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汝南遗事》的成书、版本及史料价值考
1
作者 贾晓敏 张春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汝南遗事》,金王鹗所撰,全书记载了金哀宗迁都蔡州时的实录。王鹗在金朝末年出任左右司员外郎,此书为蔡州被围时所作,因蔡州在古时亦称汝南,故命名。书中多作者亲历亲见,涉及哀宗迁蔡以后的经济措施、官员进职以及金最后的灭亡等内容... 《汝南遗事》,金王鹗所撰,全书记载了金哀宗迁都蔡州时的实录。王鹗在金朝末年出任左右司员外郎,此书为蔡州被围时所作,因蔡州在古时亦称汝南,故命名。书中多作者亲历亲见,涉及哀宗迁蔡以后的经济措施、官员进职以及金最后的灭亡等内容,是研究金朝末期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补《金史》之缺。梳理《汝南遗事》的成书与版本流传,并从其所载的历史实录入手,分析其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南遗事》 王鹗 成书 版本 史料价值
下载PDF
王鹗修金史及其《金史稿》探赜 被引量:6
2
作者 邱靖嘉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蒙元时期纂修金史,虽成书于元末,却实有赖于元初王鹗的修史成果。关于王鹗之金史修纂,前人研究较为薄弱,仍有若干问题有待解索。本文围绕王鹗修史之经过,再论元翰林国史院的始置年代,总结王鹗之于金史编修的主要贡献,并寻找其所遗留《... 蒙元时期纂修金史,虽成书于元末,却实有赖于元初王鹗的修史成果。关于王鹗之金史修纂,前人研究较为薄弱,仍有若干问题有待解索。本文围绕王鹗修史之经过,再论元翰林国史院的始置年代,总结王鹗之于金史编修的主要贡献,并寻找其所遗留《金史稿》的踪迹,从而为今本《金史》史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鹗 金史 翰林国史院 《金史稿》
原文传递
王鹗与元代金史撰述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梅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80,共6页
在元代所修宋、辽、金三史中,《金史》颇为学者所赞赏,这与元初名臣王鹗的艰辛努力密切相关。王鹗不但是元代金史纂修的倡导者与开启者,而且所撰写的《汝南遗事》一书与所辑集的金代史事,为金史的撰述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他的史学活动为... 在元代所修宋、辽、金三史中,《金史》颇为学者所赞赏,这与元初名臣王鹗的艰辛努力密切相关。王鹗不但是元代金史纂修的倡导者与开启者,而且所撰写的《汝南遗事》一书与所辑集的金代史事,为金史的撰述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他的史学活动为元末《金史》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鹗 元代 金史撰述
下载PDF
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赖瑞芳 张秀杰 +3 位作者 李艳和 吴俊颉 杨东辉 王卫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共14页
基于GenBank中团头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的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3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同时对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鲂属鱼类... 基于GenBank中团头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的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3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同时对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排列紧密,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和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区)。除ND6和8个tRNA在L链上编码外,其余的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4种鲂属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均呈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和C碱基偏好。全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有758个变异位点,其中非简约性信息位点有691个,占总变异位点的91.16%,简约性信息位点有67个,仅占总变异位点的8.84%。22个tRNA基因中只有11个存在种间变异,共23个变异位点,主要发生在tRNA三叶草结构的TΨC和DHU臂环上。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共检测出626个变异位点,这些变异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占总变异位点的82.59%,其中变异位点数最多的是Cyt b基因,达84个,其次是ND 4基因(83个)。因此,Cyt b和ND4基因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鲂属群体间的遗传学研究。基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的ML树和BI树均显示,三角鲂与厚颌鲂的亲缘关系最近,团头鲂与它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广东鲂与前述3种鲂属鱼类的亲缘关系均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鲂属 线粒体基因组 变异位点 分子标记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皇家名分的确认与再确认——清宫至伪满皇宫收藏钱选《观鹅图》始末 被引量:7
5
作者 洪再新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4-140,共27页
清宫的书画收藏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大量珍贵的前代书画作品从民间进入清代宫廷,并在乾隆朝形成鼎盛局面。成为宋徽宗以来又一个皇家艺术收藏的高峰。这不仅是封建集... 清宫的书画收藏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大量珍贵的前代书画作品从民间进入清代宫廷,并在乾隆朝形成鼎盛局面。成为宋徽宗以来又一个皇家艺术收藏的高峰。这不仅是封建集权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果。自清王朝覆亡至满洲国出笼,逊帝溥仪及其小朝廷在北京、天津及长春的一系列复辟和称帝活动中从未放弃对清宫旧藏的关注与重视,将之作为象征皇家名分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以1746年到1940年代元代钱选《羲之观鹅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收藏过程为脉络,通过考察画卷上诸多收藏印鉴和题跋来认识清宫绘画收藏的兴衰转折及其历史意义。在近200年的皇家收藏史中,特别是在清皇室20世纪所经历的变故中,这一画卷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其奇特的收藏始末,深刻地向世人揭示了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及文化史中的一段精彩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皇宫 书画收藏 钱选 伪满州国 《羲之观鹅图》 皇家名分 乾隆 溥仪 张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