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90年代华北大暴雨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38
1
作者 孙建华 张小玲 +1 位作者 卫捷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2-506,共15页
首先对1960~1999年的华北夏季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对1990~1999年造成夏季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夏季每10年发生的暴雨和大暴雨次数基本相当,40年中山西和河北的北... 首先对1960~1999年的华北夏季暴雨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对1990~1999年造成夏季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夏季每10年发生的暴雨和大暴雨次数基本相当,40年中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暴雨发生次数在20次以上,沿海地区暴雨发生次数为60~100次.1990~1999年的6~8月华北地区发生大暴雨共39天,大体可分为5型:1型为台风与低槽(低涡)远距离相互作用;2型为低涡(登陆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3型为登陆台风北上受高压阻挡停滞;4型为低涡暴雨;5型为暖切变暴雨.其中,台风和低涡是主要影响系统.最后,对北京夏季的暴雨过程也进行了统计和分型研究.40年中有7年未发生暴雨,而最多的年份发生了5次,存在很明显的年变化.研究表明,尽管北京暴雨具有华北暴雨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北京地区的特点,如以暴雨频次而言,最多的是低涡暴雨,其次是台风与低槽(低涡)相互作用型.另外,低槽冷锋暴雨也是一类值得关注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大暴雨 台风 低涡暴雨 暖切变暴雨
下载PDF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被引量:64
2
作者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9-555,共7页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 切变线 观测事实分析
下载PDF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陈翔翔 丁治英 +2 位作者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718,共12页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华南暖区暴雨 统计分析 低涡 切变线 南海夏季风
下载PDF
引发川东暴雨的西南低涡演变特征个例分析 被引量:61
4
作者 于波 林永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和MM5模式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对2004年9月4~6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低涡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和MM5模式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对2004年9月4~6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低涡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低层850hPa、700hPa候平均水汽通量和各时刻整层水汽通量的分析表明,此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水汽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南侧经青藏高原东部流入四川盆地。在西南低涡的发展过程中,“桑达”台风向西北移动,阻断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退并切断副高,被切断的高压部分滞留在西南低涡东侧,导致低涡不能顺利东移。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西南低涡的发展过程中,中层400-500hPa附近一直伴有涡旋的存在,且此涡旋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低层涡旋明显不同;中层涡旋的发展不像低层涡旋那样呈现单边持续地增长或衰减的特征,而是呈现明显的增长-衰减-再增长的演变特征,其最大值增长时段和低层涡旋也并不一致。分析表明这个中层涡旋实际上是中层大气里一个中尺度闭合低压造成的,这个闭合低压是由高空槽加深发展而来的。数值模拟输出结果还显示,发生在西南低涡东侧切变线里的对流垂直运动是由高空槽里的闭合低压激发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切变线 对流 暴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樊晓春 马鹏里 王位泰 《气象科技》 2008年第1期69-73,共5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以及溃变理论的预报工具V-3θ图,对200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省区域性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应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外围西南风气流控制青藏高...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以及溃变理论的预报工具V-3θ图,对2005年6月30日至7月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省区域性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应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外围西南风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东北侧,当东北低涡、西风带的冷空气与西南风交汇时,触发强对流;850-200hPa有深厚的水汽层;700hPa稳定的低涡切变为暴雨提供了强烈持续的辐合上升运动;卫星云图表明持续性暴雨由多个相继生消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造成的。基于溃变理论的预报方法在西北区域性持续暴雨的起报、结束及落区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低涡切变 V-3Θ图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中尺度西南涡、切变线对“07.7”贵州西部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32
