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凹槽的微通道中液滴运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明焜 陈硕 尚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9,共13页
运用改进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液滴在由凹槽所构成的粗糙表面微通道内的运动行为.改进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采用新近提出的"短程排斥、长程吸引"相互作用势能函数,从而可以模拟带有自由面的流体,如液滴等.模拟了新势能... 运用改进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液滴在由凹槽所构成的粗糙表面微通道内的运动行为.改进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采用新近提出的"短程排斥、长程吸引"相互作用势能函数,从而可以模拟带有自由面的流体,如液滴等.模拟了新势能函数下液滴与固体壁面的静态接触角,并用2次多项式拟合了"接触角-αwf/αf"的变化曲线.研究了液滴在带凹槽的微通道中运动时,微通道壁面浸润性、外场力、液滴温度对液滴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壁面浸润性和外场力对液滴流动特性的影响较大,液滴温度对液滴流动特性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运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并分析微流体在复杂微通道中的流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壁面浸润性 接触角 凹槽微通道
原文传递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附壁型空化泡演化模拟
2
作者 袁浩 詹蝶 +1 位作者 宋翔 孙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依托热流耦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探究了壁面润湿性与液相黏滞系数对附壁型空化泡演化的影响,并基于双粒子分布函数的热流耦合伪势LBM空化模型对接触点开展了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润湿性壁面,演化过程中动态接触角持续大于平衡态接触角... 依托热流耦合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探究了壁面润湿性与液相黏滞系数对附壁型空化泡演化的影响,并基于双粒子分布函数的热流耦合伪势LBM空化模型对接触点开展了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润湿性壁面,演化过程中动态接触角持续大于平衡态接触角,导致其产生的非平衡杨氏力在空化泡生长期间产生迟滞效应,而在溃灭期间则加速了接触点的坍缩;对于非润湿性界面,非平衡杨氏力引发的迟滞效应在溃灭初期减缓了空化泡接触点的坍缩,而在最终溃灭阶段由于界面的剧烈形变,非平衡杨氏力加速了接触点坍缩;溃灭时刻微射流体积与平衡态接触角的余弦函数之间存在指数关系;黏滞系数增大会减小微射流体积,同时延长空化泡演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壁型空化泡 接触点动力机制 壁面润湿性 黏滞系数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下载PDF
管材特性对黏稠油水环输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鹏 尹晓云 +4 位作者 杨思远 胡可 邓小娇 刘少钧 MASTOBAEV Boris N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39,共8页
针对水环输送稠油过程中不能一直保持环状流动形态的问题,基于VOF两相流模型、标准k-ε湍流模型及CSF表面张力模型,对油水环状流在水平管中的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管壁粗糙度与静态接触角对水环稳定性的影响,通... 针对水环输送稠油过程中不能一直保持环状流动形态的问题,基于VOF两相流模型、标准k-ε湍流模型及CSF表面张力模型,对油水环状流在水平管中的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管壁粗糙度与静态接触角对水环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油水两相体积分数分布特征、轴向速度分布特点、管道沿线压力变化特性等指标综合评价水环稳定性的强弱。结果表明:随流动时间和运行距离的增长,油水环状流经历了同心环状流-偏心环状流-不完全环状流-分层流的演变过程。随管壁粗糙度的增大和静态接触角的减小,水环维持稳定流动的距离增长,管道沿线的总压降减小。管壁粗糙度对轴向速度分布和油核偏心率基本没有影响,不同管壁粗糙度下轴向速度均呈对称状分布,油核偏心率均约为0.73;而静态接触角对轴向速度分布和油核偏心率有较大影响,随静态接触角的增加,速度分布由对称状分布转变为舌头状分布,油核偏心率由0.73上升到1.0。截面持油率不随管壁粗糙度与静态接触角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模拟条件下均约为0.74。因此在实际输送过程中,可对现场使用的管材进行内表面改性处理,适当增大管壁粗糙度和减小静态接触角,以提高黏稠油水环输送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环 稳定性 管壁粗糙度 管壁润湿性 静态接触角
下载PDF
工艺管道上倾段的积水流动特性分析
4
作者 马宁 《石油工程建设》 2023年第2期37-42,共6页
工艺管道是连接动设备和静设备的桥梁,当工艺管道内部存在积水时会引发腐蚀风险,造成阀门、泵叶轮和储罐吸入口等关键部位堵塞,进而引发设备安全问题。采用OpenFOAM软件中的InterFoam求解器计算油水界面的波动情况,分析了实验值和模拟... 工艺管道是连接动设备和静设备的桥梁,当工艺管道内部存在积水时会引发腐蚀风险,造成阀门、泵叶轮和储罐吸入口等关键部位堵塞,进而引发设备安全问题。采用OpenFOAM软件中的InterFoam求解器计算油水界面的波动情况,分析了实验值和模拟值的吻合性,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油水界面形态、原油流速对积水移动的影响及油水界面所发生的Kelvin-Helmholtz界面波动现象。结果表明:实验值和模拟值的一致性较好;上倾管道的油水界面形态与壁面湿润性有关,当接触角θ=30°(亲水性壁面)时,油水界面呈波浪状;当接触角θ=120°(疏水性壁面)时,积水在上倾管道上聚集为水团;积水移动速度随接触角θ和原油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当流速超过临界流速时,积水会出现加速移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管道 积水 壁面润湿性 携水流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流体性质对液滴碰撞壁面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宇轩 闵琪 +1 位作者 李衍智 都家宇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不同学者对液滴碰撞动力学的研究结论具有差异,研究的流体种类也较为单一。