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出现相当规模的海侵.上述涉及全中国的特殊暖湿环境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运行岁差周期变化导致中低纬度日射增强,致使温度升高,季风区与西风带降水量都有显著增加关系密切,而植被改善又对温度和湿度有正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30kaBP 特殊暖湿气候 古里雅冰芯 岁差周期 季风与西风
下载PDF
新疆热点旅游城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分类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啸虎 李晓东 +2 位作者 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 苗青 祁明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7-131,共5页
气候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利用新疆多年的气象统计资料,通过对风效指数、温湿指数及由此确定的隶属度的测算,来定量分析新疆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气候资源,得出每个城市适宜旅游的季节,并且将这些城市分为五个旅游气... 气候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因子。本文利用新疆多年的气象统计资料,通过对风效指数、温湿指数及由此确定的隶属度的测算,来定量分析新疆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气候资源,得出每个城市适宜旅游的季节,并且将这些城市分为五个旅游气候类型,希望能给旅游者出行和旅游部门制定规划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候 风效指数 温湿指数 隶属度 分类
下载PDF
利用马尾松年轮资料重建江苏暖湿地区气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夏冰 兰涛 贺善安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4年第2期34-38,共5页
利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根据马尾松生长对气候变量具非线性响应,尝试重建江苏暖湿地区过去116年(1874~1990)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温度的重建效果优于降水量,实测值与重建值两者的缩减误差(RE)分别为0.12和... 利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根据马尾松生长对气候变量具非线性响应,尝试重建江苏暖湿地区过去116年(1874~1990)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温度的重建效果优于降水量,实测值与重建值两者的缩减误差(RE)分别为0.12和0.10,两者的平均偏差百分率分别为2.3%和20%。绝大部分重建结果可从观测记录和历史文献中得到验证,但在温度较高或降水量较多的若干年份,实测值与重建值有较大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湿地区 气候 马尾松
全文增补中
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李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大型堵江事件的地形地貌特点、沉积物发育特征、沉积年代学、新构造背景等,同时分析了黄河上游玛曲段大型冲-洪积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时代。结果表明在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普遍存在距今30—40 ka时期的堵江事件,而这一时期在黄河上游发生大型冲-洪积事件和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事件,二者均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事件同步。研究认为这期急剧气温变化增强了河谷侵蚀和卸载能力,而东缘强烈的地震断层活动又触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暖湿气候事件与新构造运动在时空上的耦合共同塑造了晚更新世晚期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系统特殊的地质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0 KA B.P.暖湿气候 深切河谷 堵江事件 川西高原
下载PDF
宁夏降水资源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素艳 李欣 +4 位作者 王璠 马阳 张雯 黄莹 高睿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3-746,共14页
利用1961-2019年宁夏2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农业用水量和耗水量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从降水量的时空差异、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差值、持续"湿"和"干"过程时长、关键等雨量线、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 利用1961-2019年宁夏2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农业用水量和耗水量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从降水量的时空差异、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差值、持续"湿"和"干"过程时长、关键等雨量线、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及其对降水量的贡献、农业用水量和耗水量等方面,从1961-1982年、1983-2010年、2011-2019年3个时段分析了宁夏降水资源在西北暖湿化背景下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大,各地、各季节在2011年以来降水量增多,且超过1961-1982年和1983-2010年。(2)区域间降水量增加幅度差异增大及年际间的不同步,尤其中雨量和大雨量的变化差异使得区域间降水之差越来越大,南北"暖湿"和"暖干"现象同时出现的几率增大;(3)潜在蒸散量增加,降水量减少,两者之差增加,中北部春季、南部山区秋季增加最多;(4)引黄灌区持续"干"时长增长,春、夏旱或春夏连旱仍然频繁发生,农业耗水量占用水量比例仍然较大,中南部持续"干"时长缩短,持续"湿"时长增长;(5)总体上,200 mm等雨量线有南移趋势,400 mm等雨量线的西侧有南移趋势,2010年以来随着降水量增加有所北移;(6)降水总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强;小雨日数均为减少趋势,大部分量级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春季中雨量和大雨量、夏季大雨量和暴雨量、秋季小雨量和中雨量的变化对总雨量的变化作用突出。总体上,2011年以来降水增多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然而也会使得极端降水及无雨日数增加,增加了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同时,南北差异增大,增加了防灾减灾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降水量 降水格局 演变特征 西北暖湿化
下载PDF
辽西地区义县组昆虫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古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月娟 《地质与资源》 CAS 2005年第2期81-86,共6页
作为热河昆虫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地区义县组昆虫化石内容独特、丰富,共有49科83属,明显区别于同属热河昆虫群的大北沟组和九佛堂组,生物地层单位称为Epheeropsis trisetalis-Sinaeschnidia cancellosa组合,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 作为热河昆虫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地区义县组昆虫化石内容独特、丰富,共有49科83属,明显区别于同属热河昆虫群的大北沟组和九佛堂组,生物地层单位称为Epheeropsis trisetalis-Sinaeschnidia cancellosa组合,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昆虫群反映了当时温暖而潮湿的气候环境及因地形不同引起的小气候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昆虫化石 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 温暖-潮湿 小气候