6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2 位作者 赵群剑 姚敏 龚雪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云团、中低层西南涡、切变线、南支槽和中低空急流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相关。位于四川东部至重庆西部的西南涡、切变线出现在中低空急流的西北侧或西侧,而贵州西部强降水发生在西南涡、切变线南侧与急流交汇处。高、低空正涡度中心在贵州西北部地区上空的叠加、耦合是该西南涡、切变线持续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联系的纽带,也是西南涡动力驱动的结果。西南涡、切变线和中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而暴雨、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切变线几乎同时南移减弱,预示贵州西部暴雨即将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西部 西南涡 切变线 急流 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马月枝 张霞 胡燕平 《暴雨灾害》 2017年第6期557-565,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分布不均匀、致灾严重,属暖区极端强降水,500 h Pa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9日新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分布不均匀、致灾严重,属暖区极端强降水,500 h Pa低涡和700 h Pa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台风外围东南暖湿气流在太行山迎风坡(新乡西部)辐合抬升使特大暴雨区上空长时间维持深厚湿层,500 h Pa低涡南压所携带的弱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在新乡上空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200 h Pa显著分流区"抽吸作用"、太行山地形抬升和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使新乡上空出现深厚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华北中南部大范围高湿环境、深厚暖云层和湿层以及异常偏低的自由对流高度和抬升凝结高度与中等偏强的对流有效位能,是导致新乡高降水效率的有利条件;新乡强降水中心由2个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合并造成,其系统内部若干低质心对流单体则由太行山东侧山前长时间维持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映出低质心暖云降水回波特征,强回波列车效应明显,新乡特大暴雨由积云(对流)为主的积层混合降水回波长时间滞留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低涡 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地形作用
下载PDF
The Instability of the Vortex Sheet along the Shear Line 被引量:21
8
作者 高守亭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25-537,共13页
The traditional Kelvin-Helmholtz notion of studying the shear instability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case associated with shear line with the strong wind shear in the vortex sheet. Since then, the shear instability becom... The traditional Kelvin-Helmholtz notion of studying the shear instability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case associated with shear line with the strong wind shear in the vortex sheet. Since then, the shear instability becomes theinstability of the vortex sheet. If the velocity is induced by the vortex sheet, the inequalities (1? R r + Ri d)> 0 and U(v,t)> U(A(t)) become the criterion of the vortex sheet instability. This criterion indicates that 1) the disposition of environment field restrains the disturbance developing along the shear line. 2) There exist multi—scale interactions in the unstable process of the shear lin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instability is als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Shear line - Induced velocity - Instability of the vortex sheet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project on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ve mechanism and predictive theory of the significant climate and weather disaster in China under Grant G 1998040907 and by the key project on the Dynamic Study of Severe Mesoscale Covective Systems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49735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line Induced velocity Instability of the vortex sheet
下载PDF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持续活动的典型个例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肖递祥 郁淑华 屠妮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4,共12页
