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 被引量:171
1
作者 Thomas Vogt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20,共19页
The general phenylpropanoid metabolism generates an enormous array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based on the few intermediates of the shikimate pathway as the core unit. The resulting hydroxycinnamic acids and esters are ... The general phenylpropanoid metabolism generates an enormous array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based on the few intermediates of the shikimate pathway as the core unit. The resulting hydroxycinnamic acids and esters are am- plified in several cascades by a combination of reductases, oxygenases, and transferases to result in an organ and devel- opmentally specific pattern of metabolites, characteristic for each plant species. During the last decade, methodology driven targeted and non-targeted approaches in several plant species have enabl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rticipating enzymes of this complex biosynthetic machinery, and revealed numerous genes, enzymes, and metabolites essential for regulation and compartmentation. Considerable success in structural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n- alytical sensitivity to detect even trace compounds and smallest changes in the metabolite, transcript, or enzyme pattern, has facilitated progress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plant response to its biotic and abiotic environment. Trans- genic approaches have been used to reveal insights into an apparently redundant gene and enzyme pattern required for functional integrity and plasticity of the various 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s. Nevertheless, the function and impact of all members of a gene family remain to be completely established. This review aims to give an update on the various facets of the general phenylpropanoid pathway, which is not only restricted to common lignin or flavonoid biosynthesis, but feeds into a variety of other aromatic metabolites like coumarins, phenolic volatiles, or hydrolyzable tann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 flavonoid ANTHOCYANIN TANNIN COUMARIN volatiles lignin.
原文传递
苹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研究 被引量:111
2
作者 乜兰春 孙建设 +1 位作者 陈华君 邹祥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1-64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苹果果实的香气成分。【方法】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CT-GC-MS)分别测定了苹果不同品种未成熟无香气和成熟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不同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探讨。【结果】未成熟苹果无香气...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苹果果实的香气成分。【方法】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CT-GC-MS)分别测定了苹果不同品种未成熟无香气和成熟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不同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探讨。【结果】未成熟苹果无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己醛、2-己烯醛等为主;成熟苹果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为主。富士苹果果实主要香气成分为丁酸乙酯、1-丁醇、乙酸3-甲基丁酯、乙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3-甲基丁酯、乙酸丙酯、乙酸乙酯、1-丙醇、1-丁醇、2-甲基丁醇和2-甲基丁酸乙酯为新红星苹果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乔纳金苹果主要香气物质有1-丙醇、乙酸丙酯、乙酸丁酯、2-甲基丁醇、1-丁醇和乙酸3-甲基丁酯。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为王林苹果果实的主要风味物质。【结论】苹果不同品种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与未成熟果实不同,在成熟果实中大量增加的挥发性物质为果实的主要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果实 挥发性物质 香气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分析鲢肉中风味成分 被引量:81
3
