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和探讨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小角度外斜视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小角度外斜视患者(远距客观外斜视≤25PD且近距客观外斜视≤35PD),随机选取有意愿在...目的观察和探讨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小角度外斜视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小角度外斜视患者(远距客观外斜视≤25PD且近距客观外斜视≤35PD),随机选取有意愿在医院内行每周2-3次视功能训练的4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选取40例患者仅予配镜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年龄7-14岁,排除眼部其他疾病,视力正常。由同一位医生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调节功能、主观和客观斜视度、融像功能、立体视功能、Newcastel Control Score(NCS)等的检查和评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定义治愈标准为:日常无显性斜视,有良好融像功能,具有远距、近距立体视觉。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术前斜视度、术后时间、远距和近距外斜角度、融像功能、立体视检查结果分布、NCS、近视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远距客观外斜视度、近距客观外斜视度、远距主观外斜视度、近距主观外斜视度、远距集合功能、近距集合功能、集合近点、NCS等的改变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3.00、-3.33、-4.25、5.81、7.01、-6.40、-7.84,P〈0.05);治疗组立体视改善率(TNO、Titmus、Optec35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19.95、34.94,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P〈0.01)。治疗组经视功能训练后,远距客观外斜视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视功能参数均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斜视度≤20PD患者的治愈率(77%)优于外斜视度〉20PD患者(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和探讨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小角度外斜视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小角度外斜视患者(远距客观外斜视≤25PD且近距客观外斜视≤35PD),随机选取有意愿在医院内行每周2-3次视功能训练的4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选取40例患者仅予配镜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年龄7-14岁,排除眼部其他疾病,视力正常。由同一位医生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调节功能、主观和客观斜视度、融像功能、立体视功能、Newcastel Control Score(NCS)等的检查和评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定义治愈标准为:日常无显性斜视,有良好融像功能,具有远距、近距立体视觉。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术前斜视度、术后时间、远距和近距外斜角度、融像功能、立体视检查结果分布、NCS、近视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远距客观外斜视度、近距客观外斜视度、远距主观外斜视度、近距主观外斜视度、远距集合功能、近距集合功能、集合近点、NCS等的改变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3.00、-3.33、-4.25、5.81、7.01、-6.40、-7.84,P〈0.05);治疗组立体视改善率(TNO、Titmus、Optec35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9、19.95、34.94,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P〈0.01)。治疗组经视功能训练后,远距客观外斜视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视功能参数均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斜视度≤20PD患者的治愈率(77%)优于外斜视度〉20PD患者(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