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500 hPa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和切变流场影响背景下、移出高原后维持48 h以上的3次典型高原低涡个例,分析了低涡维持期间500 hPa环境场、主要影响系统、涡度与温度平流、200 hPa形势... 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500 hPa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和切变流场影响背景下、移出高原后维持48 h以上的3次典型高原低涡个例,分析了低涡维持期间500 hPa环境场、主要影响系统、涡度与温度平流、200 hPa形势场及垂直动力结构,并利用涡度方程对总涡源和各强迫项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西风槽影响时高原低涡移动路径受槽前西南气流引导,切变线影响时低涡沿切变线自西向东移动,切变流场影响时低涡移动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进退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出现明显西伸时,可导致低涡折向西退,3次个例均持续有正涡度平流和冷平流向涡区输送;(2)西风槽和切变线影响时南亚高压为东西带状分布,切变流场影响时南亚高压为北拱形;(3)高原低涡东移发展达到最强时,3次个例在200hPa均有低槽或低压叠加,从而形成深厚的正涡度柱;(4)500 hPa存在正涡度变率中心,低涡沿正涡度变率中心方向移动,高空槽和切变流场影响时正涡度变率主要来自水平输送项,切变线影响时主要来自辐合辐散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西风槽 切变线 切变流场 影响系统
下载PDF
遵义市冬末初春两次寒潮降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肖蕾 唐海 +1 位作者 张云秋 谢和林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3期73-79,共7页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区域站加密观测资料,对遵义市2016年3月8—9日(过程Ⅰ)和2017年2月21—22日(过程Ⅱ)的两次寒潮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横槽转竖和低槽东移是两次寒潮爆发的重要...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区域站加密观测资料,对遵义市2016年3月8—9日(过程Ⅰ)和2017年2月21—22日(过程Ⅱ)的两次寒潮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横槽转竖和低槽东移是两次寒潮爆发的重要引导系统,过程Ⅰ属于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过程,过程Ⅱ寒潮属小槽发展型。(2)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冷源)及南下速度是预报寒潮的关键。(3)700 h Pa切变影响与降雪时段对应较好,在今后降雪预报中应作为重要影响系统加以关注。(4)湿层深厚,整层水汽含量高为降雪的显著特征。(5)有无融化层和融化层厚薄应作为降雪预报温度条件的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降雪 低涡切变 急流
下载PDF
剪切层区域旋涡空化的发生机理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国玉 曹树良 井小萩利明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2-64,89,共4页
为研究高速水流中旋涡空化的形成机理 ,用高速摄影和录像的方法观察了发生在中空射流阀内部流场的空化现象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阀内部非定常粘性流场。发现流场中空化的产生与流动分离以及所伴随的剪切层区域的非定常旋涡运动有... 为研究高速水流中旋涡空化的形成机理 ,用高速摄影和录像的方法观察了发生在中空射流阀内部流场的空化现象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阀内部非定常粘性流场。发现流场中空化的产生与流动分离以及所伴随的剪切层区域的非定常旋涡运动有关。旋涡空化水流中有两种空穴 ,即空化泡与空化旋涡。在剪切层非定常旋涡从流动分离点产生的过程中 ,旋涡形成区域的压力进一步降低 ,在空化条件下产生大量的空泡 ,部分空泡被旋涡所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空化 数值分析 高速摄影 剪切层 射流放水阀 形成机理 水力机械
原文传递
旋涡动力学:从形成、结构到演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毛峰 李震 +1 位作者 姚杰 吴介之 《气动研究与试验》 2023年第2期23-46,共24页
旋涡动力学的核心课题是旋涡结构的形成、演化、稳定性和相互作用。这些过程涉及横场与纵场的非局部耦合,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是理解各种复杂横场结构,包括湍流相干结构的必要基础。本文以不可压流为例,深入探讨旋涡动力学的几个基础物理... 旋涡动力学的核心课题是旋涡结构的形成、演化、稳定性和相互作用。这些过程涉及横场与纵场的非局部耦合,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是理解各种复杂横场结构,包括湍流相干结构的必要基础。本文以不可压流为例,深入探讨旋涡动力学的几个基础物理理论问题。历史上形成的经典旋涡定义满足不了现代旋涡动力学研究的需要。旋涡并不单纯是涡量场的某种形态,而是高雷诺数下由多种机制有机结合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流动结构。这种流动经常搓出很薄的剪切层。它一旦处于自由状态,就会迅速地自发卷绕成峰值更强的轴状旋涡,后者成为流体运动包括湍流的肌腱。卷绕的剪切层和轴状涡共处于被称为旋涡的有旋流动结构之中,是高雷诺(Reynolds)数流动的一种基本存在形式。现在,用解析方法研究的旋涡结构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已趋于饱和,还满足不了复杂流动包括湍流研究的需要。在业已能够逐步获得复杂流动的数值解和实验解的今天,建立理论—计算—实验的紧密联盟,用一般理论判明旋涡结构的特征量,并用流场数据诊断这些特征量的演化,是值得重视的方向。速度梯度张量的正规-幂零分解为这种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局部运动学框架。它既能刻画轴状涡,又能刻画剪切层;既能辨识体元的常规旋转,又能辨识线元的特异旋转;还能揭示每种旋转的不同物理组分及其相互耦合。初步算例表明,应用流场数据考察这些特征量的整体性质、物质演化及其稳定性特征,有望把涡动力学理论研究,特别是湍流涡结构的研究,逐步推进到能够追究过程因果性的崭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动力学 旋涡定义 剪切层 轴状涡 旋涡的形成 旋涡解析模型 涡判据 旋涡的局部特征量 速度梯度张量的正规-幂零分解 旋涡特征量的整体性质和演化
原文传递
