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 被引量:157
1
作者 任战利 张盛 +2 位作者 高胜利 崔军平 刘新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4-68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文在对大量的镜质体反射率、火成岩年龄、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的地区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地热异常区主要分...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文在对大量的镜质体反射率、火成岩年龄、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的地区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地热异常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的吴旗—庆阳—富县一带,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约140~100Ma,构造热事件持续时间约在10~40Ma之间。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生代晚期岩石圈深部的热活动增强,盆地南部岩石圈深部热活动性更强,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处于一种弱拉张的构造环境,地幔发生底侵作用,岩石圈减薄,发生岩浆侵入和喷发。异常地温场形成可能与秦岭造山带燕山晚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深部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热事件 热异常 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被引量:93
2
作者 胡圣标 汪集晠 张容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45,共4页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剥蚀厚度估算中的意义;阐明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计算古地热梯度、进而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通过对Dow(1977) 的井下数据进行的再评估, 演示了此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此方法简便易用,给出了用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最高古地温换算的RoTt 曲线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石油地质 地层 剥蚀厚度 数据计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91
3
作者 邱楠生 杨海波 王绪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3-429,共7页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参数 ,对准噶尔盆地各构造单元进行热演化模拟 ,结果表明 :该盆地随地质历史的演化地温梯度逐渐减小 ,且各构造单元的地温演化不同。古生代时地温梯度较高 ,石炭纪时地温梯度达 43 3~ 5 0...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参数 ,对准噶尔盆地各构造单元进行热演化模拟 ,结果表明 :该盆地随地质历史的演化地温梯度逐渐减小 ,且各构造单元的地温演化不同。古生代时地温梯度较高 ,石炭纪时地温梯度达 43 3~ 5 0℃ km ,二叠纪末减小为 36 3℃ km ;中生代地温梯度减小 ,到三叠纪末为 33 8℃ km ,侏罗纪末为 2 8 4℃ km ,白垩纪末为 2 4 8℃ km ;第三纪以后地温梯度已接近于现今状况。盆地的这种地温演化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构造-热演化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含油气盆地 构造运动 地温梯度 古生代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97
4
作者 任战利 于强 +4 位作者 崔军平 祁凯 陈占军 曹展鹏 杨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8℃/100m,属于中温型盆地。根据现今地层测温及地温梯度,编制了盆地3个重要烃源岩发育层位延长组长7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顶面现今地温分布图,分析了3个界...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8℃/100m,属于中温型盆地。根据现今地层测温及地温梯度,编制了盆地3个重要烃源岩发育层位延长组长7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顶面现今地温分布图,分析了3个界面现今地温分布特征。根据收集及实测的奥陶系沥青反射率资料,编制了奥陶系顶面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分布图。盆地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值随着深度增加或层位变老,镜质体反射率值逐渐增高,在各地层分界面处不存在镜质体反射率(Ro)明显的错断。各构造单元镜质体反射率(Ro)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差异主要表现为曲线斜率的差异及曲线接近地表起始值的差异,这两项差异反映了地温梯度及后期剥蚀厚度的差异。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的高值区均位于盆地南部的庆阳—富县—延安—吴旗一带,盆地南部不同层位镜质体反射率高值区的存在表明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存在热异常。盆地热演化史恢复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地层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古地温。早白垩世以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剥蚀,地温梯度减小,地层冷却降温。现今地层温度远小于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的最大古地温,油气的生成主要受古地温控制。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控制了上、下古生界、中生界3套主要烃源岩油气的主要生成、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 生油期 成藏期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甲基菲比值与有机质热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87
5
作者 包建平 王铁冠 +4 位作者 周玉琦 余福祥 王金湔 周绮丽 陈发景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13,19,共7页