该文建立的研究体系包含了水、甘油水溶液、硅油、常温液态金属在内的9组流体,将流体黏度、表面张力的研究范围扩展至1~970 mPa·s、20~500 mN/m,通过相场... 不同学者对液滴碰撞动力学的研究结论具有差异,研究的流体种类也较为单一。该文建立的研究体系包含了水、甘油水溶液、硅油、常温液态金属在内的9组流体,将流体黏度、表面张力的研究范围扩展至1~970 mPa·s、20~500 mN/m,通过相场法数值模拟,补充低Reynolds数Re的液滴碰撞数据,探索已有理论的适用性。研究表明:碰撞初期,铺展因子β随无量纲时间τ变化的已有理论主要适用于Re>100的情况。最大铺展因子β_(max)与Weber数We在毛细力区满足β_(max)∝We^(b),在黏性力区满足β_(max)∝Re^(b),与已有理论相符,壁面润湿性对指数b的影响具有规律。最小中心厚度h^(*)_(min)仅在We≥10时与已有理论h_(min)∝Re^(-0.5)相符;We<10时,h^(*)_(min)受到壁面润湿性和表面张力的明显影响。而当Re趋近于1时,β_(max)和h^(*)_(min)由液滴初始动能和壁面润湿性决定,偏离上述幂函数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碰撞 流体性质 壁面润湿性 铺展因子 中心厚度 相场法
原文传递
微流控芯片通道壁面润湿性对微滴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洋 郑艳萍 +1 位作者 梁帅 徐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799-9804,共6页
液滴微流控中芯片微通道的壁面润湿性是决定微滴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环烯烃共聚物芯片微通道表面润湿性对通道内微滴生成以及流体流动行为的影响,利用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VOF)模型对聚焦流微通道中水和氟油两相流动行为进... 液滴微流控中芯片微通道的壁面润湿性是决定微滴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环烯烃共聚物芯片微通道表面润湿性对通道内微滴生成以及流体流动行为的影响,利用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VOF)模型对聚焦流微通道中水和氟油两相流动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并制备了接触角为30°、90°、120°梯度下的芯片微通道壁面开展实验研究,模拟与实验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在固定物性和结构参数下,壁面润湿性越弱,油包水微滴越容易形成,壁面的减阻特性随之增强,并且壁面的减阻特性导致90°比120°时微滴的生成频率低29.3%,直径增大8.3%;随着润湿性的增强,水相相对于氟油相的界面由凸变凹,30°时芯片生成微滴由油包水变成水包油;随着连续相毛细数(Ca)的升高,壁面润湿性对微滴生成的影响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VOF模型 壁面润湿性 毛细数 减阻特性 环烯烃共聚物
下载PDF
微液滴铺展动力学模型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2
7
作者 温禄淳 刘邱祖 陆洋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37,共3页
为了研究壁面的润湿动力学行为,通过对离散化的液膜进行力学平衡方程推导,提出了一种液滴沿壁面铺展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以加速度方程表示铺展的动态变化,避免从能量角度计算复杂性的问题;利用动态接触角分析仪进行润湿实验,比较数值计算... 为了研究壁面的润湿动力学行为,通过对离散化的液膜进行力学平衡方程推导,提出了一种液滴沿壁面铺展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以加速度方程表示铺展的动态变化,避免从能量角度计算复杂性的问题;利用动态接触角分析仪进行润湿实验,比较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得到的接触角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变化;液滴表面张力越小液膜越容易铺展,且所需的铺展时间越短;液滴度对铺展起阻碍作用,且缩短铺展时间;接触角动态变化规律整体一致,标准偏差在1.5°以内,说明本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液滴铺展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面润湿 动力学 模型 润湿实验
下载PDF
壁面润湿性对原油携水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家卫 章友洪 +4 位作者 岳晓军 张旭 梁敏 彭素芹 代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56,共5页
采用原油携水流动的方式将管道内部积水携出可以有效解决管道内部的积水引发管道腐蚀穿孔的问题。基于原油携水流动的动力学过程和界面形态,建立了原油携水流动模型,采用基于VOF模型的InterFoam求解器求解油水界面的动力学方程,对比验... 采用原油携水流动的方式将管道内部积水携出可以有效解决管道内部的积水引发管道腐蚀穿孔的问题。基于原油携水流动的动力学过程和界面形态,建立了原油携水流动模型,采用基于VOF模型的InterFoam求解器求解油水界面的动力学方程,对比验证了相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原油流速和壁面润湿性对原油携水能力的影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使用OpenFOAM对原油携水流动进行模拟分析的方法切实可行,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吻合性。随着原油流速的增加,原油的携水能力增加,管道内的积水更易被原油携带出管道底部,而原油临界流速的大小取决于管道壁面的润湿性;随着管道壁面的润湿程度的降低,积水有聚集为水团的趋势,并且原油的携水能力增加;当原油流速大于临界流速时,原油的携水能力取决于壁面的润湿程度(即接触角θ的大小),当接触角θ=30°时,水以连续波状薄膜的形式存在;当接触角θ=60°时,薄膜破裂形成分散的水团,这些水团零散地分布于倾斜管壁上,并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不断向上移动;当接触角θ≥90°时,积水逐渐在倾斜管段上聚集为一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面润湿性 界面形态 携水流动 数值模拟 积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