2012年春季河南一次区域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袁小超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23-24日河南省一次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冷空气沿贝加尔湖低涡后部偏北气流南下,在河套西部形成深厚低槽,...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23-24日河南省一次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冷空气沿贝加尔湖低涡后部偏北气流南下,在河套西部形成深厚低槽,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在河南境内与强盛的西南急流汇合,是本次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而南支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促使西南低涡沿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出,使得切变线南侧西南低空急流加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与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低层能量场出现明显辐合,当低层能量场转为辐散时,能量释放,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高层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条件配置,使得大范围垂直上升运动加强,特别是高层散度场的下伸,利于降水释放潜热,增加大气的不稳定,进而利于强降水的发生。850 h Pa垂直螺旋度中心大值区域能很好地反映切变线、急流等与低涡相联系的天气系统,其中心强度的迅速变化能较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暴雨 西南低涡 西南急流 切变线 垂直螺旋度
下载PDF
一次陇东大暴雨的锋生过程及倾斜涡度发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伏村 许东蓓 +4 位作者 姚延锋 修韶宇 郭萍萍 阙龙凯 韩树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9-431,共13页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ECMWF(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锋生及倾斜涡度发展等方面对2013年6月20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 利用探空、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ECMWF(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锋生及倾斜涡度发展等方面对2013年6月20日发生在甘肃陇东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东北侧低空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相互作用下,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中低空交汇产生强锋生,使切变线上垂直涡度、辐合快速发展,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导致大暴雨发生。暴雨出现在TBB<-52℃的强对流云带中,雨强随着冷空气的向南侵入和渗透,由北向南在陇东地区逐步增强,进入四川后开始减弱。雷达强回波区高度<5 km,在0℃层以下具有低质心、暖云高效降水回波的特征。降水回波为南北带状,自南向北移动,不断影响同一地区,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锋生强度与切变线强度及暴雨强度的增强、维持和减弱变化基本一致。分析锋生函数表明,在暴雨增强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起主要作用,形变项锋生作用更显著,倾斜项锋生作用相对较小;在暴雨持续阶段,散度项锋生和形变项锋生作用旗鼓相当,倾斜项起锋消作用。通过全型垂直涡度方程建立垂直涡度变化与锋生的直接联系,从而诊断锋生对天气系统强度的作用。锋生使得湿等熵面倾斜,在锋区前侧产生显著的正垂直涡度变化,切变线得到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切变线 垂直涡度 锋生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不同天气形势下首都机场雷雨的发展演变规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继雄 霍苗 +2 位作者 任佳 吴玲芳 申松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1期73-79,共7页
对2013年首都机场不同天气形势下32个雷雨日的雷达回波进行分型研究、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雷雨的雷达回波有不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高空槽过境雷雨、冷涡前部雷雨、锋面雷雨均有明显冷空气入侵,雷雨回波为大片强对流回波带,自... 对2013年首都机场不同天气形势下32个雷雨日的雷达回波进行分型研究、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雷雨的雷达回波有不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高空槽过境雷雨、冷涡前部雷雨、锋面雷雨均有明显冷空气入侵,雷雨回波为大片强对流回波带,自西北向东南(或自西向东)过境,雷雨多持续1~2 h,有时伴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冷涡底部雷雨、冷涡后部雷雨为零散的片状或块状对流单体或多单体雷暴云团有组织移动,并在移动中发展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线状或带状多单体雷暴群,沿高空引导气流向南或向东南移动,其中各组成单体或多单体雷暴生成、发展及衰减十分迅速,能造成一段或多段雷雨过程;副高边缘雷雨、切变线雷雨均发生在低层高温、高湿及偏南或偏东气流中,大气中储存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微小的触发抬升条件就会激发出新的对流单体或多单体,此类雷雨回波多突发产生,生消演变频繁,一次过程可造成多段雷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回波 多普勒雷达 高空槽 冷涡 切变线 副高边缘
下载PDF
合成射流作用机理及其对共轴射流掺混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艳明 伍耐明 +1 位作者 董金钟 周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共5页
对合成射流流场及其作用下的内、外涵共轴射流流场进行了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合成射流流场和共轴射流流场情况.结果表明,合成射流由一系列对称分布在中心线2侧的旋涡对组成,频率与激振频率相同,对外场构成一扰动力;涡对自形成后... 对合成射流流场及其作用下的内、外涵共轴射流流场进行了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合成射流流场和共轴射流流场情况.结果表明,合成射流由一系列对称分布在中心线2侧的旋涡对组成,频率与激振频率相同,对外场构成一扰动力;涡对自形成后向远处运移速基本稳定;腔内和腔外涡对的形成及发展变化过程总体保持一致,在每时刻则呈现截然相反的发展态势;中心线速度的降幅起伏变化分布是由激励器的激振变化引起的,体现了涡量产生、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合成射流激励器的采用可使共轴射流截面掺混率比未加激励时得到增加,增强了共轴射流的掺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涡对 剪切应力 混合