作者 王锡昌 陈俊卿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以我国重要食用的淡水鱼之一,鲢为原料。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 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鱼肉中的气味成分。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技术有效地吸附了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 以我国重要食用的淡水鱼之一,鲢为原料。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 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鱼肉中的气味成分。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技术有效地吸附了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并确定48种成分,所检出物质的分子量范围大部分处于90~250MW之间,并且这些成分多是一些羰基类及醇类化合物,其总百分含量高达88.23%,其中以1 辛烯3醇的百分含量最多,为18.95%,1 辛烯3醇一般表现为土味、蘑菇味。其次是一些直链的饱和醛类,如己醛、庚醛、辛醛、壬醛、葵醛等,而这些醛类通常产生一些令人不愉快、辛辣的刺激性气味,并且普遍存在于淡水鱼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八角茴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68
4
作者 李祖光 许丹倩 徐振元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15,20,共4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采集八角茴香的挥发性成分,用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风味成分,鉴定出反式茴香脑(80.76%),柠檬烯(6.93%),草蒿脑(2.07%),β-石竹烯(1.45%),α-香柠檬烯(0.99%),3-蒈烯(0.8... 采用固相微萃取采集八角茴香的挥发性成分,用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风味成分,鉴定出反式茴香脑(80.76%),柠檬烯(6.93%),草蒿脑(2.07%),β-石竹烯(1.45%),α-香柠檬烯(0.99%),3-蒈烯(0.89%),β-雪松烯(0.82%),茴香醛(0.56%),异石竹烯(0.56%),芳樟醇(0.50%)等44种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八角茴香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自然状态下杉木木材挥发物成分及其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57
5
作者 孙启祥 彭镇华 张齐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8-163,共6页
采用原材料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以及热脱附、GC MS等措施,成功地采集与分析了自然状态下杉木木材的挥发物成分,杉木木材挥发物中有35种萜类化合物、15种脂肪族化合物和5种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MS强度最高。同时,从药物生理和芳香疗... 采用原材料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以及热脱附、GC MS等措施,成功地采集与分析了自然状态下杉木木材的挥发物成分,杉木木材挥发物中有35种萜类化合物、15种脂肪族化合物和5种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MS强度最高。同时,从药物生理和芳香疗法的角度,初步分析了挥发物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的挥发物中含有许多有益成分,尤其是各种萜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及芳香疗法作用,如能够抗菌、消炎、祛痰、镇咳,以及解除心理上的紧张与疲劳,令人感觉自然、轻松、舒适、愉快等。因而具有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物 杉木材 人体健康 生理 心理 空气质量 芳香疗法 动态顶空采集 GC-MS
下载PDF
世界6大蒸馏酒香气成分研究概况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66
6
作者 郑福平 马雅杰 +5 位作者 侯敏 孙金沅 孙啸涛 黄明泉 李贺贺 孙宝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12,共12页
主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世界6大蒸馏酒中香气成分分析及其对香气贡献的研究现状和进展。6大蒸馏酒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各具特色,特征香气成分也各不相同。如己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2-甲基-1-丙醇等在多数中国白酒中有香气贡献;... 主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世界6大蒸馏酒中香气成分分析及其对香气贡献的研究现状和进展。6大蒸馏酒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各具特色,特征香气成分也各不相同。如己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2-甲基-1-丙醇等在多数中国白酒中有香气贡献;乙酸异戊酯、苯乙醇、乙酸2-苯乙酯、异丁酸乙酯等在多数国外蒸馏酒中有香气贡献。对蒸馏酒中香气贡献的研究主要采用气相色谱-嗅闻仪结合香味提取物稀释分析、香气活性值、香气重组实验和缺失实验等,确定特征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馏酒 挥发性成分 香气成分 进展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对4种不同槭树科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被引量:51
7
作者 张风娟 金幼菊 +1 位作者 陈华君 武晓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0-877,共8页
用动态顶空采集法、TCT-GC-MS分析鉴定了复叶槭、五角枫、华北五角枫、挪威槭等4种槭树科植物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4种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明显不同。“Y”型嗅觉行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挥发物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 用动态顶空采集法、TCT-GC-MS分析鉴定了复叶槭、五角枫、华北五角枫、挪威槭等4种槭树科植物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4种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明显不同。“Y”型嗅觉行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挥发物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不同: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最好,其次为五角枫,均达到了差异显著的程度,华北五角枫对光肩星天牛有引诱作用,但未达到显著程度,挪威槭对光肩星天牛既无引诱作用又无驱避作用。数据分析发现,五角枫、华北五角枫和挪威槭较复叶槭引诱作用差的原因可能与五角枫、华北五角枫中含有对光肩星天牛的驱避组分罗勒烯和反-2-己烯醇、挪威槭中含有对光肩星天牛的驱避组分(E)-1-戊烯-3-醇、反-2-己烯醇和trans-香叶基丙酮有关;在4种植物中醇类化合物、酮类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排列顺序与植物的抗性顺序相同,而烷烃类和酯类化合物含量的排列顺序与植物的抗性顺序相反;复叶槭咬食程度轻的原因可能与其叶表面具有较少的表皮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寄主选择 挥发物 光肩星天牛 行为反应