甲基菲比值F_1和F_2是依据甲基菲的4个异构体相对丰度提出的一对成熟度参数。在一口井的实测剖面上,发现F_1和F_2与镜质组反射率R_O及埋深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85以上;而甲基菲指数MPI_1和MPI_2与R_O及埋深的相关性... 甲基菲比值F_1和F_2是依据甲基菲的4个异构体相对丰度提出的一对成熟度参数。在一口井的实测剖面上,发现F_1和F_2与镜质组反射率R_O及埋深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85以上;而甲基菲指数MPI_1和MPI_2与R_O及埋深的相关性远不如F_1和F_2,这说明F_1和F_2较MPI_1和MPI_2能更客观地反映有机质成熟度。菲的相对丰度在生油窗内与成熟度并无必然联系,故把菲列入成熟度的计算公式是不尽合理的。应用F_1和F_2在研究原油成熟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尤其对高熟的轻质油和凝析油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菲 异构体 比率 有机质 成熟度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 被引量:71
6
作者 邱楠生 苏向光 +2 位作者 李兆影 柳忠泉 李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7-1135,共9页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古地温梯度是逐渐降低的,但在早第三纪时期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在晚第三纪-第四纪则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小;济阳坳陷在孔店组沉积时期的地温梯度为54.0-50.0℃/km之间,沙河街沉积时期为50.0-40.0℃/km,东营组沉积时期为40.0—38.5℃/km。晚第三纪时期为38.5—35.5℃/km,第四纪以来基本未变.坳陷内4个凹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早第三纪末期的东营构造运动以后,各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差异更加明显.在晚第三纪时期,济阳坳陷各凹陷的地温梯度变化均较小,地温梯度的高低依次为东营凹陷、沾化凹陷、惠民凹陷和车镇凹陷.车镇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均是济阳坳陷最低的.这种地温演化的差异与各凹陷的构造沉降演化史密切相关,同时地温演化差异也导致了各凹陷的烃源岩在生烃门限深度的差异.济阳坳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特征反映了济阳坳陷由断陷向坳陷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构造-热演化 热历史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烟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与煤种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69
7
作者 李文华 白向飞 +2 位作者 杨金和 陈文敏 马伟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2-345,共4页
运用制定《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所依据的近600个烟煤煤层煤样实测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煤种烟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的分布范围,探讨了烟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与中国煤分类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种之间的关系... 运用制定《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所依据的近600个烟煤煤层煤样实测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煤种烟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的分布范围,探讨了烟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与中国煤分类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种之间的关系较复杂,特别是在中低变质烟煤阶段,相同变质程度煤往往归属于不同煤种,受煤岩组成和还原程度的影响较大.但总的来说,烟煤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种之间的关系规律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煤 镜质组 反射率 煤种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58
8
作者 邱楠生 李善鹏 曾溅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3-269,共7页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方法模拟的济阳坳陷地温演化情况表明,地温梯度在坳陷的演化过程中是逐渐降低的。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期间地温梯度是较高的,最高可达5.5~6.0℃/100m,但在此期间地温梯度下降较快,在东营组沉...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方法模拟的济阳坳陷地温演化情况表明,地温梯度在坳陷的演化过程中是逐渐降低的。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期间地温梯度是较高的,最高可达5.5~6.0℃/100m,但在此期间地温梯度下降较快,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降为3.5~4.5℃/100m;在馆陶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变化很小,至第三纪末地温梯度已降至目前的3.5℃/100m左右。济阳坳陷的构造沉降特征表现为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期间(65~43Ma)的快速构造沉降阶段和沙三段沉积(43Ma)以后的热沉降阶段,盆地的地热史模拟结果和构造沉降所揭示的坳陷演化阶段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坳陷热历史研究为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地温演化 地质构造 油气运聚
下载PDF
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 被引量:64
9
