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琼第四纪火山活动的新认识 被引量:31
1
作者 黄镇国 蔡福祥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根据76个岩石样品的年龄和107个钻孔剖面的对比,认为本区第四纪火山活动可分为6期,并具有以喷溢为主、多旋回、从海相向陆相转变的特点。文中以较多的岩石学证据论证了岩浆源地和火山构造环境,同时从板块构造观点论述了雷... 本文根据76个岩石样品的年龄和107个钻孔剖面的对比,认为本区第四纪火山活动可分为6期,并具有以喷溢为主、多旋回、从海相向陆相转变的特点。文中以较多的岩石学证据论证了岩浆源地和火山构造环境,同时从板块构造观点论述了雷琼裂谷的发育阶段和火山活动兴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火山活动 雷琼裂谷
下载PDF
我国第四纪火山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 被引量:4
2
作者 黄镇国 张伟强 陈俊鸿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9-117,共9页
我国主要的第四纪火山可分为10群.在论述这些火山群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从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上,这些火群可分为7种构造类型.
关键词 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 第四纪
下载PDF
乌蒙山地区茅口组中上部火山物质的发现:峨眉地幔柱早期活动的证据
3
作者 张宏辉 杨朝 +9 位作者 李致伟 陈贵仁 余杨忠 袁永盛 李锁明 张耀堂 张沥元 赵见波 吴亮 潘江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7-1220,共14页
峨眉地幔柱活动是显生宙重要的地质事件,为了加深对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活动演化的认识,对该区茅口组中上部凝灰岩的同位素年龄、锆石微量元素、锆石Lu-Hf同位素、牙形石生物地层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茅口组中上部的凝灰岩为滇... 峨眉地幔柱活动是显生宙重要的地质事件,为了加深对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活动演化的认识,对该区茅口组中上部凝灰岩的同位素年龄、锆石微量元素、锆石Lu-Hf同位素、牙形石生物地层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茅口组中上部的凝灰岩为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活动演化增加了新的岩石学证据,其最底层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68.7±1.7 Ma(MSWD=0.89,n=8);发现的牙形石为Jinogondolella aserrata,是二叠系瓜德鲁普统沃德阶的典型分子,与锆石U-Pb年龄对应。茅口组凝灰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为基性岩浆锆石,具有大陆弧型构造背景及较高的Th/Nb值,可能代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大规模喷发之前的火山活动。茅口组凝灰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εHf(t)值为-6.7~11.6,大部分为负值,少量正值,具不均一性,反映该时期的火山活动除地幔柱物质参与外还有较多地壳物质的加入。茅口组凝灰岩的发现表明,峨眉地幔柱在乌蒙山地区于瓜德鲁普统沃德期已经发生小规模的岩浆喷发活动,该时期地幔柱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岩石圈热量的传导及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的熔融作用,为峨眉地幔柱模型的建立增加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峨眉山玄武岩 火山活动 茅口组 牙形石 锆石U-Pb年龄 LU-HF同位素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Microorganisms in the Zone of Submarine Volcanic Eruptions at 535-513 Ma
4
作者 Petr N. Kolosov Lena S. Sofroneev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15期2464-2471,共8页
New anatomical features revealed in some Early Cambrian calcareous microfossils suggest comparison with Rhodophyta (red algae),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define their taxonomic position. A taxonomically rich Early Ca... New anatomical features revealed in some Early Cambrian calcareous microfossils suggest comparison with Rhodophyta (red algae),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define their taxonomic position. A taxonomically rich Early Cambrian paleobiocoenosis has been discovered in northern Tien Shan, which exemplifies the existence on earth at 535-513 Ma (million years) of morphologically complex fungiform microorganisms and red algae in a shallow-water biotope wher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avorable for life were created as a result of submarine volcanic erup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AREOUS MICROFOSSIL TETRASPORE Tetrasporangium RHODOPHYTA CAMBRIAN volcanicity Paleobiocoenosis Tien Shan
下载PDF
古沉积、相关物理演化与地球膨胀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袁立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本文在地球膨胀的基础上,将地球结构和能量的演化,与自寒武纪以来古沉积、相关物理演化过程及地球演化的总体趋势,造山运动及火山作用等方面相结合,论证了古沉积及相关物理量演化与地球膨胀的一致性,并提出和探讨了古沉积及相关物理演... 本文在地球膨胀的基础上,将地球结构和能量的演化,与自寒武纪以来古沉积、相关物理演化过程及地球演化的总体趋势,造山运动及火山作用等方面相结合,论证了古沉积及相关物理量演化与地球膨胀的一致性,并提出和探讨了古沉积及相关物理演化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膨胀 寒武纪 古沉积 造山运动 火山作用 一致性 理论模型