下载PDF
草地螟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其化学生态机制 被引量:44
8
作者 尹姣 曹雅忠 +1 位作者 罗礼智 胡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844-1852,共9页
田间自然条件下,草地螟成虫产卵对不同植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其中灰菜上落卵量最多,占调查总卵量的50%以上;甜菜、大豆上次之,玉米和马铃薯上最少。在室内条件下,草地螟成虫产卵对灰菜、大豆、玉米和马铃薯的选择性与田间调查结果完全... 田间自然条件下,草地螟成虫产卵对不同植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其中灰菜上落卵量最多,占调查总卵量的50%以上;甜菜、大豆上次之,玉米和马铃薯上最少。在室内条件下,草地螟成虫产卵对灰菜、大豆、玉米和马铃薯的选择性与田间调查结果完全吻合。而且,草地螟幼虫的嗜食性与成虫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是一致的。吸附、收集上述植物的挥发物后进行GC-MS测定,并利用风洞进行了生测。其中灰菜和大豆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反-2-己烯醛、青叶醇、青叶酯、1-十八烯等;玉米和马铃薯的挥发物性成分包括青叶酯、芳樟醇、香叶醇、紫罗酮、1-十八烯。生测结果表明,灰菜的挥发物对草地螟雌蛾引诱力最大,选择系数为78%;大豆苗挥发物对其也有较高的诱虫活性;但玉米和马铃薯几乎无引诱作用。自然生长的4种植物的诱虫结果与其挥发物的诱虫结果相似。这些生测结果与成虫和幼虫选择寄主的一致性反映了草地螟选择寄主行为的化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寄主植物 选择性 挥发物 风洞
下载PDF
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不同品种猕猴桃酒香气物质 被引量:53
9
作者 赵宁 魏新元 +4 位作者 樊明涛 张杰 戚一曼 徐俊南 张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49-255,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徐香、海沃德和黄金果猕猴桃酿造的3种猕猴桃酒中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猕猴桃酒中共检出6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最主要...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徐香、海沃德和黄金果猕猴桃酿造的3种猕猴桃酒中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猕猴桃酒中共检出6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最主要的为醇类、酯类、酸类及萜烯类。徐香酒、海沃德酒和黄金果酒中分别检出52、45种和46种香气物质,总质量浓度分别为81.56、43.92 mg/L和15.07 mg/L,且3种酒共有特征香气物质包括丁酸甲酯、乙酸异戊酯、正己酸乙酯、丁香酚、辛酸、桉叶油醇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此外,电子鼻与GC-MS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不同猕猴桃酒间香气特性有较大差异,其中徐香酒与海沃德酒风味差异最显著;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完全将3种酒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酒 香气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 电子鼻 品种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白鲢鱼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7
10
作者 陈俊卿 王锡昌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以我国重要食用的淡水鱼之一,白鲢鱼为原料,采用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挥发性成分,以鱼肉气味成分中含量比较多的物质(己醛、己醇、庚醛、庚醇、辛醛、1-辛烯-3-醇、壬醛等)为参照对象,比较了不... 以我国重要食用的淡水鱼之一,白鲢鱼为原料,采用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挥发性成分,以鱼肉气味成分中含量比较多的物质(己醛、己醇、庚醛、庚醇、辛醛、1-辛烯-3-醇、壬醛等)为参照对象,比较了不同涂层的萃取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离子强度、初始状态下不分流时间的长短、解吸时间、程序升温速率等因素对固相微萃取的萃取效率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效率的影响,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鱼肉中的气味成分的方法。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技术有效地吸附了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确定27种成分,并且萃取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分析简单、快速、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白鲢鱼
下载PDF
New Insights into the Shikimate and Aromatic Amino Acids Biosynthesis Pathways in Plants 被引量:45
11
作者 Vered Tzin Gad Galili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56-972,共17页
The aromatic amino acids phenylalanine, tyrosine, and tryptophan in plants are not only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protein synthesis, but also serve as precursors for a wide rang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are import... The aromatic amino acids phenylalanine, tyrosine, and tryptophan in plants are not only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protein synthesis, but also serve as precursors for a wide rang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plant growth as well as for human nutrition and health. The aromatic amino acids are synthesized via the shikimate pathway followed by the branched aromatic amino acids biosynthesis pathway, with chorismate serving as a major intermediate branch point metabolite. Yet, the regul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synthesis