下载PDF
湖南2次典型的冰冻灾害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丁小剑 杨军 +2 位作者 唐明晖 何正阳 李象玉 《干旱气象》 2010年第1期76-80,共5页
2005年和2008年湖南出现了2次典型的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都相当严重,2008年出现的特大冰冻灾害天气更是百年一遇。通过对这2次典型冰冻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征对比分析,指出了湖南冰冻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发展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判别因... 2005年和2008年湖南出现了2次典型的冰冻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都相当严重,2008年出现的特大冰冻灾害天气更是百年一遇。通过对这2次典型冰冻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征对比分析,指出了湖南冰冻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与发展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判别因子,对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能力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 暖湿气流 逆温层
下载PDF
6种冷季型草坪草在湿润亚热带生长观测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彦奇 郑德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对6种冷季型草坪革的22份材料进行了盆栽引种试验和修剪状态下的生长观测。结果表明:6种草坪草早期分蘖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匍匐翦股颖>紫羊茅>多年生黑麦革>高单茅>草地早熟禾,高温潮湿的夏季高羊茅和匍匐翦股颖的分蘖数目仍在... 对6种冷季型草坪革的22份材料进行了盆栽引种试验和修剪状态下的生长观测。结果表明:6种草坪草早期分蘖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匍匐翦股颖>紫羊茅>多年生黑麦革>高单茅>草地早熟禾,高温潮湿的夏季高羊茅和匍匐翦股颖的分蘖数目仍在缓慢增加,其它4草种均出现分蘖数目减少,以粗茎早熟禾最为明显。播种当年均未进行生殖生长,次年结实,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结实率分别达到90%和85%。修剪条件下,全年累计生长高度多年生黑麦草为200.1cm,紫羊茅为159.9cm,匍匐翦股颖为156.3cm,高羊茅为138.4cm,草地早熟禾为126.8cm,粗茎早熟禾为108.5cm;6种草均出现播种早期生长最快,夏季减慢,秋季加快,冬季最慢和春季逐渐加快的总趋势,呈现两个生长高峰期。全年生长由最好到差的顺序为高羊茅、匍匐翦股颖、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粗茎早熟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亚热带 冷季型 草坪草 生长
下载PDF
新疆孔雀河北缘中更新世湖相沉积物的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白友良 蒋汉朝 +4 位作者 陈剑杰 袁革新 郑杨琳 徐红艳 王华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6-865,共10页
文章对新疆孔雀河北缘的西大沟剖面中更新世湖相沉积物开展ESR测年和孢粉记录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湖相沉积自730kaB.P.延续到360kaB.P.。这一期间,研究区为落叶阔叶林植被,林下生长灌木和草本,低洼潮湿的地方生长蕨类孢子和藻类。植... 文章对新疆孔雀河北缘的西大沟剖面中更新世湖相沉积物开展ESR测年和孢粉记录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湖相沉积自730kaB.P.延续到360kaB.P.。这一期间,研究区为落叶阔叶林植被,林下生长灌木和草本,低洼潮湿的地方生长蕨类孢子和藻类。植被的主要类型有栗(Castanea)、栎(Quercus)、松(Pinus)、柏(Cupressaceae)、蒿(Artemisia)、藜(Chenopodiaceae)、莎草(Cyperaceae)等,同时还含有少量的山核桃(Carya)、枫香(Liquidambar)及枫杨(Pterocarya)等亚热带孑遗植物花粉。这与前人研究发现中更新世研究区发育大湖的认识颇为一致。具体来说,组合带A(730-640kaB.P.),C(595-505kaB.P.)和E(440-385kaB.P.)阔叶树花粉含量高,而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低; 组合带B(640-595kaB.P.),D(505-440kaB.P.)和F(385-350kaB.P.)阔叶树花粉含量低,而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高,揭示中更新世研究区气候总体上呈现冷干-暖湿的气候波动特征。这一气候变化特征和模式与甘肃白水剖面多种风化指标揭示的相应时段风化强度波动可以对比,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以及海平面波动也可以对比。不过,这一气候变化规律的内部驱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 孢粉 冷干-暖湿气候 湖相沉积 孔雀河 新疆东部
原文传递
从1999年叶尔羌河和克孜河洪水看新疆河流水情变化趋势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慧 《新疆气象》 2001年第6期18-20,共3页
1999年南疆西部的叶尔羌河发生了冰川湖大洪水,克孜河暴发了暴雨泥石流堵塞的特大溃坝洪水,给喀什地区造成很大灾害;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的暴雨洪水和冰川湖洪水以及融水与暴雨混合洪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但总的干旱背景不会改变。
关键词 冰川 洪水 暴雨 泥石流 暖湿气候 新疆
下载PDF
2011年“6.12”闽西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蔡菁 冯晋勤 +1 位作者 刘瑞 姚建岩 《暴雨灾害》 2011年第4期349-357,共9页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2011年6月12日福建省龙岩市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弱冷空气与西南暖... 利用常规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2011年6月12日福建省龙岩市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暴雨落区位于层结不稳定的西南暖湿气流中(θse≥76℃),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两条水汽带为此次暴雨过程带来了充足的水汽。暴雨区主要降水时段中低层正涡度和200 hPa以下上升运动明显。通过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表明,这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三个不同尺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面小尺度涡旋发展引发了第一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风速辐合以及有利的喇叭口地形、山脉迎风坡抬升作用为第二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和第三个中-γ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和维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小涡旋 西南暖湿气流 喇叭口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