下载PDF
溧水锶矿成矿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志良 崔南方 +1 位作者 冷盛强 阳岳龙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4期60-65,共6页
在详细研究溧水地区多旋回火山演化与锶的地球化学行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对各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锶含量的测试分析及对矿床构造、围岩蚀变、矿脉特征的野外实地观察,提出锶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地下热泉萃取、搬运→裂... 在详细研究溧水地区多旋回火山演化与锶的地球化学行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对各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锶含量的测试分析及对矿床构造、围岩蚀变、矿脉特征的野外实地观察,提出锶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地下热泉萃取、搬运→裂隙充填沉淀等系列成矿地球化学过程。利用硫、锶同位素的测试和分析对比也证实了这一新的锶矿成因模式。还提出了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古火山活动区是盲锶矿床的远景成矿区,并指出了其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青石 多旋回火山活动 矿床成因
下载PDF
论博格达俯冲撕裂型裂谷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57
7
作者 顾连兴 胡受奚 +2 位作者 于春水 吴昌志 严正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5-597,共13页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在裂谷闭合后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辉绿岩为主的侵入活动,并伴有少量中-酸性分异产物。博格达裂谷东、西两段的演化特征有着显著差异。东段早石炭世就已开始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仅有少量流纹岩,裂谷盆地强烈沉降,形成深海-半深海环境,裂谷在中石炭世未至晚石炭世初即已闭合,裂谷岩系因强烈褶皱,与上覆二叠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显示了“突变”式闭合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段至中石炭世才开始明显裂离,裂软过程的火山岩以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玄武岩量较少,火山-沉积岩系均形成于浅海环境,裂谷至晚石炭世末才发生闭合,裂谷岩系因未发生强烈褶皱,故与上覆二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显示了“渐变”式闭合特征。该裂谷的形成是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吐-哈陆块斜向俯冲,将其东南端撕裂的产物,因而可称为俯冲撕裂型裂谷。演化过程沿走向的明显不均一性是这类裂谷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裂谷 板块俯冲 岩浆活动 火山作用
下载PDF
晚三叠世火山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0
8
作者 张文正 杨华 +3 位作者 彭平安 杨奕华 张辉 石小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3-582,共10页
岩芯和露头剖面观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层中广泛分布薄层和纹层状凝灰岩,薄层凝灰岩的SiO2含量介于49.37%~72.45%之间,以中、酸性为主。岩石薄片的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常见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和双屑凝灰岩,并可见到呈... 岩芯和露头剖面观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层中广泛分布薄层和纹层状凝灰岩,薄层凝灰岩的SiO2含量介于49.37%~72.45%之间,以中、酸性为主。岩石薄片的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常见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和双屑凝灰岩,并可见到呈有序结构(成分和粒度)的凝灰岩纹层,同期喷发、大气降落沉积特征明显。根据其岩石类型、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锆石U-Pb年龄等的对比,以及凝灰岩的平面分布特征判断,盆地内长7优质烃源层中的凝灰岩可能主要来自秦岭地区的同期火山喷发活动。扬子与华北陆块碰撞、秦岭造山的区域构造活动的活跃是引起长7最大湖泛的主要动力因素,为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了基本的地质条件,同期频繁的火山喷发活动与湖底热液活动等共同促进了优质烃源岩的大规模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凝灰岩 火山活动 晚三叠世 秦岭造山活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地层火山岩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76
9
作者 郭丽爽 刘玉琳 +3 位作者 王政华 宋达 许发军 苏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1-477,共7页
包古图地区位于西准噶尔东南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为一套巨厚的半深海相-大陆坡相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地层层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导了包古图地区实测地... 包古图地区位于西准噶尔东南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为一套巨厚的半深海相-大陆坡相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地层层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导了包古图地区实测地层剖面,并从太勒古拉组玄武岩和包古图组及希贝库拉斯组凝灰岩中分别选出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7.5±5.4Ma、332.1±3.0Ma和336.3±2.5Ma。由此确定这套地层属于早石炭世的杜内阶到维宪阶,由下到上依次为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包古图 火山岩 锆石 U-PB年代学
下载PDF
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76
10
作者 刘成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27,共13页