of these amino acids are still far from being understood. Recent studies on these pathways identified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cross-regulated biosynthesis routes with unique evolutionary origins. Although the major route of Phe and Tyr biosynthesis in plants occurs via th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 arogenate,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plants can also synthesize phenylalanine via th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 phenylpyruvate (PPY), similarly to many microorganisms. Recent studies also identified a number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enzymes of the shikimate and aromatic amino acids pathways as well as of multiple secondary 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them in Arabidopsis and in other plant speci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etabolism metabolomics metabolic regulation primary metabolism secondary metabolism-- phenylpropanoids and phenolics volatiles
原文传递
艾的挥发性物质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江贵波 曾任森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06-108,共3页
艾是我国常见的菊科多年生杂草,也是草本药用植物。研究表明,艾的茎叶在密闭系统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的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稗草的根长、苗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减少43.3%、30.8%和35.7%,三叶鬼针草分别比对... 艾是我国常见的菊科多年生杂草,也是草本药用植物。研究表明,艾的茎叶在密闭系统中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的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稗草的根长、苗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减少43.3%、30.8%和35.7%,三叶鬼针草分别比对照减少29.2%、30.0%和29.5%,青葙分别比对照减少26.3%、15.4%和27.9%。水蒸汽蒸馏法所得的挥发油对稗草、三叶鬼针草和青葙的幼苗生长也有显著抑制作用。稗草的根长、苗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减少71.5%、54.8%和30.5%,三叶鬼针草根长、苗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减少40.9%、49.2%和39.1%,青葙根长、苗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减少78.8%、29.1%和34.1%。结果显示,艾挥发物对邻近植物可能产生化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化感作用
下载PDF
辛夷挥发油GC-MS分析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 被引量:46
13
作者 张婷婷 郭夏丽 +1 位作者 黄学勇 罗丽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hydrodistillation,HD)法、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法、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法3种方法对辛夷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气相色谱结合标准品获得保留指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数... 采用水蒸气蒸馏(hydrodistillation,HD)法、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法、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法3种方法对辛夷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气相色谱结合标准品获得保留指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数据库检索进行定性,确定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普鲁士蓝法和新铜试剂法比较HD法和SDE法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以及滤纸片扩散法和96孔板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共鉴定出66种化学成分,其中17种共有成分。从HD法和SDE法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7种和43种化合物,SH法对辛夷粉末分析检测到26种化合物。其中,HD和SDE提取的化合物成分较接近,而SH法获得的挥发成分最少,三者相同成分的相对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HD法和SDE法挥发油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供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其中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效果较好。辛夷挥发油的抗氧化和抗菌研究显示其具有药学研究价值和作为食品天然抗菌剂和食品防腐剂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夷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静态顶空 同时蒸馏萃取 水蒸气蒸馏 抗氧化 抗菌
下载PDF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分析古井贡酒中香气成分 被引量:46
14
作者 李贺贺 胡萧梅 +5 位作者 李安军 孙金沅 黄明泉 孙啸涛 郑福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古井贡酒酒样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通过优化样品酒精度、萃取温度、萃取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古井贡酒酒样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通过优化样品酒精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确定了最优萃取条件,两种方法的整体精密度和重复性均较好。在相同条件下,对比两种萃取方法,SBSE的灵敏度和回收率均高于HS-SPME。通过标准品、保留指数、NIST 14谱库比对,共定性出190种化合物,其中用标准品准确定性143种。在白酒中首次发现4种酯类化合物:3-甲基丁酸己酯、丁酸辛酯、癸酸丙酯、癸酸异丁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搅拌棒吸附萃取 古井贡酒 白酒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啤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及风味评价 被引量:34