作者 范俊佳 琚宜文 +2 位作者 侯泉林 谭静强 卫明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5-335,共11页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射率与孔隙度测试以及压汞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可采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将研究区煤储层主要划分为5类,即:高变质较强至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Ⅰ类)、高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Ⅱ类)、中变质较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Ⅲ类)、中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Ⅳ类)及低变质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Ⅴ类)。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Ⅰ类和Ⅱ类煤储层吸附孔占主导,Ⅰ类煤储层孔隙连通性差,Ⅱ类煤储层因后期叠加了构造裂隙,孔隙连通性变好;Ⅲ类煤储层中孔、大孔增多,但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变差;Ⅳ类煤储层吸附孔较多,中孔、大孔中等,且煤储层内生裂隙发育,孔隙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渗透性明显变好;Ⅴ类煤储层吸附孔含量较低,中孔较发育,大孔不太发育,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差。由此,变质程度高且叠加了一定构造变形的煤储层(Ⅱ类)以及中等变质程度变形较弱且内生裂隙发育的煤储层(Ⅳ类),其煤层气有较好的渗透性,可采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变形类型 煤储层 镜质组反射率 孔隙结构 煤层气 可采性
下载PDF
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讨论 被引量:58
10
作者 侯读杰 包书景 +5 位作者 毛小平 陈新军 马宁 张小涛 杨光庆 孙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7-16,共10页
综合国内外的页岩气研究现状,认为页岩气是未来重要的补充能源,但其发展尚需要大量的工作;中国学者对页岩气的概念和资源评价方法的认识逐渐趋向于统一,关注的泥页岩评价指标主要是总有机碳、成熟度、连续厚度和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 综合国内外的页岩气研究现状,认为页岩气是未来重要的补充能源,但其发展尚需要大量的工作;中国学者对页岩气的概念和资源评价方法的认识逐渐趋向于统一,关注的泥页岩评价指标主要是总有机碳、成熟度、连续厚度和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在对页岩气的定义进行限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含气泥页岩层段和泥页岩含气系统的概念,应用这种概念更有利于页岩气的资源评价和开发。除了常规的泥页岩评价指标外,应对泥页岩层段和系统中顶、底板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顶、底板主要特征,特别是不渗透岩层能封堵泥页岩中形成的天然气。在页岩气资源量计算中,应考虑到烃源岩纵横向上的非均质性,应用权重系数考虑不同厚度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参数;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泥页岩含气系统纵向单元精细划分方法。由于国内对页岩气中吸附气和游离气的测试方法尚不统一,对同一样品测试结果相差较大,缺乏相应的分析测试标准,因此提出了按照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及氢指数确定含气量的方法;该方法尽管结果不一定很精确,但对于目前测试数据误差较大或缺乏的情况,能提供重要参考。页岩气资源评价总体上应兼顾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勘探程度选择评价方法,分类评价与分级评价相统一。最后,建议采用镜质体反射率与总有机碳的乘积和开采系数的关系图,来预测开采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资源评价 泥页岩 含气系统 层段 总有机碳 镜质体反射率 开采系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构造-热演化探讨--来自(U-Th)/He年龄和Ro的约束 被引量:59
11
作者 邱楠生 秦建中 +3 位作者 Brent I A Mclnnes 王杰 腾格尔 郑伦举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3-230,共8页
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与锆石的(U-Th)/He年龄一起模拟了川东北地区三叠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早三叠世的热流值在51~66mW/m2,自晚三叠世至白垩纪随盆地性质由前陆盆地演化为陆内坳陷盆地,热流缓慢降低直至现今的44.5mW... 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与锆石的(U-Th)/He年龄一起模拟了川东北地区三叠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早三叠世的热流值在51~66mW/m2,自晚三叠世至白垩纪随盆地性质由前陆盆地演化为陆内坳陷盆地,热流缓慢降低直至现今的44.5mW/m2。但在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受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热流有一个微弱增高的现象。同时,磷灰石和锆石的He年龄揭示了川东北地区大致在晚白垩世期间开始隆升且抬升剥蚀量较大。因此,磷灰石和锆石的(U-Th)/He年龄可以揭示后期详细的冷却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U-Th)/He年龄 镜质组反射率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48
12
作者 佟彦明 宋立军 +2 位作者 曾少军 程涛 危宇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17-424,共8页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更合理和更简便地利用Ro数据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对最高古地温法作了改进,得到了一种利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仅继承了最高古地温法的合理思想,而且大大简化了具体操作过程。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0.2)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和不整合面位置的差值即为剥蚀厚度。用最高古地温法和新方法对Dow(1977)的实例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分别得到2735m和2537m的剥蚀厚度,相近的结果说明了新方法是实际可行的,且操作起来更加简便。但Dow(1977)得出的剥蚀厚度只有500m,从多个方面分析Dow(1977)的结果和原理不太合理。新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剥蚀厚度 镜质体反射率 新方法 地层剥蚀厚度 数据恢复 操作过程 构造层 不合理性 回归关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油源岩有机成熟度和生烃历史 被引量:50