全球板块运动对表生成钾控制明显,即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从巨型稳定克拉通陆表海盆成钾,到中生代特提斯海域海盆成钾,再到新生代的大陆裂谷盆地成钾,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成钾物质来源从海水补给为主,转变为非海相(以火山活... 全球板块运动对表生成钾控制明显,即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从巨型稳定克拉通陆表海盆成钾,到中生代特提斯海域海盆成钾,再到新生代的大陆裂谷盆地成钾,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成钾物质来源从海水补给为主,转变为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和陆表水)与海相混合型,甚至以非海相深部物质补给为主。全球裂谷成钾时期正好处于Pangea超大陆解体及新特提斯洋闭合时期,成钾的裂谷型蒸发岩盆地也主要位于这两个构造域内,这些进一步表明裂谷成钾是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演化历史的必然结果。典型的裂谷盆地钾盐矿床有:大西洋裂谷形成初期沉积的刚果(布)白垩纪钾盐矿、欧洲大陆莱茵地堑第三纪钾盐矿、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达纳基尔钾盐矿等;同时,还有众多裂谷盆地蕴藏有富钾卤水矿,如死海裂谷富钾卤水、东非大裂谷一些富钾盐湖、美国加州索尔顿海高温富钾热卤以及中国江陵凹陷富钾热卤等。这些钾盐矿的共同特点是:盆地内发育火山岩和温热泉,具有深源补给的明显特征;尽管裂谷盆地规模一般很小,但形成的钾盐规模最大可达数十亿吨。总结世界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物质来源与成矿作用,提出了大陆裂谷型小盆地成钾模式。其裂谷成钾过程可分解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地表盐湖-太阳能作用,第二阶段,埋藏-岩浆热能作用;成钾作用有三个,即蒸发沉积作用、沉积后淋滤改造作用和埋藏变质改造作用。中国中新生代裂谷型盆地比较发育,进一步研究大陆裂谷盆地成钾作用,可以为此类盆地找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裂谷 火山作用 蒸发岩 钾盐 富钾卤水
下载PDF
成像测井图像在火山岩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70
11
作者 张莹 潘保芝 +3 位作者 印长海 王鹏 刘传平 李宏娟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3期288-293,共6页
在火山岩储层评价中,岩性识别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对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地层,利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图像,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对火山岩岩性进行了识别。首先利用FMI静态图像和常规测井曲线将砂泥岩与火山岩区分开来... 在火山岩储层评价中,岩性识别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对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地层,利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图像,结合常规测井资料,对火山岩岩性进行了识别。首先利用FMI静态图像和常规测井曲线将砂泥岩与火山岩区分开来;然后利用FMI动态图像分析了火山岩各种岩性的图像特征,归纳总结出火山熔岩类(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类(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的FMI图像模式;最后对研究区的22口井,利用火山岩岩性的FMI图像模式,结合常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对火山岩岩性进行了识别,识别结果与岩心薄片定名资料的符合率达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 火山岩 岩性识别 图像模式 测井曲线
下载PDF
北秦岭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约束、SHRIMP年代及其意义 被引量:63
12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陈隽璐 闫臻 王涛 李秋根 姜春发 张宗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8-500,I0007-I0008,共15页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秦岭斜峪关群基性熔岩的LREE轻度富集,(La/Yb)N=1.31~3.2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22~26.54。草滩沟群基性火山岩LREE中度富集,(La/Yb)N=2.50~2.9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57~1...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秦岭斜峪关群基性熔岩的LREE轻度富集,(La/Yb)N=1.31~3.2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22~26.54。草滩沟群基性火山岩LREE中度富集,(La/Yb)N=2.50~2.9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57~10.15。低δEu值(0.62~1.14)暗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初始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程度很低、初始岩浆中斜长石分异作用很弱,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而相对N-MORB较低的高场强元素丰度,特别是明显的Ta、Nb低谷,展示了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初始Sr比值为0.703438~0.708329,初始Nd比值为0.511948~0.512327,多集中于0.512003~0.512327间,εNd均为正值(+5.42^+12.81),表明二群火山岩主要来自富集地幔源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混染的富集地幔源区,是俯冲板片熔融和地壳混染的产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表明斜峪关群基性熔岩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472±11Ma),其中的古老捕晶锆石(1294±34Ma)表明斜峪关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存在元古宙地壳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峪关群 草滩沟群 火山岩 SHRIMP测年 地球化学 SR-ND-PB同位素 构造环境 秦岭
下载PDF