15
作者 王志沛 季晓东 +1 位作者 武千钧 陈华磊 《酿酒科技》 2001年第4期59-61,共3页
应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啤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如醇类、酯类、连二酮、含硫化合物等 ,通过风味强度进行风味特征评价及风味差别度的判别 ,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结合应用GC -MS、气相色谱—气味测定法(GCO)、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技术对啤酒。
关键词 啤酒 挥发性风味物质 GCO ESR 风味评价
下载PDF
煤快速热解制油技术问题的化学反应工程根源:逆向传热与传质 被引量:43
16
作者 刘振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从化学反应工程的角度分析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物逸出方向与传热方向相反的现象,阐述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挥发物反应(二次反应)的不同作用,指出提高热源温度加快热解速度的方法反而会促进挥发物二次反应,导致焦油损失与结焦增加,进而... 从化学反应工程的角度分析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物逸出方向与传热方向相反的现象,阐述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挥发物反应(二次反应)的不同作用,指出提高热源温度加快热解速度的方法反而会促进挥发物二次反应,导致焦油损失与结焦增加,进而提出抑制挥发物二次反应的关键是降低挥发物在反应器中的温升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挥发物 焦油 传热 传质
下载PDF
保留指数在茶叶挥发物鉴定中的应用及保留指数库的建立 被引量:41
17
作者 林杰 陈莹 +1 位作者 施元旭 王校常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应用正构烷烃(n-alkanes)混标和分析物中的正构烷烃对茶叶保留指数(RI)进行了测定,得到的保留时间相对碳数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超过了0.99,证实了两种保留指数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在谱库检索的基...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应用正构烷烃(n-alkanes)混标和分析物中的正构烷烃对茶叶保留指数(RI)进行了测定,得到的保留时间相对碳数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超过了0.99,证实了两种保留指数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在谱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法,龙井茶香气成分的鉴定率从46.67%提高到74.67%,大多数物质可得到完全鉴定。同时,保留指数能对质谱匹配过程中存在的同分异构体进行有效的鉴定,提高物质定性的准确性,使物质鉴定效率大大提高。归纳相关文献数据,构建了HP-innowax色谱柱的保留指数库,提高了利用HP-innowax色谱柱进行挥发物分析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指数 茶叶 挥发物 HS-SPME 保留指数库
下载PDF
Behavioral responses for evaluat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ecific tea shoot volatiles to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ca vitis 被引量:37
18
作者 Dan Mu Lin Cui +5 位作者 Jian Ge Meng-Xin Wang Li-Fang Liu Xiao-Ping Yu Qing-He Zhang Bao-Yu Han 《Insect Scienc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oth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sect pests of tea plantations in China's Main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is pest has been controlled mainly by spraying pesticides. I...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oth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sect pests of tea plantations in China's Mainland.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is pest has been controlled mainly by spraying pesticides. 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not only have become less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damage, but even more seriously, have caused high levels of toxic residues in teas, which ultimately threatens human health. Therefore, we should seek a safer biological control approach. In the present study, key components of tea shoot volatiles were identified and behaviorally tested as potential leafhopper attractants. The following 13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from aeration samples of tea shoot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E)-2-hexenal, (Z)-3-hexen-1- ol, (Z)-3-hexenyl acetate, 2-ethyl-1-hexanol, (E)-ocimene, linalool, nonanol, (Z)-butanoic acid, 3-hexenyl ester, decanal, tetradecane, β-caryophyllene, geraniol and hexadecane. In Y-tube olfactometer tests, the following individual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E)-2- hexenal, (E)-ocimene, (Z)-3-hexenyl acetate and linalool, as