13
作者 王飞宇 杜治利 +4 位作者 李谦 张水昌 陈建平 肖中尧 梁狄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库车坳陷存在上三叠统黄山街组(T3h)和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J2q)两套湖相油源岩,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这两套油源岩现今成熟度分布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一是对钻孔和露头剖面两套油源岩样品镜质组反射率实测分析;二是从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 库车坳陷存在上三叠统黄山街组(T3h)和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J2q)两套湖相油源岩,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这两套油源岩现今成熟度分布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一是对钻孔和露头剖面两套油源岩样品镜质组反射率实测分析;二是从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特别是煤中镜质组反射率实测数据限定分别位于中下侏罗统(J1y和J2k)煤系地层上下的两套油源岩的有机成熟度;三是从地层分层数据和地温史对人工井(中)两套油源岩成熟度的模拟分析。库车坳陷黄山街组和恰克马克组露头剖面油源岩镜质组反射率自东向西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增高趋势,在东部基本上处于临界成熟—成熟阶段,而西部则处于凝析油—湿气阶段或干气阶段。库车坳陷黄山街组油源岩主要生油阶段位于65~5Ma,生油高峰约在23~12Ma,油源灶最早(约65Ma)出现在坳陷西部,不断向东部扩展;恰克马克组湖相油源岩主要生油阶段位于12Ma至现今,生油高峰约在5~2Ma,油源灶最早(约12Ma)出现在拜城凹陷腹部,后向四周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成熟度 镜质组反射率 生烃史 油源岩 库车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三叠系沉积厚度恢复及其意义 被引量:42
14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2 位作者 范炳恒 李田忠 姜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综合运用现代油气地质理论及镜质组反射率测定等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分析了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古地温场特征 ;采用 EASY% Ro 数值模拟技术对大量钻孔进行了埋藏史反演 ,首次较为细致合理地恢复了渤海湾地区三叠系原始沉积厚度 .结果... 综合运用现代油气地质理论及镜质组反射率测定等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分析了渤海湾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古地温场特征 ;采用 EASY% Ro 数值模拟技术对大量钻孔进行了埋藏史反演 ,首次较为细致合理地恢复了渤海湾地区三叠系原始沉积厚度 .结果表明 :华北晚古生代巨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历史一直延续至印支中期 ,古生界在印支期末埋藏可达 2 50 0~ 40 0 0 m,埋藏深度及其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主要受控于三叠系的原始沉积厚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镜质组反射率 三叠系 古生界 渤海湾盆地 沉积厚度 烃源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过程的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48
15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5 位作者 郭科 田涛 李浩 王维 杨鹏 曹展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98-1309,共12页
渭北隆起处于活动带(秦岭造山带)与稳定地块(鄂尔多斯地块)的过渡地带,构造位置独特重要,该带抬升期次及过程的确定对盆山作用、盆地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及热史模拟方法... 渭北隆起处于活动带(秦岭造山带)与稳定地块(鄂尔多斯地块)的过渡地带,构造位置独特重要,该带抬升期次及过程的确定对盆山作用、盆地动力学演化及油气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及热史模拟方法对渭北隆起进行了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在南北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南部奥陶系一下二叠统抬升早,主要为早白垩世晚期102~107Ma以来,北部自新生代65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晚始新世40Ma以来.渭北隆起主要有早白垩世晚期(102~107Ma)及40Ma以来两期快速隆升,40Mal)以来为渭北隆起的主要快速隆升时期.热演化史模拟曲线表明渭北隆起在约125~100Ma快速抬升,在100~40Ma为缓慢抬升,自古近纪晚始新世约40Ma以来,特别是5Ma以来发生快速抬升冷却.渭北隆起新生代40Mal;以来的整体快速隆升与秦岭造山带北缘的隆升具有同时性,与渭河盆地的新生代以来快速沉降具有很好的祸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分析 镜质体反射率 热史模拟 抬升过程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秦岭造山带
原文传递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6
作者 任战利 田涛 +5 位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崔军平 李浩 唐建云 郭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20,共20页
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叠合盆... 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重要方法。中国普遍发育叠合盆地,叠合盆地古地温场经历的后期叠加改造普遍存在,叠合盆地的后期盆地对前期盆地的古地温场信息有抹去或掩盖作用。从叠合盆地叠加与改造对古地温场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根据叠合盆地不同演化阶段地温场信息记录、保持及后期叠加改造情况的不同,结合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以正确的地质模型及大量的实际地质资料为约束,提出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热演化史的新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叠合盆地 沉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 被引量:45
