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采用双线加压缝合固定治疗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治疗15例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7例;年龄18-43岁,平均28.6岁;示指4例,中指6例,环指2例...目的探讨采用双线加压缝合固定治疗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治疗15例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7例;年龄18-43岁,平均28.6岁;示指4例,中指6例,环指2例,小指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9d,平均6.7d;摔伤8例,掰伤4例,砸伤3例。术中使用克氏针斜行固定近指间关节,双线加压缝合同定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术后前臂石膏下托固定伤肢3~4周,去石膏后即在康复师指导下行伤指远指问关节、掌指关节不持重状态下的屈伸功能练习。每2周复查手指正、侧位X线片直至骨折愈合,5-8周骨折线消失后,拔除克氏针,康复师指导下行近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结果1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皮肤感染、坏死及针道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无一例手指发生血运障碍及感觉异常。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21.7个月。术后8个月,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1.5~7.0分,平均4.6分。术后末次随访显示伤指近指间关节无一例发生疼痛、肿胀及关节挛缩,关节被动背伸稳定,伤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掌指关节90°±7°,近指间关节80°±6°,远指间关节78°±7°,总主动活动度248°±22°。根据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定标准: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13%(14/15)。结论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采用双线加压缝合固定,对关节附属结构损伤小,术中骨折显露充分,骨折块固定牢固,术后骨折愈合及手指功能好,是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显露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旋前方肌保留技术)和对照组(34...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显露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旋前方肌保留技术)和对照组(34例,旋前方肌切断修复技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优势手侧、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掌屈、背伸以及前臂旋前、旋后)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VAS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按Krimmer评价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Krimmer评价标准,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获优21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获优22例、良11例、中1例,优良率为97.1%;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4,P=0.511)。术后观察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7例、肌腱疼痛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P=0.002)。结论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可行,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并且保护了骨折部位软组织,有利于骨折愈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采用双线加压缝合固定治疗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治疗15例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7例;年龄18-43岁,平均28.6岁;示指4例,中指6例,环指2例,小指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9d,平均6.7d;摔伤8例,掰伤4例,砸伤3例。术中使用克氏针斜行固定近指间关节,双线加压缝合同定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术后前臂石膏下托固定伤肢3~4周,去石膏后即在康复师指导下行伤指远指问关节、掌指关节不持重状态下的屈伸功能练习。每2周复查手指正、侧位X线片直至骨折愈合,5-8周骨折线消失后,拔除克氏针,康复师指导下行近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结果1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皮肤感染、坏死及针道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无一例手指发生血运障碍及感觉异常。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21.7个月。术后8个月,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1.5~7.0分,平均4.6分。术后末次随访显示伤指近指间关节无一例发生疼痛、肿胀及关节挛缩,关节被动背伸稳定,伤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掌指关节90°±7°,近指间关节80°±6°,远指间关节78°±7°,总主动活动度248°±22°。根据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定标准: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13%(14/15)。结论急性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采用双线加压缝合固定,对关节附属结构损伤小,术中骨折显露充分,骨折块固定牢固,术后骨折愈合及手指功能好,是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的有效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显露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旋前方肌保留技术)和对照组(34例,旋前方肌切断修复技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优势手侧、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掌屈、背伸以及前臂旋前、旋后)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VAS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按Krimmer评价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Krimmer评价标准,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获优21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获优22例、良11例、中1例,优良率为97.1%;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4,P=0.511)。术后观察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7例、肌腱疼痛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P=0.002)。结论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可行,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并且保护了骨折部位软组织,有利于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