well as two synthetic mixtures (called blend 1 and blend 2) elicited significant taxis, with blend 2 being the most attractive. Blend 1 included linalool, (Z)-3-hexen-l-ol and (E)-2-hexenal at a 1: 1:1 ratio, whereas blend 2 was a mixture of eight compounds at the same loading ratio: (E)-2-hexenal, (Z)- 3-hexen-l-ol, (Z)-3-hexenyl acetate, 2-penten-l-ol, (E)-2-pentenal, pentanol, hexanol and 1-penten-3-ol. In tea fields, the bud-green sticky board traps baited with blend 2, (E)-2- hexenal or hexane captured adults and nymphs of the leafhoppers, with blend 2 being the most attractive, foUowed by (E)-2-hexenal and hexane. Placing sticky traps baited with blend 2 or (E)-2-hexenal in the tea fields significantly reduced leathopper popul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ud-green sticky traps baited with tea shoot volatiles can provide a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RACTANT behavior green leaf volatiles tea green leafhopper tea shoot volatiles
原文传递
海棠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分析 被引量:40
19
作者 李晓磊 沈向 +3 位作者 王磊 王庆菊 孙凡雅 康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42-174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海棠(Malussp.)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及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为寻找苹果属物种中具有特异香气的种质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别测定了‘Redsplender’... 【目的】研究不同海棠(Malussp.)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及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为寻找苹果属物种中具有特异香气的种质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别测定了‘Redsplender’、‘Strawberryparifit’、‘PinkSpire’、‘Radiant’、‘Sparkler’、‘Flame’等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Redsplender’和‘Strawberryparifit’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中共检测到3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醛类、酯类和醇类。2-己烯醛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略有差异,分别占果实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5.37%、21.98%、33.56%、32.21%、38.6%和45.88%。果实成熟后,香气组分变化较大。‘Redsplender’果实成熟后,2-己烯醛仍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下降为42.89%,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12.16%和7.18%,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13.86%;‘Strawberryparifit’果实中环己醇成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升为46.43%,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减少了23.74%和9.34%,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49.03%。【结论】海棠果实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2-己烯醛、3-己烯醛、己醛、2,4-己二烯醛、苯甲醛、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醛类物质是对这些海棠品种果实风味贡献最大的挥发性物质,酯类和醇类是构成不同品种海棠特异香气的重要组成。‘Redsplender’、‘Strawberryparifit’果实成熟后,醛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下降,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 果实 香气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营养层次挥发物对燕麦蚜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勇 胡萃 +1 位作者 倪汉祥 孙京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81-584,共4页
“Y”型管嗅觉计及风洞测定试验表明 ,小麦植株、麦长管蚜 (Sitobionavenae)、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 phum padi)对燕麦蚜茧蜂 (Aphidiusavenae)雌蜂的吸引作用较小 ,而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对其吸引作用较大 ,并以麦长管蚜有蚜植株的吸... “Y”型管嗅觉计及风洞测定试验表明 ,小麦植株、麦长管蚜 (Sitobionavenae)、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 phum padi)对燕麦蚜茧蜂 (Aphidiusavenae)雌蜂的吸引作用较小 ,而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对其吸引作用较大 ,并以麦长管蚜有蚜植株的吸引作用最强 .尽管该蜂对禾谷缢管蚜的寄生率极低 ,但由其危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该蜂仍具有较强的吸引作用 .GC MS鉴定结果表明 ,麦蚜取食诱导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主要是 2 莰烯、6 甲基 5 己烯 2 酮、6 甲基 5 己烯 2 醇、顺 3 己酰醋酸酯和水杨酸甲酯 .其中 6 甲基 5 己烯 2 酮和 6 甲基 5 己烯 2 醇对燕麦蚜茧蜂的吸引作用最强 ,水杨酸甲酯无明显吸引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蚜茧蜂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挥发物 GC-MS 寄主搜寻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