17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7 位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郭科 王维 田涛 李浩 曹展鹏 杨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44-2056,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 Ma,北部自65 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 Ma以来.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晚期(102~107 Ma)以来开始隆升,40 Ma以来具有整体快速隆升的特点.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奥陶系经历的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早白垩世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古地温梯度可达4.60℃/100 m,早白垩世是奥陶系烃源岩的主要生气期,生气期主要受构造热事件控制.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热演化史的研究对渭北隆起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地温梯度 镜质组反射率 沥青反射率 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构造热演化史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40
18
作者 高波 陶明信 +1 位作者 张建博 张晓宝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7,共4页
研究表明 ,在相同热演化程度条件下 ,除少量样品外 ,煤层气δ13 C1值一般较煤型气偏轻。影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因素相当复杂。母质类型、成熟度、解吸扩散及运移效应、次生生物气的混入以及CO2 和CH4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反应等都是... 研究表明 ,在相同热演化程度条件下 ,除少量样品外 ,煤层气δ13 C1值一般较煤型气偏轻。影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因素相当复杂。母质类型、成熟度、解吸扩散及运移效应、次生生物气的混入以及CO2 和CH4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反应等都是影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甲烷 碳同位素 镜质体反射率 煤型气
下载PDF
甲基菲指数及甲基菲比值与有机质热演化关系——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为例 被引量:43
19
作者 陈琰 包建平 +6 位作者 刘昭茜 汪立群 邓奎 王燕平 祁文珍 高雪峰 靳春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8-512,共5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未成熟—低成熟侏罗系烃源岩的热模拟实验研究,分析甲基菲的组成特征,建立两类Ⅱ型有机质(偏腐殖型、偏腐泥型)湖相烃源岩的甲基菲比值和甲基菲指数与镜质体反射率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有机质热演化的不同阶...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未成熟—低成熟侏罗系烃源岩的热模拟实验研究,分析甲基菲的组成特征,建立两类Ⅱ型有机质(偏腐殖型、偏腐泥型)湖相烃源岩的甲基菲比值和甲基菲指数与镜质体反射率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有机质热演化的不同阶段,甲基菲指数与镜质体反射率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式,同一甲基菲指数值将推算出2个不同的镜质体反射率,判断原油成熟度易出现偏差;而甲基菲比值与镜质体反射率间具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o介于0.50%~1.80%时呈单调增加的趋势,相关系数高达0.90以上,在高成熟阶段两者间的关系也是正相关的,故利用甲基菲比值判断成熟度优于甲基菲指数。根据所建立的关系式对柴北缘各区原油的成熟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地质背景吻合度好,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甲基菲比值 甲基菲指数 镜质体反射率 原油成熟度
下载PDF
郯庐断裂中段两侧坳陷的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42
20
作者 邱楠生 苏向光 +4 位作者 李兆影 张杰 柳忠泉 李政 张林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97-1507,共11页
郯庐断裂带两侧分布众多的坳陷,其构造-热演化历史对于这些含油气坳陷的油气成藏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模拟计算了郯庐断裂带中段两侧6个坳陷120口单井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坳陷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两侧分布众多的坳陷,其构造-热演化历史对于这些含油气坳陷的油气成藏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模拟计算了郯庐断裂带中段两侧6个坳陷120口单井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坳陷新生代的地温梯度演化特征.总体上,郯庐断裂两侧坳陷的古地温梯度在新生代是逐渐降低的,在古近纪较高而新近纪仅比目前的地温梯度略高;结合构造沉降史的恢复结果,认为其反映了研究区由断陷向坳陷转化的构造演化特征.根据各坳陷古地温梯度的演化模拟结果,距离郯庐断裂带不同位置的坳陷其古热场特征存在差异.位于断裂带内的辽河盆地、渤中和昌潍坳陷古热场较高(第三纪初期的地温梯度达到57-59℃/km),且辽河盆地和昌潍坳陷在第三纪地温梯度一直处于较高的状况,而渤中坳陷新近纪时期的较低地温梯度是由于其大的构造沉降所致.远离郯庐断裂带的冀中和临清坳陷的古热场及其演化程度均是较低的,第三纪初期的地温梯度分别为53℃/km和50℃/km.由此推测郯庐断裂带在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性对其两侧地区热场的影响较大.郯庐断裂带两侧坳陷地温场的差异在宏观上受控于郯庐断裂的演化,在局部地区受控坳(盆)断裂等构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热演化 镜质组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