SHRIMP Geochronology of Volcanics of the Zhangjiakou and Yixian Formations,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Age of the Xing'anling Group of the Great Hinggan Mountains and Volcanic Strata of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被引量:64
13
作者 NIUBaogui HEZhengjun +2 位作者 SONGBiao RENJishun XIAOLi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214-1228,共15页
A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study on the volcanic rocks reveals that both of the Zhangjiakou and Yixian Formations,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ar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with ages of 135-130 Ma and 129-120 Ma, resp... A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study on the volcanic rocks reveals that both of the Zhangjiakou and Yixian Formations,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ar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with ages of 135-130 Ma and 129-120 Ma, respective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ges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volcanism in the northern Hebei -western Liaoning area become younger from west to east, i. e. the volcanism of the Luanping Basin commenced at c. 135 Ma, the Luotuo Mount area of the Chengde Basin c. 130 Ma, and western Liaoning c. 128 Ma. With a correlation of geochronological stratigraphy and biostratigraphy, we deduce that the Xing'anling Group, which comprises the Great Hinggan Mountains volcanic rock belt in eastern China, is predominantly of the early-middle Early Cretaceous, while the Jiande and Shimaoshan Groups and their equivalents, which form the volcanic rock belt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area of China, are of the mid-late Early Cretaceous, and both the Jehol and Jiande Biotas ar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not Late Jurassic or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lcanic rocks and, in a large area, hiatus in the strata of the Late Jurassic or Late Jurassic-early Early Cretaceous between the formation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underlying sequences, 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Late Jurassic-early Early Cretaceous, the eastern China region was of high relief or plateau, where widespread post-orogenic volcanic serie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obviously became younger from inland in the west to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east. This is not the result of an oceanward accretion of the subduction belt between the Paleo-Pacific ocean plate and the Asian continent, but rather reflects the extension feature, i.e.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Pacific ocean, the Paleo-Pacific ancient continent collided with the Asian continent and reached the peak of orogenesis, and then the compression waned and resulted in the retreating of the post-orogenic extension from outer orogenic zone to inner p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jiakou Formation Yixian Formation zircon SHRIMP geochronology Great Hinggan Mountains volcanISM southeastern China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识别与预测技术 被引量:49
14
作者 李明 邹才能 +5 位作者 刘晓 吴海波 陈树民 蒙启安 陈根文 周普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7-484,共8页
李明 ,邹才能 ,刘晓 ,吴海波 ,陈树民 ,蒙启安 ,陈根文 ,周普清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识别与预测技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5 ) :4 77~ 4 84  火山岩地震勘探一直受到地球物理界的重视 ,特别是火山岩储层由于固有... 李明 ,邹才能 ,刘晓 ,吴海波 ,陈树民 ,蒙启安 ,陈根文 ,周普清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识别与预测技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5 ) :4 77~ 4 84  火山岩地震勘探一直受到地球物理界的重视 ,特别是火山岩储层由于固有的岩性和储集空间的复杂性使预测非常困难。本文利用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实际资料 ,总结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储层预测技术 :1全三维精细解释技术 ;2三维地震反演技术 ;3地震波形属性分析技术 ;4烃检测技术 ;5地震属性技术。配合开发对上述技术进行配套应用和筛选 ,见到了明显效果 ,表明该套技术对于火山岩储层预测是成功的 ,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气藏 识别 预测技术 松辽盆地 储层预测 配套技术