下载PDF
湘中一次低涡切变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欧阳也能 尹宝蓉 +3 位作者 林明丽 黄娟 李晶 蔡海朝 《暴雨灾害》 2012年第2期168-175,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反演的逐时TBB资料及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1年6月10日由低涡切变系统引发的湘中区域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湘中暴雨发生在高空低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反演的逐时TBB资料及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1年6月10日由低涡切变系统引发的湘中区域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湘中暴雨发生在高空低槽与中低层低涡相配合的环流背景下,暴雨中心具有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的垂直结构;此次湘中暴雨过程强降水的出现与TBB最低值并不同步,而是落后于TBB最低值1~3 h,强降水区主要出现在云团后侧TBB梯度较大区域内;该暴雨回波为典型的混合性降水回波,逆风区移过的地区对应强降水区,逆风区出现后的半个小时内为强降水时段,逆风区消失后降水明显减弱,中层弱冷空气增加了暴雨区对流性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切变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下载PDF
一次广西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低涡系统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严小静 寿绍文 +1 位作者 钟青 朱亚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年第3期27-33,共7页
应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6月12日广西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模式输出资料,对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低涡的演变情况及其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暴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涡东侧暖... 应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6月12日广西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模式输出资料,对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低涡的演变情况及其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暴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涡东侧暖区切变线附近;暴雨过程中充沛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水汽的辐合不仅是涡旋区降水的必要条件,还是低涡发展加强的一个有利因素;强降水与强上升运动及正涡度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涡低层有强不稳定能量积聚也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暴雨 数值模拟 切变线
下载PDF
贵州西部两场典型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2 位作者 熊应祥 潘徐燕 刘丽萍 《贵州气象》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利用ECWM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高密度区域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11年6月中、下旬发生在贵州西部地区的两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场暴雨的发生,中低层均有西南低涡... 利用ECWM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高密度区域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11年6月中、下旬发生在贵州西部地区的两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场暴雨的发生,中低层均有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东南移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第1场有高原槽,第2场既有高原槽又有南支槽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以及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为暴雨产生提供充分的条件。②区域气象自动站降水资料显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③WRF模式较准确地模拟出降水落区、强度以及700 hPa上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动趋势,对类似暴雨短时临近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切变线 暴雨 数值摸拟 贵州西部
下载PDF
2012年6月23-24日桂林南部连续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国连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4期19-21,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雷达资料等对桂林南部2012年6月23~24日的连续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层的低涡切变和高层的高空槽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动力机制,强降水超级单体造成的线型波动,使得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雷达资料等对桂林南部2012年6月23~24日的连续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层的低涡切变和高层的高空槽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动力机制,强降水超级单体造成的线型波动,使得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强暴雨导致江河、水库水位迅速上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切变 预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