下载PDF
火山岩中脱玻化孔及其对储层的贡献 被引量:63
15
作者 赵海玲 黄微 +4 位作者 王成 狄永军 齐井顺 肖勇 刘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2,58,共7页
岩相学研究表明火山岩中玻璃的脱玻化作用可以产生相当数量的微孔隙,所观察到的微孔隙为脱玻化孔和脱玻化形成的矿物与流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孔隙之和,统称为脱玻化孔。球粒流纹岩、熔结凝灰岩中脱玻化孔是仅次于气孔的第二大孔隙类型... 岩相学研究表明火山岩中玻璃的脱玻化作用可以产生相当数量的微孔隙,所观察到的微孔隙为脱玻化孔和脱玻化形成的矿物与流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孔隙之和,统称为脱玻化孔。球粒流纹岩、熔结凝灰岩中脱玻化孔是仅次于气孔的第二大孔隙类型,球粒流纹岩和熔结凝灰岩中脱玻化孔分别占相应岩石中所有类型孔隙的20%,30%左右。脱玻化孔是凝灰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占凝灰岩中所有类型孔隙的70%左右。运用火山玻璃脱玻化作用的物理过程及质量平衡的原理和方法,可估算球粒流纹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中流纹质玻璃脱玻化作用产生的孔隙。运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原理和方法计算出长石溶蚀至少可以产生20 cm3/mol的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粒流纹岩 熔结凝灰岩 凝灰岩 脱玻化 微孔隙 火山岩
下载PDF
未来50年中国气候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5
16
作者 王绍武 赵宗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33-342,共10页
文章比较了各种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的估计,及其可能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分析和预测了太阳活动与火山活动的长期变化,在此基础上估计了未来可能产生的自然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50年中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均可能使气候变冷,因此... 文章比较了各种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的估计,及其可能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分析和预测了太阳活动与火山活动的长期变化,在此基础上估计了未来可能产生的自然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未来50年中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均可能使气候变冷,因此,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温室效应加剧而产生的变暖,但在2010年之后,温室效应可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1961~1990年平均上升0.6℃以上,东亚地区的增温,可能比全球平均稍强。气候变暖后,东亚地区降水可能增加.但在我国北方,夏季干旱程度可能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气候预测 太阳活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etavolcanic rocks from Heigouxia Valley in the Mian-Lue tectonic zone, South Qinling——Evidence for a Paleozoic oceanic basin and its close time 被引量:61
17
作者 李曙光 孙卫东 +2 位作者 张国伟 陈家义 杨永成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6年第3期300-310,共11页
The metavolcanic rocks of greenschist fades developed at Heigouxia Valley in the Mian-Lue tectonic zone,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a bimodal volcanic series. It is composed of K-poor, Na-rich tholeiite and dacite... The metavolcanic rocks of greenschist fades developed at Heigouxia Valley in the Mian-Lue tectonic zone,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a bimodal volcanic series. It is composed of K-poor, Na-rich tholeiite and dacite-rhyolite. The trace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with flat REE pattern of these tholeiit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MORB. The Sm-Nd whole rock isochron age of(242±21) Ma and Rb-Sr whole rock isochron age of (221±13) Ma of this metavolcanic series consistently indicate their rnetamorphic time. Their relatively high initial εNd value of +6.1 at the rnetamorphic age (242 Ma) suggest that the volcanic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 depleted MORB type mantle source. Their trace elements and Nd isotope compositions suggest an oceanic basin developed from a rift o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and closed in the Triassic, This is the first case clearly showing the existence of relict of late Paleozoic oceanic crust in Fast Qinling belt,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Mian-Lue tectonic zone as a struc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OROGENIC belt INDOSINIAN movement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sotope dating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什么引起五次生物大灭绝? 被引量:61
18
作者 沈树忠 张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9-1135,共17页
尽管多数生物学家认为当今地球正处于一次前所未有的生物大灭绝之中,然而由于人类拥有的直接观察记录非常短暂,难于正确判断当今地球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危机.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了五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这些事件造成当时海洋中至... 尽管多数生物学家认为当今地球正处于一次前所未有的生物大灭绝之中,然而由于人类拥有的直接观察记录非常短暂,难于正确判断当今地球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危机.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了五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这些事件造成当时海洋中至少75%的物种在短时间内灭绝,陆地生态系统形成以后,也同样遭到重创.这些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原因成为评估当今地球生态系统危机的重要依据.根据对5亿多年以来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泥盆纪晚期F/F、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生物的种类、灭绝模式以及环境背景分析表明,地球上显生宙以来还没有发生过造成整个地球生物圈彻底毁灭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均伴随有剧烈的环境变化,大气CO_2、温度(包括冰室效应和温室效应)、海洋酸化、海平面变化和海水缺氧等全球性的气候、环境剧变是造成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导致这种环境灾变最为常见的触发机制是超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不但喷出大量CO_2等温室气体,同时可以触发大量蕴藏在内陆盆地和大陆架上的甲烷气体等快速释放.地外体撞击、超新星爆发、太阳耀斑爆发等事件可能会瞬间毁灭地球,但并不是地质历史时期已经发生的生物大灭绝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大灭绝 火山喷发 温室效应 冰室效应 环境恶化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pTtc模型与岩石圈演化 被引量:43
19
作者 许文良 王冬艳 王嗣敏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9-335,共7页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 ,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深部过程均为逆时针的pTt轨迹 ,表现为岩浆源区从逐渐上升到下降的过程。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深部过程揭示的岩石圈演化历史为 :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 ,岩石...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研究表明 ,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深部过程均为逆时针的pTt轨迹 ,表现为岩浆源区从逐渐上升到下降的过程。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深部过程揭示的岩石圈演化历史为 :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 ,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逐渐减薄的过程 ,直至出现软流圈与地壳直接接触。从早白垩世晚期至中生代末 ,岩石圈演化为一增生过程。第三纪岩石圈演化为减薄过程 ,而到第四纪为岩石圈增生过程。中国东部现代岩石圈地幔是由中生代晚期 (K1末—K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新生代 火山作用 pTtc模型 岩石圈演化
下载PDF
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56
20
作者 郝建荣 周鼎武 +1 位作者 柳益群 邢秀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对新疆东北部地区二叠纪构造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很多工作,但争议较大。本文通过对位于新疆东北部边缘的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火山岩常量、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及讨论,为恢复二叠纪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岩石地球化学约束。研... 对新疆东北部地区二叠纪构造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很多工作,但争议较大。本文通过对位于新疆东北部边缘的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火山岩常量、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及讨论,为恢复二叠纪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岩石地球化学约束。研究区内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安山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以及少量英安岩和流纹岩,显示亚碱性系列特征。玄武岩常量元素总体显示高Ti的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含量比值(LREE/HREE)在3.8和8.35之间变化,不同岩石类型均具有LREE富集的特征,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Eu异常不明显(δEu=0.92~1.13);微量元素LILE富集,Nb、Ta相对于La强烈亏损,具有较明显“TNT”负异常,不相容元素丰度并不很高,判别图解投入板内玄武岩及火山弧玄武岩区域,总体上既显示板内的构造环境,又携带俯冲带地球化学信息,与“滞后弧火山岩”特征类似,但是缺少CFB端元,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的研究结果,新疆北部地区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处于造山后期伸展裂陷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二叠纪 火山岩 三塘湖盆地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